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物性与固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格式:ppt
- 大小:238.0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Y-Ba-Cu-O体系的结构和物理性质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凝聚态物理指导教师:***20040601中国科学技术火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摘要YBCO(Y123)的发现是超导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事件。
除了它在应用方面的价值外,其表现出来的诸如赝能隙现象,磁性质以及正常态的输运行为等丰富的物理内容也是众多物理学工作者十分感兴趣的课题。
对它的超导电性机制和正常态输运性质的研究将对凝聚态物理的许多领域起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论文通过元素替代的方法,以研究Y123体系的正常态性质与晶体微结构特征的关联为目的,对众多掺杂样品进行细致研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本论文分为四章。
第一章回顾高温超导电性的发展历史,介绍Y123超导体的结构,超导电性及导电行为等基本物理性质,较详细地总结了各种元素在Y123不同位寅的替换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物性变化,并对Y123体系的正常态输运行为进行简单概括。
第二章用很短的篇幅通过对所涉及的实验仪器和方法的介绍,阐述它们在高温超导电性研究中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第三章利用XRD、电阻率的测量、】R光谱以及ESR谱等多种实验手段,对LaBa2Cu3小以Oy(M=Co,Cr)体系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Co掺杂导致Lal23体系发生正交一四方和四方一正交转变,而cr则使之保持正交结构;(2)Co在替代cu时,基本上占据Cu(1)位,而cr在其含量大于0.2时,有一部分占据Cu(2)位:(3)Co的掺杂使Cu(1)一0(1)声子振动模式软化,而cr则可使㈨(1)一0(1)振动模式硬化:(4)Co和Cr掺杂都可以使样品的电阻率上升以及破坏Cu一0的自旋关联,导致cu离子自旋局域化。
第四章通过对Lal23体系eu0:面上cu(2)位掺杂zn、Mg和Ni样品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Ij学位论文摘要结构,超导电性和输运性质的研究,得出:(1)Zn,Mg和Ni的替代均造成LaBa。
中科大考博辅导班:2019中科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中国科学院大学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统一实行网上报名。
报考者须符合《中国科学院大学2019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章》规定的报考条件。
考生在报考前请联系所报考的研究所(指招收博士生的中科院各研究院、所、中心、园、台、站)或校部相关院系,了解具体的报考规定。
下面是启道考博辅导班整理的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考博相关内容。
一、院系简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是应国民经济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于1987年成立。
(其中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二个专业于1996年分出组建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伴随新技术、新材料飞速发展而诞生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研究材料的合成、制备技术、组成、结构、性能和应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和变化规率。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按材料物理和材料化学两个专业组织本科教学,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包括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和材料加工工程3个博士点,同时还招收无机(固体)化学、凝聚态物理博士生。
本系含中科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固体内耗与缺陷开放实验室、固体化学与无机膜研究所以及材料化学青年实验室。
教研队伍共46人,其中教授35人(含兼职15人),副教授4人,副研究员3人。
近五年来,共承担国家和部委的科研项目25项,约1000余万人民币。
在光电功能材料、纳米材料、高温超导材料及相关体系、氧分离膜及反应器技术、中温燃料电池、以及量子力学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中均取得了重要成果。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
二、招生信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招生专业有5个:080501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方向:1.界面原子电子结构与材料物性、共格析出强化的先进结构钢计算设计与实验验证、金属形变与相变机制的定量电子显微学研究、低维材料中量子相变和器件研究、新型高温结构材料精细结构研究、先进钛合金力学性质的第一原理研究、磁性纳米材料的电磁性能、非贵金属等离子体辅助效应光催化材料研究.微电子互联材料/非贵金属环境催化材料研究、薄膜中的交换耦合、磁电耦合及其输运性质、梯度纳米结构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与机制、基于像差校正电子显微分析的材料基础科学问题研究、纳米碳基材料催化.纳米碳基能源催化材料设计与制备、金属材料界面质量输运动力学问题计算模拟研究、拓扑绝缘体纳米结构的制备和输运性质、钛合金高温变形及组织模拟、置换原子引起点阵畸变与物理性能的关联、小尺度材料高温服役性能与可靠性.纳米层状材料力学行为及机制、材料疲劳与断裂.生物力学与仿生材料设计.材料变形断裂机制计算模拟、磁性相变的中子散射研究.铁电薄膜和器件的制备与评价、材料界面效应的原位电子显微学研究、铁电薄膜功能界面的构筑及像差校正电子显微学080502材料学研究方向:功能特种炭材料的研究与应用、纳米炭复合材料的界面调控及功能特性、储氢合金及应用、镁合金铸造缺陷控制工艺及机理、新型碳结构探索、变形高温合金组织设计与控制、燃气轮机叶片液滴冲蚀的损伤机制、高强韧多功能医用钛合金可逆变形机制、高强韧多功能医用钛合金可逆变形机制、纳米多孔金属变形与表面效应、深海用高强钛合金韧化研究、新型能源材料.能源材料原位电镜研究、核级锆合金低维晶体缺陷研究.单晶高温合金先进制备技术、抗超高温氧化防护涂层.迈科烯(MXene)二维功能陶瓷材料.构筑材料.非晶合金.碳纳米管的制备与性能.碳纳米材料性质与器件的原位TEM研究、太阳能光催化材料.互连焊点空间环境下的服役行为研究.抗热腐蚀铸造高温合金.极限尺寸纳米金属的制备(I).极限尺寸纳米金属的制备(II).极限尺寸纳米金属的结构研究.纳米金属材料的变形与力学行为.梯度纳米金属的使役行为.纳米金属材料的腐蚀行为.新型二维材料的制备与物性.多功能纳米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研究.纳米碳基电子器件.高温合金材料设计与制备.低维柔性热电换能材料与器件.梯度纳米金属的强韧化机制.非晶合金制备及成形.3D打印用非晶金属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纳米超级隔热材料.极端环境陶瓷防护涂层.先进陶瓷的高通量设计.3D打印钛合金组织调控、纳米金属材料的扩散与表面合金化、生物医用金属材料、钛合金粉末近净成形研究、变形高温合金组织控制与制备、非晶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单晶高温合金设计与制备、聚多糖纳米材料的功能化.多孔陶瓷功能构筑.聚多糖纳米材料的功能化、高分子人工心脏瓣膜制备及力学性能研、新型高温金属结构材料的制备及性能、高温合金精密铸造的缺陷控制技术080503材料加工工程研究方向:.高强高韧索具材料与制备工艺研究.稀土特殊钢研究.变形TiAl成分-组织-性能关系研究.镍基合金冶金热力学规律研究.氧化物弥散强化合金.焊接接头强韧化.焊缝金属组织稳定性研究.高熔点金属的搅拌摩擦焊接.金属基纳米复合材料.新型锻造铝合金的强韧化设计.超纯高强钢的相关性能研究.复合涂层材料与制备.高温防护涂层研究、先进动力推进系统关键材料与均质化制造.一种高温合金的纯净化熔炼工艺研究.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快速制备技术研究.先进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科学.冷喷涂高温防护涂层研究.新型钢铁材料、生物可降解镁合金及应用、.轻质高强合金的制备与性能.铝锂合金板材高应变率变形提高成形性的物理机制.稀土铝合金凝固与制备0805Z1腐蚀科学与防护研究方向:1.海洋环境耐腐蚀材料设计.核电关键材料的腐蚀行为与评价.纳米智能防腐技.高性能防腐蚀涂层性能与机理研究.钝化膜形成和损伤机理.混合气氛高温腐蚀.材料的力学化学交互作用.材料大气环境腐蚀.材料土壤环境腐蚀.核电结构材料高温高压水腐蚀疲劳损伤行为与机理.功能涂层、应用电化学、功能聚电解质与智能控释系统.腐蚀与磨损交互作.高温防护涂层设计方法085274能源与环保研究方向:同以上各专业三、报考条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意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学风端正,无任何考试作弊、学术剽窃及其它违法违纪行为;2、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学校规定的体检要求,心理正常;3、原则上申请者须来自国内外重点院校或所学专业为国家重点学科,专业须为材料、物理、化学、机械、力学及冶金等相关理工类学科;4、专业基础好、学习成绩优良、科研能力强,在某一领域或某些方面有特殊学术专长及突出学术成果,成果形式包括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利、获奖等,或承担过科研、技术开发项目,成果或项目至少1项;5、对学术研究有浓厚的兴趣,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6、申请者的学位必须符合下述条件之一:(1)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博士入学前取得理工类硕士学位;(2)已获得理工类硕士或博士学位;(3)在境外获得学位的考生,须凭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书报名;7、具有较强的语言能力,外语(限专业目录中公布的语种)水平较高。
材料物理专业一、培养目标材料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广博的材料学基本知识、系统扎实的材料学基础理论、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了解材料学科发展的前沿和科学发展的总体趋势,熟练掌握英语和必要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受到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有一定的科学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科技管理的综合能力。
培养基础扎实、适应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较强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适宜继续攻读材料学及相关的高新技术学科、交叉学科等学科领域的研究生,也可到大中型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及事业单位从事科研、开发、教学与管理工作。
二、学制、授予学位及毕业基本要求学制: 四年,弹性修读年限3-6年授予学位: 理学学士毕业基本要求: 修满163.5学分,其中必修157.5学分,选修6学分课程设置的分类及学分比例如下表:类 别 学 分 比 例通 修 课 77.5 47.40%学科群基础课 51 31.19%专 业 课 ≥27 16.51%毕 业 论 文 8 4.90%合 计 163.5 三、修读课程要求修读的课程分为四个层次,每个层次的课程设置及结构如下:1、通修课:(77.5)参照学校关于通修课的课程要求。
还要求修读以下课程:大学物理—现代技术实验(1.5学分)、大学物理—研究性试验(1.5学分);2、学科群基础课:(51学分)MA02*(数学类课程):(9学分)复变函数(B)(2学分)、数理方程(B)(2学分)、计算方法(B)(2学分)、概率论152与数理统计(3学分);PH0*(物理类课程):(11学分)量子力学B(4学分)、理论力学与电动力学(4学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3学分);CH0*(化学类课程):(22学分)化学原理(A)(4学分)、无机化学(2学分)、分析化学(2学分)、有机化学(B)(4学分)、物理化学基础实验(上)(2学分)、无机化学基础实验(上、下)(4学分)、分析化学基础实验(上)(2学分)、物理化学B(4学分);MS02*(材料类课程):(7学分)材料物理化学(3学分)、高分子科学基础(2学分)、固体化学导论(2学分)3、专业课:(≥27学分)专业必修课:MS03*(材料类课程):(21学分)固体物理(3学分)、固体材料结构基础(3学分)、材料物性(3学分)、材料研究方法(4学分)、材料科学基础实验(3学分)、无机材料制备与工程(3学分)、晶体材料制备原理与技术(2学分);专业选修课:(选≥6学分):MS03*(材料类课程):(10学分)超细粉体制备化学与工程(2学分)、纳米材料导论(2学分)、金属材料导论(2学分)、功能薄膜材料(2学分)、材料电化学引论(2学分);PI0*(仪器与机械类课程):(2学分)机械制图(非机类)(2学分);本专业主干课程:固体物理、固体材料结构基础、材料物性、材料研究方法、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无机材料制备与工程、晶体材料制备原理与技术153四、主要课程关系结构图材料物理专业主要课程关系结构图154五、指导性学习计划表材料物理专业四年制指导性学习计划一 年 级秋 春新课号 老课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新课号 老课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PS01001 无 形势与政策讲座 1 PS01003 10400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60 3 PS01002 104006 中国近代史纲要40 2 FL01002 018502 综合英语二级 80 4 PS01004 10400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60 3 PE012** 103B01 基础体育选项 40 1 FL01001 018501 综合英语一级 80 4 PH01001 022153 力学与热学 80 4 PE011** 103A01 基础体育 40 1 PH01701 022162 大学物理-基础实验 60 1.5 CS01001 210505 计算机文化基础 10/20 1 MA01002 001513 多变量微积分 120 6 CS01002 210502 C语言程序设计 40/30 2.5MA01003 001514 线性代数 80 4 MA01001 001512 单变量微积分 120 6 CH22002 019162 无机化学 40 2 CH22001 019161 化学原理(A) 80 4 CH22003 019123 分析化学 40 2 CH22701 019147 无机化学基础实验(上) 80 2 CH22702 019148 无机化学基础实验(下) 80 2文化素质类课程小 计 ( 11 )门课 27.5 小 计 ( 10+1* )门课 28二 年 级秋 春新课号 老课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新课号 老课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无 军事理论 1 PH01003 022155 光学与原子物理 80 4 PS01005 104009 重要思想概论 80/80 6 PE013** 103D01 体育选项(2) 40 1 FL01003 018503 综合英语三级 80 4 MA02504 017080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60 3 PH01002 022154 电磁学 80 4 IN01001 210508 ★电子线路基础 80 4155秋 春新课号 老课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新课号 老课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Ph01702 022163 大学物理-综合实验 60 1.5PH02701 022164 大学物理-现代技术实验 60 1.5 PE013** 103C01 体育选项(1) 40 1 MA02503 001511 计算方法(B) 40 2 CH22010019047 有机化学(B) 80 4 CH12003 003056 物理化学B 80 4 CH22703019149 分析化学基础实验(上) 80 2 AY03314 022058 理论力学与电动力学 80 4 MA025******** 复变函数(B) 40 2 文化素质类MA02507 001549 数理方程(B) 40 2CS01003 210503 ★数据结构与数据库 60/28 3.5文化素质类课程小 计 ( 10+2* )门课 ≥23 小 计 ( 9+2* )门课 ≥22三 年 级秋 春新课号 老课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新课号 老课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CS01005 210506 ★微机原理与接口 60/30 3.5CH12701 003142 物理化学基础实验(上) 80 2 PH02702 022165 大学物理-研究性实验 60 1.5MS13002 014014 固体物理 60 3 PH02104 022059 量子力学B 80 4 MS13003 014143 材料研究方法 80 4 MS12001 014057 材料物理化学 60 3 MS13004 014137 无机材料制备与工程 60 3 MS13001 014007 固体材料结构基础 60 3 MS13005 014136 晶体材料制备原理与技术 40 2 MS12002 014142 高分子科学基础 40 2 MS13101 014131 ★纳米材料导论 40 2 IN01700 210509 ★电子线路基础实验 54 1 MS13102 014134 ★功能薄膜材料 40 2 AY03315 022061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60 3 MS13103 014144 ★材料电化学引论 40 2 文化素质类课程 文化素质类课程 小 计 ( 7+2* )门课≥19.5 小 计 ( 5+4* )门课 ≥14156秋 春新课号 老课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新课号 老课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MS12003 014135 固体化学导论 40 2 毕业论文 8 PI02004 009004 ★机械制图(非机类) 40 2MS13006 014127 材料物性 60 3MS13701 014066 材料科学基础实验 120 3MS13105 014133 ★金属材料导论 40 2MS13104 014058 ★超细粉体制备化学与工程 40 2小 计 ( 3+2* )门课 ≥8 小 计 ( )门课 8注:1.★代表专业基础选修课2.材料物理专业至少选修6学分157。
物质结构与化学稳定性综述摘要:物质的化学稳定性是一个关乎其制备、使用、存放等问题的重要性质,在化学实验室中,我们经常需要了解物质的化学稳定性。
从物质结构角度来说明物质的化学稳定性,才是对该物质性质的最本质解释。
本文汇总简述了从不同层次分析的物质结构与化学稳定性的关系的理论。
关键词:物质结构,化学稳定性1 前言:物质稳定性的概念化学稳定性的定义是物质在物理、化学因素作用下保持原有化学性质的能力。
从分析这些问题时所用到的化学理论来看,物质的化学稳定性有热力学稳定性与动力学稳定性之分。
热力学稳定性是指在某体系中,该物质没有任何可想象的化学反应能自发地进行。
化学动力学稳定性是指在某体系中,该物质至少有一个可想象的化学反应能自发地发生,只是这个反应在以无法观测到的、极慢的速度在进行着,从而可以被宏观地认为这个化学反应并没有发生。
因为一个反应可以按许多历程进行,过渡态的寿命又很短,所以化学动力学研究的广度及深度与热力学稳定性相比大有不足,关于动力学稳定性的理论还很不完善。
因此通常的化学物质稳定性研究,都仅限于物质的热力学稳定性。
因为其作用因素的多变性,物质的化学稳定性有针对性,必须明确、统一作用条件这个概念才有意义。
同时物质的化学稳定性难以定量计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但可间接地通过热力学指标指示其强弱。
要从本质解释物质的稳定性,则需要研究物质的结构。
一方面物质结构导致的物质能量高低体可以较好地反映物质的稳定性:能量高的结构不稳定,能量低的结构稳定;另一方面特殊的物质结构也可以解释热力学难以解释的物质对特定物质的异常的稳定或不稳定性。
下文将简述从不同微观层次分析的物质结构与化学稳定性的关系的理论。
2 原子层面的结构与稳定性2.1 核外电子排布情况核外电子排布大多遵循如下规律:1、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自旋相反配对;2、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尽可能占据能量最低的轨道;3、Hund规则:简并轨道(能级相同的轨道)只有被电子逐一自旋平行地占据后,才能容纳第二个电子;4.等价轨道在全充满、半充满或全空的状态是比较稳定的。
弹性力学中科大弹性力学概述弹性力学是研究固体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时恢复到原始形状的力学学科。
在弹性力学的研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简称USTC)是一所享誉国内外的顶尖高校,其在弹性力学领域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和优秀的科研成果。
弹性力学的基本原理弹性力学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胡克定律、应变-位移关系、应力-应变关系和能量原理等。
胡克定律指出,当固体受力发生形变时,形变量与受力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根据胡克定律,弹性体的形变量与作用在其上的力成正比。
应变-位移关系是指固体在形变时,位移量与应变量之间的关系。
应力-应变关系则是描述固体中的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
能量原理是弹性力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理,它是通过能量守恒来研究变形物体的平衡条件。
科大在弹性力学研究中的贡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弹性力学研究方面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
科大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在弹性力学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科大弹性力学研究的一个重点是材料力学。
科大的研究人员利用数值计算方法和实验手段对各种工程材料的弹性变形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通过实验测试材料的弹性模量、屈服强度等力学性能参数,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材料的应力分布、变形分布等力学特性。
此外,科大在结构力学研究中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科大的研究团队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开展力学实验等手段,研究了各种结构的弹性变形特性以及结构的稳定性。
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降低结构变形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科大弹性力学研究的前景在当今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的时代,弹性力学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弹性力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航空航天、机械制造、土木工程等多个领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弹性力学研究方面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优秀的教师团队,他们的研究成果为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国内纳米牛人一览本文来由:今日看到小木虫上一帖子——国内纳米界牛人及其grou p简介(网址附在本文最后),很多热心网友贴出了自己熟悉的牛人,但未见总汇型资料,因此努力了大半个晚上把这些介绍聚于本文。
首先要声明的是:1)本一览只是汇总了帖子当中提及的牛人及自己熟知的几个人物,本人相信中国纳米界会有更多的牛人,更多的后起之秀,如果读者感兴趣,可以在本资料后面附上。
2)本文中所列人物并未按一定顺序,也没有按研究方向或所在单位进行分类,造成阅览上一些不便,请读者谅解。
如果感兴趣,读者可以完善这些方面的工作。
3)本人编辑此文并无任何炫耀之心,只是把一些人物,及他们的一些简要介绍罗列出来。
如果漏写哪位大牛,还请各位见谅。
——蔡津津整理2010-5-2【姓名】:李亚栋【所在单位】:清华大学化学系【研究方向】:无机功能纳米材料的合成、结构、性能及其应用研究【主要贡献】:最新主要贡献——提出了液体-固体-溶液”相转移、相分离(Liquid-solid-solutio n phase transfe r and separat ion)的机制,成功实现了贵金属、半导体、磁性、介电、荧光纳米晶与有机光电半导体、导电高分子及羟基磷灰石等生物医学材料等系列尺寸均一、单分散功能纳米晶的合成制备,突破了现有合成方法通常只能适用于某些单一或有限种类纳米材料的局限。
【姓名】:齐利民【所在单位】:北京大学【研究方向】:1.胶体化学法合成大小、形貌和结构可控的无机粒子2.有机分子/生物分子/聚合物及其有序聚集体诱导下的仿生合成3.新奇微纳结构的控制合成与高级有序组装【主要贡献】:利用胶体化学方法和仿生合成原理来实现各种无机或有机微纳结构的控制合成与高级有序组装,探索具有特定大小、形貌与构造的新型功能材料的简单有效、环境友好的合成途径。
历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
品竞赛优秀项目汇总
清华大学于1989年承办,清华大学摘得“挑战杯”
浙江大学于1991年承办,上海交通大学摘得“挑战杯”
南京理工大学于1997年承办,清华大学摘得“挑战杯”
第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第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纳米材料的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对应构建方法及其物性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无机化学指导教师:***20100420摘要本论文旨在探索利用晶体结构来控制性的构建一些具有特殊尺寸、特殊形貌和图案的高度规则的无机多级微纳结构材料,结合“自上而下”(Top-Down)和“自下而上”(Bottom-Up)的方法,通过反应物和目标产物的结构分析来设计性的可控合成特定纳米材料的特定形貌,这种路线不仅对我们了解纳米材料合成提供了另外一个途径,同时也给理论分析纳米材料的形成本质原因提供了可能的理想指导。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 作者通过利用了晶体结构的自范性和刻蚀机理结合的方法,也就是所谓的“自上而下”(Top-Down)的方法来构建分级制结构的PbSe纳米晶体。
该PbSe 分级制结构形成是碱性诱导下的刻蚀与刚性分子1,10-phen吸附保护竞争的结果。
通过大量的实验优化了反应的动力学因素,使得该结构具有良好的重复性、较高的产率和可操控性,为以后的性质研究提供了保证。
采用“自上而下”(Top-Down)的方法来构建分级制结构的方法,也为其他材料分级制结构的构建提供了思路。
2. 作者首次采用维生素C热解的方法来构筑肾结石成份之一的四方相的水合草酸钙,整个过程中不需要利用机添加剂来调节晶体的生长,该微晶具有规则的四方棱柱形貌,且结晶性好。
并采用“自上而下”(Top-Down)固相制备方法来获得相应四方棱柱状的多孔碳酸钙,并研究了多孔碳酸钙对无机水合盐类相变材料的限域效应。
合成的多孔碳酸钙是无毒且环境友好的,将其应用到无机盐相变领域能够成功地解决无机水合盐相变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难题,如相分离和过冷现象.这也表明多孔碳酸钙有可能应用于未来的“智能屋”中。
3. 作者利用晶体生长的各向异性,在外加表面活性剂的条件下,通过“自下而上”(Bottom-Up)的方法实现了一维纳米结构在三维空间的自组装,实现了晶体生长的各向异性和Ostwald熟化机理的完美结合。
中科大固体物理
中科大固体物理专业是中科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培养项目之一,该研究所成立于1982年3月,由国际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庭燧先生创建。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科学基础研究的基地型研究所。
固体物理研究所是中科院材料物理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纳米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特种金属材料工程实验室、安徽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中心、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物质科学计算中心的依托单位,是凝聚态物理专业和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培养基地,拥有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
研究方向包括:纳米材料技术,新型功能材料,计算材料物理,内耗与固体缺陷,极端环境材料物理,核能工程材料,特种金属材料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