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总复习资料:基础知识点
- 格式:pdf
- 大小:27.36 KB
- 文档页数:19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分享高三语文知识点1一.比喻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2.比喻的种类: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二.比拟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2.比拟的种类:①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②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三.借代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2.借代的种类: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四.夸张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2.夸张的几种形式:①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②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③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五.对偶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2.对偶的几种形式: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六.排比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2.排比的几种形式:①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②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七.设问设问的特点:〝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又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八.反问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反问的形式有两种:①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②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高三语文知识点2定语后置句: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六.固定格式1.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七.文言翻译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所以木材用墨绳量过(再经过加工)就直了,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译文: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使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译文:君子的天赋并不是与众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这是因为它心思专一啊.5.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译文: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除了蛇.鳝的洞穴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了,这是因为它心思浮躁啊.高三语文知识点3一.通假字1.无能为也已(矣)2.共其乏困(供)3.秦伯说,与郑人盟(悦)4.失其所与,不知(智)5.何厌之有(餍)6.若不阙秦(缺)二.古今异义(古/今)1.贰于楚也(从属二主.有二心/数词二的大写)2.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3.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4.今有急而求子(您,多指男子/儿子)5.越国以鄙远(边远的地方/粗鄙.低下)6.以烦执事(婉指秦穆公/掌管某事的人)7.亦去之(离开.距离/到达)8.微夫人之力(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三.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2.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3.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4.唯君图之(计划,考虑)5.既东封郑(使…成为疆界)6.阙秦以利晋(使…得利)(二)名词作状语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2.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3.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到黄昏)(三)动词作名词1.君亦无所害(害处)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四)形容词作名词1.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2.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五)形容词作动词1.因人之利而敝之(损害)2.肆其西封(扩张.延伸)(六)一般动词的使动1.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亏损)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四.文言句式(一)省略句1.(烛之武)许之(主语)2.(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3.(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4.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5.敢以(之)烦执事(宾语)6.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二)倒装句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2.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同上)3.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同上)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同上)5.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三)判断句1.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2.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四)固定句1.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何必…)2.夫晋,何厌之有?(….怎么….)高三语文知识点41.省主语在一个复句之中,第一个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个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可以省略,这种情况在古代汉语中称为承前省.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桃源人〞后三个分句的主语同第一个分句,所以省略了.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也常见.但是古代汉语中还有主语蒙下省略的现象.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在〝无信〞前省略了〝你〞,在〝无礼〞前省略了〝你〞.这种现象在新课标语文的文言文中不常见.由于在语言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常不一致,主语又因省略经常不出现,所以古代汉语中多有暗换主语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多称成为病句,可是在古代汉语中却是允许的,正常的,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其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之前的主语是〝桃源人〞,可是后一句的〝具答之〞的主语是〝渔人〞.(>)主语在前后句发生了变化,但都省略了.2.宾语的省略古代汉语省略宾语的现象,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及物动词虽然也要求一个宾语与之搭配,但这个宾语完全可以不出现而隐含起来,只要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在前文中已经出现或者已经谈到过,不再出现也能使人正确体会出动作的接受者,宾语则可以省略.〝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意思是将尉拔出剑站了起来,吴广也站了起来,夺下将尉的剑并且把他杀了.此句中承前省略了自己的宾语剑.这些省略在初中文言文中都比较常见.其中也包含了省略介词宾语的现象,〝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这句话里的介词以〞的宾语〝之〞省略了.〝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中的宾语〝之〞也省略了>3.省略谓语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一定要补充出来.高三语文知识点5字音娴(_ián)于辞令属(zhǔ)草稿未定惨怛(dá)谗人间(jiàn)之帝喾(kù)靡(mǐ)不毕见举类迩(ěr)濯(zhuó)淖(nào)蝉蜕(tuì)皭(jiào)然滓(zǐ)既绌(chù)商于(wū)屈匄(gài)餔(bū)其糟温蠖(huò)啜(chuò)其醨(lí)汶汶(méiméi)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2.人穷则反本3.靡不毕见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6.屈平既绌7.齐与楚从亲8.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9.亡走赵,赵不内_.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词类活用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3.谗谄之蔽明也4.邪曲之害公也5.方正之不容也6.明道德之广崇7.蝉蜕于浊秽8.厚币委质事楚9.其后楚日以削_.时秦昭天与楚婚_.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_.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_.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_.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今异义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2.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4.颜色憔悴5.形容枯槁6.而能与世推移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离骚〞者,犹离忧也.2.天者,人之始也3.秦,虎狼之国.4.此不知人之祸也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二)被动句:1.方正之不容也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3.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4.而自令见放为5.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6.数十年,竟为秦所灭7.是以见放8.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三)状语后置句: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3.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四)定语后置句: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五)宾语前置句: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梳理脉络用文中五个字概括出人物经历.任(第1节)—疏(第2节)——绌(第4节)—迁(第_节)—沉(第_节)高三语文屈原列传知识点:重要语句翻译1.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天是人类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文章描写的是普通事物,但意义却非常重大,列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含义却十分深远.)_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分享。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复习语文课程在高三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对于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提升和高考成绩的影响都非常大。
为了帮助同学们对高三语文知识点进行总复习,本文将从考试大纲出发,系统地梳理并总结高三语文的重要知识点,以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战高考。
第一部分:阅读理解高三语文考试的一大重点就是阅读理解题型。
阅读理解要求考生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的观点,并能够从文章中找到相关的细节进行分析和判断。
以下是高考常见的几种阅读理解题型:1.主旨概括题:要求考生能够通过阅读文章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用精炼的语言进行准确而简洁的概括。
2.细节理解题:要求考生能够在文章中找到与问题相关的细节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判断。
3.观点态度题:要求考生能够理解作者的观点,判断作者对待某一问题的态度,并能够找出支持作者观点的相关细节。
4.文段表达题:要求考生能够根据所给的提示,完成对文段的合理补充,使之符合文章的整体逻辑和语言风格。
在备考阶段,同学们应该多做高考真题和模拟题,熟悉不同类型的阅读理解题型,掌握相应的解题技巧,提高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第二部分:写作技巧高考语文写作是考察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几个高考语文写作的必备技巧:1.选题要准:在写作时,要选取与自己熟悉的话题进行创作,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阅读积累,做到有话可说,有料可撰。
2.结构要清:写作时应该注意整体结构的安排,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力求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使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凑。
3.论点要明:在文章中要明确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并通过论述和举例等方式进行支持,增强说服力。
4.用词要准确:写作时应该注意用词准确、得体,力求用简洁、精准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5.修辞要巧妙:适当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加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通过不断地练习和积累,掌握好写作技巧,同学们就能在高考语文写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三部分:古诗文鉴赏高考语文考试中,对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考察内容。
高三语文作文基础知识点一、作文的基本概念及分类作文是指按照一定的题目和要求,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和意志的一种书面表达形式。
根据内容和形式的不同,作文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论述文和应用文四种。
1. 记叙文:叙述事件、故事、人物等的发展过程和变化情况,常用的写作手法有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
2. 说明文:用来阐明某个概念、事物、现象的特点,常用的写作手法有定义、举例、比较等。
3. 论述文:针对某个观点或问题进行辩证的分析和论证,常用的写作手法有列举理由、分析原因、对比不同观点等。
4. 应用文:包括书信、通知、建议等,用来传达信息、表达感激、请求或建议的意思。
二、作文的基本组成部分一个完整的作文通常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三个部分。
1. 开头:作文的开头需要引入话题,指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并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可以通过提问、引用名言、描述场景等方式来开头。
2. 中间:中间部分是作文的主体,是对中心思想进行阐述和论证的地方。
可以通过举例、对比、引用文献等方式来支持论点,并注重段落间的过渡和衔接。
3. 结尾:作文的结尾需要给读者一个总结和印象深刻的结束。
可以通过再次强调中心思想、提出建议或展望未来等方式来结束作文。
三、作文的写作技巧除了上述基本组成部分外,作文还需要运用一些写作技巧,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说服力。
1. 用词准确、生动:选择恰当的词语来表达思想,注意用词的具体和形象性,避免过于抽象或模糊的表达。
2. 句式多样、结构清晰:可以使用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等不同的句式,使文章更加流畅;同时要注意段落的结构和逻辑性。
3. 修辞手法运用:适当使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可以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4. 注意细节:作文的细节描写需要具体、具有感触力,可以从感官、感情、态度等方面展开。
四、作文常见问题及改进方法在写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常见的问题,需要及时改进和提升写作水平。
1. 内容不充实:可以通过丰富知识、拓宽阅读面、增加实践经验来提供内容的充实度。
高三语文复习知识点整理归纳五篇模板精选与高一高二不同之处在于,高三复习知识是为了更好的与高考考纲相结合,尤其水平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此时需要进行查漏补缺,但也需要同时提升能力,填补知识、技能的空白。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高三语文知识点11、安步当车:古代称人能安贫守贱。
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
2、安土重还: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3、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
形容创作的艰苦。
4、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
比喻无济于事。
5、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简朴。
6、不孚众望:不能使群众信服。
7、不为已甚:指对别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
8、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9、不容置喙:不容别人插嘴。
10、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比喻旧思想文化不予以破坏,新思想、新文化就不能树立起来。
11、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含有轻视之意。
12、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不加注意。
13、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14、蚕食鲸吞:用各种方式侵占吞并。
15、分庭抗礼:现在用来比喻平起平坐,互相对立。
16、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17、管窥蠡测: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隘、很片面。
18、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19、怙恶不悛: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20、讳莫如深:隐瞒的再没有比它更深的了。
21、济济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
22、集腋成裘:积少可以成多。
23、间不容发:距离极近,中间不能放一根头发,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
24、见微知著:见到微小的迹象,就能察知发展的趋势。
25、江河日下: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
26、胶柱鼓瑟: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27、开门揖盗:比喻引进坏人,自招祸患。
28、梁上君子:代称窃贼。
29、屡试不爽:屡次实验没有差错。
30、鳞次栉比:形容屋舍或船只等排列的很密,很整齐。
高三语数英基础知识点一、语文基础知识点中学语文基础知识点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掌握好这些知识点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至关重要。
高三阶段,语文基础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词语的理解与应用:语文中涉及大量的词语,正确理解和灵活应用词语是语文学习的关键。
学生需要掌握词义辨析、词语搭配、词语运用等技巧,提升自己的词汇水平。
2. 修辞手法的运用:修辞手法是语文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包括比喻、夸张、拟人、排比等。
学生应该熟练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的定义与运用方法,有意识地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的表达力。
3. 文言文阅读与应用:高中语文中,文言文阅读占有一定的比例,对学生的理解力和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生需要加强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古文词语的理解与应用,提升文言文特有的表达能力。
高中数学是一门重要的科目,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有很大的培养作用。
以下是高三数学基础知识点的概述:1. 函数与方程:高三阶段的数学学习以函数与方程为重点,包括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函数的性质与图像,函数方程的解析式表示与应用等内容。
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各种函数与方程的性质和解法,能够灵活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 三角函数与解析几何:三角函数与解析几何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需要掌握各种三角函数的定义、性质与公式,能够灵活运用于求解各种三角函数相关的问题。
同时,解析几何也是高考数学中的重点,学生需要熟练掌握直线、圆和抛物线等几何图形的性质和相关计算方法。
3. 概率统计与数列数行:概率统计与数列数行也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需要了解概率统计的基本概念与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数列数行部分,学生需要理解各种数列的定义、性质与求和公式,能够灵活应用于解决数列数行相关的问题。
英语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重点科目之一,以下是高三英语基础知识点的概述:1. 词汇和短语:高中英语中,词汇量的积累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影响。
高三语文知识点汇编电子版【高三语文知识点汇编电子版】一、文言文基础知识点1. 词语解释文言文中常见的词汇解释,包括义项、用法等。
2. 语法要点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包括成句法、句法分析等。
3. 句式变换文言文的句式结构和变换方法,包括句式转换、倒装、省略等。
4. 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反问等。
二、现代汉语知识点1. 词汇理解与归纳现代汉语中各类词汇的理解和归纳,包括近义词辨析、词语搭配等。
2. 语法与句法分析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包括句子成分、语法结构等。
3. 句式变换与修辞手法现代汉语的句式结构和变换方法,包括句式转换、倒装、修辞手法等。
4. 阅读与写作技巧高三语文中阅读和写作的技巧与指导,包括文段解读、写作范例等。
三、文学常识与名篇解析1. 文学常识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作家的了解和掌握,包括历代文人作品、文学流派等。
2. 名篇解析对于古今名篇的解析和讲解,包括名篇精析、课文解读等。
3. 阅读策略与技巧高三语文中阅读的策略与技巧,包括文章速读、理解题解法等。
四、作文技巧与范文赏析1. 写作技巧高三语文写作的技巧与方法,包括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等。
2. 范文赏析对于著名作家的作品进行赏析,包括范文解析、范文指导等。
3. 话题写作与素材积累针对高三语文作文常见话题的写作指导和素材积累。
五、阅读理解与解题技巧1. 题目类型分析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考题的类型和解题技巧,包括主旨题、细节题、推理题等。
2. 解题步骤与思路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解题的步骤和思路,包括答题技巧与方法。
3. 阅读素材与模拟训练针对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技巧的素材积累和模拟训练。
以上是高三语文知识点汇编电子版的内容。
这份资料涵盖了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点、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变换,以及阅读理解与作文的技巧与范文赏析等内容。
希望这份电子版能够帮助到您,为您的语文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
高三语文总复习词语知识点一、词语的基本概念词是语言中最基本的单位,是由一个或多个音节组成的,可以独立运用的语言元素。
词语是具有完整意义的词的合称,包括单音词和多音词。
二、单音词1. 单音节词:由一个音节组成的词,如:人、天、水等。
2. 双音节词:由两个音节组成的词,如:花朵、阳光、学校等。
三、多音词1. 多音字:一个字有不同的读音,如:钢(gāng,gàng)、行(xíng,háng)。
2. 多音词:一个词有不同的读音,如:发(fā,fà)、下(xià,hà)。
3. 同音字:不同的字音相同,如:马(mǎ)、吗(má)、麻(má)。
四、构词法知识点构词法是研究词汇扩充和词的结构的学科,主要包括造词、词类转换、词根词缀等内容。
1. 造词(1)组合: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合而成,如:横扫千军、明星级、快乐无边等。
(2)派生:通过词缀的添加、删减、变化等,产生新的词语,如:美丽、吃遍天下等。
(3)转化:根据词形、词义等的转变,产生新的词语,如:亡羊补牢、冰雪聪明等。
2. 词类转换词类转换是指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法环境中可以属于不同的词类。
如:大(形容词)→大大(副词)、飞(动词)→飞来(动词短语)。
3. 词根词缀词根是词语中含有意义的核心部分,词缀是在词根前后加上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语素。
如:愿(词根)+望(前缀)=愿望、美(词根)+化(后缀)=美化。
五、词义辨析1. 同音词的辨析:具有相同的音但意义不同的词,如:燕(yàn,古代指鸟类)和烟(yān,燃烧后的气体)。
2. 近义词的辨析:意义相近但用法、侧重点等有所不同的词,如:喜欢和爱好、勇敢和英勇。
六、词语搭配词语搭配是指在语言表达中,某些词语常与特定的词语搭配使用,形成固定的词组或短语。
如:高兴、愉快、快乐等与"心情"搭配,构成固定的词语搭配。
七、词语辨析用词准确,对词汇的辨析和运用十分重要。
2023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1、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比喻三要素:本体、喻体、喻词。
3、五种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说明、描写。
4、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总分总结构、总分结构、分总结构等。
其他知识点:1、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逻辑顺序。
2、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介宾短语、的字短语。
3、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举例法、对比法、喻证法、归谬法。
4、八种主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对偶。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标点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标点符号考题是常出现,它的分类比较多,所以要谨记每个符号使用的方法。
标点符号常见考法是以选择题形式出题,考查内容较为固定,点号的连用、后括号的位置、引号和句末点号的关系等都是重点。
在写作文中标点符号也是核心考点,如果运用不好会影响到作文的分数。
今天*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以及使用的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希望通过*的学习能让大家更清晰的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详细内容如下:1.表概数的地方不能用顿号,但表确数的地方必须有顿号。
2.太短的并列成分间(尤其是约定俗成的词语),无须停顿也不会长生歧异,可不用顿号。
3.并列词语之间有了“和”“与”“及”等连词,连词前不用顿号。
4.较长的并列成分间可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5.并列词语做谓语、做补语时,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6.并列成分间已有问号或感叹号,不应再用顿号,也不用其他点号。
7.并列的成分有语气词时,并列成分间使用逗号。
关于冒号的使用:1.冒号一般管到句终,若只管到句子中间,则不能用冒号。
2.转述的话不能用冒号。
3.如果后文是应用原话,人称又未发生变化,前文既可用冒号,也可用逗号(“指出”“说明”“证明”和“认为”,这些谓语后一般用逗号。
4.没有比较大的停顿不用冒号。
5.下文和提示的内容不一致时,不能用冒号。
高三语文常考知识点有哪些(必背知识点归纳)新教材更留意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打造了实践性课程和活动课程。
新教材还增加了很多综合活动,更加留意打通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下面是我细心整理的高三语文常考知识点有哪些(必背知识点归纳),期望对大家有所挂念。
高三语文重点知识点整理一、语文基本知识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2.谈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3.比方三要素:本体、喻体、喻词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何地、何人、何因、何过、何果5.律诗四条件:八句四联、偶尾同韵、中联对偶、平声合调6.五种表达方式:叙述、谈论、抒情、说明、描写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总分总结构、总分结构、分总结构9.三大说明文说明挨次:按时间挨次、按空间挨次、按规律挨次10.两种基本谈论文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11.六种谈论文论证方法:举例法、对比法、喻证法、归谬法12.八种主要修辞手法:比方、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对偶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14.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介宾短语、的字短语15.六种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16.十二词类:名动形、数量代、副介连、助叹拟17.三种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18.三种省略号作用:表引文内容省略、表列举事项省略、表说话中断延长19.四种波折号作用:表解释说明前文、表后文跳动转折、表声音中断延长、表时地数起止20.四种引号作用:表引用实际内容、表讽刺反语、表特定谓语二、语文学法归类1、课文预习六步法:查注生词,扫清三字;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把握背景;标明段序,分清结构;画关键句,体会作用;简写主旨,归纳特色。
2、赏诗三步法:知人论世、译析字面、阐明主旨。
高三语文新教材知识点一、古代文学知识点1. 古代文学的概述古代文学是指我国古代时期的文学作品,包括先秦文学、汉赋、魏晋南北朝文学、唐诗、宋词等。
古代文学作品丰富多样,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精神风貌。
2. 先秦文学先秦文学是指公元前11世纪到秦朝前256年间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诗经》、《楚辞》和《左传》等。
其中,《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3. 鲁迅与现代文学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之一,他以犀利的笔触和深入的思考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困境与个体的苦难。
他的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文言文知识点1. 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是古代汉族民族语言文字的书面表达形式,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它的特点是使用繁体字,采用古代的语法结构和词汇,一般较晦涩难懂,需要较高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古代文言文经典阅读古代文言文经典是指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被广泛传播并被后人广为认可的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
通过阅读这些经典作品,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三、现代文学知识点1. 现代文学的定义和特点现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的文学作品,它与古代文学相比,更加注重现实的揭示与探索。
现代文学的特点是形式多样,涉及广泛的主题,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复杂性。
2. 新诗与现代诗歌新诗是反对旧体诗的文艺形式,主要出现在20世纪初,受到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
现代诗歌是在新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倡导自由的创作方式和突破传统的艺术表达。
四、古代诗歌知识点1. 古代诗歌的特点古代诗歌是指在先秦时期至唐代之间的诗歌作品,它的特点是注重音韵美和意境表达。
古代诗歌有律诗和绝句两种形式,其中律诗是按照一定的韵律格律创作的,绝句则是没有固定的韵律要求。
2. 唐诗的代表作品唐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巅峰之作,以杜甫、李白、王维等诗人为代表。
他们的作品丰富多样,或写景抒怀,或咏史叙事,或抒发个人感情,展示了唐代社会的繁荣与诗人的个性风采。
高三语文总复习资料:基础知识点一.语法知识1..实词(1).名词①人或事物②时间③表方位(2)代词①人称代词(你,我,他)②疑问代词(谁,什么,哪儿,为什么)③指示代词(这,哪,这样)(3)动词①表示动作行为(唱,支持,保持)②发展变化(长大,升高,增加)③表心理变化(喜欢,厌恶)④存在消失(有出现,消失)⑤使令(派,叫,让,请,允许,奖励)⑥可能意愿(能,会,应)⑦表示趋向(来,进来,过去)⑧判断(正是,是,就是)⑷形容词①事物状态(明媚,娴静,激动)②事物性质(快,多少,伟大,诚实)③事物形状(圆,方,长)⑸数词①确词(二,亿,二分之一)②概数(几许多三四十)③序数(第一,初二,老大)⑹量词①物量(斤,两,辆,朵,枝,个)②动量(阵,顿,次,遭,回,圈,趟)2.虚词⑴.副词: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时间,范围,程度,肯定,否定语气①表时间,频率(已经,曾经,刚才,正在,将要,快要,马上,立刻,顿时,渐渐,终于,忽然,偶尔,常常,往往,永远,一直,永久,一向,一再,再三,再次)②表程度(很,非常,更加,十分,最,太,稍微)③表范围(全,都,总共,仅仅,只)③表重复(连续,又,再。
也,还)⑤表语气(可,却,倒,偏,难道)⑥表肯否(可能,不,没有,没,必定,也许,或许)⑵.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词组前面,把他们合起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的,表示时间、处所、方向、对象、介宾短语(状语、补)①表处所、方向(从、自、往、朝、向、到、在、于、有)②表时间(从、自从、到、在、当、于)③表状态、方式(按照、以)④表原因(由于)⑤表目的(为、为了、为着、给)⑥表对象、关联(对、对于、关于、至于、连、同、跟、和、于)⑦表排除(除了、除)注:介词不能单独使用,不能加时间助词,可表趋向动词。
⑶.连词:用来连接句子(和、同、跟、当、以及、及、并且、而且、而、或、不但)⑷助词①时态动词(着、了、过)②结构助词(的、地、得、所)③语气助词(呢、么、吗、吧、罢了)注:独立运用能力太差除了“所”字之外都念轻音⑸.叹词⑹拟声词句子成分:主、谓、宾、定、状、补7.特殊句式⑴判断句①……者……也②……者……③……,……也④……为……⑤……,……⑥乃、即、则、皆、比⑦是⑵被动句①谓语+于②见+谓语见+于③受+谓语受+谓语+于④为+动词⑤为……所……为所……⑥被+动词⑦无标志被动词(3)省略句①?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②省略谓语?承上文谓语而省略?蒙下文谓语而省略?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可知省略什么③省略宾语?动词后?省介词“于”?省介词“以”⑷.谓语前置⑸宾语前置①?动宾否定句,宾语是代词(不、弗、未、非、否、毋)?疑问句中,宾语是疑问代词?用“之”“是”做宾语前置的标志③介宾宾语前置?疑问句,宾语是疑问代词,一般放在介词前?介词“以”的宾语前置?介宾是方位词,放在介词前⑹定语后置①中心词+定语+者②中心词+之+定语+者③中心词+而+定语+者④中心词+之+定语⑺介词结构后置①于……②以……(有时放在谓语后做补语多置于动词前作状语)8.18个虚词的用法极其举例⑴而㈠用作连词①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又可译为“又”Example:?蟹六跪而二螯(必修三P48《劝学》)?侣鱼虾而友麋鹿(必修二P32《赤壁赋》)?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②表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或“并且”Example:?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必修三P48《劝学》)?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必修二P35《游褒禅山记》)?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③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Example:?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必修五P36《陈情表》)?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必修五P25《鸿门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必修三P54《师说》)?客逾疱而宴(选修P111《项脊轩志》)④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Example:?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必修三P48《劝学》)?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选修P86《六国论》)?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必修五P36《陈情表》)⑤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Example:?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死而有知,其几何离(选修P91《祭十二郎文》)注:主+而+谓语⑥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Example:?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必修三P48《劝学》)?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必修三P46《寡人之于国也》)?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必修一P25《鸿门宴》)?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必修二P35《游褒禅山记》)⑦表示因果关系,翻译为“因而”Example:?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必修二P35《游褒禅山记》)?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⑧表示目的关系,翻译为“用来”Example:?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选修P77《阿房宫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必修一P22《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Example:?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选修P111《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Example:?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Example:?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必修三P55《师说》)?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必修五P33《逍遥游》)【而后】才,方才。
Example:?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Example:?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
Example:?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⑵何㈠用作疑问代词。
①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Example:?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必修四P56《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选修P85《六国论》)②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Example:?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必修一P22《鸿门宴》)?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③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Example:?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必修二P40《琵琶行》)?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二)用作疑问副词。
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Example:?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Exampl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选修P88《伶官传序》)(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Example:?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必修二P20《孔雀东南飞》)(四)何:通“呵”,喝问。
Example:?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
)(必修三P51《过秦论》)【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Example:?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必修一P22《鸿门宴》)?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选修P77《阿房宫赋》)【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Example:?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Example:?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何乃】译为“怎能”Example:?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必修二P20《孔雀东南飞》)⑶.乎(一)用作语气助词。
①.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Example:?几寒乎?欲食乎?(选修P111《项脊轩志》)?技盖至此乎?(选修P71《庖丁解牛》)?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②.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Example:?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必修一P22《鸿门宴》)?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必修三P54《师说》)?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必修二P32《赤壁赋》)?藉独不愧于心乎③.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Example:?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必修三P54《师说》)?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④.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Example:?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必修二P17《离骚》)?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必修二P32《赤壁赋》)?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⑤.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Example:?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