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体温对手术患者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4
术中低体温护理查房•术中低体温概述•术中低体温护理的重要性•术中低体温护理措施•术中低体温护理案例分享•术中低体温护理研究进展01术中低体温概述术中低体温是指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的核心体温低于36℃。
定义低体温可能是由于手术室温度低、手术时间长、体腔暴露、输液和输血、麻醉剂抑制体温调节机制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原因定义与原因低体温使免疫功能下降,增加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增加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低体温可能导致手术部位肌肉松弛,影响手术操作,从而延长手术时间。
延长手术时间低体温可引起血小板功能降低,导致凝血障碍,增加手术出血量。
增加出血量低体温可能影响麻醉药物的代谢,延长术后苏醒时间。
影响药物代谢低体温对手术的影响低体温的预防与处理02术中低体温护理的重要性术中低体温可能导致患者体温下降,影响生命体征的稳定,如心率、血压等。
通过护理查房,可以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保持患者的正常体温。
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保持正常体温减少手术风险术中低体温可能导致手术风险增加,如出血量增多、手术时间延长等。
通过术中低体温护理查房,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保障手术效果低体温可能影响手术效果,如影响麻醉药物的代谢和效果等。
通过术中低体温护理查房,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保障手术效果。
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预防感染术中低体温可能导致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
通过术中低体温护理查房,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预防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术后恢复低体温可能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如影响伤口愈合、恢复时间等。
通过术中低体温护理查房,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
03术中低体温护理措施了解患者年龄、体重、体温调节能力等,以便制定个性化的保温方案。
评估患者情况提前预热手术室准备保温用品将手术室温度调节至适宜范围,减少因环境温度低导致的热量散失。
准备足够的保温毯、热水袋等保温用品,确保在手术过程中能够及时为患者保暖。
浅谈术中病人低体温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毕业论文(护理学本科)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术在医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术中,病人的体温是一个需要被关注的指标之一。
低体温在手术中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它不仅会导致手术中病人的不适,也会对术后恢复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对术中低体温进行及时的处理,可以有效地减少手术风险,提高术后恢复质量。
本文就术中病人低体温对术后恢复的影响进行浅谈。
一、术中低体温的危害术中低体温指病人的体温低于正常范围,一般认为体温低于36°C时被称为低体温。
病人出现低体温的原因比较多,包括手术中的局部麻醉、手术时间较长、床位低温等。
低体温给病人带来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心血管系统:低体温会导致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问题,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影响。
2. 中枢神经系统:低体温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出现意识模糊等问题,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昏迷、生命危险等问题。
3. 免疫系统:低体温影响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病人容易感染等问题。
二、低体温对术后恢复的影响低体温不仅在术中给病人造成不适和风险,还会对术后恢复产生负面的影响。
有研究显示,低体温可能会导致以下问题:1. 麻醉剂代谢延迟:低体温会导致病人麻醉药物的代谢难度增加,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对病人术后恢复产生影响。
2. 术后恢复缓慢:低体温会影响病人的新陈代谢、血流量等多种生理指标,影响组织再生和康复,导致病人术后恢复缓慢。
3. 合并症风险增加:低体温还会影响血液和血管功能,导致血栓、感染等合并症的发生率增加,对病人的康复产生负面影响。
三、改善低体温的方法面对低体温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病人的体温,以减少术后的风险:1. 保暖:术前要给病人提供合适的被褥、加热器等保暖措施,确保病人温暖舒适。
2. 靠枕:手术时给病人放置靠枕或枕头,让头部、颈部得到支撑,防止体温通过头部散失。
3. 加热:术中可以使用加热毯等设备,将病人表面的温度维持在合适的范围内。
你了解多少⊙德阳市罗江区人民医院 范宇晖人体正常体温在36~37℃,临床上将核心体温低于36℃时称为低体温,而这种情况在麻醉和手术中都很常见。
有文献报道,术中低体温发生率为50%~70%。
术中低体温危害大术中低体温会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药物代谢能力以及心肌收缩力,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对手术患者有着极大的危害。
1.增加术后感染风险当机体体温降低时,血红蛋白对氧气的亲和力增加,体循环血液中的氧气不利于扩散到组织中,容易造成组织的缺氧。
缺氧使得机体白细胞介素生成减少,体内促炎因子和抑炎因子失衡,同时降低了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能力,使得机体的免疫力降低,从而增加了术中和术后感染的概率。
2.影响凝血功能术中低体温的发生会降低凝血酶的相关活性,使机体血小板功能减弱,诱发血小板释放肝素样因子发挥抗凝作用,抑制凝血功能,造成出血和手术时间延长。
出血量增加就会增加输血需求,同时大量输血又会增加术中低体温发生风险。
3.影响心血管功能术中低体温的发生会增加交感神经活性,使得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引起外周血管收缩,血压会上升,增加心脏负荷,从而诱发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
4.影响机体代谢术中低体温的出现会影响机体代谢以及氧气供应,体温每下降1℃,机体需氧量降低7%,氧气供应不足时,容易诱发乳酸性酸中毒;同时术中低体温会导致麻醉药物代谢速度减慢,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5.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术中低体温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这主要是由于体温下降1℃,脑血灌注量会降低6~7%,从而引起意识障碍、判断力下降等。
积极干预防术中低体温术中低体温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麻醉药物、环境因素、输血输液引起的“冷稀释”效应等因素有关,因此需要根据术中低体温发生诱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降低术中低体温的发生风险,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心理干预患者对于手术过于紧张焦虑,容易诱发应激反应,增加术中低体温的发生风险。
因此在术前需要加强心理护理,做好术前宣教,通过与患者沟通,讲解手术相关知识,告知患者手术大致流程,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感。
低体温对手术患者的影响人体体温调节系统通常将中心体温设定在37℃,低体温是指中心体温低于36℃,在临床上一般将中心体温34℃-36℃称为轻度低体温。
围手术期低体温是外科患者在手术期间护理的常见问题。
一、围手术期低体温发生的原因1 麻醉因素:正常人的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状态,通过大脑和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和神经液的作用,使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但麻醉剂的使用在损害中枢温度调节的同时又损害周围温度调节,尤其全身麻醉阻断了身体大部分的神经传导,使得机体较难随环境温度的变化来调节体温,易受环境温度影响而出现体温下降。
手术过程中病人输入大量与手术间等温的液体,则起到了“冷稀释”作用。
脊髓和硬膜外麻醉阻断了身体一半以上的神经传导,这种温度调节的末梢性抑制是硬膜外麻醉时发生低体温的主要原因。
2 环境因素:层流手术室的常规温度和室内空气快速对流这两个因素 ,会增加病人机体的散热 ,更容易导致病人体温下降。
3 年龄因素:年龄是影响体温的另一因素,青春期正值发育旺盛期,体温控制不太稳定;老年人因皮下脂肪少,血液循环慢,新陈代谢率低导致体温偏低,同时,老年人对温度变化敏感度差。
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健全,体温易随室温下降。
如< 1 岁婴儿常温下手术1 小时体温可下降0.5℃;手术2 小时以上可下降3-4℃。
4 手术因素:手术时间长、体表暴露面积大、手术切口大、肠管或腹膜及胸腔内容物暴露时间长、水分在手术中蒸发量大,都是重要散热源。
同时术中反复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患者身体覆盖巾部分被冲洗水浸透,尽管加盖单巾仍不可避免地导致机体热量的散失。
大量快速输注冷晶体或库血可使体温下降。
据观察 ,在室温下输入1 u 4℃ 冷冻库血或1 L 冷晶体液可使体温下降0.25℃。
有报道,500 ml 库存血在5~10 min 被输入人体会使体温降低 0.5~1℃。
因此 ,大量输入未复温的液体或血液可明显降低机体温度。
此外,若患者在术前皮肤消毒时身体暴露时间过长,再加上冷消毒液刺激,手术过程中非手术部位的暴露及手术部位暴露体腔的时间过长,也易导致患者低体温。
术中低体温对手术患者的影响及护理措施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术中低体温对手术患者的影响以及相关护理措施的研究进展。
术中低体温可能导致并发症如感染、出血、恶心呕吐等,对患者的康复造成负面影响。
有效的保暖措施和及时监测体温对预防低体温很重要。
目前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探讨合适的保暖方法和体温监测技术,以提高手术患者的安全和舒适度。
结论部分将对护理实践提供启示,如加强护士的体温监测培训和优化实施保温措施。
未来研究可继续探讨更有效的保暖措施和更精准的体温监测技术,以提升手术患者的术中体验和康复效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将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建议。
【关键词】术中低体温、手术患者、影响、并发症、护理措施、保暖措施、监测体温、护理实践、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术中低体温是手术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其对手术患者的安全和康复产生着重要影响。
术中低体温可能会导致代谢减慢、免疫功能下降、药物代谢减缓等不良影响,增加术后恢复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护理理念的不断更新,对术中低体温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目前对术中低体温对手术患者的影响及护理措施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本研究旨在探讨术中低体温对手术患者的影响及护理措施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有效的参考和指导。
通过系统性总结和分析相关文献,可以更好地认识术中低体温的危害和防范措施,为提高手术患者的安全性和康复效果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持。
1.2 目的术中低体温是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可能导致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并影响患者的康复。
本研究旨在探讨术中低体温对手术患者的影响及护理措施的研究进展,以提供更好的临床护理指导,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促进患者的康复。
通过系统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术中低体温所导致的并发症及其机制,总结护理措施的研究进展,探讨有效的保暖措施和术中监测体温的重要性,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依据,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推动术中低体温对手术患者的护理水平提升,提高患者的手术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术中低体温对患者预后恢复的影响及护理措施作者:杨天彩来源:《幸福家庭》2021年第01期患者手术时的体温会影响患者的预后恢复,护理人员需要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避免手术患者发生低体温。
本文主要谈谈术中低体温对患者预后恢复的影响及护理措施。
1.低温环境。
人体温度会随着环境的温度变化,通常环境温度越高,人体温越高。
若手术环境温度较低,可能导致患者体温下降。
2.大量输液输血。
通常手术时间较长,且部分患者在术中会发生持续性或间断性出血,需要为其输送库血和液体。
大量冷液体进入患者体内会引起患者体温下降或加重患者低体温情况。
3.大量的冲洗液冲洗体腔。
有些手术,比如胸腔大手术或腹腔大手术,需要将患者身體内的脏器以及切口直接暴露在环境温度下,且术中还需要配合使用大量未加温的盐水为患者冲洗体腔,这也容易导致患者散失机体热量。
4.麻醉因素。
麻醉药物会改变患者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抑制患者体温调节中枢,导致患者血管扩张,增加散热,出现低体温。
5.心理因素。
如果患者在手术时心理紧张,或出现强烈情绪反应,情绪波动过大,比如过度恐惧、紧张、害怕等,会影响身体温度。
比如患者情绪激动时体温会上升,患者情绪低落时体温会下降。
1.发生血液系统异常。
低体温容易导致患者血液系统异常,如果患者发生凝血障碍,会增加患者出血倾向,不利于患者的预后恢复。
2.改变患者的心血管功能。
低体温会导致患者心率加快,增加患者的心肌收缩力以及心排血量,导致患者的外周血管发生收缩,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引发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等。
3.出现代谢紊乱。
低体温会影响患者机体内氧和代谢率的供给,研究发现,患者术中每降低1℃的体温,机体需氧量会下降7%,引起氧传送功能下降,导致人体缺氧严重,从而增加乳酸性酸中毒的概率。
4.影响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
低体温会严重影响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导致患者发生轻度的意识错乱,出现判断障碍、行为异常等,严重者还会发生意识障碍或昏迷。
5.增加患者伤口感染的概率。
麻醉科术中低体温处理低体温(低于36摄氏度)是麻醉科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时可能导致患者的生命危险。
因此,在麻醉科手术中,对于低体温的处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分析低体温的原因、危害以及处理方法,来探讨麻醉科手术中低体温处理的重要性与方法。
一、低体温的原因低体温在麻醉科手术中常常由以下几个因素引起:1. 麻醉药物的影响:许多麻醉药物会抑制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从而导致患者的体温下降。
2. 麻醉科手术的环境:手术室的温度通常要低于正常室温,这也增加了患者低体温的风险。
3. 麻醉科手术的时间:麻醉手术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持续时间过长可能导致患者体温的下降。
二、低体温的危害低体温对于麻醉科手术患者来说,可能带来以下几个主要的危害:1. 代谢率下降:低体温会导致人体的代谢率下降,从而影响患者的器官功能。
2. 心血管系统影响:低体温会导致心肌收缩力和心输出量的降低,进而增加术中心脏事件的发生风险。
3. 免疫功能受损:低体温会影响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使其易受感染。
三、麻醉科术中低体温处理方法为了有效应对麻醉科手术中低体温的问题,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处理方法:1. 预热:在手术开始之前,使用预热设备或毛织品等对患者进行预热,以提高其体温。
2. 反应性预防:在手术中实时监测患者的体温情况,一旦发现体温下降,立即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如叠被、加热灯等,以保持患者体温的稳定。
3. 使用加热设备:在手术中使用加热设备,如加热床、加热呼吸器等,以帮助维持患者体温。
4. 加强监测:在手术中加强对患者体温的监测,及时发现体温下降的情况。
5. 给予保温措施:手术中应尽可能避免患者接触冷的物体或表面,使用保温器材等措施,以保持患者的体温。
6. 加强团队合作:麻醉科手术中,麻醉医生、手术医生、护士等应保持紧密的沟通和协作,及时探讨低体温处理的策略,确保患者的安全。
四、结语在麻醉科手术中,低体温的处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低体温带来的危害,医护人员应加强对低体温的监测与预防,提前做好相应的处理准备,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安全和舒适。
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护理术中低体温可能会导致围手术期多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预后恢复情况。
因此医护人员应重视患者术中低体温的护理。
在手术期间,患者适当的体温下降,能够降低机体组织代谢,从而增强人体对损伤的耐受性,进一步保护机体。
但若人体体温下降过度,可能会增大患者伤口感染、酸中毒的发生风险,引发凝血功能障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直接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
通过了解患者手术中体温过低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护理方法,防止术中低体温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
1.手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原因分析人体通过体温调节系统实现产热和散热,以此来保持人体动态平衡,维持人体正常的体温。
人体在接受手术时,低体温出现的原因,多数是由于患者自身因素、环境温度、麻醉剂以及术中保暖措施不到位等。
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心理因素,会增强患者对冷刺激的敏感性,从而影响回心血量,出现低体温的情况。
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能穿着过多的衣物,因此暴露部位较多,再加上手术时间过长,手术室的温度较低,可能会使患者体热过度散失。
现阶段手术室采用空气净化层流设备,能够提高室内温度。
胸腹腔大手术时,手术切口会直接将患者体内器官暴露,在手术中使用未加温的清洗液,也会加快人体散失热量的速度。
而大量低于体温的液体的使用,不仅会导致患者体温降低,还有可能会使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症状。
手术中使用的麻醉药物能够抑制体温调节中枢,从而影响患者的体温情况。
由于医护人员缺少患者保暖意识,在将患者送入移出手术室的过程中,保暖工作不到位,也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低体温。
二、术中低体温对术后康复的影响在手术过程中,患者低体温情况的出现,可能会加重机体应激反应,从而增加术后感染风险,延长麻醉清醒时间,容易出现脑供血不足,降低患者的免疫力。
机体代谢率及需氧量与体温有一定关联,术中低体温的发生会降低机体代谢率和氧的供给,导致患者出现代谢性酸中毒。
诱发心脑血管系统并发症,当人体处于低体温时,交感神经过于兴奋,使人体心率加速,心脏做功增加,从而加重心肌缺血症状,引发心律失常。
术中低体温的名词解释术中低体温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并发症,即手术过程中出现体温下降的现象。
一般来说,人体体温的正常范围是36.5°C至37.5°C。
手术期间,患者常因手术器械冷却、麻醉剂影响和身体代谢变化等因素导致体温下降。
术中低体温可能给患者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
首先,低体温会导致血管收缩,使血液流动减缓,从而降低了组织氧供。
此外,低体温还会抑制心肌收缩,使心功能下降,增加了术中心肌缺血的风险。
此外,低体温还可能引发感染,因为免疫功能在低温下受到抑制。
要预防和管理术中低体温,有几种有效的方法。
首先,提前预热患者可以帮助提高体温。
这可以通过给患者提供温暖的毯子或使用专门的预热系统来实现。
其次,麻醉团队应加强监测,密切关注患者的体温变化,及时采取措施纠正低体温。
这可以包括增加手术室的环境温度、使用加热系统以及给予足够的液体和营养支持。
此外,术中有效的体温监测也是预防低体温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食管温度探测器和膀胱导管等。
然而,术中低体温的管理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一些患者可能具有诸如高龄、体重过低、严重疾病或低代谢状态等风险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增加低体温发生的可能性。
对于这些高危患者,应采取更加全面的措施来预防术中低体温的发生。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在手术室中使用加热系统来改善手术室的环境温度。
另外,药物疗法也是预防和处理低体温的手段之一。
例如,一些麻醉药剂可以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应格外谨慎。
除了手术室中的预防和处理措施外,一些术中低体温患者在手术后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康复。
这包括给予适当的液体和营养支持,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以及进行必要的生命体征监测和抗感染治疗。
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和病情变化也是术后管理中的关键环节。
总之,术中低体温是一种常见并且潜在危险的外科并发症。
对于手术患者来说,低体温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包括心肌缺血和感染等。
因此,术中低体温的预防和管理尤为重要。
低体温对手术患者的影响
人体体温调节系统通常将中心体温设定在37℃,低体温是指中心体温低于36℃,在临床上一般将中心体温34℃-36℃称为轻度低体温。
围手术期低体温是外科患者在手术期间护理的常见问题。
一、围手术期低体温发生的原因
1 麻醉因素:正常人的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状态,通过大脑和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和神经液的作用,使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但麻醉剂的使用在损害中枢温度调节的同时又损害周围温度调节,尤其全身麻醉阻断了身体大部分的神经传导,使得机体较难随环境温度的变化来调节体温,易受环境温度影响而出现体温下降。
手术过程中病人输入大量与手术间等温的液体,则起到了“冷稀释”作用。
脊髓和硬膜外麻醉阻断了身体一半以上的神经传导,这种温度调节的末梢性抑制是硬膜外麻醉时发生低体温的主要原因。
2 环境因素:层流手术室的常规温度和室内空气快速对流这两个因素 ,会增加病人机体的散热 ,更容易导致病人体温下降。
3 年龄因素:年龄是影响体温的另一因素,青春期正值发育旺盛期,体温控制不太稳定;老年人因皮下脂肪少,血液循环慢,新陈代谢率低导致体温偏低,同时,老年人对温度变化敏感度差。
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健全,体温易随室温下降。
如< 1 岁婴儿常温下手术1 小时体温可下降0.5℃;手术2 小时以上可下降3-4℃。
4 手术因素:手术时间长、体表暴露面积大、手术切口大、肠管或腹膜及胸腔内容物暴露时间长、水分在手术中蒸发量大,都是重要散热源。
同时术中反复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患者身体覆盖巾部分被冲洗水浸透,尽管加盖单巾仍不可避免地导致机体热量的散失。
大量快速输注冷晶体或库血可使体温下降。
据观察 ,在室温下输入1 u 4℃ 冷冻库血或1 L 冷晶体液可使体温下降0.25℃。
有报道,500 ml 库存血在5~10 min 被输入人体会使体温降低 0.5~1℃。
因此 ,大量输入未复温的液体或血液可明显降低机体温度。
此外,若患者
在术前皮肤消毒时身体暴露时间过长,再加上冷消毒液刺激,手术过程中非手术部位的暴露及手术部位暴露体腔的时间过长,也易导致患者低体温。
1.5 患者自身因素:患者自身体质较差,术前禁食 8 h左右 ,对于冷刺激敏感性强、抵抗力差,手术引发的冷刺激易引起体温下降。
病人因恐惧、紧张、焦虑等情绪波动,使血液重新分配,影响回心血量和微循环,术中易致低体温。
1.6 保暖措施不利:患者在转运过程中、麻醉复苏时保暖措施不利。
二、低体温对手术患者的影响
1 低体温对手术患者的正面影响:低体温对手术患者有利的一面,如降低机体代谢率、减少耗氧量、增加组织器官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等。
2 低体温对手术患者的负面影响:人们往往未重视低体温对机体不利的影响,它可导致许多并发症的发生,如凝血机制障碍、药物代谢速度降低、削弱机体的免疫力、伤口愈合时间延长、感染增加、使患者术后苏醒延迟、住院时间延长,还可引起严重心肺疾患.
2.1增加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低体温还可以引起低钾,而低钾是引起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
围术期低体温还会增加循环血中儿茶酚胺的水平,导致病人出现高血压和全身血管收缩反应,从而增加病人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的几率。
2.2降低机体免疫力
低体温能直接损害机体的免疫功能,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氧化杀伤作用,减少多核白细胞向感染部位的移动;另一方面,低体温会降低外周血单核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活性[20]。
而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病人抵抗力下降。
围术期轻低体温者伤口感染率升高。
2.3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低体温对病人的凝血功能有双重影响,一方面,低体温可使循环血中血小板数目减少,血小板粘附、聚集能力下降,并降低凝血因子活性,从而导致出血时间延长。
另一方面,低体温会导致周围血管收缩、静脉淤滞和组织氧供减少,进一步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
2.4延长术后恢复时间
术中低体温会使麻醉药和肌松剂的代谢和排泄时间延长,并使挥发性麻醉药的组织溶解性提高,从而延长麻醉恢复时间。
此外,术中低体温可抑制胶原沉积并延长分解代谢作用,从而导致伤口愈合不良。
2.5对病人寒战的影响
低温引起的寒战可显著增加氧耗和二氧化碳生成。
在全麻恢复过程中,未作有效加温的病人,寒战发生率40%,寒战引起的肌肉活动使耗氧量增加48.6%。
2.6其它
有研究表明,低温病人死亡率高于体温正常者,尤其是创伤严重者。
在ICU进行的一项研究中,低温持续2h有24%的病人死亡,而同等条件体温正常病人的死亡率则为4%;低温可导致呼吸抑制、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
3围术期保温措施
3.1覆盖物通过非手术区覆盖物可减少30%的热量丢失,但这种改善并不随
覆盖物的增加而成比例增加。
因此还需使用一些主动加温方法,如循环水垫、充气加温、辐射加温及负压加温等。
研究表明,充气加温是比较稳定、有效的方法。
3.2室温
手术室应具备良好的室温控制设备,洁净手术室温度应在20℃-25℃;相对湿度为40%-60%。
应预先调节室温在适宜范围,给患者适当遮盖保暖后再降室温,以使患者感觉舒适,有利于手术操作,在手术结束前再将室温及时调高。
3.3输入加温的液体
体腔冲洗液可带走大量热量,因此冲洗体腔的液体应加热。
输血输液加温可显著降低术中和术后低体温和寒战的发生率。
冲洗液置于变温箱内加温至37℃后使用。
总之,围术期轻度低体温是手术病人经常发生却易被医务人员所包忽视的现象。
而对于普通择期手术的病人来说,围术期轻度低体温会提高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病人健康有诸多不利影响。
因此,护理人员应当重视对病人术中,术后的体温监测,并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及手术特点为病人采取积极适当的保温措施以维持体温稳态,防止低体温的发生以减少病人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病人早日康复,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