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醛指南解读中文终稿
- 格式:ppt
- 大小:2.31 MB
- 文档页数:62
临床实践l2021原醛症的诊治:现实与挑战之三:原醛的组织发生和标志物(APCC和APA)**CK注:原醛的诊治已经形成一套体系,但相对复杂的流程和有争议的结果判断,让很多内分泌医生深陷其中不能明了。
原醛也面临很多挑战,主要是超出以往认知的高患病率以及流程和方法的简化;这些都需要证据。
目前该领域研究应顺势而为。
本系列集中于现状和挑战。
原醛的定义应该是多层次的:在病理生理中,原醛是非依赖于或独立于肾素-血管紧张素II系统的自主/相对自主的醛固酮分泌(图1):在临床中,原醛利用上述病理生理从临床来表观这种醛固酮醛分泌的自主性或非依赖性,比如ARR的分子和分母,比如部分确诊实验中利用容量扩张抑制肾素后观察醛固酮是否过度分泌等等;那么,原醛究竟是什么?在系列之二中就在试图回答这个问题,CYP11B2似乎是个核心,更多关注的是醛固酮分泌性改变(驱动基因或APCC途径)但除醛固酮异常分泌的问题外,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原醛病理中无论是增生还是APA,其“增殖或肿瘤”改变是如何发生的。
•临床实践l 2021原醛症的诊治:现实和挑战之一-公共卫生问题?**•临床实践 l 2021原醛症的诊治:现实和挑战之二-遗传学和病理生理学的统一**图1 原醛疾病谱图1A注:“明显的PA”即美国内分泌学会临床实践指南建议在严重或耐药性高血压患者中使用醛固酮与肾素的比率筛查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这种筛选高醛固酮与肾素比值(传统单位每小时> 20-30 ng/dL / ng/dL/h,或SI单位每小时> 750-830 pmol/L / ug/L)的做法对于检测严重高血压PA患者的敏感性非常高,这些严重高血压PA 患者是存在着明显MR过度激活临床综合征(高血压和/或低钾血症)、被证实具有生化上明显的PA,并且病因上可能存在产生醛固酮的腺瘤(醛固酮瘤)或双侧肾上腺增生。
这些“明显PA”的病例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最高。
图1B注:“未被承认但生物化学上明显的PA”即使用美国内分泌学会推荐的确证试验阈值,人类研究表明有相当一部分正常血压和轻度至中度高血压患者,具有“未认识但生化上显著的PA”,但这一人群并非PA常规筛查推荐的范围,具有“未被认识但生化上明显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图1C注:“亚临床”或“非经典”PA:”使用低于内分泌学会建议的目前认为是确诊PA的阈值监测到的可能的疾病谱,即在上述情况下所延续的在健康的正常血压和中度高血压患者中可以检测到肾素非依赖性醛固酮分泌,这一人群没有明显的MR过度活化的临床综合征。
国标甲醛含量标准历史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对国标甲醛含量标准的历史进行概述和说明。
甲醛作为一种常见的有机化学物质,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长期暴露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由于这种危害性,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关的甲醛含量标准,以保护公众的健康和环境安全。
在本文中,我们将回顾国标甲醛含量标准的制定历史,并探讨其对工业应用、消费者保护和市场监管所带来的影响和问题。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内容:引言、国标甲醛含量标准历史、国标甲醛含量标准说明、国标甲醛含量标准的影响和问题以及结论与展望。
首先我们将介绍整篇文章的结构框架以及每个部分所涉及到的内容。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国标甲醛含量标准历史的概述说明以及解释,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该领域相关政策的演进过程和发展动态,进而认识到国标甲醛含量标准对于社会、工业和个人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其对工业应用、消费者保护和市场监管所带来的挑战和问题,我们希望能够为未来国标的制定与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和展望。
2. 国标甲醛含量标准历史:2.1 初期标准制定:最早关于甲醛含量的标准制定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当时国内开始对家具和装饰材料中的甲醛释放进行监测,并逐渐认识到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在探索阶段,各地区都有自己的不同甲醛释放限值,缺乏统一和科学性。
2000年初,为了解决分散制定标准及执行难题,国家质检总局牵头制定了全国统一的《家具与室内装饰材料甲醛释放限量》标准,即GB 18580-2001。
该标准将建筑材料、家居用品等划分为E1级、E2级、E3级三个等级,分别对应不同限值要求。
2.2 标准修订与升级:随着研究深入,人们对甲醛释放及其影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2002年版《卫生部公告第169号》提出,在医学上已经确认存在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时,被认为是甲醛接触安全限量的一个参考值。
随后,国家质检总局于2002年、2005年分别发布了第二版和第三版的GB 18580标准,修订了甲醛释放限值。
原醛综述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症)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过多所引起的综合征,1955年由Jerome W.Conn首先报道,故又称Conn综合征。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高血压,是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病因之一,约占所有高血压人群的0. 5%——2%。
但近年来其发病率显著升高,有国外学者提出己达10%一15%但临床上原醛症的诊断往往在患者的症状出现多年后方被确诊,因此详细研究提高早期诊断率成为目前迫切的问题。
1 病因及分类主要类型为醛固酮瘤与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特醛症),其他少见类型包括原发性肾上腺增生、肾上腺醛固酮癌、异位分泌醛固酮的肿瘤及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Ⅰ型和Ⅱ型)。
2临床表现2.1高血压及其并发症在既往研究中,高血压是原醛症最早、最常见的表现,为缓慢发展的良性高血压。
杨建梅等在对90例经生化和病理证实为原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表明,原醛患者的高血压特点为发病过程中的最高血压常为重度高血压,平均为(191士25)/(116士15)mmHg,这与以往研究或教科书所描绘的高血压特点中毒高血压不同。
此外高血压的并发症较为多见。
Milliez等[8]认为,原醛症者继发心血管事件风险远较EH(原发性高血压)者为高,并与血压高低不相关。
Beevers等报道在彝族136例的原醛患者中有17例(12.5%)发生脑卒中,young等报道脑卒中的发病率为21.9%。
其发病机制考虑与醛固酮本身可造成内皮细胞损伤、引起促炎症因子水平增高,从而促进心血管并发症的发展有关。
近10年来对醛固酮(ALD)病理生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ALD不仅可以导致钠水潴留,而且可以促进组织胶原沉积、纤维化,许多学者认为ALD作为独立的因素参与心、肝、肾、肺等器官组织的纤维化过程,认为ALD可能在心脏胶原网络(cardiac collagen network, CNN)代谢调控中起重要作用。
ALD 具有独立直接介导心肌和血管壁重塑的作用。
原醛症:⼀个被忽略的“常见病”│附原醛症最新版指南解读作者:重庆医科⼤学附属第⼀医院李启富杨淑敏原醛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症)是指肾上腺⽪质病变导致醛固酮⾃主分泌增多及肾素-⾎管紧张素系统受抑制,以⾎浆⾼醛固酮⽔平和低肾素⽔平为主要特征,有⾼⾎压伴(或不伴)低⾎钾的综合征。
尽管针对原醛症已经具备有效的治疗⽅法,但⽬前绝⼤部分患者仍然未被发现和给予正确的治疗。
01原醛症有多常见?国外研究报道,原醛症约占⾼⾎压⼈群的5%~10%,在顽固性⾼⾎压患者中可⾼达20%。
尽管中国还缺乏有关原醛症的⼤规模流⾏病学调查结果,但新加坡的⼀项研究显⽰,华⼈⾼⾎压患者中原醛症⾄少占5%。
由此推算,中国2.66亿⾼⾎压患者中⾄少有1330万原醛症患者。
可见,原醛症在中国也是⼀种“常见病”,但这种常见病常常“被忽略”,其中绝⼤部分被漏诊或误诊。
02漏诊或误诊原醛症危害很⼤吗?⼤量的原醛症患者被“淹没”在原发性⾼⾎压患者中未被诊断,长期接受针对原发性⾼⾎压患者的治疗⽅案。
尽管部分患者可能⾎压控制良好,但其更易发⽣⼼、脑、肾等靶器官损害,且发⽣⼼脑⾎管事件的时间更早、程度更重。
其原因是原醛症患者⾎液中升⾼的醛固酮有“独⽴于⾼⾎压的损害作⽤”。
升⾼的醛固酮可直接损害⾎管、肾等组织和器官。
03加强对⾼危⼈群的筛查是当务之急⽬前⼤部分医⽣对原醛症的⾼患病率认识不⾜,且既往原醛症的筛查⼿段(如肾素活性测定)操作较为复杂,⽽⾎浆醛固酮/直接肾素浓度测定并未⼴泛开展,不少医⽣认为对原醛这种“少见病”的筛查将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
不少医⽣(甚⾄专科医⽣)尚停留在根据“⾼⾎压伴低⾎钾”的线索来筛查原醛症的“初级⽔平”。
此外,可能是顾虑到在筛查试验之后还将进⾏确诊试验、影像学检查、肾上腺静脉取⾎或⼿术,流程复杂、费⽤昂贵,临床医⽣对原醛症的筛查并不积极。
2016年3⽉,美国内分泌学会发布了原醛症最新指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管理:病例筛查、诊断和治疗》(下简称“新指南”),新指南强调,临床医⽣有义务对疑似原醛症的患者进⾏合理诊治,因此,加强对原醛症⾼危⼈群的筛查是当务之急。
原醛低钾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引言是一篇文章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可以让读者对文章的主题和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本文的主题是原醛低钾原理,该原理是指原料中醛类化合物浓度较低以及低钾环境对醛类化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在醛类化合物产生过程中,低钾环境常常导致醛类化合物的生成速率减缓或者降低。
因而,深入研究原醛低钾原理对于掌握醛类化合物的生成和稳定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本文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介绍原醛低钾原理:首先,我们将阐述原醛的定义和特性,包括其化学结构和常见的反应类型。
其次,我们将讨论低钾环境对醛类化合物的影响和导致低钾的原因。
最后,我们将深入探讨原醛低钾原理的解释,包括原醛生成和稳定性的机理,以及低钾环境对原醛反应速率的影响等等。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原醛低钾原理进行总结,强调其对醛类化合物研究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同时,我们还会展望原醛低钾原理的研究方向,以期进一步深入了解和应用该原理,拓展其在化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原醛低钾原理的研究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醛类化合物在低钾环境下的生成和稳定性,为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旨在系统阐述原醛低钾原理,并对其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意义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读者对原醛低钾原理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本文主要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组成。
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在概述中,将对原醛低钾原理进行简要介绍,说明其重要性和研究的必要性。
在文章结构中,将介绍本文的组织结构,即引言、正文和结论的安排。
在目的部分,将明确本文的目的和意义,即为了深入探讨原醛低钾原理的机制,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正文部分将分为三个小节:原醛的定义和特性、低钾的影响和原因、原醛低钾原理的解释。
在第一个小节中,将详细介绍原醛的概念、性质和特点,使读者对原醛有一个清晰和全面的认识。
第二个小节将探讨低钾对生物体的影响以及导致低钾的原因,为后续的原醛低钾原理解释做铺垫。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治疗的专家共识前言为了规范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简称原醛症)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肾上腺学组经专家讨论,完成了本专家共识。
本共识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表述推荐强度及证据质量的方法。
强烈推荐使用'推荐'和数字1,较弱推荐使用'建议'和数字2表示。
证据质量:●○○○,表示极低质量证据;●●○○,表示低质量证据;●●●○,表示中等质量证据;●●●●,表示高质量证据。
通常按照强的推荐规范进行处理利大于弊,'弱推荐'则需要依据患者个体情况来决定最佳方案。
原醛症概况一、定义原醛症指肾上腺皮质分泌过量醛固酮,导致体内潴钠排钾,血容量增多,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受抑。
临床主要表现为高血压伴低血钾。
研究发现,醛固酮过多是导致心肌肥厚、心力衰竭和肾功能受损的重要危险因素,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相比,原醛症患者心脏、肾脏等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更为严重。
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就显得至关重要。
二、患病率过去几十年,原醛症一直被认为是少见病,在高血压人群中不到1%。
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特别是将血浆醛固酮与肾素活性比值(ARR)作为原醛症筛查指标后,使相当一部分血钾正常的原醛症患者得以发现并确诊。
国外报道在1、2、3级高血压患者中原醛症患病率分别为1.99%、8.02%和13.2%[1];而在难治性高血压患者中,其患病率更高,约为17%~23%[2]。
国内相关研究报道较少,在亚洲普通高血压人群中其患病率约为5%[3]。
2010年由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牵头在全国11个省19个中心对1 656例难治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了原醛症的筛查,首次报道其患病率为7.1%[4]。
由此可见,对高血压特别是难治性高血压人群进行原醛症的筛查对临床工作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病因分类原醛症主要分为5型,即醛固酮瘤(aldosterone-producing adenoma)、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diopathic hyperaldosteronism,特醛症)、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增生(primary adrenal hyperplasia)、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familial hyperaldosteronism)、分泌醛固酮的肾上腺皮质癌(aldosterone-producing adrenocortical carcinoma)及异位醛固酮分泌瘤或癌(ectopic aldosterone-producing adenoma or carcinoma,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