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1
- 格式:ppt
- 大小:498.50 KB
- 文档页数:22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温度的定义、单位、摄氏温度的规定、读法。
(2)知道温度计的构造、原理、正确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1)从生活实例得出温度的定义及单位,摄氏温度的规定。
(2)通过实验操作,说明温度计的用途,并进一步的了解温度计的构造、原理、正确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温度的学习,知道温度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2)通过对温度计的使用的学习,能正确使用温度计。
二.教学重点: 1.温度单位、摄氏温度的规定、读法。
2.温度计的原理。
3.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三.教学难点: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四.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归纳法。
五.教具准备:烧杯、热水、冷水、不同种类的温度计。
六.教学时数:1课时。
七.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冷和热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相关,在物理学中与冷、热有关的现象我们称之为热现象.从这节课我们开始对一些热现象进行学习和研究。
1、实验体会:①让学生摸自己身边的物体(比如桌子、地面、自己的额头)②提问:同学们所摸的物体,感受怎样?2、抽学生做书47页开篇实验,谈两只手对“温水”的感觉相同吗?3、通过学生回答(这些物体的冷热程度不同;两只手对同一杯“温水”的感觉也不同。
)进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1、温度的定义: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温度计:(1)、温度计的用途:准确测量物体温度的高低。
(2)温度计的原理、构造、种类:①师:(教师出示自制温度计)我这里有一只小瓶,大家讨论一下,能用这只小瓶分辨出桌面上的两杯水哪杯温度高?哪杯温度低?并认真观察它是如何辨别出两杯水温度高低的。
②实验、观察并得出:这只小瓶利用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来判断的。
得出温度计的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③师:你能将小瓶进行改进,使它能测出具体的温度值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只要刻上刻度就可以了。
一、选择题1.小明在地铁施工现场发现:为防止扬尘对空气污染,有专门高压造雾除尘设备。
高压水流经除尘设备,形成数十米半径的均匀云雾覆盖到工地表面,达到非常理想的除尘效果。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现场看见的云雾是大量水蒸气聚集的效果B.除尘设备中水发生汽化,会吸收大量的热C.云雾的消散是汽化现象,这个过程吸热D.夏天人造雾容易消散是因为水蒸气重新液化成小水珠2.盛一盆水,在盆里放两块高出水面的砖,砖上搁一只比盆小点的篮子,篮子里装上熟食,再把一个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使袋口的边缘浸入水里(如图),就做成了一个简易冰箱,针对这个装置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简易冰箱能制冷是因为水蒸发吸热B.将该装置放在通风的地方,制冷效果更好C.篮子上罩着纱布袋是为了增大蒸发面积D.简易冰箱与电冰箱的工作原理一样,在工作时都有汽化和液化现象3.关于测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用体温计可以测量开水的温度B.使用停表测同学百米跑成绩前,先按复位钮清零C.裁切窗玻璃前,用分度值为厘米的卷尺测量窗户的宽度D.零刻线磨损的刻度尺不能测量任何物体的长度4.下列实例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A.将湿手伸到干手器下方吹B.给盛有酒精的瓶子加盖C.把新鲜的蔬菜装入保鲜盒D.用地膜覆盖农田5.用一支水银温度计测量放在24℃房间里的一盆热水的温度时,当温度计的水银上升经过“29℃”这一刻度时,温度计的读数表示的是()A.房间里的温度B.热水的温度C.温度计中水银的温度D.无法判断6.下列措施中使蒸发减慢的是()A.用扫帚把洒在地上的水向周围散开B.把湿衣服展开晾在通风向阳处C.用塑料袋包装蔬菜并放入冰箱冷藏室内D.夏天,人们使用电风扇吹风7.从冰箱冷冻室拿出一块冻肉,表面还没有结霜,过一会看到其表面有一层霜,这层霜是()A.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B.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C.冰箱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D.冻肉上的水凝固而成8.下列场景与所蕴含物理知识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春季,农民伯伯用地膜覆盖农田育苗——降低液体温度减慢蒸发B.夏季,手拿着一瓶冰冻矿泉水,冰减少,手感到凉——熔化吸热C.秋季,东北街道的树枝上挂着一层霜——霜是非晶体D.冬季,戴着眼镜从室外走进室内,镜片模糊不清——液化吸热9.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的熔化图象,关于此图象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A.这是一种非晶体物质B.CD段时物质处于气态C.此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D.物质熔化时间为10分钟10.“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味,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淞的形成是升华现象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一一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C.“青青园中,朝露待日晞”一一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D.“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11.如图所示,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里一段时间,干冰消失,罐外壁结了一层霜,在这个现象中()A.干冰发生了汽化现象B.罐外壁所结的霜属于凝固现象C.干冰消失的过程要放热D.罐外壁的霜在形成时会放热12.亲爱的同学,学习物理是从观察事物、探究事理开始的。
第三章物态变化第1讲物态变化温度1.一块冰的温度由15℃升高到5℃,其温度升高了。
若冰的温度由0℃降低了10℃,此时冰的温度是。
2.用温度计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当温度计的玻璃泡和水接触后,测量的温度是;当温度计的玻璃泡和冰块接触后,测得的温度是。
3.读出右图所示的甲、乙温度计所示的温度值(0 ℃)甲是℃乙是℃4.有三支温度计,其中甲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35 ℃-42 ℃,乙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30 ℃-50 ℃,丙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20 ℃-105 ℃,由此可知温度计是家庭用的寒暑表,温度计是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温度计是体温计。
5.请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图4—1中甲、乙、丙、丁各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它们的读数分别是:、、、。
6.用温度计测量刚倒入保温杯内的开水的温度。
(1)现有最高测量温度为110℃、200℃、42℃的三种温度计,测量时应该选用最大测量值为的一种。
(2)在测量时,温度计插入水中后应何时读取数据,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意见:甲认为应立即读数;乙认为应该在温度计示数稳定后读数;丙认为插入时间越久越准确。
三种意见中正确的是。
7.有两杯水,里面都有没熔化的冰块,一杯在阳光下,一杯在荫凉处,则 [ ]A.在阳光下的水的温度高; B.在荫凉处的水的温度高;C.两杯水的温度一样高; D.两杯水温度的高低无法进行比较.8.用同一只温度计测 0℃的水和0℃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0℃的水温度高 B.0℃的冰水混合物温度高C.二者温度相同 D.无法比较9.给体温计消毒的正确方法是 [ ]A.用开水煮. B.用酒精灯加热.C.用自来水冲洗. D.用酒精棉花擦.10.家庭用的寒暑表的变化范围是 [ ]A.0℃~100℃. B.35℃~42℃.C.10℃~100℃. D.-20℃~50℃.11.一支温度计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将它放入沸水中,示数为95℃;放在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5℃。
初二物理第五章物态的变化第1、2节教育科学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五章物态的变化1 地球上水的物态变化2 熔化和凝固二. 重点、难点:1. 知道水的三种状态能够持续地变化。
2. 知道水的六种物态变化类型。
3. 理解熔化曲线、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4. 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三. 知识点分析(一)地球上水的物态变化自然界中的物质存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三种状态能够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 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2. 物态变化形式有六种:(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到气态的过程。
(2)液化:物质从气态变到液态的过程,是汽化的相反过程。
(3)熔化:物质从固态变到液态的过程。
(4)凝固:物质从液态变到固态的过程,是熔化的相反过程。
(5)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到气态的过程。
(6)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到固态的过程。
3. 地球上水的循环露:是在天气较热的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汽于清晨前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液化而成小水珠附着在它们的表面上。
这是自然界中的液化现象。
云和雾的情况相同,都是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液化成为小水珠。
所以雾和云都是水蒸汽的液化现象。
霜是在地表面的水蒸汽遇到零摄氏度以下的温度,直接凝华为冰晶在地面或草叶上。
雪是天气较冷的时候,大气温度低于零摄氏度,水蒸汽在空中凝华成固态,为六角形的小冰晶(或叫雪花),在降落时互相结合形成雪片或雪团。
霜和雪都是水蒸汽的凝华现象而不是液体的凝固。
雹是冰球。
它的形成较复杂,云中的水珠被上升气流带到气温低于0℃的高空。
凝结为小冰珠,小冰珠在下落时,其外层受热熔化成水,并彼此相结合,使冰珠越来越大,假如上升气流很强就会再升入高空,在其表面凝结一层冰壳。
经过多次上下翻腾,能合成较大的冰珠,当上升气流托不住它时,冰珠就落到地面上,形成冰雹。
(二)熔化和凝固1. 定义固态凝固(放热)熔化(吸热)液态2.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新2024秋季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物态变化:第1节温度》听课记录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温度的概念,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并能准确读取温度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导入教师行为:•教师手持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走进教室,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哪杯水更热。
•提出问题:“我们如何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出温度的概念。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教师手中的两杯水,并积极猜测哪杯水更热。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对温度的概念产生初步认识。
过程点评:•通过直观的实物展示和问题引导,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问题的提出紧扣教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教学过程1. 温度的概念教师行为:•讲解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通常用摄氏度(℃)作为单位。
•展示不同物体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并理解不同物体温度的差异。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理解温度的概念和单位。
•观察图片,思考并讨论不同物体的温度差异。
过程点评:•教师讲解清晰,图文并茂,有助于学生理解温度的概念。
•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讨论,加深了他们对温度差异的认识。
2. 温度计的使用教师行为:•展示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介绍其构造和工作原理。
•演示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包括读取温度值的方法。
学生活动:•观察温度计,了解其构造和工作原理。
•分组进行实验,使用温度计测量不同液体的温度,并记录数据。
过程点评:•教师的演示直观明了,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分组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温度测量的理解。
3. 温度计的读数教师行为:•强调读取温度值时应注意的事项,如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相平。
•展示错误的读数方式,让学生找出并纠正。
教学设计2024秋季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物态变化:第1节温度》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物理观念:学生能够理解温度的概念,掌握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以及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2.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测量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会用科学的语言描述温度现象。
3.科学探究:经历温度计的使用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解温度控制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温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特别是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准确读取温度计示数,并进行单位换算。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温度概念、温度计工作原理、使用方法的动画和图片)。
•实物展示(不同种类的温度计,如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电子温度计等)。
•实验器材(烧杯、热水、冷水、温度计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温度的概念和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演示法:利用实物和多媒体展示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温度计测量实验,体验温度的变化和读取方法。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温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生活实例导入:通过询问学生“今天感觉冷还是热?”引出温度的概念,让学生意识到温度是描述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设疑激趣:提问“我们如何知道物体的温度是多少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入温度计的学习。
新课教学1.温度的概念•讲解定义:明确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通常用摄氏度(℃)作为单位。
•生活实例:列举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下人们的穿着变化,说明温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展示实物:展示不同种类的温度计,让学生观察其结构。
•动画演示: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特别是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讲解原理:详细解释温度计内部液体随温度变化而膨胀或收缩的现象,以及如何通过刻度读取温度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