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工环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18.20 MB
- 文档页数:69
1︰5万水文地质野外调查技术方法一、遥感地质调查(一)工作程序1、按照区域地下水系统进行部署;2、前期技术准备→初步解译→建立野外解译标志→详细解译→野外验证与同步解译→再解译再认识的工作程序。
(二)遥感资料的收集1、数据种类的选择具有适当空间、光谱、时间分辨率及地质应用效果的遥感数据。
以满足精度要求,又兼顾数据性能价格比。
1:50000水文地质遥感解译多以SPOT、QuickBird等高分辨率卫星数据或航空图像为主。
遥感影像数据分辨率应不低于15m;2、数据时相选择根据调查内容和调查区域的自然特征,选择最有利于识别和提取目标信息的某时间段的遥感数据。
水文地质遥感调查数据的时相通常以5-10月份、植被发育较好的季节;3、数据云覆盖量要求遥感原始图像的云层覆盖量应小于5%,且图像的噪声、条带尽可能少;4、数据时相一致性要求用于融合处理的多平台遥感数据或用于遥感监测的不同时期数据应尽可能保持时相一致。
(三)地形资料的收集1、地形图国家测绘部门出版的相应比例尺的地形图,用于修编地理底图、工作手图和制作遥感影像地图时选取纠正控制点;2、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用于遥感正射影像地图制作。
数据可直接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获取,或从地形图上采集。
(四)地质、水工环地质、物化探和钻孔资料的收集1、地质资料:时间从新到老,比例尺从大到小,优选最新成果。
2.地球物理资料:重点收集中、小比例尺的航磁数据,用于数据处理,解决第四系覆盖区深部构造等地质问题。
3、钻探资料:各类水文地质钻孔统计资料,用于了解含水层深度与厚度,潜水面埋深情况。
(五)资料的初步分析整理1、了解掌握资料的技术参数。
2、分析研究前人对区域地质遥感解译成果的合理性、可靠程度,明确遥感解译能解决的、已解决的和待解决的水文地质问题。
3、明确本次工作的重点和技术难点,为合理选择新的遥感数据源、数据源的组合及遥感地质信息处理方案提供依据。
(六)野外踏勘1、任务:了解工作区主要地质要素的类型、构成、分布规律及其遥感影像特征。
浅谈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的措施水工环地质勘察是指对水资源工程及其周边环境进行勘察研究,包括地质、水文、水资源、水土保持、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在水工环地质勘察过程中,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障勘察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结果的准确性。
一、规范勘察程序水工环地质勘察应遵循规范勘察程序,包括对勘察区域的情况做好资料搜集和现场勘测,制订勘察方案,实施与监督勘察工作,整理分析勘测资料,汇总分析勘测成果等内容。
勘察程序的规范化能够保障勘察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并能够为后续的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基础。
二、完善勘察手段水工环地质勘察应采用多种综合手段进行,如航空摄影、卫星遥感、地面勘测、探地雷达等,以获得全面准确的勘察数据。
在勘察区域坐标、地层、地貌等基本情况只有粗略掌握时,应先应用航空摄影、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手段搜集空中和卫星数据,进一步认识和掌握区域地貌、地形和环境特征。
根据勘查目标,确定合适的地质、水文、工程勘察方法。
如探井、钻孔、地震勘探、电法勘察等进行纵向、横向的垂直与水平地质勘查。
对于水工环境工程所涉及的土地、环境、水文资源等方面的情况,应结合资料搜集、现场勘察等工作,分析判断其条件和特点,为项目的绝地决策和设计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三、确保施工安全在对水工环地质进行勘察时,应重视施工的安全问题,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保障。
在进行勘察时应制定合理的勘察方案,并根据勘查目标和实际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施工安全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各类设备、器具等应经过检测、验收,并保持清洁、完整、安全,勘探人员应佩戴必要的安全装备,如安全帽、安全鞋、手套等防护用具,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保证勘察工作的安全进行。
四、重视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的重要环节,勘察工作的成果得以经过充分的数据分析,才能真正意义上为设计工作、施工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在勘查过程中,应充分调查水土地质、水文地质和环境工程等领域内的工作,多角度分析勘察数据,根据勘测成果整理出分析报告,针对性的探讨工程项目所可能面临的问题,为后续的工程施工、设计工作提供实用数据参考,减少施工工程的风险系数。
矿山生态修复过程中水工环调查工作怎么做?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是矿山开采的主要基础技术条件,不但对矿山建设、开采和生产起重要掌握作用,同样对矿山生态修复的工程设计起着重要的限制作用。
一、微地貌及水文调查(一)微地貌调查矿区所处地貌单元多为二级或三级,要从地貌形态入手,调查矿区所处的原始微地貌类型,以及人工地貌特征。
即调查矿山建构筑物、采场等所处地貌形态;调查矿业活动改造后的微地貌特征,如露采场、采空塌陷区、渣土堆场等典型的人工地貌。
调查重点是尾矿库、渣土堆场、生产生活区是否处于沟谷中,以及上游汇水区面积,沟内松散沉积物分布等;对丘陵山地凹陷开采积水区,要关注周边微地貌特征,山体“宽度”等。
微地貌调查一般以大比例尺地形图为底图开展。
(二)水文调查矿区水文调查主要内容有:通过周边水系与水利设施调查,了解矿山生产生活用水水源、矿山外排水通道、可能受矿山影响的水体,如水库、河流;当生态修复模式为农用地、林地时,则要了解可能的浇灌水源;通过最低侵蚀基准面的调查,判定露采矿山的采场能否自然排水;通过访问及现场调查,把握凹陷开采区、塌陷区常年积水水位标高、容积、以及与周边水系连接等。
当矿区四周有流经的河流时,需调查其水深、流量等水文参数,以及河床的地质结构、渗透系数等,推断与矿区的水力联系,对于季节性溪流,也需要调查其水文特征。
还要调查矿区历史最高洪水位标高,分析矿区是否存有洪涝隐患等。
二、水文地质条件调查矿区水文地质条件调查主要包括矿区气象特征调查,矿山含水层、隔水层及其水文地质特征调查,矿区构造对水文地质条件影响调查,矿区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调查,含水岩组间水力联系及矿床充水因素分析,以及矿坑涌水量猜测等内容。
对于在生产矿山,要对比原勘探报告(采矿设计),补充必要的实地调查与核实,查明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分析其缘由。
(一)气象特征调查通过收集气象部门资料,可以了解矿区气候、季风、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雨和年平均蒸发量等,还需重点了解极端气温、强降水历史等灾难性天气,并对强降雨条件下,矿区采场、尾矿库、渣土堆场等敏感地点受灾风险予以评估。
当前水工环地质勘察中的技术及应用范围随着现代水利工程的不断发展,水工环地质勘察技术的作用也愈发凸显。
水工环地质勘察是指对水利工程地质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和调查以及对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地质灾害进行预测、预防和治理的一项工作。
它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前期工作,对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的安全、经济和合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水工环地质勘察的技术和应用范围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水工环地质勘察技术地质勘察技术是水工环地质勘察的核心内容,其主要包括野外地质勘察、实验室分析、地质资料信息管理和地质环境评价等内容。
(1)野外地质勘察野外地质勘察是通过实地考察、取样分析、地层测量等手段,对水工环境地质情况进行详细细致的调查和研究。
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地质地貌、地层岩性、地下水情况等内容。
野外地质勘察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对后续的工程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实验室分析实验室分析是通过对野外采集的岩石、土壤样品进行物理力学性质、化学成分、水文地质等方面的分析和测试,以揭示地质体的内部结构和材料性质。
实验室分析是深入了解地质环境的有效手段,也为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3)地质资料信息管理地质资料信息管理是指对野外地质数据、勘察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和管理工作。
包括建立地质数据库、编制地质图件、撰写勘察报告等内容。
这些工作为专家决策、政府管理和工程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4)地质环境评价地质环境评价是在水工环境中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基础上对地质环境进行评价和合理利用。
通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并提出科学合理的保护和治理措施。
水文地质勘察是指结合水文地质理论和方法对水利工程地质环境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勘察,以评价水文地质特征及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水文地质勘察技术主要包括地下水勘察、地表水勘察和水文地质调查。
地下水勘察是指对地下水情况进行调查,包括地下水埋深、地下水位、地下水渗流状况等内容。
地下水情况对水利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地下水勘察工作尤为重要。
浅谈水工环地质勘察中的技术及勘察要点摘要:水工环地质勘察时,可采取以下勘察技术,如PTK技术、遥感技术、高密电勘察等。
水工环地质勘察的工作又具备一定的特殊性,为保证勘察结果的可信度与科学性,应当用以下勘察工作要点进行控制,如静止水位勘察、抽水试验、水文地质观测、岩芯观测、坑道观测、水环境观测、岩石力学检测、水质全分析等。
关键词:地质勘察;技术应用;工作要点;遥感技术;GPS技术引言:为有效发挥出水工环地质勘察的工作价值,更好的保护水文地质生态环境。
在水工环工作进行时,应当契合地质勘察工程的具体需求,选择最佳的勘察技术方案,有效控制勘察成本、提高勘察效率、保证勘察质量。
一、应用分析(一)PTK技术PTK勘察技术,在水工环地质勘察中应用较为广泛。
该技术实际应用时,应当基于矿山的基准台面,合理设计信号接收装置,为后续勘察测量数据的传输提供依据。
为保证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则需要合理运用流量仪,进而完成不同信号的接收,为后续勘察数据的比较分析提供依据。
PTK技术的应用下,能够实现对勘察数据的微误差进行自动化纠正。
通过该技术的灵活运用,能够在防灾减灾、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等领域发挥出一定优势。
(二)遥感技术为保证水工环勘察数据的精准性,并可以提升勘察工作的质量保证其工作效率,则可以运用遥感技术,实现水工环勘察的预期工作目的。
为充分发挥出遥感技术的应用优势,工作人员需要基于计算机系统的应用,进而建构多元模型,并在多元模型的运行下生成多源的波段,实现对目标区域的有效遥感勘察,获得相应的图像数据信息。
通过对数据信息的有效转换处理,则可以获得目标区域的勘察数据报告。
由此可见,基于遥感勘察技术的灵活运用,能够有效解决水工环勘察中的部分问题。
笔者认为,在遥感技术的不断升级下,遥感勘察的图像更加清晰、数据处理效率更高,在未来水工环勘察时,则可以使得遥感技术发挥出更大优势。
(三)高密电勘察该种勘察技术主要是进行阵列式勘察,在实际勘察工作开展时,能够完成传统的电剖面勘察法与电测探法的有效结合,进而提升勘察的数据精准性。
任务一水文地质测绘五、水文地质测绘野外调查(一)岩性与地层调查研究1、岩性调查岩石是地下水的赋存介质。
岩性常常决定着岩石的区域含水性。
岩石的区域含水性:是指某种岩石中地下水的分布广泛程度和有水地段的平均富水程度,一般以水井在某一降深下的出水量(q)表示,单位L/s.m。
岩石的矿物类型和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下水的化学类型。
对松散岩石,要重点查明其成因类型、厚度、物质来源及分布规律。
对基岩,查明岩石类型、可溶性、层厚和层序组合。
自然界岩石按力学性质分为三大类:脆性岩石、半脆性岩石和塑性岩石。
自然界岩石按可溶性分为三大类:可溶岩、半可溶岩和非可溶岩。
岩石的层厚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层厚直接影响岩石变形破坏的程度,一般薄层岩受力易弯曲,厚层岩石受力后易破裂,产生大的、张开状的裂隙,比薄层岩含水性好。
层序组合:如脆性、半脆性或可溶岩分布连续且厚大时,有利形成贯通程度好的裂隙网,有利于地下水的形成和运移,形成规模较大的含水系统。
软硬互层的岩层形成含、隔水层互层的含水系统。
(岩性观测、描述内容?)2、地层确定地层是构成地质图和水文地质图的最基本要素,在地质测绘时,地层是最基本的填图单位。
层状含水层,总是与地层层位相吻合。
所以,查清了地层的时代和层序,也就查清了含水层的时代和埋藏、分布条件。
水文地质填图单位以岩性作为地层划分的主要依据。
水文地质测绘要填绘出地层界线,调查不同时代地层的岩性、含水性、岩相变化、地层的接触面等。
(二)地质构造的调查地质构造调查包括:褶皱、断裂和裂隙的调查。
1、褶皱:构成承压水含水结构,向斜构造往往构成自流盆地。
水文地质测绘着重查明褶皱的形态类型、规模及展布特征、与地形的组合关系;查明含水层在褶皱构造中的部位,查明断裂、裂隙与褶皱的组合关系。
2、断层:储水场所、导水通道,断层破碎带有较大的储水空间,是地下水主要聚集场所,形成地下水强径流带;断层可以错断含水层,构造含水系统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