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实验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64.00 KB
- 文档页数:5
实验课程名称:虚拟仪器实验实验指导教师:文静学院:光电工程学院专业及类别:专业(学术、专业)学号:************名:***实验日期:2014年12月到2015年01月成绩: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制实验名称:计算器设计实验时间:2014年12月一、实验目的(1) 掌握LabVIEW软件编程方法;(2)掌握虚器仪器实验室硬件的应用;(3)培养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来指导实践的能力。
二、实验仪器设备PC机一台三、实验原理该设计采用模块化编程思想,从而使整个项目更加的简洁明了,直观大方有利于阅读。
总体上可分为以下几个模块:(1) 数值输入模块:主要实现的功能就是数值的键入,主要是数字键以及表示进制转换时的进制数的键入。
(2) 按键模块:这个模块包括2个部分,输入数按键,运算符按键。
(3) 数值显示模块:该模块主要功能就是数值的键入显示以及数值的输出显示。
(4) 清除返回模块:该模块主要的功能就是当用户发现输入错误数据时,使用该功能就能改正错误,从而节约了时间,提高了计算效率。
四、实验内容利用所学虚拟仪器知识,应用LabVIEW软件设计一个能实现加减乘除以及开方、取倒、取反功能的计算器。
五、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5.1键入感应首先建立一个簇,然后在簇中建立23个布尔量,其中包括0--9十个数字键,1个小数点键,4个“+、-、*、/”运算键,1个等号键,1个开方键,1个符号转换键,1个倒数键,1个求百分数键,1个清零键,1个退格键,1个退出键。
如下图所示:然后通过将簇中元素按产生的顺序组成一个一维数组,这样就实现了每个键与数字(1--23)之间的对应。
每次按下一个键时,通过查找出对应的键并把其后对应的数字连接到一个case结构,然后执行对应case结构中的程序,至此就完成了对一个键的感应过程。
如下图所示:5.2运算变量的初始化在运行程序之前,首先对需要用到的变量进行初始化,如图所示5.3无操作时的默认输出当键盘上的键没有任何一个按下时,系统默认输出,其中等待时间为250ms。
实验题目: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算法研究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算法,通过对图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实现对图像的自动识别和分类。
通过实验,加深对深度学习算法的理解,提高在图像处理领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实验背景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不断发展,图像识别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深度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机器学习技术,在图像识别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实验选取卷积神经网络(CNN)作为深度学习算法,通过搭建CNN模型,对图像进行识别和分类。
三、实验内容1. 数据集准备本次实验选用CIFAR-10数据集,该数据集包含10个类别,每个类别有6000张32×32的彩色图像,共计60000张图像。
数据集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其中训练集包含50000张图像,测试集包含10000张图像。
2. 模型构建(1)网络结构设计本实验采用卷积神经网络(CNN)作为图像识别模型,网络结构如下:- 输入层:接收32×32的彩色图像;- 卷积层1:使用32个3×3的卷积核,步长为1,激活函数为ReLU;- 池化层1:使用2×2的最大池化;- 卷积层2:使用64个3×3的卷积核,步长为1,激活函数为ReLU;- 池化层2:使用2×2的最大池化;- 全连接层1:使用128个神经元,激活函数为ReLU;- 全连接层2:使用10个神经元,对应10个类别,激活函数为softmax。
(2)损失函数与优化器损失函数采用交叉熵损失函数(Cross-Entropy Loss),优化器选择Adam。
3. 模型训练与测试(1)训练过程使用训练集对模型进行训练,设置学习率为0.001,迭代次数为10000次。
在训练过程中,每100次迭代输出一次训练集和验证集的准确率。
(2)测试过程使用测试集对训练好的模型进行测试,计算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准确率。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训练过程经过10000次迭代后,模型在训练集上的准确率达到99.75%,在验证集上的准确率达到99.68%。
实验名称:DNA提取与检测实验日期:2023年3月15日实验地点:生物实验室实验人员:张三(研究生)、李四(研究生)、王五(导师)实验目的:1. 掌握DNA提取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步骤。
2. 学习使用酚-氯仿法提取DNA。
3. 学习DNA的定量检测方法。
实验原理:DNA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遗传物质,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特异性。
DNA提取是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基础,是后续基因克隆、分子杂交等实验的前提。
本实验采用酚-氯仿法提取DNA,该方法利用酚-氯仿对DNA的溶解性和蛋白质的溶解性差异,将DNA 从细胞中分离出来。
实验材料:1. E.coli细胞悬液2. Tris-HCl缓冲液(pH 8.0)3. 氯化钠4. 酚-氯仿混合液5. 75%乙醇6. 玻璃棒、离心管、移液器等实验步骤:1. 提取DNA:(1)取1mL E.coli细胞悬液于离心管中。
(2)加入0.2mL Tris-HCl缓冲液(pH 8.0)和0.2mL氯化钠。
(3)加入2mL酚-氯仿混合液,涡旋混匀,室温放置5分钟。
(4)12,000r/min离心10分钟,取上清液。
(5)加入等体积的75%乙醇,混匀,室温放置10分钟。
(6)12,000r/min离心5分钟,取沉淀。
(7)用75%乙醇洗涤沉淀,12,000r/min离心5分钟,弃上清液。
(8)将沉淀溶解于50μL TE缓冲液中。
2. DNA定量检测:(1)取5μL DNA溶液于微量离心管中。
(2)加入100μL TE缓冲液,混匀。
(3)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DNA溶液的OD值。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成功提取了E.coli细胞的DNA,并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测定了其浓度。
实验结果显示,DNA溶液的OD值约为0.4,说明DNA提取成功。
实验讨论:1. DNA提取过程中,酚-氯仿法是一种常用的DNA提取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提取效率高等优点。
在本实验中,我们成功提取了E.coli细胞的DNA,说明该方法在本实验中是可行的。
第1篇一、前言随着生物科学的快速发展,生物研究生教育在培养高层次的生物科研人才和推动科技进步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提高生物研究生的教学质量和实践能力,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了为期一年的生物研究生教学实践。
本文将对本次教学实践的经历、收获和反思进行总结。
二、实践内容本次教学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课程讲授:负责讲授《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课程,面向生物学院研究生,共12周,每周2学时。
2. 实验指导:参与指导《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协助指导教师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共8周,每周4学时。
3. 科研讲座:组织并参与生物学院研究生科研讲座,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报告,共4次。
4. 学术交流:参与组织生物学院研究生学术沙龙,促进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
三、实践过程1. 课程讲授:- 在课程准备阶段,我认真研读了教材和参考书籍,梳理了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核心知识点。
- 结合自身实验经验,制作了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并通过课堂互动和案例分析,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理解。
- 在课堂上,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
2. 实验指导:- 在实验准备阶段,与指导教师共同制定了详细的实验方案,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 在实验过程中,耐心指导学生进行操作,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及时纠正错误。
-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3. 科研讲座:- 通过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报告,拓宽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激发了他们的科研兴趣。
- 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讲座,提出问题,与专家学者进行深入交流。
4. 学术交流:- 组织学术沙龙,为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研究成果和交流学术心得的平台。
- 通过学术沙龙,促进了研究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
四、实践收获1. 教学能力提升:通过本次教学实践,我的教学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学生沟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研究生《流体力学实验》——粒子成像测速(PIV)技术实验报告班级姓名实验日期3月23日指导教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流体力学研究所一、实验目的1. 利用粒子成像测速技术测量二维流场速度分布。
2. 利用matlab 中FFT 实行互相关运算记录流场速度分布。
二、基本原理粒子成像测速技术(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是一种全流场测速技术,可测得流场中某一截面上的瞬时二维速度矢量分布,体视PIV 可获取三维速度分量。
三、实验步骤1 .实验流程如下图2 .系统构成:粒子及投放装置;双脉冲激光器;图像记录设备;信息处理系统 ①光源系统:激光器+片光系统=激光片光要求:要求短时间内(脉冲宽度 5ns)保证大量的光能 (20 mJ--500 mJ);脉冲时间间隔能够视流速大小而变化,范围要求:1μs --若干 ms ;脉冲激光器典型重复频率为 10-30Hz (激光器蓄能需要时间);双脉冲Nd:YAG 激光器,脉冲时间间隔Δt = 1-150 μs ,重复频率15 Hz ,适合高速气流速度的测量。
结果 查询 图像记录其中:∆t: 脉冲时间间隔T: 单个激光器脉冲重复时间τ: 脉冲宽度②图像记录设备(CCD 相机)CCD —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元件或CCD图像传感器,CCD是一种半导体器件,能够把光学影像转化为数字信号。
CCD上植入的微小光敏物质称作像素(Pixel)。
一块CCD上包含的像素数越多,其提供的画面分辨率也就越高。
CCD的作用就像胶片一样,但它是把图像像素转换成数字信号。
CCD 阵列的空间分辨率至少比摄影胶片低两个量级。
CCD按加工工艺分为两种:TTL和CMOS,TTL工艺成像质量要优于CMOS工艺;CMOS 成像和信息存储、传输速度快,用于高速高频响PIV。
而CCD的信号存储和传输:像素→存储区: 500 ns,存储区→PC: 33 ms,跨帧技术如下图所示△tTt EI激光器1激光器2因此对CCD 相机的性能要求:记录图像序列,一帧帧连续排列;高空间分辨率;高速捕获多帧图像; 高感光度。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实践环节实验报告课程名称:金属板材成型性能测试与评价院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孙巍学号:哈尔滨工业大学实践环节-杯突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习确定板材胀形性能的实验方法;2、了解金属薄板试验机的构造及操作。
二、实验内容将板材用模具压好,冲头以一定的速度冲压板材,直至板材出现裂缝为止三、实验原理板材的冲压性能是指板材对各种冲压加工方法的适应能力。
目前,有关板材冲压性能的试验方法,概括起来可分为直接试验和间接试验两类。
而直接试验法又包括实物冲压试验和模拟试验两种。
模拟试验,即把生产实际存在的冲压成形方法进行归纳与简化处理,消除许多过于复杂的因素,利用轴对称的简化了的成形方法,在保证实验中板材的变形性质与应力状态都与实际冲压成形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的冲压性能的评定工作。
为了保证模拟试验结果的可靠性与通用性,规定了十分具体的关于实验用工具的几何形状与尺寸、毛坯的尺寸、实验条件。
杯突实验是目前应用较多,而且具有普遍意义的模拟试验方法之一。
杯突实验时,借助杯金属薄板试验机进行。
用一规定的球状冲头向夹紧于规定球形凹模内的试样施加压力,直至试样产生微细裂纹为止,此时冲头的压入深度称为材料的杯突深度值。
板材的杯突深度值反映板材对胀形的适应性,可作为衡量板材胀形、曲面零件拉深的冲压性能指标。
四、实验设备及用具试验机一台、杯突实验模具、游标卡尺、深度尺等。
五、实验步骤1、先了解金属薄板试验机的结构、原理和操作方法,了解各按钮的作用;2、装好模具;3、把试样清洗干净,在试样与冲头接触的一面和冲头球面上涂上润滑油,把试样放在下模上。
4、将下模向上提起,压好试样。
按下压边按钮,设定压边力。
5、按中心活塞上行按钮,注意观察试样。
当试样圆顶附近出现有能够透光的裂缝时,迅速停止。
6、将下模向下移动,然后将冲头向下移动,取出试件。
7、实验完毕后,将模具拆下。
实践环节-拉深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拉深过程中拉深系数(或毛坯直径)、润滑、压边圈、凸凹模间隙、拉深高度等因素对拉深件质量的影响。
一、前言作为一名生物医药专业的研究生,为了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实践技能,我选择了在XXX生物医药公司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实习。
在此期间,我参与了多个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对生物医药行业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实习期间的经历与感悟。
二、实习单位及项目简介XXX生物医药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生物医药产品的研发与生产。
实习期间,我主要参与了以下两个项目的研究与开发:1. 项目一:新型抗癌药物的研发本项目旨在开发一种新型抗癌药物,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我负责参与该药物的筛选、合成及活性测试等工作。
2. 项目二:生物制品的质量控制本项目针对公司生产的生物制品进行质量检测,确保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我负责参与样品的采集、检测和分析等工作。
三、实习内容与工作过程1. 项目一:新型抗癌药物的研发(1)药物筛选:在导师的指导下,我查阅了大量文献,了解了抗癌药物的研究进展,并参与了药物的筛选工作。
通过实验,我掌握了多种筛选方法,如高通量筛选、细胞实验等。
(2)药物合成:在实验室导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多种有机合成方法,如傅克反应、酯化反应等。
通过合成实验,我掌握了药物的合成工艺,并学会了如何优化合成条件。
(3)活性测试: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参与了药物的活性测试工作。
通过细胞实验、动物实验等方法,我掌握了药物活性的评价方法,并学会了如何分析实验数据。
2. 项目二:生物制品的质量控制(1)样品采集: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如何正确采集生物制品样品,并了解了样品保存方法。
(2)检测与分析: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参与了生物制品的质量检测工作,如微生物检测、理化指标检测等。
通过实验,我掌握了检测方法,并学会了如何分析实验数据。
(3)质量报告撰写: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参与了质量报告的撰写工作,学会了如何撰写规范、准确的实验报告。
四、实习收获与感悟1. 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实习,我对生物医药领域的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如药物研发、生物制品质量控制等。
研究生实验报告好的,以下是一份研究生实验报告:一、实验的源起哎呀,咱做这个实验可不是凭空来的呢。
你知道吗,在日常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就发现了这么个特别有趣的现象。
就好像你走在路上,突然看到路边有个闪闪发光的小物件,特别好奇,就想捡起来研究研究,我们这个实验就有点像这样开始的。
在我们的研究领域,一直存在着一些关于某种物质或者某个理论的争议。
有的学者认为是这样,有的学者觉得是那样,就像一群小朋友在争到底是奥特曼厉害还是蜘蛛侠厉害一样。
我们就想啊,能不能通过一个实验来搞清楚这个事儿呢?于是,这个实验的想法就像小种子一样,在我们的脑海里生根发芽啦。
二、实验准备阶段这实验准备可不容易啊,就像要出门旅行一样,得把东西都收拾齐全了。
我们得先确定要用哪些设备,这就好比旅行的时候要决定带哪些行李。
那些仪器啊,有些特别娇贵,就像小婴儿一样,得小心呵护着。
比如说,有个高精度的测量仪器,稍微有点震动或者温度变化,它可能就“闹脾气”了,测量出来的数据就不准确了。
然后就是实验材料的准备。
找这些材料就像寻宝一样,有些材料特别难弄到,得通过各种渠道去寻找。
有一次,为了找到一种特殊的试剂,我们到处打听,问了好多实验室的小伙伴,最后才在一个很偏僻的小实验室里发现了它的踪迹。
真的是有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三、实验过程终于到了实验过程啦,这个时候心里是既兴奋又紧张的。
就像第一次上台表演节目一样,小心翼翼又充满期待。
我们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步骤一步一步地进行操作。
每次操作的时候,都感觉像是在走钢丝,必须得精准无比。
比如说,在进行溶液滴加的时候,一滴的量都得控制得特别好。
多一滴少一滴可能就会影响整个实验的结果。
而且啊,在实验过程中,还得时刻观察各种反应现象。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气泡产生或者颜色的轻微变化,可能就是实验的关键线索。
就像侦探在寻找破案的蛛丝马迹一样,眼睛都不敢眨一下。
有一次,实验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一个和我们预期不一样的现象。
实验报告篇一:实验报告范本研究生实验报告(范本)实验课程:实验名称:实验地点: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范本)实验时间:年月日一、实验目的熟悉电阻型气体传感器结构及工作原理,进行基于聚苯胺敏感薄膜的气体传感器的结构、材料制作、材料表征、探测单元制作与测试、实验结果分析,通过该实验获得气体传感器从到性能测试完整的实验流程,锻炼同学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二、实验内容1、理解电阻式气体传感器工作原理2、进行传感器结构设计3、进行敏感材料的合成与测试4、开展气体传感器制作5、器件性能测试与分析讨论三、实验原理气体传感器是化学传感器的一大门类,是气体检测系统的核心,通常安装在探测头内。
从本质上讲,气体传感器是一种将某种气体体积分数转化成对应电信号的转换器。
根据气敏特性来分类,主要分为半导体气体传感器、固体电解质气体传感器、接触燃烧式气体传感器、光学式气体传感器、石英谐振式气体传感器、表面声波气体传感器等。
气体传感器的检测原理一般是利用吸附气体与高分子半导体之间产生电子授受的关系,通过检测相互作用导致的物性变化从而得知检测气体分子存在的信息,大体上可以分为:(l)气体分子的吸附引起聚合物材料表面电导率变化(2)p型或n型有机半导体间结特性变化(3)气体分子反应热引起导电率变化(4)聚合物表面气体分子吸、脱附引起光学特性变化(5)伴随气体吸附脱附引起微小量变化对于电阻型气体传感器,其基本的机理都是气体分子吸附于膜表面并扩散进体内,从而引起膜电导的增加,电导变化量反应了气体的浓度情况。
四、实验器材电子天平BS2245:北京赛多利斯仪器系统有限公司KSV5000自组装超薄膜设备:芬兰KSV设备公司Keithley2700数据采集系统:美国Keithley公司KW-4A 型匀胶机:Chemat Technologies Inc.85-2 型恒温磁力热搅拌机:上海司乐仪器公司优普超纯水制造系统:成都超纯科技有限公司动态配气装置北京汇博隆仪器S-450型扫描电镜:日本日立公司UV1700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瑞利分析仪器公司BSF-GX-2型分流式标准湿度发生器:国家标准物质研究中心、北京耐思达新技术发展公司五、实验步骤1、电阻型气体探测器工作原理认识(见三、实验原理)2、器件结构设计电阻型气体探测器基于敏感薄膜电阻变化来进行气体浓度测定,因此电阻是探测器件的一个重要参数。
研究生实验报告
研究生实验报告(模板)
实验课程:
实验名称:
实验地点:
姓名:
指导教师:
实验时间:年月日
一、实验目的
熟悉XXXX设备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进行基于XXXXXXXXX的结构设计、材料制作、材料表征、探测单元制作与测试、实验结果分析,通过该实验获得XXXX从设计到性能测试完整的实验流程,锻炼同学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二、实验内容
1、理解XXXX工作原理
2、进行XXX结构设计
3、进行XXXX的合成与测试
4、开展XXXX制作
5、器件性能测试与分析讨论
三、实验原理
四、实验器材
五、实验步骤
六、实验结果(数据和图表)
七、结果分析与结论
八、实验心得体会和建议
实验评分: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实验题目:计算机视觉图像分类实验一、实验目的1. 掌握计算机视觉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 熟悉图像分类算法,并了解其原理;3. 培养运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环境1. 操作系统:Windows 102. 编程语言:Python3.73. 库:OpenCV、TensorFlow、Keras三、实验原理图像分类是指将图像数据集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本实验采用深度学习中的卷积神经网络(CNN)进行图像分类。
CNN是一种特殊的神经网络,适用于图像分类、目标检测、图像分割等计算机视觉任务。
四、实验步骤1. 数据准备本实验采用CIFAR-10数据集,包含10个类别,每个类别有6000张32×32的彩色图像。
2. 模型构建使用Keras构建一个简单的CNN模型,包含以下层:(1)输入层:32×32×3的彩色图像;(2)卷积层1:32个3×3的卷积核,使用ReLU激活函数;(3)池化层1:2×2的最大池化;(4)卷积层2:64个3×3的卷积核,使用ReLU激活函数;(5)池化层2:2×2的最大池化;(6)卷积层3:128个3×3的卷积核,使用ReLU激活函数;(7)池化层3:2×2的最大池化;(8)全连接层1:256个神经元,使用ReLU激活函数;(9)全连接层2:10个神经元,对应10个类别,使用softmax激活函数。
3. 模型训练使用TensorFlow进行模型训练,设置以下参数:(1)优化器:Adam;(2)损失函数:交叉熵;(3)训练批次大小:128;(4)迭代次数:100。
4. 模型评估使用测试集评估模型性能,计算准确率。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训练过程(1)训练集准确率逐渐上升,测试集准确率也相应提高;(2)训练过程耗时约10分钟。
2. 模型评估(1)测试集准确率为70.8%;(2)与其他分类算法(如SVM、KNN等)相比,CNN在图像分类任务上具有更高的准确率。
研究生综合实验报告姓名:专业:市政工程学号:日期:2014-5-16第1 单元气相色谱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实验技术1、实验目的(1)掌握GC 和GCMS 工作原理和基本操作气相色谱之所以能有效的对各组分实现有效的分离,主要依据分配原理,分配原理是指各种组分在流动相(载气)和固定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从而达到不同组分的分离目的。
气相色谱仪主要由载气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检测系统和记录系统。
质谱分析法是通过对样品离子的质荷比和强度的测定来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质谱分析法的过程是:首先将样品气化为气态分子或原子,然后将其电离失去电子,成为带电离子,再将离子按质荷比(即离子质量与所带电荷之比,以m/z 以表示)大小顺序排列起来,测量其强度,得到质谱图。
质谱分析的基本过程可以分为四个环节:(1)通过合适的进样装置将样品引入并进行气化;(2)气化后的样品引入到离子源进行电离,即离子化过程;(3)电离后的离子经过适当的加速后进入质量分析器,按不同的质荷比(m/z)进行分离;(4)经检测、记录,获得一张谱图。
根据质谱图提供的信息,可以进行无机物和有机物定性与定量分析、复杂化合物的结构分析、样品中同位素比的测定以及固体表面的结构和组成的分析等。
典型的质谱仪一般由进样系统、离子源、分析器、检测器和记录系统等部分组成,此外,还包括真空系统和自动控制数据处理等辅助设备。
(2)了解GC 和GCMS 测定样品的基本前处理方法一般情况下,进入GC 和GCMS 的样品只能是在有机溶剂中,而且由于不同的检测器的灵敏度都有一定的限制,因此需要对监测样品就行前处理。
常规的预处理方法有:对水样或其它液体样品:液液萃取、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顶空、吹扫吹扫捕集等。
对于固体样品:索氏提取、微波提取、超声提取等气体样品主动/被动采样后用热脱附、溶剂洗脱。
然后进行浓缩、净化、上机进行分析检测。
(3)利用GC-MS测定农药废水,了解废水中所含有机物基本信息,掌握GC-MS 数据分析方法2、方法原理气相色谱主要依据分配原理,分配原理是指各种组分在流动相(载气)和固定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从而达到不同组分的分离目的。
沈阳药科大学研究生计算机在药学中的应用实验报告册专业药物分析姓名付云飞学号 201040047实验1 熟悉计算机、计算机网络与计算模型实验内容:1 刻画计算机描述你使用的一台计算机。
(尽可能清楚地填写下列空格)计算机品牌:惠普出厂日期:2006年CPU型号:赛扬特色:散热器功能差内存型号:奇梦达DDR2 容量:512MB硬盘型号:富士通容量:60G光驱型号:COMBO 能力:DVD刻录软驱型号:能力:多媒体设备名称:显示器LG LPLA500 能力:显色很好网络设备名称:1 英特尔网卡能力:很好2 博通无线网卡能力:很好操作系统名称:1 Windows XP 2其他程序名称:1 360安全卫士 2 360安全浏览器33 金山词霸2010 Beta版4 网易相片管家5 iTunes6 Nokia Ovi Player7 腾讯QQ2010 8 飞信20109 阿里旺旺2010 10 网易闪电邮2 刻画计算机网络描述你使用的计算机网络。
(尽可能清楚地画出网络连接结构示意图)电脑1电脑2路由器调制解调器电话局Internet 电脑3写出沈阳药科大学网站的域名:/写出沈阳药科大学研究生处网站的域名:/写出你个人和/或实验室网站的域名(可拟):/写出你个人的电子邮件地址(可拟):garfield_fyffyf@3 描述计算模型任举一例药学计算实际问题,描述计算模型(计算方案和计算步骤等,可另附纸)。
问题:在统计少量实验数据时,为了补偿测量次数较少产生的误差,采用t分布对有限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模型:t分布曲线与正态分布曲线相似,只是由于测量次数少,数据的离散程度较大,分布曲线的形状变得低而钝。
t分布曲线的纵坐标是概率密度y,横坐标是统计量t。
t=(x-μ)/S解决方案:1.T分布曲线下面积代表测量值出现的概率2.统计量t由f和α决定:自由度f=n-1;显著性水平α=1-pT一定时,f=n-1f=∞时,t分布趋近正态分布完成日期:教师签字:实验2 试验设计软件的应用实验内容:1 启动“试验设计小助手”程序1)找到“试验设计小助手”程序(文件名为sysj),双击该程序图标,显示如下画面:2)然后在如下工作界面中单击“试验设计”选项,打开下拉菜单(如下图所示),即可进行相应试验设计了。
实验名称:聚乳酸(PLA)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一、实验目的1. 了解聚乳酸(PLA)的制备方法及其基本性能;2. 掌握聚乳酸的合成原理和实验操作技能;3. 分析聚乳酸的性能,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二、实验原理聚乳酸(PLA)是一种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环境友好性。
本实验采用乳酸为原料,通过化学合成法制备聚乳酸,并对其性能进行测试。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乳酸、催化剂、溶剂等;2. 实验仪器:反应釜、温度计、搅拌器、旋转蒸发仪、分析天平、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称取一定量的乳酸,加入适量的溶剂,溶解后备用;2. 加入催化剂:将催化剂加入到乳酸溶液中,搅拌均匀;3. 反应:将反应釜加热至设定温度,保持一定时间,使乳酸发生聚合反应;4. 停止反应:待反应结束后,停止加热,冷却反应釜;5. 后处理:将反应产物过滤、洗涤、干燥,得到聚乳酸;6. 性能测试:采用FTIR、SEM等方法对聚乳酸进行表征。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FTIR分析通过FTIR分析,对聚乳酸的结构进行表征。
结果表明,聚乳酸的特征峰与乳酸的吸收峰基本一致,说明聚乳酸的合成反应已完成。
2. SEM分析通过SEM分析,观察聚乳酸的微观形貌。
结果表明,聚乳酸呈球形颗粒状,表面光滑,具有良好的分散性。
3. 性能测试结果(1)聚乳酸的熔点: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试,聚乳酸的熔点为170℃;(2)聚乳酸的拉伸强度:通过拉伸试验,聚乳酸的拉伸强度为25MPa;(3)聚乳酸的断裂伸长率:通过拉伸试验,聚乳酸的断裂伸长率为600%。
六、实验结论1. 本实验采用乳酸为原料,成功制备了聚乳酸;2. 聚乳酸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环境友好性;3. 聚乳酸的熔点、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等性能指标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七、实验总结1. 本实验成功制备了聚乳酸,并对其性能进行了分析;2. 通过本实验,掌握了聚乳酸的合成原理和实验操作技能;3. 为后续研究聚乳酸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第一题:用PC机产生[0,1]均匀分布的白色序列{}kkX(=,3,2,1),2000(1) 打印出前50个数{}iiX=),,(3,2,150(2) 分布检验(3) 均值检验(4) 方差检验(5) 计算出相关函数{}±±=iB(±i),10,2,,0,1x源程序:clear;clc;x=rand(1,2000);fprintf('1.输出前50个数:');for i=1:5j=1:10;X(i,j)=x((i-1)*10+j);endX % 打印出前50个数y1=x(find(x>=0&x<0.1));t(1)=length(y1);y2=x(find(x>=0.1&x<0.2));t(2)=length(y2);y3=x(find(x>=0.2&x<0.3));t(3)=length(y3);y4=x(find(x>=0.3&x<0.4));t(4)=length(y4);y5=x(find(x>=0.4&x<0.5));t(5)=length(y5);y6=x(find(x>=0.5&x<0.6));t(6)=length(y6);y7=x(find(x>=0.6&x<0.7));t(7)=length(y7);y8=x(find(x>=0.7&x<0.8));t(8)=length(y8);y9=x(find(x>=0.8&x<0.9));t(9)=length(y9);y10=x(find(x>=0.9&x<1));t(10)=length(y10) ;fprintf('2.分布检验:');tsubplot(2,1,1);hist(x,10); % 分布检验fprintf('3.均值检验:');EX=mean(x) % 均值检验fprintf('4.方差检验:');DX=var(x) % 方差检验fprintf('5.计算相关函数:');for m=-10:1:10j=2000-abs(m);for i=1:jC(i)=(x(abs(m)+i)-EX).*(x(i)-EX);endB(m+11)=sum(C)/j;endfor i=1:3j=1:7;Bx(i,j)=B((i-1)*7+j);endBx % 计算相关函数subplot(2,1,2)m=-10:10;plot(m,B)1.输出前50个数:X =Columns 1 through 80.1315 0.6175 0.4759 0.0236 0.8753 0.0960 0.5479 0.07460.8483 0.4888 0.4260 0.5609 0.6730 0.1103 0.7614 0.49120.5077 0.5892 0.0702 0.0386 0.4879 0.3002 0.0358 0.79340.4440 0.4423 0.5000 0.0325 0.0196 0.2932 0.0558 0.72080.8507 0.1279 0.4534 0.6225 0.4175 0.6702 0.0820 0.8725 Columns 9 through 100.9542 0.25160.5314 0.59830.5083 0.01650.8429 0.54420.4153 0.55662.分布检验:t =210 192 197 202 197 214 198 191 188 211图(1)分布检验3.均值检验:理论值:EX =0.5实际值:EX =0.49914.方差检验:理论值:DX =1/12实际值:DX =0.0839均值和方差表:5.计算相关函数:Bx =0.0022 0.0011 -0.0010 -0.0014 -0.0013 0.0034 -0.0051-0.0026 0.0018 -0.0019 0.0838 -0.0018 0.0019 -0.0025 -0.0051 0.0033 -0.0014 -0.0015 -0.0013 0.0009 0.0020图(2)相关函数第二题:用PC机产生()1,0kkX(=),N分布的正态序列{},20003,2,1(1)打印出前50个数{}ii=X3,2,1,(50),(2)分布检验(3)均值检验(4)方差检验(5)计算出相关函数{}±±=iB(±i),10,2,,0,1x源程序:clear;clc;x=randn(1,2000);fprintf('1.输出前50个数:');for i=1:5j=1:10;X(i,j)=x((i-1)*10+j);endX % 打印出前50个数y1=x(find(x>=0&x<0.1));t(1)=length(y1);y2=x(find(x>=0.1&x<0.2));t(2)=length(y2);y3=x(find(x>=0.2&x<0.3));t(3)=length(y3);y4=x(find(x>=0.3&x<0.4));t(4)=length(y4);y5=x(find(x>=0.4&x<0.5));t(5)=length(y5);y6=x(find(x>=0.5&x<0.6));t(6)=length(y6);y7=x(find(x>=0.6&x<0.7));t(7)=length(y7);y8=x(find(x>=0.7&x<0.8));t(8)=length(y8);y9=x(find(x>=0.8&x<0.9));t(9)=length(y9);y10=x(find(x>=0.9&x<1));t(10)=length(y10) ;fprintf('2.分布检验:');tsubplot(2,1,1);hist(x,10); % 分布检验fprintf('3.均值检验:');EX=mean(x) % 均值检验fprintf('4.方差检验:');DX=var(x) % 方差检验fprintf('5.计算相关函数:');for m=-10:1:10j=2000-abs(m);for i=1:jC(i)=(x(abs(m)+i)-EX).*(x(i)-EX);endB(m+11)=sum(C)/j;endfor i=1:3j=1:7;Bx(i,j)=B((i-1)*7+j);endBx % 计算相关函数subplot(2,1,2)m=-10:10;plot(m,B)1.输出前50个数:X =Columns 1 through 8-1.0457 -1.0045 -0.7384 -0.9445 -0.1354 -0.4226 1.5979 -0.38110.3409 0.5486 -1.0160 -1.6335 -1.8104 -0.0349 0.6758 -0.8909-0.9381 -1.5436 0.1596 -0.3688 -1.0122 0.1134 0.8850 -0.5823 -0.3197 1.6065 1.0613 0.3005 0.3511 0.9522 -0.6329 -0.8587 -0.0243 0.9170 -0.5015 -0.2513 1.6728 -1.3644 -0.3351 1.2946 Columns 9 through 100.2348 -0.3093-1.8913 2.2175-0.7176 -0.67331.7461 -0.55610.4811 -0.25202.分布检验:t =71 81 70 78 66 62 71 71 58 49图(3)分布检验3.均值检验: 理论值:EX =0实际值:EX = -0.0054 4.方差检验: 理论值:DX =1实际值:DX = 0.9916 均值和方差表:5.计算相关函数: Bx =-0.0097 -0.0258 -0.0077 0.0131 0.0244 -0.0224 0.0590 0.0228 0.0272 0.0208 0.9911 0.0212 0.0271 0.0224 0.0588 -0.0223 0.0238 0.0125 -0.0083 -0.0255 -0.0082图(4)相关函数第三题:设{}1000,3,2,1),( =k k ε为正态白色序列,服从()1,0N 分布,()()()14-+=k k k X εε,1000,3,2,1 =k 求(1) ()()∑==1000110001k k X k EX (2) ()()∑==100012210001k k X k EX(3) ()()()[]22k EX k EX k DX -=(4) ()()[]()[]{}∑-=--+=mn xxx m n X m m n X m B 1000110001,10,,2,1,0±±±= m ,并画出x B (m)图源程序:clfclearp=randn(1,1001);k=2:1001;x=p(k)+4.*p(k-1);m=mean(x)m1=mean(x.^2)s=m1-m.^2for i=-10:10l=0;p=1000-abs(i);for k=1:pl=l+[x(k+abs(i))-m]*[x(k)-m];endb(i+11)=l/p;endi=-10:10;plot(i,b)1. 均值EX:理论值:EX =0实际值:EX =-0.02092.均方值:EX^2:理论值:EX^2= 17实际值:EX^2= 16.39993. 方差DX:理论值:DX = 17实际值:DX = 16.3995均值和方差表:4. 相关函数:B(m) =x0.1462 0.6689 -0.0319 0.1473 0.1085 -0.3709 0.2299 0.6721 0.1214 4.4418 16.8904 4.4418 0.1214 0.6721 0.2299 -0.3709 0.1085 0.1473 -0.0319 0.6689 0.1462图(5) 相关函数第四题:设{()k ξ,k=0,1,2,…}为N (0,1)正态白序列,()k ξ~N(0,1) 令()()()0.7071X k X k k ξ+-=,k =1,2,…,1000; ()10X -=。
实验名称:新型纳米复合材料在光催化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实验目的:1. 探究新型纳米复合材料在光催化水处理中的应用效果。
2. 分析不同条件下该复合材料的催化活性及稳定性。
3. 评估该复合材料在实际水处理中的应用潜力。
实验时间:2023年3月1日-2023年5月31日实验地点: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实验室实验材料:1. 纳米TiO2粉末2. 纳米ZnO粉末3. 纳米CuO粉末4. 纳米SiO2粉末5. 光源(紫外光)6. 水样(模拟废水)7. 实验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离心机、pH计、电子天平等实验方法:1.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复合材料。
2. 将制备好的纳米复合材料与模拟废水混合,置于紫外光照射下进行光催化反应。
3. 定时取样,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水中污染物浓度。
4. 分析不同条件下(如光照时间、复合材料用量、pH值等)的催化效果。
实验结果与分析:1. 纳米复合材料在光催化水处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光催化反应30分钟后,水中污染物浓度降低至初始浓度的90%以下。
2. 通过对比不同复合材料的催化活性,发现TiO2-ZnO-CuO-SiO2复合材料具有最高的催化活性。
3. 纳米复合材料的稳定性较好。
在重复使用5次后,催化活性仍保持较高水平。
4. 在不同pH值条件下,TiO2-ZnO-CuO-SiO2复合材料的催化活性均较高,且在pH 值为6.5时达到最大值。
5. 紫外光照射时间对催化效果有显著影响。
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水中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但超过一定时间后,降低效果趋于平缓。
结论:1. 新型纳米复合材料在光催化水处理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可有效降低水中污染物浓度。
2. TiO2-ZnO-CuO-SiO2复合材料具有最高的催化活性,且稳定性较好。
3. 该复合材料在实际水处理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可为我国水污染治理提供一种新型环保技术。
建议:1. 进一步优化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提高其催化活性。
一、实验目的1. 探讨重金属盐对蛋白质的沉淀作用;2. 分析不同重金属盐对蛋白质沉淀效果的影响;3. 为后续蛋白质分离纯化实验提供参考。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牛血清白蛋白(BSA)- 铅醋酸盐- 银硝酸盐- 汞酒石酸盐- 蛋白酶抑制剂- 氯化钠- 蒸馏水- 实验试剂:pH缓冲液、双缩脲试剂等2. 实验仪器:- 电子天平- pH计- 恒温水浴锅- 离心机- 移液器- 酶标仪三、实验方法1. 配制蛋白质溶液:将BSA溶解于pH 7.4的磷酸盐缓冲液中,使其浓度为1mg/mL。
2. 配制重金属盐溶液:分别配制铅醋酸盐、银硝酸盐和汞酒石酸盐溶液,使其浓度分别为0.1、0.2和0.3mg/mL。
3. 实验分组:- A组:蛋白质溶液+铅醋酸盐溶液- B组:蛋白质溶液+银硝酸盐溶液- C组:蛋白质溶液+汞酒石酸盐溶液- D组:蛋白质溶液+氯化钠溶液(对照组)4. 实验步骤:- 将各组的蛋白质溶液和重金属盐溶液按照比例混合,置于恒温水浴锅中,在37℃下反应30分钟;- 取出反应后的溶液,在离心机中以3000r/min离心10分钟;- 取上清液,用酶标仪检测蛋白质浓度;- 对沉淀物进行称重,计算沉淀率。
5. 数据处理: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 A组沉淀率为15.2%;- B组沉淀率为20.5%;- C组沉淀率为25.3%;- D组沉淀率为0%。
2. 分析:- 随着重金属盐浓度的增加,蛋白质沉淀率逐渐升高;- 铅醋酸盐、银硝酸盐和汞酒石酸盐对蛋白质的沉淀作用依次增强;- 氯化钠对蛋白质无沉淀作用。
五、结论本实验通过比较铅醋酸盐、银硝酸盐和汞酒石酸盐对蛋白质的沉淀作用,发现重金属盐可以有效地沉淀蛋白质。
其中,汞酒石酸盐的沉淀效果最好,铅醋酸盐次之,银硝酸盐效果最差。
在后续蛋白质分离纯化实验中,可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重金属盐进行沉淀,以提高实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