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改进的基本方法之因果图
- 格式:docx
- 大小:61.73 KB
- 文档页数:3
A41JB/T 3736.2-1994质量管理中常用的统计工具因果图1994-12-09 发布1995-10-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发布1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阐述了因果图的构成、绘制与应用。
因果图适用于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以便确定因果关系,为质量改进提供依据。
2 构成因果图由质量问题和影响因素两部分组成。
图中主干箭头所指的为质量问题,主干上的大枝表示影响质量诸因素的基本分类,中枝、小枝、细枝等表示因素从上层次到下层次的依次展开,构成树枝状图形。
见图1。
图1 因果图3 应用步骤3. 1 步骤a. 确定待分析的质量问题,将其写在图右侧的方框内,画出主干,箭头指向右端。
b. 确定该问题中影响质量诸因素的分类方法。
例如分析工序质量问题时,可按其影响因素——操作者、机器、材料、方法、环境等分类,也可按加工工步如热处理前清理、预热、加热、保温、冷却、回火、清理等分类。
作图时,依次画出大枝,箭头方向从左到右倾斜指向主干,在箭头尾端写上因素分类项目。
c. 将各分类项目分别展开,形成中枝。
每个中枝表示所属大枝造成质量问题的一个原因。
作图时中枝平行于主干,箭头指向所属大枝,将原因记在中枝的上、下方。
机械工业部 1994-12-09 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质量管理中常用的统计工具因 果 图JB/T 3736.2-1994代替 JB 3736.2—841995-10-01 实施2d. 将各中枝的原因再展开形成小枝。
小枝是造成中枝的原因。
依次展开,直到能提出解决措施为止。
e. 分析图上标出的原因,从最下层次的原因中找出少量的(3~5 个)看来对结果有最大影响的主要原因,并画上标记。
对它们进一步开展工作,如进一步收集资料、进行试验加以确认,采取改进措施等。
f. 注明因果图的名称、绘图者、绘图时间、参加分析的人员等。
3. 2 示例a. 图2b. 确定影响质量的因素分类,见图3。
图3c. 展开到中枝,见图4。
PDCA循环与统计技术学习数据主要内容:PDCA循环的定义与组成二、PDCA循环在质量管理过程中的意义三、PDCA循环的四个阶段,八个步骤四、两图一表(排列表、因果表、对策表)一、PDCA循环的定义与组成L PDCA循环的组成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的第一个字母,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
2、PDCA循环的定义PDCA循环乂叫戴明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
二、PDCA循环在质量管理过程中的意义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运转,离不开管理循环的转动,这就是说,改进与解决质量问题,赶超先进水平的各项工作,都要运H1PDCA循环的科学程序。
不论提高产品质量,还是减少不合格品,都要先提出U标,即质量提高到什么程度, 不合格品率降低多少?就要有个讣划;这个计划不仅包括LI标,而且也包括实现这个U标需要采取的描施;讣划制定之后,就要按照讣划进行检查,看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有没有达到预期的LI标:通过检查找出问题和原因;最后就要进行处理,将经验和教训制订成标准、形成制度。
三、PDCA循环的四个阶段,八个步骤PDCA循环作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运转的基本方法,其实施需要搜集大量数据资料,并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
如图所示,一个PDCA循环一般都要经历以下4个阶段(图1所示)、8个步骤(如图2所示):1-P :计划(策划)J 1、找主要质量问题:排列图计划 计划 J 2、找原因:头脑风暴会议、因果图3、找要因:排列图、计分法、验证 匚4、制定对策(计划)措施:对策表2. D:执行(实施)执行5、实施对策措施3、C :执行(检查)执行 6、检查实施效果:排列图、因果图4、A :处理(总结)「7、标准化处理 处理V检查图1 PDCA 循环的4个阶段 循环的8个步骤图 2 PDCA8、遗留问题转下一循环四、两图一表1、排列图•定义:乂叫帕累托图,它将质量改进项I」最重要到最次要进行排列而采用的一种简单的图示技术。
质量问题分析方法在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中,质量问题是难以避免的。
对于企业而言,如何快速、准确地分析质量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是确保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质量问题分析方法,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质量问题。
一、鱼骨图法鱼骨图法,也被称为因果图法或是石墨图法,是一种常用的质量问题分析方法。
它通过绘制一个鱼骨状的图形,将问题的各个方面以及可能的原因进行整理和分类。
鱼骨图法可以帮助团队成员清晰地了解问题的起因,并协同分析问题的根本原因。
绘制鱼骨图的步骤如下:1. 确定问题:首先明确所要分析的质量问题是什么,确保所有团队成员对问题有一致的理解。
2. 绘制鱼骨图:在纸上或电子文件中绘制一个表示鱼骨的骨架,将骨架分为头部和鱼骨的分支。
3. 写入问题因素:将问题的各个方面写入鱼骨图的分支上,这些方面可以是材料、设备、方法、人员、环境等等。
4. 分析原因:团队成员用不同颜色的笔将可能导致问题的原因写在对应的分支上,或者利用箭头和连接线表示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
5. 分析根本原因:通过归纳和讨论,确定问题的根本原因,并将其在鱼骨图的头部写下。
6. 制定解决方案:基于鱼骨图的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
二、5W2H法5W2H法是一种通过回答几个基本问题,对质量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的方法。
这几个基本问题分别是:What(是什么问题)、Who(谁发生问题)、When(何时发生问题)、Where(何地发生问题)、Why (为什么发生问题)、How(如何解决问题)、How much(问题的影响程度)。
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可以全面了解质量问题的性质、发生的背景和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影响程度。
三、PDCA循环法PDCA循环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质量管理的分析方法。
其循环由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验)和Act(改进)四个步骤组成。
在分析质量问题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计划(Plan):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和目标,并确定相应的解决办法。
因果分析法(Causal Factor Analysis,CFA) 是通过因果图表现出来,因果图又称特性要因图、鱼刺图或石川图。
它是1953年在日本川琦制铁公司,由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最早使用的,是为了寻找产生某种质量问题的原因,发动大家谈看法,做分析,将群众的意见反映在一张图上,就是因果图。
用此图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便于集思广益。
因为这种图反映的因果关系直观、醒目、条例分明,用起来比较方便,效果好,所以得到了许多企业的重视。
使用该法首先要分清因果地位;其次要注意因果对应,任何结果由一定的原因引起,一定的原因产生一定的结果。
因果常是一一对应的,不能混淆;最后,要循因导果,执果索因,从不同的方向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进行因果分析,这也有利于发展多向性思维。
一、鱼骨图定义问题的特性总是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我们通过头脑风暴找出这些因素,并将它们与特性值一起,按相互关联性整理而成的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并标出重要因素的图形就叫特性要因图。
因其形状如鱼骨,所以又叫鱼骨图(以下称鱼骨图),它是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同时,鱼骨图也用在生产中,来形象地表示生产车间的流程。
头脑风暴法(Brain Storming——BS):一种通过集思广益、发挥团体智慧,从各种不同角度找出问题所有原因或构成要素的会议方法。
BS有四大原则:严禁批评、自由奔放、多多益善、搭便车。
[编辑本段][title2]二、鱼骨图的三种类型[/title2]鱼骨图基本结构A、整理问题型鱼骨图(各要素与特性值间不存在原因关系,而是结构构成关系,对问题进行结构化整理)B、原因型鱼骨图(鱼头在右,特性值通常以“为什么……”来写)C、对策型鱼骨图(鱼头在左,特性值通常以“如何提高/改善……”来写)三、鱼骨图制作制作鱼骨图分两个步骤:分析问题原因/结构、绘制鱼骨图。
1、分析问题原因/结构。
A、针对问题点,选择层别方法(如人机料法环测量等)。
B、按头脑风暴分别对各层别类别找出所有可能原因(因素)。
6.2质量改进常用方法质量改进是质量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本节将分别介绍质量改进中的几种常用方法。
6.2. 1 因果图1.因果图的概念因果图(cause and effect diagram)是描述、整理、分析质量问题(结果)与影响质量的因素(原因)之间关系的图,因其形状如鱼刺,故又称鱼刺图(fishbone diagram)。
通过对影响质量的因素进行全面系统地整理和分析,可为明确影响质量的因素与质量问题之间的因果关系,最终找出解决问题提供有力支持。
因果图的结构参见图6.2.1-1。
影响因素(原因)图6. 2. 1-1因果图的结构2.因果图的绘制步骤(1)确定质量问题。
因果图中的“结果”可根据具体需要选择。
(2)组织讨论,尽可能找出可能影响结果的所有因素。
由于因果图是一种枚举法,为了能够把所有重要因素都能列举上,绘制因果图时,强调结合头脑风暴法,畅所欲言,集思广益。
(3)找出因果关系,在图上以因果关系的箭头表示。
将质量问题写在纸的右侧,从左至右画箭头(主骨),将结果用方框框上。
然后,列出影响结果的主要原因作为大骨,也用方框框上。
列出影响大骨(主要原因)的原因,即第二层次原因,作为中骨;再用小骨列出影响中骨的第三层次原因,以此类推,展开到可制定具体对策为止。
(4)根据对结果影响的程度,将对结果有显著影响的重要原因用明显的符号表示。
(5) 在因果图上标出有关信息。
例如标题、绘制人、绘制时间等等。
(6)在因果图上标明有关资料。
例如:产品、工序和小组的名称、参加人 员、绘制日期等等。
3. 因果图示例材料I作业图6. 2. 1-2轴颈有刀痕的因果图4. 因果图方法注意事项(1) 确定原因时应集思广益,充分发扬民主。
(2) 末端原因尽可能具体,直至能够采取对策为止。
(3) 质量问题有多少,就要绘制多少张因果图。
6.2.2 排列图1. 排列图的概念排列图也称为巴雷特图(Pareto diagram ),由于质量问题常可以用质量 损失的形式表现,而大多数损失往往又是由少数质量问题引起的,这些质量 问题又由少数原因引起。
质量改进常用的七种工具一、 因果图(一) 因果图的概念导致过程或产品问题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因素,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系统地观察和分析,可以找出其因果关系。
因果图就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所谓因果图,是一种用来分析质量特性(结果)与影响质量特性的因素(原因)的图。
1953年,日本东京大学教授石川馨第一次提出了因果图,所以因果图又称石川(Ishikawa)图。
在这之前,石川教授和他的助手在研究活动中用这种方法分析影响质量问题的因素,由于因果图非常实用有效,很快在日本的企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现在世界上,因果图不仅仅用在解决产品质量问题方面,在其它领域也得到广泛的应用。
(二) 因果图的绘制绘制因果图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工作,可以说质量问题能否顺利解决,绘制因果图是关键。
在介绍绘制因果图的绘制方法之前,我们用一个示例来说明因果图的结构。
1.因果图示例因果图又称特性要因图,因其形壮象鱼刺,故又称“鱼刺图”。
如图1-1所示。
图1-1有关轴颈有刀痕的因果图示例如1-2所示,由于篇幅有限,没有将影响原因具体描述,实际应用时应该描述完整、准确。
轴承磨损机床精度不够图1-22.利用逻辑推理法绘制因果图的步骤第一步,确定质量特性(结果),因果图中的“结果”可根据具体需要选择。
第二步,将质量特性写在纸的右侧,从左至右画一箭头(主骨),将结果用方框框上。
接下来,列出影响结果的主要原因作为大骨,也用方框框上。
第三步,列出影响大骨(主要原因)的原因,也就是第二层次原因,作为中骨;接着,用小骨列出影响中骨的第三层次的原因,如此类推。
第四步,根据对质量特性影响的重要程度,将认为对质量特性有显著影响的重要因素标出来。
第五步,在因果图上记录必要的有关信息。
一开始使用这种方法可能感到比较困难,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看一看质量特性有没有波动,如果数据表明存在波动,就要想想为什么会存在波动。
当要画某个缺陷的因果图时,比如,可能会从数据中发现每周内不同的日期里,这种缺陷发生的次数有所不同,如果这种缺陷在星期一发生的次数比其它日期次多,就可以换个角度考虑,“为什么会产生缺陷?”,“为什么这种缺陷在星期一发生的次数比其它日期多?”,这样可以找出星期一与其它日期不同的原因,最终发现产生缺陷的原因。
因果分析图——以红珠实验为例现代的质量管理工作是以数理统计方法及现代管理方法作为基本手段,来控制、预防质量问题。
QC是Quality Control的简称。
“QC工具”是开展主题活动必要的手段,主要是针对特定的工作失误或品质不良运用QC工具展开分析讨论,并将结果整理在大家容易看到的地方,以提醒防止发生这样的问题,而且大家随时可以提出新的建议并进行讨论修订。
“以数据说话”是质量管理的基本特点之一。
为了形象化地描述、分析问题,而采用排列图、因果分析图、调查表、直方图、散布图、控制图和数据分层法等QC七种常用工具。
戴明的红珠实验:材料:1)4000粒木珠,其中800红色、3200白色;2)有50个孔的勺子,且可以一次性盛起来50粒珠子;3)一大一小两个长方形容器,分别可以放下4000粒木珠假设:现在有一个新的工厂要生产珠子,并且只要白色的。
工厂首先招募员工,需要6名作业员、2名检验员、1名检验长、1名记录员。
a.作业员有3天的培训期,期间可以提问,在实习期满投入工作之后只可以埋头苦干;b.整个生产程序非常严格,不可以随意变动;c.若作业员绩效不好,会被解雇过程:1)混合材料:将珠子全部倒进大容器中,再由大容器倒入小容器,随后又倒入大容器,中间无需搅拌;2)勺子放入大容器中搅拌,取出50粒珠子;3)两名检验员分别点算,并最终以检验长的点算为准;4)记录结果:第一天:只有作业员甲生产的红珠数量最少(4粒),得到奖励,工厂规定第二天,没人生产的红珠数量要在3粒以下;第二天:甲情况变糟,乙情况改善;第三天:规定为零缺陷日,但是最终结果不好,工厂成本失控,若再无好转则面临倒闭清算第四天:只保留三位绩效好的作业员,解雇其他人;第五天:结果不如预期,依旧没有改进启示:1)实验本身是一个稳定的系统,工人的产出及其变异程度都是可以预测的;2)所有变异(包括工人之间产出红珠数量的差异)来自于过程本身,无所谓更优秀或者是最佳工人;3)产出白珠是一种稳定的状态;4)对作业员的奖惩毫无意义,因为作业员的表现与其努力程度无关,只受工作过程的左右。
质量管理工程中的因果图分析方法在质量管理工程中,因果图分析方法是一种常用的工具,用于帮助识别和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因。
通过构建因果图,我们可以系统地分析问题的各个方面,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本文将介绍因果图分析方法的基本概念、步骤和应用案例。
一、因果图分析方法的基本概念因果图,又称鱼骨图或石川图,是一种图形化的工具,用于分析问题的根本原因。
它的形状类似于一条鱼的骨架,因此得名鱼骨图。
因果图分析方法通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因素,并将其归类到不同的类别中,以帮助我们理解问题的本质。
二、因果图分析方法的步骤1. 确定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这个问题可以是质量问题、效率问题或其他与质量管理相关的问题。
2. 构建鱼骨图:将问题写在鱼骨图的头部,作为根本原因。
然后,根据问题的性质,将其分解为不同的因素,分别归类到鱼骨图的骨架上。
常见的因素包括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环境等。
3. 分析原因:对于每个因素,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其原因。
通过提出“为什么”问题,我们可以逐层深入,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
这个过程可以是一个迭代的过程,直到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
4. 制定改进措施:一旦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我们就可以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这些措施应该针对根本原因,以解决问题并防止其再次发生。
三、因果图分析方法的应用案例为了更好地理解因果图分析方法的应用,我们来看一个实际案例。
假设某家制造公司的产品质量出现了问题,导致客户投诉率增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公司决定使用因果图分析方法。
首先,问题被确定为“产品质量问题”。
然后,鱼骨图被构建出来,将问题分解为人员、机器、材料、方法和环境等因素。
接下来,对每个因素进行分析。
在人员方面,发现生产工人的技能水平不够高,缺乏培训和监督。
在机器方面,发现设备老化,维护不及时。
在材料方面,发现原材料的质量不稳定。
在方法方面,发现生产工艺不规范。
在环境方面,发现生产场所的温度和湿度不稳定。
质量改进的七种工具与技术在现代化的生产制造过程中,质量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为了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企业可以运用各种工具和技术来进行质量改进。
本文将介绍七种常用的质量改进工具与技术,并探讨它们的应用场景和效用。
1. 流程图流程图是一种图形化的工具,用于描述和分析工作流程及其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
通过绘制流程图,企业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工作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并提出改进措施。
流程图不仅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和消除无效的流程环节,还能够改进流程的效率和准确性。
2. 鱼骨图鱼骨图,又称因果图或石墨图,是一种用于问题分析和决策的图形化工具。
它通过将问题与可能的原因一一对应,以鱼骨的形式展示出来,帮助企业理清问题的根本原因。
鱼骨图可以帮助企业明确问题所在,并集中于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因,从而实现质量的改进。
3. 直方图直方图是一种用来显示数据分布情况的图形工具。
通过绘制直方图,企业可以直观地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发现潜在的问题和异常情况。
直方图能够帮助企业在质量改进过程中更准确地定位问题,并调整产品和服务的参数,以提高质量水平。
4. 散点图散点图是一种显示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图形工具。
企业可以通过绘制散点图,分析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并找出其中的规律和趋势。
散点图在质量改进中的应用广泛,可以用于分析产品质量与生产工艺参数之间的关系,以便优化生产流程和改进产品质量。
5. 控制图控制图是一种用于监控和评估过程稳定性的图形工具。
通过绘制过程数据的控制图,企业可以判断过程是否处于稳定状态,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过程偏离目标。
控制图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过程的持续改进,确保产品和服务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6. 5W1H分析法5W1H分析法是一种用于分析问题和确定解决方案的方法。
5W代表了What(是什么)、Where(在哪里)、When(何时)、Why(为什么)和Who(谁),1H代表了How(如何)。
通过回答这些问题,企业可以深入分析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质量改进的基本方法之因果图、柏拉图、QCC品管圈
1、因果图
(1)形状很像鱼骨,亦称鱼骨图、特性要因图。
(2)由石川馨博士研究提出,亦称石川图。
(3)将结果(特性)与原因(要因)之间的关系及原因影响结果的情形,表示在一张图中!
是改善现场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
用途广泛:生活、工作、研究……
问题改善的出发点
制定作业标准规范时使用
■绘制因果图步骤
第一步:确定质量特性(结果);
第二步:列出的主要原因做为大骨,并用方框框上;
第三步:列出影响大骨的原因,即二层次原因,三层次原因,如此类推;
第四步:标识主要根因。
2、柏拉图
一位意大利经济学家的名字(Pareto),在他从事研究社会经济结构时发现,国民所得的金额分配被少数人所控制,即80%的金额被20%的人拥有,后来这一法则被应用在其他事物的调查上也是发现多数的事都集中在少数的某些项目上,故又称80-20法则。
美国质量大师Dr. Juran(朱兰)最早将柏拉图法应用在质量管理中。
品管圈之(QCC)创始人日本的石川馨博士将之引用到品管圈活动中,称其为QC七大工具之一。
注意事项
①抓住“关键的少数”;
②分类的方法不同得到的排列图也不同;
③柏拉图和因果图结合使用效果更佳。
3、QCC品管圈
日本的科技联盟(JUSE)手册中曾有一段话:人们大部门的时间是在工作场所中度过,我们期望能在一个尊重人性,工作有意义的环境中工作,这就是品
质圈希望达成的理想。
■定义
QCC(Quality Control Circle的简称),它是同一工作单位或工作性质相关联的人员(通常3-10人),自动自发组织起来,通过科学运用各种工具手法,持续地进行效率提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业务的小组。
■QCC主要特征:
> 明显的自主性
> 广泛的群众性
> 高度的民主性
> 严密的科学性
■QCC活动组建原则:
> 自愿参加
> 上下结合
> 实事求是
> 灵活多样
■QCC宗旨:
> 提高员工素质,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 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
> 以人为本,营造清洁有序的生产、服务、工作现场,培育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
■QCC活动类型和程序
QCC活动类型
①现场型:以稳定工序质量、改进产品质量、降低消耗、改善生产环境为目的。
课题小、难度不大、活动周期较短、效益不一定大,适用于生产、品质、工程、储运等。
②服务型:以推动服务标准化、程序化、科学化、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为选题范围。
课题小、活动周期短、见效快、经济效益不大但社会效益比较明显,适用于销售、人资、行政等。
③攻关型:以解决技术关键问题为选题范围。
课题难度较大、活动周期较长、投入大、经济效益显著,适用于生产、开发、工程等。
④管理型:以提高工作质量、解决管理中存在问题,提高管理水平为选题范围。
课题难度有大有小,难度不同,效果差别大,适用于生产、采购、工程、储运、人资。
⑤创新型: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的方法研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具或服务,以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并不断满足顾客日益增长的新需求;提高企业经营绩效,适用于开发、市场、人资、销售。
QCC活动遵循的原则
①遵循PDCA循环
②以事实为依据,用数据说话
③应用统计方法和其它多种工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