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留得枯荷听雨声——义山诗歌的悲伤美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2023年最新的诗歌赏析:留得枯荷听雨声诗歌赏析:留得枯荷听雨声——义山诗歌的悲伤美“悲伤”于心理学上是指一种情绪特征,它是内向性格的呈现,这里用来借指义山诗歌的审美特点,笔者认为,悲伤是义山诗歌的主导特征,它贯穿在其诗歌的各类题材、体裁之中。
张伯伟在其文《李义山诗的心态》(1)从取景的角度,空间的隔断,时间的迟暮,对自然界的描写;自比古人,词汇色彩,浯法结构等几个方面,对义山诗所呈现出的追求幻灭感、爱情受阻感、国运衰退感、落拓不遇感、孤独寂寞感、绝望失意感等多种心态加以归纳与概括,就可以看出,尽管他们的表现方式各异,但都浸润着悲伤的情绪,是对人生的悲歌。
悲情主义在商隐这里得到了较好的诠释与发扬,但作为一个传统,则滥觞于古代的宋玉。
宋玉《九辨》以一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开了悲情主义的端绪,但宋玉这种悲秋伤春还只是针对个人境遇而发,而李商隐则把这种源于个人心态而产生的悲伤扩充到整个人生,藉以外物,遂使其诗歌呈现出浓郁的悲伤美。
首先,义山诗歌的悲伤美表现在他创造了一种以我观物,以物映我,并进而带到物我交融,主客一体的有我之境。
王国维《人间词话》(2)云:“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义山无疑是这一金玉之论的忠实守护者和实践者,他是一位时代的忧郁症患者,固执的经营与创造着一种悲伤之境,而汇聚于他笔下的事物、人物也就普遍的浸染上一种悲伤的色彩,如《蝉》以两句“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便传神的描绘出五更时蝉声悲凄无力、欲断仍嘶的神韵,进而展示出它哀告无应、孤苦无依的悲伤情状。
绝望的悲鸣、碧树的绝情冷酷实际上是对义山无所依傍、期遇不偶,所处环境冷酷黑暗的绝妙写照。
《李花》中“自明五月夜,强笑欲风天”绘出李花月夜独明、孤芳自赏的情状,言辞之间透示着无人赏识的悲伤感,而这恰与义山强作欢颜的面纱下遮掩的怀才不遇的悲伤凄凉感息息相通。
《流莺》中“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把流莺那种苦苦追求但无法把握自己命运、无枝可依的处境刻绘的栩栩如生,这与商隐的现实处境何其相似。
[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韩冬郎既席为诗相送因成二绝韩冬郎既席为诗相送因成二绝一:李商隐《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全诗赏析李商隐其一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皆惊。
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裴回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其一)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其二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皆惊。
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裴回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剑栈风樯各苦辛,别时冰雪到时春。
为凭何逊休联句,瘦尽东阳姓沈人。
其一译文一十岁就能够即席作诗,酒宴上的蜡烛烧残了大半,烛芯的灰烬也冷却了。
送别的筵宴已近尾声,在座的人触动离情。
遥远的丹山道上,美丽的桐花覆盖遍野,花丛中不时传来雏凤清脆圆润的鸣声,应和着老凤苍亮的呼叫,显得更为悦耳动听。
[3]其一译文二(在昨日)蜡烛点点、滴泪成灰,凄凄满别情的送别宴席上,(您的儿子)十岁的韩韩冬郎既席为诗相送因成二绝二: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教案李商隐《无题》这首诗通过虚拟一种死后的情景──鲜血随着雪一起融化,流淌在五月的河里,滋润着大地上的树木和小草,而雪后的平原会出现天青、水绿、鸟飞、鱼游的景象──来表达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本诗的主题是崇高、悲壮的,这类主题的写作容易流于浮泛、空洞,但这首诗写得坚实有力。
以下是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教案,欢迎阅览!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教案一根据《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诵读古代诗词时,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并结合学生学习现状,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1、知识和技能:(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
留得枯荷听雨声悲凉美学
“留得枯荷听雨声”表达了一种悲凉的美学。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诗人通过对枯荷、雨声等极其普通的景物进行描绘,寓情于景,以景寄情,传递出对友人的思念,同时也寄予了诗人自己的身世冷落之感。
整首诗以清幽绝妙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悲凉之情。
这种美学情感表达方式,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的凄凉和冷落,来表达内心的痛苦和悲伤,强调了美学情感与自然景物的相互融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何妨吟啸且徐行“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义山的词,仿佛是他人生的写照,沉郁晦涩,带着深秋的寒露,一如千年前刺骨的寒风。
在霜浓露华的夜里,那个郁郁不得志的词人就这样独坐窗前,数着帘外的雨滴。
突然,凄清的夜里传来了雨滴打在枯荷上错落有致的声响。
于是单调的黑夜变得丰富,月光也变得明亮起来。
雨滴与荷叶共谱的美妙乐章,有雨的灵动,有残荷的清香,在人生的低潮宽慰了寂寞的人。
“生活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诚然,花凋谢了,它的绿叶仍然翠意田田;叶枯了,打在上面的雨声却异常清脆雅致,伴你进入香甜的睡眠。
生活中其实并不缺少美好与诗意,只是在快节奏的生活、繁重的学习任务下,我们只顾着抱怨与竞争,把生活忙成了一片黯淡。
苏轼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斜晖夕照,那么何不驻足留意那绽放的辉煌?竹杖芒鞋,那么何不在雨中吟啸徐行,感受大自然的清韵、人生的快意,即使调皮的雨滴偶尔湿了你的衣裳?若有东坡般的豁达不羁,人生何处不美?在现代快餐式的生活下,拖累忙碌人群的,恰恰是生活的重担。
我们大喊“郁闷”“鸭梨山大”,张国荣跳楼了,阮玲玉选择自杀,优等生马加爵残忍地杀害室友......人从出生就不断被期望与鞭策,一路走来,我们被压抑,对学业的唉声叹气......我们也有梦想,然而我们最终能得到什么呢?是如马加爵般的残忍大爆发,还是卿本佳人,香消玉殒的悲剧?那么何不在实现梦想的旅途中换一种心态,带上枯荷、清风、细雨,一路走走停停,也许会发现,这边风景独好。
曾经一度幼稚地为古人担心,酷寒的冬日,室外荒寒,不得不缩进屋子里,没有手机,没有电话,更不知互联网为何物,唯有圣贤书为伴,如何打发那一个个苦寒萧索的日子?其实,聪明的读书人早就想出了优雅度过漫长寒冬的好办法。
每天早上起来,推窗看看外面:好一个白雪苍茫的世界。
呵呵手,提笔饱饱的蘸了娇艳的颜色,慢慢涂染花瓣,画一株有八十一朵花瓣的梅花。
从冬至那天,每天涂染一片花瓣,然后寒窗苦读,亲手勾画梦想的蓝图。
浅谈义山诗歌艺术义山的诗歌向来有艰涩难懂,冷僻孤怪之称,但是也正是这一特点,铸就了他朦胧凄美的诗歌意境以及瑰丽的想象。
下面简单谈谈造成义山诗歌独树晚唐诗坛背后所具有的艺术特点。
第一,修辞的巧用。
义山最爱用大量修辞来装饰诗歌,其比喻和用典这两个修辞所运用到达的地步可谓出神入化。
比如著名的《锦瑟》的颔联和颈联,其中连续运用四个比喻,只给出了喻象,而隐藏了喻体,这就使得比喻的意义有了千变万化。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也是隐藏了喻体,让人不知道作者是见何物生情而引发的思考,所以解读就有了千变万化。
如此类似的句子数不胜数,大量出现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使得全诗有了一种琢磨不透的朦胧之美,也正是因为喻体的隐藏,才会产生各式各样的学说。
同时,李商隐的用典也是极其精妙的。
比如《碧城三首》中“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床无树不栖鸾”这一句连用两个典事,使得读者先要了解本典的含义,再回过头来解读在此诗中的寓意。
再比如义山用典的传神之作《泪》:“永巷长年怨绮罗,离亭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本诗的前六句全是用典,句句紧扣“泪”这个字,而每一句所代表的“泪”的含义又不尽相同,把它们堆砌在一起,各个典事之间就有了千变万化的意义。
读者要通过两重理解,先要懂得典事的意义,再来品味诗中典事的意义,这就使得在理解中易产生跨越理解和难以衔接的现象。
这也是义山诗歌难懂的地方所在。
而李商隐集大成作《无题》系列,是大量将用典和比喻结合,这样就更加难以理解了。
此外,其他的修辞也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所以,义山笔下的修辞,是义山诗绮窗凄梦的一大艺术特点。
第二,虚词的神驭。
分析义山诗歌,不得不提到其虚词使用的魅力。
《马嵬》中“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中,“如何……不及”这个虚词的使用就推进了义山诗歌的表达情感强度。
再如《北齐》中“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中“已……更”的虚词使用也是很出神入化的。
李义⼭的“留得残荷听⾬声”
李义⼭的“留得残荷听⾬声”
撰⽂:青泠
估计⼤多数⼈和我⼀样,是从《红楼梦》上听黛⽟说起李义⼭的“留得残荷听⾬声”,后来渐渐爱上这种意境,便去查书,⼀查才发现李义⼭竟是李商隐,就如刘梦得是刘禹锡⼀般。
嗨,这些古⼈也真是,要都如李⽩,字太⽩,多好?⼀看就知道是谁。
李商隐,字义⼭,号⽟溪⼦,河南泌阳⼈。
很多⼈都听过那⾸歌⾥的“春蚕都死丝⽅尽,蜡炬成灰泪始⼲”就是他的,他的好句不少,前⼏天改旧稿改得我⼼⼒交瘁,给回收站起了个名字叫“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也是他的,旧稿⾥第⼀章的章名“⼣阳正好”源⾃“⼣阳⽆限好,只是近黄昏”也是他的,还有更多我喜欢的句⼦,如“曾是寂寥⾦烬暗,断⽆消息⽯榴红”,“沧海⽉明珠有泪,蓝⽥⽇暖⽟⽣烟”,“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五更疏欲断,⼀树碧⽆情”,“落叶⼈何在?寒云路⼏层?”“直道相思了⽆益,未妨惆怅是清狂”,等等等等,不可尽数。
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他的《夜⾬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夜⾬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夜⾬时。
巴⼭夜⾬啊,难忘巴⼭夜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夜⾬时,只是,与谁话呢?。
留得枯荷听雨声的意思
“留得枯荷听雨声”是一句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杨万里的《临安春雨初霁》。
这句诗句意味着一个人在静心聆听雨声的同时,也在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冷静。
以下是这句诗句的一些丰富内容解读:
1. 静心聆听:人们常常忙于琐事,往往忽略了自然界的美好声音。
这句诗句提醒人们,应该停下来,静心聆听自然的声音,如雨声,可以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与宁静。
2. 枯荷寓意:枯荷是指荷叶凋零之后的状态。
荷花是中国文化中的象征,常常被用来表达纯洁和美好。
而枯荷则象征着经历了风雨洗礼,却依然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宁静。
留得枯荷听雨声,意味着人们在面对困难和逆境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
3. 心灵的修养:这句诗句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修行的境界。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被各种琐事和压力所困扰,追求物质的满足,而忽略了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留得枯荷听雨声,是一种修养心灵的方式,通过聆听自然的声音,让自己的内心得到净化与升华。
4. 坚持与耐心:枯荷虽然凋零,但它并没有离开池塘,而是坚持留在原地。
这句诗句也传达了一种坚持与耐心的意义。
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应该像枯荷一样坚持,保持内心的平静,等待风雨过后的明朗。
“留得枯荷听雨声”的意义是多维的,它表达了聆听自然声音、保
持内心宁静、修养心灵、坚持与耐心的含义。
这句诗句鼓励人们在喧嚣的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面对生活的起伏。
梁启超义山的诗一、我觉得梁启超和义山的诗就像是两个不同时代的灵魂在隔空对话。
义山的诗就像一个精致的宝盒,里面装满了细腻的情感。
你看他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把那种深沉的思念和奉献精神写得入木三分。
就好像是一个痴心人在对着远方倾诉,每一个字都饱含着深情。
而梁启超呢,他就像一个时代的瞭望者,他对义山诗的喜爱和推崇,是不是就像一个寻宝者发现了绝世珍宝?他在义山的诗里找到了什么呢?是那份对情感细腻表达的共鸣,还是对古典文学之美的深深陶醉?二、嘿,你知道吗?梁启超对义山的诗那可是真爱啊!义山的诗在他眼里,可能就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
比如说“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诗写得多妙啊。
感觉就像两个人虽然不能时刻相伴,但是心灵是紧紧相连的。
梁启超在他的文学研究或者创作中,是不是也想达到这种境界呢?他会不会想象自己的思想就像义山诗中的灵犀,能和读者或者同时代的人相通呢?这就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追逐,梁启超在后面追随着义山诗歌的光芒。
三、义山的诗有时候像一阵轻柔的风,轻轻拂过心田。
像“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那股子萧瑟和寂寥就这么扑面而来。
梁启超读到这样的诗时,他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波澜呢?是想起了自己所处时代的某些相似的情境,还是单纯地被义山这种营造氛围的本事所折服?我想啊,就好比我们在一个古老的庭院里,义山是那个最先听到雨声的人,而梁启超是那个后来者,站在同样的庭院里,感受着义山留下的诗意痕迹,心中满是感慨。
四、哇哦,义山的诗总是充满了无尽的想象力。
他写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简直就像打开了一个奇幻的世界。
那梁启超呢?他就像一个探索这个奇幻世界的勇者。
他在义山的诗里穿梭,试图理解每一个隐喻背后的深意。
他会不会觉得义山的诗就像一个神秘的迷宫,每一首诗都是一条曲折的通道,而他自己就在这个迷宫里寻找着文学的宝藏呢?我真的很好奇,他在义山的诗里到底挖掘出了多少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呢?五、我常常想,梁启超对义山诗的欣赏是不是一种对古典浪漫的坚守呢?义山的诗,像一首首悠扬的古曲。
≮国古代文学研究夕阳元限好一一论李商隐诗歌的残缺美O猥产埔摘要:论及李商隐诗歌,评论者过多关注的是它的朦胧美。
对于它诗歌的残缺美,虽然一些研究者间接地提及到,却未能从正面详细地加以论述。
本文把残缺美作为窥探义山诗歌的一种审美特征,重点从诗歌取景的角度,从笔下常态事物中蕴含的二元对立,以及诗歌中带有残缺韵味的旨意三个方面来评述。
关键词:李商隐诗歌残缺悲伤二元对立残缺与完美相对,它的nj现意味着缺憾,它的美丽意味着瑕疵。
作为一1种审美类型,则是。
‘种非常态的,介于美丑之问的中间类型。
这里用它作为一种视角,来窥探义fJf诗歌的审美特征。
其实对丁.义山诗歌的残缺美,’‘些研究者都间接地论及到了。
吴经熊《唐诗概论·四季》论及唐末时的诗说:“唐末的诗十分酷似‘+个患着结核症的绝世美女,虽在相当距离之外,你可以私密的爱慕她,但和她发生恋爱是有关性命的。
可是有时候,我们为了她的丰韵媚态而颠倒,觉得生死是无足轻晕的事。
”这种说法显然也适用李商隐。
他的诗酷似‘个绝世美女,但义患着结核病,这不是残缺么?3-.I司书《枯荷·夕阳·萧瑟美》从“枯荷”(败荷)和“夕阳”(斜晖、晚晴、残15H、斜15u)等语象分析出“萧瑟美”是李商隐诗的特色。
其实,这些事物给人的印象同然是萧瑟,但从本质而论,则是取于常态事物荷花、太阳,它的质地仍是美好的,而沦为现在的处境,与以前_卡}{{比,从人的方面来说,则可归为事物呈现的残缺美。
而根据格式塔心理学派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的“异质同构性”或者根据他诗歌以“心象熔铸物象”的特征,这种外在世界的变化恰与他反常的心态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李商隐那细腻、易于悲伤的性格,他冷落的身世,他才华虽高却终不被所用的经历,一旦移植于它眼中的审美视野,那些事物就会熔铸成打上个人烙印的残缺美类型,而这种残缺美往往形成“A与B”相对立的二元模式,其中Af匕表常态美或者优美、和谐、悦人心景的一面,而B则代表与之矛盾、对证、冲突,并使之走向不完美的~‘面。
十首李商隐最美的诗: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他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
李商隐的诗歌能在晚唐独树一帜,在于他心灵善感,一往情深,用很多作品来表现晚唐士人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他对爱情的执著,开创了诗歌的新风格、新境界。
李商隐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他在盛唐诗歌之后,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个高峰。
清人吴乔说:于李、杜后,能别开生路,自成一家者,唯李义山一人。
下辑李商隐诗十首,感受一下他诗的华美词藻。
01《锦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此诗是李商隐最难索解的作品之一,诗家素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
作者在诗中追忆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伤感自己不幸的遭遇,寄托了悲慨、愤懑的心情,大量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玉生烟等典故,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从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
全诗词藻华美,含蓄深沉,情真意长,感人至深。
02《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这首诗构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浅意深,语短情长,具有含蓄的力量,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读者,令人百读不厌。
03《常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常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姚培谦:此非咏嫦娥也。
从来美人名士,最难持者末路,末二语警醒不少。
(《李义山诗集笺注》)04《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留得枯荷听雨声——论义山诗歌的悲伤美“悲伤”于心理学上是指一种情绪特征,它是内向性格的呈现,这里用来借指义山诗歌的审美特点,笔者认为,悲伤是义山诗歌的主导特征,它贯穿在其诗歌的各类题材、体裁之中。
张伯伟在其文《李义山诗的心态》(1)从取景的角度,空间的隔断,时间的迟暮,对自然界的描写;自比古人,词汇色彩,浯法结构等几个方面,对义山诗所呈现出的追求幻灭感、爱情受阻感、国运衰退感、落拓不遇感、孤独寂寞感、绝望失意感等多种心态加以归纳与概括,就可以看出,尽管他们的表现方式各异,但都浸润着悲伤的情绪,是对人生的悲歌。
悲情主义在商隐这里得到了较好的诠释与发扬,但作为一个传统,则滥觞于古代的宋玉。
宋玉《九辨》以一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开了悲情主义的端绪,但宋玉这种悲秋伤春还只是针对个人境遇而发,而李商隐则把这种源于个人心态而产生的悲伤扩充到整个人生,藉以外物,遂使其诗歌呈现出浓郁的悲伤美。
首先,义山诗歌的悲伤美表现在他创造了一种以我观物,以物映我,并进而带到物我交融,主客一体的有我之境。
王国维《人间词话》(2)云:“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义山无疑是这一金玉之论的忠实守护者和实践者,他是一位时代的忧郁症患者,固执的经营与创造着一种悲伤之境,而汇聚于他笔下的事物、人物也就普遍的浸染上一种悲伤的色彩,如《蝉》以两句“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便传神的描绘出五更时蝉声悲凄无力、欲断仍嘶的神韵,进而展示出它哀告无应、孤苦无依的悲伤情状。
绝望的悲鸣、碧树的绝情冷酷实际上是对义山无所依傍、期遇不偶,所处环境冷酷黑暗的绝妙写照。
《李花》中“自明五月夜,强笑欲风天”绘出李花月夜独明、孤芳自赏的情状,言辞之间透示着无人赏识的悲伤感,而这恰与义山强作欢颜的面纱下遮掩的怀才不遇的悲伤凄凉感息息相通。
《流莺》中“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把流莺那种苦苦追求但无法把握自己命运、无枝可依的处境刻绘的栩栩如生,这与商隐的现实处境何其相似。
《野菊》中“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交待了菊花凄凉冷清的生存环境,并以拟人化的笔法触及到了菊花受冷漠的悲伤心态,实际是作者落寞、沉滞、凄凉心态的流露。
《贾生》中则借贾生才高而不受重用的事实来悲悯自身,该诗虽属讽刺,然悲伤之感亦蕴其中。
其他篇章如《杏花》、《月夕》等,其诗行中的事物也都浸润着悲伤的特质,而且这些事物都共同体现着物与境和的悲伤之境。
另外,义山创造的这种悲伤之境还体现在诗歌的悲伤情调,以及作者为凸现悲伤‘隋绪而营造的凄凉、凋敝的氛围,如《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
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
主人公悼亡后,离家远赴剑外,个人行踪如一叶浮萍,漂泊不定,又恰逢天降大雪,奔波劳累,饥寒之苦蕴于其中,值此孤孑无援之时不禁忆起亡妻,字里行间一种悲伤的情调流泻而出。
《端居》中“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则把作家客居在外,而杳远难期的悲伤情绪移植于阶前的青苔、红树,然后通过两个并非发生在一夕的雨中、月中意象的叠加,从而使青苔与红树这两个意象在冷落的清秋呈现出无言的愁绪和寥落的意态。
诗中的基调于旷远中包孕的仍是压抑在作者心胸的悲凉寂寞感。
《夜冷》中“树绕池宽月影多,村砧坞笛隔风萝。
西亭翠被余香薄,一夜将愁向败荷”。
从“夜冷”诗题看,透露出的是一种凄冷、悲凉的气息,而诗中所写景物“树”“池”“月影”虽显阔余,但从下方所写景物来看,却徒让人空虚怅惘,而末句则绘制了一幅冷风苦雨过后,荷花凋零,荷枝上仅剩几片枯叶的萧瑟败荷图¨它传达了一种孑然一身、形影相吊的凄凉悲伤的情调,它营造了一种沉闷萧条的氛围。
《幽冬暮》中“羽翼摧残日,郊园寂寞时。
晓鸡惊树雪,寒鹜守冰池。
”摄取了几个冬暮的特写镜头,无非是突出冬暮的寂寞寒冷,并营造出一种阴寒幽冷的环境气氛,以期与作者的现实境遇相类似,这样作者生不逢时,报国无门的悲伤感的阐发就顺理成章了。
而《哭刘司户二二首》中:“江风吹雁急,山木带蝉曛。
一叫千回首,天高不为闻”,其情调何其悲伤、沉痛。
而作者对刘司户的挽伤也在这绘制的一幅秋日萧瑟图中尽显无遗。
其实这种悲伤的情调与氛围在义山诗歌中不在少数,难以尽举,其他如《暮秋度游曲江》《房中曲》、《写意》、《思归》、《到秋》和《昨夜》乃至无题诗等也都蕴含着这种情调,这里不再详加阐释。
总之,作者通过他笔下的事物、诗歌的情调,营造的氛围创造了一种尽显自己主观特质的悲伤之境。
其次,义山诗歌的悲伤美还表现他诗歌的悲伤风格,对义山诗歌风格的阐发,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何蟠飞《李义山诗的作风》③强调义山诗的作风是热烈、伤感、凄清、精丽,沉郁,董乃斌文则将李诗风格的发展分为模拟期、愤激期、伤感期和颓废期④。
概述了李诗诗风由浸有轻愁薄闷,既而趋于激愤悲壮,再而进入哀婉凄厉的伤感,最后沦为带有虚无、幻灭思想情绪的颓废的过程。
而刘学锴则指出他诗歌抒写人生感慨,即命运感慨、世情感慨和情绪感慨的特征⑤。
其实,他们三位虽从不同的角度来评说义山诗歌的风格,却道出义山诗歌风格共同的一面,那就是其诗浸有的凄清、伤感的悲伤情绪。
笔者愚论认为,这种悲伤就是义山诗歌的主导风格。
对于义山诗歌风格论说虽然见解各异,并且各有依据,但评价作品的风格不应着眼于局部,而应统观全局。
纵观义山诗歌的全部,悲伤才是它的主导特征。
实际上对于诗歌悲伤的特质,古人早有论及。
皎然《诗式》中提到悲、怨风格,而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则用诗句对悲慨的风格予以描绘,其诗云:“大风卷水,林木为摧。
适苦若死,招憩不来。
百岁如流,富贵冷灰。
大道日丧,若为雄才。
壮士拂剑,浩然弥衰。
萧萧落叶,漏雨苍苔。
”清代薛雪《一瓢诗话》云:“~拂郁人诗比凄怨…….心情悲哀者,其语言必悲伤哀苦。
”这些话也颇能触及义山风格痒处。
其风格几乎辐射到各类题材。
《咏史》中“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是悲伤,《天涯》中“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
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是悲伤,《清河》中“年华无一事,只是自伤春”是悲伤,《独居有怀》中“觅使嵩云暮,回头霸岸阴。
只闻凉叶院,露近近寒砧”凄清中包孕的是悲伤,《闻歌》中“此身断肠非今日,香炮灯光奈尔何”也是悲伤,至于《夕阳楼》、《北楼》、《晓坐》、《日射》、《山关宿盘豆馆对丛芦有感》等篇章无不透露着悲伤的色彩。
另外,义山的这种风格还可在与其他诗人诗风的比较中显现出来。
杜甫《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雨写得何其轻灵洒脱,诗句虽不言主人公的表情,,却满蕴着喜悦。
而义山《春雨》中‘‘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却写得何其凄迷冷清。
写雨用一“冷”字,把主人公悲凉,哀伤的心情衬托的味道十足。
同是写《月夜》,刘方平《月夜》云:“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而义山《月夕》则云:“草下阴虫叶上霜,朱栏迢递压湖光。
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姬娥应断肠。
”两者所写月夜时令不同,然气味迥异却可以从侧面嗅之。
前者写妇人的寂寞,却也透示出情韵,后者写个人的凄凉处境,却满蕴着悲伤。
对于商隐这种风格,前人也有酷讦。
清代施补华,—清钱飞《岘庸说诗》云:“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是清华人浯。
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从这段妙论中,我们可以蠡测出三个人迥异的风格。
虞世南气格高妙自不必说,而骆宾王虽处患难,与义山相比,却显出沉郁慷慨来,倒是义山诗语中透溢着悲伤,不平之气郁结心中。
像这样通过比较可窥殊同的例子还有许多,这里不再赘言。
通过上文的论证分析,约略可以得出悲伤确实是商隐诗歌的主导风格。
再次,义山诗歌的悲伤美还体现在他诗歌悲伤的韵昧。
清代钱谦益《注李义山诗集序》中云:“义山《无题》诸什,春女读之而哀,秋士读之而悲”。
这说明,读者是不难从义山的诗歌中读出悲伤的韵味的。
《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似是对自己一生的所遇作注解。
画面凋敝落寞,读后难免让人悲伤感叹。
其实,蕴含悲伤韵味的何止是无题诸什,他的那些直接抒写悲伤情绪的诗篇自不必说,而那些看似闪现傲兀、豪迈之风的诗歌,其深处隐含的韵昧仍是悲伤。
《西溪》中“天涯常病意,岑寂胜欢娱”看似极傲兀,而联系作者实际其蕴含的韵味实是悲伤。
《岳阳楼》:户“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
可怜万里堪乘兴,枉是蛟龙解覆舟。
”格调似显高昂,语气也变得豪迈,而实际上它的“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却仍是悲伤。
这是因为商隐一生穷困潦倒,在官场颇受排挤,虽面对洞庭湖的浩渺广阔暂感快慰,而心中郁结的块垒却终难荡涤。
豪语中包孕的却是难言的悲愤,其外味仍是悲伤。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中“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更是富有韵味。
从画面来看,呈现的是黯淡、萧瑟的氛围。
在一个乌云密布、天气阴霾的日子,·作者漂泊在外,夜里独宿客舍,窗外冷风习习,风过处,荷叶簌簌作响,犹如秋雨敲打着枯荷,一声声送入作者的耳畔,并撞击着作者的心胸,刹那间,作者百感交集,怀念亲友的相思之痛,自己身世的冷落之感,遭际不遇的惆怅都一齐涌上心头,使其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这味道正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所写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义山可谓深得传情之神理。
难怪《红楼梦》中林黛玉在谈及义山的诗歌时说,最喜欢那句“留得枯荷听雨声”。
这是因为这句诗恰到好处的触及到了其灵魂,传达了她那种嗟叹好梦难圆的悲伤、缠绵多情的思绪。
因此该诗虽不言伤悲,而悲伤实蕴其中。
试问该诗韵味非悲伤者何?以诗为酒细细品,悲伤应为其终了之味。
从以上几点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义山的诗歌是悲伤的,一如阿炳的那首名曲《二泉映月》,美丽的月光下,流淌的却是淡淡的悲伤、阵阵的凄凉,它是在为商隐的一生作注脚,它是个人的自述传,同时也是晚唐的时代的悲音。
然我们从义山诗歌中领略到的主要不应是低沉压抑,而是他那颗期待被理解的真诚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