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奴制改革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 格式:docx
- 大小:38.21 KB
- 文档页数:3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材料在19世纪中叶,越来越多的俄国人已经发现,农奴制度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革。
一些俄国人认为农奴制度野蛮而不文明,尤其是那些访问过西欧的人,从人道主义的角度赞同解放农奴。
军队的新兵都征自农奴,他们在战场上表现糟糕。
当时的俄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通过1861年农奴制改革,农民能够获得自由,但仍然要同之前一样付钱给原主人。
大部分地方的农民虽然不满意,还是平静地接受了他们的新地位。
一些贵族和具有进取心的农民开始尝试现代化农业,俄国的农业生产率有了可观的提高。
更多农民发现来到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
农奴解放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摘编自[美]弗兰克·萨克雷主编《世界大历史1799-1900》(1)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推动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因素。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民获得的"自由",说明农奴解放对国家的积极影响。
2、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对于绝大多数政府高官和贵族而言,俄国之所以没有像西欧国家那样屡遭动荡,就是因为维护了传统的农奴制法律和习俗,反对思想自由和各种“蛊惑性”的学说。
……但是随着俄国受教育阶层的西方化和启蒙思想在贵族中间的传播,他们开始承认农奴制已经成为俄国的道德污点。
许多受西方观念影响的贵族都面临着日常生活方式与文化价值观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农奴制让他们在物质利益上获得特权,但另一方面他们接受的教育和思想让他们无法否认农奴制的不公平性。
——摘编自张广翔、李振文《再论亚历山大二世与俄国1861年改革》材料二改革后全俄每个农民(成年男性)平均分到份地(3)4俄亩,而农民家庭维持最低生活需要的份地数量为8~9.5俄亩。
此外“国家从地主手中赎买的土地平均价格为每俄亩38卢布,将土地转手出售给农民时每俄亩价格高达63卢布”。
专题02 第2课《俄国的改革》知识精讲俄国的发展:1、俄罗斯人的祖先是东斯拉夫人的一支。
2、9世纪晚期建立基辅罗斯。
3、13世界上半叶基辅罗斯被蒙古征服,反抗蒙古过程中,莫斯科公国崛起。
4、16世纪初统一了俄国。
5、伊凡四世即位后,采用“沙皇”的称号,强化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6、俄国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盛行农奴制。
彼得一世改革:改革时间:18世纪初.改革目的:改变俄国落后的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改革内容:1、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2、创建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3、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4、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5、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改革影响:1、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2、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扩张案例:1700-1721年,俄国与瑞典进行战争,俄国全胜,夺取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建了新首都-圣彼得堡。
改革弊端: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废除农奴制背景(原因):19世纪中期,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改革实施者: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时间:1861年,因此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也称1861年农奴制改革。
改革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于当时的低价。
改革影响: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改革弊端: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同步提升一、选择题1.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使农奴制进一步强化的俄国改革是A.彼得一世改革B.废除农奴制的改革C.俄国十月革命D.明治维新【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彼得一世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第2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预习导引知识点一改革的酝酿1.背景国内外形势严峻,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国际地位下降。
2.目的化解矛盾,巩固统治,增强国力。
3.表现(1)历史基础:19世纪以来,俄国统治者意识到农奴制的弊端。
(2)思想基础:借助报纸舆论力量宣传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
(3)组织基础①成立秘密委员会,讨论解放农奴问题。
②把秘密委员会更名为农民事务委员会,负责农奴制改革。
③让封建地主成立委员会,主持改革事宜。
(4)不同方案的讨论。
(5)个人作用:亚历山大二世吸取以前的经验教训,推行改革。
4.结果拟订了改革法案。
[知识点拨] 内外交困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社会改革的重要因素,改革的焦点不是地主内部的斗争,而是农民与地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当时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产阶级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这为沙皇推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知识点二“二一九法令”1.签署法令于1861年3月3日,也就是俄历二月十九日签署,又称“二一九法令”。
2.内容(1)政治上: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
(2)经济上: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3)组织上:由村社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纳。
[思维导图] “二一九法令”的内容知识点三进步与局限1.进步性(1)性质:是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作用①广大农奴有了人身自由,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②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
③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地位: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2.局限性(1)不彻底性:农民仍受由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管理,还被束缚在土地上。
(2)掠夺性:高额赎金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掠夺。
(3)欺骗性:改革后农民的土地贫瘠且数量少,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历史认识] 农奴制改革存在局限性的原因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农奴制改革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俄国农奴制改革又称俄国1861年改革,是俄国沙皇亚历
山大二世推行的社会改革。
下面是本人分享的农奴制改革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农奴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19世纪,欧洲及美国的工业革命席卷大半个地球,
很多国家都效仿他们开展工业革命。
在第一次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手工业、制造业的发展规模都不断在扩大,大量的资本主义家涌现,对劳动力需求不断的在增加。
而此时的俄国仍然实行封建落后的农奴制,农民整天无条件的为地主工作,没有人身自由权。
农奴制严重的束缚了农民劳动力,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顺利发展。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导火线是克里米亚战争失败。
由于俄国长期处于封建农奴制,压制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俄国经济不断地走向衰败。
农民的思想封建落后,皇权意识浓厚。
战争失败后,使俄国政局动荡不安,民怨沸腾,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一些资本主义家认清了农奴制的弊端,向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请求改革。
186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行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农民获得了自由身,为资本主义提供了劳动力。
俄国农奴制的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但是这是一场统治者进行的改革,就意味着改革具有不彻底性,仍然存留在大量的封建残余。
奴隶制改革并没有改变土地占有制度,农民没有自己的土地,仍然被地主和资本主义压迫着。
俄国农奴制的改革并没有实质的改本俄国的现状,而是使农民生活得
更困苦。
俄国农奴制改革结果
俄国农奴制改革结果总体来说是积极正面的,首先是对俄国来说,俄国开始迈入了资本主义国家行列,但是封建残余的影响,改革并不彻底,存在很多隐患。
再者,可以看到,俄国农奴制改革并没有改变其政权性质,仍然是封建专制统治的阶级实质,土地所有者性质没有改变,最终也没有使得农民真正的得到土地,受益的还是土地所有者。
其次,因为改革中对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的解除,成为自由自身的农民便成为自有劳动力,促进了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是俄国资产阶级的开端。
在农业上,之前俄国粮食产量不能满足国内需求,但是改革之后的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生产产量也得到提高,农民的分化还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部分农民脱离土地,被迫来到城市,成为工厂工人,从事工业生产。
在工业方面,最大的表现就是钢铁和织布业的发展,工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得到满足。
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俄国就已经基本完成了工业化,提高了国防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尽管如此,还是要看到,其改革是不彻底的,专制制度性质并没有改变,广大民众的权利和要求并没有得到满足,近代化的历程依然任重道远。
这就是俄国农奴制改革结果。
俄国农奴制改革目的是什么
任何改革都是为了解决现实中存在问题而进行的,不论何种形式的改革,最终都是落实到社会现实中来,是为了解决某个社会问题而展开的。
俄国农奴制改革目的从表面上来,
就是因为国内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加重,农民奋起反抗,要求改变这种不公平的局面发动了上千次农民暴动,是为了安抚农民的情绪,缓和社会的矛盾。
这种认识确实是一种表面的肤浅的认识,亚历山大二世自身也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在改革前就召集莫斯科的贵族,说明了改革的必然性,要求贵族能够支持改革的进行,在贵族内部经过一系列激烈的讨论和妥协之后,确定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措施办法,并且在全国实行。
尽管初期效果良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的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但是这种短视保留大量封建残余的政策改革,很快被识破了,重新激起了农民的不满,因为他们发现他们的生活状况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
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一般都不可避免的存在不彻底的情况。
俄国农奴制改革目的是为了化解当前的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防止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巩固沙俄专制统治,侧面保护地主的合法权益,同时在国力提升之后,增强自身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这些都是改革带来的红利,并且最终也实现了,但是其国家深层次的矛盾还是未能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