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无产阶级文学
- 格式:ppt
- 大小:337.50 KB
- 文档页数:21
第十章第二节高尔基(1868-1936)高幼年丧父,过早地走向“人间”,品尝了生活的艰辛和世间的冷暖。
16岁时,他怀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但喀山的贫民窟和码头却成了他的生活大学。
此时,他接触过马主义,和流浪汉的交往,使他更深刻地感受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
1888年和1891年,他曾两次徒步漫游俄罗斯,加深了对危机四伏的俄罗斯社会的了解和认识。
在漫游其间,他曾参加进步工人及革命者的秘密小组,并于1889年被当局逮捕。
1905年革命时,他参加了布尔什维克党,并结识了列宁。
他的政治信念实现了从民主主义向布尔什维克转变。
高的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前期创作(1892-1907)。
作品带有浓厚的社会批判色彩。
19世纪90年代,俄国人民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斗争日益高涨。
作为来自最底层的作家,高倾向于革命。
表现时代的惨烈和人民心中的渴望,是前期作品的基本主题。
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有特写、散文、诗歌、寓言、小说等短篇作品,也有剧本和长篇小说。
风格上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存。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一系列形象鲜明、富于传奇色彩的浪漫主义小说。
如童话诗《少女与死神》(1892)描写了一个普通少女为了爱情和幸福反抗沙皇和死神的故事,宣扬了爱战胜死、善战胜恶的思想。
《鹰之歌》(1895)通过鹰和蛇个对立的形象,赞美了鹰对光明的追求和渴望斗争的战士品质,抨击了蛇安于现状、丧失理性的市侩作风。
有代表性的是《伊则吉尔老婆子》(1895)。
由两个民间传说和一个生活故事组成。
腊拉的传说谴责了极端个人主义者,与腊拉相对的是献身于人民大众的英雄丹柯的形象。
他以自己燃烧的心把部族同胞引出了黑暗的森林沼泽。
在19世纪的俄国作家中,没有任何人能像高这样深刻地了解下层人民的痛苦和期待,表达他们的需求和愿望。
高是以被压迫、被剥削阶级代言人的身份登上文坛的,这给当时的俄国文学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
20世纪初期,俄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高积极投身革命运动,此时他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创作也进入成熟期。
《中国现代文学》概念知识2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是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和革命性的一次文学运动,是当时尖锐复杂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在文学领域的反映。
1928年初,。
创造社、太阳社的部分成员首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
从1928年1月起,他们纷纷发表文章,郭沫若发表《英雄树》,成仿吾发表《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蒋光赤发表《关于革命文学》,李初梨发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等,从多方面阐述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张,指出,无产阶级文学要以无产阶级思想为指导,表现被压迫阶级的反抗斗争,要“为完成它主体阶级的历史使命”而奋斗。
但是,由于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者大多都处在由小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转化的过程中,他们还没有全面掌握马列主义理论,对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历史任务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的文学主张带有片面性、绝对化。
更不应该的是,他们把批判的矛头指向革命文学阵营内的鲁迅、茅盾等人,把他们当作革命文学的“敌人”,大加批判,他们与鲁迅的论争持续了一年多,直到真正的敌人跳出来宣扬资产阶级文学主张,企图扼杀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时候,他们在党的帮助下,为对付共同的敌人终于团结起来,由创造社、太阳社和鲁迅及周围的作家于1930年成立“左联”。
“左联”是无产阶级文学蓬勃发展的产物,“左联”的成立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跨入了一个新阶段。
“左联”在进行革命文学创作的同时,把参加实际革命斗争放在首位,他们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在抗日反蒋的斗争中作出了贡献和牺牲。
虽然他们的斗争形式有失偏激,也没有严格的组织纪律,但他们的工作是出色的,贡献是卓著的,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中国诗歌会:“左联”领导下的新诗歌团体。
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
由森堡(任钧)倡议,穆木天、杨骚、蒲风、白曙、艾芜等人发起,该会“以推进新诗歌运动、致力于中国民族解放,保障诗歌权力为宗旨”。
着力提倡新诗歌反映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现实,以反帝抗日,揭露和打击国民党反动派为基本内容,在艺术形式上,要求采取大众化的形式,吸收民谣、小调、鼓词、儿歌等一般群众能听得懂、能歌唱的形式。
日本无产阶级文学(1921-1934)在中国的传播日本无产阶级文学是指20世纪20、30年代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中的作品。
在中国的传播有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在中国的传播。
一、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背景二、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三、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创作特点四、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在中国的传播背景五、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在中国的传播途径六、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在中国的影响七、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在中国的接受与评价八、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在中国的启示与借鉴九、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在中国的未来发展针对以上提纲,本文将对各个部分进行阐述。
首先,需要介绍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背景,说明这个运动出现的原因、特点和历史背景。
然后,需要介绍一些代表作品和作家,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运动的内涵和影响。
接下来,需要探讨这些作品的一些共性,如文学手法、艺术表现形式、思想主题等,分析这些因素在其作品中的表现形式,有助于了解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创作特点。
然后,需要说明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在中国的传播背景,为后面的分析打下基础。
在介绍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在中国的传播途径时,需要重点说明那些对日本无产阶级文学有一定影响的渠道,如翻译、出版、文艺团体、文艺交流等。
接着,需要详细分析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在中国的影响,说明它如何影响了中国的文学、思想和社会。
在分析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在中国的接受与评价方面,需要着眼于中国作者对这些作品的评价、接受程度,说明中国文艺界对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态度。
然后,需要说明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在中国的启示与借鉴,将这些思想和艺术创作的精华传达给中国读者,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最后,需要展望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在中国的未来发展,从历史角度出发,说明这些作品和思想对后来的中国文学创作产生了哪些影响,制定未来发展策略。
总之,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日本与中国两国文化的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这是一段值得探讨的历史,也是未来文学发展的重要依据。
第十章20世纪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第一节无产阶级文学的大本营——前苏联文学概述20世纪无产阶级文学是对19世纪巴黎公社文学、英国宪章派文学和德国工人诗歌的继承和发展。
俄苏是20世纪无产阶级文学的大本营。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彼得堡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一声炮响,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诞生,也宣告了苏联文学的诞生。
一、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基本特征(略)二、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从十月革命到1991年的苏联解体,苏联文学经历了74年的历程。
在长达四分之三的世纪里,苏联文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17年到30年代初的文学十月革命胜利后,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刚刚建立,国外的敌对势力与国内反动势力相勾结,连续三年的国内战争烽烟四起。
1921年,国民经济恢复开始进行。
1928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处在大变化时代。
在文艺领域里,各种流派纷呈,作家队伍明显分化,文艺思想斗争激烈。
十月革命后,所有作家都不得不在政治上作出抉择:赞成革命还是反对革命。
以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勃洛克(1880——1921)、勃留索夫(1873——1924)为代表的作家,满腔热情地迎接十月革命。
以列米佐夫(1877——1957)、吉皮乌斯(1869——1945)为代表的作家不理解革命,甚至敌视和攻击革命和苏维埃政权。
以阿·托尔斯泰(1882——1945)、叶赛宁(1895——1925)为代表的作家,政治立场比较动摇,对革命持观望态度,但他们后来在思想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转变。
革命后苏联文学界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艺术团体。
主要有“无产阶级文化协会”、“谢拉皮翁兄弟”、“左翼艺术阵线”、“拉普”等。
“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协会的简称)是20至30年代苏联最大的文学团体,人数达万人,活动长达10年(1923——1932)。
由于他们主要通过《在岗位上》和《在文学岗位上》两个杂志来宣传他们的文学理论和主张,因而又称为“岗位派”。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重点习题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1 简述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2 简述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上的时代品格。
3 论述文学革命的实绩。
第二章鲁迅(一)1为什么说《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2简述《野草》的艺术特质。
第三章小说(一)1 简述“问题小说”的特点。
2 简述“自叙传”小说的特点。
第四章通俗小说(一)1 谴责小说的特点?2 什么是鸳蝴─礼拜六派文学?第五章郭沫若1《女神》的艺术特征?2以《屈原》为例,说明郭沫若历史剧作的特色。
第六章新诗(一)1 早期白话诗的意义?2 湖畔诗人的风格?3 前期新月派诗歌特点?4 早期无产阶级诗歌代表人物和代表作?第七章散文(一)1 早期各刊物“随感录”的主要作家?2 “言志派”散文特征?3 朱自清散文特色?4 现代评论派散文特色?第八章戏剧(一)1 什么是“文明新戏”?2 何谓“爱美剧”?3 “小剧场运动”的含意?第九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1 简述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的产生过程。
2 自由主义作家的文艺观?第十章茅盾1 论述茅盾的小说成就。
2 茅盾在理论批评方面有何贡献?3 吴荪甫形象的复杂性具体表现在哪几方面?第十一章老舍1 为什么说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在于他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注。
2 《骆驼祥子》在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方面是如何表现的?3 简要说明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
第十二章巴金1 简述巴金前期小说的创作特色。
2 高觉新形象的复杂性在哪里?3 简述巴金后期小说创作特点?第十三章沈从文1 沈从文小说乡村叙述的独特视角?2 请说明沈从文为何被称为“文体作家”。
第10章近代文学的分化与终结10.1 复习笔记一、概述近代文学时代的分化有两个显著标志,一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兴起,二是早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引进和形成。
(一)两大标志无产阶级文学和早期现代主义文学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对近代化文学进行了否定和挑战。
1.无产阶级文学(1)无产阶级文学所反对的是近代文学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性质。
(2)东方无产阶级文学的思想基础是苏联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从理论到创作,都受到苏联不同阶段的各种无产阶级文学的影响。
2.现代主义文学(1)现代主义文学所否定的是近代文学的人道主义、现实主义、理想主义倾向。
(2)早期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基础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生命哲学、反理性主义哲学和弗洛伊德心理学,文学榜样是欧洲各种先锋派文学。
(二)影响这两种文学同时出现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它们的出现造成了与既有的文坛三足鼎立的局面,从而导致了近代化文学的分化,并为近代化文学时代向多极化的世界性文学时代的过渡奠定了基础。
一、东方无产阶级文学(一)东方无产阶级文学概况东方无产阶级文学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广泛传播、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的历史条件下诞生的。
东方各国的无产阶级文学都受到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创作方法东方无产阶级文学先后运用了苏联的“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具有直接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功利性和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2.特点(1)反对近代资产阶级文学中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倾向。
(2)特别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着力塑造具有强烈的阶级意识、阶级责任感,具有斗争精神和献身精神的人物形象。
(3)主张个人服从集体,服从组织,个人首先是阶级的一员、组织的一员,人生的目的就是要为本阶级的崇高目的服务,从而体现出了一种崭新的人生价值观。
(二)东方无产阶级文学在各国发展的表现1920~1930年,无产阶级文学在日本、中国、朝鲜、印度、缅甸、印尼等国都不同程度地形成、发展起来。
无产阶级文学的特点
1. 无产阶级文学那可是超接地气的呀!就像赵树理的小说,写的都是农民的日常生活,那么真实生动。
它不像有些文学高高在上,而是贴近咱老百姓的生活,让大家感同身受,这不就是它的厉害之处嘛!
2. 无产阶级文学有着强烈的情感力量啊!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的坚韧和奋斗精神,多让人佩服和感动啊!它能直直地击中你
的内心,让你也跟着热血沸腾起来,这力量不强吗?
3. 无产阶级文学还有个特点就是反映现实超深刻的呀!像鲁迅的文章,对社会的剖析那叫一个犀利,简直像一把刀,直插问题的要害。
它毫不掩饰地把现实的问题摆在你面前,让你不得不去思考,多牛啊!
4. 无产阶级文学真的很有战斗性呢!夏衍的《包身工》,对剥削制度的批判毫不留情,就像战士在冲锋陷阵。
它敢于为了正义发声,为了人民呐喊,这难道不是勇气的象征吗?
5. 无产阶级文学有着浓厚的人民情怀呀!想想那些描写工人、农民的作品,满满的都是对人民的关心和热爱。
就好像人民是它的生命之源,一刻也不能分离,多温暖人心啊!
6. 无产阶级文学的传承性也很重要呀!从过去到现在,那些经典的作品一直激励着我们。
就像星星之火,一代传一代,永远不会熄灭。
我们怎么能不珍惜这宝贵的财富呢?
总之,无产阶级文学就是这么有魅力,有力量,有价值,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20-1940年代无产阶级文学革命话语考察1.无产阶级文学革命是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期间发生的一场文化运动。
2.在这个时期,无产阶级文学革命的目标是反映工人阶级的生活和斗争,唤起工人阶级的觉醒意识。
3.无产阶级文学革命话语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桎梏,使文学与社会现实相联系。
4.无产阶级文学革命话语呼吁追求写实主义,强调对真实生活的揭示。
5.在无产阶级文学革命话语中,对于社会不平等、剥削和压迫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6.这场文化运动的代表作品之一是鲁迅的《狂人日记》。
7. 《狂人日记》揭示了传统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对于社会现实问题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8.无产阶级文学革命话语通过写实的手法,将工人阶级的困境和抗争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9.这些作品鼓励工人阶级意识觉醒,激发起了无产阶级的斗争精神。
10.无产阶级文学革命话语所倡导的思想观念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化界的发展。
11.无产阶级文学革命话语为后来中国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2.与此同时,无产阶级文学革命话语也受到了当时政治环境的限制。
13.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无产阶级文学革命话语遭到了严厉批判和打击。
14.然而,尽管遭到打击,无产阶级文学革命话语的精神依然在人们心中传承下来。
15.无产阶级文学革命话语的理念为后来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坚实的基础。
16.这个时期的无产阶级文学革命话语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文学的面貌。
17.无产阶级文学革命话语强调揭露社会的不公平和不正义。
18.这些话语将读者的关注点从封建社会的权贵阶层转移到了工人阶级的生存状态上。
19.通过这些作品,人们开始反思社会的不公和剥削问题。
20.无产阶级文学革命话语唤起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21.这个时期的作家们通过文学来宣传无产阶级的觉醒和斗争。
22.无产阶级文学革命话语起到了为工人阶级发声的作用,为他们争取权益。
23.这些作品揭示了工人阶级的生活困境和艰辛劳动,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