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暴发性心肌炎的诊断与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151.00 KB
- 文档页数:20
《1 例小儿急性暴发性心肌炎的护理》一、疾病概述小儿急性暴发性心肌炎是一种严重的儿科心血管疾病,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可在短时间内出现严重的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对小儿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一)病因1. 病毒感染: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流感病毒等多种病毒均可引起小儿急性暴发性心肌炎。
病毒直接侵犯心肌细胞,导致心肌细胞损伤和坏死。
2. 自身免疫反应:病毒感染后,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心肌组织中,引起心肌炎症反应。
(二)发病机制病毒感染心肌细胞后,一方面直接破坏心肌细胞结构,导致心肌细胞功能障碍;另一方面,激活免疫系统,引发自身免疫反应,进一步加重心肌损伤。
炎症反应可导致心肌细胞水肿、坏死,影响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从而引起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三、临床表现(一)前驱症状发病前 1 - 3 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病史,表现为发热、咳嗽、咽痛、腹泻等。
(二)心脏症状1. 心悸:患儿自觉心跳加快、心慌。
2. 胸痛:可表现为心前区疼痛或胸骨后疼痛。
3. 呼吸困难:呼吸急促、费力,严重时可出现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痰。
4. 乏力、头晕:由于心肌受损,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导致全身供血不足,患儿出现乏力、头晕等症状。
(三)其他症状1. 面色苍白:由于血液循环不良,患儿面色苍白。
2. 四肢湿冷:心源性休克时,患儿四肢末梢循环不良,表现为四肢湿冷。
3. 烦躁不安:病情严重时,患儿可出现烦躁不安、哭闹不止。
四、治疗要点(一)一般治疗1. 绝对卧床休息:减少心脏负担,有利于心肌修复。
2. 吸氧:改善心肌缺氧状态。
3. 营养心肌:给予大剂量维生素 C、辅酶 Q10 等药物,促进心肌细胞代谢和修复。
(二)对症治疗1. 心力衰竭: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等药物,改善心脏功能。
2. 心源性休克:补充血容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稳定。
3. 心律失常: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给予相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暴发性心肌炎常见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措施及治疗措施暴发性心肌炎有常见病因暴发性心肌炎的病因,包括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感染性因素病毒感染是主要病因,常见病毒包括腺病毒、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病毒等)、流感病毒、冠状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等。
近年来,也有部分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罹患暴发性心肌炎。
除病毒感染外,细菌、螺旋体、真菌、立克次体、原虫、蠕虫和支原体感染也可能致暴发性心肌炎。
2、非感染性因素非感染性因素包括系统性疾病(乳糜泻、结缔组织病、韦格纳肉芽肿病、川崎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结节病、甲状腺毒症)、超敏反应(抗生素、氯氮平、利尿剂、昆虫咬伤、锂、蛇咬伤、破伤风类毒素、美沙拉明)和心脏毒性物质(酒精、蒽环类药物、砷、一氧化碳、儿茶酚胺类药物、可卡因、重金属)。
临床表现及诊断1、临床表现患者常常起病急骤,有发热、乏力、不思饮食、肌痛、卡他性症状(鼻塞、流涕、咽痛、咳嗽)、腹泻等前驱症状。
此外还有心肌受损表现,血流动力学障碍是暴发性心肌炎的重要特点,多数患者可出现头昏乏力,甚至黑矇或晕厥;炎症累及心包,可出现胸闷胸痛表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急性左心衰表现(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出汗等)或严重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速、室速室颤等);严重者可出现心原性休克(皮肤湿冷、苍白、发绀,甚至意识障碍等)。
2、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可出现高敏肌钙蛋白 I 或 T(hs-cTnI/T)或肌钙蛋白 I(cTnI)和 B 型利钠肽(BNP)/N 末端 B 型钠尿肽原(NT-proBNP)显著升高等心肌损伤标志。
3、其他检查心电图可出现低电压、广泛导联 ST 段及 T 波改变和传导阻滞等变化;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呈现弥漫性室壁运动减低、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下降、左心室长轴应变下降等特征;炎症(细胞)因子可出现显著变化,尤其是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 2 蛋白(sST2)水平显著上升。
4、诊断注意事项拟诊患者需通过冠脉造影排除急性心梗等疾病以临床确诊。
儿童暴发性心肌炎的早期诊断及治疗进展夏源园综述龚方戚审校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浙江杭州 310000)摘要:暴发性心肌炎是一种以急性血流动力学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心肌炎,临床表现多样且病死率极高。
暴发性心肌炎早期诊断需依靠血清学指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进行综合分析,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查在心肌炎诊断中也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传统的暴发性心肌炎治疗,包括对症支持、抗病毒及免疫疗法等,但对危重患儿往往难以奏效。
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的开展,大大提高了儿童暴发性心肌炎的抢救成功率,成为救治儿童暴发性心肌炎的可靠手段。
文章综述目前儿童暴发性心肌炎的诊断及最新治疗进展。
关键词:暴发性心肌炎;诊断;治疗;儿童Progress of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fulminant myocarditis in children Reviewer: XIA Yuanyuan, Reviser: GONG Fangqi (Children’s Hospital, 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Hangzhou 310000,China) Abstract:Fulminant myocarditis a kind of myocarditis with rapid hemodynamic compromise, divers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high mortality. Early diagnosis need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serum biomarkers, electrocardiogram, and echocardiography, etc. Cardiac MRI has become a useful tool for the diagnosis of myocarditis. Traditional treatment mainly includes supportive regime to release symptoms, antiviral treatment, and immunotherapy, which may not be effective in some critical patients. With the help of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 survival rate in children with fulminant myocarditis is greatly improved. Thus, ECMO becomes an effective means in children with fulminant myocarditis. This article aims to review the progress of diagnosis and the latest treatment of fulminant myocarditis in children.Key words: fulminant myocarditis; diagnosis; treatment; child暴发性心肌炎是由不同原因和不同发病机制,如病毒、细菌、毒素和自身免疫反应等,引起的具有共同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它是一个临床综合征。
儿童暴发性心肌炎诊治进展儿童暴发性心肌炎诊治进展儿童暴发性心肌炎(FM)为起病2周以内,迅速发展为心力衰竭和循环功能障碍,或阿斯综合征的心肌炎患者,是儿童重症医学和心脏病学的严重危重疾病。
儿童FM通常由病毒感染引起,常见有柯萨奇病毒和腺病毒,由微小病毒B19和甲型H1N1流感病毒导致的也有报道。
近年来认为肠道病毒EV71也是FM的重要病因。
一、儿童FM的早期发现与诊断1.主要临床表现:(1)泵衰竭型:突发心力衰竭和(或)心源性休克。
(2)脑缺血缺氧发作型:也称阿斯综合征发作型,突然起病,迅速出现晕厥。
(3)心动过速型:表现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及室性心动过速。
有报道FM症状最多依次为发热、疲乏、咳嗽,以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者仅占39%左右,而以休克为首发症状者约占29%。
2.早期诊断:儿科门急诊医师提高对FM的认识和警惕,是早期诊断FM的关键。
参考指标如下:(1)有急性发作或急性加重的心脏疾病患;(2)收缩压降至同年龄正常血压低限以下;(3)有周围循环不足表现:如苍白、发绀、心率快、少尿或无尿、足底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4)有心功能不全体征:如心音低钝、奔马律、肝脏肿大、双肺湿罗音或血性分泌物、中心静脉压>6cmH2O;(5)心超EF<0.55, FS <0.3;(6)除外其他类型休克。
1、2、5、6为必备指标,加3、4中任意2个症状体征即纳入。
二、FM血流动力学监测对FM进行血流动力学测定对循环功能维护,特别是正性肌力药物保用和液体管理很有帮助。
1.无创血流动力监测:超声心脏功能测定及连续无创超声心输出量监测。
FM患儿抢救时尽量维持CI3.5-5.5L/(min.m2),LVEF40%以上,LVEF低于40%时,提示左心功能障碍,及时上调正性肌力药物。
2.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技术(PiCCO):通过大动脉内测量温度时间变化曲线,测量全心血流动力学参数。
三、治疗儿童FM一旦诊断,就就立即开始救治,纠正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包括心力衰竭)和严重心律失常,保障有效组织循环。
小儿暴发性心肌炎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关键词】心肌炎【关键词】心肌炎;病毒;暴发性心肌炎小儿暴发性心肌炎是儿科急症之一,该病起病急,病情重,进展快,且表现多样,心外症状表现多见,如不及时发现、早期治疗,常在数小时至4d内死亡[1]。
因此,及早诊断、早期治疗是抢救暴发性心肌炎成功的关键。
现将我院自1995―2004年收治的13例暴发性心肌炎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为大家早期认识本病提供帮助。
1临床资料我院近10年来收治暴发性心肌炎患儿13例,其中男6例,女7例,发病年龄5~12岁,平均(84±21)岁。
临床表现:发热5例、咽痛7例、乏力9例、多汗3例、精神不振11例、面色苍白10例、关节酸痛3例、腹痛8例、腹泻2例、呕吐8例、头痛8例、惊厥3例、昏迷1例。
其中7例误诊。
在外或入院时误诊为急性呼吸道感染2例,急性胃肠炎3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2例;7例均在入院后24h之内病情迅速恶化,分别出现急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的心律紊乱。
其中1例于入院7h之内死亡。
心电图表现为室颤1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例,急性心肌梗死样图形1例,室性心动过速1例。
心肌酶谱各项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其中1例达200IU/L以上。
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也明显增高,大多在500~2000IU/L之间,其中1例肌酸激酶达4500IU/L。
1例10岁男孩因腹痛、呕吐诊为急性胃炎夜间入院,未能来得及查心肌酶谱而死亡。
直接死因为室颤。
尸检报告:心脏肥大,重500g,心内膜下水肿,心肌横纹模糊,部分心肌断裂,肌束间水肿伴弥散性成片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少许浆细胞浸润。
双肺各叶切面呈紫红色伴广泛出血、瘀血及实变,部分肺泡壁断裂、融合,肺泡腔内见有红细胞,细支气管周围可见灶性淋巴细胞浸润。
肝脾肿大,切面有广泛性出血及瘀血。
胰腺肿大,外膜下出血及瘀血,脂肪组织灶性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