炼丹术和炼金术为什么没有发展成为化学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2
化学发展简史引言概述: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古代化学的起源开始,分别介绍了化学发展的五个重要阶段,包括古代化学、中世纪化学、近代化学、现代化学和当代化学。
一、古代化学:1.1 古代化学的起源:古代化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伦,人们通过试错的方式开始探索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1.2 古希腊化学的发展:古希腊化学家提出了“四元素说”,认为世界的一切物质都由火、水、土、气四种元素组成,并且通过化学反应可以相互转化。
1.3 中国古代化学的贡献:中国古代化学家发明了火药、造纸术等重要的化学技术,并且在药物、冶金等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中世纪化学:2.1 炼金术的兴起:中世纪时期,炼金术在欧洲兴起,炼金术士试图通过炼金术来寻觅黄金和长生不老的秘密,但是炼金术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发展。
2.2 化学知识的传播:中世纪的阿拉伯学者通过翻译古希腊和古埃及的化学著作,将化学知识传播到欧洲,为后来的化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2.3 燃烧和酸碱理论的发展:中世纪化学家对于燃烧和酸碱现象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为后来的化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三、近代化学:3.1 化学元素的发现:近代化学家通过实验逐渐发现了一系列的化学元素,如氧、氢、氮等,为化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3.2 元素周期表的建立: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表,将化学元素按照其性质的周期性罗列,为化学的分类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3.3 有机化学的兴起:19世纪末,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奥斯特瓦尔德提出了有机化学的理论基础,开创了有机合成的新时代。
四、现代化学:4.1 原子结构的研究:20世纪初,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发现了电子,随后意大利物理学家里德贝格提出了原子核的概念,为原子结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4.2 化学键的理论:20世纪初,美国化学家刘易斯提出了化学键的共价理论,解释了化学反应中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化学在古代中国的阻碍动力与机械学院2012302650085 罗金自钻木取火以来,化学就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而随着人们对化学的了解越来越多,化学的重要性也逐渐体现出来。
就这样,化学逐渐成为了一门重要的学科。
对化学的研究,最早是起源与中国的。
从最初的炼丹术,到后来的造纸术,再到火药,青铜器,陶瓷,无一没体现古代中国人在化学上所展现的智慧。
但是,为什么化学在中国发展不起来,而在西方成为了一门重要的学科呢?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封建迷信思想的禁锢。
最早开始的炼丹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人们的目的十分单一,就是长生不老。
炼丹的过程中往往会祭拜神灵,以祈求神灵赐福于丹中。
他们只注重最后的结果,对于炼丹的过程往往不做研究,他们会把这过程中的一切变化归功于他们所认为的、玄之又玄的、高不可攀的“法力”,他们会说:因为有神灵的“法力”在,所以会这样。
即根本没意识到这只是一个很自然很客观的反应过程,是人为可以控制的,自然不可能有重大的突破。
其次,中国人有传承的思想。
古代有些好的炼丹法、炼器法、制瓷法都是一代传一代。
这就造成了后代人只会沿着老祖宗的方法按部就班地做下去,根本就不必思考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要这样,很少有人会变通,这就造成了对化学的研究过少。
部分传承制作方法还是不外传的,使得化学结晶不能有效地碰撞,不能很好地交流,这就延迟了化学在中国的发展进程。
再者,就是人们普遍没有对科学研究的意识。
对于那些炼丹、炼器的方法,制造过程往往只有极少数人在参加,更何况在那极少数人之中没几个会去研究制造的过程。
人们只注重最终的成品品质会怎样,而没有人会对制造过程感兴趣。
况且,在古代中国,统治阶级重视的只是国泰明安,以及防范外敌或扩大领土,从而大力启用的是一些谋士或者现在俗称的“道德模范”之类的人,而对于那些自然科学领域有所成就的人却很少会去关注,也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科学奖励制度,这无疑是限制了古代科学家的数量,也限制了科学理论的发展。
炼丹术与炼金术在中外化学史上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一直是中外学者研究的焦点,但这些研究大多单一进行,缺乏比较性,忽视了许多二者的共性与特色。
并且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大多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对其理论基础及其运作方法上,本文则更多的探讨金丹术在化学史,乃至对中外古代社会产生的影响及意义。
它们对社会发展积极的作用,消极的危害。
介绍一些炼丹术与炼金术中的化学反应以及中外著名的炼丹家,炼金术士。
并试图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即袁翰青先生在《中国化学史论文集》中谈到的“几个待考问题”之一的“炼丹术之所以在我国没有发展为近代化学”。
一,炼丹术与炼金术(一)炼丹术炼丹术是我国道教文化的重要作成部分,早在道教产生之前,炼丹术便已经兴起。
而后一直延续近两千年,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并对其产生深渊影响。
炼丹术是我国古代自己独立发展起来并流行很久的一种方术。
它以人体以外的药物如丹砂,铅,汞等矿物石药为原料,有时也用动植物药材,在炉中烧炼,希望能收获长生不老的丹药。
我国的炼丹术最早产生于战国时期,人们相信海中的岛上住有神仙,靠服食丹药而长生不死,凡人如果得到这些丹药,服用后也可长生不老,齐国的宣王,威王和燕昭王都曾派人入海寻药。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也想长生不死,曾派徐福带五百童男童女入海寻找,却没有成功,后来人们渐渐相信在人间也能练得丹药,于是便有了炼丹术的萌芽。
关于炼丹术最早的文献纪录是司马迁《史记·封禅说》中:方士李少君对汉武帝说:“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于是天子台亲祠灶,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而事化丹砂诸药,齐为黄金矣。
”①我国的炼丹术到了清朝末年基本消亡。
但炼丹术的化学方法并未随之消失,它们不断的被历代医药界人士所采纳与总结,并朝着正确的方向继续发展。
(二)炼金术就在炼丹术产生的500年后,古老的西方出现了与其极为相似的神秘的炼金术。
成为近代化学的雏形。
化学发展简史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转化和应用的科学。
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炼金术时期,经过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化学发展的历史,包括重要的里程碑事件和贡献者,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 古代炼金术时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17世纪)在古代,人们开始探索物质的性质和转化。
古埃及和古希腊的炼金术士试图将一种物质转变为另一种物质,寻求黄金的创造方法。
然而,炼金术的实践主要基于神奇主义和超自然的信念,缺乏科学的基础。
2. 化学革命时期(17世纪-18世纪)17世纪,化学开始从炼金术的迷信中解脱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罗伯特·博义和约瑟夫·普里斯特利发现了氧气,揭示了燃烧的本质。
安托万·拉瓦锡提出了化学元素的概念,并系统地整理了化学元素表。
拉瓦锡还提出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化学反应定量研究的基础。
3. 原子理论和化学元素周期表(19世纪)19世纪初,约翰·道尔顿提出了原子理论,认为所有物质都由不可分割的小颗粒组成。
道尔顿的理论为化学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框架,并解释了化学反应的本质。
随后,德米特里·门捷列夫提出了元素周期表,将化学元素按照其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了分类,为化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4. 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的发展(19世纪)19世纪,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逐渐分离成为两个独立的领域。
弗里德里希·凯库勒首先提出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论,认为有机化合物是由碳原子构成的。
奥古斯特·凯库勒则发现了苯环结构,这个发现对有机化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无机化学也取得了重要的发展,例如道尔顿提出的化学元素的概念和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
5. 化学工业的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19世纪末,化学工业开始兴起,以满足工业化生产的需求。
弗里茨·哈伯发现了合成氨的方法,开创了工业化学的新时代。
古代化学高考知识点总结古代化学作为科学发展的起点,对人类文明进程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在高考化学考试中,古代化学知识点常常被提及。
本文将对古代化学的高考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探讨古代中国和古代欧洲的化学发展。
一、古代中国的化学发展古代中国在化学领域有着丰富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炼丹术、火药和制糖技术等方面。
1. 炼丹术:古代中国在炼丹术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
炼丹术是通过药物配方和炉炼技术,希望寻找长生不老之药。
其中,常用的炼丹药材有丹草、白附子等。
然而,炼丹术最终没有成功,这一方面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科学探索的渴望,同时也暴露了古代科学方法的局限性。
2. 火药:火药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
它的发现和应用对于军事、科学和工艺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火药的主要组成物质为硝石、炭和硫,这也为后来药物和炼金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火药的发明是古代化学领域的重要突破,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3. 制糖技术:古代中国对糖的提取和加工研究颇有建树。
在唐代,已经有人使用蔗糖进行制作,糖的用途从饮食扩展到药物和糕点制作。
糖的制作技术最终传到日本和东南亚地区,推动了交流和文化的传播。
二、古代欧洲的化学发展古代欧洲的化学发展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的兴起密不可分。
欧洲人将珍贵的中东化学秘籍带回欧洲,这推动了欧洲化学知识的传播。
1. 理论:古代欧洲的学者在理论研究方面有着突出贡献。
例如,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物质是由四种元素(地、水、火、气)构成,这一理论对欧洲化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古罗马学者盖乌斯·普鲁士侯利用灵魂机制提出了物质最小单位的原子概念,为后来的原子论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实验:古代欧洲的化学发展离不开实验研究。
例如,英国化学家罗伯特·蒙塔涅提出了金属活化术,成功实现了金属的锡合金制备。
此外,他还运用鹤嘴锅净化金属,在冶金工艺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古代欧洲的实验研究成果奠定了化学实验方法的基础,为后来的化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炼丹术为什么没发展为化学陈涛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应用的科学。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化学则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从开始用火的原始社会,到使用各种人造物质的现代社会,人类都在享用化学成果。
人类的生活能够不断提高和改善,化学的贡献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化学萌芽期:原始人类从用火之时开始,由野蛮进入文明,同时也就开始了用化学方法认识和改造天然物质。
燃烧就是一种化学现象。
掌握了火以后,人类开始熟食;逐步学会了制陶、冶炼而在古埃及还出现玻璃;以后又懂得了酿造、染色等等。
这些有天然物质加工改造而成的制品,成为古代文明的标志。
在这些生产实践的基础上,萌发了古代化学知识。
古人曾根据物质的某些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并企图追溯其本原及其变化规律。
公元前4世纪或更早,中国提出了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组合而成的,而五行则是由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成的。
此说为中国炼丹术的理论基础之一。
而与此同时,希腊也提出了与五行学说类似的火、风、土、水四元素说和古代原子论。
这些朴素的元素思想,即为物质结构及其变化理论的萌芽。
后来在中国出现了炼丹术,到了公元前2世纪的秦汉时代,炼丹术以颇为盛行,大致在公元7世纪传到阿拉伯国家,与古希腊哲学相融合而形成阿拉伯炼丹术,阿拉伯炼丹术与中世纪传入欧洲,形成欧洲炼金术,后逐步演进为近代的化学。
炼丹术的指导思想是深信物质能转化,试图在炼丹炉中人工合成金银或修炼长生不老之药。
他们有目的的将各类物质搭配烧炼,进行实验。
为此涉及了研究物质变化用的各类器皿,如升华器、蒸馏器、研钵等,也创造了各种实验方法,如研磨、混合、溶解、洁净、灼烧、熔融、升华、密封等。
与此同时,进一步分类研究了各种物质的性质,特别是相互反应的性能。
这些都为近代化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许多器具和方法经过改进后,仍然在今天的化学实验中沿用。
化学发展史的五个时期自从有了人类,化学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钻木取火,用火烧煮食物,烧制陶器,冶炼青铜器和铁器,都是化学技术的应用。
正是这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的标志。
今天,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从古至今,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化学历史的发展经历了哪些时期呢?远古的工艺化学时期。
这时人类的制陶、冶金、酿酒、染色等工艺,主要是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多少万年摸索而来的,化学知识还没有形成。
这是化学的萌芽时期。
炼丹术和医药化学时期。
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炼丹术士和炼金术士们,在皇宫、在教堂、在自己的家里、在深山老林的烟熏火燎中,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为求得荣华富贵的黄金,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验。
记载、总结炼丹术的书籍,在中国、阿拉伯、埃及、希腊都有不少。
这一时期积累了许多物质间的化学变化,为化学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丰富的素材。
这是化学史上令我们惊叹的雄浑的一幕。
后来,炼丹术、炼金术几经盛衰,使人们更多地看到了它荒唐的一面。
化学方法转而在医药和冶金方面得到了正当发挥。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版了一些有关化学的书籍,第一次有了“化学”这个名词。
英语的chemistry起源于alchemy,即炼金术。
chemist至今还保留着两个相关的含义:化学家和药剂师。
这些可以说是化学脱胎于炼金术和制药业的文化遗迹了。
燃素化学时期。
从1650年到1775年,随着冶金工业和实验室经验的积累,人们总结感性知识,认为可燃物能够燃烧是因为它含有燃素,燃烧的过程是可燃物中燃素放出的过程,可燃物放出燃素后成为灰烬。
定量化学时期,既近代化学时期。
1775年前后,拉瓦锡用定量化学实验阐述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开创了定量化学时期。
这一时期建立了不少化学基本定律,提出了原子学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发展了有机结构理论。
所有这一切都为现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炼丹术和炼金术为什么没有发展成为化学炼丹术本身固有的特点1、炼丹术的指导思想是追求长生不老和物质享受,而不是探索科学真理,这使得炼丹家不可能成为化学家,也使得在对炼丹过程中出现的许多导致新发现的化学反应,因为与长生无关而失之交臂。
2、炼丹家之间相互严守秘密,不事交流,以至千百年来重复操作,殊少进步3、实验用具不知采用玻璃仪器,故妨碍观察4、不关注气体物质忽略收集气体和度量气体5、操作者缺乏数学素养,不能对一些反应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当然更不可能发现物质组成的恒定,物质的成分元素间的关系的比例一定和物质质量守恒定律了。
这些使得古代的炼丹术未能突破神秘的外衣而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化学化学——科学本身所需的角度1、纯科学真空和连续性破坏2、中国古代文明的特征主要是工匠文明中国古代的技术基本上都是经验技术,属于工匠文明,并且形成了强大的惯性,成为了一个无法逾越的文化形态。
没有系统理论和基础学科支撑的民间发明很难发展成为近现代科学。
3 、科技结构自身缺陷制约着中国科技的发展。
中国古代科技过分强调实用性,很少理论探讨,没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科技的传播和发展是封闭的,5 、数学的不足我国古代没有能够对自然数学化,并且只把数学当作一门功利性的技巧,而并非一门学科来看,没有深刻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表面的经验发现和积累,更加不会用数学来对自然进行研究,所以我国古代对于自然的研究只能停留于定性分析,或是凭空捏造一个理论来符合有机的宇宙观,不能对事物进行定量分析。
6、科学的两种基本元素的缺失爱因斯坦曾指出近现代科学的两个基础是形式逻辑体系和通过科学实验发现因果关系,我国古代在这个方面处于完全缺失的状态,所以,近现代科学不会在当时的中国产生。
政治,体制,经济角度1、封建社会不断强化的中央集权统治对科技的束缚愈来愈严重 [1]2 、缺乏持续性发展连年的战争和社会动乱使得古代中国不能保持科学发展的连续性。
使很多的科学技术浪费,失传。
古代化学发展的曲折历程——金丹术科学发展的道路是极其曲折和艰难的,化学发展的道路亦是如此,人类在长时间的生产劳动过程中,根据各种经验逐渐总结出一种古代“化学”。
但其并没有顺理成章的成为化学发展的萌芽,反而却伴随着人类社会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而误入歧途,致使化学科学的发展之路经历了极其漫长的愚昧时期。
在中国以具有极强宗教色彩的炼丹术为代表;而在西方在诞生了一种号称可以点石成金的炼金术。
因为这两者在实质上有很大的相似性,故统称金丹术。
金丹术是一种原始的科技活动,而其中中国的炼丹术则更是历史悠久,而且还有自己的宗教——道教做理论支撑,曾经辉煌一时,其中所蕴藏的化学知识也很丰富,所以说其是科学和宗教的畸形儿。
炼丹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了千余年,并对古代化学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这一点是人人都应该肯定的。
与金丹术不同,中国的本草医药学由于是在治病救人,所以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硕果累累,直至今天任余香缭绕。
但是其得到发展主要是治病救人,对其研究的对象,如植物,动物等也只注重治病功效,并不是真正从化学的角度去研究它们,所以说虽然中国的本草医药学为古代化学的发展增光添彩不少,但这并不是其真正意图所在,再加上当时复杂的政治因素,使其同中国古代其他科学领域的辉煌成就一样,伴随着腐朽的封建王朝的覆灭,并未成为近代化学的本源。
与中国的炼丹术不同,西方的炼金术在快要陈迹时,借助“文艺复兴”所带来的巨大社会变革,由医药化学和冶金化学所取代。
这两种化学科学的兴起意味着当时腐朽的思想和愚昧的科学意图的巨大变革。
这个变革首先是使化学打碎了宗教思想的枷锁,使其的发展逐渐走上正轨。
总之,尽管早期欧洲的医药化学家和冶金化学家还未能从炼金术的影响下彻底摆脱出来,在提出的一些化学理论中仍然存在一些炼金术理论的成分,但他们在以制药和冶金为目的的正确科学动机的指导下进行的大量化学研究大大丰富了化学的内容,积累了更多的科学素材,为后来近代化学的产生和发展做了必要的准备工作,为近代化学踏上发展的坦途奠定了基础。
化学发展的五个时期自从有了人类,化学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钻木取火,用火烧煮食物,烧制陶器,冶炼青铜器和铁器,都是化学技术的应用。
正是这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的标志。
今天,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从古至今,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化学历史的发展经历了哪些时期呢?远古的工艺化学时期。
这时人类的制陶、冶金、酿酒、染色等工艺,主要是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多少万年摸索而来的,化学知识还没有形成。
这是化学的萌芽时期。
炼丹术和医药化学时期。
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炼丹术士和炼金术士们,在皇宫、在教堂、在自己的家里、在深山老林的烟熏火燎中,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为求得荣华富贵的黄金,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验。
记载、总结炼丹术的书籍,在中国、阿拉伯、埃及、希腊都有不少。
这一时期积累了许多物质间的化学变化,为化学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丰富的素材。
这是化学史上令我们惊叹的雄浑的一幕。
后来,炼丹术、炼金术几经盛衰,使人们更多地看到了它荒唐的一面。
化学方法转而在医药和冶金方面得到了正当发挥。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版了一些有关化学的书籍,第一次有了“化学”这个名词。
英语的chemistry起源于alchemy,即炼金术。
chemist至今还保留着两个相关的含义:化学家和药剂师。
这些可以说是化学脱胎于炼金术和制药业的文化遗迹了。
燃素化学时期。
从1650年到1775年,随着冶金工业和实验室经验的积累,人们总结感性知识,认为可燃物能够燃烧是因为它含有燃素,燃烧的过程是可燃物中燃素放出的过程,可燃物放出燃素后成为灰烬。
定量化学时期,既近代化学时期。
1775年前后,拉瓦锡用定量化学实验阐述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开创了定量化学时期。
这一时期建立了不少化学基本定律,提出了原子学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发展了有机结构理论。
所有这一切都为现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讲4.化学史的发端是( ),三大天然能源是( ),黑火药的主要成分是( )。
5.陶与瓷的区别是什么?玻璃是古代什么人发明的?6.蔡伦、葛洪、李时珍的历史贡献分别是什么?为什么中国古代化学没有发展成为化学?7.炼丹术与炼金术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炼金术是化学的原始形式?8.解释中、英文“化学”名称的由来。
9.从文字记录材料的发展历史,谈谈你对计算机、网络的看法。
4、火的认识和利用煤、石油、天然气硝酸钾、硫磺、木炭。
5、①瓷只能瓷土作胎。
②胎的表面必施有玻璃质釉。
③瓷器烧成温度至少要在1200℃左右,焙烧后胎体要达到烧结,器皿质地坚硬,敲之要能发出金石声,成品的吸水率很低。
玻璃是古人代埃与人发明的。
6、蔡伦是古代良纸的监制者和推广者。
葛洪是晋代著名炼丹家。
著有《抱朴子》、《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等。
其中《抱朴子内篇》是他的主要炼丹著作,留下了较完整可靠的炼丹资料,对研究古代的炼丹术具有一定意义。
李时珍,中国明朝卓越的药物学家。
著《本草纲目》,书中对无机药物的化学性质与蒸馏、蒸发、升华、重结晶、沉淀、烧灼等技术做了详细的记述。
对金属和合金也做了区别知识系统化并使之达到一个新水平。
7、炼丹术与炼金术的主要区别在于:炼丹术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财富,而是为了获得服之不死的金丹,乞求长生不老之药,炼金术则以乞求财富为目的,着眼于点石成金。
原因:尽管炼金术有其荒谬的一面,但一些炼金术士在其操作过程中,确也完成了不少化学转变,积累了某些化学知识,积累了一些实验方法与手段,炼金术士寻找黄金的苦心毅力,已使他们的后人获得许多有用的发明和有益的实验,并且促使化学走上光明的大路。
8、中文:东传日本(kimiya日文为“舍密”)——>1860年改为“化学”(来自于中文书籍《化学入门》)——>1900年传回中国(当时中文名“质学”或与物理等科学共称“格致”)英文:炼丹术——>炼金术西传——>阿拉伯文al-kimiya(中国古汉语“金液”的发音)——>欧洲alchemy——>英语chemistry。
院士黎乐民:化学承基石之重,负重前行何谓化学?化学何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黎乐民用一句话归纳道:“化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变化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掌握变化规律,利用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保障大众生命健康。
”黎乐民早年从事核燃料络合物化学和萃取化学研究,后因情况变化改变研究方向,从事量子化学和理论无机化学研究。
投身祖国化学事业半个多世纪,在黎乐民看来,化学是深受社会关注的科学,化学研究不是简单的个人爱好,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
概括而言,化学家研究的最终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创造社会物质财富,二是保障大众生命健康,两者都是为了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化学研究的目的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化学研究的起源可上溯到古代炼丹术和炼金术。
据历史记载,从我国战国时期开始,为了获取象征永生的丹药和象征财富的黄金,国内外炼丹家和炼金术士们开始了早期的化学实验。
炼丹术的期望是炼出“不死之药”,服之可以包治百病、长生不老;炼金术则寻找“哲人石”,利用来点石成金,希望把石头或其他物料“变成”黄金,就是把“低廉”原料转变成“昂贵”物品,创造物质财富。
这些尝试,标示了人类开始为保持生命健康与创造物质财富的探索轨迹。
虽然炼丹术和炼金术活动受时代认识水平的局限没有直接发展成为现在的化学科学,其主观追求的目标却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可以视之为化学的原始形式或者化学的雏形。
化学之所以名为化学,“变化”是它的根本内涵。
化学的英文字根包含着阿拉伯文中“不可捉摸、奇怪、变化莫测”的意思。
黎乐民认为,老一辈人之所以用“化学”二字作为这门学科的中文译名,是为凸显它“变化的科学”的内涵,因为化学的中心內容是研究化学物质变化的规律。
为什么要强调是化学物质?物质的概念有哲学范畴的定义,有物理学上的定义,也有化学上的定义;探讨由化学元素组成的各种各样形态物质的变化规律,限于在化学领域内,例如不包括原子核的变化规律,那属于核物理学的范畴。
化学研究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以人为本的。
道教金丹术作为中国古代化学的原始形式, 曾对中国古代化学的发展作出过特殊贡献。
在东方, 金丹术则孕育了中国灿烂的古代化学, 在中国古代化学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但是, 近代化学却未能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产生, 道教金丹术最终未能衍化出中国的近代化学。
这一冷酷的现实不能不令人深思。
金丹术是道教的一种重要方术, 包括外丹和内丹。
外丹即通常所说的炼丹术, 也称外丹黄白术, 从内容上分为炼丹术和炼金术两部分。
它以丹砂、铅、汞、硫、砒霜为主要原料与其它药物相配合, 置于炉鼎之中。
运用“飞”、“抽”、“伏”、“点”、“关”、“养”、“煅”、“炙”、“封”、“研”、“沐浴”、“渍”、烧”、“淋”等手段加以烧炼, 以求制得服饵后能使人长生不死、羽化登仙的仙丹以及能点化铜铁等贱金属为贵金属的丹药。
中国金丹术源远流长, 可一直上溯到战国时出现的寻找所谓“不死药”,秦始皇也曾使人“求仙人不死之药”。
汉武帝时, 规模更为宏大, 并从秦代方士仅限于“找”开始转变为“炼”丹的活动, 从此中国金丹术就正式形成了。
道教创兴后,原始金丹术为道教所承袭并加以发扬光大。
经过魏晋南北朝的不断充实和发展, 道教金丹术在隋唐时期发展达到了鼎盛。
宋元时期金丹术虽还有一定的持续发展, 但随着炼丹、制金的不断失败, 外丹黄白术在社会上遭到越来越多的抨击, 已开始逐步衰微, 明清时外丹黄白术便渐渐消亡。
在长达一千多年的炼丹、制金实践活动中, 道教金丹家认识并掌握了许多化学元素、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及其制备方法,设计、制造了为数众多、各种类型的实验设备和器具, 积累了大量的化学事实材料和经验知识, 有过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和发明。
中国古代化学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 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其中便凝聚了道教金丹家的杰出贡献。
然而, 我们不得不承认, 近代化学没能在具有悠久文化历史传统的中国大地上诞生, 道教金丹术最终未能衍化出中国的近代化学。
究其原因来说,既有复杂的外部社会历史背景, 也有中国道教金丹术本身的内在原因。
化学作为中⼼学科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和发展,它与中国近现代史的关系科⽬:化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题⽬:你认为化学作为中⼼学科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和发展,它与中国近现代史的关系。
化学是⼀门中⼼的、使⽤的、创造性的科学,它是⾃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作为⼀门应⽤科学,化学的起源和发展与⼈类的⽣活息息相关。
⼈类的⾐⾷住⾏,都⾃觉或不知觉的享受着化学变化带来的便利。
⽽原始化学正是萌芽与冶⾦、酿酒这样的传统技艺,中国作为四⼤⽂明古国之⼀,中国古代化学有许多辉煌成就,为化学发展史写下许多伟⼤的篇章,中国⼈很早就学会了使⽤⽕,中国⾄今还流传着燧⼈⽒钻⽊取⽕的神话故事,⽕的使⽤是⼈类发展的⼀⼤飞跃,⽕是⼈类⽤来发明⼯具盒创造财富的武器,利⽤⽕能够产⽣各种各样化学反应这个特点,⼈类陆续发展了制陶,冶⾦,酿造等⼯艺,⼈类⽂明从此进⼊了另⼀⽅天地。
China⼀词的由来是每个中国⼈都知道的。
炼丹术和炼⾦术呗认为是近代化学的起源,中国古代拥有最显著的炼丹技术。
作为封建社会通知阶级的皇帝、贵族和地主等权贵,他们不仅渴望获得更多的财富,更希望掌握长⽣不⽼的秘密以永远享⽤得到的财富和权⼒。
这种情况下。
炼⾦⼠和炼丹家正式⾛上了历史五代,其中的著名⼈物包括魏伯阳(汉)、葛洪(西晋)、孙思邈(唐)等等,古代的炼丹家们在炼丹过程中写下了⼤量著作,总结了⼀些化学反应的规律,为化学学科的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中国炼丹家葛洪,在其著作《抱朴⼦》中提到“变化者,乃天地之⾃然,何嫌⾦银之不可以异物作乎”葛洪已经认识到运动变化是⾃然界的必然规律,这些炼丹⽅式已具备了原始的化学思想。
中国的炼丹术后来传到阿拉伯国家,与古希腊哲学融合⽽形成阿拉伯炼⾦术,阿拉伯炼⾦术传⼊欧洲,并逐渐演变为近代化学。
中国在化学起源⽅⾯的另两⼤贡献是⽕药和造纸术。
⽕药是中国的炼丹术⼠发明的,是炼制“长⽣不⽼药”的副产品,后来呗运⽤到军事⽃争中。
⽕药技术后来随着炼丹术⼀起从中国传到阿拉伯世界,并传⼊了欧洲。
化学发展简史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相互作用的科学。
它是自古以来人类对自然界物质进行探索和应用的结果,也是现代科学的重要基石。
本文将带您回顾化学发展的历史,从古代的炼金术到现代的化学工业,以及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 古代的炼金术古代的炼金术是化学发展的起点。
在古埃及、古希腊和古印度等地,人们通过试验和实践,试图将一种物质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寻求黄金的创造方法。
尽管炼金术并没有成功创造黄金,但它推动了人们对物质变化的研究,并发现了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实验技术。
2. 化学元素的发现在18世纪和19世纪,化学家通过实验和观察逐渐发现了许多化学元素。
英国化学家亨利·卡文迪什发现了氢气,并提出了氢气是一种独立的元素。
瑞典化学家卡尔·威廉·舍勒通过电解水发现了氧气,并确定了氧气是一种元素。
法国化学家安托万·拉瓦锡发现了碱金属钠和钾,并证明它们是一种新的元素。
这些发现为化学元素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化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3. 化学反应的理论在19世纪,化学家们开始研究化学反应的机理和原理。
法国化学家安托万·拉瓦锡提出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并建立了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瑞典化学家雅各布·贝瑞尔和法国化学家克劳修斯·路易·贝尔特洛让通过实验发现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提出了能量守恒和能量转化的原理。
这些理论的建立为后来的化学实验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4. 有机化学的发展有机化学是研究碳元素化合物的科学。
在19世纪,化学家们开始研究和合成各种有机化合物。
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凯库勒通过实验发现了许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提出了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
法国化学家奥古斯特·凯库勒通过实验合成为了尿素,证明了有机化合物可以由无机物质合成。
这些发现和成果推动了有机化学的发展,为后来的药物、塑料和合成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炼丹术和炼金术为什么没有发展成为化学
炼丹术本身固有的特点
1、炼丹术的指导思想是追求长生不老和物质享受,而不是探索科学真理,
这使得炼丹家不可能成为化学家,也使得在对炼丹过程中出现的许多导致新发现的化学反应,因为与长生无关而失之交臂。
2、炼丹家之间相互严守秘密,不事交流,以至千百年来重复操作,殊少进步
3、实验用具不知采用玻璃仪器,故妨碍观察
4、不关注气体物质忽略收集气体和度量气体
5、操作者缺乏数学素养,不能对一些反应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当然更不可能发现物质组成的恒定,物质的成分元素间的关系的比例一定和物质质量守恒定律了。
这些使得古代的炼丹术未能突破神秘的外衣而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化学
化学——科学本身所需的角度
1、纯科学真空和连续性破坏
2、中国古代文明的特征主要是工匠文明
中国古代的技术基本上都是经验技术,属于工匠文明,并且形成了强大的惯性,成为了一个无法逾越的文化形态。
没有系统理论和基础学科支撑的民间发明很难发展成为近现代科学。
3 、科技结构自身缺陷制约着中国科技的发展。
中国古代科技过分强调实用性,很少理论探讨,没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科技的传播和发展是封闭的,
5 、数学的不足
我国古代没有能够对自然数学化,并且只把数学当作一门功利性的技巧,而并非一门学科来看,没有深刻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表面的经验发现和积累,更加不会用数学来对自然进行研究,所以我国古代对于自然的研究只能停留于定性分析,或是凭空捏造一个理论来符合有机的宇宙观,不能对事物进行定量分析。
6、科学的两种基本元素的缺失
爱因斯坦曾指出近现代科学的两个基础是形式逻辑体系和通过科学实验发现因果关系,我国古代在这个方面处于完全缺失的状态,所以,近现代科学不会在当时的中国产生。
政治,体制,经济角度
1、封建社会不断强化的中央集权统治对科技的束缚愈来愈严重 [1]
2 、缺乏持续性发展
连年的战争和社会动乱使得古代中国不能保持科学发展的连续性。
使很多的科学技术浪费,失传。
中国在宋朝以后,遭受了蒙古人的侵略,经
济与科技文化遭受极大破坏,后来,朱元璋建立明朝,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稍有恢复,又被满清侵略至灭亡
3 、中国小农经济的资源限制和保守倾向,阻碍了劳动分工和科学文化的多样发展
4、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知识分子结构的不合理
思想,文化,哲学角度
1、缺乏古希腊科学哲学思想[6]
我国古代没有完善的形式逻辑思想,很难产生严密的理论武器。
2 、缺乏解放普通劳动者的发明思想[7]
中国古代文明的特征主要是技术发明。
大多数的发明创造并非是古代政府的有目的的创造,很形成一个产业,一个大方向,大多数的发明来自于普通民众,很零散,无法集中利用,统一规划,发明力量无法有力发挥。
3 、迷信落后和重文轻技思想阻碍了科技发展
古代的封建王朝的统治下,我们的普通民众普遍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迷信思想,上层社会的文人学士也普遍重文轻技,以文学为主业,很少有像沈括那样有空来整理钻研一下科学问题。
4 、思维方式的限制
逻辑思想是整个文明与科学的极其重要的理论基础。
古代中国的思维方式,(1)通常不注意思维工具或手段的理性研究和系统锻造,而是注重工具的直接使用。
(2)在思维活动中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功利主义,并和特定的政治伦理观点结合太紧密,很少进行枯燥的纯理论研究。
(3)更多地注意经验的简单总结和事物表面相似点的类比,而忽视了演绎和因果关系的探求。
(4)由于长期受封建专制统治的控制,往往注重于对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的诠释,而缺乏理性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