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区小说创作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4
丁玲解放区时期的文学创作
从《田家冲》《水》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丁玲的文学创作在追求民族风格方面也有新的发展,丁玲是一个文学兴趣广泛的人,对中外文学具有宽阔的容受性。
她喜爱莫泊桑、福楼拜、雨果和巴尔扎克,也喜爱狄更斯。
还喜爱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高��基,而《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是她更爱读的作品,因此我们在她的创作中感受到一种熔各种艺术方法技巧于一炉的恢弘境界,但是,无庸讳言,她早期的作品是更多地汲取了外国文学,特别是法国文学的滋养,《莎菲女士的日记》,更容易使人想起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而三十年代的一些作品,她便在努力克服静态的心理分析,而较多地从行动中去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到解放区的小说创作,细腻的心理描写为展现动荡时期人物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服务,为绘制错综复杂的阶级斗争的历史画卷服务,作品有了更完整的故事情节结构,作者也就更多地运用人物的行动、语言,更多地运用小故事和细节烘托人物的心理。
《红楼梦》对作者创作的影响充分地显示了出来,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作者一贯善于以委婉绵密的笔触对人物作深刻的心理描写的艺术特色仍在。
然而因为动态的描写多了,静态的心理分析少了,环境的刻画突出了,情景交融的描写增多了,便没有了某种外国心理分析小说式的酣畅淋漓,却有了中国文学固有的耐人寻味的含蓄的蕴藉的神韵和情致。
丁玲寻求民族特色的努力,和作者为工农兵服务,为革命斗争服务的思想倾向是一致的。
因为民族风味浓郁的作品能够更好地吸引自己民族的读者,更好地发挥团结人民、教育人民。
第四章解放区小说教学要点:1、解放区重要题材及其代表作家(农村、土改、通俗小说)2、对解放区小说的文学史评价3、赵树理小说中对农民形象的塑造及其创立的评书体现代小说形式的特点。
第一节概述一、总体特征渊源:从30年代的左翼小说发展而来,在文艺政策指引下,适应了西北贫瘠农村,文化程度远较东南沿海一带城镇低的农民读者,将革命现实主义的小说民间化了,紧扣时代主题。
与苏联文学、西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文学都有联系,却与现代主义的世界文学潮流有隔绝,形成相对自足的体系,后在各根据地间流通。
随着在全国取得政权,对50年代以后的大陆文学发生重大影响。
二、各类题材小说及其代表作家1、农村题材(主要表现革命根据地的生活)(1913----)孙犁的小说集《芦花荡》和《荷花淀》等。
他的小说大多以冀中平原农村为背景,反映了冀中军民在党的领导下所走过的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
(1)着重于挖掘农民的灵魂美和人情美,着意刻画农村妇女形象。
他的小说很少直接的战斗描写、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非凡的英雄人物,而注重表现普通人民在战争和革命风雨洗礼下所焕发出来的优美精神情操,注重从激荡的时代风云中挖掘人性美的极致和生活的诗情画意,特别倾心于表现农村妇女在战争年代明轻重、识大体的高尚情操以及乐观主义和献身精神。
如《荷花淀》中水生妻、《丈夫》中的媳妇。
与鲁迅、叶圣陶、柔石描写妇女苦难不同,与艾芜《南行记》、沈从文小说不同(他们反映时代潮流之外的人物,从下层社会发掘受伤的灵魂美、或歌颂下层人民原始的灵魂美),孙犁展现解放了的新时代劳动妇女的灵魂美,表现出更为健康的色彩,歌颂新时代、新农村、创造美的革命。
(2)散文笔法、诗化小说。
在艺术上追求散文化、抒情化和风俗化的描写。
具有单纯明静的叙事结构、通俗优美的语言风格(具泥土气又有艺术加工,既有直率也有含蓄)不以情节取胜,而是一连串生活画面,或一种思想、细节串连,情景交融。
孙犁小说的传统性、民间性较内在,追求中和之美。
解放区小说创作
一.解放区小说的创作主体
(一)来自国统区较多受到“五四”新文化传统影响的左翼作家:如丁玲、周立波等。
(二)生长在北方农村较多受到传统文化影响的作家:如赵树理等。
二.解放区三个具有特色的小说家
(一)赵树理的评书体小说
1.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人。
从小在农村参加劳动,接受了民间艺术和农民语言的滋养。
1929年开始发表小说,1943年的《小二黑结婚》是他的成名作。
代表作有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长篇小说《李家庄变迁》。
2.两类农村题材
A.描写农民平凡的日常生活,反映社会变动。
《小二黑结婚》描写解放区农村的个性解放:歌颂新人形象小二黑、小芹――批判封建传统思想(二诸葛、三仙姑)――打击农村恶霸势力(金旺兄弟)
B.正面表现农村政治斗争
《李有才板话》描写解放区建立民主政权和实行减租减息:地主与农民的斗争――工作员的两种作风(章工作员、老杨)――农民的三种态度(李有才、“小”字辈、老秦)
3.赵树理小说的贡献:解放区小说的“赵树理方向”
A.塑造农村新人的形象――农民的生活,农民的心理,农民的语言。
B.农村“问题小说”――直面农民关切的事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C.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以人物自身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评书体的说故事形式,提炼过的农民群众口语。
(二)孙犁的诗化小说
1.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
1938年在家乡投身抗战洪流,长期在晋察冀根据地工作。
有小说集《荷花淀》《芦花荡》《嘱咐》等。
2.诗化小说:融小说、散文、诗歌的特点于一体
A.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显示时代风貌,于平凡中见伟大。
B.淡化情节,抓取生活片段、场景、细节描写人物
C.叙事与抒情完美结合,充满诗情画意
3.分析代表作《荷花淀》
A.解放区农村妇女在民族解放斗争中识大体顾大局,爱丈夫,更爱祖国的美好心灵
B.跳跃性的生活片断:夫妻话别――马庄寻夫――湖上遇敌――回村建队
C. 诗味浓郁的意境
(三)刘白羽的新闻体小说
1. 刘白羽(1916-),北京通县人。
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
1946年任随军记者,是当时有影响的报告文学作者之一。
有小说集《草原上》、《政治委员》、《无敌三勇士》等。
2. 新闻体小说:小说与报告文学的结合,具有新闻性和纪实性,或称报告小说。
A.《无敌三勇士》:写人民军队大家庭里的“家务事”。
B.《政治委员》:塑造团政委员吴毅做思想工作的感人形象。
三.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一)《讲话》前小说:抨击解放区生活中的旧的思想意识
1.《我在霞村的时候》――通过农村女子贞贞的命运,批判旧习惯势力。
2.《在医院中》――通过青年妇女陆萍在工作中的遭遇,批判封建意识、小生产者的思想习气和官僚主义作风。
(二)《讲话》后小说:最早反映土改运动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土改运动中农村阶级斗争的复杂性
A.交织着阶级关系、亲情关系、伦理关系、情爱关系的农村矛盾——地主与地主的矛盾,地主与农民的矛盾,以及农民之间的矛盾。
B.描写先进农民身上的精神创伤,暴露革命队伍中的小生产者的弱点,以及官僚主义的荒唐和失误。
2.艺术独创性A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细腻的心理描写。
B采用人物分析方法,在情节中插入有关人物身世经历、性格特点的叙写。
C文雅的叙述语言与活泼的群众口语组为一体。
四.周立波的《暴风骤雨》
(一)周立波(1908——1979),湖南益阳人。
30年代在上海从事左翼文学活动,1940年到延安“鲁艺”任教,1948年创作了《暴风骤雨》。
(二)反映解放区土改运动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
1.土改运动中农村阶级斗争的尖锐性 A 把土改运动与清匪反霸的武装斗争结合在一起 B塑造赵玉林、郭金海等先进农民形象2.艺术特点 A 继承传统艺术手法,叙述生动的故事 B 叙述语言运用东北农民的口语
五、解放区其他小说创作
(一)反映解放区农村变革的小说
柳青的《种谷记》:写农村互助合作的新事物
欧阳山的《高干大》:写农村办供销合作社
(二)章回体抗日英雄传奇
柯蓝的《洋铁桶的故事》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
(三)反映解放区工业生产的小说:草明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