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硬联合阻滞
- 格式:ppt
- 大小:1.83 MB
- 文档页数:34
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在临床中的应用目的:研究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在临床中的应用。
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至2013年在浙一医院进修期间收治手术行下肢手术和腹部手术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120例患者手术中应用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
结果:120例患者中有112例患者麻醉效果令人满意,满意率为93.3%。
其中有6例出现硬膜外导管置入困难(4例退出或旋转置入成功,2例更换穿刺间隙置入导管成功),有2例患者脑脊液出现回流不畅。
腰麻后的15min患者收缩压降低20%,舒张压降低15%,给予患者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10min以内,患者血压恢复到麻醉前水平。
结论: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具有腰麻和硬膜外麻醉共同特点,能改善传统麻醉效果,具有见效快和麻醉完善的优势,可以使患者肌肉保持良好的放松状态。
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已经替代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是下肢手术与腹部手术最佳麻醉方法,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临床应用;腰硬联合麻醉是腰麻和硬膜外麻醉复合麻醉方法,具有腰麻效果迅速和阻滞充分、药量小的优势,也发挥了硬膜外麻醉中长时间起效满足手术需要和术后镇痛的优势。
腰硬联合麻醉已广泛应用于下肢手术和腹部手术的临床麻醉中应用[1]。
本次研究中,随机选择2012年至2013年在浙一医院进修期间手术行下肢手术和腹部手术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麻醉效果取得了满意的研究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12年至2013年在浙一医院进修期间手术行下肢手术和腹部手术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有28例年龄在10~15岁,有77例患者年龄在16~60岁,有15例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上。
120例患者手术种类有剖宫产、直肠癌根治术、肛周手术、前列腺和输尿管中、下段经尿道碎石和电切术、髋关节及下肢手术等。
1.2麻醉适应证标准腰硬联合麻醉应用范围在麻醉平面小于T6以下所有手术,但是,也要注意适应症患者,例如:有重度高血压或低血容量、心功能不稳定患者在手术时,就要慎重应用腰硬联合麻醉。
腰硬联合麻醉实施方法、注意事项及风险并发症蛛网膜下间隙和硬膜外间隙联合阻滞简称腰硬联合麻醉。
腰硬联合麻醉(combined spinal-epidural anesthesia,CSEA)是脊麻与硬膜外麻醉融为一体的麻醉方法,优先用脊麻方法的优点是起效快、阻滞作用完全、肌松满意,应用硬膜外阻滞后阻滞时间不受限制并可行术后镇痛,同时减少局麻药的用药量和不良反应,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CSEA已广泛应用于下腹部及下肢手术麻醉及镇痛,尤其是剖宫产手术。
但CSEA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脊麻和硬膜外麻醉的缺点。
一、实施方法(一)穿刺针常用的为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腔联合阻滞套管针,其硬膜外穿刺针为17G,距其头端1~2cm处有一侧孔,蛛网膜下腔穿刺针可由此通过。
蛛网膜下腔穿刺针为25~27G的笔尖式穿刺针(图-1)。
图-1 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腔联合阻滞套管针(二)穿刺方法穿刺间隙为L2~3或L3~4。
先用硬膜外穿刺针行硬膜外腔穿刺后,再经硬膜外穿刺针置入25或26G的蛛网膜下腔穿刺针,穿破硬膜时有轻轻的突破感,拔出针芯后有脑脊液缓慢流出。
蛛网膜下腔穿刺针的侧孔一般朝向患者头端,有利于脑脊液的流出。
在蛛网膜下腔内注入局麻药后,拔出蛛网膜下腔的穿刺针。
然后置入硬膜外导管,留置导管3~4cm,退针、固定导管。
患者平卧测试和调整阻滞平面,同时注意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低血压和心动过缓者应及时处理。
待蛛网膜下腔阻滞作用开始消退,如手术需要,经硬膜外导管注入局麻药行硬膜外阻滞。
(三)用药方法由于蛛网膜下间隙阻滞作用开始消退时,开始硬膜外间隙注药。
因此,无法观察硬膜外试验剂量及其效应,一般采用分次注药方法或持续注药方法(4~6ml/h)。
同时严密观察是否有全脊麻的征象,及局麻药毒性反应。
联合穿刺时,硬膜外导管可能误入蛛网膜下腔,通常有脑脊液从导管内流出。
因此每次硬膜外腔注药时,须回抽无脑脊液后再注药。
并且蛛网膜下间隙与硬膜外间隙的局麻药用药剂量均较小,阻滞平面容易扩散,可能有一部分局麻药经硬膜孔渗入蛛网膜下腔,以及硬膜外间隙的压力改变后,局麻药易在蛛网膜下间隙扩散。
腰硬联合麻醉常见问题及处理唐敏腰硬联合阻滞麻醉(Combined spinal anesthesia, CSEA)是利用腰麻和硬膜外麻醉的特点,使麻醉效果得到改善,使操作技术水平增加,并发症相对增多,罗爱伦教授认为不能简单地将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理解是“腰麻基础上的硬腰外阻滞”。
我的理解是:所有的麻醉技术都存在一定的风险,两种麻醉技术的联合应用为麻醉管理增加了复杂性、困难性和风险性;传统上以麻醉有无出现并发症作为判定麻醉效果的标准,CSEA时并发症也时有发生,麻醉风险必定存在。
90年代初就有CSEA临床应用报告,随着穿刺技术“针内针”法的出现,在国内外推广的呼声逐渐升高,在某些国家已成为各种下腹部和下肢手术的首选麻醉方法,我国近几年报告很多,北医吴新民教授介绍已占全部麻醉总数的20%,如果不考虑神经并发症,CSEA是比较安全的,致命的严重并发症毕竟极少发生。
故现在腰硬联合麻醉虽然临床使用广泛,但存在的问题也较多,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现将腰硬联合麻醉在临床操作过程中常遇问题及处理方法总结如下:(1)穿刺位点的选择:穿刺常选择L2-3或L3-4棘突间隙,一般取两侧髂脊的的最高点连线与脊柱的相交处为第四腰椎或L3-4棘突间隙。
但很多相关文献表明,对于很多肥胖病人及其他一些特殊病人,这种方法测得的棘突间隙往往比实际间隙要高一个节段,故一般选择L3-4间隙进行穿刺更为安全。
(2)硬膜外穿刺困难:可根据情况选择完全退针调整方向和进针位点后重新进针,忌多次反复穿刺以造成损伤。
必要时可选择另一间隙进行穿刺,但不应超过L2腰椎。
如最终无法完成穿刺可考虑行单纯硬膜外麻醉或改行全麻。
(3) 硬膜外针直接穿破硬脊膜:可视情况直接注入局麻药行腰麻,亦可直接放弃改行全身麻醉。
(4)腰硬联合麻醉时腰穿失败:文献报道不一,早期失效率为10%~25%。
随着穿刺针改进,目前大致是2%~5%左右。
腰麻没有硬脊膜突破感,不能获得脑脊液回流,多数患者腰穿针常有遇骨性结构进针困难感觉。
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操作规范试题1 .关于腰硬联合麻醉,下列哪项表述是正确的?()A.硬脊膜A.腰硬联合麻醉是一种将局麻药注入硬膜外腔和蛛网膜下腔的联合麻醉方法。
B.腰硬联合麻醉的并发症主要是神经损伤和硬膜外血肿。
C.腰硬联合麻醉不能用于分娩镇痛。
D.腰硬联合麻醉可用于肠梗阻和泌尿系手术。
L2 .下列哪项不是腰硬联合麻醉的优点?()A.起效快、效果完善。
B.局麻药用量少。
C.对呼吸、循环影响大。
(厂"D.可提供术后镇痛。
3.下列哪项不是腰硬联合麻醉的并发症?()A.神经损伤和硬膜外血肿。
B.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脊椎麻醉的表现。
C.低血压、心动过缓等自主神经系统反应。
D.呼吸抑制和肋间肌麻痹等呼吸系统反应。
4 .下列哪一项不是腰硬联合麻醉的优点?()A.起效快B.麻醉效果完善C.局麻药用量小D.肌松效果好E.不良反应少Cli*)5 .腰硬联合麻醉时,下列哪一项处理是错误的?()A.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置入腰穿针B.缓慢注入局麻药力C.注药前回抽无脑脊液和血液D.注药后退出腰穿针,留置硬膜外导管E.注药后留置硬膜外导管,以备术后镇痛6.腰硬联合麻醉时,下列哪一项处理不是必要的?()A.术前访视患者,了解病情和手术要求B.准备急救药品和呼吸机等设备C.确认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再行腰穿D.腰穿时一次注入局麻药,而不是分次注入I 「茎)E.术后留置硬膜外导管,以备术后镇痛7 .腰硬联合麻醉时,若局麻药注入血管,下列哪一项处理是错误的?()A.立即停止注药8 .给予静脉输液,加快药物排出C.使用拮抗药逆转局麻药的作用D.使用血管收缩药物升高血压E.使用强心者类药物增强心肌收缩力(―幻8 .腰硬联合麻醉时,若发生局麻药中毒反应,下列哪一项处理是错误的?OA.立即停止注药B.给予吸氧或机械通气C.使用抗组胺药物减轻过敏反应ID.使用升压药物维持血压稳定E.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9 .对于下腹部和盆腔手术,下列哪一种麻醉方式是最佳选择?()A腰硬联合麻醉国一;)B.全麻+硬膜外镇痛C.神经阻滞+硬膜外镇痛D.全麻+神经阻滞+硬膜外镇痛E.以上均不正确10.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腰硬联合麻醉起效快、效果确切、肌松效果好B.腰硬联合麻醉适用于下腹部和盆腔手术C.腰硬联合麻醉时局麻药用量较大D.腰硬联合麻醉可用于术后镇痛E。
浅谈腰硬联合阻滞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在分娩镇痛中的效果以及对产程母婴状况的影响。
方法将200例初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两组的镇痛效果、分娩方式、产后出血、产程进展、胎儿窘迫以及新生儿窒息情况。
结果观察组相对于对照组在无痛分娩中的止痛效果明显。
本文的两组方法比较有着明显差异。
两组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胎儿窘迫以及产程进展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腰硬联合麻醉镇痛效果确切,副作用小,对产妇以及新生儿无不良影响,是目前较理想的分娩镇痛方式。
【关键词】腰-硬联合阻滞;缓解分娩疼痛罗哌卡因分娩期的疼痛给孕产妇带来了极大地痛苦。
随着医学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孕产妇分娩有了更高要求,在分娩期间保证其母婴安全的前提;并要求分娩减轻痛苦,科学的分娩镇痛当有以下几点:①避免运动阻滞。
不影响宫缩与产程,产妇可以自由行动;②产妇保持清醒;③保证母婴的安全;④给药容易,见效快,满足整个产程止痛的需求;⑤对胎儿娩出前后无抑制;⑥必要时可满足手术的需要[1]。
硬膜外麻醉与腰麻的联合应用,可有效地阻滞分娩时的疼痛,且副作用少,该方法综合了腰麻与硬膜外镇痛的优点,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1 麻醉的方法选择asai-ii级,年龄20-32岁,要求主动行分娩镇痛,健康,单胎,初产妇100例为镇痛组,无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产科检查无明显头盆不称,胎窘,无椎管内麻醉禁忌症。
并选取相同条件的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对比并分析。
当宫口开大2-3cm时,行腰硬联合阻滞麻醉(csea),取l2-l3或l3-l4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成功后。
当通过硬膜外穿刺针置入腰穿针进行蛛网膜下腔穿刺。
并在蛛网膜下腔注入麻醉药物,含罗哌卡因2mg,芬太尼2.5mg取出腰穿针头,向头端留置硬膜外导管3-4cm调整麻醉平面在t10以下。
连接自控式镇痛药物微量泵,以罗哌卡因200mg加芬太尼200μg,配成100ml混合液持续泵入,速度4ml/h,产妇自控量为3-4ml/次,每次手控间隔时间为25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