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讲义:第八章 专题一 核心突破二
- 格式:docx
- 大小:143.25 KB
- 文档页数:13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突破精准答题:专题一学案二第2讲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19分)材料一:“韧性城市”出现在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14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
什么是韧性城市?按照国际组织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定义,“韧性城市”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
在当前学术和社会语境下,灾害可以涵盖自然灾害、社会重大影响的事件(如战争)和健康(如疫情)等维度。
城市韧性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论点之一,其核心就是要有效应对各种变化或冲击,减少发展过程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
近年,北京、上海等城市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均有“加强城市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提高城市韧性”等相关表述。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危机,让我们对“城市韧性”有了更感性的认识,对城市如何在日益增长且变幻莫测的风险和挑战中正常运行并保持韧性这一议题,有了更理性的思考。
一方面,突发疫情的出现,给当下城市空间的定义与使用带来巨大冲击与影响。
历史上,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不断重塑城市和社会,并间接促进了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及其演进。
疫情期间,城市服务与供给模式发生了全面线上化转变,城市居住、就业、游憩与交通等空间的功能形态与使用模式均面临重新定义。
另一方面,新兴技术对于疫情防控期间城市空间的正常运维使用起关键性作用,实质地支持了政府和城市的正常运行、社区层面的管理、个人层面的适应性生活与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对一系列泛智慧城市技术的检验。
其最终为各级治理者的高效精准治理、医疗工作者的药物研发和病情诊断、公司企业的远程运维以及公众群体的积极参与和反馈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持和保障,大幅减少了城市各方面所受到的负面影响,进而在平灾结合、城市空间的弹性与健康使用、脆弱地区或人群的监测预警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从多维度提升城市(空间)的韧性。
核心突破二从语言角度鉴赏——因言得意,得意赏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优美的意境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
诗歌的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加凝练、优美,更具抒情性、含蓄性、跳跃性和感染力。
古诗词语言从语音上分析,有音乐美、节奏美;从语义上分析,具体有语境表层义和特殊的深层义,有形象、情感、精练美;从语法上分析,有语序颠倒、语句跳跃、词语错位、词性活用、成分省略等,常常造成特别的艺术效果。
语言风格更是呈现出多样的变化,如热情奔放、沉郁顿挫、委婉含蓄等等。
一、炼字炼字就是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一般来说,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1.炼动词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鉴赏古典诗词就是要反复咀嚼品味,体悟含蓄蕴藉、深刻隽永的字词。
动词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语)的特点,同时动词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
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也表现在动词的运用层面。
动词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能够给鉴赏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一个“厌”字,将多少“沉痛伤乱”包蕴其中。
动词,尤其是一些“多义”和“活用”的动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试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韵味。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念奴娇·赤壁怀古》)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穿”字,化静为动,写出了乱石的陡峭、尖锐;“拍”字,运用拟人手法,点出了江流湍急的气势;“卷”字,表现了江涛冲击堤岸后形成雪花的力度。
这三个动词形象生动地描摹出赤壁山势的险要高峻和水势的汹涌澎湃,有声有色地展现了古战场雄壮的画面。
2.炼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
专题五语句补写核心突破一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精做真题,研判方向1.(2015·全国Ⅰ)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电子商务存在的价值之一,就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网上购物、网上支付,节省消费者与商家的时间和空间,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于工作忙碌的上班族而言,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易于达到货比三家、快乐购物的目的。
在信息多元化的21世纪,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完成购物,已经成为许多消费者的习惯。
答案(示例)①从而大大提高交易效率②除了大量节省宝贵时间③上网浏览商品信息解析做此题要在读懂语段中心意思的基础上,填写相应的语句,使上下文中心一致,意义连贯、贴切。
试题评点该语段中心是谈通过互联网进行网上购物、网上支付的好处。
三处所填句子,第①处是个总结句,第②③处是承接句。
虽说考生对电子商务可能不太熟悉,但只要能把握全段中心,根据上下文的相关提示,准确补写并不困难。
2.(2016·全国Ⅰ)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花青素是一种水溶性的植物色素,分布在液泡内的细胞液中,能够决定花的红色、蓝色、紫色等颜色的差别。
这是因为花青素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酸性溶液中呈现红色,在碱性溶液中变为蓝色,处于中性环境时则是紫色。
更令人称奇的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如有一种牵牛花清晨是粉红色,之后变成紫红色,最后变成蓝色。
究其原因,就是花瓣表皮细胞的液泡内pH值发生了变化,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形成花的颜色的变化。
答案(示例)①在不同环境中会形成不同颜色②有些花的颜色可以一日数变③花青素也就随之发生变化解析整个语段介绍花青素对花的颜色的决定作用。
核心突破一文本论证分析——着眼“三要素”,关系作用细分析一、论述类文本基本概念论述类文本又叫说理文(过去叫议论文)。
它是以论述、分析为主要表达方式,阐明事理、表明主张的文章,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等“三强”特点。
从内容上分,它主要包括社会科学类(指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考古、文化、教育、语言、文艺、美学等内容)和杂感类(指作者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发表的议论、感叹等)文章。
从论证上分,它主要有立论文和驳论文两种:立论文指针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正面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同时用充足的有说服力的论据来证明所提出的论点的议论文。
驳论文指针对对方的观点加以批驳,在批驳的同时阐述自己的观点的议论文。
根据内容和用途,我们习惯上把它分为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
二、论证三要素(1)论点指作者在文中发表的观点。
一般是一文一个中心论点,在整个论证过程中,紧紧围绕着这个论点来展开议论。
也有找不到论点句的,这是潜在论点的写法。
中心论点下可以有若干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是论证中心论点的。
论点在文本中的特点:①从全文看,论点必然是能统摄全文的中心句(而不是某一段的中心句)。
②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
论点的提出,有时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的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有时在文章的结尾,就是所谓的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论述中心的写法;有时在文章的中间;有时文章标题就是全文论点。
当然,也有少数议论文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需由读者自己进行概括。
③一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为了论述得更深刻,更有条理,常有支撑中心论点的分论点,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是统帅与被统帅的关系。
(2)论据指用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可行性的依据。
议论文中的论据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选用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称为事实论据;一类是人们公认为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原理、定律等,称为事理论据。
(3)论证指的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论证的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
专题一正确使用成语核心突破一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精做真题,研判方向1.(2015·全国Ⅰ)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这正是经验丰富的主教练在战术安排上的________之处:下半场比赛中想方设法消耗对方主力队员的体力。
终于扭转劣势,赢得比赛。
②经过几天的________,又和病人家属作了充分沟通,吴医生最终否定了治疗小组提出的保守治疗方案,决定尽快为病人进行肺部手术。
③早在上个世纪末,当地决策者就________,提出了从单一的小农业向大农业转移的战略措施,于是一个个生态经济园区应运而生。
A.老谋深算深谋远虑深思熟虑B.深思熟虑老谋深算深谋远虑C.老谋深算深思熟虑深谋远虑D.深谋远虑深思熟虑老谋深算答案 C解析老谋深算:周密的筹划、深远的打算。
形容人办事精明老练。
第①句中用来形容“经验丰富”的主教练,符合语境。
深思熟虑:深入细致地考虑,侧重形容人思考的深入、时间久。
符合第②句“经过几天”的语境。
深谋远虑:周密地计划,往长远里考虑。
符合第③句“早在上个世纪末”就提出了“战略措施”的语境。
试题评点该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重点放在了近义成语上,题型与2014年相同。
答题时必须把近义成语的区分点与不同的语境对应起来。
这三个成语都有“考虑周全”意,但又有细微区别。
“老谋深算”侧重在“老”字,形容人办事精明老练;“深谋远虑”侧重在“远”字,考虑长远;“深思熟虑”侧重在“熟”字,反复考虑。
而三个句子的语境分别给出了相应的信息。
第①句是“经验丰富”,第②句是“经过几天”,第③句是“早在上个世纪末”。
各自的语境对应各自的成语即可。
2.(2016·全国Ⅰ)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抗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②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
核心突破二掌握关键的补写能力——合理推导,扣紧接上解答语句补写题,一般分三步:第一步是阅读语段——确定中心,理清脉络;第二步是推导句子——明位置,看联系,抓暗示,推导出要补写句子的表达内容和形式;第三步是检查验证——代入检验,以求连贯。
其中第二步是最核心的工作。
第一步:阅读语段——确定中心,理清脉络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题目。
惊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其含义是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在地下冬眠的昆虫。
实际上,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
现代气象科学表明,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大地湿度渐高,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活动频繁。
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我国南北跨度大,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1)该语段的中心是什么?其内部有着怎样的层次思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语段中心:惊蛰雷鸣。
层次思路:语段共五句,一、二两句解释惊蛰雷鸣不是昆虫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三、四两句解释惊蛰雷鸣的原因;第五句解释惊蛰雷鸣的地域差异。
(2)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示例)①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②惊蛰前后之所以会有雷声③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解析语段的中心话题是惊蛰雷鸣。
第①处之前的“实际上”是对首句春雷惊醒冬眠的昆虫的说法表达转折之意,结合空缺处后文解释真正原因的内容,不难推断此处应填写“昆虫并不是被雷声惊醒的”一类意思的语句。
第②处,前文“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提示空缺处说明的对象是关于“惊蛰雷声”的,再结合后面“是因为”句子的内容,可推断此处应填写“惊蛰前后之所以会有雷声”一类意思的内容。
核心突破二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把握语境,体察细微一、记准成语意思,尤其是重点语素的含义,避免望文生义成语具有结构的稳定性和意义的整体性特点,其含义是约定俗成的。
成语的含义不是构成它的单个语素义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引申、比喻等方式概括出来的。
因此,理解成语意思时尤其要注意以下三点。
1.理解词语来源。
特别是对含有典故的成语,要理解其来源及相关的典故。
如“目无全牛”:语出《庄子·养生主》,是说一个杀牛的人最初杀牛,眼睛看见的是整个的牛,三年以后,技术纯熟了,动刀时只看到牛的皮骨间隙,而看不到全牛。
后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常常被误解为“看不到整头牛(看不到整体)”。
2.读懂重点语素。
特别是对含有古义的语素,要准确理解此语素在其中的准确含义。
如“登高自卑”:登高山要从底下开始。
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做事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
这里“卑”是“低”的意思,而我们常常会将“卑”误解为“卑贱(渺小)”。
3.把握引申含义。
特别是对那些有引申(比喻)含义、多层含义的成语,要全面理解其真正的、丰富的含义,并了解其在现在常用的含义。
如“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指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不能理解为望着海洋发出感叹。
知识运用1.请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原因。
(1)张经理语重心长的一席话,如电光石火....,让小余心头郁积的阴霾顿时消散,再次燃起争创销售佳绩的激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电光石火:像闪电的光,像燧石迸出的火星。
这种光和火星闪现的时间极短,形容迅速消失。
也用来形容速度极快。
此处属望文生义。
(2)最美的是小镇的春天,草长莺飞,风声鹤唳....,走进小镇就如同置身于世外桃源,来此旅游的人一定会被这里的美丽景色深深吸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风声鹤唳:形容惊慌疑惧。
此处属望文生义。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教材中一些有深度的作品,之所以被很多人视为畏途,多源于文章被“大卸八块”为干瘪的“知识点”,令人因目无全牛....而对这些课文心生畏惧。
B.淘宝网、当当网等知名大型网站首页出现错别字的情况比比皆是,出现错别字可能是因为大意,本无可厚非,但面对网友的指错却犯而不校....就令人费解了。
C.人们都希望度过美好的桑榆暮景....,但现阶段中国许多老人的现实却并非如此,子女为生计四处奔波,无暇顾及老人,“空巢”现象普遍。
D.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93岁高龄的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院士为研究生新生做报告的35分钟里,学生成片地趴在桌上睡觉,于是有人认为,大学生第一课应该要不羞当面....,治学先修身。
答案 C解析A项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望文生义。
B项犯而不校: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自己也不计较。
望文生义。
C项桑榆暮景:落日的余晖照在桑树、榆树的树梢上,比喻老年的时光。
使用正确。
D项不羞当面:不把面对面的批评当作羞侮。
表示愿意倾听别人的批评。
望文生义。
二、记准成语的使用对象,避免张冠李戴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范围,词义有所侧重,适用的对象也就不同。
有的指个体,有的指群体;有的指人,有的指物;有的专用于男女或夫妻之间,有的专用于写文章或文学艺术等等。
如果把握不准,就极易扩大或转移使用的范围。
如“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就不能用在男性身上。
“倚马可待”指靠着即将出征的战马起草文件,可以立即完稿,形容文思敏捷,写文章快。
这个成语就不能用来修饰书法作品或绘画作品。
知识运用3.请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原因。
(1)(2017·天津改编)文艺复兴以后,美成为人文素养中的主要内涵,真与美就劳燕分飞....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劳燕分飞:比喻人别离(多用于夫妻)。
此处应用“分道扬镳”。
(2)(2017·江苏改编)在刺绣画艺术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无数绣娘以励精求治....的工匠精神,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励精求治:振作精神,想办法把国家治理好。
用于人,此处不能用于修饰“工匠精神”。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从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教育到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农业,“互联网”的发展如火如荼....,已从第三产业渗透到第一、二产业。
B.遍寻文明史,国家阅读风气的兴衰总与其文明程度休戚相...关.。
凡读书蔚然成风之时,也必为思想活跃、文明进步、社会人心昂扬进取之世。
C.市场上漂亮而有个性的新车型越来越多,消费者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择善而从....,这对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
D.水污染会给公众的身体与健康带来威胁,造成某些慢性病,还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损失,其危害性是不可理...喻.的。
答案 A解析A项如火如荼:像火那样红,像荼(茅草的白花)那样白。
原形容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
句中说“‘互联网’的发展”“已从第三产业渗透到第一、二产业”,故用“如火如荼”形容这种形势,很恰当。
B项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
只能用于人与人之间、人与集体之间,句中使用对象不当。
C项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意见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句中使用对象不当。
D项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
多指人。
句中说的是“水污染”带来的危害性,使用对象不当,此处应用“不言而喻”。
三、记准成语的感情色彩,避免褒贬误用有的成语本身具有明显的褒贬色彩。
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三种类型。
在成语的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褒贬,否则就容易造成贬义词褒用或褒义词贬用的错误。
有的成语意义较为复杂,感情色彩呈现两面性,如“想入非非”,指胡思乱想,多含贬义;又指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属中性。
“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境界或环境优美的地方,属褒义;又比喻空想的脱离现实的地方,含有贬义。
“无所不至”,既指没有达不到的地方,属中性;也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属贬义。
对这类“两面”成语的使用,一定要把握好语境,严防褒贬误用。
需要注意的是,有时为了收到特殊的修辞效果,有意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这不应视为误用。
如“艾奇逊是不拿薪水的教员,他是如此诲人不倦地毫无隐晦地说出了全篇真理”,句中的“诲人不倦”就是修辞上的褒词贬用,起到了很好的讽刺作用。
知识运用5.请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原因。
(1)(2015·安徽)在东海舰队组织的此次实战演练中,我军的反水雷舰艇倾巢而出....,成功扫除了“敌军”在航道上隐蔽布设的多枚新型水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倾巢而出:出动全部力量(含贬义)。
用来形容“我军”舰艇的情况,感情色彩错误,褒贬失当。
(2)为了完成在全国的市场布局,我们三年前就行动了,特别是在营销策略的制订上可谓处心..积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含贬义。
常误解为“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此处属褒贬误用。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互联网红包的走俏和盛行捕捉到了大众的心理与趣味,去年的春节,互相派发微信红包就成为让老百姓大快人...心.的问候方式。
B.近年来,中国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规模越来越大,参与者趋之若鹜....,中国马拉松及相关运动已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
C.根据茅盾文学奖作品、路遥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播出后,获得了观众的交口称赞,既出人意表....,又在情理之中。
D.招聘会上,工会领导面对记者的采访振振有词....,“作为招聘活动组织方,必须首先替职工群众认真把好入口关”。
答案 C解析A项大快人心: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
感情色彩不当。
B项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种事物(含贬义)。
感情色彩不当。
C项出人意表:(事物的好坏、情况的变化、数量的大小等)出人意料;在人们的意料之外。
使用正确。
D项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
含贬义,感情色彩不当。
四、记准成语的适用语境,避免不合语境、重复矛盾成语的使用都有其特定的语言环境。
有的要和整个句子的氛围相吻合,有的要和人称相对应,有的意义要和句子相适合。
还有的成语自身就带着使用语境,如“谈笑自若”等。
因此,使用成语,必须要看其语境。
另外,成语意义与语境意义重叠、前后矛盾的原因与我们不明白成语真正的含义有关。
如“莘莘学子”本身就有众多的意思,不能用“一个”修饰。
所以,需要对成语全面、细致地理解,哪怕其中一个语素我们都不能放过。
知识运用7.请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原因。
(1)(2017·山东)2016年,中国女排勇夺里约奥运会冠军,不言而...喻.地证明了郎平执教水平的高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这个句子的语境是“中国女排勇夺里约奥运会冠军,事实确凿、理由充分地证明了郎平执教水平的高超”,因此该成语的使用不合语境。
此处可改为“无可辩驳”或“显而易见”。
(2)(2016·浙江)他爱好广泛,喜欢安静的棋类运动,对热闹的纸牌游戏也来者不拒;欣赏通俗感性的流行歌曲,对庄重恢宏的交响乐也甘之如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甘之如饴:感到像糖一样甜,形容甘愿承受艰难、痛苦。
“之”指艰辛、痛苦,不适用于欣赏交响乐的语境。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李军从多方面查阅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刻苦钻研和认真分析,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一称得上不易之论....的改革方案的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