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生产的折衷理论介绍
- 格式:pptx
- 大小:381.56 KB
- 文档页数:14
一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产生:1.产生过程:邓宁(英国里丁大学教授)1976年发表其代表作《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与多国企业:折中理论探索》,提出在研究跨国公司国际生产活动中,应吸收区位理论,并融入俄林的要素禀赋和巴克烈,卡森的内部化理论,形成该理论。
1981年发表了《国际生产与跨国企业》,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动态化了这种理论。
2.国际生产这种理论的特点:1,吸收过去20年中各家之长(继承了海默为代表的垄断优势的观点,吸收了巴克烈,卡逊的内部化优势概念)2,适合于解释不同形式的国外直接投资3,能解释企业开展国际经济活动的三种主要形式(稍后解释)二.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主要内容1.所有权优势(竞争优势或者垄断优势)(1)含义:企业独占的无形资产所产生的优势,以及拥有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优势。
(所有权越大,企业进行国外直接投资的能力越强)(2)所有权优势具有可转让性,经由市场转让的所有权优势,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要素:1.技术与管理优势2.企业规模经济优势3.融资优势2.内部化优势(1)含义:企业在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其资产或所有权内部化过程中所具有的优势。
在世界市场上,企业最终选择那一条途径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取决于其内部化优势的强弱程度。
又是越大,企业越容易开展国外直接投资。
同时邓宁还认为,外部市场的不完全使得企业所拥有的各种优势无法充分发挥,因此促使企业加强内部化优势。
外部市场不完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结构性的市场不完全性,一方面是东道国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措施,如竞争壁垒、政府干预等;另一方面是无形市场的特性影响了外部市场的完善(比如可口可乐的配方,属于专有技术,属于一种无形资产,要是不加强企业的内部化优势,可能会使得该配方被泄密导致企业失去竞争优势)。
二是知识性的市场不完全,如知识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造成高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产品缺乏竞争力。
3.区位优势指东道国固有的、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优势。
1 劳动力要素成本2市场潜在购买力3东道国外资政策如关税与非关税措施、关税与配额的方法、宽松的外汇管制和金融制度此外,生产要素成本的质量、运输成本、通讯费用、基础设施、商业习惯、文化差异三.生产折衷理论的意义:(一)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及区位优势构成的“三优势模式”邓宁认为,上述三个变量的不同组合直接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
论述题1:1. 简述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P41答:英国经济学家邓宁在《国际生产与跨国企业》一书中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邓宁的理论认为应把一个国家的对外投资动机、条件、能力、区位等因素综合考虑,全面解释了为什么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到哪里投资和如何投资,以及企业在跨国直接投资、出口贸易和技术转让等国际化经营形式中作出选择的条件和动因。
邓宁的折衷理论的核心是三优势模式,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
他认为只有具备这三个优势才完全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
2. 请举一实例说明社会文化环境分析对企业国际化经营具有重要的意义。
P70 答:社会文化环境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社会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生活方式、教育水平、宗教信仰等。
不同的国度、不同的人群会形成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研究各国的文化背景,特别是目标国德社会文化环境,是实现国际企业有效经营的必要条件。
人们在各式各样的异国文化中是否只能手足无措呢?事实上,对东道国的文环境做出具体的分析评估,正确全面分析和评价跨国经营的文化风险,根据企业特性发掘文化优势而作出战略抉择,是企业把握机遇,实现成功跨国经营保证。
如美国肯德基公司在中国成功经营堪称是实现跨文化的巨大优势,可以说,认真有效地分析民族文化环境是国际经营致胜的前提。
3. 简述国际企业常用的避税技巧。
P235答:国际企业常用的避税技巧需要有三个层次,即内部转移价格避税, 避税地避税和机构身份避税,三个部分缺一不可。
(1)利用内部转移价格避税。
内部转移价格避税是国际企业利用各国税率和税法的差异通过调节内部转移价格来达到避税目的的一种手段。
(2)利用避税地避税。
避税地是指那些对人们取得的国际所得或财产提供免税或低税待遇的国家和地区。
①挂牌公司作为虚设的中转销售公司。
②以挂牌公司作为收付代理公司。
③以挂牌公司作为持股公司(3)利用机构身份避税。
①规避税收管辖权。
②选择组织形式避税。
③避免成为常设机构。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The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是指将企业的特定垄断优势与国家的区位、资源优势结合起来,解释跨国公司参与国际经济活动时对国际直接投资、出口贸易或许可证交易的选择问题的一种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邓宁在继承垄断优势理论,吸收内部化理论,接受区位理论的基础上,从跨国公司微观和东道国宏观层面研究对外直接投资,创建了被广泛接受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成为当代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主流。
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分析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对优势摘要: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跨国经营已成必然趋势。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总结了前几种理论发展而来,最具有代表性,对我国的跨国经营也更具有适用性。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为我们认识和分析当代跨国企业经营行为及当代国际直接投资领域中的动向及特征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启示与借鉴,利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分析我国跨国经营,积极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促进我国跨国经营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对外直接投资投资、相对优势一、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概述1977年,英国瑞丁大学教授邓宁在《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和跨国企业:折衷理论方法探索》中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1981年,他在《国际生产和跨国企业》一书中对折衷理论又进行进一步阐述。
邓宁认为其折衷理论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1)它吸收了过去20 多年中出现的各种直接投资理论的优点;2)它与直接投资的所有权形式有关;3)它能解释国际企业营销活动的三种主要方式,即出口、技术转让和直接投资。
折衷理论的分析过程与主要结论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跨国公司是市场不完全性的产物,市场不完全导致跨国公司拥有所有权特定优势,该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
二是所有权优势还不足以说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还必须引入内部化优势才能说明对外直接投资为什么优于许可证贸易。
三是仅仅考虑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仍不足以说明企业为什么把生产地点设在国外而不是在国内生产并出口产品,必须引入区位优势,才能说明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之间的选择。
四是企业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决定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条件。
邓宁总结出决定国际企业行为和国际直接投资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A.所有权优势(Ownership);B.区位优势(Location),C.市场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
这就是所谓的 OLI 模式。
一)所有权优势理论所有权优势理论是发生国际投资的必要条件,指一国企业拥有或是能获得的国外企业所设有或无法获得的特点优势。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国际生产折中理论(Heckscher-Ohlin Theory)是国际贸易理论的经典之作,由瑞典经济学家Heckscher和美国经济学家Ohlin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
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原因在于不同国家之间拥有不同的生产要素(即劳动、资本等),导致了商品的生产成本也不同。
因此,两个国家之间可以通过专门生产其拥有生产要素相对丰富的商品,从而实现互相贸易。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基础是劳动成本和生产要素的相对丰富程度。
该理论称为折中理论,是因为它结合了两个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和劳动价值论(Labor Theory of Value)。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原因是某个国家在某种商品或服务上具有比其他国家更大的比较优势,因此可以专门从事该商品或服务的生产并出口到其他国家。
而劳动价值论则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所需的劳动时间。
国际贸易的原因在于不同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不同,从而导致某些商品的生产成本较低,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
与这两个早期理论不同的是,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原因在于生产要素的相对丰富程度。
具体来说,如果一个国家拥有相对丰富的资本,那么它在生产资本密集型商品时成本较低,因此可以将这些商品出口到其他国家。
相反,如果一个国家拥有相对丰富的劳动力,那么它在生产劳动密集型商品时成本较低,因此可以将这些商品出口到其他国家。
该理论认为,生产要素的相对丰富程度是由不同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制度等因素所决定的。
例如,富裕的国家通常拥有更多的资本,而人口众多的国家则拥有更多的劳动力。
因此,国际生产折中理论提供了一种更广泛的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的方式。
总的来说,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对国际贸易的理解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它认为,国际贸易的原因在于不同国家之间的生产要素相对丰富程度不同,导致商品的生产成本也不同。
因此,两个国家之间可以通过专门生产其拥有生产要素相对丰富的商品,从而实现互相贸易。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发展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经济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主要关注的是不同国家如何通过国际贸易合作来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
该理论的主要发展历程可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中代表人物主要有李嘉图、霍布斯、费雪和海克斯等。
李嘉图在其名为《原理》的著作中提出了流行的比较优势理论,即各国之间应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生产领域,并利用贸易来实现最优资源配置。
随着国际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人们逐渐发现这种简单的专业化原则不再适用于日益复杂的国际生产环境。
霍布斯和费雪等经济学家开始重新审视比较优势理论,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霍布斯于1930年代提出“产品生产要素识别法”,即不同国家的生产要素组合在某些领域中具有优势,如某些国家的劳动力较廉价,因此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有更大的优势。
费雪也提出了他的“生产和成本分析理论”,他认为国际上的生产成本差异最终是决定贸易的主要因素。
海克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产品生产系数条件”的概念,他认为在一个国家可以生产特定产品时,需要的其他产品所需的资源(或生产要素)数量的比率称为该国家的产品生产系数。
如果另一个国家的产品生产系数更高,那么它将在生产该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海克斯进一步提出了“最小化成本折衷理论”,试图解释不同国家如何通过生产要素的调整来实现最优生产效率和成本。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加速发展,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崛起以及跨国企业的多元化投资战略,使得国际生产要素的组合和配对更加复杂。
另一方面,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普及,也为国际生产合作提供了更加灵活和高效的手段,这些都将对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发展,是伴随着全球经济变迁和技术进步的不断演进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
它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规划国际生产活动,并促进了全球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有序流动。
作者: 江慧[1];彭程[1]
作者机构: [1]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400031
出版物刊名: 经济研究导刊
页码: 53-56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30期
主题词: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跨国公司
摘要: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研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理论,邓宁(John H.Dunning)在融合各学者对国际投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综合的理论体系,它全面分析解释了企业国际投资的决定因素、企业进行投资所采取的形式等方面的内容,是解释跨国公司的形成与其国际直接投资行为产生的理论工具.通过追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起源,理清其发展脉络,发现其优势所在,指出其存在的局限性,更深入地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与其他理论结合起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国际商务活动现象,便可最终达到指导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行为的目的.。
论述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中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讲稿由<2014年世界投资报告>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可能最快在今年就由FDI净流入国转为FDI净流出国,标志其将结束过去20多年来作为全球主要FDI目的国的角色,变身为全球FDI的重要来源国。
这里的FDI就是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的缩写形式,即外国直接投资。
是一国的投资者(自然人或法人)跨国境投入资本或其他生产要素,以获取或控制相应的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得利润或稀缺生产要素为目的的投资活动。
那么中国变成外国直接投资的重要来源国的原因是什么?这种现象该如何分析?这就需要我们所学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做基础。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有很多,书中重点介绍的有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还有我们所要讲述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是由约翰·哈里·邓宁(John Harry Dunning)教授于1977年在《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和跨国企业:折衷理论方法探索》中提出的,并在1981年又在《国际生产和跨国企业》一书中对折衷理论又进行进一步阐述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认为,一个企业要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同时具有三个优势,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
所有权有势的概念和内容,对外直接投资和海外生产必然会引起成本的(1提高和风险的增加,跨国公司拥有一种当地竞争者所没有的的比较优势,才能够克服国外生产所引起的的附加成本和政治风险,从而达到获得利益的目的。
内部化优势的概念和内容,资产的使用外部化就是将所有权资产或资产2(的使用权出售给别国企业。
资产的使用内部化就是企业自己利用这些所有权资产。
企业选择资产内部化还是外部话,取决于利益的比较。
区位优势的概念和内容,企业进行国际生产时必然受到区位因素的影(3响,只有在国外区位优势大时,企业才可能从事国际生产。
OIL模式:企业只拥有所有权优势——只能选择技术转让的形式参与国际经营活动;如果企业同时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出口贸易则是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较好形式;企业同时拥有三种优势——对外直接投资是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较好形式,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