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肿瘤影像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9.44 MB
- 文档页数:91
原发性纵隔肿瘤影像诊断在临床影像学中,纵隔肿瘤是一类很常见的肿瘤,其主要位于胸腔内纵隔部位,包括胸骨后、心脏周围、食管周围、气管支气管周围等位置。
其中,原发性纵隔肿瘤指的是肿瘤起源于纵隔组织的肿瘤,与其他肿瘤(如转移性纵隔肿瘤)有所不同。
影像表现原发性纵隔肿瘤的影像表现具有多样性,常见的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前纵隔肿瘤前纵隔肿瘤位于前纵隔,多数为单侧肿块,往往与心包、血管、肺、甲状腺等组织密切相关。
其影像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低密度肿块:其CT值低于30 HU,多数为囊性肿瘤;•高密度肿块:其CT值高于50 HU,多数为脂肪瘤等脂肪含量高的肿瘤;•混合密度肿块:其CT值介于30-50 HU之间,常为类上皮性肿瘤等。
中纵隔肿瘤中纵隔肿瘤是纵隔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多数起源于淋巴组织或胸软组织,与食管、气管、心包等组织有关。
其影像表现也包括以下类型:•囊性肿块:CT值低于10 HU,多数为囊性淋巴瘤、囊性畸胎瘤等;•钙化肿块:具有定性、特异性,可见于畸胎瘤等;•混合密度肿块:CT值介于10-50 HU之间,多数为类上皮性肿瘤等。
后纵隔肿瘤后纵隔肿瘤起源于胸椎、胸膜或食管等组织,与横隔、腰大肌、肋骨等组织有联系。
其影像学表现也较为多样,主要包括以下类型:•低密度肿块:CT值低于20 HU,多数为神经源性肿瘤;•清晰边界的高密度肿块:CT值高于50 HU,多数为恶性肿瘤;•中心钙化影:多数为畸胎瘤等特异性较高的肿瘤。
诊断要点在纵隔肿瘤的影像学诊断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等特征,明确肿瘤的类型;•注意图像中与肿瘤密切相关的其他组织结构的影像学特征,以便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综合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诊断。
原发性纵隔肿瘤是一类常见的肿瘤,其影像学表现具有多样性。
在诊断时,需要注意不同类型肿瘤的不同表现特征,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便对患者进行正确的治疗和护理。
纵隔肿瘤的影像诊断纵隔:是两侧纵隔胸膜之间所有器官和结缔组织的总欠称。
(一)位置:纵隔位于胸廓中央,下部偏向左侧。
前缘短、后缘长,前后径从上向下逐渐增加,横径下部大于上部。
1.前壁:由胸骨和有关肋软骨。
2.后壁:由脊柱和有关肋骨。
3.两侧:由纵隔胸膜所围绕构成。
4.上端:直接与颈部相连。
5.下端:至横膈与腹腔相隔。
(二)组织、器官:主要有胸腺(幼儿)或胸腺遗迹(成人)、心包和心脏、大血管、神经、气管、胸导管、食管等到器官,以及它们周围的结缔组织。
(三)三个薄弱区:是纵隔疝好发部位。
1.前上纵隔:相当于第1---3或4前肋水平,前缘是胸骨,后缘是大血管构成胸骨后三角。
2.后上纵隔:在第3---5胸椎水平面,前缘是气管、食管、大血管,后缘是脊柱,构成主动脉上三角。
3.后下纵隔:前界是心脏,后界是脊柱及主动脉,构成心后间隙。
(四).纵隔分区各家不一,有三区分法、四区分法、五区分法、六区分法、七区分法、九区分法(三种分法)。
最常用的是九区分法,介绍一种如下:1.从前向后分为:(1)前纵隔:位于胸骨之后,心脏、升主动脉和气管之前,呈倒置狭长三角形区域。
(2)中纵隔:相当于心脏、主动脉弓、气管和肺门所占据的位置。
(3)后纵隔:位于食管之后至胸椎旁沟区。
2.从上向下分为:(1)上纵隔:自胸骨柄体交界点至第4胸椎体下缘之横线以上区域。
(2)中纵隔:横线以下至肺门下缘(或肺静脉处)水平线之间区域。
(3)下纵隔:肺门下缘水平线以下至横膈间区域。
3.二者将纵隔分为九个区域:(一)X线表现:1.正位胸片:位于胸腔中部,右缘有两个弧形影,上为下腔静脉、下为右心房;左缘有四个弧形影,由上向下为主动脉弓、肺动脉、左心耳、左心室。
中部向两侧延伸为肺门影。
2.侧位胸片:心脏影在前下方,其前方是胸骨后间隙;后方是心脏后间隙(有食管钡餐可示、支气管、胸主动脉);上方可示半透明的气管、主动脉弓、大血管影。
(二)C T表现:主要了解9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