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精神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底蕴》阅读答案及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14.36 KB
- 文档页数:3
2019-2020学年宁波市鄞州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具有以人为本的精神,是一种以人本主义为基石的人类文明。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体系中,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其实都是有关人间英雄和氏族首领的英雄事迹的文学表述。
在经过后人加工的中国上古神话中,神话的因素与历史的因素以传说的方式奇妙地结合起来了。
神话人物主要不是作为人类的异已力量出现,而是人类自身力量的凝聚和升华。
中华的先民们确信文化是他们自己创造的,这种文化就必然以人为其核心。
追求人格的完善,追求人伦的幸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便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
在中华文化中,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是衡量万物价值的尺度,人的道德准则源于人的本性,人的智慧源于人的内心。
先民的这种思维定势为中华文化打下了深刻的民族烙印,那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
中华的先民把人间的圣贤当作崇敬、仿效的对象;以“立德、立功、立言”等生前的建树来实现生命的不朽;从日常人伦中追求仁爱心和幸福感。
只要对中国古代艺术进行历时性的考察,就可以清晰地看出随着时代的推进,人本精神越来越成为占压倒优势的价值取向。
以诗歌为例,从先秦以来,人们强调诗歌源于人间的生活,是人们喜怒哀乐的自然表现。
正是在这种文化土壤中,“诗言志”成为中国诗歌的开山纲领。
在中华先民们看来,诗歌完全是抒写人类内心世界的一种文化形态,非人间的内容在诗国中是没有立足之地的,人本精神就是中华诗国的核心精神。
正因如此,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便是个人抒情的性质。
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思想界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儒家思想并不轻视个体的意义,他们那么重视修身养性,正是着眼于个体人格的建树。
孔子深为赞赏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生活状态,正是充满抒情意味的诗意人生。
与儒家相反,老子和庄子从另一个方面实现了人生的诗化。
论人本精神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重要性【摘要】人本精神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人文关怀的表达以及对文学艺术的启示等方面。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人本精神贯穿为其赋予了灵魂和深刻的内涵。
人本主义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密不可分,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文学艺术的繁荣。
在当下社会,弘扬人本精神对于启迪当代文学艺术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人本精神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人本精神不仅仅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灵魂,更是对于当代文学艺术的启示和指引。
【关键词】人本精神、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体现、塑造人物形象、人文关怀、启示、人本主义思想、发展、灵魂、弘扬、继承、发扬。
1. 引言1.1 人本精神在文学艺术中的重要性人本精神在文学艺术中的重要性体现了文学艺术的立意和价值取向。
人本精神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类的困惑、苦难、追求和价值观念,体现了文学艺术对人性、人文关怀的关注和表达。
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人本精神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启示着文学艺术的意义和价值。
人本精神让文学作品更加接地气,更具有情感共鸣。
作家通过对人性的反思和探索,塑造出生动鲜活、具有深刻内涵的人物形象,让读者能够在其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共通的情感共鸣。
这不仅丰富了文学创作的内涵,也使读者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和情感沟通。
人本精神还激发了文学艺术对人类生活的深刻关怀。
作品中展现出的对人类苦难、欢乐、挣扎和追求的关注,让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人文关怀和温暖。
这种关怀,不仅体现了作家对人类生活的关注和尊重,也启示着人类的共同价值和情感。
人本精神在文学艺术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它是文学艺术的灵魂和动力源泉,给予了作品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更加广泛的意义。
在当代,弘扬人本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人本精神,将会对当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生长产生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1.2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特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2024届高三9月抽查调研卷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
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
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
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
"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
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
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
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且以李、杜、苏、辛为例。
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
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体现。
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
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的作品,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给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
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作用。
阅读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诗人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021届重庆市巴川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卖书的仵从巨这小镇只有一家书店。
书店只有一个人,镇上人称呼为“卖书的”,就是她。
她很忙。
书店里的事全由地一个人办理,她忙得过来吗?不知道。
也没有人认真想过。
反正她是忙过来了,几十年如一日地忙过来了。
岁月无情,我们的主人公看上去50岁上下了,额际和眼角已隐隐刻上细细的皱纹。
可她那双眸子却如秋日潭水般清明。
那传神的眸子中有的是单纯、真诚。
看她一眼,像看一座平原:一目收尽,一览无余,坦坦荡荡。
大概也正因此,那些素来拘谨,甚至怯懦的卖鸡蛋的老婆婆们敢于不买书走进店来,坐在店堂歇乏,拉家常,向她讨水喝。
当然,她们也一反生活拮据的家庭主的锱铢必较,大把大把地掏出鲜枣、红果,强留在柜面上。
她们以自己的直觉信任了她:她虽是个挣钱的女人,但从不傲世欺民,她是个好人。
有一天,小书店里来了一位年轻的客人。
正是冷清时刻,她正倚靠在柜台上看报纸,见有客人,她站起来:“您要买书?”“不,看看,先看看……”年轻人有一股文气。
光那一副眼镜也足以证明他读了不少的书。
“请您取一下那本书。
”他指着书架正中的一册36开本的小书。
那是一本诗集,装帧精美,雅致。
书名是《孩子和书》。
“您,认识我吗?”他突然一问,两眼盯住了她。
她愣了。
仔细观察他,希望能记得起来。
可是回忆带给地的是一片空白。
客人笑了,笑得很轻,很动人。
“您真好……说着,他放下手中的诗集,从身边的提包里取出一本书,送到她的面前,“这是我送给您的……”她茫然,甚至有点不知所措。
“为什么送我书?”他见她不接,就把那书放在柜面上,凝视着她:“您还记得十五年前一个偷书的孩子吗?”他顿了一下,似乎为了唤起她的记忆。
“他偷了您的书,您没有打……您自己付了书钱把书送給……还给他取了两块点心,是白皮的,一杯水,放了糖……那时他很饿,很可怜……他的爸爸、妈妈都死了……他受人欺……”他的话终于使她渐渐记起了一件往事。
山西省忻州市第二中学【精品】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代社会进步的文化审视文化是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
精神是文化的一个表现层面,人的精神是个体积极向上的动力来源。
革命、改革、创新、科技等都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但不论是革命、改革还是创新科技,这些行为的实践主体都是人。
只有人具备了改革精神、创新精神,才能通过革命、改革或科技创新来推动社会进步。
文化能够为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
文化为社会进步提供的智力支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思想基础上的支持。
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文化能够让人进行价值思考,并产生一定的思想成果,这对于社会的进步以及人自身的进步都有推动作用。
二是文化成为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
在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的过程中,首先是人认同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观念,进而将这种思想转化为实践,使之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三是目标定位的作用。
文化让个体对价值与道德进行反思,并以文化形态的方式在社会内部达成共识,从而形成社会群体共同追求的目标。
四是为社会进步提供创新支持。
只有文化深植于个体内心,社会才会形成创新思潮,而人类不断创新的过程正是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
目前我国的传统文化传承更多是停留在形式层面,而没有实质的进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市场的逐利性也使人们在价值选择上倾向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这便弱化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造成传统与现代的撕裂。
因此,尽管我国在文化建设中强调传统文化的地位,但传统文化却没有真正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而且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政府将主要精力投入经济建设,并没有过多关注社会文化建设,当个体从传统的集体组织脱离出来后,却又缺乏共同的价值信仰,加之很多个体在价值选择上产生迷茫,导致人们容易陷入封建迷信甚至是邪教思想中。
在进入新世纪后,这种西方文化的涌入从早期的自然行为变为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行为。
【高中现代文阅读】《笔墨之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阅读答案笔墨之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成大利中国古代画论是中国人对艺术的认识论,它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又在宇宙自然和社会人生的规律中得到印证,是通会之后的大智慧。
笔墨早已不是形而下的概念,而是承载着文化精神的述说方式。
深刻的精神内涵和由此彰显的人格力量是笔墨的魅力所在。
国画不只是在画画,是借笔墨抒写心灵,是画家精神世界的剖白,才情的彰显,学识的记录。
在“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的社会功能外有更宏大的功能。
以绘画为职业的画家,应该远离功利主义,淡定冷静。
尤其是山水画家,离这个喧闹的社会越远越好,对未来的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往的绘画理论提出了“清心”、“善读”、“早名”、“亲雅”和“无名利观”,即高尚的品格可以影响笔墨。
这是中国绘画认识论的独特之处,它不同于西方美学。
中国画强调“人成为艺术”。
以往的绘画理论都讨论了人物与绘画的关系,这说明了这一命题的重要性。
人品立定之后还要读书,这是画家的终生课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只是指写诗,书画一道也是如此,读书决定着画格,读书是做学问的同义语。
不做学问,画只见才情难有境界,古来大家没有不爱读书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际上是继承传统和体验生活。
端正绘画态度,注重个性的培养和训练,能够阅读和观察生活。
下一个终身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钢笔和墨水。
在笔墨技术方面,前人讨论了很多,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经验。
“文风穷尽求墨”,“文风过于简朴,就会失去广度”,“古人地位紧,文风拙劣,现代人地位松,文风束缚”,“学者在进入写作领域之前,如何在绘画之外寻求完美”。
北宋韩卓在《纯山水全集》中说:“笔定形质,墨分阴阳,山水由笔墨构成。
”这句话已经被实践证明了几千年。
笔是中国画的肌肉和骨骼,墨是中国画的血肉。
关于魅力,我们应该先看看笔墨,而没有办法谈论魅力。
中国古典哲学认为,宇宙自然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人体内也是真气流转,没有间歇。
2021届中远实验学校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飞来的木桶高军1939年冬天,沂蒙山区比往年冷得多。
这样的气候对患有肋膜炎的徐向前来说是很不舒服的。
部队很快就要从东高庄村移防了,一有空闲徐向前总是到老百姓家里多转一转。
这天他和警卫员随意走进了麻其老人家中,老人正坐在被窝里取暖。
麻其想从床上起来,徐向前赶紧上前一步,按住了他:“大爷,够冷的哈。
”徐向前觉得那破被子薄薄的,仅有很少的一点暖意,“你就坐在被窝里,咱们拉拉呱。
”说着,他把自己披的大衣脱下来,盖在了麻其的薄被子上面。
警卫员想阻止,徐向前摆手阻止他说下去:“咳,咳,你出去吧,我和大爷说说话。
”麻其心中一热,眼睛有些湿润起来。
徐向前倾着身子,拉着他那粗糙的手与他家长里短地说着话。
麻其看徐向前嘴唇有些发青,想把大衣让他披上。
徐向前用力制止了:“大爷,这是送给你的。
”告辞的时候,麻其还是起来了,徐向前赶紧给他披上大衣,拉了拉领子:“这样会暖和一点,别送了,有空我再来看你……”拐过院子墙角的时候,警卫员突然对徐向前小声说:“首长,大爷家的木桶盛的水不易上冻,咱们饮马用的铁桶,太容易冻实心了,要是……”徐向前摆摆手制止了他,大步向前走去。
这些天天气太冷了,饮马水很快就被冻住了,冻实的冰块倒都倒不出来,非常麻烦,警卫员打的小九九是想要麻其家的木桶,但看到徐向前很坚决地摆了手,知道没有戏了也就打消了这一念头。
可是说来也奇怪,第二天警卫员在大门楼下发现了一只不知道从哪里飞来的木桶,他高兴地拿着去井上打满水,提回来就放到了马头前面。
他站在一边,高兴地观察着,马悠闲地喝几口水,偶尔抬起头来看他一眼,温驯的眼睛中好像充满感激之情。
“怎么回事儿?”警卫员转眼一看,是徐向前来了,正用严厉的眼光逼视着自己,食指直直地指着木桶。
“我、我……”警卫员正想解释,被徐向前毫不客气地打断了,“我什么我,赶紧给麻大爷送回去。
2022-2023学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几千年来,中国古代文艺观念孕育、巩固、创新,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众多标识性的古代文艺观念,为传统文化形塑了品格,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久远传承。
中国古代早期的文艺观念,比较注重文艺的政教功用,偏重于文治目标,而非文辞艺术本身。
《论语·阳货篇》记载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观、群、怨既有结构逻辑,又有各自功能,是缺一不可、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
以“兴”引譬连类,发出对社会现实的观与感;以“观”认识社会风俗的盛与衰,量度国家政治的兴与败;以“群”实现互更交流,形成命运共同体,推动社会共同进步;以“怨”美刺不足,期于政治修明,社会和谐。
这一文艺观念滋养的政治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意志和匡世决心,让中华民族一次次在磨难坎坷中化危为机。
唐宋以来盛行的“文以载道”观念,则进一步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核。
无论是韩愈提出的“文以明道”,还是周敦颐提出的“文以载道”,最初都是为了矫正“文胜于质”的文艺弊病,摆脱文人对技巧、文辞、修饰的偏执迷恋,重新恢复文艺内容的重要价值。
宋代以后,“文以载道”观念成为普遍的文化共识和社会规范,要求创作者秉持正确的价值观、使命感和深弘气度,在践履社会责任、赓续文化传统中从事文化创造,用文学艺术的有形表达反映广泛的生活现实,传递社会的主流价值思想,引导、带动、升华人们的精神世界。
可以说,“文以载道”在以文育人、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中体现出一种基础、广泛、深厚的文化自信。
中国古代文艺观念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与生命力,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认识理解古代文艺观念的重要贡献,有助于全面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历程与发展机制,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语文试2023年高三年级第三次适应性检测题2023.05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风清骨峻”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基于文学作品两大构成要素“情”与“辞”的内质美而提出的具体要求。
从文学批评理论的角度看,此观点为刘勰首创。
其《征圣》篇“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一句指出,构造文章的金科玉律是志足情信、言文辞巧;其《风骨》篇则告诉我们,“情”与“辞”要具有内质美,就要做到“风清骨峻”。
“风清”是对“情”的内质美的要求。
“清”,清新真切之意,“风清”就是要求文章的思想情感表达深刻,清新爽朗,真切动人。
《风骨》篇中说“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深乎风者,述情必显”。
刘勰认为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就是有“风”的作品。
据《史记·司马相如传》说:“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
”这说明我们把“风清”解释为“情感表达清新爽朗、真切动人”是正确的。
“骨峻”是对“辞”的内质美的要求。
“峻”,峻拔遒劲之意,“骨峻”就是要求文章的语言简洁精炼,气势刚健有力,具有感染力。
文辞的运用,一味卖弄辞藻是不好的,或者仅停留在流畅层面也是不够的,要靠力量、劲健、精约和峻拔取胜,这样才能达到文辞运用的美学要求。
另外,刘勰谈风骨总是离不开文采,他认为风骨与文采应和谐统一。
文采是对文章外形美的要求,风骨是运用文采的基础,有风骨而缺乏文采的文章也是一种缺陷。
刘勰还说,风骨需要文采的润饰,这种润饰要不露痕迹。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风清骨峻,篇体光华”,内质美和外形美才得以统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具有以人为本的精神,是一种以人本主义为基石的人类文明。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体系中,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其实都是有关人间英雄和氏族首领的英雄事迹的文学表述。
在经过后人加工的中国上古神话中,神话的因素与历史的因素以传说的方式奇妙地结合起来了。
神话人物主要不是作为人类的异己力量出现,而是人类自身力量的凝聚和升华。
中华的先民们确信文化是他们自己创造的,这种文化就必然以人为其核心。
追求人格的完善,追求人伦的幸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便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
在中华文化中,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是衡量万物价值的尺度,人的道德准则源于人的本性,人的智慧源于人的内心。
先民的这种思维定势为中华文化打下了深刻的民族烙印,那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
中华的先民把人间的圣贤当作崇敬、仿效的对象;以“立德、立功、立言”等生前的建树来实现生命的不朽;从日常人伦中追求仁爱心和幸福感。
只要对中国古代艺术进行历时性的考察,就可以清晰地看出随着时代的推进,人本精神越来越成为占压倒优势的价值取向。
以诗歌为例,从先秦以来,人们强调诗歌源于人间的生活,是人们喜怒哀乐的自然表现。
正是在这种文化土壤中,“诗言志”成为中国诗歌的开山纲领。
在中华先民们看来,诗歌完全是抒写人类内心世界的一种文化形态,非人间的内容在诗国中是没有立足之地的,人本精神就是中华诗国的核心精神。
正因如此,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便是个人抒情的性质。
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思想界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儒家思想并不轻视个体的意义,他们那么重视修身养性,正是着眼于个体人格的建树。
孔子深为赞赏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生活状态,正是充满抒情意味的诗意人生。
与儒家相反,老子和庄子从另一个方面实现了人生的诗化。
老、庄是以浪漫的态度对待人生的,他们所追求的是超越现实环境的精神自由。
儒、道两家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除诗歌以外的其他样式也不例外。
例如《史记》本是史传文学,但因洋溢着浓郁的抒情色彩而被鲁迅称为“无韵之《离骚》”。
元杂剧《西厢记》本是敷演故事的戏曲,长亭送别时崔莺莺主唱的套曲,不是优美的抒情诗又是什么?小说《红楼梦》堪称封建时代社会生活的全景图卷,但是全书的主要内容如宝黛爱情等无不写得优美如诗。
西方的文艺理论家着意于绘画是空间艺术而诗歌是时间艺术的辨析,而中国的艺术家却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融通境界津津乐道。
这说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在整体上带有浓重的抒情性质,它是无数中华先民充满个性的灵心慧性所创造的作品的集合。
(摘编自莫砺锋《人本精神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底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的神话传说折射人间现实,先民会将对现实英雄的崇拜寄托在神话人物身上。
B.先民对自身创造文化充满自信,因此中华文化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身、他人、自然的关系。
C.“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的开山纲领,脱离现实的诗歌是一定得不到先民的认可的。
D.儒家与道家以相同的态度、方式追求诗意人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以诗歌、戏剧、小说等文学体裁为例,阐述了人本精神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
B.第一段开门见山,指出中华文明的特点、基础,然后从古代神话入手展开论述。
C.文章论述人本精神在诗歌和在其他文学样式中的体现时,着墨多少有所不同。
D.文章第四段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主要是为了突出中、西方艺术观点的差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神话传说是对英雄人物的文学表述,但蕴含历史因素,其史学价值高于文学价值。
B.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人本精神价值取向使得文学家注重表现情感、书写内心世界。
C.中国古代文学家要追求作品的抒情性,就会忽略作品的现实性和教化功能。
D.古代每部文学作品都充满抒情意味,集合在一起使古代文学整体上有浓重的抒情性质。
阅读答案:
1.D 本题中 D 项“儒家与道家以相同的态度、方式追求诗意人生┄”曲解文意,原文说“与儒家相反,老子和庄子从另一个方面实现了人生的诗化。
老、庄是以浪漫的态度对待人生的”,两者态度不相同。
故选 D。
2.D 本题中 D 项“文章┄主要是为了突出中、西方艺术观点的差异。
”解读有误,目的是为了论述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带有浓重的抒情性质。
故选 D。
3.B 本题中,A 项,“┄,其史学价值高于文学价值”无中生有,文中无据;C 项,“中国古代文学家要追求作品的抒情性,就会忽略作品的现实性和教化功能”片面绝对,“抒情性”与“现实性和教化功能”并不矛盾;D 项,“古代每部文学作品都充满抒情意味,集合在一起使古代文学整体上有浓重的抒情性质”理解有误,原文是“它是无数中华先民充满个性的灵心慧性所创造的作品的集合”。
故选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