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版本结构新探——能否作出不同于MEGA2的新编排
- 格式:pdf
- 大小:447.30 KB
- 文档页数:8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理论论文摘要:按照本文的行文思路,我只能针对手稿做出比较粗陋的见解,主要的是用历史中关联性的人物、思想架构出历史本来面目中的马克思,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政治经济学的开始。
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生成中的,不断走向科学地。
反对各种外魔邪说去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性地位。
纵观马克思写作的手稿,我们会有明显的发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第一笔记以及第二笔记都是大段大段地摘抄经济学的笔记,可知那时马克思已经开始入手去研究政治经济学。
同期,马克思研读过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赫斯的《金钱异化观》和普鲁东的《什么是所有权》等著作。
因此,我发现手稿并不只是简单地强调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史观,其中还掺杂着古典经济学的社会唯物主义思想。
关于这一点在此先不做详细的叙述,但不代表这一点不去关注它,在此我先暂停讨论。
在文本中,我更多地强调历史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写作该手稿中,我们有必要对当时的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发展的总体线索做一次大概的梳理。
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犹太人问题》,这些文本内容显示了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历程。
一是从主体能动性(多以康德、费希特为基点的法哲学),然后在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下以黑格尔的自我意识作为民主主义的理论前提。
但是这种唯心主义的哲学架构在《莱茵报》时期接触现实问题时发生了动摇——发现物质利益永远占上风。
而在手稿中大段的经济学摘录说明了马克思当时的解读语境暗含了马克思此时还不可能真实地理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所包含的科学成分。
这也是文本中马克思直接反对的,可见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在那时还不深刻。
因此,手稿是基于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性阅读并且以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凸显的。
所以我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研究和批判的总结性成果。
谈及政治经济学,第一笔记、第二笔记有大段的摘抄给人的第一印象马克思有认真地去理解资本主义的经济学,在第三笔记中马克思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并且萌生出一条立于经济现实的客观线索。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介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历史背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亦称《巴黎手稿》简称《手稿》,是马克思在1844年4-8月在法国巴黎写的一部手稿。
是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即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中的一部重要著作。
该著作标志着马克思已最终地实现了两个转变,即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并开始了向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接近。
《手稿》的写作是马克思旱期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中,曾经历了两次决定性的转折。
第一次是在《莱茵报》被查封后,马克思回到克罗茨纳赫。
为了反思在《莱茵报》期间亲身接触到的现实社会的政治斗争,解决因现实与黑格尔理性哲学的矛盾所产生的“苦恼的疑问”,他阅读并研究了有关法国、英国、德国的20多部历史著作,写出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得出了法的关系如同国家形式一样决定于“市民社会”,而“市民社会”的解剖侧应求之于政治经济学的结论。
这既标志着马克思开始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也说明转向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是马克思思想深化的必然结果。
第二次是1843年10月底,马克思迁往当时资本主义经济比较发达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中心——巴黎。
在这里,马克思亲自参加了工人的革命活动,在实践中认识到物质力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意义,写出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标志着马克思完成了两个转变,为了进一步揭开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的“市民社会”的秘密,马克思搜集了大量的材料,细心地研究了法国革命的历史,打算写一部《国民公会史》.然而,这种研究使他认识到,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发展的结果,而阶级斗争又是由经济发展所决定的。
这时,恩格斯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也给马克思很大启发,使他进步认识到只有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基础上,才能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改造方式。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1844年4—8月于巴黎研究政治经济学时写的著作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现在的名称是后人加的。
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现部分原稿已轶失。
1927年,俄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达·梁赞诺夫将《手稿》第3部分整理后,发表在俄文版《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3卷上,后重印于1929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3版上,标题为《〈神圣家族〉的准备材料》。
1929年在巴黎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评论》法文杂志上以《关于共产主义和私有制的札记》和《关于需要、生产和分工的札记》为标题发表了一些片断。
1932年,德国社会党人S·朗兹胡特和J·P·迈耶尔对手稿进行整理后,用原文发表在《卡尔·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早期著作)》第1卷中,标题是《政治经济学和哲学》,这个版本略去了《手稿》的第一部分。
同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国际版)第1部分第3卷首次用原文全文发表了《手稿》,标题是《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
中译文编入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现在出版的《手稿》的结构是编者加工整理而成的。
《手稿》中的有些篇章(《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等)的标题是马克思原稿就有的,另一些篇章的标题是编者加的。
《手稿》是马克思试图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出发,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性考察,从而论证共产主义历史必然性的研究工作的记录。
它主要由马克思在阅读过程中对原书的摘录、概括的转述、批判性的注释以及马克思自己在研究中产生的一些新的思想和观点组成。
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手稿》共27页。
在这27页稿纸上,马克思每页都分为“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三个纵栏。
前16页,马克思在这三个标题下主要摘录了亚当·斯密等人的著作,并作了批判性的分析。
从第17页开始,马克思只写“地租”一部分。
历史和文本中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周嘉昕中图分类号 A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39-8041(2014)9-0030-11可以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史上最富争议的理论文本之一。
围绕《手稿》的发现及其文本阐释,已经形成了多次高烈度的论战。
今天,随着“人本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解决,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新版(以下简称MEGA2)两种编辑方式的确定,《手稿》似乎逐渐淡出了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主要视野。
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手稿》的文本本身时至今日还未曾面向中国学者直接开放,作为既有研究依据的两个中文版本都已经过了后人的加工和整理① 。
然而,笔者暂不打算直接基于《手稿》的原初文本状况提出某种新的解释,而只是愿意将其看作这样一个象征性标志:《手稿》研究尚未终结,甚至是有待重新启程。
为了更好地论证这一观点,本文将以历史和文本中的《手稿》为线索,在对“青年马克思”诞生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确立的回顾中,发现《手稿》理论阐发和文本解释之间的复杂关联,进而证明《手稿》的原创性阐发当然离不开一手文本的分析,但更依赖于思想史的积淀和现实理论语境的回应。
摘 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史上最富争议的文本之一。
回顾思想史本身,随其1932年出版而发生的“青年马克思”问题构成了西方马克思研究挑战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及其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的主要工具。
正是在对这一问题的回应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也得以确立。
有趣的是,尽管争论双方理论观点迥异,但在文本依据上却共同依赖于MEGA1及其修订版本。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背景和理论兴趣点的变化,《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逐渐退出学术争论的中心。
1982年MEGA2同时发表了该手稿的写作顺序和逻辑顺序版本,这为今天进一步深化《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宁夏社会科学 1999年第4期 总第95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文本结构研究张 一 兵内容提要:首先,作者在认真细致的研究分析之上,对组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三个笔记的文本结构提出了新的解读结果:第一笔记由两个不同的理论部分构成,其中第一部分是三栏同时并进,并且从内容上看并不是马克思所肯定的理论逻辑,第二部分才是马克思自己的人本学逻辑;第三笔记的写作顺序在目前中文译本被人为地重组了。
其次,作者否认了前苏东学者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视为与《巴黎笔记》交叉写作的假设性指认,维护了文本内在逻辑统一。
这一研究成果,将为马克思这一重要文本的科学解读提供重要的参考。
青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1844年手稿》)自1927年首次问世,至今已经70余年了。
在这大半个世纪中,这部手稿经历了许多具有神奇色彩的遭遇,也担当了不少重大的历史角色。
可时至今日,这还是马克思文献中最难解读而又被引用最多的文本之一。
从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来看,最近的两次重大释义分别为前苏联共产党的“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与中国理论界的“类哲学”和“实践人道主义”。
不同的是,前苏联的政治释义已经在现实中破产,而中国哲学界的人本学诠释才刚刚萌芽。
这使得对这一文本的研究再次凸现出重要的讨论意义域。
对于《1844年手稿》的哲学研究,国内外在过去的研讨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研究结论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种观点:一是认为《1844年手稿》已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著,所以人本主义被视为当然的理论旗帜(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学派和国内的实践人道主义和形形色色的马克思人本学)。
二是断然否定《1844年手稿》的理论价值,判定人本主义异化劳动理论仍然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阿尔都塞)。
这两种理解实际上是一种线性思路的正反面。
我的老师孙伯癸先生首先提出《1844年手稿》中存在着两条逻辑线索。
除去占主导地位人本主义的异化劳动这条逻辑线索外,他还指认了一条正在发生的从现实描述出发的客观唯物主义的逻辑线索①。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讲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又称《巴黎手稿》,是马克思流寓巴黎时于1844年5月至8月写成的。
它可能是马克思曾经打算撰写的《政治和国民经济学批判》一书的草稿,现在的书名是编者在出版时加的。
全书共三个手稿,有一部分已经散失;1932年《巴黎手稿》第一次发表。
这部手稿标志着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巨大的综合和艰难的创造,它的写成是新世界观萌芽前的最后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步骤。
这部著作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已经达到的某种结论,而是在于,各种必要的思想材料开始汇集、融合,日益成长为某种新的思想,并得到了尽管还不完备、但却是较为系统的创造性发挥。
几个月以后写成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表明,《手稿》离新世界观的创立,实在只有一步之遥了。
这部著作的理论背景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和国家哲学的批判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结果,即法的观念和国家的形式植根于物质生活关系之中,亦即植根于“市民社会”之中,从而明确地提示了解剖市民社会的必要性。
同时,恩格斯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天才大纲”---《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提出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概念,从而促使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去解剖市民社会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必需的了。
1843年秋马克思在到达巴黎之后,立即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政治经济学的广泛研究之中(包括斯密、李嘉图、萨伊、穆勒、斯卡尔培克、不阿吉尔贝尔、麦克康洛赫、特拉西等人的著作)。
第二,对法国革命的浓厚兴趣、费尔巴哈的“高卢---日耳曼”原则的影响以及同亨利希.海涅的密切交往,使法兰西思潮对马克思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在法国的流亡生活又为研究这些思潮提供了直接的材料和广阔的机会。
在研究法国革命时,马克思接触到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兴起的关于“第三等级”的历史文献,如以基佐、米涅和梯叶里为代表的学派试图通过严格的决定论和阶级斗争学说来解释全部历史,特别是法国革命的历史。
(完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解读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解读)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解读的全部内容。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读(原著载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中文二版第一卷)《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完成于1844年4~8月间,主要内容是马克思关于古典经济学、共产主义和黑格尔著作的经济学哲学笔记.《手稿》是体现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著作,但在马克思生前并未发表,直到1932年才首次公诸于世,并由此引发了西方思想界长达几十年的“《手稿》热”。
下面我们就来大致了解一下《手稿》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历史背景这部《手稿》因为是在巴黎完成的,所以又称《巴黎手稿》.巴黎时期是马克思社会政治思想的转折时期。
在此之前,马克思先是于1842年开始为德国民主派机关报《莱茵报》撰稿,批判当时的普鲁士专制制度;1843年3月《莱茵报》被查封,马克思因此认识到,单纯的理论批判并不能真正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
为此,马克思于1843年10月来到巴黎,开始深入考察市民社会、经济关系等,并亲身参加巴黎工人的革命活动。
在巴黎,马克思和恩格斯相遇,开始了他们令人称颂的友谊与伟大的事业;在巴黎,马克思和卢格筹划出版了《德法年鉴》;在巴黎,马克思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文章,强调以暴力革命消灭私有制,实现人的解放;在巴黎,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神圣家族》的写作。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浅析摘要:1844年3月,马克思因受到恩格斯《德法年鉴》中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影响,认为仅停留在哲学的研究上,还不是“针对原本,而是针对副本”的批判,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于是,马克思决定从经济事实出发,开始阅读一些关于经济学的著作。
1844年3月到8月,马克思写作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本书写于巴黎,因而又称巴黎手稿。
原书名没有保留下来,现在的书名是1932年发表时苏联编者加的。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经济学、巴黎手稿《手稿》是马克思的一部未完成的著作,虽然不是一部完整的著作,但其内容极为丰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过程中一份独特的文献,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源地。
当然,《手稿》是一部过渡性的著作。
马克思在《手稿》时期,还没有完全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特别是大量使用了费尔巴哈哲学的术语。
但是,在内容上,马克思又大大超越了费尔巴哈。
这就是说,尽管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自己同费尔巴哈的重大分歧,尽管《手稿》中充满了费尔巴哈式的概念、术语,具有人本主义的因素,出现了内容和形式的不一致,什么是矛盾,但是,《手稿》在内容上却力求向历史唯物主义接近,处处闪烁着新世界观思想的光辉。
一、主体结构包含六部分:序言;第一手稿;第二手稿;第三手稿;附录;注释。
马克思在“序言”中主要阐述了写作的主旨,方法和《手稿》的哲学基础。
在写作过程中由原先打算着重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后经过对国民经济学的系统研究和批判,改为把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当做主要批判对象以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剖析为主要内容,从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同时着重揭露和批判了鲍威尔为首的黑格尔分子的唯心主义观点,指出他们的根本错误在于坚持“自我意识”哲学。
“第一手稿”的主要内容是:1 、揭露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局限性,提出经济学研究的任务。
首先,马克思肯定了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意义,但又揭示了它的缺陷。
原始手稿本来面貌[关键词]马克思;逻辑编排版;原始顺序版;残存文版;1982年,新的历史考证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ega2)发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时采用了两种编排方式:第一种以马克思写作《手稿》的原始时间、阶段的顺序编排,这就是“原始顺序版”;第二种按《手稿》的思想内容和逻辑结构进行编排并由编者加了标题,这就是“逻辑编排版”。
就研究状况看,学术界对《手稿》的解读绝大多数依据的文本都是“逻辑编排版”,而对于“原始顺序版”,国外只有极个别的研究者在其论著中稍加提及,但详尽的研究基本上没有进行过;在国内更是连全面系统的介绍也没有,这无疑对我们客观地理解马克思的原始思想和思路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鉴于这一情况,笔者最近认真对比和研读了mega2中的两个版本,参照中央编译局的译文完成了中文“原始顺序版”的编排,在此特对这个版本做一介绍和描述。
一、mega2中两种编排版本对比在历史考证版中,同一份文本一般只仅刊登一次,但《手稿》却刊登了两次。
那么“原始顺序版”与“逻辑编排版”之间究竟有什么不同呢?我们通过列表进行对比:从以上的对比中,我们发现:(1)关于笔记本工,“原始顺序版”再现了原始手稿前21页中马克思每一页纸都分三栏对照着写作和经过5个阶段的历程;而“逻辑编排版”将内容编为“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和“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四个部分,极易给不明真相的解读者留下一个错觉:似乎马克思是分了四节内容,一节接着一节渐次展开写作的,同时也会混淆或掩盖马克思手稿写作的阶段。
(2)关于笔记本ⅱ,除了“逻辑编排版”增加了一个标题外,两个版本没有差别。
(3)关于笔记本ⅲ,“逻辑编排版”相对于“原始顺序版”的主要变化有:第一,将“编辑文本工”编为一部分,冠以标题“私有财产与劳动”;第二,将“编辑文本ⅱ”同“编辑文本ⅲ”中的3-11页连贯编排并加上标题“私有财产与共产主义”;第三,将“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的内容集中起来,为此将“编辑文本ⅲ”中间的11-13页连同“编辑文本ⅳ”、“编辑文本ⅵ”连贯编排;第四,将“编辑文本ⅲ”剩下的14-17页文字归入“私有财产与需要”这一片段中;第五,将“编辑文本v”连同第34页的部分文字连贯编排,冠以标题“增补”;第六,将“编辑文本ⅷ”,即“序言”放到整个《手稿》前面;第七,将“编辑文本ⅶ”与“编辑文本ⅸ”分别归人“分工”和“货币”这两个片段中。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浅析第一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浅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浅析摘要:1844年3月,马克思因受到恩格斯《德法年鉴》中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影响,认为仅停留在哲学的研究上,还不是“针对原本,而是针对副本”的批判,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于是,马克思决定从经济事实出发,开始阅读一些关于经济学的著作。
1844年3月到8月,马克思写作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本书写于巴黎,因而又称巴黎手稿。
原书名没有保留下来,现在的书名是1932年发表时苏联编者加的。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经济学、巴黎手稿《手稿》是马克思的一部未完成的著作,虽然不是一部完整的著作,但其内容极为丰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过程中一份独特的文献,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源地。
当然,《手稿》是一部过渡性的著作。
马克思在《手稿》时期,还没有完全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特别是大量使用了费尔巴哈哲学的术语。
但是,在内容上,马克思又大大超越了费尔巴哈。
这就是说,尽管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自己同费尔巴哈的重大分歧,尽管《手稿》中充满了费尔巴哈式的概念、术语,具有人本主义的因素,出现了内容和形式的不一致,什么是矛盾,但是,《手稿》在内容上却力求向历史唯物主义接近,处处闪烁着新世界观思想的光辉。
一、主体结构包含六部分:序言;第一手稿;第二手稿;第三手稿;附录;注释。
马克思在“序言”中主要阐述了写作的主旨,方法和《手稿》的哲学基础。
在写作过程中由原先打算着重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后经过对国民经济学的系统研究和批判,改为把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当做主要批判对象以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剖析为主要内容,从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同时着重揭露和批判了鲍威尔为首的黑格尔分子的唯心主义观点,指出他们的根本错误在于坚持“自我意识”哲学。
“第一手稿”的主要内容是:1、揭露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局限性,提出经济学研究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