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之地壳运动规律
- 格式:ppt
- 大小:2.68 MB
- 文档页数:59
冲刺5 地壳的运动规律考点1 内外力作用与地貌一、外力作用外力作用使地表形态更加丰富多彩,其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
外力作用互为条件、紧密联系、共同作用,塑造各种地貌,其中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尤为普遍。
1.主要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2.主要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流入海口处:三角洲二、河流地貌1.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时期(或部位)【提醒】 如何分析河水对两岸的侵蚀作用若河道平直,河水对两岸的侵蚀作用要考虑地转偏向力,即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堆积。
若河道弯曲,河水对两岸的侵蚀作用要考虑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2.河流堆积地貌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沉积地貌。
特别提示 河流堆积地貌不仅存在于河流中下游地区,当河流冲出山口时,由于地势逐渐趋向平缓,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洪(冲)积扇,多个洪(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三、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影响3.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如下表所示。
1.褶皱山(1)褶皱①概念:岩层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②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常形成山岭,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常形成谷地,不易侵蚀常形成山。
③褶皱山: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的统称。
特别提示“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内力作用的结果;“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是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由外力作用而形成的。
(2)板块运动与褶皱山系①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其中A 为亚欧板块、B 为太平洋板块、C 为印度洋板块、D 为美洲板块、E 为非洲板块、F 为南极洲板块。
地壳的运动规律【学习目标】1.结合资料,学生能够判断出地质构造类型或地貌类型,进而分析出其形成的主要构造运动,描述出形成过程,提升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
2.学生会运用内外力的原理分析常见地表形态的成因,提升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3.学生能说明主要的地质灾害及其成因并解决相应问题,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4.学生能说明地形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提升要素综合能力。
【知识体系构建】【基础巩固-查漏补缺】1.地质作用、地质构造、构造地貌的区别?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引起岩层永久性的变形或变位称为地质构造;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2.地壳运动的含义?地壳运动也称为构造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按照构造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是指地壳或者岩石圈块体大致平行于地球表面的运动,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或断裂带,垂直运动是指地壳或者岩石圈块体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上升或下降运动,它使地面发生大规模的隆升或下沉,这两种运动往往是相互伴生的。
3.地质作用的分类,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对比(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岩石圈学案P6左)4.举例说明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地貌(岩石圈学案P6)5.地质构造图的判读(岩石圈学案P6)(1)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2)判断常见的地质构造(褶皱——背斜与向斜、断层——地垒与地堑)(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判断图中地理事物形成过程)6.板块运动与地貌:能判断出板块边界类型;在世界地图上,能画出板块边界,用板块理论解释安第斯山脉、马里亚纳海沟等的成因;地中海、红海、大西洋面积变化的原因;西藏和冰岛多地热的原因。
一轮学案6第3页右面7.构造地貌:(1)背斜、向斜的判断方法(2)说明背斜山、向斜谷、背斜谷、向斜山的形成过程(3)断层形成的地貌,并能举例一轮学案6第6页8.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1)找油、气资源的在哪?原因(2)找煤矿在哪?原因(3)找地下水的位置?原因(4)采石场位置?原因(5)建隧道的位置?原因(6)水库等大型工程建设为什么避开断层?一轮学案6第7页9.外力作用包括?外力作用的表现包括?(学案P7左)风化和侵蚀的区别?(学案P7右)堆积作用的沉积顺序?冰川堆积作用颗粒物沉积顺序?(学案P7右下)10.冲积扇形成过程,地貌特点?三角洲形成过程,地貌特点?(学案P8左)11.河流上中下游河谷形态和主要外力作用?(学案P8右上)12.河漫滩、江心洲形成位置?形成过程?(学案P8右)13.河流阶地形成原因?(学案P8右)宽浅河谷的位置和形成原因?(学案P8右下)曲流、牛轭湖的位置和形成原因?(学案P9左下)14.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条件?(学案P10左下)喀斯特地貌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学案P10右下)15.风成地貌的成因?(气候条件、物质基础、动力条件)(学案P11右上)16.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学案P11右)地形对交通运输方式及线路选择的影响?(学案P11右)17.四种类型的地震的成因?(学案P4左侧表格)18.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及防治措施?(学案P4右)【基础题练习】某中学开展研学活动,在浙江江郎山风景区观察丹霞地貌景观。
【网络构建】常识点一、板块的区分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安稳,两个板块之间的接壤地带地壳比较活泼。
常识点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互相转化,构成了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
(1)岩浆岩:岩浆在上升进程中冷却、凝结而成,在地表以下构成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地表后冷却凝结,叫喷出岩,又称火山岩(如玄武岩)。
(2)堆积岩:岩石在外力效果下,经过风化、腐蚀、转移、堆积和固积成岩效果构成,具有层理结构,一般含有化石。
如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以及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正常情况下,堆积岩层递上新下老的联系,亦可依据所含化石确认时刻先后次序。
物质构成和化石还能够反映其时的堆积环境,如煤层阐明曾经是湿润的森林,石灰岩层阐明曾经是温暖的浅海环境,等等。
(3)蜕变岩:由其它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产生蜕变效果而成。
如石灰岩受热成为大理岩,页岩受揉捏构成板岩。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进程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效果下不断运动和改动,从岩浆到构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构成,循环往复,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进程。
可概括为下面的形式图:常识点三、板块移动与地球相貌板块相对移动而产生的互相磕碰或张裂,构成了地球表面的根本相貌。
板块张裂区板块磕碰区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鸿沟类型成长鸿沟消亡鸿沟消亡鸿沟运动方向←|→ →|← →|←构成地貌裂谷、海洋、海岭巨大山脉海岸山脉、海沟、岛弧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安第斯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弧、海沟暗示图常识点四、岩石圈物质循环形式图判读的诀窍岩浆是“岩石之本”,岩石圈物质循环起于岩浆,因此正确判别出岩浆是解读岩石圈物质循环形式图的要害。
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凝而成,因此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其效果即为冷却凝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