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发热-中医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3
从“两虚两实”论产后发热的治疗产后发热一直是困扰产妇和医护人员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传统中医思想中,产后发热常常被归为“两虚两实”范畴。
因此,在治疗产后发热时,常常采取“两虚两实”辨证论治的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经典理论出发,探讨“两虚两实”论产后发热的治疗。
1. 产后发热的病因病机在中医传统理论中,产后发热多因孕妇产后失血过多、阴阳失调、气血不足、体力疲劳等因素引起。
一方面,由于产后失血,阴血亏虚,生命精卫不足,体内阴阳失调,产妇容易出现发热现象;另一方面,由于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体力消耗,身体疲劳,气血不足,也会引起发热。
此外,如果产妇感染或产后恶露排出不畅,也可能导致发热。
2. “两虚两实”辨证治疗在中医中,“两虚两实”指的是虚实病证中的四种情况,包括实证、虚证、实则转虚、虚则转实。
在产后发热的治疗中,根据对病因病机的分析,可以将产后发热分为“虚热”和“实热”两种类型。
在具体治疗中,可以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调理,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2.1 虚热类型虚热型指的是产后发热中由于阴血亏虚,生命精卫不足,体内阴阳失调而引起,常常表现为低热、口干、口渴、头晕、乏力等症状。
在治疗虚热型产后发热时,应该以滋阴清热为主要方法。
常用的药物有生地黄、石斛、玄参、熟地、黄柏等,可以单用或复方使用。
此外,产妇应注意补充营养,多喝水补充体内水分,保持心情愉快。
3. 注意事项在进行产后发热的治疗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3.1 定期测量体温产妇在产后几天内容易出现发热的症状,因此需要定期测量体温,及时发现和治疗产生的问题。
3.2 保持室内通风室内要保持通风,保持空气清新,禁止烟酒等刺激性物质进入室内。
3.3 饮食清淡产妇在产后恢复期间要保持饮食清淡、易消化,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量。
3.4 心理疏导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经历了巨大的刺激,需要适当的心理疏导,调整心态。
总之,产后发热在中医经典理论中属于“两虚两实”范畴,在治疗上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中药治疗方法,达到治疗效果和身体恢复。
产后发热的中医治疗护理体会
张玉华
【期刊名称】《赣南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35)4
【摘要】产后发热是产科常见症状,表现为产妇分娩后持续发热,或突然高热。
中医认为,产后发热多因外感、血虚、血瘀、感染邪毒等因素引发,其根本原因在于正虚邪凑。
一般可分虚实两证:虚者多因产后阴血亏虚,气随血损,以致气血两虚。
实者根据病因不同或为气血两虚,外邪趁虚而入者,导致感冒发热;或因接生不慎以致产道外伤,导致胞宫热毒;或由于产后恶露不尽,瘀血停滞于胞宫致瘀血发热。
【总页数】2页(P656-657)
【作者】张玉华
【作者单位】赣县人民医院,江西赣县341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71
【相关文献】
1.浅谈产后发热的中医治疗进展 [J], 罗娜
2.产后发热115例常见原因及护理体会 [J], 辛瑞红;邱兆霞
3.中医治疗糖尿病性肾病的临床护理体会 [J], 杨珊珊
4.中医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与护理体会 [J], 张丽萍;杨帆
5.急性主动脉综合征介入中医治疗的护理及饮食护理体会 [J], 何姿;郭艺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四种产后月子病中医药膳对症调理
导语:月子病对于女性来说是比较不好治愈的病症,所以要尽量避免,如果你不行染上这种病,也不要怕。
今天小编帮大家总结了帮你调理好月子病的4款药膳,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女人在坐月子期间,若是调养不当就很容易落下病根,比如产后腹痛、产后发热,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月子病”,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尤其要注意。
中医专家建议,调理“月子病”可采用中药汤剂、中药沐足、艾灸等方法,同时也可用药膳方改善。
月子病对于女性来说是比较不好治愈的病症,所以要尽量避免,如果你不行染上这种病,也不要怕。
今天小编帮大家总结了帮你调理好月子病的4款药膳,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产后腹痛
1.表现:腹痛隐隐,喜温,恶露量少色淡,脉细弱。
宜用当归生姜羊肉汤补气养血,温中散寒。
药膳:取当归15克,生姜50克,陈皮10克,羊肉400克。
将羊肉切小块放入沸水中焯去血腥后用清水洗净,生姜切片。
一起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清水和盐,武火烧开文火炖至肉烂即可食用。
2.表现:小腹疼痛,恶露淋漓不爽,颜色紫黑有块,脉弦涩有力。
宜三七山楂炖鸡,活血化瘀。
药膳:取鸡肉500克,山楂20克,三七50克(捣烂),葱、姜、盐、料酒适量。
先将鸡肉切块,加入适量清水和盐,炖至肉熟,然后加入三七、山楂、葱、姜、盐、料酒,炖至肉烂。
二、产后大便难
产妇大便干燥数日不解,解时艰涩难下,脉虚细。
宜用鸡蛋阿胶小米粥滋阴补血,润肠通便。
生活常识分享。
从“两虚两实”论产后发热的治疗产后发热是指产后产妇在产后3天至10天内,体温大于38℃,是产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而“两虚两实”则是中医学术语,指的是人体健康的两种不同状况。
虚实是指阴阳两种状态,而“两虚两实”则是指身体内阴虚、阳虚、阴实、阳实四种状态。
那么,在治疗产后发热的过程中,如何从“两虚两实”这个角度出发,进行科学、合理的治疗呢?本文将就此展开探讨。
我们需要了解产后发热的病因。
产后发热的原因很多,有可能是细菌感染引起的,也有可能是产后出血、乳汁淤积、内分泌失调等引起的。
因此治疗产后发热需要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对症治疗。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两虚两实”可以很好地解释产后发热的发病机制。
首先来看虚证。
产妇在分娩的过程中,失血和体力透支,容易导致气血虚弱,出现虚证的症状,比如体倦乏力、面色萎黄、气短心悸等。
此时需要通过补气养血的方法,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其次是实证。
产后若产妇乳汁淤积或内分泌失调,可以导致湿热内蕴,出现实证的症状,如高热、口渴、舌苔黄腻等。
这时需要清热利湿,以解除实热之邪。
在治疗产后发热时,需要结合虚实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调理,达到治疗的目的。
针对产后发热的治疗,中医药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首先是针对产后气血虚弱的情况,可以采用中药调理,如当归、熟地、黄芪、枸杞子等,以养血补气,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体质。
其次是针对湿热内蕴的症状,可以采用中药清热利湿,如黄连、黄芩、茵陈等,以清热解毒,消除湿热之邪。
中医还可以采用针灸、艾灸、拔罐等方法,达到祛病防病的效果。
在现代医学中,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也逐渐得到应用。
西医通过检查产妇的血常规、血培养等方法,找出病因所在,并通过抗生素、消炎药物来消除病因,达到治疗的目的。
而中医则可以通过中药汤剂、针灸、艾灸等方法,进行一些辅助治疗,调整体质,增强机体免疫力,达到治疗的目的。
除了药物治疗,产后康复及合理的饮食调理也非常重要。
在产后的饮食调理中,应该多摄入一些易消化的食物,比如瘦肉、鱼类、豆腐等,以提高身体的营养吸收利用率。
中医妇科学基础知识: 产后发热辨证论治为考生提供中医妇科学基础知识:产后发热辨证论治。
产后发热辨证论治产后发热有虚有实, 其证各异。
在注意多虚多瘀的基础上, 治疗应以调和营卫为主。
感染邪毒者, 其证危笃, 变化多端, 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治疗。
1.感染邪毒型主要证候:产后发热恶寒, 或高热寒战.小腹疼痛拒按, 恶露初时量多, 继则量少, 色紫黯, 或如败脓, 其气臭秽, 心烦不宁, 口渴喜饮, 小便短赤, 大便燥结, 舌红, 苔黄而干, 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解毒, 凉血化瘀。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加丹皮、赤芍、益母草。
2.外感型主要证候:产后发热恶寒, 头痛身疼, 鼻塞流涕, 咳嗽, 苔薄白, 脉浮紧。
治法:养血祛风, 散寒解表。
方药:荆防四物汤加苏叶、甘草。
3.血虚型主要证候:产后失血过多, 身有微热, 头晕眼花, 心悸少寐, 恶露或多或少, 色淡质稀, 小腹绵绵作痛, 喜按, 舌淡红, 脉细弱。
治法:养血益气, 和营退热。
方药:八珍汤加枸杞、黄芪。
4.血瘀型主要证候:产后乍寒乍热, 恶露不下, 或下亦甚少, 色紫黯有块, 小腹疼痛拒按, 舌紫黯, 或有瘀点瘀斑, 脉弦涩有力。
治法:活血祛瘀, 和营除热。
方药:生化汤加丹参、丹皮、益母草。
例题:产后发热恶寒, 或高热寒战, 小腹疼痛拒按, 恶露量多或少, 色紫暗如败酱, 气臭秽, 大便燥结。
舌红, 苔黄而干, 脉数有力。
中医治疗更好的选择方剂是?A.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B.清营汤C.清营汤送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D.黄连解毒汤E.大承气汤正确答案:A。
中医辨证治疗产后发热临床分析作者:瞿柒英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04期【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367-01【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产后发热的治疗效果。
方法:将30例患者分为外感发热型、气血两虚发型、蒸乳发热型、湿热瘀滞型、感染邪毒型、太少两感型、气血瘀滞型七种证型,给予不同的方剂,水煎服用,每日两次,汤剂连续服用5天。
结果:服药24h后体温恢复者16例,服药24h~48h内体温恢复正常者11例,服药48h~96h内体温基本恢复正常2例,服药4d以上体温未下降1例。
总有效率为96.7%。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产后发热有很多独特之处,重在补血补气,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中医;辨证治疗;产后发热;临床产后发热为妇产科常见病,是指产褥期内,以发热为主症,并伴有其他症者。
多在产后24h以后的10d内多见,产后发热最早现于战国时代的《内经》“乳子而病热”。
我院自2009年3月~2010年3月期间收治产后发热患者30例,现对其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报告如下[1]。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产后发热患者30例,年龄23~34岁,平均年龄29岁,体温:38.2~40℃,发热3天内例,发热4~6天例,发热7~10天例,其中自然生产3例,剖宫产27例,1.2方法1.2.1外感发热型:发热畏寒,头痛,四肢酸痛,咳嗽有痰,舌苔白,易口渴。
治此病宜养血散寒。
方用荆防四物汤加减::荆芥16g,防风8g,当归6g,白芍8g,熟地黄15g,紫苏叶8g,丹皮5g,柴胡6g,生姜2片,水煎服用,每日两次,以上汤剂连续服用5天。
1.2.2气血两虚发型:持续低热,头晕目眩,耳鸣,匮乏无力,舌苔薄,大便干燥,面色苍白,手足发麻,脉相无力。
治此病宜补血补气,清热解毒。
方用八珍汤加减:人参15g,白术10g,当归12g,白薇9g,黄芪14g,甘草5g,地骨皮10g,麦冬12g。
中西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考点:产后发热产后发热的西医病因病理1.病因(1)诱因女性生殖道有一定的防御功能和自净作用,羊水中含有抗菌物质,通常妊娠和分娩不会给产妇增加感染机会。
当机体免疫力、细菌毒力和细菌数量三者之间的平衡失调时,会增加病原体侵入生殖道的机会而发生感染。
产妇体质虚弱、孕期贫血、营养不良、慢性疾病、妊娠晚期性交、胎膜早破、羊膜腔感染、产科手术操作、产程延长、产前产后出血过多、产道异物、胎盘残留等,均可成为产褥感染的诱因。
(2)病原体种类孕妇及产褥期妇女生殖道寄生大量细菌,包括需氧菌、厌氧菌、真菌、衣原体及支原体等,以厌氧菌为主。
很多非致病菌在特定环境下能够致病。
常见的致病菌主要有:需氧性链球菌、厌氧性革兰阳性球菌、大肠杆菌属、葡萄球菌、类杆菌属、厌氧芽孢梭菌、衣原体、支原体以及淋病奈瑟菌等。
(3)感染途径1)内源性感染:即正常孕妇生殖道或其他部位寄生的病原体,当抵抗力降低等感染诱因出现时可致病。
2)外源性感染:由被污染的衣物、用具、各种手术器械及物品等接触后造成感染。
2.病理(1)急性外阴、阴道、宫颈炎会阴裂伤或会阴切口红肿、发硬、伤口裂开,脓液流出,压痛明显。
阴道裂伤及挫伤可见黏膜充血、溃疡、脓性分泌物增多,感染部位较深时可致阴道旁结缔组织炎。
宫颈裂伤感染向深部蔓延,可引起盆腔结缔组织炎。
(2)急性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炎病原体由胎盘剥离面入侵,扩散蔓延至子宫蜕膜层及子宫肌层,甚则形成肌壁间脓肿。
(3)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急性附件炎病原体沿宫旁淋巴和血行达阔韧带、腹腔后组织,并累及输卵管、卵巢,局部充血、水肿,可发生盆腔脓肿等。
(4)急性盆腔腹膜炎及弥漫性腹膜炎炎症扩散至子宫浆膜,形成盆腔腹膜炎,继而发展为弥漫性腹膜炎。
腹膜面分泌大量渗出液,纤维蛋白覆盖引起肠粘连,亦可在直肠子宫陷凹形成局限性脓肿。
(5)血栓静脉炎胎盘附着面的血栓感染及产后盆腔内感染可引起盆腔内血栓静脉炎和下肢血栓静脉炎,多由厌氧性链球菌引起。
《中医妇科学》> 第十二章产后病第一节产后病小论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称为“产后病”。
常见的产后病有产后血晕、产后血崩、产后腹痛、产后痉证、产后发热、产后身痛、恶露不绝、产后小便不通、缺乳等。
上述诸病多数发生在“新产后”,目前根据临床实际,倾向将产后7天以内称为“新产后”。
产后病的发病机理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失血过多,亡血伤津,虚阳浮散,或血虚火动,易致产后血晕、产后痉证、产后发热、产后大便难等;二是瘀血内阻,气机不利,血行不畅,或气机逆乱,可致产后血晕、产后腹痛、产后发热、产后身痛、恶露不绝等;三是外感六淫或饮食、房劳所伤等,导致产后腹痛、产后痉证、产后发热、产后身痛、恶露不绝等。
总之,产后脏腑伤动,百节空虚,腠理不实,卫表不固,摄生稍有不慎便可发生各种产后疾病。
产后疾病的诊断在运用四诊的基础上,根据新产特点,还须注意“三审”,即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的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之盛衰,三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及饮食之多少,以察胃气的强弱。
同时,参以脉症及产妇体质运用八纲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在古代医籍中,对新产疾病颇为重视,不但论述了亡血伤津的情况下产生的“新产三病”,即《金匮要略》所云“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而且指出了急重症“三冲”、“三急”的危害性。
如《张氏医通》所论的“三冲”,即冲心、冲肺、冲胃,其临床表现:冲心者,心中烦躁,卧起不安,甚则神志不清,语言颠倒;冲肺者,气急,喘满,汗出,甚则咳血;冲胃者,腹满胀痛,呕吐,烦乱。
张氏还指出:“大抵冲心者,十难救一;冲胃者,五死五生;冲肺者,十二。
”该书又提出产后“三急”,曰:“产后诸病,惟呕吐、盗汗、泄泻为急,三者并见必危。
”产后病的治疗应根据亡血伤津、瘀血内阻、多虚多瘀的特点,本着“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的原则,结合病情进行辨证论治。
《景岳全书》说:“产后气血俱去,诚多虚证,然有虚者,有不虚者,有全实者,凡此三者,但当随证随人,辨其虚实,以常法治疗,不得执有诚心,概行大补,以致助邪。
产后发热的中医治疗心得作者:钱成勇来源:《人人健康·医学导刊》2007年第10期【中图分类号】:R27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97X(2007)10-0043-02【摘要】产后发热是妇产科常见的疾病,病因复杂,临床以气虚、血虚、血瘀、阴虚最为常见。
采用补气、补血、活血、养阴方法治疗。
【关键词】产后发热;中医药治疗Post-natal gives off heat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attainmentQian Chengyong【Abstract】post-natal gives off heat is the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department common disease,the cause of disease complex,clinical by the blood stasis,Yin deficient is most common. Uses restores vital energy,the blood tonic,invigorates the blood,to raise the cloudy method treatment.【key word】post-natal gives off heat;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产后发热是指分娩后,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
产后发热是妇产科临床常见病之一,临证以中度发热为主,往往伴随微恶风寒,或乍寒乍热,多数产妇有虚汗,头晕或头痛,神疲乏力等。
其中部分发热现代医学不能明确诊断,疗效亦不够理想。
究其原因,正如《医宗金鉴》谓“产后发热之故,非止一端,如伤食、外感、瘀血、血虚、劳乏、乳蒸……。
”究其机理,主要与产后多虚多瘀的特点密切相关。
正如明代医家张景岳指出“产后发热,有风寒外感而热者,有郁火内盛而热者,有水亏阴虚而热者,有因产后劳倦虚烦而热者,有失血过多,头晕闷乱烦热者,诸症不同,治当辨察。
从历代医家看产后发热的证治纵观妇人产后发热,或因产后中风,或因阳明腑实,或因阴虚内热,或因恶露不除等等,但其发热必不离妇人产后亡血伤津的病理特点。
傅青主曰:”凡病起于血气之衰,脾胃之虚,而产后尤甚……夫产后忧惊劳倦,诸证乘虚易入。
”但即便如此,对于妇人产后发热的治疗,历代医家并不拘泥于单纯的补益气血,而是各有各的诊疗思路和灵丹妙药。
本文将从名家医案入手,试述历代医家对妇人产后发热的不同论治。
1产后中风之发热黄某,女,29岁,职工。
产后4d,寒热交作,经西医对症治疗不效。
发热(38.9°C)恶寒,头痛且晕,时自汗出,胸脘不舒,饮食不振,时欲呕吐,小便淡黄,大便稍结,乳水尚能正常泌哺,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濡。
此为产后外感风寒兼邪热之证,拟解肌合营,清泄邪热为法。
投《金匮》阳旦汤:桂枝15g,黄芩、白芍各10g,生姜3g,炙甘草6g,红枣4枚,2剂。
药后寒热已除。
(谢胜臣,经方验案。
新中医,1984,4.25)按:《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篇原文第8条:”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
”产后体虚,复感风寒外邪,正气虽不足以驱邪,但邪亦不甚,故病邪始终在表。
阳旦汤即桂枝汤,用治太阳中风表虚证,其能于调和营卫之中解肌发表,发散与酸收相配,使散中有收,汗不伤正,是用治于产后中风发热的经典名方之一。
徐彬在《金贵要略论注》道:”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关于阳旦汤,喻嘉言认为是桂枝汤加黄芩。
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外邪虽始终在表,但时日渐长亦有化热倾向,并且产妇本阴血亏虚易生虚热,故加黄芩清泄邪热;而观察医案中的患者寒热交作、胸脘不舒、饮食不振、时欲呕吐的症状与少阳证中”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的主症相似,而病程日久,亦不能避免病传少阳之嫌。
所以在阳旦汤中加一味黄芩,笔者认为其义在于内泄少阳胆腑之邪热以助退热。
产后发热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称为产后发热。
主要由于产时感染邪毒,正邪交争;产后阴血骤虚,阳易浮散;或因瘀血停滞,营卫失调;或因气血耗损,正气不足,易感外邪,导致发热。
【诊断】1.有临产接生不慎,或滞产、难产及手术产时消毒、护理不严之病史。
2 .分娩后24小时至10天内发热,日测4次体温2次超过38C以上,伴恶露量多、色暗、有臭味,小腹疼痛,怕冷或寒战,头痛,全身不适。
妇科检查可有子宫及宫旁压痛,血液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者多属产褥感染。
3 .产妇体质虚弱者,产后可发低热,检查则无感染征象。
4.注意排除产后正常的蒸乳发热,或因呼吸道感染、乳腺炎、尿路感染、结核活动等引起的发热情况。
【治疗】一、辨证论治产后发热,常见的有感染、血虚、血瘀三种原因。
感染发热属重症可危及产妇生命,用清热凉血解毒或中西医结合方法积极治疗;一般治疗以调气血、和营卫为主。
因为产后虚体感邪,虚多实少,不宜过于发表攻里。
1.感染发热(1)轻症:发热头痛,微恶寒,无汗或少汗,口微渴,恶露不多,色暗红,小腹压痛不显,舌红苔薄白,脉浮稍数。
治法:辛凉清宣。
方药举例: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12g,连翘12g,薄荷5g,竹叶12g,牛劳子10g,荆芥穗5g,桔梗5g,生甘草3g,益母草12g。
(2)重症:头痛,高热寒战,小腹疼痛拒按,口干作渴,恶露量多或少,色暗红或如紫酱色,有臭气,漫黄量少,大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
方药举例:解毒活血汤加减。
金银花15g,连翘15g,紫花地丁30g,蒲公英30g,败酱草30g,牡丹皮10g,赤芍10g,生地黄12g,益母草15g,葛根6g,柴胡9g。
加减:如热甚伤津,酌加天花粉12g,玄参IOg0如热甚发疹,加大青叶15g,或用清营汤。
如高热神昏,加服紫雪丹l∙5g.如腹痛甚,恶露不畅、臭气甚、便秘者,选用大黄牡丹皮汤。
2 .血虚发热产时失血过多,身有微热,自汗出,不恶寒,面潮红,头晕,目眩,耳鸣,心悸,舌淡红,苔薄,脉虚大。
从“两虚两实”论产后发热的治疗产后发热是指产妇产后发生的体温升高的现象,常见于产后10天内。
产后发热有许多原因,可能是由于产后感染、子宫复旧、哺乳、代谢改变、外周血管扩张以及体温调节中枢改变等因素引起。
对于产后发热的治疗需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有效控制产后发热对产妇健康的影响。
在中医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两虚两实”,即虚实互见,两虚之中有实,两实之中有虚,对于产后发热的治疗也可以运用这一概念进行分型和治疗。
我们来讨论“两虚两实”在产后发热中的运用。
根据中医理论,产后发热可以根据症状表现分为“虚热”和“实热”。
虚热是指体内阴虚火旺,主要表现为面红、血压偏高、心悸气短等症状;实热则是指体内有外邪侵犯或痰热内生,主要表现为高热、潮热盗汗、口渴等症状。
在实际治疗过程中,中医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脉象判断病情的虚实程度,从而合理运用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虚热”型的产后发热,中医医师会采取滋阴清热的治疗原则,主要通过中药调理患者的体内阴阳平衡,增加体内阴液,以抑制火热的表现。
常用的中药包括生地黄、玄参、麦冬等滋阴清热的药物,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发热症状,恢复体内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对于“虚热”型的产后发热患者,中医还会建议患者调整饮食结构,多摄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帮助恢复体内的阴阳平衡。
“两虚两实”概念在产后发热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中医医师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脉象进行准确的辨证施治,从而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对于产后发热患者,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可以结合中医养生方法,如针灸、艾灸、推拿等,帮助患者调整体内阴阳平衡,促进身体康复。
产后发热的预防工作也是非常关键的。
产后要适当休息,合理膳食,保持室内通风,保持体表清洁,避免受凉感冒等,对于多发热的产妇要尽快找专科医生治疗。
在平时的生活中,孕妇要适当加强运动,均衡饮食,注意卫生保健等,有利于孩子的健康。
希望我们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健康快乐的宝宝。
第六章常见中医病证——产后发热【字体:大中小】【打印】产后发热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称“产后发热”。
如产后1~2日内,由于阴血骤虚,阳气外浮,而见轻微发热。
而无其他症状,此乃营卫暂时失于调和,一般可自行消退,属正常生理现象。
本病感染邪毒型发热,类似于西医学的产褥感染,是产褥期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为危急重症,至今仍为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外感发热包含了西医学的“产褥中暑”,其重症亦可危及生命,应予高度重视。
【病因病机】引起产后发热的原因很多,但致病机理与产后“正气易虚,易感病邪,易生瘀滞”的特殊生理状态密切相关。
产后胞脉空虚,邪毒乘虚直犯胞宫,正邪交争;正气亏虚,易感外邪;败血停滞,营卫不通;阴血亏虚,阳气浮散,均可致发热。
1.感染邪毒产后血室正开,胞脉空虚,若产时接生不慎,或产后护理不洁,邪毒乘虚入侵直犯胞宫,正邪交争,可致发热。
产后正虚,若邪毒炽盛,与血相搏,则传变迅速,热入营血,甚则逆传心包,出现危急重症。
2.外感产后气血骤虚,元气受损,腠理不密,卫阳不固,外邪乘虚而入,营卫不和,或正值暑令,猝中暑邪,亦可致发热。
3.血瘀产后恶露不畅,当下不下,瘀血停滞,阻碍气机,营卫不通,郁而发热。
4.血虚产时、产后失血过多,阴血骤虚,以致阳浮于外而发热;血虚伤阴,相火偏旺,亦致发热。
上述病因病机充分体现了产后病总的发病机理,即阴血骤虚、阳易浮散,瘀血内阻、败血为患,元气虚弱、易感外邪。
若邪从肌表入侵,则为外感发热;如外感邪毒从阴户直犯胞宫,则为感染邪毒发热。
若邪毒炽盛,与血相搏,传变迅速,症情危重,治不及时,可热入营血,内陷心包,或出现高热、神昏谵语等危重证候,临证必须密切观察。
【诊断要点】1.病史妊娠晚期不节房事,或产程不顺(难产、滞产),接生不慎,产创护理不洁;或产后失血过多;或产后不禁房事;或当风感寒;或冒暑受热;或有情志不遂史。
2.临床表现产褥期内,尤以新产后出现以发热为主,表现为持续发热,或突然寒战高热,或发热恶寒,或乍寒乍热,或低热缠绵等症状。
产后发热-中医
产后虚烦发热,乃阳随阴散,气血俱虚。
若恶寒发热,烦躁作渴,急用十全大补汤。
若热愈甚,急加桂附。
若作渴面赤,宜用当归补血汤。
若误认为火证,投以凉剂,祸在反掌。
如大寒而甚,热之不热,是无火也。
热来复去,昼见夜伏,夜发昼止,不时而热,是无火也,当治其心。
如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
热动复止,倏忽往来,时动时止,是无水也,当助其肾。
故心盛则生热,肾盛则生寒,肾虚则寒动于中,心虚则热收于内。
又热不胜寒,是无火也,寒不胜热,是无水也。
治法:无水者,六味丸。
无火者,八味丸。
气血俱虚者,八珍汤与十全大补汤。
大尹俞君之内,产后发热晡热,吐血便血,兼盗汗,小便频数,胸胁胀痛,肚腹痞闷,余曰:“此诸脏虚损也,治当固本为善。
”自恃知医,用降火之剂,更加泻痢肠鸣,呕吐不食,腹痛足冷,始信余言,诊其脉,或浮洪或沉细或如无,其面或青黄或赤白,此虚寒假热之状,时值仲夏,当舍时从证,先用六君子汤加炮姜肉桂数剂,胃气渐复,诸证渐退,更佐以十全大补汤,半载全愈。
(妙在以胃气为主。
)
儒者杨敬之内人,所患同前,但唾痰涎,或用温补化痰之剂,不应,面色黧黑,两尺浮大,按之微细,此因命门火虚,不能生脾土,脾土不能生诸脏而为患也,用八味丸补土之母而痊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一妇产后三日起早,况气血未定,遂感身热,目暗如风状,即以清魂散二服,得微汗而愈。
滑伯仁治一产妇恶露不行,脐腹痛,头疼寒热,众皆以为感寒,温以姜附,益大热,手足搐搦,语谵目撺,诊其脉,弦而洪,面赤目闭,语喃喃不可辨,舌黑如烚,燥无津润,胸腹按之不胜手,盖燥剂搏其血,内热而风生,血畜而为痛也。
曰:﹁此产后热入血室,因而生风,即先为清热降火﹂。
治风凉血之剂两服,颇爽,继以琥珀牛黄等,稍解人事,后以张从正三和散行血破瘀,三四服,恶露大下如初,时产己十日矣,于是诸证悉平。
(清魂散乃散风之补剂。
)(以此观之原有外感既知内热生风,只宜治热不必治风,所谓求标取本也,即用三和散或桃仁承气汤俱妙,三和散有大黄。
)
一妇盛暑月中产三日,发热,其脉虚疾而大,恶露不行,败血攻心,狂言叫呼奔走,拏捉不住,以干荷叶生地黄牡丹皮浓煎汤调下生蒲黄二钱,一服即定,恶露旋下而安。
(此败血之剂其不用大黄者以脉虚大也。
)
一妇产后,时发昏眦,身热汗多,弦晕口渴,或时头痛恶心,医用四物凉血之剂,病不减,又用小柴胡,病益甚。
石山至,诊得脉浮洪搏指,汪曰:“产后而得是脉,又且汗多,而脉不为汗衰,法在不治,所幸者,不喘不泄耳,其脉如是,盖凉药所激也。
”用人参【三钱】,黄耆【二钱】,甘草,当归【各七分】,白朮,门冬【各一钱】,干姜,陈皮,黄芩【各五分】,煎服五剂,脉敛,病渐安。
(以此脉认到凉药所致而致,以阴盛格阳也,以搏指之脉用参氏姜朮必其脉坚强,搏手而无阳以和之也甚有用附子者不可不知。
)
王佥宪宜人,产后因沐浴发热,呕恶,渴欲饮冷水瓜果,谵语若狂,饮食不进,体素丰厚,不受补,医用清凉之剂,热增甚,诊得六脉浮大洪数,汪曰:“产后暴损气血,孤阳外
浮,内真寒而外假热,宜大补气血。
”与八珍汤加炮姜八分,热减大半,病人自以素不宜参耆,不宜再服,过一日,复大热如火,复与前剂,潜加参耆炮姜,连进二三服,热退身凉而愈。
(石山先生长厚君子而老于医者也,其言必不诬,然初学不知实难下手,而况素厚不受补之人乎,须要胆大心小乃能济事,不然弗妄为也。
){快甚快甚。
)
丹溪云:产后发热,用参朮黄耆陈皮当归川芎炙甘草补虚,轻则加茯苓淡渗之,其热自除,重则加干姜。
或云:大热而用干姜何也?曰:“此热非有余之邪热,乃阴虚生内耳。
”盖干姜能入肺分,利肺气,又能入肝分,引众药生血,然不可独用,必与补阴血药同用,此造化自然之妙,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耶。
(古人于血证中每每用干姜,而今人率用炮萎。
则孰是而孰非也,若谓入肺则宜干萎,入肝则宜吐姜,入脾温中则宜炮姜,以其有守有走有从之不同也,今用炮姜须炮得十分极黑乃妙。
)
王节斋云:凡妇人产后阴血虚,阳无所依,而浮散于外,故多发热,治法用四物汤补阴血,而以炙干姜之苦温从治,收其浮散,使归依于阴。
然产后脾胃虚,多有过食饮食伤滞而发热,误作血虚,则不效矣。
但遇产后发热者,须审问食何饮食,有无伤积,若有胸膈饱閟,嗳气恶食泄泻等证,只作伤食治之;若发热而饮食自调者,方用补血正法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要诀。
)
【方剂】
【丹溪方】治产后发热。
(此以佛手散合四君加黄氏而不用芍药地黄者,以新产之后宜用血脱益气之法,
不宜敛降以伐生气也,此方于气血俱虚及气虚者皆宜之。
)
当归,川芎,黄苠,人参,白朮,白茯苓【各一钱】,甘草【炙五分】,
上剉,水煎服。
热甚,加干姜。
【加味四物汤】治产后阴虚血弱发热。
(此方全不用气药是血处而气不虚饮食善用者也,加茯苓者使天气降而阴自生,阴生热自退也,热甚者加炒姜则不惟从阳引阴,亦可从阴引阳也微乎微乎。
)
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白茯苓【各一钱】,
上水煎服。
热甚,加炒干姜。
虚烦,加茯神远志。
【抽薪散】治产后血虚发热。
(此又前方之变内不用芎芍又是一窍当在肝肾上求之。
)
当归,熟地黄【各四钱】,干姜【炒黑二钱】,
上剉一剂,水煎服。
【人参散】治产后诸虚不足,发热盗汗。
方见前自汗。
【人参当归汤】治产后去血过多,血虚则阴虚,阴虚生内热,令人心烦短气,自汗头痛,
方见前虚烦。
(此方用参归为气血之主而作以熟地麦门肉桂白芍粳米竹叶煎服如血热甚者加生地。
)
【加味逍遥散】治产后发热,口干作渴,唇裂生疮。
(此与原方逍遥散不同,又与立斋所用加味逍遥散亦不同,此则以小柴胡汤合四物生脉散去半夏五味而加乌梅葛根者也,若原方之用薄荷为引,而此用葛根又各有妙处,予常去川芎葛根薄荷而加青蒿鳖甲以治骨蒸,亦尊古而法今耳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
当归,白芍,干葛【各二钱】,生地黄,川芎,黄芩【各一钱】,半柴胡【一钱】,人参,麦门冬【各九分】,乌梅【二个】,甘草【六分】,
上剉散,分作二服,用水一钟,煎七分,空心服。
【犀角饮子】治产后亡津液,虚损,时自汗出,发热困倦,唇口干燥。
(清心凉血益气宽胸开胃健脾坐稳正方。
)
犀角,麦门冬,白朮【各半两】,柴胡【一两】,枳壳【麸炒】,地骨皮,生地黄,当归,人参,茯苓,黄耆,黄芩,甘草【炒各七钱】,
上(口父)咀,每服四钱,入生姜三片,浮麦七十粒,同水煎。
(生姜发汗浮麦止汗而同用之者,内以养心外以和表也,平正之剂可法。
)
【三合散】治产后日久,虚劳发热。
(即四物四君子小柴胡三方合)
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白朮,白茯苓,黄耆【各一钱】,人参,柴胡【各钱半】,黄芩,半夏,甘草【各五分】,
上作一服,加生姜三片,红枣一枚,水煎,食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