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东钱湖新城核心区规划
- 格式:pdf
- 大小:12.57 MB
- 文档页数:127
北仑滨海组团春晓东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法定文件01、总则 - 2 -02、功能定位、发展思路、控制规模和规划结构 - 3 -03、控制单元 - 3 -04、用地规划 - 4 -05、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 5 -06、绿地及公共开放空间规划 - 5 -07、道路交通规划 - 6 -08、市政工程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09、防灾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01、总则1.1规划目的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进一步深化完善滨海组团总体规划所确立的发展目标,明确本编制区未来发展方向及策略,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更好地协调各专业、各部门的需求和规划管理的要求,特编制本控制性详细规划。
1.2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01;(2)《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GB50180-93;(4)《浙江省环境功能区划》2016.7;(5)《浙江省近海海域环境功能》(省环保厅给市政府原函 2011.7)(6)《宁波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4.11;(7)《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2015年修编);(8)《宁波市北仑区区域空间发展战略研究》;(9)《宁波市北仑区规划编制单元研究》;(10)《宁波市东部滨海组团总体规划(2013-2030)》;(11)《宁波市北仑春晓社区规划》、《宁波市北仑区河网水系规划》、《梅山产业集聚区防洪排涝规划》、《北仑区公共交通专项规划》等相关专项规划;(12)涉及城乡规划建设的其他法律、法规;(13)其他相关的标准规范及规划文件等。
1.3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位于春晓片东侧,南临梅山湾,西至西直河,北至沿海中线,东至圣山路,规划总用地面积为921.63公顷。
1.4规划期限本规划确定的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
1.5规划成果本规划成果包括法定文件、技术管理文件和附件三大部分。
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中心城总体规划图一、基本情况1、城市概况宁波位于我国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舟山群岛,南依三门湾,西接绍兴市,北濒杭州湾。
下辖6区5县(市),市域总面积9365平方公里,总人口660.86万人,其中市区面积2560平方公里,人口291.87万人。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显示出巨大的活力和潜力,成为国内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446.4亿元,财政收入466.5亿元,港口货物吞吐量达2.7亿吨,居全国第二,集装箱吞吐量520.8万标箱。
随着北仑深水良港的开发建设,宁波城市空间由河口向滨海演进,形成了三江、镇海、北仑三片临江、滨海发展的空间格局。
城市综合竞争力跻身全国十强,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首批文明城市。
区位图2、宁波社会经济及城市发展的趋势与要求“十五”时期是我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在城市化稳步推进和长三角区域格局重组的大背景下,宁波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面临新的发展趋势和要求:首先,城市化发展战略对宁波提出了新的要求。
浙江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把城市化作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必须建设几个具有国际性功能、跨省域影响力与较强创新能力的城市,以强化我省在全国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战略地位。
据此,宁波作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拥有深水港优势,将大力发展港口海运业、临港型工业和出口加工业,完善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辐射与集聚功能。
其次,《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1995-2010》对宁波都市区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
国务院批准的《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1995-2010》中明确提出了发展三个都市区的目标,其中宁波都市区由宁波市区、舟山市区、奉化市区组成,实现甬—舟港口整体开发。
由此,宁波城市将突破现有的城市格局框架和城市形态,城市规划要从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考虑设施的配置、交通的联系和产业的联动。
一、规划背景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现正处在“提升水平、打造精品、完善优势、领跑示范、创新保障”的关键发展阶段。
规划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城市群空间发展态势着眼,凭借其战略性资源,成为宁波市域中的特色地区和战略节点地区,将围绕“现代服务业、休闲产业”,全力打造旅游——生态综合体、经济——生态综合体,在宁波城市转型与提升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二、规划内容1.规划范围与期限规划范围包括东钱湖旅游度假区、东钱湖风景名胜区的范围,规划范围面积130.56平方公里。
近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
2.规划原则(1)科学可持续发展原则贯彻科学发展观,将东钱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到科学发展的轨道,调整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注于发展旅游经济,提高区域发展质量。
(2)发现、发扬空间特色原则发现、发扬空间特色,提高地区的知名度、美誉度,增强其感召力和呼唤力。
(3)生态优先、活力提升原则科学选择和布局建设用地,充分尊重、适度优化地形地貌,维护地区生态安全格局。
改善景区的交通组织,完善景区的配套服务设施,精心组织景点和游线,增强景区的吸引力、激发地区活力。
(4)历史延续、文化传承原则延续和烘托历史情境和场所精神,将历史、未来传承链接,观赏与参与相结合,进一步发掘和拓展人文内涵,展现东钱湖地方文化的底蕴和风采。
(5)兼顾刚性、弹性的可操作性原则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规划控制应留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适应东钱湖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
3.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到2020年,把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建成为国家级生态旅游度假区和长三角著名的休闲度假基地、华东地区重要的国际会议基地、国际性的高端总部经济基地。
至2020年,本规划范围内的常住人口规模为15万人,旅游人口规模500万人次/年,建设用地规模37.93平方公里。
发现并发扬空间特色,展现“水岸休闲生活、现代本土风格”的地区形象,营造“山水俱佳、浓荫华盖、动静相宜、人家参差”总体空间环境。
宁波东钱湖镇政府地块规划及建筑方案设计摘要: 本文介绍了城镇化背景下新型综合体设计的主要理念。
方案在城市更新与江南水乡文脉引导下,重在深度挖掘东钱湖地域文脉,将该综合体打造成一个集公共服务、商业商务和酒店等功能为一体城镇核心。
关键词:综合体,山水,地域文脉,钱湖文化东钱湖因水而兴、因水而名,周边青山群抱、逶迤绮丽,素来拥有“西子风韵、太湖气魄、亦刚亦柔”的山水格局。
刚,如秀峰峥嵘、雄伟挺拔,亦如传统民居格局方正;柔,如钱湖波平、静谧和美,亦如街巷空间流动。
一刚一柔,方圆平衡,创造出“刚柔相济”的和谐意境。
一前期分析本项目地处东钱湖老镇中心,它的实施将对城市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们首先从宏观层面进行项目解读。
从区域功能看,它是提升老镇公共服务的“引擎”和塑造北部形象的“门户”,是公共活动的重要节点。
从交通看,地块临莫枝北路和白石北路两条城市主干道,形成了主要的形象展示面,原S71省道现从中部斜向穿越,改道后部分保留路段将形成场地记忆。
从空间看,地块西南侧临中塘河,拥有良好的山水景观资源,位于区域空间格局的山水视线通廊和开放空间轴线上。
从规划条件看,上位规划确定分为行政和商务办公两个地块进行开发。
从业态上看,需配置与城市共享的0.8万方商业和规划若干便于分割出让的独立商务楼,以增加可操作性。
二设计理念南北分区的用地划分,要求方案兼顾两种迥异的功能和形式之间的协调;清晰的水乡文脉和复杂的场地特征,要求方案针对其环境作出合理的回应;快速更新的城市格局和发展需求则期待项目的落成能够快速的融入城市,创造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如何平衡诸多推动和制约方案进程的要素,成为本案的关键所在!为寻求解题的思路,我们尝试首先从地域文脉本身寻求答案。
通过研究东钱湖特有的山水格局和民居聚落形态,可以发现:“刚”性的因素和“柔”性的因素,两种看似对立的特征在自然中和谐共生:山石是刚性的,流水是柔性的;民居是格局方正的,街巷空间是流动的。
目录第一章旅游发展现状特点与SWOT分析 (4)一.旅游业现状 (4)二.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4)三.世博会带来新的旅游发展契机 (6)四.相关规划对东钱湖的发展定位 (7)第二章旅游资源分析 (10)一.自然地理要素 (10)二.旅游资源调查 (14)三.旅游发展的区域分析 (28)四.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 (31)第三章旅游度假区范围、性质与发展目标 (40)一.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旅游发展总体定位 (40)二.旅游度假区范围的划定 (40)三.旅游度假区性质 (41)四.旅游发展目标 (41)五.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在宁波市、浙江省、长三角及全国的地位 (44)第四章旅游发展战略 (46)一.战略指导思想 (46)二.发展战略 (46)三.逐步实施战略转变 (47)第五章旅游客源市场调查分析 (50)一.国际、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的发展特点与趋势 (50)二.旅游客源市场发展的有利、不利因素 (51)三.旅游目标客源市场的确定与分析 (52)四.旅游客源市场调查统计与数理分析 (55)第六章旅游目标市场及发展预测 (75)一.重点目标客源的确定和细分分析 (75)二.东钱湖旅游客源市场趋势预测 (96)第七章旅游度假区形象定位与营销策略 (105)一.东钱湖旅游形象的现状与问题 (105)二.东钱湖旅游形象的地方文脉 (105)三.东钱湖旅游形象本底认知的受众调查 (106)四.东钱湖旅游的总体形象定位 (107)五.旅游形象感知系统的设计 (109)六.旅游主题口号及形象传播 (113)七.旅游形象建设实施建议 (115)八.旅游市场促销策略 (118)九.旅游产品与旅游项目营销 (121)十.旅游客源市场的促销建议 (124)第八章规划分区与结构布局 (127)一.分区原则 (127)二.旅游分区 (127)三.旅游发展空间布局结构 (128)四.旅游交通骨架 (129)第九章旅游产品开发与项目策划 (130)一.旅游产品现状与问题 (130)二.旅游产品体系规划 (131)三.旅游产品与空间整合分析 (135)四.旅游产品特色规划 (137)五.旅游项目策划 (139)六.特色项目分类 (155)七.旅游游线组织 (158)八.拳头产品 (168)第十章旅游产业要素规划 (170)一.导游与旅行社业规划 (170)二.宾馆住宿接待业发展规划 (172)三.餐饮服务业发展规划 (176)四.文化娱乐业发展规划 (178)五.旅游商品与购物规划 (182)六.旅游道路交通规划 (186)七. 旅游相关产业规划 (194)第十一章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196)一.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196)二、用地规划原则 (197)三、土地利用规划 (198)第十二章保护培育规划 (202)一、保护培育的对象和类型 (202)二、保护培育的原则、分级和措施 (202)第十三章景观绿化建设 (205)一.现状分析与评价 (205)二.规划原则与建设目标 (209)三.旅游度假区植物景观规划 (210)四.植被抚育与优化 (212)五.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 (216)第十四章环境保护规划 (218)一.环境现状 (218)二.旅游容量 (218)三.环境保护规划 (224)四.环卫设施规划 (230)第十五章旅游支持与保障系统规划 (234)一.政府管理保障与管理机制、体制创新 (234)二.旅游发展的产业政策 (236)三.旅游发展的科技保障 (239)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239)五.信息传递系统 (242)六.历史文化保护 (244)七.安全防灾系统 (246)第十六章分期发展规划 (251)一.近期(2003-2005):建设开拓期 (251)二.中期(2006-2010):发展壮大期 (253)三.远期(2011-2020):繁荣成熟期 (255)第十七章投资效益与影响评估 (257)一.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分析 (257)二.旅游投入的成本-收益评估(政府收益评估) (270)三.发展旅游对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评估 (273)第一章旅游发展现状特点与SWOT分析一.旅游业现状具有“太湖气魄、西子风韵”的东钱湖自古以来便是浙江东部著名的风景胜地,湖光山色明秀质朴,自然山水风光与人文名胜古迹相映生辉。
东钱湖综合整治工程·水上排泥场选址报告及初步方案一、选址报告(一)项目背景1.东钱湖综合整治工程的必要性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中心城区的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显著提高。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宁波市提出加快开发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将东钱湖地区建成一个自然山水风光与人文名胜估计相映生辉的生态型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进一步提升东钱湖旅游发展层次,促进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但目前东钱湖总体上还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受流域生活、农业等外源和湖泊底泥污染等内源影响,湖泊水环境日益恶化,水质总体仅达IV-V 类水标准,水体处于中~富营养;围湖造地和过度水产养殖,不合理的湖泊水资源利用,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湖岸缺乏统一规划,岸畔杂乱;湖泊局部淤积严重,低水位时滩地出露或水深不足,湖内渔网、虾笼遍布,影响水上旅游、运动和景观环境;湖泊水资源调度管理尚不科学等问题。
总之,东钱湖现状与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东钱湖综合治理是宁波市及东钱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改善湖区水环境和水生态环境,是实现东钱湖地区总体规划目标需要,对促进湖区生态旅游改善,提升东钱湖生态旅游的价值与品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尽快开展东钱湖及其流域综合整治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2.水上排泥场选址的重要性 根据东钱湖综合整治工程可研报告,确定东钱湖底泥清淤疏浚共20个区片,合计519.19公顷,疏浚深度一般为0.3~0.6米,局部0.8米,疏浚工程量总计296万立方米。
而排泥场总体方案为陆上结合水上,并确定水上排泥场两处,一处面积约20公顷、一处面积约3.33公顷。
其中较大的一处水上排泥场面积约占整个东钱湖水面的1%,其对于东钱湖地区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如对区内防洪、景观、旅游、航道、基础设施管廊等方面。
因此,如何通过多因子分析和空间模拟等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寻找一个最佳的选址方案,这在东钱湖综合整治工程中,甚至在整个东钱湖地区的旅游发展、风景区以及城市建设的过程是及其关键的一个环节。
一、规划背景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现正处在“提升水平、打造精品、完善优势、领跑示、创新保障”的关键发展阶段。
规划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城市群空间发展态势着眼,凭借其战略性资源,成为市域中的特色地区和战略节点地区,将围绕“现代服务业、休闲产业”,全力打造旅游——生态综合体、经济——生态综合体,在城市转型与提升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二、规划容1.规划围与期限规划围包括东钱湖旅游度假区、东钱湖风景名胜区的围,规划围面积130.56平方公里。
近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
2.规划原则(1)科学可持续发展原则贯彻科学发展观,将东钱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到科学发展的轨道,调整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注于发展旅游经济,提高区域发展质量。
(2)发现、发扬空间特色原则发现、发扬空间特色,提高地区的知名度、美誉度,增强其感召力和呼唤力。
(3)生态优先、活力提升原则科学选择和布局建设用地,充分尊重、适度优化地形地貌,维护地区生态安全格局。
改善景区的交通组织,完善景区的配套服务设施,精心组织景点和游线,增强景区的吸引力、激发地区活力。
(4)历史延续、文化传承原则延续和烘托历史情境和场所精神,将历史、未来传承,观赏与参与相结合,进一步发掘和拓展人文涵,展现东钱湖地方文化的底蕴和风采。
(5)兼顾刚性、弹性的可操作性原则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规划控制应留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适应东钱湖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
3.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到2020年,把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建成为国家级生态旅游度假区和长三角著名的休闲度假基地、华东地区重要的国际会议基地、国际性的高端总部经济基地。
至2020年,本规划围的常住人口规模为15万人,旅游人口规模500万人次/年,建设用地规模37.93平方公里。
发现并发扬空间特色,展现“水岸休闲生活、现代本土风格”的地区形象,营造“山水俱佳、浓荫华盖、动静相宜、人家参差”总体空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