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听动脉闭塞的病因是什么

内听动脉闭塞的病因是什么

内听动脉闭塞的病因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内听动脉闭塞的病因是什么

导语:内听动脉闭塞,是老年人疾病当中的常见一种,主要是自己的动脉发生了压迫产生的狭窄,或者是闭塞的状况,这样的状况下就会导致动脉痉挛,这

内听动脉闭塞,是老年人疾病当中的常见一种,主要是自己的动脉发生了压迫产生的狭窄,或者是闭塞的状况,这样的状况下就会导致动脉痉挛,这种疾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内听动脉闭塞的原因。

①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管腔变窄,动脉管壁的微小血栓脱落堵塞远端的动脉,栓塞内听动脉即形成迷路卒中,亦可形成小脑后下动脉栓塞从而形成相关表现。

②椎动脉受机械性压迫,发生狭窄或闭塞,或颈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椎动脉痉挛。引起椎动脉受压或痉挛的原因,最常见的是颈椎病,由此产生的眩晕称颈性眩晕,由于骨刺及退行性关节炎、椎间盘病变,使椎动脉易受压迫,当转颈时一侧之椎动脉更易受压,若椎动脉本身已有粥样硬化,一侧椎动脉受压迫后,对侧椎动脉无法代偿则出现症状,症状常与头颈转动有密切关系;较少见的原因是颈肌病变,颈部疤痕形成,或锁骨上窝的病变,如椎动脉可被夹于前、中斜角肌之间。颅基底的病变也可导致椎动脉受压或痉挛。

③基底动脉的舒缩功能发生障碍,如基底动脉型偏头痛(BasilarArteryMigraine)。

④椎-基底动脉的畸形或发育异常。

⑤臂-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又称锁骨下动脉偷漏综合征),一侧锁骨下动脉的第一部分(靠近椎动脉起源处)由于动脉硬化、感染、先天异常、外伤等原因而发生狭窄或闭塞,当该侧上肢用力时或活动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已有50多年的历史 在我国,此项手术尚未广泛开展,仅有几家较大医院有病例报告,但数量还不多,其中原因与我国医疗水平的普及程度较低、筛选出的患者较少、患者对颈动脉狭窄的危害认识不足有关;另外医生自身对颈动脉狭窄的危害性宣传力度不够,也是影响我国未能广泛开展这项手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医学专家呼吁,应加大脑血管疾病预防知识的科普宣传,向患者清楚告知颈动脉狭窄的危害,尽早清除颈动脉血管内的“垃圾”,降低脑梗塞发生的风险,以免在出现严重脑中风后才来就医而丧失最佳治疗时机。同时他提醒广大读者,脑血管疾病重在预防,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适当控制高胆固醇和高糖食品的摄入量,多食五谷杂粮和新鲜的蔬菜水果,注意营养全面平衡,生活要有规律,学会放松自己,有车族应尽可能多走一走,多动一动,并积极参加有益身心的体育锻炼。 脑血栓形成是急性缺血 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常见类 型,是引起脑梗塞的重要原 因。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使

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其供血区脑局部缺血、缺氧、梗塞,引起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 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病 因是动脉硬化和高血压。其好发部位在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的虹吸部和椎动脉、基底动脉中下段。20%~30%的血栓形成发生于颈部的较大动脉。脑组织对缺血、缺氧非常敏感,当某一动脉完全闭塞时,其供血区域脑组织很快出现缺血性坏死即脑梗塞。在动脉闭塞后6h 以内,常常看不到明显病变,改变为可逆性的。8~48h 出现明显的脑肿胀、脑水肿,4~14天脑软化、坏死逐渐达到高峰,并开始液化。如病变范围较大,脑组织高度肿胀、中线移位,甚至脑疝

为54000,它能激活纤维蛋 白的溶酶原,使之成为纤溶 酶。 [返回]适应症 脑血栓动脉内溶栓术适 用于: 1.急性脑血栓形成,病变 位于颅内主要动脉,临床产 生明显神经功能障碍者,应 争取在发病6h以内进行动 脉内溶栓治疗,最迟不超过 48h。 2.在导管诊断治疗过程中 并发的急性脑血栓形成和脑 栓塞,临床产生明显神经功 能障碍者。 [返回]禁忌症

(完整word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护理 一、概述 周围血管动脉粥样物质的不断扩大和继发性血栓形成,可引起动脉管腔狭窄、闭塞,肢体出现慢性炎症或急性缺血症状,称为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硬化闭塞症好发于腹主动脉下端、髂动脉及胭动脉。 二、病因及发病帆制 发病原因和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肥胖和高密度脂蛋白低下等,是易患因素。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①内膜损伤及平滑肌细胞增殖,细胞生长因子释放,导致内膜增厚及细胞外基质和脂质积聚;②动脉壁脂代谢紊乱,脂质浸润并在动脉壁积聚;③血液冲击在动脉分叉部位造成的剪切力,或某些特殊的解剖部位(如股动脉的内收肌管裂口外),造成的慢性机械性损伤。主要病理表现为内膜出现粥样硬化斑块,中膜变性和钙化,腔内有继发性血栓形成,最终使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闭塞。闭塞病变大致可分为:主一髂型、股一胴型以及累及主一髂动脉及其远侧动脉的多节段型。患肢发生缺血性病变,严重时可引起肢端坏死。 三、临席特点 其临床表现为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及组织坏疽、单侧肢体缺血性神经病变:沿周围感觉神经分布区域的疼痛、麻木或烧灼感,失用性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 四、护理问题 1.焦虑与患肢疼痛有关。 2.疼痛与末梢组织缺血有关。 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组织缺血及营养障碍有关。 4.潜在并发症感染。 五、护理目标 1.患者焦虑与疼痛减轻。 2.患者无皮肤受损发生。 3.患者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六、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同普外科术后护理常规。 (2)戒烟:吸烟可以加重动脉硬化的程度。 (3)适当的有规律的进行步行锻炼,可使症状得到缓解。其方法是:患者坚持步行直至症状出现后停止,待症状缓解后再进行锻炼,如此反复运动,每日坚持1小时。 (4)保护患肢,防止创伤,注意保暖,但不能局部加温,以免加重组织缺氧坏死,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已发生坏疽部位,应保持干燥,温热络合碘浸泡后,无菌敷料包扎。继发感染者应用抗生素治疗。 (5)疼痛护理:剧烈疼痛可给予镇痛剂。 (6)心理护理:疾病的折磨常使患者丧失治疗的信心,应鼓励患者,理解患者,用实际行动给予患者战胜疾病的动力。 2.术后护理 (1)同普外科术后护理常规。 (2)监测生命体征,包括T、P、R、BP及尿量的观察。 (3)患肢血循环的监测,包括皮肤的颜色、温度、动脉搏动情况、感觉状况。若皮肤苍白、温度低于对侧、足背动脉未触及、感觉麻木,应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处理。 (4)股、胭动脉人工血管架桥术后患肢膝关节屈曲10°~15°,膝及小腿下可垫一软枕,

名老中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秘方

名老中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秘方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中老年(45岁以上)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一部分。多见于腹主动脉及下肢大、中型动脉硬化狭窄和继发血栓形成引起闭塞,使肢体发生缺血。 临床表现:早期主要患脚怕冷、麻木、间歇性跛行、小腿痛胀和肌肉萎缩,病情进行多较缓慢。如腹主动脉下端或髂动脉发生闭塞时,走路后整个臀部和肢体部有酸胀疼痛与乏力感。如肢端动脉发生急性血栓闭塞时,患脚突然严重缺血,出现苍白、紫绀瘀黑、冰冷、持续静息痛,夜间更为剧烈,甚至趾蹠出现坏疽或溃疡感染,严重者出现全身中毒症,往往导致心、脑、肾等血管病变。 本病诊断依据,发病年龄较大,有下肢慢性缺血症,患肢相应部位的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腹股动脉狭窄处可听到收缩期杂音。X线动脉造影可显示动脉呈波浪形扭曲,管腔呈不规则狭窄或闭塞。患者往往伴有高血脂、眼底动脉硬化、冠心病等。在诊断上需与男青年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女青年的多发性大动脉炎区别。 本病的发病因素,与脂质代谢紊乱有密切关系,动脉壁功能障碍也是 重要因素。 西医治疗本病常采用扩血管、降脂、抗凝类药物,以及 选择性动脉重建手术。本病坏疽发生后,疗效较差中医辨证认为,本病多由脾肾阳虚气弱,痰湿不化,痰 瘀凝结络脉而致病。以益气温肾、活血通络,祛痰化瘀等法

治疗。有心肾虚者,有肝阳亢者,有感染化热者,有气阴两亏者,宜兼顾并治。本病早期疗效较好,故早期诊断与防治,至关重要。(奚九一)方名 方名:软坚通脉饮【功能主治】 功能软坚消痰,化瘀通络。主治老年性下肢动脉硬化性 闭塞症。 【处方组成】 海藻30克、生牡蛎30克、虎杖30克、失笑散15克、豨莶草30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 心气虚者加党参、麦冬、五味子;肾阳虚者加仙灵脾、 附子、肉桂;坏疽伴感染者加制军、黄柏、金银花。 【临床疗效】 治疗45?80岁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142例,临床治 愈118 例(83.1%),好转18 例(12.7%),截肢6 例(4.2 %)。 【处方来源】 上海市虹口区中心医院奚九一

大脑中动脉闭塞小鼠模型

大脑中动脉闭塞小鼠模型 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致命疾病。88%的缺血性卒中系因血管闭塞。因为大多数缺血组中发生在大脑中动脉支配区,所以大脑中动脉为卒中小鼠模型重点。 堵塞大脑中动脉的管腔内单线模型用来模仿持久或短暂的闭塞。这个技术不需要颅骨切除术,切除部分颅骨的外科手术会影响颅内压及体温。这一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模拟持久和短暂局部缺血症状的小鼠。 方案: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 1、将5.0单缝线剪成20mm一段,将一端加热烧圆,用显微尺测量 直径。我们最终选直径0.21—0.22mm的缝线,用于25-30g体重 小鼠。 2、高压蒸汽灭菌法消毒所有手术用品。70%乙醇消毒手术台和器械。 3、用5%异氟醚麻醉8-12周小鼠。诱导麻醉后,将异氟醚调至1.5% 小剂量维持。 4、将小鼠仰卧位至于加热板上。插入一直肠探针,监测并维持小鼠 体温在36.5-37.5℃之间。 5、颈部术区备皮。用70%酒精清洁术区。 6、在立体显微镜下颈部正中1cm切口,拉钩暴露手术部位并找到右 侧颈总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并将其与周围神经及筋膜分 离。 7、进一步分离ECA远端,用双极电凝器凝固ECA和STA,于凝固 点切断ECA和STA 8、在ECA根部松放两根8.0丝线,在颈总动脉分叉处放置一个血管 夹。 9、在ECA残端做一小切口,测量并记录圆头5.0单缝线的长度,插 入小口内并向前送入夹子处。缩紧两丝线,确保单缝线刚好能顺 利进入。 10、移除血管分叉处的血管夹,轻轻向前送入单缝线,从ECA到ICA, 大概超过CCA分叉处9-10mm,堵住MCA。整个手术大概花用 30-45分钟。 11、缝合颈部切口,将小鼠放置35℃保温箱中苏醒,然后放回笼中。 小鼠苏醒大概需要5-10分钟。若需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 可在0.5-2小时后将小鼠再麻醉然后将缝线退到ECA根部。 12、诱导MCAO24小时后,5%异氟醚麻醉小鼠,颈髓离断法取出大 脑。冠切成四个2mm片,室温下将每片放置2% 2,3,5-氯三苯 四唑(TTC)磷酸缓冲液中,以测定缺血面积大小。将脑切片放 在10%中性福尔马林缓冲液中,保持4℃,直至显像。 讨论:1、术中及苏醒前保持小鼠体温恒定很重要。体温影响缺血面积,体温降低缺血面积小,体温过高缺血面积增大。 2、在暴露和分离CCA和ECA时,避免损伤周围迷走神经和气管, 那样将导致缺血面积增大,死亡率增高。 3、不要将单缝线插入超过分叉处10cm以上。插入过远会穿破大脑前 动脉导致脑出血。当插入9-10mm时会感到一个阻力,这时需要停下来确定进线长度。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 治指南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2015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作者:转自介入家园微信号来源:中华医学杂志2015年6月23日第95卷第24期日期:2015-09-16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成员及主要参加讨论专家(按姓氏 笔画顺序):戈小虎、王玉琦、王兵、王深明、王劲松、王豪夫、包俊敏、毕伟、刘昌伟、刘长健、刘冰、刘鹏、李晓强、李震、李毅清、李鸣、吕雄、庄百溪、陈忠、谷涌泉、陆清声、陆信武、时德、汪忠镐、 吴丹明、吴庆华、吴向未、辛世杰、肖占祥、余波、张小明、张福先、 张鸿坤、张岚、张桕根、张纪蔚、金星、金辉、金志宏、周为民、郭 伟、郭平凡、郭曙光、郝斌、胡 关键字:||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成员及主要参加讨论专家(按姓氏 笔画顺序):戈小虎、王玉琦、王兵、王深明、王劲松、王豪夫、包俊敏、毕伟、刘昌伟、刘长健、刘冰、刘鹏、李晓强、李震、李毅清、李鸣、吕雄、庄百溪、陈忠、谷涌泉、陆清声、陆信武、时德、汪忠镐、 吴丹明、吴庆华、吴向未、辛世杰、肖占祥、余波、张小明、张福先、 张鸿坤、张岚、张桕根、张纪蔚、金星、金辉、金志宏、周为民、郭 伟、郭平凡、郭曙光、郝斌、胡何节、姜维良、姚陈、赵纪春、赵捃、 赵志靑、袁时芳、常光其、符伟国、章希炜、董同祥、蒋米尔、景在 平、覃晓、舒畅、翟水亭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 一、概述 (一)指南制定的方法 本指南是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组织,在2011年卫生部颁布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标准(WS 339-2011 )及2009年学组编写的外周动脉疾病诊治标准(征求稿)基础上,参考2011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2011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ACCF/AHA)发布的相关指南,结合中国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诊治特点修改而制定。 (二)定义 1.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指由于动脉硬化造成的下肢供血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病变肢体血液供应不足,引起下肢间歇性行、皮温降低、疼痛、乃至发生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的慢性进展性疾病,常为全身性动脉硬化血管病变在下肢动脉的表现。 2.间歇性跛行:下肢ASO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是一种由运动诱发的症状,指下肢运动后产生的疲乏、疼痛或痉挛,常发生在小腿后方,导致行走受限,短时间休息后(常少于10min)疼痛和不适感可以缓解,再次运动后又出现。跛行距离可以提示缺血的程度。 3.缺血性静息痛:患肢在静息状态下出现的持续性疼痛,是下肢ASO引起肢体严重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预示肢体存在近期缺血坏死风险。已有组织坏疽者往往伴有严重的静息痛。

颈内动脉系统要点

颈内动脉系统 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在平对甲状软骨上缘处自颈总动脉分出,向上达颅底穿经颈动脉管人颅内,沿蝶骨体两侧的颈动脉沟折向前行,其末端在大脑底面前穿质之下分为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 。 颈内动脉在颅外没有分支,据其行程可分为4 部,即颈部、岩部(颈动脉管部)、海绵窦部和脑部。临床上将海绵窦部和脑部合称为虹吸部(Siphor)。颈内动脉走行的程大致为: ①颈部垂直向上; ②在岩部的颈动脉管内水平向内; ③在破裂孔上方向上; ④在海绵窦内水平向前; ⑤在前床突内侧垂直向上; ⑥在前穿质下方的终末部形成向后向上的短襻。 岩部 颈内动脉在颈动脉管内先上行,弯向前内,继而在破裂孔软骨上方向内上进入颅腔。在前上方,隔颈动脉管顶壁的薄骨板与三叉神经节邻接,颈内动脉管壁则被细小的静脉丛及由颈上交感神经节发出的颈内动脉支所形成的自主神经丛所包绕。

海绵窦部 该段动脉覆以内皮。它上升至后床突,继而在蝶骨体两侧折向前行,再弯曲向上抵至前床突内侧,穿过海绵窦顶部硬膜,少数人的前、后床突合拢呈环状包绕动脉。动脉壁外被交感丛包绕;动脉外侧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三叉神经分支)和展神经。 脑部 颈内动脉穿过海绵窦顶壁硬脑膜后,在视神经下方向后,经视神经和动眼神经之间抵达大脑外侧沟内端的前穿质,在此分为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 ICA颅内段X线分段 C5 岩骨段 C4 海绵窦段 C3 膝段 C2 床突上段 C1 终段 王加才博论https://www.doczj.com/doc/592638316.html, 欢迎光临 大脑前动脉

大脑前动脉 ?供应大脑半球内侧面的主要动脉。 ?位臵:在视神经或视交叉外侧,正对嗅三角处,呈直角或几乎直角方向由颈内动脉发出,最初呈水平位行向前内,在半球间裂内向上、向内后上行,绕过胼胝体膝部沿胼胝体沟直达胼胝体压部的后方,与大脑后动脉末稍吻合 大脑前动脉 ?分五段: ?A1段:水平段 ?A2段:上行段 ?A3段:膝段 ?A4段:胼周段 ?A5段:终段 主要分支 ?内侧豆纹动脉Heubner返动脉 ?胼胝体穿支眶动脉、额极动脉 ?胼周动脉、胼缘动脉 ?旁中央小叶动脉楔叶前动脉 中央支: 皮质支:

2015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

2015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 一、概述 (一)指南制定的方法 本指南是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组织,在2011年卫生部颁布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标准(WS 339-2011 )及2009年学组编写的外周动脉疾病诊治标准(征求稿)基础上,参考2011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2011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ACCF/AHA)发布的相关指南,结合中国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诊治特点修改而制定。 (二)定义 1.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指由于动脉硬化造成的下肢供血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下肢间歇性行、皮温降低、疼痛、乃至发生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的慢性进展性病变肢体血液供应不足疾病,常为全身性动脉硬化血管病变在下肢动脉的表现。 2.间歇性跛行:下肢ASO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是一种由运动诱发的症状,指下肢运动后产生的疲乏、疼痛或痉挛,常发生在小腿后方,导致行走受限,短时间休息后(常少于10min)疼痛和不适感可以缓解,再次运动后又出现。跛行距离可以提示缺血的程度。 3.缺血性静息痛:患肢在静息状态下出现的持续性疼痛,是下肢ASO引起肢体严重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预示肢体存在近期缺血坏死风险。已有组织坏疽者往往伴有严重的静息痛。 4.严重肢体缺血(CLI):指患ASO的肢体处于严重缺血阶段。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静息痛(持续2周以上)、溃疡、坏疽,踝收缩压<50mmHg(1mmHg=0.133kPa)或趾收缩压<30mmHg 等。 5.糖尿病足:发生在糖尿病患者的,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 6.糖尿病下肢缺血:指糖尿病患者同时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无论二者发生的先后,只要同时存在即可称为糖尿病性下肢缺血。临床表现与单纯动脉硬化性下肢缺血相似,但由于血管钙化严重及侧支血管形成较差,症状与体征可能更严重。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硬化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中层硬化:前者引起动脉狭窄和闭塞:后者使血管形成坚硬的管道。微血管病变不是皮肤损伤的主要原因。

人体解剖学命题作业及答案-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症1

人体解剖学命题作业及答案 要求: 大脑中动脉是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在颈内动脉的分支中最为粗大。大脑中动脉在视交叉外下方向外横过前穿质进入大脑外侧沟,再向后外,在岛阈附近分支。分支前的一段称大脑中动脉主干,呈S形、弓形或平直形,长15mm,外径3mm。此动脉在岛阈附近呈双干(76 %)、单干(13%)及三干(11%),主要分支如下:(1).皮质支1).眶额动脉:1-3支,行向前上,布于额叶眶面的外侧部、额下回及额中回的下部。2).中央前沟动脉:多为2支,沿中央前沟或其前方上行,布于中央前回前部、额中后回部及额下回岛盖部的后部。3).中央沟动脉:主要沿中央沟或其前、后缘行进,发小支布于中央前、后回的3/4。4).中央后沟动脉:沿中央后沟走行,布于中央后沟下部及缘上回。5).顶后动脉:越缘上回至顶间沟或其附近,布于缘上回及顶上小叶下部。6).角回动脉:全为单支,发出后有一凸向下的弓形弯曲,布于角回及枕叶外面大部。7).颞后动脉:自大脑外侧沟浅出下行,布于颞上回、颞中回后部。8).颞中动脉:布于颞上回、颞中回中部。9).颞前动脉:布于颞上回、颞中回前部。10).颞极动脉:起源常有变异,可发自大脑中动脉主干、脉络丛前动脉,或与颞前动脉共干,分2-3支布于颞极。(2).中央支:大脑中动脉的中央支称外侧豆纹动脉,可分内、外穿动脉两组。它们穿前穿质布于豆状核壳、尾状核头与体内内囊前肢、后肢的2/3。大脑中动脉的中央支是供应纹状体和内囊的主要动脉,易破裂出血,故又名“出血动脉”。请大家根据以上知识和内容回答:大脑中动脉中央支栓塞,可出现何临床表现?为什么? 作业要求:评价内容可从其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发病原因以及检查等方面阐述,要求语言通顺,逻辑清晰,字数不少于500字。 答案见下页

颈内动脉与椎一基底动脉系统

颈内动脉与椎一基底动脉系统 1、颈内动脉系统 (1)颈内动脉系统:以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三偏征和精神症状为多见,主侧半还需病变尚有不同程度的失语、失用和失认,还出现病灶侧的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出现特征性的病侧眼失明伴对侧偏瘫称黑蒙交叉性麻痹,Horner征,动眼神经麻痹,和视网膜动脉压下降。如颅外段动脉闭塞时,颈动脉可有触痛,呈条索状,搏动减退或消失,颈部可听到异常血管杂音。如侧支循环良好,临床上可不出现症状。多普勒超声扫描除可发现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外,还可见到颞浅动脉血流量呈逆向运动。 (2)大脑中动脉:最为常见。主干闭塞时有三偏征,主侧半球病变时尚有失语。中动脉表浅分支前中央动脉闭塞时可有对侧面、舌肌无力,主侧受累时可有运动性失语;中央动脉闭塞时可出现对侧上肢单瘫或不完全性偏瘫和轻度感觉障碍;顶后、角回或颞后感觉性失语和失用。豆纹动脉外侧支闭塞时可有对侧偏瘫。 (3)大脑前动脉:由于前交通动脉提供侧支循环,近端阻塞时可无

症状;周围支受累时,常侵犯额叶内侧面,瘫痪以下肢为重,可伴有下肢的皮质性感觉障碍及排尿障碍;深穿支阻塞,影响内囊前支,常出现对介中枢性面舌瘫及上肢轻瘫。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时可出现精神症状伴有双侧瘫痪。 2、椎一基底动脉系统 (1)小脑后下动脉(Wallenberg)综合征:引起延髓背外侧部梗塞,出现眩晕、眼球震颤,病灶侧舌咽、迷走神经麻痹,小脑性共济失调及Hroner征,病灶侧面部对侧躯体、肢体感觉减退或消失。 (2)旁正中央动脉:甚罕见,病灶侧舌肌麻痹对侧偏瘫。 (3)小脑前下动脉:眩晕、眼球震颤,两眼球向病灶对侧凝视,病灶侧耳鸣、耳聋,Horner征及小脑性共济失调,病灶侧面部和对侧肢体感觉减退或消失。 (4)基底动脉:高热、昏迷、针尖样瞳孔、四肢软瘫及延髓麻痹。急性完全性闭塞时可迅速危及病人生命,个别病人表现为闭锁综合征。 (5)大脑后动脉:表现为枕顶叶综合征,以偏盲和一过性视力障碍如黑朦等多见,此外还可有体象障碍、失认、失用等。如侵及深穿支

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软脑膜侧支循环的影响因素

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软脑膜侧支循环的影响因素 黄显军;朱武生;徐格林;杨倩;葛良;周志明 【期刊名称】《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年(卷),期】2016(024)003 【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the risk factors for stroke on the development of leptomeningeal colateral circ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ethods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confirmed as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by imaging were extracted from the Nanjing Stroke Registry Program between June 2006 and December 2011. The baseline clinical data were colected. Leptomeningeal colateral circulation was assessed by angiography. Results A total of 137 patients were enroled, including 100 males and 37 females; mean age 55. 26 ± 11. 71 years. The colateral circulation of 65 patients (47. 4% ) was good. 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ages (52. 3 ± 13. 2 years vs. 57. 9 ± 9. 5 years; t = 2. 866, P = 0. 005) and the proportion of hypertension (52. 3% vs. 70. 8% ; χ2 = 4. 978, P =0. 026) in the good colateral circul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poor colateral circulation group.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age wa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affecting the leptomeningeal colateral circ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odds ratio, 0. 965, 95% confidence interval 0. 934-0. 997, P = 0. 034). Conclusions Age is an

下肢动脉闭塞症

1:什么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人体的动脉好比一个输油管道,动脉血每时每刻在动脉中流动,就好比人体内的原油,心脏就像一个油泵,通过不同管道将能量源源不断输送至各组织器官,通向下肢的管道主要包括胸主动脉、腹主动脉、髂动脉、股动脉、腘动脉及小腿的动脉。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动脉内壁上形成,随着斑块不断增大,管腔逐渐狭窄,管道通畅性受到影响,流向下肢的血流就会减少(这点与出院前做的彩超报告基本一致)。狭窄到一定程度甚至完全堵塞时,供应下肢的血流不能满足需要,就会出现下肢缺血症状。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于血管外科范畴,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及人口的老龄化,被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例有逐年增多趋势。该病患者大部分为男性,多在老龄人群中发病。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长期得不到正确诊断和治疗,病变日益加重,最后发展到肢体疼痛、坏死,最终不得不截肢,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严峻的现实使我们血管外科医生有责任提醒人们,尤其是中老年朋友,重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避免不可挽回的损失。

2: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表现 (1)轻微主诉期(第一期):患肢皮温降低、怕冷,或轻度麻木,活动后易疲劳,肢端易发生足癣感染而不易控制。 (2)间歇性跛行(第二期):小腿间歇性跛行是下肢缺血型病变最常见的症状。其特点是在行走约数百米至数十米后,出现下肢疼痛,通常表现为小腿肌肉的酸痛,也可以是下肢其他部位的疼痛,患者被迫停下休息一段时间后疼痛缓解,可再继续行走,继续活动疼痛可以反复出现。随着病变的加重,出现疼痛的距离越来越短,从几百米到最后的十几米,甚至几米,需及时治疗。 (3)静息痛期(第三期):即患者即使在不运动的时候仍然会有下肢疼痛,尤其在夜间入睡时更重,使得患者寝食难安,精神紧张。多发生于晚间,常睡眠中痛醒,抱膝而坐。这个阶段患者必须赶紧积极治疗,否则就会进入疾病晚期。 (4)组织坏死期(第四期):发生肢体溃疡和坏疽。脚上即使破了一点也非常不容易愈合,下肢逐渐出现坏死,最终只能截去坏死肢体,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颈动脉支架专家共识

治疗原则和方法 一、适应症 1、主要适应症:影像检查证实颈动脉狭窄率达到70%并伴有明 确相关的症状和体征者;颈动脉狭窄率为50%以上且伴有明 确的溃疡形成和(或)不稳定斑块者。 2、次要适应症:无症状性单侧颈动脉狭窄,管腔狭窄率(直径) 大于80%者;无症状双侧颈动脉狭窄,狭窄直径均大于70% 者;无症状双侧颈动脉狭窄,狭窄直径50~70%,但需要进 行全麻的重大手术者,为预防发生术中脑缺血可在术前行单 侧CAS。 3、特殊适应症:影像检查证实颈动脉完全闭塞,但闭塞段长度 《10mm,且远端流出道通畅且并伴有明确相关的症状和体征 者,在技术可行的情况下属特殊适应症。 二、禁忌症 1.严重的神经系统疾患,如病变侧脑功能完全丧失、瘫痪等。 2.颈动脉完全闭塞,病变长度大于10mm,伴有影像证实的血管内 血栓和多段狭窄者。 3.有出血倾向的同侧颅内静脉畸形或动脉瘤,又不能提前或同时 给予治疗者。 4.3个月内发生过颅内出血或4周内发生过大面积脑梗死者。 5.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对比剂过敏等血管造影禁忌者。 三、术前准备

a)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术前必须经影像检查,准确评价颈 动脉狭窄的病变性质、程度及病变范围,有条件者可行脑血流 灌注成像。也需要进行相关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和神经系统体 检。临床资料搜集完成后,由至少1名副主任医师组织术前讨 论,以确认手术适应症和手术方案。本术应按照三级介入手术 标准执行相关规定。 b)签订知情同意书:术前必须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主要内容包 括本术的风险和可能的获益情况。要和患者及家属做好充分的 谈话和沟通,尽可能回答他们提出的疑问。 c)患者准备:局部麻醉术前6h、全身麻醉术前12h禁饮食。腹 股沟区备皮的等同脑血管造影术前准备。术前应规范性给予抗 血小板药物:术前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mg/次,1次/d,和(或)氯吡格雷75mg/次,1次/d,至少3~5d。需急诊手术者,应 在术前6h将上述药物3d的总量一次性口服。除一般性术前准 备外必须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 d)器械准备:根据术前制定的手术方案,做好充分的器材准备。 常用器材将在以下的手术操作要点中简要介绍。 四、治疗方法 a)方法的选择: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直接选择支架植入 术,不推荐做单纯球囊扩张治疗,纤维肌肉结构不良和大动脉 炎引起的颈动脉狭窄首选球囊扩张成形术,扩张术中发生夹层 等并发症时可植入支架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行支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因和临床表现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AD)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进而导致肢体慢性缺血。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龄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逐年提高。 一、病因: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血液粘着性增高及高龄等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危险因素。其中吸烟与糖尿病的危害最大,二者均可使周围动脉疾病的发生率增高3~4倍,合并存在危险性更高。其次是高脂血症,尤其是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与全身多部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 发病机制: 1.损伤及平滑肌细胞增殖学说 各种损伤因素,如高血压、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栓形成、激素及化学物质刺激、免疫复合物、细菌病毒、糖尿病及低氧血症等,导致内皮细胞损伤。内皮细胞损伤后分泌多种生长因子、趋化因子,刺激平滑肌细胞(SMC)向内膜迁移、增殖、分泌细胞外基质并吞噬脂质形成SMC源性泡沫细胞,最终形成动脉硬化斑块 2.脂质浸润学说 该学说认为血浆中脂质在动脉内膜沉积,并刺激结缔组织增生,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在该过程中,内皮细胞损伤、通透性增加及脂质转运障碍可能起主要作用。 3.血流动力学学说 在动脉硬化的发病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因素起也起到一定作用,并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存在相互关联。研究证实,动脉硬化斑块主要是位于血管壁的低切力区。而湍流则对斑块的破裂或血栓形成起到一定作用。 4.遗传学说 遗传学调查显示本病有家族史者比一般人群高2~6倍,可能是由于遗传缺陷致细胞合成胆固醇的反馈控制失常,以致胆固醇过多积聚。 好发部位:动脉硬化闭塞症绝大多数发生在下肢因下肢动脉粗长承受血液的压力大,动脉内膜受内外损伤的机会比较多。下肢动脉3个易发病部位是:小腿胫腓动脉、股腘动脉及主髂动脉,股腘动脉发生率最高,这与大腿内收肌管周围肌肉反复收缩机械性损伤有很大关系。本病的特点是,狭窄或闭塞性病变常呈节段性局限于动脉分叉处,累及一侧或双侧下肢动脉,上肢很少累及。病变长度一般4~10cm病变远端的动脉多通畅,可作为血管旁路移植手术的流出通道,使多数病例可以接受手术治疗 二、临床表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一般见于中老年人,常伴有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症状的有无和严重程度,受病变进展的速度、侧支循环的多寡、个体的耐受力等多种因素影响。症状一般由轻至重逐渐发展,但在动脉硬化闭塞症基础上继发急性血栓形成时,可导致症状突然加重。 早期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不适,如畏寒、发凉等。之后逐渐出现间歇性跛行症状,这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特征性症状。表现为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患肢疲劳、酸痛,被迫休息一段时间;休息后症状可完全缓解,再次行走后症状复现,每次行走的距离、休息的时间一般较为固定;另外,酸痛的部位与血管病变的位置存在相关性。病变进一步发展,

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及疗效标准(2016年修订稿)

专栏 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及疗效标准(2016年修订稿) (中国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多发于40岁以上人群。男、女均可发病,以男性多见,病变为全身性疾病,主要累及大、中动脉,尤其是腹主动脉以下诸分支分叉起始部位,如腹主动脉分叉、髂总动脉及股总动脉等分叉处多见。受累动脉管壁变厚、变硬,并伴有粥样斑块及胆固醇沉积,致使管腔狭窄、血栓形成或闭塞,引起肢体远端供血不足,重者可发生溃疡及坏死。 1诊断标准 (1)发病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上; (2)有慢性肢体动脉缺血表现:怕冷、发凉、麻木、间歇性跛行、疼痛,皮肤苍白、紫黯、营养障碍、溃疡或坏疽,肢体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3)常伴有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疾病; (4)彩色超声多普勒、CTA 、MRA、DSA、光电容积血流、ABI、经皮氧分压等检查有肢体动脉内膜斑块形成、狭窄或闭塞; (5)排除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变、大动脉炎、雷诺氏病等疾病。 2 临床分期分级标准 (1)一期(局部缺血期): 以间歇性跛行为主要表现,伴有慢性肢体缺血症状:发凉、怕冷、疼痛、麻木,皮肤苍白、患肢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相关检查提示为动脉狭窄。ABI<0.9。 (2)二期(营养障碍期):以静息痛为主要表现,缺血症状加重:患肢肌肉明显萎缩、皮肤干燥、苍白、潮红或紫黯、汗毛脱落,患肢足背、胫后动脉搏动消失,ABI<0.7。 (3)三期(坏死期): 以坏疽为主要表现,缺血症状进一步加重:肢端溃疡或坏疽。多伴有剧烈疼痛,合并感染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患肢足背、胫后动脉搏动消失, ABI<0.4。 根据坏死范围, 分为3 级:Ⅰ级:坏死(坏疽)局限于足趾或手指;Ⅱ级:坏死(坏疽) 扩延至足背及足底, 超过趾跖或指掌关节;Ⅲ级:坏死(坏疽)扩散至踝关节及小腿、手部

动脉硬化闭塞症健康教育

动脉硬化闭塞症健康教育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全身性疾病,表现为动脉内膜增厚、钙化、继发血栓形成等导致动脉狭窄甚至闭塞的一组慢性缺血性疾病。本病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以腹主动脉远端及髂-股-腘等大动脉、中动脉最易受累,上肢动脉很少发生。流行病学研究的易患因素包括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等。 临床表现 男女均可发病,但以中年男性多见。病程按Fontaine法分为4期。 1.I期(轻微症状期)发病早期,多数无症状,或者仅有轻微症状,例如患肢怕冷,行走易疲劳等。 2.II期(间歇性跛行期)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特征性表现,主要症状为活动后出现间歇性跛行。临床上以跛行距离300m作为间歇性跛行期的分界,II期常常被划分为IIa期(绝对跛行距离>200m)和IIb期(绝对跛行距离<200m)。 3.III期(静息痛)以静息痛为主要临床症状,疼痛部位多在患肢前半足或者脚趾端,夜间及平卧时容易发生。疼痛时,喜屈膝,常整夜抱膝而坐,部分因长期屈膝,导致膝关节僵硬。 4.IV期(溃疡期和坏死期)当患肢皮肤血液灌注连最基本的新陈代谢都无法满足时,连轻微的损伤也无法修复而出现肢端坏疽。坏疽不断增大,导致肢体坏疽。合并感染将加速组织坏死。 检查项目 下肢动脉彩色超声和下肢CT血管成像或下肢动脉造影

(1)目的:显示血管形态、内膜斑块的位置及厚度等,显示血管狭窄或闭塞范围、侧支建立情况,以确定诊断,指导治疗。动脉造影是诊断的“金标准”。 治疗 1、保守药物治疗:首先应戒烟,鼓励病人适当功能锻炼,注意双足保暖,禁忌加热双足,监控血糖、血脂、血压及血尿酸等指标,在医生指导下应用抗血小板、降脂或扩血管药物等,观察下肢末梢血运,包括皮肤的颜色、温度、动脉搏动情况、感觉状况等。 2、手术治疗:血管介入手术是常常采用治疗方式。 出院指导 1.戒烟、戒酒; 2.适当功能锻炼,防止久坐致血管扭曲而引起血栓形成,注意观察双足颜色及温度,测量跛行距离。 3.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抗血小板、抗凝、降脂及扩血管药物,定期复查肝功、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血管外科门诊定期复诊。

动脉闭塞性疾病

动脉闭塞性疾病 1、急性动脉栓塞 1)病因: 心血管因素:栓子70%来自心脏;AF附壁血栓最常见;;心脏瓣膜病、AMI/室壁瘤附壁血栓、SBE菌栓、扩张型心肌病、心房粘液瘤、AS 、动脉壁炎症、创伤。 医源性因素:心脏瓣膜置换术(MV);主动脉瘤切除术;血管腔内治疗。 其他:骨折/抽脂=〉动脉栓塞;分娩=〉羊水栓塞;癌栓(肺、肝、肾癌);腔内治疗=〉空气栓塞。 2)病理: 绝大多数栓子停留在动脉开口/分叉处;下肢>上肢,下肢股总>髂总>腹主>掴动脉分叉;上肢肱>腋>锁骨下; 栓塞后远端动脉痉挛(因为5- HT,组胺),血栓形成加重缺血症状; 坏死顺序:神经→肌肉(产生肌红蛋白尿、氮质血症→ARF、高钾血症、代酸、休克)→肢体(平均坏死时间6h,出现尸斑);栓塞部位离心脏愈远,靠终末动脉愈近,愈易坏死。 3)6P特征表现(白冷痛麻瘫无脉): 疼痛Pain:剧烈,活动加重;继发血栓延伸,疼痛平面扩展,神经坏死后疼痛减轻

麻木Parasthesia、运动障碍Paralysis:由近→远端,感觉过敏→减退→丧失(手袜套);肌无力,手足下垂,运动功能丧失提示不 可逆坏死; 苍白Pallor、厥冷Poikiotheomic:皮肤蜡样苍白、厥冷(平面比栓塞平面低); 搏动消失Pulselessness:可大致推断栓塞部位;肠系膜上动脉栓赛→较窄性肠梗阻。 4)诊断: 病史:存在危险因子且有6P特征者;注意皮温变化比栓塞平面低一掌/关节宽,皮色/运动/感觉障碍平面低1~2个关节平面;注意急性栓塞的致命性。 影像学:首选多普勒超声;CTA;DSA。 鉴别: 急性动脉血栓形成,在AS基础上形成,与6P症状相似,不如栓塞急骤;造影可显示动脉壁病变,与栓塞时光滑之动脉区别。 ADA:有其他ADA表现;有高血压、Marfan病史;由CTA/MRA确诊。 股青肿:6P症状;但存在肢体肿胀、浅静脉曲张;12~24h后症状改善。 其他:外压病变、外伤、掴动脉窘迫综合征。 5)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动脉硬化的3大高危因素是:高血压、高胆固醇和吸烟,与动脉硬化闭塞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关系。 动脉硬化的发病原因是多源性的,据美国心脏学会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动脉硬化的主要和次要危险因素见表1。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动脉硬化逐渐发展的结果,真正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在各种病因学说之间都存在一些相关因素。在动脉硬化发病的高危因素中,身体不同部位的动脉硬化病变可能与某些高危因素的关系更密切些。例如血浆中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与冠心病明显相关,而与脑血管、周围血管动脉硬化仅中度相关。脑血管疾病主要与高血压相关,周围血管闭塞性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吸烟。 (二)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发病机制可有下列几种学说。 (1)损伤及平滑肌细胞增殖学说 Rokitansky于1852年最早提出动脉硬化发病过程中的损伤反应学说,各种原因造成的动脉内膜损伤是发生动脉硬化的始动因素,这些损伤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压、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栓形成、激素及化学物质刺激、免疫复合物、细菌病毒、糖尿病及低氧血症等。动脉内膜损伤后,刺激平滑肌细胞向内膜移行,随后发生增殖。动脉中膜的平滑肌细胞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它能合成胶原、弹力素和氨基葡聚糖(GAGs)等物质。在较大的动脉平滑肌细胞与弹性蛋白和胶原蛋白构成了中膜的平滑肌细胞层,管腔表面由单层内皮细胞层覆盖。在高血压、高脂血症或损伤等因素作用下,内皮细胞层完整或受到破坏时都可以促使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 在平滑肌细胞增殖过程中,首先损伤过程本身以及由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破坏释放出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刺激平滑肌细胞发生第1次增殖。而来源于血小板的促血小板生长因子(PDGF)则刺激平滑肌细胞游移至内膜。游移至内膜处的平滑肌细胞增殖主要受到血管紧张素Ⅱ及PDGF的调节,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图1)。这些增殖的细胞形成了大量细胞外基质以及脂质聚积,最终形成动脉硬化斑块。在硬化斑块处的动脉壁使管腔周围正常的弥散作用中止或通过血管滋养管氧传送降低,可导致局部动脉壁的低氧血症,在动脉硬化斑块中细胞代谢的低氧状态可致病变部位发生坏死及炎症。 (2)脂质浸润学说血脂是通过血管内膜间隙渗入到内皮下,再经中层和外膜进入淋巴循环被清除,脂质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于血浆中,脂质蛋白是脂质和蛋白质结合的复合体。脂蛋白中脂肪含量愈多,其密度愈低,根据其密度不同可分为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乳糜微粒(CM)4种。在动脉硬化过程中,低密度脂蛋白主要积聚在动脉内膜。导致低密度脂蛋白在动脉内膜积聚的主要原因为:①动脉内膜通透性改变,使LDL渗入增多;②内膜的组织间隙增加;③血管细胞代谢LDL的能力降低;④从内膜运送LDL 到中膜的过程受阻;⑤血浆中的LDL浓度增高;⑥在动脉内膜LDL与结缔组织复合物的特异性结合。老年人动脉壁中黏多糖减少,有助于LDL渗入动脉壁内。动脉壁内的酶活性减退,也有利于胆固醇的沉积,各种脂蛋白容易在内膜下滞留,聚积。最终就会形成动脉硬化斑块。 另外,Brown等人首先报道了细胞表面存在着LDL受体,LDL与受体结合后被运送到细胞内进行蛋白水解,然后释放氨基酸到中膜。正常情况下LDL受体在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左侧颈总动脉完全闭塞伴颈内动脉盗血综合征1例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左侧颈总动脉完全闭塞伴颈内动脉盗血综合征 1例 目的探讨颈总动脉(CCA)闭塞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方法选取COA闭塞或重度狭窄(狭窄率>70%)患者为病例测量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及椎动脉(V A)的峰值血流速(PSV)舒张末期血流速(EDV)、平均血流速度(MV)、阻力指数(RI)。结果CCA闭塞后ICA的压力下降,ECA 通过侧支循环后逆灌注ICA,而双侧V A血流速明显增快及对侧ECA血流速增快都是通过侧支循环途径增加血流量以代偿大脑血供。结论颈总动脉闭塞在临床上较少见,笔者以超声诊断颈总动脉闭塞。 标签:动脉闭塞;超声诊断;临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患者王占清,男,72岁。以”左侧头面部疼痛伴右侧肢体无力1年余,加重3d。”就诊。既往有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病史。查体:血压:150/90mmHg,右侧上肢及下肢肌力4级,伸舌偏右。头颅CT显示:左侧额叶脑萎缩。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图1,2,3,4):左侧颈总动脉全程管腔尚清晰,内部充满实质性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显示:未探及血流信号,左侧颈外动脉整个心动周期呈逆行血流,并经颈总动脉分叉处流入颈内动脉,最大血流速度184 cm/s;左侧颈内动脉血流方向正常,最大血流速度84cm/s。右侧颈总动脉内径增宽,每分血流量增加;右侧颈外动脉血流方向正常,最大血流速度207cm/s;右侧颈内动脉血流方向正常,最大血流速度66cm/s。超声提示:①左侧颈总动脉完全闭塞,左侧颈内动脉盗血综合征;左侧颈外动脉血流逆流,颈外动脉向颈内动脉供血;右侧颈外动脉血流速度加快;②右侧颈总动脉内径增宽,血流量代偿性增加。 2讨论 颈总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声像图表现:闭塞动脉管腔内均无血流信号[1]。闭塞侧颈内动脉血流通畅,此时同侧椎动脉通过枕动脉和颈外动脉逆向灌流颈内动脉、颈动脉球部[2]。而临床上一般以颈总动脉狭窄多见,完全闭塞实属罕见。左侧颈总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侧枝循环建立是它的继发效应。脑内盗血综合征是指当脑内某一血管闭塞时,其远端供血压力明显下降,产生虹吸作用,致使邻近血管发生泄漏逆流而导致该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症状。临床以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最常见,而颈动脉盗血综合征很少见报道[3]。颈内动脉盗血综合征多通过前交通动脉由健侧向患侧分流,引起健侧颈内动脉系统缺血;也可以经后交通动脉由椎-基底动脉逆流患侧颈内动脉供血区;还可以既从健侧颈内动脉又从椎动脉系统得到血流代偿,造成2个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当两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代偿供血可来自椎-基底动脉系统和颈外动脉,而出现相应供血区缺血的临床表现[4]。若颈外动脉周围血管侧支供血,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