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措施和上报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5
控制输血感染管理制度一、概述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技术,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创伤。
然而,输血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其中之一就是输血感染。
输血感染是指通过输血过程中传播病原微生物导致感染的现象。
输血感染可能会对接受输血的患者造成严重的健康危害,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建立和实施输血感染管理制度对于保障患者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非常重要。
二、目的1. 规范输血过程,降低输血感染风险;2. 加强输血质量管理,提高输血安全性;3. 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责任心;4. 提高患者和家属对输血治疗的信心和满意度。
三、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进行输血操作的所有相关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技术人员等。
四、管理责任1. 医务部门负责对输血感染管理制度进行制定、解释和宣贯;2. 护理部门负责对输血操作规范进行培训和监督;3. 护理人员负责具体的输血操作过程,负责检查输血器材的清洁和消毒;4. 输血科医生负责对输血患者进行临床评估和用血指征评价,确保输血适宜性。
五、管理流程1. 输血前评估: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是否需要输血,确定输血的适宜性;2. 输血操作:护士应根据医生的医嘱,正确进行输血操作,确保输血器材的清洁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3. 输血后观察:护士应密切观察输血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症状变化,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4. 输血完成后记录:护士应详细记录输血的信息,包括输血量、输血时间、输血反应等,便于医生和护士进行术后分析和评估。
六、质量控制1. 定期进行输血操作规范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技能和责任心;2. 定期检查和维护输血器材,确保器材的清洁和消毒;3. 定期对输血感染管理制度进行评估和改进,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4. 建立输血感染事件报告制度,对异常事件进行跟踪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七、预防措施1. 严格执行消毒和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2. 严格遵守输血操作规范,确保输血安全;3. 严格控制输血的适宜性,避免不必要的输血造成感染风险;4. 提高患者和家属的卫生意识,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
控制输血感染管理制度一、引言输血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可以帮助血液严重缺乏的患者及时得到救治。
但是,输血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其中之一就是输血感染。
输血感染是指在输血过程中,输血受者由于受到输血过程中的病原体感染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输血感染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对受者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威胁生命。
因此,为了有效控制输血感染,减少发生输血感染的风险,需要建立和完善输血感染管理制度。
本文将从制度的制定、实施与监督等方面探讨如何科学合理地管理输血感染。
二、制度的制定1. 制度的背景与必要性输血感染是输血过程中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是输血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
控制输血感染的发生,既可以提高输血安全性,又可以降低患者的治疗风险,因此建立输血感染管理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2. 制度的制定目标(1)降低输血感染发生率,提高输血安全性。
(2)规范输血过程中的操作行为,减少感染风险。
(3)加强对输血感染的监测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4)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加强对输血感染的防控意识。
3. 制度的内容(1)输血感染管理的责任人员及职责分工。
(2)输血感染管理的组织机构及工作程序。
(3)输血感染的评估、监测与报告要求。
(4)输血感染的防控措施及培训要求。
(5)输血感染事故的处理与追责程序。
三、制度的实施1. 落实责任,明确职责(1)明确输血感染管理的责任人员,包括主管医生、质控专员、医护人员等。
(2)明确各责任人员的具体工作职责,形成工作分工,确保实施到位。
2. 完善工作流程,规范操作(1)规范输血操作流程,包括配血前检查、输血标本采集、血袋配血确认等。
(2)严格执行输血操作规程,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操作规范性。
3. 加强培训,提高意识(1)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输血感染防控培训,提高其对输血感染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2)加强医疗循证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对输血感染的防控能力。
4. 强化监督,及时反馈(1)建立输血感染监督评估机制,定期对输血感染发生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
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措施和上报制度为保障输血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特制订《花果医院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措施和上报制度》。
一、预防输血传染性疾病工作规范为预防输血传染性疾病,医护人员在临床操作过程中严格最受以下操作规范。
(一)输血过程中要严格遵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二)禁止把任何药物直接加入血液内一同输注。
(三)输血前必须执行输血前全套检查,并对输血风险进行有效告知。
(四)严格执行用血登记制度和用血报批制度,不使用无血站名称和许可证标记的血站以及非指定的采供血机构供应的血液。
(五)输血完毕,血袋装入黄色袋中放入存放配血标本冰箱中保存24小时后作无公害化处理。
二、常见输血感染性疾病预防管理(一)预防输血后肝炎的主要措施1.大力开展无偿献血,使用国家正规血站提供的合格血液。
2.对献血者必须进行国家规定项目的检测,使用经检测合格的血液。
3.所有供临床输血用的血液均须在采集后留样复查,合格者方可发出输用。
4.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由于输血有传播肝炎的危险,临床医师应权衡利弊,非必要时不要给患者输血。
5.严格执行消毒制度,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一次性输血器、血袋。
6.保护受血者,可在输血后24小时内及输血后1个月时各肌注乙肝抗体 1 次,对经常输血的患者最好注射乙肝疫苗。
7.大力提倡选择性的自身输血和成分输血。
(二)预防输血传播艾滋病的主要措施1.加强宣传教育,使公民认识到艾滋病的危害性,还应包括其经血传播的危险,使感染者或可疑感染者能自我从献血行列中退出。
2.性病患者或有性病史者、性滥交者、吸毒者等艾滋病高危人群不能献血。
3.禁止使用进口血液制品。
4.对献血者进行抗 HIV 检测,阳性者不能献血。
5.临床使用血液必须进行严格的检测和把关,杜绝漏检。
6.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非必要时不输血。
7.鼓励自身输血。
(三)预防梅毒传播主要措施如下1.对有性病或性滥交者及其伙伴应拒绝献血。
2.对献血者进行检查试验,阳性者不能献血。
输血传染疾病管理制度一、背景介绍输血是治疗疾病和恢复健康的关键方法之一,但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
输血传染疾病是指通过输血过程中,受血者感染了传染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HIV感染等。
为了保障受血者的健康和安全,各国纷纷制定了输血传染病管理制度,通过加强输血品的质量控制、加强献血者的筛选和监测等措施,来减少输血传染疾病的发生。
二、管理制度的内容及要求1. 输血品质量控制(1)血液采集和储存条件的要求输血品的采集和储存条件直接关系到输血品的质量。
采集血液的场所要求清洁卫生,采血工具要进行消毒处理。
储存血液的设备要保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避免血液变质。
(2)输血品的质量检测所有用于输血的血液都要进行质量检测,主要包括血型、Rh因子、传染病标志物等项目的检测。
检测结果符合规定的血液才能用于输血。
(3)输血品的储存和管理输血品在储存期间要进行定期的监测和检测,避免血液变质或者受到污染。
2. 献血者的筛选和监测(1)献血者的体检所有献血者在献血前都要进行身体健康的体检,确保献血者身体健康,没有传染病。
(2)献血者的调查对于潜在的献血者要进行一定的调查,包括对其过去的输血史、手术史、服用药物史等方面的调查,避免潜在传染源的输血。
(3)献血者的传染病标志物检测所有的献血者都要进行传染病标志物的检测,包括HIV、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
献血者的血液检测结果符合规定的才能进行献血。
3. 输血品使用的管理(1)输血品的管理输血品在使用前要进行记录和标识,避免输错或使用过期的输血品。
(2)输血的监测受血者在输血后要进行一定的监测,包括观察受血者的体温、心率、血压等指标的变化,避免出现输血反应。
4. 事故及感染的处理(1)输血事故的处理在输血过程中如果出现输血事故,如输血管外、输血过快、输血过多等情况,要及时处理。
对严重的输血事故要进行调查和报告,避免再次出现类似情况。
(2)输血感染的处理如果受血者因输血感染了传染病,要立即进行隔离和治疗,并对该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出感染源,并对可能的感染源进行相关的处理。
夏邑县第二人民医院
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措施和上报制度
一、发生严重的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不良)反应时,如果怀疑血液质量问题,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七条处置:由医政科、用血科室(医患双方)、输血科、溶中心血站血库工作人员一起封存与输血相关的物品并妥善保存,进一步验证受血者是否确因输注供血者血液成分而传染疾病,并按照相关规定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二、血站在接到输血科送来的输血反应报告单及血袋后,应立即进行相应的调查;
三、必要时,血站应派技术人员到现场协助调查;
四、血站调查评估结果应及时反馈给输血科,输血科再将其反馈到临床和医务部,医师接到该评估结果后应进行相应处理并记录。
五、发生输血传染性疾病后,按法定传染病报告制度执行。
输血相关传染病所涉及的供血者输由中心血站按有关政策处理。
输血传染性疾病处理流程:
输血传染性疾病处理流程:
疑似确认患者输血传染疾病HBSAG/HIV/HCV等中心血站作细输血前传性当时实实献血员情况病检测结果验记录患者在输血后是否有其他感染机会目前的传染病检测结果其他受血者目前情况当时实验原始记录合性血管理制度与流程2013年5月制定的的没下合型输血紧急情况下生命的重要措施,符合(临床输血技术都在不能采用同型输血(如合性的血只能“应急存血少)或自身输血时,可采用配不立变成“规配合型输血方案可在《输血治。
一、总则1. 为保障患者生命安全,规范输血感染性疾病的处置流程,提高医疗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2. 本预案适用于本医疗机构内因输血发生的感染性疾病处置。
二、组织架构1. 成立输血感染性疾病处置小组,由医院感染管理科、输血科、临床科室、检验科等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
2. 输血感染性疾病处置小组负责制定、实施和监督本预案的执行。
三、处置流程1. 病例报告(1)经治医生发现患者出现输血相关感染性疾病症状时,应立即填写《输血感染性疾病报告卡》,24小时内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2)医院感染管理科对报告的病例进行审核,确认后及时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2. 病例调查(1)输血感染性疾病处置小组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调查,了解患者病史、输血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2)对疑似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排查可能的感染源。
3. 诊断与治疗(1)根据病例调查结果,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
(2)根据诊断结果,制定治疗方案,及时对患者进行治疗。
4. 采样与检测(1)对疑似病例,采集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
(2)对确诊病例,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5. 信息通报(1)对疑似病例,立即通知患者及家属,告知病情及治疗方案。
(2)对确诊病例,通报患者所在科室、相关科室及医院感染管理科。
6. 传染病报告(1)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要求,及时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2)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疾病传播。
7. 病例追踪(1)对疑似病例,追踪其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2)对确诊病例,追踪其输血史、诊疗史,排查可能的感染源。
四、预防措施1. 严格筛选供血者,确保血液质量。
2. 加强血液采集、制备、储存、输注等环节的管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3.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输血感染性疾病防治知识培训。
4. 建立健全输血感染性疾病监测系统,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理病例。
安全输血措施及预防输血感染制度引言输血作为一项重要的医疗治疗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但同时也存在一定风险,如输血后感染的风险。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医疗机构普遍实行安全输血措施及预防输血感染制度。
本文将对这些措施和制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安全输血措施1. 血液配型和交叉配血输血前进行血液的配型和交叉配血是确保安全输血的重要步骤。
适当的血液配型能够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交叉配血则确保输血出现血液不相容时及时发现和处理。
2. 检测传染性疾病标志物输血前的献血者血样需进行常规的传染性疾病标志物检测,如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丙肝病毒抗体、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等。
确保献血者无传染性疾病可降低输血后感染的风险。
3. 严格的献血者筛选献血者的筛选是安全输血的关键环节。
在筛选过程中,要关注潜在的感染风险因素,如有无接触带有传染性疾病的对象、是否有发热等症状。
只有经过严格的献血者筛选,才能保证输血来源的可靠和安全。
4. 输血前的身份核对确保输血的患者与输血的血袋身份一致是避免输血错误的重要环节。
通过核对患者的姓名、病历号等信息,确保输血的准确性,避免发生输血错误。
5. 输血前的仔细检查输血前,医护人员需要对血袋进行仔细的外观检查,确认血浆的透明度、颜色和浑浊度符合标准。
如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输血,以免给患者带来风险。
二、预防输血感染制度1. 检测血袋血液成分在输血前,对血袋的血液成分进行检测,以确保血液成分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对于可能带有潜在感染风险的血液成分,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进行灭活等。
2. 使用一次性器械为了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医疗机构普遍实行一次性输血器械的使用制度。
这样可以确保输血器械的清洁度和无菌性,降低感染的风险。
3. 严格执行消毒措施在输血操作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消毒规范,如手消毒、器械消毒等。
消毒措施的执行能有效地杀灭细菌病毒,预防输血感染的发生。
4. 监测和评估输血感染风险医疗机构应建立科学的监测和评估制度,对输血感染风险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测。
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措施和上报制度输血传染性疾病指通过输血途径传播的疾病,如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
这些疾病的传播可能会对受血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建立完善的上报制度。
下面将介绍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措施和上报制度。
一、管理措施:1.严格血液和血制品的筛查:采集血液和制作血制品前,对献血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和筛查,如核酸检测、抗体/抗原检测等,以减少输血传染性疾病的潜在风险。
2.实施临床操作规范:在使用血液和血制品时,医务人员必须按照相应的操作规范进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3.建立质量控制体系:血液和血制品的采集、储存和输送环节都应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设立血液质量管理委员会、制定质量标准和程序、进行培训等,以确保从采集到使用全过程的质量安全。
4.开展教育宣传:针对公众、医务人员和相关从业人员,加强关于输血传染性疾病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认识和意识,增强预防和控制工作的重要性。
5.发展新技术:通过引进和推广新的技术和方法,如核酸检测技术、免疫分析方法等,提高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监测和筛查水平,降低患者感染的风险。
6.加强监测和评估:建立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掌握相关数据和信息,为制定和调整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上报制度:上报制度是预防和控制输血传染性疾病的重要环节,能及时发现和应对可能的感染事件,保护受血者的健康。
1.建立完善的上报网络:建立全国范围内的上报网络,包括医疗机构、监测机构、疾控中心等,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交流。
2.规范上报流程:建立统一的上报流程和标准,明确上报的内容、时间和方式,如采用电子化系统予以统计和管理。
3.鼓励积极上报:对于发现和上报疑似输血传染性疾病的医疗机构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激励,增加上报的积极性和准确性。
4.加强信息共享: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将上报的数据和信息共享给相关的机构和部门,以便进行有效的防控措施和调查。
2024年输血前和输血期间管理制度一、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生向患者或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及/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
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二、护士接到输血医嘱时,两人认真核对医师填写好的《输血申请单》的正副联,并将填写完整的《输血申请单》的副联粘贴于配血管上。
三、采集血标本时,护士持《输血申请单》及贴有标签的试管至患者处,当面核对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门急诊号、血型和诊断,无误后方可采血,采血后两人在《输血申请单》下面签名。
操作要求:一人一次一管。
四、采集血标本时,不得在输入大分子溶液通道中取血,应在另侧肢体血管取血,以防影响血型交叉试验结果。
五、采血后由医护人员或专人将血样和输血申请单送交血库,与血库工作人员双方逐项核对。
护士收到血型鉴定单时,两人核对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无误后通知患者或家属,并将血型鉴定单粘贴于检查报告粘贴纸右上角,两人在血型鉴定单右上角上签名。
六、取血时必须携带病历和《病人专用领血单》、《血型鉴定报告单》。
取血护士与血库人员双方交接核对:1、受血者的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门急诊号、血型(包括rh因子)、血液成分、血量;2、核对血袋标签:献血者条形码编号、血型(包括rh因子)、血液的有效期;3、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液,血袋内血液有无溶血及凝块。
双方核对无误后,在交叉配血报告单上共同签字。
七、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一律拒领: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2、血袋有破损,漏血;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
八、血液领回病房后,由两名医护人员共同负责核对,核对的信息同取血时的信息,无误后登记在输血登记本上,并在《输血申请单》反面签名。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1.输血不良反应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输血副作用、经血传播疾病、血液输注无效等。
为能及早发现输血不良反应,避免延误治疗,保障受血者安全,负责输血的医护人员应对输血过程进行严密观察。
2.经治医师应详细了解受血者的输血史、妊娠史及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便迅速做出初步诊断,必要时请输血科技人员协助诊断。
3.处理输血不良反应应首先查明原因,明确诊断。
一旦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通路,并完整的保存未输完的血液和输血器材待查。
4.怀疑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执行以下程序:4.1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
4.2对症处理,注意保暖、解热、镇静。
4.3医护人员要亲密观察病情变化,每15-30min测体温、血压一次。
4.4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要与细菌性污染性输血反应鉴别。
4.4.1发生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立即停止输血,经对症处理后30min 至2h后症状缓解;若患者仍需输血,应改输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
4.4.2如停止输血并对症处理2h后,病情未缓解并加重者,应考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及时抢救。
215宁城县蒙医中医医院输血科5.怀疑过敏性输血反应,应执行以下程序:5.1对轻度过敏反应应减慢输血速度,口服或肌内注射抗组胺药物,严密观察,若症状缓解可继续输血;反之,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并查找原因。
5.2重度过敏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有支气管痉挛者,皮下注射肾上腺素;严重或持续者,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氨茶碱等;有喉头水肿者,应立即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免窒息;有过敏休克者,应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
6.怀疑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执行以下程序:6.1核对《临床输血申请单》、血袋标签和《交叉配血申请单》6.2核对受血者及献血者abo、rhd血型。
用于保存于冰箱中中的受血者于献血者血标本及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标本、血袋中剩余血标本,重测abo、rhd血型,并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盐水介质和非盐水介质)。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预案、报告、处理制度Ⅰ目的为规范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置原则,保障受血者安全,减少输血相关的医疗纠纷。
Ⅱ范围适用于本医院临床用血科室医护人员、输血科及业务部门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快速诊断及处理的管理。
Ⅲ制度一、输血不良反应处理预案:(一)临床医护人员发现输血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后,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管,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
立即报告值班医师或护士长。
在积极处理的同时,要及时向输血科通报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与输血科共同调查、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以确定进一步的处理、治疗方案。
患方提出异议时,经治医护人员应该与患方共同封存剩余血液、血袋及输血器材等,双方签字后由输血科保管备查。
(二)输血科工作人员接到临床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后,应仔细询问患者所属病区、姓名、性别、住院号、年龄、血型、既往输血史、孕产史;疾病诊断、用药史、本次输血成分名称、输血量、患者输血后出现的临床症状与体征,认真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与临床科室仪器确定初步的处置参考意见。
(三)对于严重输血不良反应,输血科应指派具有相应资质的医师到临床进行会诊,协助临床查找原因及制定救治方案、观察处理疗效。
并把处理情况汇报给医务部,如怀疑血液质量及细菌污染,应及时报告河南省血液中心。
(四)处理完患者后,及时将《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及血袋仪器送输血科保存,输血科将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登记,每月汇总分析后,报医务部保存备案。
输血科及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要定期做分析及整改,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五)输血反应的处理:1.急性(速发型)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置:(1)如果怀疑为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做以下工作:①立即抽取受血者的血液加肝素抗凝、离心,观察血浆颜色,并进行血常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②核对输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报告单和全部有关记录,以验证受者和所输血液成分有无核对错误;③核对受血者及献血者ABO、RH(D)血型。
医院输血反应处理及报告制度L输血过程中,一旦出现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器,输注0.9%氯化钠注射液。
2 .通知医生及护士长,按医嘱进行救治处理,并启动输血反应应急预案与流程。
3 .做好病情观察,记录病情变化和处理经过。
4 .将未输完的血液和输血器材,立即送输血科低温保存。
5 .一般输血反应24小时内填写相关报表上报,严重输血反应应立即上报。
《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送输血科,《输血反应报告及持续改进表》送护理部。
6 .分析输血反应的原因,预防输血反应的发生。
常见输血反应临床表现及处理1、发热反应发热反应:是最常见的输血反应。
可在输血中或输血后Γ2h内发生,有畏寒或寒战、发热,体温可达38~41°C,伴有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持续l~2h后缓解。
处理:反应轻者,减慢滴数即可使症状减轻,严重者停止输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给予对症处理,并通知医师。
必要时按医嘱给予解热镇痛药和抗过敏药,如异丙嗪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2、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大多数患者发生在输血后期或即将结束输血时。
表现轻重不一,轻者出现皮肤瘙痒、尊麻疹、轻度血管性水肿(表现为眼脸、口唇水肿);重者因喉头水肿出现呼吸困难,两肺闻及哮鸣音,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
处理: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继续观察;重者立即停止输血;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严重喉头水肿者行气管切开,循环衰竭者应给予抗休克治疗;根据医嘱给予0.1%盐酸肾上腺素0∙5~lmg皮下注射,或用抗过敏药物和激素如异丙嗪、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等。
3、溶血反应溶血反应:输入的红细胞或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异常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为输血中最严重的反应。
第一阶段,由于红细胞凝集成团,阻塞部分小血管,可引起头部胀痛、四肢麻木、腰背部剧烈疼痛和胸闷等症状。
第二阶段,由于凝集的红细胞发生溶解,大量血红蛋白散布到血浆中,可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尿。
同时伴有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和血压下降等症状。
输血反应及因输血传播疾病的
登记和报告制度
1、输血反应发生的原因很多,通常引起输血反应的原因为:(1)血型不合。
(2)污染血。
(3)热原质。
(4)同种异体蛋白。
(5)大量输血。
一般由输血途径发的传染疾病有:传染性肝炎、疟疾、梅毒、艾滋病等。
2、发生输血反应,要求输血科处理的大多是输血后几分钟至几小时内的立即反应,形势比较严峻,应警惕血型不合与血液污染引起的输血反应。
3、发生输血反应后要从速查明其原因,明确诊断,但在一时内原因尚不能查明,应先迅速对症抢救,并完整保存残留血液及全部输血器材待查。
4、临床医生详细填写输血反应送检表,及时报告输血科,一并协同从速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及时处理。
5、发生输血反应及因输血传染的疾病应详细登记,以备查询。
6、输血反应及因输血传染疾病的登记,应由质控科指定专人负责,专人保管。
输血传染性疾病管理措施和上报制度
一、当出现可疑感染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病例时,经治医师应立即上报医务科、院感科、输血科。
二、输血科接到报告后应深入临床科室,记录发生输血后感染患者的姓名、血型、住院号、科室、所输血液制品的名称、献血员姓名、血液编码、输入量、感染症状、处理方法、结果等,对疑为输血后感染病人进行评估,并详细做好记录,必要时请XXX区/县血站会诊评估。
三、因输血所发生的感染性疾病,输血科必须将受供血者血样重新进行实验室检查,并把结果及时汇报XXX区/县血站协助做好调查处理工作。
四、医务科接到报告后组织院感科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分析查找原因,做好相关资料的登记,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及时上报分管院长。
五、经治医师、护士应配合职能部门查找、追踪感染原因,采取有效措施。
六、对可能因输血感染疾病产生医疗纠纷或法律诉讼,医务科应保存好相关资料,与相关部门协调积极应对。
七、输血后如果受血者出现可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经验证受血者确因输注供血者血液成分而传染疾病,受血者如确诊感染HIV,应迅速报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
八、输血相关传染病所涉及的供血者由采供血机构按有关政策处
理。
九、本制度自发文之日起执行;本制度解释权归医务科、输血科。
安全输血措施及预防输血感染制度安全输血措施是指在输血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来确保输血安全,预防输血感染制度则是指为减少输血感染风险而建立的一套规章制度和标准操作程序。
以下是相关的安全输血措施及预防输血感染制度内容:1. 血液筛查与血型鉴定:在进行输血前,应与献血者进行详细询问,进行一系列检测,包括传染病标志物筛查、血型鉴定等,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2. 一次性使用器械:输血时要使用一次性的医疗器械,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3. 输血前核对:在输血前核对献血者相关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血型等,确保输血的正确性。
4. 适当选择输血方法:根据患者需要选择适当的输血方法,如全血输注、红细胞悬浮液输注等,避免不必要的输血感染风险。
5. 安全配血:进行配血时,要严格按照血型配血规则进行,确保输血安全和免除输血的不良反应。
6. 输血前血液备样:在输血前提取患者的血液备样,用于后续的质控与追溯。
7. 输血监测与评估:在输血过程中要进行监测与评估,包括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输血反应的观察与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异常情况。
8. 抗感染预防:对于患有传染病的患者,要进行适当的抗感染预防,减少输血感染的风险。
9. 进行输血知情同意:在进行输血前,要与患者充分沟通,获取其知情同意,了解输血的风险和效益。
10.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在进行输血操作时要遵守相关的操作规程和标准,确保输血的安全和准确性。
总之,通过以上的安全输血措施及预防输血感染制度,可以有效减少输血感染的风险,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安全输血措施及预防输血感染制度(二)是指在进行输血操作时,为确保献血者和受血者的安全,在执行输血操作前,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和制度来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和防止感染的发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安全输血措施及预防输血感染制度:1. 预先筛查献血者:确保献血者没有潜在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禁忌症,例如艾滋病、丙型肝炎等。
2. 血型鉴定和配血:在进行输血前,需要对受血者进行血型鉴定,并进行配血。
四子王旗人民医院关于
引起或可能已经引起输血传播性疾病时的上报与随访制度
1.当引起或可能已经引起输血传播性疾病时,临床医师要第一时间查阅病历资料,进一步核实该感染性诊断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如果高度怀疑该诊断的正确性,应立即填写《输血回报单》并电话通知输血科。
2.输血科接到通知后应立即查阅该患者的现有及既往就诊资料,进一步核实该感染性诊断的正确性。
如诊断成立,或者高度怀疑,应立即电话上报中心血站,联合相关部门追踪引起输血传播性疾病的相关血制品,追踪相关批次血制品的临床应用。
3.追踪到相关批次血制品的临床去向后,立即电话通知输入了有可能有传染性疾病血液的受血者,请受血者接受相关化验,以排除被感染的可能,并与临床医师配合,共同制定后期随访方案,告知受检者定期复查随访。
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措施和上报制度
1、医护人员在临床操作过程中应做到:
(1)输血过程中要严格遵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2)禁止把任何药物直接加入血液内一同输注。
2、常见输血感染性疾病控制
(1)输血后肝炎病毒性肝炎由多种不同类型的肝炎病毒引起,是目前世界和我国流行最广泛且十分严重的传染病。
是输血常见的并发症。
主要有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尤其是丙型肝炎(约占输血后肝炎的90%以上)。
预防输血后肝炎的主要措施:
①大力开展无偿献血,使用国家正规血站提供的合格血液。
有偿献血者多有隐瞒病史问题,受血者输血后肝炎发生率比输无偿献血者多出数倍。
②对献血者必须进行国家规定项目的检测,使用经检测合格的血液。
尽管使用合格的血液,因存在窗口期问题,仍不能保证所用血液是安全的。
③所有供临床输血用的血液均须在采集后留样复查,合格者方可发出输用。
④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由于输血有传播肝炎的危险,临床医师应权衡利弊,非必要时不要给患者输血。
⑤严格执行消毒制度,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一次性输血器、血袋。
⑥保护受血者,可在输血后24小时内及输血后1个月时各肌注乙肝抗体1次,对经常输血的患者最好注射乙肝疫苗。
⑦大力提倡选择性的自身输血和成分输血。
2)艾滋病艾滋病的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传染病和免疫缺陷性疾病。
病原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传播途径主要有:
①性接触
②静脉注射毒品
③输用HIV污染的血液或制品,移植感染者的器官、组织
④母婴传播
防止输血传播艾滋病的主要措施:
①加强宣传教育,使公民认识到艾滋病的危害性,还应包括其经血传播的危险,使感染者或可疑感染者能自我从献血行列中退出。
②性病患者或有性病史者、性滥交者、吸毒者等艾滋病高危人群不能献血。
③禁止使用进口血液制品。
④对献血者进行抗HIV检测,阳性者不能献血。
⑤临床使用血液必须进行严格的检测和把关,杜绝漏检。
⑥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非必要时不输血。
⑦鼓励自身输血。
(3)梅毒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献血者患有梅毒,并处于梅毒螺旋体血症阶段,献出的血液被输用后可以传播梅毒。
输血传播梅毒的潜伏期为4周到5个月,平均为9~10周。
感染者常见的症状是典型的二期梅毒丘疹。
虽然我们使用的血液对献血者进行了梅毒检测试验,但由于(1)第一期梅毒的早期(此时螺旋体血症十分明显)血清学试验常是阴性;(2)与梅毒螺旋体检测方法和试剂的敏感程度有很大关系,所以仍存在输血后传播梅毒危险。
预防梅毒传播主要措施如下:①对有性病或性滥交者及其伙伴应拒绝献血;②对献血者进行检查试验,阳性者不能献血;③尽量输用在4℃冷藏保存3天以上的血液。
(4)巨细胞病毒感染
巨细胞病毒(CMV)感染以输血最为多见。
多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的受血者,如早产儿、低体重儿、先天性免疫缺陷、肾移植和骨髓移植者,且随着输血次数增多、量增大而感染率越高。
库存血液中,CMV的存活时间不长,输用库血比新鲜血的感染机会小。
预防输血感染CMV的主要措施:
①对免疫功能低下者,抗-CMV阴性时,输用CMV抗体阴性血液。
②输用去白细胞(较好方法是用白细胞过滤器)
的血液、洗涤红细胞。
③静注CMV免疫球蛋白,对易感者有预防作
用。
④尽量输贮存血液,可减少CMV感染机会。
⑤对低体重儿和早产儿,尽量减少血液标本采
集数量和次数,以免缺血过多而增加输血机
会,以减少感染机会。
(5)疟疾
疟原虫可存在于各种血细胞和血浆、冷沉淀中。
患过疟疾的人,体内或血中可能仍带有疟原虫,其血液仍可能传播疟疾。
经输血传播的疟疾通常约在输血后1周至1个月内发病,也可短至1日长至60日。
预防输血传播疟疾的措施:
①有疟疾病史者,须病愈3年后方能献血。
②在流行区暂住或作短期逗留者,离开后,既未服抗疟药,又无症状,6个月后可以献血。
③对输入疑有症原虫污染血液的受血者、或在疟疾流行区的受血者,都应服用抗疟剂预防。
输血前24小时,受血者可口服氯喹1500毫克,或输血后立即口服氯喹至少300毫克,连续5~7天。
④在疟疾流行区,有条件时对献血者作血清学检测,筛除疟原虫抗体阳性者。
也可用注射肾上腺素的方法,促使症原虫出现于外周血做血液涂片检查。
(6)其他输血相关疾病
成人嗜T淋巴细胞白血病是发生于成人T淋巴细胞中的特殊类型的
白血病,由嗜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Ⅰ型引起,可通过输血传播。
目前主要流行区有日本南部的九州地区,加勒比海地区和非洲的尼日利亚北部地区。
我国福建省沿海、粤东地区有小流行区,其他地区也有散在小区域发病病例。
弓形体病是由于弓形体引起的一种细胞内寄生、人畜共患的流行性传染病,多为隐性感染,但能引起多系统损害。
易通过皮肤黏膜和胃肠道感染,但也能通过输血、器官移植、胎盘传播3、医护人员在输血过程中如出现异常情况应该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4、输血完毕,血袋保存24小时,以便对输血不良反应原因追查。
5、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或输血后感染的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回报单,并返还供血库登记、保存,供血库每月统计上报当地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