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感染疾病登记调查及上报随访制度.docx
- 格式:docx
- 大小:22.70 KB
- 文档页数:3
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措施和上报制度为保障输血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特制订《花果医院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措施和上报制度》。
一、预防输血传染性疾病工作规范为预防输血传染性疾病,医护人员在临床操作过程中严格最受以下操作规范。
(一)输血过程中要严格遵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二)禁止把任何药物直接加入血液内一同输注。
(三)输血前必须执行输血前全套检查,并对输血风险进行有效告知。
(四)严格执行用血登记制度和用血报批制度,不使用无血站名称和许可证标记的血站以及非指定的采供血机构供应的血液。
(五)输血完毕,血袋装入黄色袋中放入存放配血标本冰箱中保存24小时后作无公害化处理。
二、常见输血感染性疾病预防管理(一)预防输血后肝炎的主要措施1.大力开展无偿献血,使用国家正规血站提供的合格血液。
2.对献血者必须进行国家规定项目的检测,使用经检测合格的血液。
3.所有供临床输血用的血液均须在采集后留样复查,合格者方可发出输用。
4.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由于输血有传播肝炎的危险,临床医师应权衡利弊,非必要时不要给患者输血。
5.严格执行消毒制度,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一次性输血器、血袋。
6.保护受血者,可在输血后24小时内及输血后1个月时各肌注乙肝抗体 1 次,对经常输血的患者最好注射乙肝疫苗。
7.大力提倡选择性的自身输血和成分输血。
(二)预防输血传播艾滋病的主要措施1.加强宣传教育,使公民认识到艾滋病的危害性,还应包括其经血传播的危险,使感染者或可疑感染者能自我从献血行列中退出。
2.性病患者或有性病史者、性滥交者、吸毒者等艾滋病高危人群不能献血。
3.禁止使用进口血液制品。
4.对献血者进行抗 HIV 检测,阳性者不能献血。
5.临床使用血液必须进行严格的检测和把关,杜绝漏检。
6.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非必要时不输血。
7.鼓励自身输血。
(三)预防梅毒传播主要措施如下1.对有性病或性滥交者及其伙伴应拒绝献血。
2.对献血者进行检查试验,阳性者不能献血。
夏邑县第二人民医院
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措施和上报制度
一、发生严重的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不良)反应时,如果怀疑血液质量问题,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七条处置:由医政科、用血科室(医患双方)、输血科、溶中心血站血库工作人员一起封存与输血相关的物品并妥善保存,进一步验证受血者是否确因输注供血者血液成分而传染疾病,并按照相关规定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二、血站在接到输血科送来的输血反应报告单及血袋后,应立即进行相应的调查;
三、必要时,血站应派技术人员到现场协助调查;
四、血站调查评估结果应及时反馈给输血科,输血科再将其反馈到临床和医务部,医师接到该评估结果后应进行相应处理并记录。
五、发生输血传染性疾病后,按法定传染病报告制度执行。
输血相关传染病所涉及的供血者输由中心血站按有关政策处理。
输血传染性疾病处理流程:
输血传染性疾病处理流程:
疑似确认患者输血传染疾病HBSAG/HIV/HCV等中心血站作细输血前传性当时实实献血员情况病检测结果验记录患者在输血后是否有其他感染机会目前的传染病检测结果其他受血者目前情况当时实验原始记录合性血管理制度与流程2013年5月制定的的没下合型输血紧急情况下生命的重要措施,符合(临床输血技术都在不能采用同型输血(如合性的血只能“应急存血少)或自身输血时,可采用配不立变成“规配合型输血方案可在《输血治。
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措施和上报制度输血传染性疾病指通过输血途径传播的疾病,如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
这些疾病的传播可能会对受血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建立完善的上报制度。
下面将介绍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措施和上报制度。
一、管理措施:1.严格血液和血制品的筛查:采集血液和制作血制品前,对献血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和筛查,如核酸检测、抗体/抗原检测等,以减少输血传染性疾病的潜在风险。
2.实施临床操作规范:在使用血液和血制品时,医务人员必须按照相应的操作规范进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3.建立质量控制体系:血液和血制品的采集、储存和输送环节都应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设立血液质量管理委员会、制定质量标准和程序、进行培训等,以确保从采集到使用全过程的质量安全。
4.开展教育宣传:针对公众、医务人员和相关从业人员,加强关于输血传染性疾病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认识和意识,增强预防和控制工作的重要性。
5.发展新技术:通过引进和推广新的技术和方法,如核酸检测技术、免疫分析方法等,提高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监测和筛查水平,降低患者感染的风险。
6.加强监测和评估:建立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掌握相关数据和信息,为制定和调整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上报制度:上报制度是预防和控制输血传染性疾病的重要环节,能及时发现和应对可能的感染事件,保护受血者的健康。
1.建立完善的上报网络:建立全国范围内的上报网络,包括医疗机构、监测机构、疾控中心等,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交流。
2.规范上报流程:建立统一的上报流程和标准,明确上报的内容、时间和方式,如采用电子化系统予以统计和管理。
3.鼓励积极上报:对于发现和上报疑似输血传染性疾病的医疗机构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激励,增加上报的积极性和准确性。
4.加强信息共享: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将上报的数据和信息共享给相关的机构和部门,以便进行有效的防控措施和调查。
.
1、当出现输血后感染病例时,经治医师应立即填写输血后感染报告单,上报输血科。
2、输血科在接到报告后应深入临床科室,记录发生输血后感染患者的姓名,血型,住院号,科室,所输血液制品的名称,献血员姓名,血液编码,输入量,感染症状,处理方法,结果等,对疑为输血后感染病人进行评估,并详细做好记录,必要时请市中心血站专家会诊评估。
3、因输血发生感染性疾病,经治医生必须认真按照要求填写感染疾病报告卡, 24 小时内报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4、因输血所发生的感染性疾病,输血科必须将受供血者血样,送检验科重新进行实验室检查,并及时做好调查处理工作。
5、医院感染管理科在接到报告后应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查找感染源及追踪感染原因并做好相应登记,写出调查报告,同时要及时上报市中心血站处理。
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制定相应防范措施。
6、科室监控小组负责人应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及时组织经治医师、护士查找、追踪感染原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7、主管院长接到报告,应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协助医院感染管理科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控制工作,并从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予以保证。
8、患者在接受输血治疗一段时期内出现输血传染病症状,如病毒性肝炎、艾滋病、丙肝、梅毒等。
除向疾病控制中心报告外,应向供血机构书面报告。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精品。
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
1、当出现输血后感染病例时,经治医师应立即填写输血后感染报告单,上报输血科。
2、输血科在接到报告后应深入临床科室,记录发生输血后感染患者的姓名,血型,住院号,科室,所输血液制品的名称,献血员姓名,血液编码,输入量,感染症状,处理方法,结果等,对疑为输血后感染病人进行评估,并详细做好记录,必要时请市中心血站专家会诊评估。
3、因输血发生感染性疾病,经治医生必须认真按照要求填写感染疾病报告卡,24 小时内报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4、因输血所发生的感染性疾病,输血科必须将受供血者血样,送检验科重新进行实验室检查,并及时做好调查处理工作。
5、医院感染管理科在接到报告后应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查找感染源及追踪感染原因并做好相应登记,写出调查报告,同时要及时上报市中心血站处理。
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制定相应防范措施。
6、科室监控小组负责人应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及时组织经治医师、护士查找、追踪感染原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7、主管院长接到报告,应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协助医院感染管理科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控制工作,并从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予以保证。
8、患者在接受输血治疗一段时期内出现输血传染病症状,如病毒性肝炎、艾滋病、丙肝、梅毒等。
除向疾病控制中心报告外,应向供血机构书面报告。
页脚内容1。
血库上墙制度之输血不良反应及因输血传播疾病的登记和报告制度一、输血后,医护人员对有输血不良反应的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报告单,由
护士长签字后,连同输液器一起应于当日送院感科,并由负责医师填写输血反应反馈单返还输血科登记保存。
输血科定期统计上报医务科。
二、输血科根据不同输血反应情况及时进行相应分析处理,必要时重新进行血型、
血交叉、抗体筛查试验。
同时与供血方(市中心血站)取得联系,共同进行检测分析,并及时将结果反馈给临床有关医师。
三、对严重输血反应,在积极配合临床抢救的同时,做好逐项实验室检查、复查
工作,并及时上报。
四、对可疑输血传播疾病者,应及时上报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依照相关法
律程序解决。
输血反应及输血感染疾病登记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1、输血不良反应,主要有输血引起的发热反应,过敏反应及溶血反应等。
输血反应的发生可能是血液质量问题,或因输血器具或操作引起,也可能是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问题,因此输血反应在所难免。
故我们应根据患者病情提倡使用成分血,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2、临床输血后若发现有溶血反应或明显的发热反应,过敏反应,主管医师应详细填写《输血不良反应记录表》和《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报输血科(血库)。
3、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应迅速查找原因,应根据输血反应的原因及严重程度,将情况向主管医师报告,以便采取相应抢救或治疗措施。
4、严重输血反应,输血科(血库)应向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医务科及主管院长汇报。
对查找原因过程应作详细记录,在场人员签名,溶血性输血反应必须明确责任,根据性质、后果严肃处理责任者。
5、过敏性输血反应的病人,应作耐心解释和对症处理。
6、发热性输血反应应作好热源检查。
7、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也是严重的输血反应,由医院和血站共同参加、检查,认可反应性质及原因,由责任方承担一切后果。
8、输血感染疾病是当今医疗纠纷中很难处理,但无法完全避免的问题,可能是患者已被感染自己没查觉输血后发病了就认为与输血相关联系;也可能是献血员受感染后处于窗口期,不可能被当今血站的检查手段检出,法和理中存在严重分歧,作为血库如有反应输血感染,必须配合血站,院领导进行认真调查,作好记录,明确责任,做好解释和处理。
9.接受“反馈单”的工作人员应将反馈情况,包括临床治疗情况登记存档,血库每月汇总统计上报医务科和市中心血站。
10.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有关专家对疑似输血反应及输血感染的病历进行讨论,就事实的认定,性质及处理提出意见,有关专家应积极参加。
11. 输血科(血库)应积极协助输血管理委员会及医院感染管理科做好输血管理及输血反应、输血感染的登记、调查工作。
输血传染性疾病管理与上报制度预防和控制经血液传播疾病制度一、严格按照《输血技术规范》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进行监督管理和质控,杜绝输血出现医疗差错,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二、严格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进行输血申请,有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认真履行输血治疗同意书。
三、对受血者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输血前常规进行谷丙转氨酶、乙肝表面抗原、Anti-HBs、乙肝e抗原、Anti-HBe、丙肝抗体、Anti-HIV l/2、梅毒等八项检查。
四、急诊抢救病人,在采集交叉配血标本的同时,留取上述八项实验室检查标本并送检。
经治医生在输血治疗申请单上注明:标本已送检,结果待报。
五、重复输血病人,如患者/家属拒绝进行Anti-HBc、Anti-HIV l/2、梅毒等项实验室检查,患者/家属应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中签字,医生应在输血治疗申请单中注明。
六、临床科室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开展自身输血及成分输血,减少经血传播疾病机会。
七、严格执行消毒技术及手卫生规范,操作台面定时进行消毒擦拭,操作用仪器、用具定期消毒,避免污染血液。
八、输血科冰箱温度应保持在2 ℃~6 ℃,应专用、专人管理,定时观察冰箱温度并做好记录。
不准随便开启冰箱,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九、受血者或供血者的血样至少保存7 天,以便对发生经血传播疾病追查原因。
输血传染性疾病登记上报制度一、输血可能引起各种感染性疾病,科室全体人员应时刻注意预防输血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二、临床发现输血感染性疾病,应及时与输血科联系,对于临床出现的感染性疾病,应由输血科进行确认,确定是由输血而引起的为输血感染疾病。
三、发现输血感染疾病,应及时进行登记,并在确认后及时上报科主任,由科主任根据情况确认后,再按规定要求上报。
四、临床发现输血感染疾病后,输血科应配合临床进行调查,查找感染源,确认感染途径,协助临床做好必要的检查,由临床医师进行治疗。
五、输血感染疾病的血液,应进行追踪调查,除查找科室内部原因外,如怀疑血液本身问题,还应追溯献血人员确定感染原因,并进行严格详细登记。
输血感染登记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1、当出现输血后感染病例时,经治医师应立即填写输血后感染报告单,上报医务部、护理部、检验科血库。
2、检验科血库接到报告后应深入临床科室,记录发生输血后感染患者的姓名、血型、住院号、科室、所输血液制品的名称、献血员姓名、血液编码、输入量、感染症状、处理方法、结果等,对疑为输血后感染病人进行评估,并详细做好记录,必要时请市中心血站专家会诊评估。
3、因输血发生感染性疾病,经治医生必须认真按照要求填写感染疾病报告卡,24小时内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4、因输血所发生的感染性疾病,血库必须将受供血者血样重新进行实验室检查,并及时做好调查处理工作。
5、医务部接到报告后应及时组织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查找感染源及追踪感染原因,做好相应登记,写出调查报告,同时要及时上报市中心血站处理。
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制定相应防范措施。
6、经治医师、护士应配合职能部门查找、追踪感染原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7、主管院长接到报告,应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控制工作,并从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予以保证。
8、患者在接受输血治疗一段时期内出现输血传染病症状,如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梅毒等,除向疾病控制中心报告外,应向供血机构书面报告。
实用医院制度加强制度完善,冲刺等级评审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水平齐心协力、鼓足干劲、全力迎接“三甲”医院复审。
创“三甲”是每一个人的事,重在全院参与。
以“创三甲”为契机,加强医院内涵建设,全面提高医疗水平。
人人都是得分手,“三甲”复审作贡献。
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争创“三甲”医院称号。
热烈欢迎三甲评审工作组莅临检查指导全院参与,共创“三甲”。
加班加点只争朝夕时不我待誓过三甲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转以评促管三甲目标困难大,创建要靠你我他。
争创三甲院,全员齐努力。
树岗位新风,争“三甲”荣誉。
加强细节管理,推进学科建设。
提高医疗质量,构建和谐医院。
完善管理机制,规范服务行为。
以医院等级评审为契机,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输血感染疾病的登记、报告及调查制度
一、经治医师给在决定输血治疗前,应向患者或家属告知输血目的,可能发生的输血反应和经输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由医患双方共同签署《输血同意书》应常规检查受血者ABO血型(正反定型)、Rh(D)血型(急诊抢救紧急输血时Rh(D)检查可除外)、血红蛋白和HCT。
同时对受血者输血前检验 HBsAg、Anti-HCV、 Anti-HIVI/2、梅毒等项目检测,如患者不同意检验的,应由医患双方注明并签字。
二、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连同受血者的血样(无菌采集)做细菌学检验,如检出同一病原菌即可确诊为细菌污染。
或者对室内空气及所用同批号输血器材进行培养看是否同型细菌。
三、如果患者在接受输血治疗后一段时期内出现输血传染病症状,如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梅毒等,应抽取患者的血液做
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梅毒的检测。
四、对输血感染性疾病,应详细登记病人的发病情况、症状及输血前后的各项指标检查结果,并立即上报医务科、院感科、分管院长,经医务科核准后向供血机构书面报告,必要时同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五、对于输血感染疾病应由医院临床用血委员会组织召开输血评估会,血库负责人和有关临床科室医生参加,并将评估意
见转报采供血机构。
医院和采供血机构应进行内部质量评估,
排除一切可能引发的意外的人为因素。
六、将调查的有关详细资料进行登记,并做好保存。
《输血感染登记、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输血感染的管理,提高输血治疗的安全性,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所有开展输血治疗的医疗机构。
第三条输血感染登记、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应当遵循依法依规、客观公正、及时有效的原则。
二、输血感染登记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输血感染登记制度,明确输血感染登记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第五条输血感染登记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患者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住址、联系方式等;(二)输血治疗相关信息:输血日期、输血制品种类、剂量、批号、生产企业等;(三)输血感染症状出现的时间、部位、性质等;(四)诊断结果、治疗措施及效果等;(五)其他需要登记的内容。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对输血感染病例进行登记,并确保登记信息的真实、完整、准确。
三、输血感染报告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输血感染报告制度,明确输血感染报告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第八条发现输血感染病例的医疗机构应当立即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按照相关规定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第九条输血感染报告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内容包括:(一)患者基本信息;(二)输血治疗相关信息;(三)输血感染症状出现的时间、部位、性质等;(四)诊断结果、治疗措施及效果等;(五)其他需要报告的内容。
四、输血感染调查处理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输血感染调查处理制度,明确输血感染调查处理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第十一条输血感染调查处理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了解输血治疗过程和感染情况;(二)对输血治疗相关人员进行调查,了解输血操作流程和感染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三)对输血制品来源、质量、存储、运输等相关环节进行调查,查找感染原因;(四)对输血感染病例进行随访,了解治疗效果和患者康复情况;(五)其他需要调查处理的内容。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对输血感染病例进行调查处理,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输血传播性疾病通知血站及随访制度与流程
一、制度
(1)当出现或怀疑输血感染病例时,经主治医师应及时向本科室主任或负责人报告,并及时书面报告业务主管部门、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和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
(2)业务主管部门在接到报告后组织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分析查找原因,做好相关资料的登记、封存,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3)当出现或怀疑发生输血感染病例时,输血科负责通知宜宾市中心血站发血科,与献血员相关的信息查询及再次检测结果调查由血站负责,输血科主任负责与血站保持信息沟通,并及时向业务主管部门进行反馈。
(4)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对本次事故所涉及的患者进行有关的信息收集、追踪及随访。
随访形式以电话随访和家庭随访为主,随访内容应包括患者近期健康状况、随访的目的(告知患者有可能输注了具有传染性疾病的血液,并解释可能发生的原因)、预约患者复诊时间等,对随访过程要认真记录。
(5)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写出详细调查报告,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制定相应防范措施。
并对事件做好善后处理。
(6)对可能因输血感染疾病产生医疗纠纷或法律诉讼,本院应保存好相关资料,与相关部门协调积极应对。
~
(7)按照有关法律做好保密工作。
二、流程。
沙坪坝区某医院输血感染疾病登记、调查及上报、随访制度
1 目的
为加强输血安全,减少输血感染疾病的发生,保障输血患者及医院的切身利益,特制定本制度
2 适用范围
适用全院各科室。
3制度内容
3.1当引起或可能已经引起输血感染疾病时,由发现科室填写《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上报质控办,检验科负责进行调查处理。
3.2检验科在《输血感染疾病登记表》上详细记录,同时组织召开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会议对该事件进行讨论,并展开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输血前检查、用血申报、血标本采集及送检、血制品入、出库、输血相容性检测、输血监护、有无输血不良反应等,并完善调查记录。
3.3血库应将献血者与受血者信息通知重庆市中心血站,并在中心血站的指导下对输入了可能有传染性疾病血液的受血者进行随访(建议其半年内每月进行一次相应传染性疾病的检查),并做好随访记录。
3.4完成调查报告后由输血管理委员会提出对相关责任人的(人事、经济)处理意见,并及时报请主管领导处理。
4相关文件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生部《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2年版)》
5相关记录
输血感染疾病登记、调查及上报、随访流程
输血感染疾病登记表(3.0CJQYY/ZKB-JL-20)
6其他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某医院输血感染疾病登记、调查及上报、随访流程
3.0CJQYY/ZKB-LCT-13
沙坪坝区某医院
输血感染疾病记录表 3.0CJQYY/ZKB-JL-20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供参考,感谢您
的支持)。
输血反应及输血感染疾病登记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一、输同种异体血存在发生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
建立本制度,以对相关病例进行诊断、登记、报告和调查处理,分析不良反应或感染源、采取控制和改进措施,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
二、输血过程中应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检查和处理。
首先应迅速查明原因,明确诊断,对尚不清楚的,不能等待诊断耽误病情,应视病情变化积极采取医疗措施。
三、荨麻疹反应或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等常见输血反应,一般可减慢输注对症处理;严重者可暂停输注,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必要时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
四、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等严重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道,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同时通知输血科和医务科(或行政总值班)。
在及时检查、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核对检查程序详见《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输血科值班人员须立即报告科主任,由科主任报告市血站。
五、输血完毕,医护人员须在病历中记录患者输血反应情况,并在输血后三天(长期住院患者)或出院前(短期住院患者),根据病历记载逐项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前检查回报单》,交输血科存档统计。
六、发生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相关科室应立即报告输血科,调查处理后再完整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前检查回报单》。
输血科应及时记录处理。
七、经输血治疗患者均应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前检查回报单》。
一次多袋可只填写一张。
有不良输血反应的,必须详细填写相应制品名称、袋号和不良反应情况。
八、血库将输血反应及回报情况每月统计上报医务科。
输血反应登记回报纳入临床考核。
相关统计纳入输血科考核。
九、血液发出后,输血科将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样放置2--6℃冰箱保存至少7天。
输血完毕,医护人员将《配血报告单》(输血记录单)贴在病历中,并将血袋及时返回输血科至少保留1天。
十、严重输血反应原因不明的,尤其可能涉及医疗缺陷或差错,引起医疗纠纷的,均须及时调查处理。
文件类型: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JCXRMYY -JY-006-2009文件名称:输血后感染的追踪处理和登记报告制度第01版第0次修改第1页共1页输血后感染的追踪处理和登记报告制度1、输血科工作人员必须认真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精神开展工作,严格遵守《输血管理制度》、《输血管理委员会信息反馈制度》等规章制度。
2、、输血科在每次发血后必须将受血者和献血者的血标本密封或将试管盖紧,在1-6℃至少保留7 天,不能马上丢弃。
若病人对输血产生不良反应,则可以用保留的受血者和献血者的血标本进行重复配血试验或其他试验。
3、输血治疗时,临床医师向家属或病人说明输血目的及可能会产生输血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的疾病,征得家属或病人同意并签订输血同意书,输血同意书必须与病历同时存档。
4、输血过程中,临床医师必须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反应,严重者要立即停止输血,迅速查明原因并作相应处理。
所有输血不良反应几处理经过均应在病历中作详细记录,严重输血不良反应要及时向输血科及医务科报告。
5、输血结束后若有输血不良反应,护士应作记录反映情况,并将原袋余血妥善保管,直至查明原因。
护士还应将输血有关化验单存入病历中永久保存。
如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感染疾病经确认后上报至医务科,医务科应及时与采供血机构的业务科室联系,必要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以便查找献血者的检查资料并追踪献血者。
6、经卫生行政部门调查,如未发现采供血机构违反国家的有关规定,则由医务科或卫生行政部门向病人家属作必要的解释。
属责任事故则按《医疗事故处理办法》有关规定处理。
---------------------------------------------------------------------------------------------------------------------- 编制人/修改人:校核人:审核人:批准人:批准日期:年月日实施日期:年月日。
四子王旗人民医院关于
引起或可能已经引起输血传播性疾病时的上报与随访制度
1.当引起或可能已经引起输血传播性疾病时,临床医师要第一时间查阅病历资料,进一步核实该感染性诊断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如果高度怀疑该诊断的正确性,应立即填写《输血回报单》并电话通知输血科。
2.输血科接到通知后应立即查阅该患者的现有及既往就诊资料,进一步核实该感染性诊断的正确性。
如诊断成立,或者高度怀疑,应立即电话上报中心血站,联合相关部门追踪引起输血传播性疾病的相关血制品,追踪相关批次血制品的临床应用。
3.追踪到相关批次血制品的临床去向后,立即电话通知输入了有可能有传染性疾病血液的受血者,请受血者接受相关化验,以排除被感染的可能,并与临床医师配合,共同制定后期随访方案,告知受检者定期复查随访。
输血反应与输血感染登记报告及调查处理制度输血反应与输血感染是输血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因此相关的登记报告及调查处理制度应该被实施,以确保患者安全。
一、输血反应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输血反应根据其发生的时间和严重程度可以分为早期和晚期输血反应。
早期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后几分钟或几小时内发生的反应,包括发热、寒战、呼吸急促、心跳加快、低血压等。
晚期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后几小时或几天内发生的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等。
早期输血反应是最常见的输血反应,一般是由于输血的数量过多或输血速度过快所致。
晚期输血反应则与输血过程中所携带的病毒、细菌等有关,因此最好进行详细的调查以确定其原因。
二、输血感染输血感染是指在输血过程中,因输注污染的血液而引起的感染。
输血感染可以是病毒性、细菌性、真菌性等。
输血感染病毒如HBV、HCV、HIV等,常常会引起血液传播的疾病。
输血感染的风险取决于输血所用血液的来源及其加工处理方法。
在某些情况下,即使使用了经过严格处理的血液也可能存在感染的风险,因此需要注意患者的病史和输血反应的严重程度。
三、输血反应与输血感染登记报告及调查处理制度为了更好地保护患者的健康,要求各医院建立起输血反应及输血感染登记报告及调查处理制度。
1. 登记报告医院应建立起完整的输血反应及输血感染登记报告系统,记录患者的个人信息、输血反应及感染症状,输血后的诊断情况等;并将报告及时上报至相应的卫生部门。
2. 调查处理对于发生的输血反应及感染事件,医院应当及时进行调查处理。
调查内容应包括输血过程、输血品质、对患者进行的检查及诊断等,以确定患者的输血反应及感染来源,防止后续的再发。
同时,需要对输血反应及感染处理过程进行监控,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结论输血反应及感染登记报告及调查处理制度有利于有效保护患者的健康,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因此,各医院应积极推广该制度,建立健全相关的技术标准及管理规范,提高患者治疗质量及医院的诊疗水平。
沙坪坝区某医院输血感染疾病登记、调查及上报、随访制度
1目的
为加强输血安全,减少输血感染疾病的发生,保障输血患者及医院的切身利益,特制定
本制度
2适用范围
适用全院各科室。
3制度内容
3.1 当引起或可能已经引起输血感染疾病时,由发现科室填写《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
表》上报质控办,检验科负责进行调查处理。
3.2 检验科在《输血感染疾病登记表》上详细记录,同时组织召开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
会议对该事件进行讨论,并展开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输血前检查、用血申报、血标本
采集及送检、血制品入、出库、输血相容性检测、输血监护、有无输血不良反应等,并
完善调查记录。
3.3 血库应将献血者与受血者信息通知重庆市中心血站,并在中心血站的指导下对输入
了可能有传染性疾病血液的受血者进行随访(建议其半年内每月进行一次相应传染性疾
病的检查),并做好随访记录。
3.4 完成调查报告后由输血管理委员会提出对相关责任人的(人事、经济)处理意见,
并及时报请主管领导处理。
4相关文件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生部《二级综合医院评审
标准实施细则( 2012 年版)》
5相关记录
输血感染疾病登记、调查及上报、随访流程
输血感染疾病登记表 (3.0CJQYY/ZKB-JL-20)
6其他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某医院输血感染疾病登记、调查及上报、随访流程
3.0CJQYY/ZKB-LCT-13
输血感染疾病发现科室上报医疗不
上报质控办
血库接到输血感染疾病相关信息并
组织临床用血管通知重庆市中心血开展调查,作好调进行随访并作好随访
沙坪坝区某医院
输血感染疾病记录表 3.0CJQYY/ZKB-JL-20
登记日期输血日期
姓名科别床号
受血者性别住院号
年龄血型
日期输血后检查日期
HBsAg HBsAg
输血前检查HCV HCV
TP TP
HIV HIV
献血者编码献血者血型
输血相容性检测结果
血库组长意见
检验科主任意见
医务科主任意见
是否上报市中心血站
随访记录
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