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 格式:pptx
- 大小:1.85 MB
- 文档页数:16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2、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3、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4、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6、日地平均距离: 1.496 亿千米。
7、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8、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
9、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10、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11、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12、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太阳活动黑子(强弱标志| 光球层)、耀斑(最激烈|色球层)、日珥(色球层)14、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6、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 年。
1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 影响气候② 影响短波通讯③ 产生磁暴现18、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19、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20、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21、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2、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 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23、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1970年“东方红”一号、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
24、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25、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6、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 千米27、地球的赤道周长 4 万千米28、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1.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教学设计
大爆炸后,宇宙迅速膨胀,现在的宇宙比100亿年前增大了100多亿倍,爆炸引起的宇宙膨胀一直延续至今,并仍将延续下去。
指导学生阅读有关乔冶•伽莫夫和霍金的书籍。
课堂练习 1.宇宙起源的证据是( A )
A.哈勃定律
B.于约“创世纪”
C.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
D.女娲补天的传说
2.星系的运动特点不包括( D )
A.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
B.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
C.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D.宇宙中的星系都以地球为中心向外运动
3.宇宙诞生于(D )
A.公元4004年以前
B.上下不过5000年
C.38亿年前
D.137亿年以前
4.关于大爆炸宇宙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一个已经被证明是正确的科学理论
B.一个比较合理的科学假说
C.一个著名的神话故事
D.一点现代科普作品的有趣的描写
5.下列关于宇宙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
A.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B.宇宙是无边的、膨胀的学生做练习通过练习达到巩
固本节课知识点
的目的。
人类对宇宙的新认识总分值:100.0分一 . 判断题(每题10.0分)1. 物质被连续不断地创生出来,因此宇宙虽然膨胀但物质密度一直保持不变。
正确A.正确B.错误2. 狭义相对性原理:物理定律〔包括力学和电磁学定律〕在所有惯性系中成立,所有惯性系都是等价的。
正确A.正确B.错误3. 钟慢尺缩效应:高速运动的物体上的时间流逝更慢,尺度缩短。
正确A.正确B.错误4. 宇宙在最大的尺度上是均匀的,但在一定尺度上呈现出复杂的、类似分形的构造。
正确A.正确B.错误5. 宇宙的构造是由微小的原初扰动在万有引力作用下逐步增长形成的。
正确A.正确B.错误6. 暗物质:不发光而通过其引力效应而被我们所知的物质。
正确A.正确B.错误7. 目前的测量结果,宇宙是平直的〔欧氏几何〕。
正确A.正确B.错误8. 哈勃定律:离我们越远的星系,波长红移也越大。
正确A.正确B.错误9.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只有10的负15次方的不均匀性。
正确A.正确B.错误10. 太阳实际上是银河系当中的一颗普通恒星。
正确A.正确B.错误11实验中发现光速总是不相等的。
正确A.正确B.错误二 . 单项选择题(每题10.0分)1. 〔〕发现大局部星系都是红移的。
正确A.弗雷德曼B.勒梅特C.斯莱弗D.哈勃2. 在欧几里得几何学当中,最有名的一条公社叫做平行公设或者叫〔〕。
正确A.第4公设B.第5公设C.第6公设D.第7公设3. 太阳距离银河系中心〔〕光年。
正确A.27700B.250万C.2770万D.136亿4. 宇宙暴胀的持续时间取决于这一片区域的初始条件,因此不同地点暴胀的持续时间不同,形成多个彼此无法看到的〔〕。
A.平行宇宙B.多重宇宙C.可观测宇宙D.不可观测宇宙5. 三千世界是〔〕的传说。
正确A.希伯来B.中国C.印度D.日本6. 现代导航系统已需要考虑〔〕效应。
正确A.广义相对论B.狭义相对论C.特殊相对论D.牛顿时空观7. 哈勃距离大概是〔〕光年。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与认知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对宇宙的探索与认知一直是人类探索未知的重要方向。
人们以不同的方式来理解宇宙的本质和规律,通过科学方法和哲学思考,我们不断拓展对宇宙的认知。
本文将从天文观测、科学理论以及哲学思考等多个角度,探讨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与认知。
一、天文观测与宇宙认知天文观测是人类对宇宙进行直接观测和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利用先进的望远镜和探测器,人类可以观测到远离地球的恒星、星系和星云等天体。
通过观测,我们能够了解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地球的特殊性以及其他星系的结构和运动规律等。
同时,天文观测还揭示了宇宙的辐射背景、黑洞现象、暗物质和暗能量等仍然面临许多未解之谜的现象。
通过观测数据的积累和分析,人们不断改进对宇宙的认识和理解。
二、科学理论与宇宙认知科学理论在人类对宇宙认知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于解释宇宙的结构和力学规律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样,量子力学的发展也为我们理解微观世界提供了基础。
科学理论不断演进和发展,推动了对宇宙认知的深入。
通过对自然规律的研究,人们提出了宇宙膨胀的大爆炸理论、宇宙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存在等理论,为我们解释了宇宙的形成和演化。
三、哲学思考与宇宙认知宇宙的本质问题是哲学思考的重要课题之一。
从古希腊哲学家到现代科学家,人们一直在思考宇宙的起源和存在的意义。
哲学思考提供了另一种角度来认识宇宙。
例如,柏拉图形成的理念论认为物质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影子,而柏拉图认为,我们对于宇宙的认知是有限的,宇宙的本质是超越人类理性所能达到的。
这种思考方式引导我们超越科学与观测,探索宇宙的意义和普遍规律。
总结:通过天文观测、科学理论和哲学思考等多种途径,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与认知在不断拓展。
科学方法和观测数据揭示了宇宙的结构、规律和未知之谜,而哲学思考引导我们超越科学所能到达的边界,进一步追问宇宙的本质问题。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与认知将继续深入,在未来的科学发展和哲学思考中,我们有望揭开更多宇宙的奥秘。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与认识我们的祖先渴望了解宇宙,但是他们没有真正找到了解的办法。
今天,我们已找到了一种有效和精确地了解宇宙的办法,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科学”。
科学已经表明,宇宙是如此浩瀚而古老,因此人间世事往往显得无足轻重。
宇宙现在是这样,过去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只要一想起宇宙,我们就难以平静——我们的心情激动,感叹不已,我们知道我们在探索最深奥的秘密。
我们迫切希望能够了解宇宙,我们现有的大部分知识是从地球上获得的,然而地球只不过是宇宙中的一个小小的地方。
宇宙是由无数的行星、恒星、彗星、星云等组成的,宇宙中是否有外星生命的存在成了我们所关注的焦点。
总之,宇宙对我们的吸引力太大了,以下让我介绍一下人类探索的发展历程和一些宇宙知识吧。
恒星人们用肉眼看到的星星,除了太阳系内的流星、彗星和五大行星(水、金、火、木和土星)之外,整个天空中的星星都是恒星。
恒星是由炽热的气体所组成并能自己产生能量发光的近似球体的天体。
由于它们的位置看上去似乎恒古不变,因此,古人它们为“恒星”。
在中国古代,早在司马迁的《史记·天官书》中就有了关于恒星颜色的记载:“白如狼,赤比心,黄比参左肩,苍比参右肩,黑比奎大星”。
恒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诱人的色彩呢?天上的星星发出的光在不同波段的强度是不一样的。
从恒星光普型我们可以知道,恒星所呈现的不同颜色,代表了它们表面所处的不同温度。
一般来说,发蓝光的恒星是年轻的星,会发热、温度较高,大约在2500~3500开,如猎户座η星。
发黄光的恒星是常见的星,它们已经到了中年,温度居中,大约在6000~500开,如御夫座的五车二星。
而发红光的恒星是垂亡的老年星,温度较低,大约在2000~3000开,如参宿四和心宿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