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中“楼”的古典情怀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跟着诗词去打卡,15首古诗词中的“楼”,风光无限值得一游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旅游作为休闲娱乐的主要形式。
与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同,更多的人开始追求品质旅游。
“求新、求知、求乐”是热爱旅游的人们的共同心理,我国大力扶持和发展的文化旅游得到广泛关注,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领域的建设。
收获人文知识、拓展自身视野、缓解工作压力、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文化旅游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绚烂多彩。
本文收集15首有关“楼”的古诗词,跟着诗词去打卡,体会古代文人的家国情怀,登楼远眺满目山河,无限风光值得一游!01 黄鹤楼《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峰岭之上,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之称。
黄鹤楼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
(图片来源于头条免费图库)02 鄂州南楼《鄂州南楼》(宋)范成大谁将玉笛弄中秋?黄鹤归来识旧游。
汉树有情横北渚,蜀江无语抱南楼。
烛天灯火三更市,摇月旌旗万里舟。
却笑鲈乡垂钓手,武昌鱼好便淹留。
鄂州南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黄鹤山。
03 月波楼《月波楼》(宋)郑獬古壕凿出明月背,楼角飞来兔影中。
野色更无山隔断,天光直与水相通。
溪藏画舫青纹接,人住荷花碧玉丛。
谁把金鱼破清暑,晚云深处待归风。
月波楼:旧址在湖北省东部、长江北岸的黄冈市西。
04 岳阳楼《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洞庭北路,地处岳阳古城西门城墙之上,紧靠洞庭湖畔,下瞰洞庭,前望君山,国家5A级景区。
(图片来源于头条免费图库)05 芙蓉楼《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论唐宋诗词中的亭台楼阁意象嘿,朋友,你知道吗?唐宋诗词里的亭台楼阁那可真是别有一番韵味!
就说那亭子吧,在诗人笔下,它有时像一位安静的老友,默默陪伴
着文人墨客。
比如“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李清照在溪边的
亭子中沉醉游玩,这亭子仿佛见证了她的欢乐时光,难道你不觉得它
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吗?
再看那楼台,多是登高望远、抒发愁绪的好去处。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独自一人登上西楼,望着那如钩的冷月,心中的愁苦该
有多少啊!这楼台难道不像一个装满心事的匣子吗?
还有那阁,总是充满了神秘和浪漫。
“滕王阁序”中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观美景,让滕王阁成为了多少人心中向往的
地方。
这不就好比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吸引着众人的目光吗?
唐宋诗词中的亭台楼阁,不仅仅是建筑,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和宣
泄之处。
它们承载着喜悦、忧愁、思念等各种情感。
难道我们读这些
诗词的时候,不应该去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深意吗?
我觉得呀,唐宋诗词里的亭台楼阁意象,就是一扇扇通往古人内心
世界的窗户,让我们能够穿越时空,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这是多
么奇妙而珍贵的文化遗产啊!。
古诗中的传统建筑
先来说说亭台楼阁吧。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这里的贾亭就是亭子。
亭子在古代可有着不少的作用,它常常建在路边或者园林之中,供人休息、观景。
想象一下,古人走累了,看到路边有个亭子,进去坐一坐,看看周围的山水景色,那可真是惬意。
而且亭子的造型也很有讲究,有四角亭、六角亭、八角亭等等,就像一个个精致的小艺术品点缀在大自然之中。
再看楼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楼就充满了一种进取向上的精神。
楼阁一般比较高大,它是古人登高望远的好去处。
像黄鹤楼、岳阳楼这些名楼,不仅建筑本身宏伟壮观,而且还因为众多文人墨客留下的诗篇而声名远扬。
黄鹤楼,传说仙人曾驾鹤经过此地,它矗立在长江之畔,那飞檐翘角仿佛要冲破云霄。
当诗人登上黄鹤楼,看到那滔滔江水、浩渺天际,心中的情思便如江水般奔涌而出,于是就有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样的千古名句。
岳阳楼呢,范仲淹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让它成为了心怀天下之人的精神象征。
站在岳阳楼上,面对洞庭湖的波澜壮阔,能感受到一种包容天地的大气。
还有那庭院深深的住宅建筑。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这几句诗把庭院的幽深表现得淋漓尽致。
古代的住宅,往往有着层层的院落,大门、二门,还有各种回廊、厢房。
大户人家的庭院里,可能还会有假山、池塘、花园。
就像一个小小的世界,里面藏着无数的故事。
女人们在庭院里绣花、吟诗,男人们在书房里读书、会友。
那一道道的门和墙,把外面的喧嚣隔离开来,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中国诗词建筑意境
中国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建筑意境,这些意境通过诗人的笔触,将建筑与自然环境、人文情感巧妙地融为一体,赋予了诗词以深邃的内涵和美的享受。
在古代诗词中,亭台楼阁是常见的建筑元素。
它们或依山傍水,或掩映于花木之间,成为了诗人们抒发情感的载体。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人通过描绘鹳雀楼的雄伟气势和登高望远的场景,表达了不断进取、追求更高境界的豪情壮志。
桥梁也是中国诗词中常见的建筑意象之一。
桥梁连接着两岸,象征着沟通与联系。
在马致远的《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诗人通过描绘小桥流水的画面,勾勒出一幅宁静而温馨的田园风光,抒发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寺庙和古塔则是中国诗词中的另一种建筑意境。
寺庙是信仰的寄托,古塔则是历史的见证。
在杜牧的《江南春》中,“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诗人通过对寺庙和楼台的描绘,展现了江南春色的美丽与神秘,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这些建筑意境在中国诗词中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诗词的表现力,也使得读者在欣赏诗词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建筑的韵味和魅力。
它们承载着诗人的情感与思考,跨越时空的界限,与读者产生共鸣,成为了中国诗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唐宋词中楼意象的情感表达【摘要】在唐宋词中,楼意象出现的频率很高,词人为表达一定意念的需要,选取能够引起某种联想的具体物象来抒发内心世界。
楼之高,可登高临远,俯察远观;楼之狭,可感怀身世,抒己情怀。
楼变成了情感的依托之处,担负起抒情达意的责任。
于是,词人们便在楼中表达着他们无尽的喜怒哀愁。
【关键词】唐宋词;意象;情感;喜怒哀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之为体,要缈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词与诗是不同的表达体式,“诗言志,词言情”,词人正是借用词这种体式来表达内心的幽约怨悱。
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意念,词人往往选择一些与自己内心所思所感有共通之处的意象,而这种意象因为它自身的特点,经过词人的感情加工,便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使呆板的物象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在唐宋词中,楼意象出现的频率相当高。
据统计,唐五代词中,“花间词”和“南唐词”中涉及“楼”的约107次(据许春初的《从“画楼”到“高楼”———浅析唐五代词中的“楼”》),《全宋词》中,以楼入词者又达1150余首。
可见数量之高。
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有三:一是经济原因,唐宋时期经济繁荣发展,园林建筑发达,亭台楼阁林立,歌楼和妓楼增多,“楼”便常用于词中。
二是社会原因,经济的富庶,政治的适当放宽,社会的相对平稳,使得士人风气骄奢而自我沉醉,“楼”便成为触目可及的景致,作了词的中介物。
三是楼自身的特点。
楼之高,可以登高临远,登楼者在楼上怀古今之忧愁,感世事之变化。
楼之狭,将视野居于一隅,楼的局限便成为一种桎梏,楼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建筑,而成为飞跃广阔天地的桥梁。
正是由此,于是在楼中便演绎了一幕幕喜怒哀愁……一、楼中之喜———“舞低杨柳楼新月,歌尽桃花扇底风”词体本身就诞生于歌儿舞女的风月场所,文人士大夫便在楼中唱彻歌舞升平,笑逐青楼楚馆,于是便出现一幅幅“喜乐图”,举例来说:“溪上玉楼同喜宴。
”(张先《定风波令》)“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20世纪90年代以来,唐五代词研究风气渐盛,唐五代词意象研究成果颇丰,学者们对“楼”意象的性质类型、构建方式和情感内蕴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然而,以往有关唐五代词“楼”意象的研究成果对意象类型的划分过于细碎且标准多有歧义,对意象构建组合方式的分析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这不利于正确评价唐五代词的表现技巧和艺术价值。
笔者不揣孤陋,拟从整体上考察唐五代词使用的“楼”意象,概括其组合方式,分析其情感内涵和美学特点。
一、唐五代词“楼”意象的类型意象即寓意之“象”,是寄予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楼”意象为唐五代词所常用。
根据意象牵涉的行为主体和蕴含的情思,唐五代词的“楼”意象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以抒写女性情怀为主的“楼”意象;二是以抒写男性情怀为主的“楼”意象。
根据意象寄予的情感内容,前者可以细分为伤春怀思之“楼”、男女相会之“楼”等;后者可以细分为思乡之“楼”、怀念故国之“楼”、报国热忱之“楼”等。
(一)寄予女性情怀之“楼”唐五代词中那些寄寓了女性情怀的“楼”意象,主要指少女少妇居住的闺楼和舞女歌伎所居的青楼。
这些“楼”拘囿了女性走向广阔天地的脚步,限制了她们的社会生活圈子,却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她们的情感世界。
“楼”对她们来说是一道屏障,她们在这相对狭窄的空间里创造了丰富的生活方式,萌生了细腻的思想感情,为词人借助“楼”意象咏叹她们的情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唐五代词人的笔下,“楼”是女子日常起居的空间,也是她们的聚会之所。
如温庭筠的《女冠子》:含娇含笑。
宿翠残红窈窕。
鬓如蝉。
寒玉簪秋水,轻纱卷碧烟。
雪胸鸾镜里,琪树凤楼前。
寄语青娥伴,早求仙。
[1]119笑靥如花的年轻女子居于凤楼之上,华美的首饰、青春的容颜却无人欣赏,只能面向鸾镜孤芳自赏,不禁萌生了对幸福生活的期盼与向往。
崔液的《踏歌词》以“庭际花微落,楼前汉已横。
金壶催夜尽,罗袖舞寒轻。
调笑畅欢情未半,著天明”[1]955描绘了女子潇洒的生活,表现了她活泼的性情。
唐诗宋词中“楼”的古典情怀
翻开唐诗宋词选本,随处可见“楼”的身姿:或高峻,“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或雄奇,“层楼高峙,看槛曲萦红,檐牙飞翠”;或喧闹,“望不尽,楼台歌舞,习习香尘莲步底”;或缠绵,“情如水,小楼熏被,春梦笙歌里”;或哀怨,“朱楼外,愁压空云欲坠,月痕犹照无寐”;或思念,“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无论何时,不论何处,极目远望,登楼者都是伤心人。
不必说亡国之君李煜低吟“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悲极恨极;不必说婉约词人李清照浅唱“念武陵人远,雾锁秦楼”,思极伤极,就是落魄文人、羁旅游子、闺中思妇、慷慨志士,登高望远,“恨”岂止“塞满愁肠胃”。
沉沉暮霭,浩渺云烟,地阔天远,无一不承载着登楼者或喜或悲的苦乐情怀。
种种离愁,缕缕别恨,聚于拾级之足,凝于远眺之眸,让人唏嘘感慨不已。
千古唐诗宋词,楼阁总是伤心物。
据史书记载,我国早自先秦时期就筑有楼阁。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
”可见阿房宫气势之恢宏,可惜楚人一炬,后人无缘亲眼目睹。
倒是报上登载一消息,于内蒙出土罕见西汉陶楼,据考古专家介绍,这种陶楼为戍边屯垦的中原人住宅,外观优美,实用性较强。
至于此后的楼阁,或因军事目的而建,或因显示政绩而建,或因登高揽胜而建……总之,这实用主义的楼阁因为文人、思妇的登临而带上浪
漫主义的抒情意味,成为他们情感的依托物与倾诉者。
从远古《诗经》中“陟彼岵兮,瞻望父兮”到《楚辞》中“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到汉乐府中“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再到唐诗宋词中随处可见的“高楼”,文人思妇从登临高地到登临建于高地之上的楼阁,每上一步,愁绪便增十倍。
难怪南宋词人吴文英说“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范仲淹更是直言相劝“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洒下相思红泪的岂独范仲淹一人,欧阳修笔下的闺中思妇无一不凝目远望,愁肠百结,红泪暗垂。
《踏莎行》“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处”中深情的女子,《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中幽怨的少妇,倚楼远望,空闺独守的孤孑苦闷,青春将逝的忧伤惆怅,以及对冶游不归的荡子爱恨交并的感情,都凝聚为一双双盈盈泪眼,正望穿秋水,等待情人的归来。
“泪眼倚楼频独语”,楼阁可有知否?“二十年重过南楼”,楼阁可有忆否?楼阁总是伤心物,只是登临者的伤心别有衷肠。
唐朝诗人杜甫于垂暮之年,抱多病之躯,登楼怀远,写下著名诗篇《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值此朝廷“万方多难”之际,诗人抱病登楼,极目远眺:锦江带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如同古今世事一样变幻不定,令人难以猜测。
天高地迥,
古往今来,字里行间饱含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只是如今朝廷多难,西山寇盗猖獗,自己空有济世之心,却因报国无门而孤独悲伤,唯有登楼远望,自遣愁肠,如此而已。
另一名篇《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更是直抒胸臆,将个人的孤寂飘零之苦,与国家战乱频繁之愁紧紧相连。
诗人登临岳阳楼,眼望八百里洞庭,潇潇斑竹无语,寂寂秋叶无声,飘泊天涯之感、怀才不遇之叹、烈士暮年之心、国运衰微之忧……种种愁绪齐涌上心头。
国不安宁,家不得生,一想到中落的国家、苦难的黎民,诗人怎不凭轩老泪横流?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流淌的还有诗人忧国忧民的赤胆忠心。
南宋是一个让英雄悲哀的时代。
朝廷苟且偷安,偏安于一隅。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
帝王把杭州当作汴州,照旧日日歌舞升平,夜夜欢饮达旦。
英雄们空有报国之心,却无请缨之路,国恨家仇,唯有付之于高楼。
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满怀伤感地唱道:“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词人登楼远望,只见夕阳残照,失意游子,耳闻断鸿声声哀鸣,山河破碎,朝廷却昏庸无能,无所作为。
词人血脉贲张,胸中块垒难消,拍遍栏杆,却无人理会英雄的愁肠,可悲可叹。
南宋灭亡之后,更有不少词人登临高楼,于极目远望故国之中寄寓自己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
词人张炎在《八声甘州》中
写道:“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寒气脆貂裘。
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
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
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
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
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招来、不是旧沙鸥。
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
”被招北上写经的凄凉旧事,同返南方后重见故土的悲伤,近年不通音讯的苦衷,词人一气写来,字字含泪、句句带悲。
故国之地已成他人乐土,词人老泪横流,愁肠难解,本想登楼望远,一醉方休,转念一想,登楼所见,怕只能是“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了。
从登楼遣怀到害怕登楼,可见词人内心哀痛之至。
词句中深沉的亡国之痛、飘零之感,读来让人肝肠寸断。
往事已矣,昔日高峙的层楼,森耸的画阁,如今大多已成游览胜地。
只是今日的登楼者在极目远眺之余,能够领会先贤们或喜或悲的古典情怀吗?高楼无语,默默地伫立,与线装古书中的唐诗宋词一起定格为一幅幅渺远的画面,浮现的每一位登楼者的眼前,凄美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