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重点知识复习(二)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14
正确使用成语(二)1.下列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有些人在不断的追赶中查找欢快,有的人却在平凡的生活中安之若素....,品尝着平淡的幸福。
B.毕业时,虽然我们班同学都没有许下海誓山盟....,但是我们在心里始终把彼此当做一辈子的伴侣!C.在吵闹的掌声中,这次为期一周的漫长的论证会最终打退堂鼓....了。
作为东道主的我们,也最终松了口气。
D.戊戌变法后,梁启超发表了大量作品,成为中国学术界的执牛耳者....,他对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进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解析A项,安之若素:指遇到不顺当状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B项,海誓山盟:用在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C项,打退堂鼓:比方做事中途退缩;D项,执牛耳者: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答案 D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女性作者的文笔,常以柔情似水、细腻委婉见长,虽非个个如此,但说大多数是这样,应当算是持平..之论..。
B.不管走到哪里,她总是穿金戴银,珠圆玉润....,一身珠光宝气,令人感到格外庸俗。
C.“书山有路勤为径”,在学问爆炸的今日,我们更要努力攀登书山,而不能高山仰...止.。
D.老王和老李曾格外要好,20多年前,两人产生了冲突,始终互不理睬。
退休后,一件偶然的事,消退了他们多年的隔阂,两人和好如初,白头如新....,大家也为之兴奋。
解析A项,持平之论:持平,主持公道,没有偏向。
指公正的意见,也指折中、调和的话。
B项,珠圆玉润:像珠子那样圆,像玉石那样滑润,形容歌声动听秀丽或文字流畅明快。
C项,高山仰止:是比方对高尚品德的崇仰慕慕,与句中要努力攀登书山、不能止步的语境不符,所以不正确。
D项,白头如新:白头,头发白了;新,新交。
指交伴侣彼此不能了解,时间虽久,仍跟刚生疏一样。
答案 A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远东杯”2022年斯诺克锦标赛决赛今日在宜兴准时开赛,经过8盘对决之后丁俊晖不孚众望....,在家乡获得本次冠军。
2021年高考语文传记类文言文复习:主题二《发愤图强》发愤图强(一)纪昌学射【品——培养语感利“断句”】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①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②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③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昌以氂④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寖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馀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⑤朔蓬之簳⑥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列子·汤问》【注——“文化常识”厚素养】①彀(ɡòu)弓:把弓拉满。
②牵挺:旧式织布机下的脚踏板。
③倒眦(zì):刺到眼眶跟前。
④氂(máo):牦牛尾,这里指牦牛尾巴上的毛。
⑤燕角之弧:燕国(燕地)牛角做的弓。
弧,弓。
⑥朔蓬之簳(ɡǎn):北地蓬梗做的箭。
朔,北方。
簳,箭杆。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
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
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
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
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以告飞卫。
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
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昌以氂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
旬日之间,寖.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
以睹馀物,皆丘山也。
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以告飞卫。
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列子·汤问》【练——练牢基础傲高考】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尔先学不瞬.(眨眼)B.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著名)C.旬日之间,寖.大也(渐渐地)D.飞卫高蹈拊膺.曰(胸)解析:选B“著”,显著,明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善射者./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B.彀弓而.兽伏鸟下/而.巧过其师C.二年之.后/汝得之.矣D.以.目承牵挺/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解析:选D A项,代词,……的人;助词,表句中停顿。
2021届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名句名篇默写精练二(附答案)21.补写出下面句子空缺的部分。
(1)《论语·为政》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成为教师的条件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
(2)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
文末所说的“____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2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的《逍遥游》中,作者先论述积水不够深则无法承载大船,其实是为了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风对大鹏起飞的重要性。
(2)屈原在《离骚》中先写“民生各有所乐兮”,然后以“__________”来与之对比,表达了自己与他人不同的追求;接着,“__________”又以反问的口吻来表达自己心志的坚定。
(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以比喻的方式描写自己身世的一句是“__________”,然而诗人对自己的生死并不顾惜,因为他的人生追求是“__________”。
2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以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诗人用__________, __________两句,从侧面写出蜀道的高险,以此衬托入蜀的艰难。
(3)《琵琶行》中借月烘托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24.请根据要求补写出下列句子中韵空缺部分。
(1)《曹刿论战》中,曹刿坚持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2)苏轼:《赤壁赋》中用比喻的手法,感叹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诗句是:“”。
(3)李商隐《锦瑟》-诗中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惆帐苦痛,对当时之情为之衰婉不已的一句:“______________。
2021年高考语文知识点梳理高考语文知识点1.小说三要素:A 人物B 情节C 环境2.议论文三要素:A 论点B 论据C 论证3.比喻三要素:A 本体B 喻体C 喻词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 when 何地 where 何人 who 何因 why 何过 how 何果 what5.律诗四条件:A 八句四联(首颔颈尾)B 偶尾同韵C 中联对偶D 平声合调6.五种表达方式:A 叙述B 议论C 抒情 D说明 E 描写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A 举例子B 列数字C 打比方(喻)D 作比较E 分类别F下定义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A 总分总结构B 总分结构C 分总结构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A 按时间顺序B 按空间顺序C 按逻辑顺序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A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B 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A 举例法B 对比法C 喻证法D 归谬法12.八种主要修辞方法:A 比喻B 拟人C 排比D 夸张E 反问 G 反复F 设问 H 对偶(简记为:喻拟排夸,二反设对)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A 外貌描写B 语言描写C 动作描写D 心理描写高考语文复习知识一、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语言文字运用专题二考点四语言得体含解析考点四语言得体“得体”就是语言表达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身份、不同对象、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
语言得体的重点是分清文学类语体色彩、实用类语体色彩和口语类语体色彩,并且还要正确应用日常交际中的谦辞、敬辞。
一、重点题型要强化题型1:语体转换要得体语言,从语体形式分,有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两大类。
书面语一般用于正式场合,严肃、公正;口语一般用于非正式场合,随和、轻松。
1.首先,我们要明白如下四点:(1)“子”“儿”“头”词缀。
如口语词:管子、房子、桌子、袋子、套子,头儿、官儿、花儿、眼儿、玩儿,老头、上头、日头、年头、念头等.转换示例:管子→管道,房子→房屋;桌子→课桌(办公桌),袋子→胶袋;头儿→领导,年头→年份(岁月、光阴)……(2)动补结构表示动作完成或效果。
如口语词:堵住、换掉、躲开、赶上、拿下、遇上等。
转换示例:堵住→堵塞,换掉→更换,躲开→躲避,赶上→正逢(正值)……(3)动词词头“打”.如口语词:打算、打听、打探、打坐、打量、打断等,当然也有打字头的书面语,比如“打击黑恶势力"。
转换示例:打算→计划,打听→探听……(4)运用修辞成分的词语.如:卖弄、扯皮、折腾、卡壳、草包、起哄等。
转换示例:卖弄→炫耀,扯皮→纠纷……2。
其次,我们要明白,汉语中,双音节词和四字词是比较端庄正式的,而单个字,尤其是动词,以及相当一部分三字词组(如动宾结构)都是不太正式的。
转换示例:开车→驾驶汽车,看球赛→观看球赛,届时本公司叫相关人员负责该活动(“叫”→“责成”或“安排");请各位业主注意,小区泳池不是澡堂子,请勿在此洗浴(“澡堂子”→“公共浴池”);本人不慎丢掉钱包,内有×××,还有手机一部,型号为×××,望拾到者返还,本人一定当面重谢(“丢掉”→“遗失”,“还有"→“以及").3。
古代诗歌鉴赏(二)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①白居易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②出道场。
卢橘子低山雨重,栟榈叶战水风凉。
烟波淡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
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注】①长庆二年(822)秋至四年夏,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
政事之余,他喜欢到寺里听听高僧讲经。
这首诗便是写他与“诸客”听讲归来时的感受。
②桡(ráo):船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颔联写诗人归路所见。
一个“重”字写出了饱含雨水的卢橘沉重而低垂。
卢橘硕果累累,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B.第四句写棕榈树高叶大,雨后清风,阔叶颤动,似乎树叶也感到了水风的清爽。
一个“风”字透出诗人无限的快感。
C.“烟波淡荡摇空碧”,写在宽阔的湖面上,轻轻寒烟似有似无,碧波共长天一色。
“淡荡”二字写出清爽闲适之情。
D.尾联中前一句“到岸请君回首望”照应诗题中的“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后—句“蓬莱宫在海中央”表达了对蓬莱仙境的无限憧憬。
【解析】选D。
“表达了对蓬莱仙境的无限憧憬”错,应是表达了对孤山寺秀丽风景的赞美之情,诗人是将孤山寺秀丽的风景比作蓬莱仙境。
2.本诗首联写景先后多次转换镜头,层次分明效果显著。
请简要赏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写景诗句的赏析能力。
考生要注意先从诗句所写景物来分析,然后概括景物的特点,最后说明景物给诗人内心的感受。
根据理解本诗首联先是写全景:波光漪涟的柳湖。
其次节鉴赏诗歌的语言妙改对联明末清初的作家钱谦益,颇受明王朝的赏识,因此,他在自家门上挂了副对联:皇恩深似海;臣节凛如霜。
谁知清兵入关后,他便投降了清朝。
一天夜晚,有人偷偷地在这副对联后边各添一字,意思就带有了讽刺性。
其次天,钱谦益看了,格外尴尬。
你能猜出对联所加的两个字吗?答案:上联末加“矣”,下联末加“乎”。
,1.从近年的高考来看,对诗歌语言的考查重点是什么?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诗歌进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动性,鉴赏诗歌的语言艺术应当是高考诗歌鉴赏的必考点。
近三年高考,新课标卷在2021年考了炼句题,其他省份近三年的考题对炼字、炼句题多有涉及,可见高考对诗歌语言的考查重点应当是炼字、炼句。
2.考查形式有何特点?考查形式较稳定:题型上,以简答题为主;内容上,主要考查对语言含意的理解、语言表达技巧的把握、语言表达效果的分析等;要求上,强调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去把握“语言”的意义和表达效果。
3.鉴赏诗歌语言的考查角度主要有哪几个?常考角度有三个:品评诗歌的“诗眼”与炼字艺术、赏析诗歌的炼句艺术、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其中最常考的是前两个,在复习时尤其需要加强。
1.(2021·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残春旅舍韩偓①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格外兵。
两梁③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④待眼明。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
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炼句的力量。
解答此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并且抓住“巧”字进行分析。
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奇特春光的回忆:“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2021年高考考点:小说、散文结尾的易考类型(试题版)考点:1.小说出人意料的结局2.小说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3.小说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4.小说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5.散文首尾呼应一、考点研究1.小说出人意料的结局(欧·亨利式结尾)【答题角度】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小说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答题角度】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小说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答题角度】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小说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答题角度】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二、欧·亨利式结尾的研究(一)欧·亨利式结尾(欧·亨利笔法)欧·亨利式结尾通常指短篇小说大师们常常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欧·亨利笔法: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二)示例:巩高峰《一种美味》【尾段】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
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
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1.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答案】1.①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亨利式”的结尾有暗合相通之处。
2021年高考语文重点知识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语言表达运用)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19年11月16日晚,大型地名文化类节目《中国地名大会》正式亮相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一场期待已久的文化盛宴正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据了解,《中国地名大会》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继《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节目之后,推出的中国首档大型地名文化类节目。
和其他几档文化类节目一样,《中国地名大会》让传统文化、地名文化教育再度成为“热点”,引发新一轮“全民猜地名”的热潮。
《中国地名大会》节目聚焦的“地名”,既与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又饱含着传承千年的中国文化。
通过地理、历史、语言、文学、民俗等多个角度的交互碰撞,以全新的方式展现中华大地的万千风貌,弘扬民族文化。
(摘编自《探索综艺化学习新模式》)
材料二:
近段时间以来,一部以“猜地名”为主要形式的电视节目《中国地名大会》,在民众中间引发了一场“全民猜地名”的热潮。
专家表示,地
名是社会交流交往的基础信息,也是重要文化载体。
解读地名活动受到持续关注,为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坚定社会大众文化自信提供了新的尝试。
关于地名的来源,浙江舟山群岛地名文化工作室工作人员王建富认为,一个地方的地名,可能源自当地最典型的自然特征,也可能来自重大的历史事件,或来自地方的人文特色、生活习俗、精神追求、希冀向往等。
人们对自然与社会的各方面、各角度的认知,都有可能投射到小小的地名之中。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六朝博物馆馆长胡阿祥认为,地名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但许多人对它的认知停留在表面。
“我一直认为,行走在地名里,就是走在历史里。
比如,走在深圳的地名里,就是走在改革开放的历史里;走在南京的地名里,就是走在六朝古都2000多年的时光长河里。
”胡阿祥这样看待地名的含义。
在王建富看来,地名不仅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往往还寄托着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
作为一名在海岛基层工作了30年的老地名工作者,王建富工作之初正值两岸通邮起步之时,他发现很多去台老兵寻亲的信件因为是请人代写的,信封上的地名常常出现错误。
但如果把信封上写的用相近的方言翻译,基本还是能找到对应的正确地名。
“可见,一些去台老兵虽然文化水平不高、又已离家数十年,但故乡的名字仍然牢牢镌刻在他们的脑海里。
”王建富说,“地名成为游子赓续根脉最重要的线索。
”
“目前,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共收集地名1200多万条。
可以说,每
一条都承载着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记忆、情感的寄托。
”民政部区划地名司相关负责人说。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认为,解读地名热潮的基础是近年来学习传统文化兴趣的回归。
他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地名“玉门关”为例指出,很多人知道玉门关这个地名,但有关东汉时期军事家班超与玉门关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我们看似在解读地名,实际上是在解读地名背后的人、文化和生活,以及我们的情感。
”康震说。
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研究员刘连安也表示:“地名是文化化石,其中积淀了最深沉、最为社会公认、与百姓生活最为密切的文化共识。
大家热衷于解读地名,源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是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
”
在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周尚意看来,解读地名满足了社会大众对“我是谁”“我从哪儿来'”问题的思考和回应,对于如何更好地增进文化自信也有启发借鉴意义。
“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只要善于发掘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生活之间的契合点;找到传统文化的‘烟火味’,就可以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坚定全社会的文化自信。
”
(摘编自《“全民猜地名”为何火爆》)
材料三:
随着《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节目火爆荧屏,越来越多的“跟风”节目也纷纷涌现,各种主打“朗读”的节目和“大会体”节目出现在各大电视台,观众对这类节目的审美疲劳也开始出现。
“文化类综艺节目创新最难的就在于,它不像娱乐类综艺节目那样有很多国外成熟模式可以借鉴,另外,文化类综艺节目对观众的文化和教育背景是有一定要求的,不像娱乐类节目那样具有先天的亲和力。
”一位文化类综艺节目制片人说,“但所有文化类节目都面临的困境在于,电视台对节目的收视率考核是很残酷的,在有的电视台,出于对广告收益的考核要求,收视率排名靠后的节目会被直接拿下,一些文化类综艺节目也难以幸免。
”
业内人士认为,文化类综艺节目要走出同质化、低收视的困境,首先还是要在内容和形式创新上有所突破,让人们印象中“高冷”的文化真正具有观赏乐趣,让观众产生共鸣和参与感。
“比如《国家宝藏》就用大众较为喜闻乐见的‘趣闻轶事’视角解读国宝,做到了既有史有据,也生动有趣。
”彭侃说。
另外,专家也指出,现有的文化类节目在内容上仅限于字词、成语、诗歌等类型,内容开掘上较为单一,有待于对更宽的文化类型范畴进行开掘。
(摘编自《文化类综艺节目如何创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型地名文化类节目《中国地名大会》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首档文化类节目,进一步弘扬了民族文化。
B.目前,中国有1200多万个地名,中国地名包含着传承千年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