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夏牧场说课稿2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音乐《唱歌美丽的夏牧场》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唱歌美丽的夏牧场》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材中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描绘了夏牧场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歌曲采用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旋律和歌词,让学生在欣赏和演唱的过程中,感受和了解我国民族音乐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民族音乐风格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到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体会民族音乐的特点。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熟练地演唱《美丽的夏牧场》,感受歌曲的优美旋律和民族特色。
2.通过学习这首歌曲,使学生了解夏牧场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欣赏方法,提高音乐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掌握歌曲的旋律,特别是民族特色的音乐元素。
2.理解歌曲的歌词内容,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3.运用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提高演唱效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聆听、演唱、欣赏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全面感受音乐作品。
2.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歌曲内容。
3.采用分组讨论、示范演唱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4.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学习中得到提高。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夏牧场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谈论对夏牧场的印象,激发学习兴趣。
2.学唱歌曲:(1)聆听歌曲:让学生完整地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2)分析歌曲:讲解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歌词,引导学生关注民族音乐特色。
(3)教唱歌曲: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学,注重纠正发音和音准问题。
(4)分组演唱:让学生分组演唱,相互交流学习心得,提高演唱能力。
3.歌曲欣赏:让学生欣赏其他民族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4.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民族音乐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鲁教版五年级音乐说课美丽的夏牧场说课鲁教版五年级音乐说课美丽的夏牧场说课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们开发的课程资源是鲁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美丽的夏牧场》,首先对我们此次课例研究的课标背景做一说明:课标解读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应该渗透在各个不同的教学领域中。
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
要重视课程内容中对演唱姿势、呼吸方法、节奏和音准等音乐要素方面的要求,同时使学生在演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课例设计说明:在实际的唱歌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问题出现:或重视单一的唱歌技能训练,忽略情感要求的挖掘和处理;或者是一味的体验感受熏陶,忽视了知识与技能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决定开展唱歌教学的专题研究,想呈现一节三维目标有机结合,实现音乐审美核心教育理念的课例,体现课标中提出的“正确处理课程中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发展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能力的关系”。
教学过程:接下来说说教学过程是怎样设计,为什么这样设计。
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评价设计、教学程序。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题是美丽的草原,草原是绿色、生命的象征。
《美丽的夏牧场》是一首新疆风味的哈萨克族民歌,属于抒情优美的儿童歌曲,4/4拍、单乐段,四个乐句具有明显的“起、承、转、合”的作曲手法。
此曲虽然是单部曲式,但全曲音域不宽只有六度,由于使用了民族创作手法,虽多次反复却不让人觉得罗嗦,词、曲都体现了一幅美丽生动的草原牧场情。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比中、低年级学生的音乐学习性要强,在此之前已经学过有关新疆风格的歌曲,了解基本节奏;有一定的唱谱能力;基本掌握了轮唱这种合唱形式和简单的多声部合唱;积累了一定感受音乐和欣赏音乐的经验。
三、【教学目标】基于教材和学情分析,本节课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能在听、看、唱、动、想、奏等多种音乐活动中,体验歌曲的意境,感受草原音乐的风格,喜爱少数民族音乐,了解多元的民族文化,从而热爱草原、爱护草原。
〈〈美丽的夏牧场》说课稿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学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下面我将从说整体构思与教学内容、学法教法、教学流程三个方面说明一下我对本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说教材〈〈美丽的夏牧场》是鲁教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要学习的一首歌曲,它是一首以唱歌为主的音乐综合课。
歌曲运用民歌旋律发展中最简朴的手法将第一、二乐句多次反复构成全曲,音域不宽只有六度,加上旋律多次重复,很适合小学高年级学唱。
二、说学情我校五年级的学生整体音乐素养较好。
唱歌、视唱和听音练习方面一直以来都作为我校的音乐常规工作重点来抓。
〈〈美丽的夏牧场》一课旋律比较简单,因此在学习歌曲上应该比较容易。
但是五年级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发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逐渐增强,因此他们的课堂也不再只满足于唱歌。
应该在音乐课堂上逐渐培养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分析表现音乐的能力以及音乐创编的能力。
因此在这节课中,我将重点教学转为对同学们的能力培养,希望能够达到我的预期效果。
三、说学法我从学情出发设计教学环节,把该学段所要掌握的识谱、听赏等教学环节适时贯穿在音乐教学当中,运用恰如其分的评价语言顺学而导、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效。
四、说教法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我为本课设计了较为明确的、符合〈〈音乐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目标:1. 学唱〈〈美丽的夏牧场》能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2. 通过多种方式感受歌曲的各种不同的演唱形式。
3. 通过学习,引导学生热爱草原、关注草原、保护草原。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对于音乐课程目标是这样表述的: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
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进一步加强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1. 情感目标2、知识与技能目标能用优美、深情地歌声准确演唱歌曲,表现歌曲意境并能设计多种演唱形式表现歌曲。
六年级音乐上册美丽的夏牧场说课稿一、设计理念音乐课标明确指出,音乐教学的教学理念要“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弘扬民族音乐,提倡学科综合。
”在《美丽的夏牧场》这一课中,我以音乐为主线,将歌曲、舞蹈、与乐器有机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与表现音乐,发展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教材分析《美丽的夏牧场》这是首一段体式歌曲,4/4拍,运用民歌旋律发展中最简朴的手法,将第1、2乐句多次反复构成全曲,音域不宽只有六度,很适合小学高年级学唱。
三、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设置的:1、通过学唱《美丽的夏牧场》培养学生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学会采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的美。
2、了解哈萨克相关的音乐文化。
四、教学重点、难点我把歌曲的教唱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一字多音及引导学生用多种演唱形式表现歌曲作为本课的难点。
五、教学设想这节课,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与歌曲相配合的情境,采用了歌曲、乐器与形体舞蹈相结合进行直观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六、教学过程1、激趣导入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了探究欲望,我在教学设计时是这样进行导入的:首先我播放新疆具有代表性并广为传唱的歌曲《掀起你的盖头来》,同时加上一些舞蹈动作,让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地方的歌曲及舞蹈,当同学们回答是新疆的时候,多媒体课件播放出关于新疆的图片,例如服饰、歌舞、自然风光等。
再告诉学生们新疆有着浓厚的民族风情,并且居住着许多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接下来,老师带大家去天山脚下的夏牧场看一看。
于是我播放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2、学唱新歌在学生对歌曲有了初步的感受后,我再一次播放歌曲,在我播放歌曲的同时,我会向学生提问:歌曲中唱到哪些景色?歌曲的感情及速度是怎么样的?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听音乐。
并能熟悉歌词,由于学生对歌曲有了一定的印象,我用跟琴唱谱、分句唱词、随伴奏唱等方法,使孩子们较快的学习这首歌。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美丽的夏牧场>是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最后一首歌曲,也是一首G大调四四拍,曲调优美流畅抒情.歌曲的大概意思就是夏牧场的美景和哈萨克族人们的幸福生活.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少数民族音乐,引导学生热爱草原,保护绿色.教学重难点:通过感受歌曲的情感和内容,并能准确的处理歌曲的第三乐句和第四乐句的唱法以及用不同的演唱形式表达歌曲.教学程序:一情境导入组织教学我特意用了一个大家都熟悉的朋友阿凡提来引入主题,因为阿凡提在学生们的生活当中或者是动画片中比较亲切熟悉,最能直接引入中国的新疆.也能调动学生的兴趣.通过阿凡提,慢慢走进了新疆,了解新疆,并连接了美丽的哈萨克族放牧的地方.也就是本节课的主题<美丽的夏牧场>二(1)学习歌曲初步是边听歌曲边欣赏夏牧场的景色.在学习歌曲这一环节,我直接展示歌谱,并且顺理成章的处理了其中歌词的解释,这样也能够让大家更深层的了解少数民族.接着就是处理旋律:让学生们主动发现旋律特点,在这个基础上来唱旋律也是对这首歌曲音准和节奏把握的提高.(2)识谱唱谱教唱两遍旋律后,我采用的是师生分乐句接唱,这样的形式也是让学生对旋律有进一步的熟悉.(3)学唱歌词在演唱两段歌词时我采用了男女生接唱的形式,我感觉这样也能让学生们能够分清乐句和每个乐句的唱法,也为接下来处理难点歌词时做一个铺垫,最后再来完整的演唱.三拓展拓展是对教学内容的一个升华,我才用了领唱的演唱形式,让学生们发现原来一首歌曲能用多种的演唱形式来演绎,让他们完全了解歌唱形式,演唱时我运用的口风琴,我感觉口风琴的音域和音色都比较适合,最后我们用自制的打击乐器和铃鼓整演绎歌曲,结尾:四结束通过学习美丽的夏牧场,欣赏美景,感受旋律,演绎歌曲,全面地体现了草原的美,从而引导学生热爱草原,保护绿色.本课的设计,通过充分的音乐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为课堂带来了活力,弥补了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方法,给了学生以直观的美感享受。
美丽的夏牧场说课稿美丽的夏牧场说课稿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美丽的夏牧场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音乐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美丽的草原》中的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下面我将从两个方面作简要的说明。
(一)、领悟课标,把握重点──说教材本单元主要是草原的主题,是绿色、生命的象征。
草原上分布着我国很多的少数民族,并且有成群的牛、羊、马,也有美丽的传说和音乐。
《美丽的夏牧场》是一首一段体歌曲,它运用民歌旋律发展中最俭朴的手法,将第1、2乐句多次反复构成全曲。
歌中唱的夏牧场在天山山麓之南,恰布河横穿其间,那里有很多牧草肥沃的牧场,牧民以哈萨克族为多,因此歌中赞美为“这是哈萨克放牧的好地方”。
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美丽草原的向往和美好的遐想,此曲虽然是单部曲式,但全曲音域不宽只有六度,由于使用了民族创作手法,虽多次反复却不让人觉得罗嗦。
乐段曲式如下:A+ B + A +B+C+B我根据五年级学生比中、低年级更有个性,音乐学习性也较强的特点,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一下目标: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模仿、听、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2、知识与技能:能用轻快、柔和的声音演唱和表现歌曲《美丽的夏牧场》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感受草原人民的质朴和热情,使学生喜爱少数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并同时为歌曲设计演唱形式。
教学重难点:1、附点音符节奏的演唱。
2、用优美、抒情、轻松、自豪的感情演唱歌根据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学生的特点,我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二)、参与活动丰富体验──说过程下面我把教学过程、教法、学法融合起来从5个方面进行说课。
1、导课,2、感受与鉴赏,3、变现,4、创造,5、音乐与相关文化。
一、导入:根据学生的发展,我设计了教师演唱《掀起你的盖头来》歌曲,提问导入“是哪个地方的歌曲”,从而引出天山。
漂亮的夏牧场说课稿漂亮的夏牧场说课稿1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音乐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漂亮的草原》中的歌曲——《漂亮的夏牧场》。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作简要的说明。
一、领悟课标,把握重点──说教材音乐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根据音乐艺术的特征和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按照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审美认知规律,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作,提倡学科综合、宏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本课在小学音乐全册民族音乐文化中起了承上起下的作用。
每学年教材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都有安排民族音乐内容的单元。
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体验和感受,增进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感情。
五年级的民族单元是——《漂亮的草原》是更深层次的递进,教材编排的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多民族音乐文化。
《漂亮的夏牧场》是一段体式歌曲,运用民歌旋律发展中最简朴的手法,将第1、2乐句多次反复构成全曲,音域不宽惟独六度,由于使用了民族创作手法,虽多次反复却不让人觉得罗嗦。
乐段图式如下:我根据五年级学生比中、低年级更有个性,音乐学习的差异性也更明显的特点,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情的把握,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1、进一步复习、巩固1=G的五线谱音位。
2、感受草原音乐。
3、学习歌曲《漂亮的夏牧场》。
本课的知识技能目标是:1、进一步复习、巩固1=G的五线谱音位。
2、学习歌曲《漂亮的夏牧场》。
并能用轻盈、柔和的声音演唱和表现歌曲。
认知目标是:初步认知“草原音调”(主要指______的)。
情感态度目标是:通过学唱歌曲《漂亮的夏牧场》,使学生爱慕少数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教学重点是:能用轻盈、柔和的声音演唱和表现歌曲《漂亮的夏牧场》,并唱出歌曲的意境。
教学难点是:1、复习、巩固1=G的五线谱音位。
能自己视唱1=G的歌谱。
2、能找出曲中旋律相同的乐句,并设计其他演唱形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
《美丽的夏牧场》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夏牧场的概念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夏牧场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3. 让学生了解夏牧场的畜牧业发展和人类活动。
1.2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图片分析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1.3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美丽的夏牧场》一文,描述了我国西北高原上夏牧场的壮丽景色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2.2 教学图片:夏牧场的自然风光、动植物图片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展示夏牧场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夏牧场的概念、特点和生物多样性。
3.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夏牧场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当地的影响。
3.4 成果展示: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3.5 总结提升:教师点评学生讨论成果,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积极性,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4.2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作业、提问等方式检验学生对夏牧场相关知识的掌握。
4.3 情感态度:评价学生在讨论中表现出的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文本资源:《美丽的夏牧场》课文。
5.2 图片资源:夏牧场的自然风光、动植物图片。
5.3 网络资源:有关夏牧场生态环境、畜牧业发展的资料。
5.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牧场,增强对夏牧场的直观认识。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收集有关夏牧场的资料,如图片、视频等。
6.2 课堂活动:1.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景色描绘,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 通过讨论、汇报等形式,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6.3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夏牧场的写作任务,如写一篇关于夏牧场的作文。
《美丽的夏牧场》说课稿
找王小学:池淑娟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教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这是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是一节以唱歌为主的音乐综合课。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法教法、教学流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每年级的音乐教材中都有民族音乐内容的单元,目的是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体验和感受,增进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了解与感情。
六年级的民族单元是——《美丽的草原》,《美丽的夏牧场》又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时,其承上启下的作用不言而喻,符合新课标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的理念要求。
这首歌之后教材安排了5个欣赏的曲目,教学时我稍作调整,把二胡独奏《赛马》提到前面,用它来导入新课。
歌曲《美丽的夏牧场》为一段体,G大调,4/4拍。
运用民歌旋律发展中最简朴的手法,将第一、二乐句多次反复构成全曲。
歌曲的音域不宽,只有六度,六个乐句,除第五乐句外,一、三乐句的旋律完全重复,二、四乐句的旋律完全重复,第六乐句在旋律上与二、四乐句重复,只是稍有节奏变化。
加上旋律多次反复,易学易唱,适于进行识谱练习,可通过这首作品让学生熟悉G 大调曲谱的音高位置,很适合小学高年级学唱。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通过音乐学习和艺术实践,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和美感。
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丰富情感体验,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
因此,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能在听、看、唱、动、想、等多种音乐活动中,体验歌曲的意境,感受草
原音乐的风格和草原人民的质朴。
通过学唱歌曲使学生了解、喜爱少数民族音乐。
2、让学生熟悉G大调曲谱的音高位置,明确骨干音的概念和作用,找出歌曲中的骨干音,同时复习巩固其他乐理知识;能用优美、深情地歌声准确演唱,并能用多种形式演唱。
3、通过探究合作、聆听和演唱等活动,让学生有良好的音乐体验,提高音乐审美和鉴赏能力。
我认为本课的重点是:学唱歌曲,感受草原音乐的风格,熟悉G大调曲谱的音高位置,掌握骨干音的概念和作用。
难点是:能优美、深情地演唱歌曲。
三、教学方法
为了“以音乐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标理念,为了体现学生自主、多方互动、教师引领的教学策略,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计划采用情景教学法、发现法、讲授法、愉快教学等教学方法。
具体的方法有视唱、练习、新旧知识结合、师生接龙等方法。
这样能调动孩子们全身的感官,积极主动参与音乐学习活动。
整个过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给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
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使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增强形象性和信息量,为学生欣赏、感悟、学习、表演创设优美的意境和氛围。
四、教学流程
本节课由导入新课、新课教学、拓展活动三部分组成。
(一)、情境导入,作品介绍
这个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聆听、欣赏《赛马》,然后提问:这段二胡独奏有什么特点?你能感受到什么?你能想象到什么?学生充分表达之后老师总结引入:这首乐曲热烈奔放,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充分发挥了二胡的多种演奏技法,模拟出骏马嘶鸣和奔跑的音响效果。
仿佛让我们看到了草原上万马奔腾的景象。
同学们,万马奔腾我们在哪里能看到?让我们伴随着这优美的乐曲一起进入辽阔的大草原——《美丽的夏牧场》,此时出示课题,介绍歌曲。
用二胡独奏《赛马》导入新课,为以后的欣赏《赛马》教学做好铺垫,又能凭借乐曲独特的感染力把学生带入大草原,激发起学生学习《美丽的夏牧场》这首歌的浓厚兴趣。
对合作、探究、学习新歌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和动力。
(二)、新课教学分四个步骤
1、聆听歌曲《美丽的夏牧场》,感受美丽画面。
第一次聆听提问:歌曲情绪怎么样?速度又是怎样的?学生听后畅谈感受。
这样做的目的是引领学生初步感知歌曲的主题内容。
第二次聆听找出歌曲中旋律相同的乐句。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分析、发现歌曲结构,为学习歌曲做好铺垫。
2、朗读歌词,品味内涵。
在这个环节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师放投影旁白介绍:新疆以天山为界,分为南疆和北疆,夏牧场在天山山麓之南,恰布河横穿其间,牧民们愉快地放牧,阿肯在弹唱,瞧:蓝天、白云、河流、羊群、冰峰……真是一幅美景。
听!远处传来了新疆哈萨克族姑娘动听的歌声——师范唱《美丽的夏牧场》。
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热爱我国的少数民族及其文化。
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和欲望。
3、学唱歌曲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我共设计了以下五个活动,为的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以音乐文本”的教学理念。
1)、听范唱,唱歌词(你要怎样表现这首歌曲?邀请有特长的学生“示范性”演唱。
既可促优又能增强全体学生音乐学习的信心)
2)、学生跟随老师的琴声轻唱曲谱2遍。
(师重点指导第三乐句的第一、二小节;生边学习、师边用动作和谈话的方式引领学生用优美、深情的声音练唱)。
3)、反复范唱、跟唱、师生合作接龙唱、多种形式的练唱。
(突破重点和难点)
4)、检测学习情况。
请1、2组演唱,3、4组作评价,指出不足全体练唱一次。
5)、引导学生有感情演唱歌曲。
4、合作探究,完美表现
1)、小组讨论,怎样演唱才能更好的表达草原音乐的风格、特点;
2)、选一个小组跟音乐伴奏展示讨论的结果,其它小组作评价。
3)、检测学习情况。
全体同学跟随音乐伴奏演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引导学生用优美、深情地歌声多种形式地表现歌曲意境。
(三)、拓展活动——为歌曲设计演唱方式
1、欣赏合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感受齐唱与合唱不同的效果。
2、请同学们思考在没有合唱的情况下,如何巧妙地设计、安排各种演唱形式,将这首歌曲唱得更动听。
这里可采用提问或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教师重点指导“层层推进”式,即前四小节领唱,中间四小节由男声或女声齐唱,最后四小节为男女声齐唱。
但是,也可以“逆向思维”,即前四小节由男声或女声齐唱,中间四小节领唱,最后四小节齐唱。
这里不搞“一刀切”和“标准答案”,及时对学生的创新想法和做法进行鼓励,给学生一个充分创造的空间和余地。
3、学生试唱、评价各种方案,
五、小结
总结本课的学习情况,布置课后作业,教师小结:56个民族56朵花,《美丽的夏牧场》是我们哈萨克民族的一朵奇葩,让我们在深情的演唱中结束这堂课吧。
最后的小结就是点题和升华,让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