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审评因子
- 格式:ppt
- 大小:995.50 KB
- 文档页数:24
2023年茶艺与茶文化大学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茶艺:它的解释分成广义和狭义的两个方面。
广义的定义是: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和饮用的方法和探讨茶叶原理,以达到物质和精神享受的学问。
狭义的定义是:指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享受一杯茶的艺术,包涵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两个层次。
泡茶是手段、方法,品茶是目的。
是茶文化的中心。
2、茶道:①所谓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
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学习礼法,美心修德,增进友谊,是一种有益的和美仪式。
②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完善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是茶事活动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完美结合。
指通过饮茶对人们进行礼法教育和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是茶文化的核心。
3、茶艺表演:指在茶艺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各种茶叶冲泡技艺的形象演示,科学地、生活化地、艺术地展示泡饮过程,使人们在精心营造的优雅环境氛围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操的熏陶。
4、茶礼:又叫“茶银”,是聘礼的一种,在中国各民族中至今仍在流传。
白族男女定婚、结婚都要送茶礼.侗族在解除婚约时,采用“退茶”的仪礼。
二、填空或选择10个1、云南白族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
2、茶文化四个层次: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
3、茶艺:技艺、礼法、道4、四艺:插花、挂画、点茶、焚香5、绿茶: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6、红茶:祁门红茶、滇红工夫茶、正山小种红茶7、乌龙茶: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台湾乌龙茶8、影响茶叶品质的制作方法:发酵、揉捻、焙火9、茶叶分类: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花茶、抹茶、粉茶10、西湖龙井四绝:色绿、香郁、味甘、形美11、鉴别新陈茶:①香气:新茶气味清香、浓郁;陈茶香气低浊,甚至有霉味或无味。
②色泽。
新茶看起来都较有光泽、清澈,而陈茶均较晦暗。
如绿茶新茶青翠嫩绿,陈茶则黄绿、枯灰;红茶新茶乌润,而陈茶灰褐。
茶叶审评1、茶叶审评即审评人员运用正常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辨别能力,对茶叶产品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及叶底等品质因子进行审评,从而达到鉴定茶叶品质的目的。
2、审评用具审评盘、审茶杯、审茶碗、叶底盘、样茶称、计时器、网匙、茶匙、汤杯、茶渣桶(吐茶桶)、烧水壶。
3、评茶程序3.1把盘将样茶倒入审评盘中,拿住审评盘的对角边沿,一手拿住倒茶缺口,用回旋筛转的方法使盘中茶叶分出上中下三层。
3.2开汤将审评杯碗洗净,称取茶样投入审评杯,以沸滚适度的开水冲泡满杯,按审评时间将茶汤滤入审评碗。
开汤后先嗅香气,快看汤色,尝滋味,评叶底(审评绿茶时先看汤色,再嗅香气)。
3.3嗅香气热嗅:辨别香气正常与否及香气类型、高低;温嗅:辨别香气优次;冷嗅:辨别香气持久程度。
3.4看汤色审评汤色要及时,茶汤混入茶渣残叶时,应用网匙捞出.并用茶匙在碗里绕一圈,使沉淀物集中于碗中,再以汤色所呈现的深浅、明暗、清浊评出优次。
3.5尝滋味取一汤匙茶汤吸入口内,使茶汤在舌头循环滚动。
茶汤温度以50 C为宜。
3.6评叶底主要以视觉和触觉判别叶底老嫩、匀杂、整碎、色泽等。
4、茶叶审评项目和审评因子茶叶审评包括干评外形和湿评内质。
五项目: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叶底。
八因子:条索、色泽、整碎、净度、香气、汤色、滋味、叶底六大茶类(精茶)审评方法1、乌龙茶1.1外形条索:以紧结重实为佳,粗松轻飘细小为次。
闽北乌龙茶条索为直条紧结沉重,叶端扭曲折皱,有“外实中空”与“蜻蜓头”、“青蛙腿”、“三节色”的描述。
闽南乌龙茶条索为紧结沉重卷曲,呈青蒂绿腹蜻蜓头。
色泽:评比颜色、枯润、鲜暗,以鲜活油润为好,死红枯暗为次。
以品种不同有油润、青绿、乌褐、绿中带金黄等色泽。
色泽呈红茶颜色,乌黑油润则发酵过度;如叶蒂和条索青绿且带青闷气则萎凋不足,称之“叶饱”;色泽枯暗则晒青过度,称之“叶缺”;色暗绿则凉青不足,俗称积水,即“梗饱”;梗枯干则凉青过度,称之为“梗缺”;色泽枯黄、黄片、朴多则杀青过度,称之“锅饱”。
茶叶感官审评因子简介(一)
1.茶叶感官审评:指借助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器官对茶叶的形状、色泽、香气和滋味等品质特征进行鉴定的过程。
是确定茶叶品质优次和级别高低的主要方法。
2.茶叶审评项目:茶叶审评项目一般分为外形和内质两大项,内质又包括汤色、香气、滋味、叶底四项。
3.外形审评:茶叶外形审评主要包括嫩度、条索、色泽、整碎、净度五个因子。
3.1嫩度:嫩度是决定茶叶品质的基本条件,是外形审评的重点因子。
一般来说,嫩叶中的可溶性物质含量高,饮用价值也高。
嫩度主要看芽叶比例、叶质老嫩、有无锋苗和毫毛。
嫩度好一般是指芽及嫩叶的比例较大,芽头壮、叶质厚,芽头完整,锋苗显露。
但不是所有的茶类,越嫩越好,审评时要考虑不同茶类对鲜叶嫩度采摘标准的要求,如:乌龙茶要求采摘具有一定成熟度的对夹叶,而不是嫩芽。
3.2条索:是指茶叶的外形规格,如有长条形,有扁条形,有球形等。
茶叶品质:条紧为好,条松为差;条壮为好,条瘦为差;条重为好,条轻为差,条匀为好,条花为差。
3.3色泽:干茶色泽主要从深浅、润枯、鲜暗、匀杂几个方面看。
茶叶品质:表面油润光滑,色泽鲜活、色调一致比较好,表面无光、色泽暗淡、色不一致比较差。
3.4整碎:指外形的匀整程度,一般条索完整的为好,短碎的为差。
3.5净度:指茶叶中含夹杂物的程度。
不含夹杂物的为好,反之为差。
4.内质审评:内质审评汤色、香气、滋味、叶底四个项目,一般先嗅杯中香气,后看碗中汤色,再尝滋味,最后查看叶底。
内质审评具体方法方式预计在5月初发布
产品研发质管部
2013.04.24。
茗茶五项品质因子介绍
茶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的饮料。
茶叶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和红茶六大基本茶类,经过再加工后形成的有各种花茶、袋泡茶、紧压茶和速溶茶等。
我国茶叶品类丰富,花色品种繁多,每个产品都有自己的感官品质特征和品质要求,因此,茶叶真伪鉴别、品质的优次,茶叶质量等级的划分和价值的高低等,都必须通过茶叶感官审评才能确定。
茶叶审评与检验对从事茶叶科学研究、指导茶叶生产和改进茶叶生产技术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茶叶感官审评包括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五项,简称为“五因子”,感官检验审评法又叫“五因子”审评法。
在我国现代茶叶产业发展的早期,部分行业领域要求在感官审评中将“外形”一项再细分为形态、色泽、整碎(匀度)和净度四部分,与冲泡后审评的内质各项合称为“八因子”。
初级评茶员知识试卷(B)培训单位:姓名:______________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_注意事项1. 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标封处填写您的姓名、考号和所在培训单位的名称。
2. 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规定的位置填写您的答案。
3. 请用蓝色(或黑色)钢笔、圆珠笔答卷,不要在试卷内填写与答题无关的内容。
4.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1. 茶树起源于_________;2. 绿茶又可为______绿茶、烘青绿茶、_______绿茶和晒青绿茶四种;3. 我国茶区大体可划分为西南、、江南、四个茶区。
4. 世界上第一部《茶经》的作者是。
5. 中国茶叶,按加工方式可分为绿茶、、红茶、青茶、和黑茶。
6. 茶叶感官审评中内质审评一般分香气、、和叶底四部分。
7. 〈茶叶卫生标准〉的代号是。
8. 绿茶类的基本制造过程一般分为、_______和干燥.9. 世界是销量最大的茶类是___________。
10. 乌龙茶主要产于我国的_______、_________、台湾三省。
11. 茶叶中鲜味物质主要是,苦味物质是咖啡碱,涩味物质是。
12. 茶叶感官审评中外形审评一般分、条索、、净度四部分。
13. 人类对茶叶的利用可分为三个阶段:、食用、。
14. 中国饮茶烹制的三个发展进程包括、宋点、________。
15. 西湖龙井茶向来享有“色翠、、、形美之美誉。
16. 我国现行的茶叶标准按标准管理权限和范围不同,有,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
17. 广西的名优绿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凌云白毫茶等。
1、在下列茶类的加工工艺中,经全发酵的茶类是()。
A、绿茶B、红茶C、黑茶D、乌龙茶2. 下列茶叶中属于黄茶的是()。
A、君山银针B、白毫银针C、太平猴魁D、凤凰单枞3. 在下列茶的加工工艺中,属于乌龙茶类的是:()。
A、发酵B、闷黄C、渥堆D、杀青E、做青4. 下列茶叶中享有“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美誉的是()。
茶叶审评程序主讲刘小华所谓评茶,实际上指的是感官评茶。
感官评茶又称之为茶叶感官检验。
是由评茶员通过感官(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按规范程序和确定方法,(SB/T10157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和(NY/T787茶叶感官审评通用方法)对茶样分项进行审评,写出评语,同时评定分数、评语和评分综合的结论,从而就能比较正确的反映该茶样的品质特征,和在同类产品中比较其品质的差异和高低。
一茶叶审评的方法茶叶品质的优劣,等级的划分,价值的高低,主要是根据茶叶的外形和内质通过感官审评来决定的。
茶叶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叶底等项目,即干看外形湿看内质共分五项因子审评法。
二审评茶叶的程序▪1、取样▪取样又称扦样、抽样、采样,是从一批茶叶中抽取基本能代表整批毛茶或成品茶质量的最低数量的样茶,作为审评茶叶品质优劣和检验其理化指标的依据。
取样是否有代表性,是保证茶叶质量检验结果准确与否的关键。
2、把盘▪把盘是审评干茶外形的首要操作步骤。
审评干茶外形,首先应查对样茶,判明茶类、花色、名称、产地等,然后扦取有代表性的样茶。
审评毛茶需取样250g~500 g,审评精茶需取样200g~250g。
▪把盘有两种方法即直观法和筛转法。
审评干茶外形时一般采用筛转法,就是将样茶放入审评盘中,左手大拇指后半部堵住小缺口,双手持盘对角边沿,运用手势作顺时针回旋转动或颠扬,使审评盘内的茶叶均匀地按粗细、大小、长短、轻重等不同呈有次序的分布,即通常所说的按上、中、下三层分布。
回旋筛转使茶叶分出上、中、下三层,一般条索或颗粒比较粗松、形状比较长大、身骨比较轻飘的茶叶在上层,叫面张茶或上段茶;细紧重实的茶叶集中在中层,叫中段茶,俗称腰档或肚货;体形较小的碎茶、片末茶都沉在下层,叫下段茶或下身茶。
干评一般先看面张茶和下身茶,然后看中段茶。
看外形因子即条索、色泽、整碎、净度,对比样茶评上、中、下三档茶叶的拼配比例是否恰当和相符、是否平伏、匀齐、不脱档。
云南省古树普洱茶收藏研究会 GPHB备案号:GPH001-2017古普会标准GPHB/T8216-2017 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云南古树普洱茶感官审评评分(古普会应用版)2017-01-06发布 2017-02-06实施云南省古树普洱茶收藏研究会GPH001-2017目次前言 (Ⅱ)引言 (Ⅲ)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3.1 古树普洱茶 (1)3.2 古树普洱茶感官审评 (1)4.审评条件 (1)4.1 环境 (1)4.2 用具 (2)4.3 用水 (2)4.4 人员 (2)5.审评 (2)5.1 取样方法 (3)5.2 审评内容 (3)5.3 审评方法 (3)6.审评结果与评分 (4)6.1 评分 (4)6.2 结果评定 (5)6.3 特别提示 (5)附录A (7)附录B (8)附录C (9)GPH001-2017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整合了GB/T23776-2009,GB/T14487-2008,GB/T18797-2012,GB/T22111-2008和SN/T0917-2010,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增加了古树普洱茶的定义;———增加了古树普洱茶感官审评定义;---增加了茶叶活性、灵性及茶气的定义;———增加了古树普洱茶“越陈越真”特性;---增加了对审评结果的特别提示;———修改了审评条件部分关于环境、专用杯碗、用水及审评人员要求;———修改了审评员的基本条件和要求;———修改了审评内容关于因子及要素的描述;———修改了审评内容关于结果与评分方法。
本标准由黄小元个人提出,云南省古树普洱茶收藏研究会(简称古普会)归口,并在古普会试行应用。
本标准起草人:黄小元本标准的附录A、B、C为资料性附录。
茶叶审评1、茶叶审评即审评人员运用正常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辨别能力,对茶叶产品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及叶底等品质因子进行审评,从而达到鉴定茶叶品质的目的。
2、审评用具审评盘、审茶杯、审茶碗、叶底盘、样茶称、计时器、网匙、茶匙、汤杯、茶渣桶(吐茶桶)、烧水壶。
3、评茶程序3.1把盘将样茶倒入审评盘中,拿住审评盘的对角边沿,一手拿住倒茶缺口,用回旋筛转的方法使盘中茶叶分出上中下三层。
3.2开汤将审评杯碗洗净,称取茶样投入审评杯,以沸滚适度的开水冲泡满杯,按审评时间将茶汤滤入审评碗。
开汤后先嗅香气,快看汤色,尝滋味,评叶底(审评绿茶时先看汤色,再嗅香气)。
3.3嗅香气热嗅:辨别香气正常与否及香气类型、高低;温嗅:辨别香气优次;冷嗅:辨别香气持久程度。
3.4看汤色审评汤色要及时,茶汤混入茶渣残叶时,应用网匙捞出.并用茶匙在碗里绕一圈,使沉淀物集中于碗中,再以汤色所呈现的深浅、明暗、清浊评出优次。
3.5尝滋味取一汤匙茶汤吸入口内,使茶汤在舌头循环滚动。
茶汤温度以50℃为宜。
3.6评叶底主要以视觉和触觉判别叶底老嫩、匀杂、整碎、色泽等。
4、茶叶审评项目和审评因子茶叶审评包括干评外形和湿评内质。
五项目: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叶底。
八因子:条索、色泽、整碎、净度、香气、汤色、滋味、叶底。
六大茶类(精茶)审评方法1、乌龙茶1.1外形条索:以紧结重实为佳,粗松轻飘细小为次。
闽北乌龙茶条索为直条紧结沉重,叶端扭曲折皱,有“外实中空”与“蜻蜓头”、“青蛙腿”、“三节色”的描述。
闽南乌龙茶条索为紧结沉重卷曲,呈青蒂绿腹蜻蜓头。
色泽:评比颜色、枯润、鲜暗,以鲜活油润为好,死红枯暗为次。
以品种不同有油润、青绿、乌褐、绿中带金黄等色泽。
色泽呈红茶颜色,乌黑油润则发酵过度;如叶蒂和条索青绿且带青闷气则萎凋不足,称之“叶饱”;色泽枯暗则晒青过度,称之“叶缺”;色暗绿则凉青不足,俗称积水,即“梗饱”;梗枯干则凉青过度,称之为“梗缺”;色泽枯黄、黄片、朴多则杀青过度,称之“锅饱”。
一,评审内容(一)评审因子茶业评审因子分五因子和八因子两种。
五因子是指茶叶品质感官按照茶叶的外形(包括形状、嫩度、色泽、匀整度和净度)、汤色、香色、滋味和叶底五项因子进行,主要用于名优茶和毛茶的审评。
八因子是指茶叶品质感官按照茶叶的外形的形态、色泽、匀整度和净度,内质的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八项因子进行,主要用于成品茶贸易过程的审评。
(二)评审内容1.外形外形包括形状、嫩度、色泽、匀整度和净度。
”嫩的原料不仅易于造型,制成的干茶形状优美,而且内含品质成分丰富‘协调。
干茶的色泽主要审评色泽类型、深度和光泽度。
色泽反映出制茶原料的优劣’、工艺是否合理及其保管情况,通常是嫩绿者优、绿者中、深绿者次;同一色泽类型的绿茶以鲜活、有光泽者优,枯、暗者劣。
匀整度主要看茶叶的匀齐度和完整度。
匀齐、完整者优,断碎、大小不匀者次。
净度主要看有无茶梗、茶片及非茶叶夹杂物,洁净者优。
2.汤色审评茶汤的颜色种类与色度、明暗度和清浊度等。
茶汤色泽主要反映制茶原料的优劣,工艺是否合理有无变质。
绿茶汤色类型的优劣依次为嫩绿、绿、深绿、暗绿,即茶汤色泽由浅到深;清澈明亮者优,暗、浑浊者劣;茶碗内无沉淀物者优。
3.香气审评香气的类型、浓度、纯度和持久度。
绿茶的香气主要与茶树品种、生长环境、茶树营养状况以及加工技术等有关。
香气类型以嫩香、清香、栗香者优,纯正者次、粗老气、烟、焦、异味者劣;清爽者优,沉闷者劣;新鲜高长者优,陈、霉者劣。
4.滋味审评茶汤的浓淡、厚薄、醇涩、纯异和鲜钝等。
鲜嫩爽口,清鲜回甘者优;浓、淡者次;苦、涩者再次;异味者劣。
5.叶底审评叶底的嫩度、色泽、明暗度和匀整度(包括嫩度的匀整度和色泽的匀整)。
叶底情况主要反映原料优劣,制茶工艺是否合理。
叶底绿明亮,匀齐完整,叶质柔软者优;叶色暗、花杂,断碎,粗老者劣。
二、审评方法(一)茶汤制备方法与内质审评次序从审评盘中扦取充分混匀的有代表性的茶样3.0g,置于相应的评茶杯中,注满沸水(150ml)、加盖、计时、浸泡5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