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七单元第2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6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参考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的兴趣。
【教学重点】1. 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2.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1.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1. 讲述法。
2. 提问法。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农奴制改革的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简要介绍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2. 讲述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介绍农奴制改革的各个方面,如土地改革、人身自由、税收制度等。
3. 提问:让学生谈谈对农奴制改革的理解和看法。
【教学反思】1. 检查学生对农奴制改革背景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2. 检查学生对农奴制改革主要内容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土地改革【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农奴制改革中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对土地改革的兴趣。
【教学重点】1. 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1. 土地改革的具体措施。
【教学方法】1. 讲述法。
2. 提问法。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土地改革的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简要介绍土地改革的意义。
2. 讲述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介绍土地改革的具体措施,如分配土地、废除地租等。
3. 提问:让学生谈谈对土地改革的理解和看法。
【教学反思】1. 检查学生对土地改革意义的理解程度。
2. 检查学生对土地改革具体措施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人身自由【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农奴制改革中人身自由的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对人自由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重点】1. 人身自由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1. 人身自由的具体措施。
【教学方法】1. 讲述法。
2. 提问法。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人身自由的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简要介绍人身自由的意义。
2. 讲述人身自由的主要内容:介绍人身自由的具体措施,如废除奴隶贸易、保障人权等。
3. 提问:让学生谈谈对人自由的理第四章:税收制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农奴制改革中税收制度的主要内容。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2)掌握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3)认识农奴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了解农奴制改革的过程;(2)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3)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农奴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认识和评价能力;(2)培养学生对改革勇气和智慧的赞赏之情;(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改革,认识改革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2)农奴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1)农奴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及其意义;(2)农奴制改革对俄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2.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历史书籍、网络资源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一课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俄国19世纪中叶的农奴制;(2)提问:为什么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农奴制改革的背景;(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讲解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如解放农奴、土地分配等;(2)分析农奴制改革的历史意义,如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矛盾的缓和等。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农奴制改革对俄国历史发展的影响;(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后作业:(2)让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了解当前俄国农业发展的状况。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拓展1. 比较俄国1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相同点:(1)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2)都为本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3)都使本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第2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一)课标及解读课标: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解读:1861年俄历2月19日(公历3月3日)亚力山大二世正式批准了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和“宣言”。
对这一理解层次的学习内容就是要求知道法令的主要内容,并通过这些法令来认识改革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它对俄国的社会变革有哪些重要影响。
这次改革最终发生并取得成功的内在动力和条件除了外部力量的推动,更在于俄国内部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资产阶级政治力量的积累、使国家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的强烈民族愿望。
从这一角度去理解和把握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的内容,就会有一个较为宽阔的视野,从而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其主要内容概述如下:废除农奴制的法令,由《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的一般法令》等17个文件组成。
法令规定:废除农奴制度,农民有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地主不能买卖和交换农民,农民有拥有财产、担任公职、进行诉讼和从事工商业的权利。
在全部土地归地主所有的前提下,农民可以使用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向地主交纳赎金(这种赎金大大超过了土地的实际价格)。
农民在签订赎买契约之前还要为地主服劳役或缴纳代役租。
《地方法令》规定,当农民使用的份地超过“法令”规定的数额时,或者分给农民份地以后,地主剩下的好地不到全部土地的1/3时,地主有权向农民割地。
为管理改革后的农民,设置了地方贵族控制的村社和乡组织,并建立了监督农民的连环保制度。
法令的颁布使农奴的人身得到解放,挣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收取的巨额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
但改革并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从土地分配的情况来看,农民所得的份地不仅比原来耕种的要小,还要缴纳高出地价两三倍的赎金。
地主总是以各种手段向农民“割地”,全国平均“割地”达到18%,在土地肥沃地区达20--40%,少数地区甚至达到一半。
第2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知识与能力通过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背景,认识二一九法令的内容,认识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克里米亚战争失败的原因、农奴制对俄国的影响、农奴制改革的评价等问题的探究,初步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提炼有效信息和根据材料探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农奴制改革的学习,认识落后的制度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桎梏,实现工业化才是强国之策,树立改革的意识;学情分析:从学情来看:通过学习必修课,学生对于工业革命时期英、美、法、德四国资本主义改革的相关背景和史实基本理解;同时学生基本掌握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研究方法,史料研读能力有所提高;但对于俄国历史了解很少;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农奴制改革的评价教学难点:农奴制改革的评价教学过程:【导入】《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提问:尼古拉一世为什么自杀?沉重打击指的是什么?【讲授】改革的背景提问:提问:克里米亚战争的起因,对战双方,结果?结合材料思考,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战败原因是什么?【活动】讨论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原因“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
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克里米亚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对几个拥有现代生产方式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恩格斯【讲授】克里米亚战争克里米亚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是俄国军事的落后及政治的腐败,根本原因是俄国的封建农奴制远远落后于英、法发达的资本主义制度。
【讲授】农奴制含义提问:什么是农奴?农奴——封建社会中对农奴主有人身依附关系的农业生产者。
可以有自己的劳动工具,有自己的经济和家庭,农奴主不能随意加以杀害;但不能够有自己的土地,只能从农奴主那里领得一块份地,世代被束缚在份地上耕作,向农奴主缴纳地租,并承担无偿劳役。
第2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基本说明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高中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年级:高二年级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4、所属的单元(章节):第七单元第2课5、学时数:45分钟第二部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的设定(一)目标制定的依据性分析1.学生状态的分析对于这一课的内容,除了上一节课交待了改革的背景外,学生的知识基础极为薄弱,初中教科书中只有简单描述。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有一定的注意力水平,但本课的内容比较枯燥难懂,因此,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生兴趣,比如可采用图片、视频信息,培养学生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本班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大,认识能力、认识结构也相差甚远,学生在课前也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该班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比较慢,因此,在这个班上课要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接受新知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这种有明显差异和层次的学生对内容掌握的深度、难度和广度,适当调整教学难度、教学难点和教学方法;在课堂中进行提问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问题,如对学习困难生的问题就应该把问题细化或是增加提示,这样才能使得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课堂思考中获得成就感等。
2.教学内容分析①本课所学内容对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角度介绍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基本情况:改革的酝酿(前奏曲),改革法令的主要内容(核心措施),法令颁布的进步性与局限性(综合评价)。
学习时应结合背景知识,加深理解措施及其影响。
本课引言是由文字概述、要言引用、主要问题设计和重要概念四部分组成。
突出了改革的迫切性和复杂性。
②本课内容的知识结构:(二)目标内容1.基础性目标①要求学生自学“改革的酝酿”,列举出亚历山大二世为改革所作的准备措施,并能把握这些措施内在的联系。
②学生通过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史料,大略叙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并把握其内在逻辑联系③通过识别、辨认事实并举出例子,能运用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辩证地认识到二一九法令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第 2 课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课标要求]: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重点及难点]:1、重点:“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2、难点:全面正确理解“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知识结构]:一、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 改革的酝酿(1)目的:化解统治危机,巩固统治,增强国力,重振大国威望(2)亚历山大酝酿改革①借鉴历史:吸取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尼古拉一世改革的经验教训②大造舆论:借助报纸舆论宣传,化解改革阻力③组织措施:成立各层次的专门的委员会,讨论、草拟改革方案④个人决心:亚历山大二世决心通过改革解决农奴制的问题2. “二一九法令”的内容①政治上: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享有公民权利②经济上: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但其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份地须高价赎买,未付清赎金前,农民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
③组织上:强化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3、评价:性质:是封建地主主持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从内容上看)改革进步性作用:农奴的人身得到解放,挣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和资金。
转折点:俄国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
不彻底性: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仍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影响了资局限性本主义发展速度。
掠夺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赎金高)欺骗性:改革后的农民为生计重新受盘剥(土地少而贫瘠)[巩固练习]1.为了保证改革顺利进行,亚历山大二世首先()A.取得舆论支持B.取得农奴主支持C.广泛出游欧洲D.讨论拟订改革法案2.下列改革方案中,最符合俄国历史发展需要的是()A.增加对农奴和土地的控制B.解放农奴得到赎金投资工业C.分给农民土地,但农民需要服役D.把土地分给农奴,不需要农民服役3.亚历山大二世政治上的改革不包括...()A.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B.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C.在全国各地废除按等级审判制度D.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有财产限制4.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主要作用是①造成资本的集中②扩大了国内市场③提供了自由劳动力④强化了中央集权()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5.亚历山大二世实行农奴制改革主要目的是()A.废除农奴制B.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C.发展资本主义D.巩固统治,增强国力6.“二一九法令”内容不包括...()A.农奴获得人身自由B.地主不能把农奴当成私有财产C.农奴获得解放需交赎金D.付清赎金后,农民彻底摆脱封建束缚7.1861年改革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主要是因为改革()A.是在封建地主主持下进行的B.使农民获得土地, 提高了生产积极性C.在法律上废除封建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动摇了俄国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8.“臭名昭著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行和一连串的侮辱”这里列宁所说的“解放”是指:()A.1861年农奴制改革B.农奴起义,推翻沙皇统治C.彼得一世允许购买整个村庄农奴D.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9.“臭名昭著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行和一连串的侮辱”列宁认为“解放”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主要是因为()A.改革允许农民获得人身自由B.农民付出的赎金高于当时地价二、三倍C.解放后的农民还要受到村社的管理D.农民只获得了贫瘠和耕作不便的土地10.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作用不包括...()A.扩大了自由劳动力的来源B.增加工业投资资本C.扩大了国内市场D.彻底扫除封建势力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一个俄国官员在“九一二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俄国1861年改革的背景;“二一九法令”的内容;“二一九法令”的进步性和局限性;(2)能力目标:通过“二一九法令”的内容分析当时俄国各个阶级对“二一九法令”的“满意度”,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3)德育目标:通过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理解改革也是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落后制度的重要途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重难点(1)教学重点:俄国“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2)教学难点:全面正确理解“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四教学方法:提问法引导法讲读法五新课导入老师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讲到了亚历山大二世继承了俄国的皇位,有没有同学能向大家介绍亚历山大二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当上沙皇的?”学生:“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沙皇尼古拉一世自杀。
”老师:“俄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落后的农奴制度”老师:“正确,当时的欧洲一些国家早已走上了资本主义,国力迅速增长,而俄国仍然实行农奴制,把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农奴生活贫困,缺乏国内市场,导致了俄国成为当时欧洲的落后大国,同时俄国农奴起义不断,亚历山大二世面临内忧外患,“压力山大”,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六新课讲授老师:“俄国封建地主阶级势力很大,改革面临着强大的阻力,请同学们阅读第一子目,了解亚历山大二世如何吸取以往改革失败的经验教训,减小变革的阻力?各地区的地主阶级对解放农奴是什么看法?”学生:“首先通过报纸公开讨论农民问题,成立一个秘密委员会讨论解放农奴问题。
随着社会舆论对农奴制的批评增加一些封建主愿意有条件地解放农奴。
条件成熟后,亚历山大二世使农奴制改革进入公开化。
老师提问:“主要农业区的地主愿不愿意解放农奴,把土地分给农奴?为什么?”学生:“不愿意解放农奴,更不愿意把土地分给农奴,甚至希望得到更多的土地和农奴。
因为剥削农奴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
”老师问:“工商业比较发达地区的地主愿意解放农奴吗?为什么?”学生:“愿意,因为他们需要自由劳动力,希望通过解放农奴得到赎金投资工业。
第2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教案【课标要求】
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改革的酝酿:识记亚历山大二世积极推进改革,进程从秘密到公开,方案从多元到相对一致;理解为什么俄国最终会选择改革的方式变革社会。
2、“二一九法令”:识记1861年俄历二月十九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解放法令,理解废奴法令主要内容具体表现在政治、经济、组织管理三方面。
3、进步与局限:识记改革极大地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具有资本主义性质,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但高额赎金、继续盘剥和奴役农奴是历史的局限性,理解列宁为什么说“1861年诞生了1905年”。
二、过程与方法
1、由“看图说文”引入课题。
2、归纳特点分析内容应用插图。
3、辩证思维和唯物史观的培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改革也是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落后制度的重要途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动力。
3、改革延缓了革命的到来,但不能消除革命。
【新课导入】
《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普希金
“你们悲惨的工作和思想的崇高意向,决不会那样消亡……
沉重的枷锁会掉下,阴暗的牢狱会覆亡,
自由会愉快地在门口迎接你们,弟兄们会把利剑送到你们手上。
”
流放中的十二月党人的应和诗
“你们悲惨的工作不会这样消亡,看星星之火即将燃成熊熊烈焰……”
赫尔岑于伦敦出版的《钟声》杂志的办刊宗旨:
俄国“首要的、必要的、刻不容缓的步骤”是“把农民从地主的压迫下解放出来!把纳税者从严刑毒打中解放出来!”
农奴制的存在是燃起反抗烈焰的根源;要求自由、反抗压迫的“钟声”传遍俄国大街小巷,敲响了农奴制的丧钟,统治者已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改革势在必行。
【讲授新课】
一、“改革的酝酿”
1、改革的背景: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1)国内:
①农奴制激化俄国社会矛盾
②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根本原因
③“十二月党人”武装起义,反对农奴制
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传播
⑤农民起义的打击
(2)国外:
①克里米亚战争失败(俄----英法)
②西欧、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冲击
2、目的:化解矛盾,巩固统治,增强国力,重振大国威望。
.
【知识链接】“……现行的农奴领有制不能一成不变,与其等待农奴自下而上地起来解放自己,倒不如从上面来废除农奴制度,解放农奴为好。
——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3月”
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
因而宜尽快通过改革方案。
——亚历山大二世1857年2月
3、特点:缓慢而又谨慎
⑴原因:
①触到封建地主阶级利益,阻力大;
②借鉴以前改革失败的经验教训。
⑵表现:
①个人决心:亚历山大二世决心通过改革解决农奴制的问题
②借鉴历史:吸取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尼古拉一世改革的经验教训
③大造舆论:借助报纸舆论宣传,化解改革阻力
④组织措施:成立各层次的专门的委员会,讨论、草拟改革方案
亚历山大二世下令成立“农民事务委员会”和“封建地主委员会”组织,负责农奴制改革。
4、改革焦点问题:是如何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
解决地主与农民之间的阶级斗争。
(1)农业地区:地主不愿意解放农奴,更不愿意把土地分给农奴。
(2)工商业较发达地区:希望通过解放农奴得到赎金投资工业。
(3)草原地区:逐步分给农民土地,但需要农民服劳役。
5、结果:通过改革法案。
在三种方案中选定的最后方案最符合工商业发达地区的要求。
二、“二一九法令”
1.标志:1861年俄历二月十九日(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了改革法令和关于废除农奴制制度的特别宣言。
2.内容:包含众多的一系列文件(共17个);长时期、分阶段实施,核心内容:废除农奴制。
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政治上: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
从法令颁布时间起,农民获得自由处理个人和家庭事物的人身自由权。
此后,地主不得再把农民当作牲口和器物买卖和交换。
但是,地主对农民经济以外的强制并未完全消灭。
如,根据法令的规定,农民和地主订立赎地契约前,对地主还负有“临时义务”,继续受到地主的奴役和支配。
(2)经济上:农奴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其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份地须高价赎买,未付清赎金前,农民仍须给地主服劳役,交代役金。
关于份地和农民因使用份地而须负担的义务。
①要交付赎金
a首先现金支付赎金的20%---25%;
b余款在49年内对政府逐步还本付息;
c还清本息后才合法拥有土地;
d付清赎金前,须服劳役,付代役租,不能随意离开赎地,
②承担各种义务
③服从地主关于份地的决定
④由村社负责控制农民
(3)组织上:由村社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纳,农民须得到村社的同意才能脱离村社。
政府利用旧的村社组织,几个村社组成乡,管理听命于地主贵族中产生的调停吏。
这样,从前受个别地主支配的农民,现在相当程度是处于地方贵族控制下。
村社中还建立了连环保制度,监督农民按时完成各种义务。
三、评价
1.进步性:
(1)性质: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性质,是一场地主阶级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作用:
①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②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作用)
【合作探究】1:P97【学思之窗】你怎么样理解农民的这种变化?
改革使农民发生了一些变化:
(1)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和公民权利,在法律上废除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2)农民可以获得一块份地。
但改革便没有使农民一切都改变:
(1)改革后俄国存在严重的封建残余,农民仍然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管理,仍然被束缚在土地上。
(2)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农民缴纳的赎金远远高于当时的地价,改革后的农民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生活状况仍然恶化。
③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改革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局限性:
【合作探究】2:阅读下列材料,分析“二一九法令”的局限性
材料一:农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1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5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付出20亿卢布赎金。
农民虽付出了高昂的赎金,但得到的土地比改革前少了,质量也更差了。
材料二:臭名昭彰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
”——列宁材料三:农民交付的赎金比当时地价高出2——3倍,农民要在以后的49年内以“赎地费”形式连本带利偿还给政府——列宁(1)不彻底性:
①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如没有改变沙皇专制制度;
②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地主土地占有制依旧存在
(2)掠夺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农民缴纳的赎金远远高于当时的地价。
(3)欺骗性:改革后的农民土地比原来还少,且贫瘠和不便耕种,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重新再受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本课小结】
1861年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和宣言。
农奴制改革是由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改革因为这一天是俄历2月19日,所以历史上把这些法令称为“二一九法令”,又称解放法令。
“二一九法令”废除了农奴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但是,“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存在有明显的局限性。
改革很不彻底。
是在保护地主阶级利益的条件下对农民的“合法掠夺”。
它以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必然给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
【本课测评】
1、“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又称“解放法令”。
参考答案提示:“二一九法令”又称“解放法令”。
其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组织管理几大块。
它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农奴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其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份地须高价赎买,未付清赎金前,农民仍须给地主服劳役,交代役金。
规定大大加强了村社制度,几个村社组成乡,均隶属地方政府委派的调停吏管理。
2、简要评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
参考答案:一方面,改革是以国家名义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
由于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须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使俄国工业迅速增长,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因此,具有资产阶级性质。
是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农奴的人身解放,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另一方面,改革很不彻底。
是在保护地主阶级利益的条件下对农民的“合法掠夺”。
它以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必然给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
改革仍遇到很大阻力,亚历山大不久遇刺身亡。
国内市场不能充分活跃起来和农民对改革的不满。
使农民运动不断发展,继续推动俄国历史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