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第一章古代社会的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
- 格式:ppt
- 大小:483.00 KB
- 文档页数:29
王玉茹中国经济史课后答案第一章古代社会的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一、试述中国古代资源禀赋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总是建立在对一定的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上,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就是不断开发、利用资源的历史。
尤其在技术条件低下的古代社会里,自然资源禀赋影响着国家的经济规模、结构及性质。
资源禀赋包括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两部分。
1.土地资源的特点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土壤特征各异,植物品种繁多。
表现在农业生产上,能够为其提供种类繁多的土特产品。
这是中国土地资源的优势所在。
但是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中国在土地资源上并没有优势。
原因在于:(1)中国古代农业可资利用的土地面积小,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2)中国尽管土壤种类繁多,但具有良好蓄水性和可耕性的土地较少。
(3)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气候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
2.矿产资源的特点我国国土广袤,自然条件复杂多样,自然资源蕴含丰富,属矿产资源富庶国。
由于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的总量大、种类多。
但是我国矿产资源也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富矿少,贫矿多。
二是单一矿少。
另外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矿产资源利用不充分,“风水说”观念对矿产资源开采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古代社会,以耕织结构为基础的小农经济一直居于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
它萌芽于夏商周,在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下来,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经济生产方式被延续下来,并不断强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基础。
三、试述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
小农经济由小农的生产与生活组成。
生产即是指小农的主业和主要副业——粮食和纺织原料及其成品生产,生活则是小农经济所赖以生存的更多的必要条件。
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主要有:1、小农家庭的人口规模及其贫困汉代以后,小农经济基本被认为是五口之家而且家庭普遍贫困。
2、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为了维持小农经济的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小农除了在生活上尽量减少开支,也必须在农业生产投入上尽量减少开支。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概况一、古代经济发展概况1、阶段特征(1)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底下,远古人类以其有限的劳动经验和劳动协作在同大自然的艰苦抗争中,不断改进生产工具发展生产力,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和原始手工业出现并缓慢发展。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原始社会组织的演变和社会的进步。
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出现,贫富分化加剧,并逐渐产生了阶级,开始向奴隶制过渡。
(2)奴隶制的确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在当时条件下,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夏代农业工具以木石工具为主,出现了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
夏朝有了历法。
商朝奴隶制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农业是主要部门,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手工业以青铜制造最重要。
西周井田制盛行,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农作物品种比商代更多,手工业分工更细。
春秋时期,奴隶主为争霸战争的需要,重视发展生产。
这一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增多。
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使原有的阶级关系相应地发生变化,形成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各国也相继改革赋税制度,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这样,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为基础的井田制瓦解,我国奴隶社会走向崩溃。
(3)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制的确立,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生产工具和水利事业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奴隶制的崩溃使更多的手工业努力转化为个体手工业者,促进了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封建城市兴起,中原市场繁荣。
(4)秦灭六国后,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但由于秦的暴政,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破坏。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封建社会首次盛世局面。
西汉时期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牛耕的普及、铁农具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大量兴修和耕作技术的显著改进,西汉的手工业和商业也有发展,社会经济的进步,是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物质基础。
西汉后期,土地兼并严重,生产遭到破坏。
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各个领域都有着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1. 农业经济1.1 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变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经历了从原始社会的采集、打猎、渔猎阶段到农耕阶段的演变。
在农耕阶段,人们逐渐发展了粮食种植和养殖业,并开始利用水利工程进行灌溉。
农业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石。
1.2 农业技术的进步古代中国农业技术的进步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秦汉时期,农具的改进和轮作制度的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宋代的水田分亩法和明代的三翻种法都是农业技术革新的重要里程碑。
1.3 农产品的贸易中国古代的农产品贸易十分发达。
黄河、长江等流域为中国古代的主要农产品贸易集散地。
大量的粮食、丝绸、茶叶等农产品通过运河和陆路进出各个地区,为经济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手工业经济2.1 手工业的兴起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始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作和纺织业。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制作各种器具、工艺品和服饰。
从战国到汉代,手工业逐渐崛起,并在社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2.2 特色手工业的繁荣中国古代的手工业非常发达,涵盖了陶瓷、丝绸、铁器、漆器等多个领域。
宋代的青瓷、唐代的丝绸和明代的官窑瓷器等都是中国手工业的代表。
手工业产品的制作和贸易极大地促进了古代中国经济的繁荣。
2.3 工商业城市的兴起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发达也催生了许多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如唐代的长安、宋代的开封等。
这些城市成为手工业产品交流和贸易的重要场所,也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3. 商业经济3.1 农村集市的兴起中国古代的农村集市是商业经济最早的形式之一。
农户将自己的农产品带到集市上进行交易,这些集市成为商品流通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
3.2 商业组织的发展商业组织在中国古代经济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商人通过商会、行会等组织形式进行合作,共同承担商业风险,并推动商业活动的发展。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按中国壁画史分段,新中国壁画的复兴仅三十年。
首都机场壁画引发了当代中国壁画的复兴,随之产生了在大量的壁画作品,壁画作为一门造型艺术,它有一般造型艺术的规律特征,作为环境公共艺术,它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它必须符合特定的环境要求,并受业主,社会公众及材料、经费、构思等因素的制约。
其中,浮雕壁画由于它丰富的艺术语言而广受欢迎。
大量研究发现当代浮雕壁画作品良莠不齐,究其原因不是浮雕壁画作品本身的各种语言处理运用欠妥,就是作品与环境的关系处理上有待推敲,这就促使我对当代浮雕壁画艺术进行研究。
关键词:浮雕壁画;艺术语言;审美意识;形式AbstractThe history of Chinese mural segments, only three years the revival of the new Chinese murals. Capital airport mural sparked the revival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murals, resulting in a large number of murals, mural as a plastic arts, law characteristic of the plastic arts in general, as the environment of public art, it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it must meet specific 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 and subject to the owners, the public, and materials, funding, idea, etc. factors. Among them, the relief murals are popular because of its rich artistic language. Numerous studies found that the contemporary relief murals in different ways, to study not because the relief murals in various languages deal with the use of defective, pending scrutiny of the work environment to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which led me to research on contemporary relief mural art.Keywords:Relief murals; artistic language; aesthetic sense; taste consciousness form前言浮雕壁画作为人类古老的艺术形态之一,经历了几千年的探索和实践,在民间艺术、宫廷建筑艺术,宗教艺术中产生了众多精品之作。
一、生态环境的破坏1、黄河流域:第一次:秦汉——实关中政策第二次:唐宋——屯垦政策,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农业区北移第三次:明清——明初“开中法”,进行商屯,清中后期“闯关东”、“走西口”2、长江流域:从魏晋南北朝北方人口进入江南开始,晚于黄河流域。
唐中后期安史之乱,人口大量南迁二、人文环境重农抑商政策的演变:春秋战国——商君书模式(重农抑商);管子模式(农工商并重)秦汉——“农本”主义趋向成熟,重农模式唐宋——商人被另立市籍,受歧视、限制明代——职业等级制度化传统经济理论中的等级消费观念影响,古代工商业者的产权难以保障。
三、古代社会的生产方式耕织结构为基础的小农经济一直居于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
小农经济定义:农业领域内与简陋的手工工具相联系的、以直接生产者小私有制为基础的、以个体家庭为单位进行的、以劳动的孤立性为特征的小生产。
简言之,小农经济是农业中以个体家庭为基础的小生产和小私有的统一。
特征之一:个体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和消费。
特征之二:私有化不断加深。
精耕细作的出现背景:战国大规模耕地、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在全球的寒冷化环境下,西北屯田效率逐渐降低,在陕西发展大规模的引渠水灌溉。
经济政策大转换,以“精耕细作”为内容的生产力向扩大内涵发展:作畎形态,代田法,旱地农法。
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华夷思想”更趋精密,精耕细作出现。
影响古代社会生产方式选择的因素:小农家庭的人口规模及其贫困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农业的高剥削率农桑之外的小农生活依赖国家针对小农副业所作的制度安排户调制(西晋、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均田制(北魏485年)租庸调制(唐初)两税法(唐德宗780,杨炎)一条鞭(明张居正1581)摊丁入亩(清1712)隋朝前期和唐朝前期,在均田制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作“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
第一章古代社会的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一、试述中国古代资源禀赋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
资源禀赋包括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两部分。
【土地资源的特点】优势:我国土壤特征各异,植物品种繁多。
能为农业生产提供种类丰富产品。
劣势:(导致传统农业规模小、脆弱)(1)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小,耕地和人口矛盾突出。
(2)土壤种类繁多,但有良好蓄水性和可耕性的土地较少。
(3)气候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
【矿产资源的特点】我国国土广,矿产资源的总量大、种类多。
但是我国矿产资源也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富矿少,贫矿多。
二是单一矿少、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开发利用不充分,“风水说”观念对矿产资源开采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古代社会,以耕织结构为基础的小农经济一直居于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生产方式被延续下来、不断强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基础。
三、试述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
1、小农家庭的规模及贫困状况汉后,小农经济普遍是贫困的五口之家,产品除消费交换外所剩无多,不足应付家庭正常支出外的需求。
2、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为了维持生存,小农在生活和农业生产投入上都尽量减少开支。
3、农业的高剥削率历史上赋税绝对值连增,赋税在多数时期一直维持在30%以上的高水平。
4、农桑之外的小农生活依赖中国古代小农生存状况窘迫,不得不依赖于种桑、饲养畜禽、果菜水果等副业。
第二章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经济二、分析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缓慢的原因。
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土地所有制结构】(1)地主土地所有制是最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也是发展最充分、最典型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2)国家土地所有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始终没有占据主导地位。
国家土地所有制主要包括:大量未开垦的土地,诸如山林川泽沙漠荒地等。
国家直接控制的可耕土地呈逐渐减少的趋势。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中国传统社会最大量、普遍存在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规模小:由于它是把所有权和经营权牢固的结合在一起,因而占有土地的数量受自身经营能力的制约,在资金等物质生产条件都较恶劣的环境中只能寻求在数量有限的小块土地上不断地投入劳动力,强化精耕细作的程度。
中国经济史一,影响古代社会生产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
古代社会生产方式即小农经济,由小农的生产与生活组成。
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因素有:1、小农家庭的人口规模及其贫困状态。
战国以来的小农经济,五口之家很普遍,由于生产规模小和生产力水平低下,其所能提供的产品极为有限,因此其生产和消费是独立的,但其自给自足的能力不足,须通过市场交换而获得补充。
另外,这样的小农家庭只能尽量在生产和生活上减少开支,除了缴纳政府的货币税,他们在一般情况下总是尽量压缩对市场的需求,生活得非常艰苦。
2、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
战国和秦汉时期,为了维持小农经济起码的生存条件,小农除了必须在生活上尽量减少开支,也还必须在农业生产的投入上减少开支。
西汉的小农经济在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的低投入更是达到极限。
3、农业的高剥削率从战国到秦汉,中国的小农经济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性,就是低投入和低产出。
在其后的中国经济史上,由于高额的租税剥削,这种情况变得更加严重。
王朝屡变赋税之法,变来变去,不是减法,而是连加法。
魏晋已降低对自耕农的剥削,然而仍比秦汉时更为严重。
西汉时小农受剥削最严重的程度时50%的剥削率。
然而比秦汉时的“泰半”(66%)之征,已减轻。
4、农桑之外的小农生活依赖在当时最主要的粮食产区,小农经济本身的维持也必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农桑之外的副业。
孟子所谓"五亩之宅,树之以桑",讲的就是小农的纺织原料和成品生产。
小农的这项副业还是远不能弥补小农生活的不足。
饲养牲畜对小农生计来说也是一项重要的补充。
在以农桑为基础的小农生活处于困境的情况下,以瓜菜水果和其他植物果实甚至野菜来代替粮食,就成为农民必然的选择。
除“农桑”并称,又以“桑枣”并称,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小农在日益窘迫的生存状况之下,不得不更多地依赖于副业。
5、国家针对小农副业所做的制度安排赋税和地租剥削的加重,必然使小农经济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副业。
为了稳定财政收入,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会议大规模的制度安排来促进小农副业的恢复和稳定。
中国古代经济史稿一、古代中国的经济起源和发展中国古代经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人们开始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并开始进行农业生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生产逐渐发展,人们开始养殖动物、种植农作物,并逐渐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体系。
二、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农业经济中,农民是主要的生产者,他们耕种土地、养殖家畜,为社会提供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得社会人口逐渐增加,农民也有了更多的剩余产品可以交换。
三、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除了农业经济,古代中国还有发达的手工业经济。
手工业经济包括纺织业、陶瓷业、铁器制造等。
这些手工业的发展为经济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古代中国的丝绸和瓷器以其独特的工艺和高品质而闻名于世。
四、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随着经济的发展,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也逐渐兴起。
商业经济以商品交换为基础,商人通过买卖商品来获取利润。
古代中国的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商业重镇,形成了一些繁荣的商业中心。
五、古代中国的货币经济古代中国的货币经济在秦汉时期逐渐发展起来。
货币的出现使得交换更加方便,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货币包括铜钱、银钱等。
货币的出现也推动了商业经济的繁荣。
六、古代中国的交通运输古代中国的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中国的交通主要依靠陆路和水路。
陆路交通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而水路交通则主要依靠船只。
交通的发展使得商品的流通更加便捷,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七、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管理。
古代中国的各个朝代都制定了相应的经济政策,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这些政策包括减税、发展农业、支持手工业等。
经济政策的制定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八、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经济的繁荣使得社会财富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同时,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文化、科技等其他领域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