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格式:pptx
- 大小:187.80 KB
- 文档页数:14
一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产生:1.产生过程:邓宁(英国里丁大学教授)1976年发表其代表作《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与多国企业:折中理论探索》,提出在研究跨国公司国际生产活动中,应吸收区位理论,并融入俄林的要素禀赋和巴克烈,卡森的内部化理论,形成该理论。
1981年发表了《国际生产与跨国企业》,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动态化了这种理论。
2.国际生产这种理论的特点:1,吸收过去20年中各家之长(继承了海默为代表的垄断优势的观点,吸收了巴克烈,卡逊的内部化优势概念)2,适合于解释不同形式的国外直接投资3,能解释企业开展国际经济活动的三种主要形式(稍后解释)二.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主要内容1.所有权优势(竞争优势或者垄断优势)(1)含义:企业独占的无形资产所产生的优势,以及拥有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优势。
(所有权越大,企业进行国外直接投资的能力越强)(2)所有权优势具有可转让性,经由市场转让的所有权优势,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要素:1.技术与管理优势2.企业规模经济优势3.融资优势2.内部化优势(1)含义:企业在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其资产或所有权内部化过程中所具有的优势。
在世界市场上,企业最终选择那一条途径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取决于其内部化优势的强弱程度。
又是越大,企业越容易开展国外直接投资。
同时邓宁还认为,外部市场的不完全使得企业所拥有的各种优势无法充分发挥,因此促使企业加强内部化优势。
外部市场不完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结构性的市场不完全性,一方面是东道国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措施,如竞争壁垒、政府干预等;另一方面是无形市场的特性影响了外部市场的完善(比如可口可乐的配方,属于专有技术,属于一种无形资产,要是不加强企业的内部化优势,可能会使得该配方被泄密导致企业失去竞争优势)。
二是知识性的市场不完全,如知识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造成高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产品缺乏竞争力。
3.区位优势指东道国固有的、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优势。
1 劳动力要素成本2市场潜在购买力3东道国外资政策如关税与非关税措施、关税与配额的方法、宽松的外汇管制和金融制度此外,生产要素成本的质量、运输成本、通讯费用、基础设施、商业习惯、文化差异三.生产折衷理论的意义:(一)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及区位优势构成的“三优势模式”邓宁认为,上述三个变量的不同组合直接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
☆At基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分析中国国际投资——以宜家与吉利为例苏凯鑫樊艳翔何承雨(西北工业大学陕西西安710072)摘要:宜家的国际企业生产直接投资折衷的理论实际上可以说是几乎集西方直接投资折衷理论之大成,本文以宜家在日本和中国的企业生产本土化和吉利企业生产对外直接的投资为代表的案例,通过其所有权的优势,内部化的优势和产业区位化的优势分析了外商对宜家在中国的直接投资以及宜家在中国的企业生产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和利弊。
关键词:生产折衷理论;国际投资;宜家;吉利一、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概述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概念是关于国际企业生产的统一而全面的经济理论。
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邓宁在《国际生产与跨国企业》一书中对概念做了详细的系统阐述,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直接对外投资的决定基本要素分别取决于其自身拥有的国际所有权区位优势、内部化的所有权优势和贸易区位优势就是他提出的国际企业生产折衷经济理论的其中一个核心概念和观点。
1.企业所有权的优势:国际企业所有权的优势是发生国际企业投资的必要前提。
指一种由中国企业已经拥有或是国外企业能够轻易得到的国外企业所没有或是无法轻易地得到的所有权优势。
其中主要包括:(1)技术优势。
⑵严格控制企业的规模。
(3)企业组织和管理创新能力。
⑷直接金融与投资性货币的优势。
2.企业的内部化管理优势:企业内部化的优势主要是通过对资产的配置以及内部化管理来有效保持和发挥企业的内部化优势,从而有效避免不完全的市场对于企业的影响。
其内部化的条件主要包括:(1)合同的签订和执行需要更高的成本⑵买方对技术销售价值的不确定性⑶产品使用需要控制。
3.直接和区位的优势:直接区位经济优势主要是指一个投资东道国或一个地区在其投资东道国的环境中对投资者的经济优势。
间接的区位经济优势,就是对其他投资国的不利因素。
其中主要包括:(1)国际劳动力生产成本。
⑵巨大的市场潜力。
⑶国际贸易壁垒。
⑷企业和政府的政策。
二、外商对中国的国际投资——宜家在中国的投资作为一个典型的国际品牌,宜家正以国际化的发展方向一步步走向世界各地。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国际生产折中理论(Heckscher-Ohlin Theory)是国际贸易理论的经典之作,由瑞典经济学家Heckscher和美国经济学家Ohlin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
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原因在于不同国家之间拥有不同的生产要素(即劳动、资本等),导致了商品的生产成本也不同。
因此,两个国家之间可以通过专门生产其拥有生产要素相对丰富的商品,从而实现互相贸易。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基础是劳动成本和生产要素的相对丰富程度。
该理论称为折中理论,是因为它结合了两个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和劳动价值论(Labor Theory of Value)。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原因是某个国家在某种商品或服务上具有比其他国家更大的比较优势,因此可以专门从事该商品或服务的生产并出口到其他国家。
而劳动价值论则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所需的劳动时间。
国际贸易的原因在于不同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不同,从而导致某些商品的生产成本较低,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
与这两个早期理论不同的是,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原因在于生产要素的相对丰富程度。
具体来说,如果一个国家拥有相对丰富的资本,那么它在生产资本密集型商品时成本较低,因此可以将这些商品出口到其他国家。
相反,如果一个国家拥有相对丰富的劳动力,那么它在生产劳动密集型商品时成本较低,因此可以将这些商品出口到其他国家。
该理论认为,生产要素的相对丰富程度是由不同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制度等因素所决定的。
例如,富裕的国家通常拥有更多的资本,而人口众多的国家则拥有更多的劳动力。
因此,国际生产折中理论提供了一种更广泛的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的方式。
总的来说,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对国际贸易的理解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它认为,国际贸易的原因在于不同国家之间的生产要素相对丰富程度不同,导致商品的生产成本也不同。
因此,两个国家之间可以通过专门生产其拥有生产要素相对丰富的商品,从而实现互相贸易。
国际生产折衷论(The Eclectic Paradigm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什么是国际生产折衷论?国际生产折衷论又称“国际生产综合理论”,是由英国瑞丁大学教授邓宁(John H•Dunning)于1977年在《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和跨国企业:折衷理论方法探索》中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1981年,他在《国际生产和跨国企业》一书中对折衷理论又进行进一步阐述。
在1977主要回答了企业利用国外资源和国外市场的方式,为什么在不同的国家会有所不同。
国际生产折衷论的核心折衷理论的核心是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特定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
所有权特定优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独占无形资产所产生的优势,另一是企业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优势。
内部化特定优势,是指跨国公司运用所有权特定优势,以节约或消除交易成本的能力。
内部化的根源在于外部市场失效。
邓宁把市场失效分为结构性市场失效和交易性失效两类,结构性市场失效是指由于东道国贸易壁垒所引起的市场失效,交易性市场失效是指由于交易渠道不畅或有关信息不易获得而导致的市场失效。
区位特定优势是东道国拥有的优势,企业只能适应和利用这项优势。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东道国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所产生的优势,如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方便等;另一是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政策法规灵活等形成的有利条件和良好的基础设施等。
企业必须同时兼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才能从事有利的海外直接投资活动。
如果企业仅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而不具备区位优势,这就意味着缺乏有利的海外投资场所,因此企业只能将有关优势在国内加以利用,而后依靠产品出口来供应当地市场。
如果企业只有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则说明企业拥有的所有权优势难以在内部利用,只能将其转让给外国企业。
如果企业具备了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而无所有权优势,则意味着企业缺乏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前提,海外扩张无法成功。
折衷理论的分析过程与主要结论折衷理论的分析过程与主要结论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跨国公司是市场不完全性的产物,市场不完全导致跨国公司拥有所有权特定优势,该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发展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经济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主要关注的是不同国家如何通过国际贸易合作来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
该理论的主要发展历程可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中代表人物主要有李嘉图、霍布斯、费雪和海克斯等。
李嘉图在其名为《原理》的著作中提出了流行的比较优势理论,即各国之间应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生产领域,并利用贸易来实现最优资源配置。
随着国际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人们逐渐发现这种简单的专业化原则不再适用于日益复杂的国际生产环境。
霍布斯和费雪等经济学家开始重新审视比较优势理论,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霍布斯于1930年代提出“产品生产要素识别法”,即不同国家的生产要素组合在某些领域中具有优势,如某些国家的劳动力较廉价,因此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有更大的优势。
费雪也提出了他的“生产和成本分析理论”,他认为国际上的生产成本差异最终是决定贸易的主要因素。
海克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产品生产系数条件”的概念,他认为在一个国家可以生产特定产品时,需要的其他产品所需的资源(或生产要素)数量的比率称为该国家的产品生产系数。
如果另一个国家的产品生产系数更高,那么它将在生产该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海克斯进一步提出了“最小化成本折衷理论”,试图解释不同国家如何通过生产要素的调整来实现最优生产效率和成本。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加速发展,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崛起以及跨国企业的多元化投资战略,使得国际生产要素的组合和配对更加复杂。
另一方面,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普及,也为国际生产合作提供了更加灵活和高效的手段,这些都将对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发展,是伴随着全球经济变迁和技术进步的不断演进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
它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规划国际生产活动,并促进了全球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有序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