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思想概述及古代军事思想
- 格式:ppt
- 大小:613.00 KB
- 文档页数:44
课序号05 220301232政教2202谢轩读书笔记(知识点整理)一、读书笔记(军事思想的基本概念)(一)军事思想的定义: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通常是指国防与军队建设、战争准备与实施的指导理论和基本原则。
它同军事学术、军事技术、军事历史、军事地理等学科门类统称军事科学或军事学,是军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受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制约。
军事思想是战争活动的理论概括,它来源于具体的军事实践活动,又给军事实践以理论指导,并随着战争和军事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发展。
(二)军事思想的体系和内容: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是指军事思想构成的基本要素,大体可分为军事哲学和军事实践基本指导原则两个层次。
前者主要包括战争观和军事方法论等;后者主要包括战略思想、作战指导思想、军队建设思想和国防思想等。
(三)军事思想的地位和作用:对军事思想特别是对当代中国军事思想的学习与研究,对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战争准备,遏制战争和打赢战争,制定军事政策,维护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捍卫社会主义制度,保卫人民和平劳动,确保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统一,维护和巩固世界和平,都具有深远的指导作用。
军事思想的特征:鲜明的阶级性,强烈的时代性,明显的继承性。
二、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与代表性人物著作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840年)是中国军事思想发展的早期阶段,它反映了中国奴隶主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军事思想。
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萌芽于殷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战国,经过封建社会漫长岁月的发展,到明清时期完成了它的历史终结。
2.中国从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前期,军事思想的发展水平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据实物和文献记载,早在氏族社会末期,就有兵书出现,如《汉书》就录有《黄帝》16篇和《神农兵法》1篇。
到了西周时期,《军志》和《军政》两部军事文献相继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已经形成。
军事思想概述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和国防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按照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阶级和国家进行区分,军事思想可分别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军事思想,奴隶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军事思想,中国和外国的军事思想等。
一、军事思想发展概况人类对战争和军队问题的认识,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
从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角度讲,军事思想可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发展阶段。
(一)古代军事思想古代军事思想的产生、发展主要集中在两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即中国和地中海一带沿海国家,内容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时期的军事思想。
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l世纪至8世纪,此时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建立了军队,出现了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军事思想开始萌芽,并逐渐成为专门学科。
专门研究军事的著作有《军政》、《军志》等。
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取得了空前的辉煌成就,涌现出许多杰出军事家及军事著作,如闻名中外的孙武所著《孙子兵法》等。
(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发展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中国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它随着社会的前进、战争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经历了发生、发展的沿革过程,可分为四个时期:①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夏、商、西周时期)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产生时期。
约公元前2l世纪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开始。
从此阶级矛盾便成了社会的中心矛盾,战争成了实行阶级统治、维护阶级利益、进行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在最早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很多关于军事与战争活动的记载,据传,在西周时期已出现《军志》、《军政》等军事著作,虽早已失传,但在后来问世的《左传》、《孙子兵法》等书中,还保留着一些片断的引文。
在《易经》、《尚书》、《诗经》中也都有些片段、零星的军事思想论述,这些都说明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已经初步形成了。
第一节军事思想概述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古代军事思想是其中一支绚烂的奇葩。
中国古代战争之多,兵书和论兵要著之多,军事群星之多,军事典章之多,堪为世界之最,其军事思想发展水平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基本特征形成发展主要成就参考资料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特征(公元前21世纪至1840年)▪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国最早的兵书:西周时期的《尚书》、《军志》、《军政》,高度概括和抽象出了一些有关战争和战争指导的理性原则;春秋末期出现的《孙子》兵法,素有“兵家圣典”、“世界第一兵书”之称,对中国及至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战国时期又诞生了《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孙膑兵法》等一大批兵书巨著,达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一个高峰。
▪舍事言理,思辩深邃从哲学高度对战争与军队问题进行观察分析的思维,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较高的理论概括性;《孙子》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目标、“先胜后战”的战争原则、“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争认识论、以及“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避实击虚”、“造形任势”、“以逸待劳”、“兵贵神速”、“践墨随敌”等战争指导原则成为了古今中外兵家的座右铬。
▪崇尚道义,以和为贵在战争观上提倡重道慎战、以战止战;孔子倡导以礼治国,以德服人,主张言兵议战必须慎重,“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孟子反对“争地以战,杀人盈野”的不义之战;老子视兵者为“不祥之器”,“有道者不处”;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孙子》兵法中提出的“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则是用兵的最高境界。
▪注重谋略,以智使力讲究谋略是中国传统军事思想的一个鲜明特征;商周之际的吕望(俗称姜太公)在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的过程中采用的翦商谋略,为世人称道;郑庄公养恶除患,曹刿蓄盈待竭破敌,弦高假命退敌,文种蒸粟误敌,孙膑围魏救赵等战例,无一不是精彩的谋略活剧。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主要成就萌生时期的军事思想迅速生长时期的军事思想 缓慢演进时期的军事思想萌生时期的军事思想(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8世纪)时代特征奴隶社会的夏、商、周王朝的建立,战争频繁,作战样式有步战、车战,多为“堂堂之阵”的正面交锋。
中国古代的战争与军事思想中国古代是一个以战争为主题的时期,数百年的历史中,中国的国土经历了许多战争和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军事思想也逐渐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古代战争与军事思想。
一、战争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地位古代中国社会以农耕为主导,与动荡的战争相比,农耕生产显得更加稳定和持久。
然而,战争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战争不仅是国家之间争夺领土和资源的手段,也是政权的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方式。
因此,中国古代的战争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古代的战争思想1. 文武之道中国古代的战争思想非常重视将武力和文化结合起来,古代中国的统治者注重培养士人,他们在文化教育的同时也接受军事训练。
因此,中国古代的战争思想中,强调文武之道的并重。
统治者相信,只有通过文化教育和军事训练的结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将领和士兵,提高作战的能力和效果。
2. 灵活应变的策略中国古代的战争思想非常重视智慧和策略。
古代将领们善于分析战场的形势,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他们在战争中注重灵活应变,特别是在兵力相对不足时,采取奇袭、伏击等灵活的战术。
这种灵活应变的战略思维为中国古代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1. 防御性国防思想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注重防御,主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古代中国的统治者认为,守成比进取更为重要,因此他们更加注重战略防御和保守。
古代中国的要塞筑建、城墙加固等都是为了强化边疆的防御能力。
2. 强调集体主义与忠诚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强调集体主义和忠诚。
在古代中国的军队中,重视官兵之间的团队合作和忠诚度。
士兵们要服从上级的指挥,保持队伍的统一和纪律性。
这种军事思想使得古代中国的军队在战争中具备了较高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四、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影响与传承中国古代的战争与军事思想对于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和传承。
中国的兵器制造、战争艺术和军事科技等方面都能看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影子。
同时,中国古代的战争与军事思想也对其他国家的军事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丰富了世界军事思想的宝库。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总称,它包括了中国古代军事家们对于战争、军事组织、军事指挥、兵法、战术等方面的理论思考和总结。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深刻的理论内涵,对于中国古代军事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战争观念。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的战争观念主要体现在对战争的认识和看法上。
古代军事家们认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因此必须慎重对待。
在对待战争的态度上,古代军事家们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即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避免战争的发生。
同时,他们也强调了“先发制人”,即在敌人未做好准备之前,主动出击,取得战争的主动权。
二、兵法思想。
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主要包括了军事组织、军事指挥、兵器装备、军队训练等方面的理论。
古代军事家们在兵法思想上主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即在治国和用兵的过程中,要遵循正义和奇谋的原则。
同时,他们还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观点,强调了对敌人和自己的了解,以及充分的准备工作。
三、战争技术。
在战争技术方面,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包括了兵器装备、战争工程、战争术等内容。
古代军事家们在战争技术上提出了“兵贵神速”、“兵贵利器”等原则,强调了速度和武器装备对于战争的重要性。
同时,他们还总结了大量的战争经验,提出了一系列的战争术和战术原则,如“声东击西”、“虚实相生”等。
四、军事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传承和发展。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到战国末期的《孙膑兵法》、《吴起兵法》,再到秦汉时期的《六韬》、《三略》,这些兵书不仅总结了当时的战争经验,而且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之,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中国古代军事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总结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军事的特点和规律,为今天的军事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一)一、概述:(一)军事思想:关于战争和军事问题的理性认识。
来源于军事思想,又给军事思想以指导,并伴随着战争中军事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对战争的理性认识:战争的起源;战争的根源;战争的性质;战争的目的;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战争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战争与外交的关系;战争中的战略战术;战争与兵员动员的关系;战争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与武器的关系等等;•对军队的理性认识:军队的法制建设;军队建设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军队建设与装备的关系;军队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军队与政党的关系;军队与国家的关系等等;军队的成分;军队的性质;军队的任务;军队的编制;军队的纪律;军队的教育训练;•对国防的理性认识:国防建设;国防斗争;武装力量建设;战场建设;国防动员;国防工业建设;国防政策;国防的性质与类型;国防法规;后备力量建设;国防科技研究;国防教育;国防建设与政治、经济、外交、周边环境的关系等;•军事思想的基本特点:阶级性:军事思想来源于社会实践,在阶级社会中,人们为了各自的阶级利益,所奉行和推荐的军事思想必然反映各个阶级对战争和军队建设的认识和立场。
因此,不同阶级、国家和政治集团必然有不同的军事思想。
时代性:不同历史时期的战争有着不同的战争形态和战略战术,不同的军队组织原则和编制。
这种不同时代的特征往往最能反映当时的物质生产水平,军事思想所反映的这些特征代表着这一时代的生产力水平。
继承性:历史上所形成的具有规律性的军事原则、概念和范畴被流传下来为后人所用,并不断加以丰富和发展。
•军事思想的分类1、按历史划分:可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军事思想。
2、按阶级划分:可分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军事思想。
3、按国家划分:可分为外国和我国军事思想。
4、按人物划分:可分为某某军事思想。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从奴隶社会至封建社会时期(公元前21世纪至1840年)各阶级、政治集团、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战争和军事问题的理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