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较复杂平均数》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57.62 KB
- 文档页数:6
求较复杂平均数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 98至9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掌握求较复杂的平均数的解题方法,会根据收集到的数据求平均数。
3.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认识到求平均数这一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所掌握的方法灵活解答相关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拟定导学提纲,自主预习1.创设情境板书课题小明在一次检测中的成绩如下:语文89 数学98 英语95请你算出他这三科的平均成绩。
指名口述算式:(89+98+95)÷3=94(分)计算的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它有什么用?(94是小明的整体成绩,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平均数的知识。
板书课题:求较复杂平均数师:同学们最喜欢什么球类运动呢?生1:篮球。
生2:足球。
生3:乒乓球……师:同学们知道吗?篮球运动是我校的特色之一,同学们看过我校篮球队比赛的风姿吗?生:看过。
师:同学们也许都知道,一个篮球队的水平除了技术、配合等因素外,还有什么也非常重要?生:身高。
现在就来看一看下面哪个队的身高占优势?友情提示:1.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2.利用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要完成上面的两个问题,请看学习目标。
2.出示目标【(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掌握求较复杂的平均数的解题方法,会根据收集到的数据求平均数。
(3)认识到求平均数这一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激发学习兴趣。
】3.自学指导师:要达到本节课的目标,需要大家的努力,下面请看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98至99页的内容,重点看信息窗1的图和下面两个方框里的内容。
思考:①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②利用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③哪个队的身高占优势?并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5分钟后,比比谁能汇报清楚上述问题,并会做与例题类似的题。
】4.看一看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开始自学,比比谁看书最认真,自学效果最好。
《求较复杂的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通过操作和思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受统计的意义,学会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统计观。
教学重、难点: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教具准备:情境图。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师:同学们最喜欢什么球类运动呢?生:篮球师:同学们知道吗?篮球运动是我校的特色之一,同学们想看看我校篮球队比赛的风姿吗?生:想。
播放段红、蓝两队比赛的录像。
师:同学们也许都知道,一个篮球队的水平除了技术、配合等因素外,还有什么也非常重要?生:身高。
出示红、蓝两队运动员的身高测试记录(师挂图出示两队队员的身高记录单)红队队员的身高(CM)是:160 156 172 169 156 145 148 156 160 156145 165 163 160 160 151 151 165 151 160蓝队队员的身高(CM)是:145 150 150 163 153 157 161 163 158 153169 158 145 163 150 158 161 172 157 1531、请大家观察数据,你从中能得到那些信息?学生可能回答:知道每个队员的身高。
2、根据得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可能提出:(1)谁的身高最高?谁最矮?(2)哪个队队员的身高比较高?二、解决问题。
1、怎样才能知道哪个队队员的身高比较高?学生可能想到:看看哪一队高的人比较多?计算两队队员身高的总数进行比较。
比较两队的平均身高。
2、比较三种方法,感悟求平均数的必要性,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第一种方法:误差较大。
第二种方法:虽然能比较出哪一队的身高更高,但看不出这一队的身高整体水平。
第三种方法:既能比较出哪一队的身高更高,也能看出这一队的身高整体水平。
所以求平均身高比较可行。
3、让学生独立做,先求红队的平均身高。
第七单元统计第一课时信息窗1较复杂的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较复杂的平均数。
2、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平均数解决与分析实际问题,体会平均数在统计中的用处。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掌握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进一步掌握对数据整理的方法,能对数据结果进行简单分析。
难点:能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分析。
突破:首先创设情境,根据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从而引出求平均数的方法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统计后,重视对统计结果的分析,感知统计的作用。
教学设计:一、情境激趣,谈话导入。
同学们,老师遇到个难题,想请你们帮忙解决一下,有兴趣吗?生:有。
师:好,请看大屏幕。
1、课件展示情境图。
小红的成绩:语文84、数学100、英语98.小明的成绩:语文95、数学97、英语93.教师提问:怎样知道谁的成绩更好些呢?学生可能想到:(1)看看谁的高分比较多?(2)计算每人的总分进行比较。
(3)比较每人的平均分。
2、比较三种方法,感悟求平均数的必要性,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第一种方法:误差较大。
第二种方法:虽然能比较出成绩的多少,但看不出每人的整体水平。
第三种方法:既能比较出成绩的多少,也能看出每人的整体水平。
所以求出每人的平均成绩比较可行。
3、小结:在比较几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时可用求它们的平均数的办法进行比较。
引出平均数(板书:求平均数)(设计意图):让学生替老师解决困难,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
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发生在自己身边,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出求平均数的问题,从而体会统计的必要性以及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层层诱导,探索新知。
(一)计算简单的平均数。
师:怎样求平均成绩呢?生:先求每人的总分数,再除以科目数3,就得平均分。
师:好,请大家计算一下。
课桌左面的同学计算小红平均分,右面的同学计算小明的平均分。
小红平均分:(84+100+98)÷3=94小明平均分:(95+97+93)÷3=9594<95小明成绩更好些。
求较复杂平均数教学内容:青岛版四年级下册P91信息窗1红点,自主练习1、2。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初步学会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2.在具体情境中,培养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意识和能力,体会统计的作用及其价值。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课件、两张探究单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课件出示情景图,提出问题:师:同学们喜欢看篮球比赛吗?瞧,红、蓝两队正在进行激烈的比赛。
仔细分析红队中7号和8号运动员在小组中的得分情况,思考:谁的投篮水平高?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1.引出并初步认识平均数。
师:谁的投篮水平高呢?(1)汇报交流:预设:①我计算了他们各自的总分:7号在小组赛中共得了9+11+13=33(分),8号共得了7+13+12+8=40(分)。
所以我认为8号投篮水平高。
②我不同意比总分数,因为两个人上场次数不同。
师:你支持谁的想法?…不能用总分数比,怎么办呢?预设:应该比一比他们平均每场的得分。
教师引导:他提到了“平均每场的得分”,这个“平均每场的得分”是什么意思?预设:①就是每场得分一样多。
②把多的和少的放在一块匀一匀,让每场的得分一样多。
③把多的匀给少的一些,把不一样多的,变成一样多的。
师:“平均每场的得分”就是让每场得分一样多。
(板书:一样多)(2)教师小结:像这样,把几个数“匀一匀”,使每个数变的同样多,在数学上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作“平均数”。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识它。
(板书:平均数)2.探究求平均数的策略与方法。
教师引导:那么我们就先来求一求7号队员的平均得分是多少?课件出示7号队员小组赛成绩统计表:课件出示:探究提示(1)利用你手中的探究单,可以借助统计图,动手画一画,移一移;也可以用笔算一算。
四年级下册求较复杂的平均数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99—100页。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通过操作和思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受统计的意义,学会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在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统计观。
3、情感目标:进一步增强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已经学过的统计知识即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师:同学们喜欢打篮球吗?喜欢看篮球比赛吗?那么,你知道一个篮球队取得胜利的因素有哪些吗?生1:团结。
生2:刻苦训练。
生3:技术。
师:是啊,除了团结、技术,身高也是取得胜利的因素之一。
老师今天带来了我们学校篮球队员的身高统计。
(出示信息图。
)师:仔细观察信息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1:红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生2:蓝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生3:红队的总身高是多少?生4:红队和蓝队哪个队的身高更高?……师:你们是想知道哪个队的身高占优势吧。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一)求红队的平均身高1.师:怎样才能知道哪个队队员的身高占优势呢?生1:比较他们的平均身高。
生2:比较平均身高。
师:都同意吗?生:同意。
2.师:我们先来求红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怎样求红队的平均身高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求出红队的平均身高。
师:哪个小组汇报你们的研究结果?生:(160+152+152+160+164+160+145+172+160+160+164)÷11=1749÷11=159(厘米)师:你表达的非常完整。
还有其他方法吗?生2:有5个160cm,可以用160×5.师:5个160厘米,它们在哪儿呢?一起找一找吧。
师生边看课件边一起找出5个160厘米。
生2:2个152厘米,2个164厘米。
160×5+152×2+164×2+145+172师:总身高是多少?师:你的方法也不错。
求较复杂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青岛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求较复杂平均数。
二、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例,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引领学生经历求较复杂平均数的过程,促成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提升生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教学设计课前交流:(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播放“入场式录像”,他们在干什么?你喜欢什么体育运动?生:为了参加本次运动会,我校各个项目进行了层层选拔,在踢毽子比赛中遇到了一个问题,让当时的小裁判左右为难?你想知道当时的情况吗?(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请看大屏幕:四年级二班9号同学因特殊原因中途退场。
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回答。
展示交流汇报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我们怎样求出平均数呢?”揭示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总份数=平均数)学生自主解决,有困难的学生可与他人合作(可用计算器)通过比较得出:四年级二班踢得好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四年级二班踢毽子的平均数是80,80代表着什么?你怎么认识理解80这个数?4、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在平时的生活中你见过平均数吗?”生说教师提供信息:2008年国庆黄金周到泰山的游客日均36044人;根据滨州市城调队抽样调查,2008年滨州城市居民人均总收入为17583.2元。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蒲湖公园2008年“十一”黄金周7天参观人数统计如下。
课件呈现信息我这里有几个问题,请大家讨论?1、请你估计一下这7天中平均每天来参观的约有多少人?2、大家估计得准不准,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一下。
汇报,评价学生的表现,引导学生注意经验积累,相信自己估算能力会进一步提高。
●学校进行少儿歌咏比赛下面是评委给一号队员的打分情况,你能算出一号队员最后的实际得分吗?1号:7 8 7 6 6 8 9 6 最后得分:7小红第4枪打了7环,现在小红平均每次打几环?打了第4枪会不会影响前三次的平均数?小强继续发出第4枪,小强有没有可能超过小红的成绩?“你想让小强的第4枪打几环?”算一算,现在平均每次打几环。
求较复杂平均数教学内容:青岛版四年级下册P91信息窗1红点,自主练习1、2。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初步学会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2.在具体情境中,培养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意识和能力,体会统计的作用及其价值。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课件、两张探究单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课件出示情景图,提出问题:师:同学们喜欢看篮球比赛吗?瞧,红、蓝两队正在进行激烈的比赛。
仔细分析红队中7号和8号运动员在小组中的得分情况,思考:谁的投篮水平高?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1.引出并初步认识平均数。
师:谁的投篮水平高呢?(1)汇报交流:预设:①我计算了他们各自的总分:7号在小组赛中共得了9+11+13=33(分),8号共得了7+13+12+8=40(分)。
所以我认为8号投篮水平高。
②我不同意比总分数,因为两个人上场次数不同。
师:你支持谁的想法?…不能用总分数比,怎么办呢?预设:应该比一比他们平均每场的得分。
教师引导:他提到了“平均每场的得分”,这个“平均每场的得分”是什么意思?预设:①就是每场得分一样多。
②把多的和少的放在一块匀一匀,让每场的得分一样多。
③把多的匀给少的一些,把不一样多的,变成一样多的。
师:“平均每场的得分”就是让每场得分一样多。
(板书:一样多)(2)教师小结:像这样,把几个数“匀一匀”,使每个数变的同样多,在数学上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作“平均数”。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识它。
(板书:平均数)2.探究求平均数的策略与方法。
教师引导:那么我们就先来求一求7号队员的平均得分是多少?课件出示7号队员小组赛成绩统计表:课件出示:探究提示(1)利用你手中的探究单,可以借助统计图,动手画一画,移一移;也可以用笔算一算。
《较复杂平均数》教学设计邹平县第一实验小学李晓媛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例,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知道平均数会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
2. 在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判断和预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在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统计观,体会学习统计知识的价值。
3.进一步增强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已经学过的统计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难点: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统计表计算器教学过程一、复习求平均数的方法同学们,大家刚才看到的是我们邹平县实验一小电视台的节目,你们学校有自己的电视台吗?那你们想不想成为一名电视台的主持人啊?想成为电视台的主持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经过层层的选拔,想知道我们学校电视台的主持人是怎么产生的吗?那我们就跟随张瑞同学走进我们实验一小电视台主持人选拔大赛。
学校规定每个班只能推选1人参赛,而张瑞同学所在的五年级一班有2人报名参赛,所以她首先要过的是班级比赛这一关,一起来看下评委给出的分数:(多媒体出示下表)五年级一班主持人选拔赛评分表2013年3月1.认真观察两名选手的得分,谁会获胜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啊?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分出胜负?(1)1个1个的比。
(2)比总分。
(3)比平均分。
(屏幕出示平均分)他们的平均分分别是多少?师总结:总数÷总份数=平均数(师板书)2.这几种方法都告诉我们获胜的是——张瑞,她接下来就要参加学校的主持人大赛了,在学校比赛中发挥怎样呢?我们继续关注。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学校比赛共分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环节,张瑞同学顺利通过了前2关,将在决赛中和王丽同学争夺最后一个女主持人的名额,谁会胜出呢?我们一起看下现场10位评委打出的分数。
(依次出示前9名评委的得分和第10名评委给王丽打出的分数)1.咦,电脑好像出了点问题,先请大家仔细观察比较前9位评委给这2名选手的得分,你认为谁获胜的可能性会大些呢?(请学生说明理由)张瑞同学能不能获胜呢?现在就看最后一个评委给张瑞同学打出的分数了(屏幕出示)2.现在你认为谁会获胜呢?(请学生说明理由)老师注意到大家用到了“可能”这个词,那班级比赛时大家怎么一眼就看出胜负了呢?(出示班级比赛成绩表)这些分数和班里比赛时的分数相比有什么不同?那这些复杂的数我们用什么方法分出胜负呢?(比平均数的方法)(板书课题:较复杂的平均数)3.师:认真观察这两名同学的得分,想一想该怎样列式计算这些复杂数的平均分呢?好多同学已经有主意了,为了节省时间,咱们来做下分工:南边的同学计算王丽同学的平均分,北边的同学计算张瑞同学的平均分。
教学设计备课时间:12月 1 日课题求平均数课时 2 课型创新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较复杂的平均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情感目标:重点难点分析及突破措施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难点:能对具体数据进行观察,灵活运用计算方法,正确求出平均数。
措施:让学生通过对信息材料的观察、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与选择,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板书设计求复杂平均数160+156+172+……+158 145×2+151×3+……172×1=3476(厘米) =3476(厘米)平均身高:平均身高:3476÷22=158(厘米) 3476÷22=158(厘米)教学过程(包括导引新课、依标导学、异步训练、达标测试、作业设计等)第一课时上课时间:12 月4 日一、联系实际,情境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参观了红队和蓝队激烈的篮球赛,你发现了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各抒己见)二、探究新知。
1、师从身高方面引入(两个队的身高有区别)出示情境图:你能提出哪些问题?生:我想知道哪个队的身高占优势?师:怎样才能知道哪个队的身高占优势?生:应该求出每个队的平均身高才能看出哪个队占优势。
:师:大家说的很棒,你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2、可在小组讨论,再互相交流。
让学生交流做法。
甲:我们是先把两个队每个人的身高都加起来,再除以总人数,就能得出每个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乙:这样做太麻烦了,我发现这些数中有相同的,把相同的数找出来,有几个再乘几,最后再除以总人数,这样计算比较简便。
师:大家观察的真仔细,在今后的练习中,我们尽量用简便方法来计算。
两个队的平均身高都求出来了,就能比较出哪个队的平均身高高一些。
三、跟踪练习,巩固新知1、投影出示练习2、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讨论,研究。
3、交流汇报,着重说明分析过程(即你为什么这样算的道理)第二课时上课时间:12 月5 日四、测试阳光小学教师年龄情况表组别(人)语文20 数学12 艺体5 综合3平均年龄(岁)32 30 24 40 你能计算出全校教师的平均年龄吗?试试看。
求较复杂平均数教学内容:青岛版四年级下册P91信息窗1红点,自主练习1、2。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初步学会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2.在具体情境中,培养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意识和能力,体会统计的作用及其价值。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课件、两张探究单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课件出示情景图,提出问题:师:同学们喜欢看篮球比赛吗?瞧,红、蓝两队正在进行激烈的比赛。
仔细分析红队中7号和8号运动员在小组中的得分情况,思考:谁的投篮水平高?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1.引出并初步认识平均数。
师:谁的投篮水平高呢?(1)汇报交流:预设:①我计算了他们各自的总分:7号在小组赛中共得了9+11+13=33(分),8号共得了7+13+12+8=40(分)。
所以我认为8号投篮水平高。
②我不同意比总分数,因为两个人上场次数不同。
师:你支持谁的想法?…不能用总分数比,怎么办呢?预设:应该比一比他们平均每场的得分。
教师引导:他提到了“平均每场的得分”,这个“平均每场的得分”是什么意思?预设:①就是每场得分一样多。
②把多的和少的放在一块匀一匀,让每场的得分一样多。
③把多的匀给少的一些,把不一样多的,变成一样多的。
师:“平均每场的得分”就是让每场得分一样多。
(板书:一样多)(2)教师小结:像这样,把几个数“匀一匀”,使每个数变的同样多,在数学上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作“平均数”。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识它。
(板书:平均数)2.探究求平均数的策略与方法。
教师引导:那么我们就先来求一求7号队员的平均得分是多少?课件出示7号队员小组赛成绩统计表:课件出示:探究提示(1)利用你手中的探究单,可以借助统计图,动手画一画,移一移;也可以用笔算一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