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城市东进战略打造国际海滨新城_连云港东部滨海地区发展战略规划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346.43 KB
- 文档页数:4
连云港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连云港市贯彻沿海发展规划现代农业发展三年实施方案的通知【法规类别】农业管理【发文字号】连政办发[2010]63号【发布部门】连云港市政府【发布日期】2010.04.29【实施日期】2010.04.29【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连云港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连云港市贯彻沿海发展规划现代农业发展三年实施方案的通知(连政办发〔2010〕63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连云港市贯彻沿海发展规划现代农业发展三年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年四月二十九日连云港市贯彻沿海发展规划现代农业发展三年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加快推进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2010-2012)。
一、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指导思想:根据《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按照生态高效外向的战略定位,用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变革农业,用现代知识培训农民,全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六大行动计划”,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科技贡献率,提升现代农业的效益和竞争力,构筑具有沿海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
主要目标: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努力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一)现代农业综合水平。
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5%,2012年达到14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2012年达到8500元;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41.5%下降到40%。
(二)现代农业产业水平。
到2012年,全市吸引各类资金累计达100亿元以上,农产品出口创汇累计达10亿美元以上;省、市级农业园区分别达到6家和20家,培育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70家,农产品粗加工转化率达到73%,精深加工转化率达到38%以上,创建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10个以上;建设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园区,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建立全国农产品加工研发分中心;2012年全市80%以上的行政村建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力争每年培训20万人;水稻机插秧面积年均增长12%以上,秸秆还田面积年均增长10%以上;优良品种和新技术覆盖率达到 95 %以上。
连云港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连云港市贯彻沿海发展规划沿海滩涂围垦开发三年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5.15•【字号】连政办发[2010]72号•【施行日期】2010.05.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连云港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连云港市贯彻沿海发展规划沿海滩涂围垦开发三年实施方案的通知(连政办发〔2010〕72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连云港市贯彻沿海发展规划沿海滩涂围垦开发三年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年五月十五日连云港市贯彻沿海发展规划沿海滩涂围垦开发三年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和省、市制定的相关文件精神,科学开发、利用和保护沿海滩涂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2010~2012年)。
一、全市滩涂资源基本情况全市大陆海岸线,北起苏鲁交界的绣针河口,南至与盐城交界的灌河口,全长211.587公里,滩涂总面积160万亩(以20世纪50年代匡围的盐场内堤或204国道为界,向海至理论深度零米线的全市沿海范围),其中潮上带面积129万亩,潮间带面积31万亩。
潮下带可开发的浅海域面积达到280万亩(0-5米等深线80万亩,5-10米等深线80万亩,10-15米等深线120万亩)。
海岸的冲淤类型可分为基本稳定、侵蚀和淤积三种。
全市滩涂淤积型岸段每年以20米左右的速度向海淤涨,每年淤涨滩涂面积约为2000亩。
(1)赣榆县滩涂基本情况。
绣针河-兴庄河段为侵蚀型砂质海岸。
由于绣针河、龙王河沙咀不断采挖,从1923年至1977年,岸线后退500-1000米,平均每年后退10-20米。
1980年以来,陆续兴建的海岸防护工程减轻了海水对岸滩的侵蚀。
目前,该岸段砂质滩面宽度约8000米,主要以细砂为主。
兴庄河-临洪河口段为淤涨型淤泥质海岸,向海淤涨速度南部大于北部,南部淤涨速度约每年20米,北部约每年3米。
连云港市城市规划(2008-2030)官方总体方案2008-2030年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都市发展区、中心城区及南翼三大层次。
从城市规模来看,2012年城市人口总规模控制在130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70平方公里以内。
2030年城市人口总规模控制在200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240平方公里以内,平均每年约增加5平方公里。
此轮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为我国沿海中部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国际性的港口工业城市,现代化的滨海旅游城市。
城市职能为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重要节点与区域中心城市;我国中部沿海的国际性干线大港;江苏省乃至国家级临港产业基地;山海相拥、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海滨城市;开放创新、和谐发展的生态宜居城市。
未来港城将逐渐建立“一体两翼、一心三极”的空间结构。
“一体”即连云港中心城区,是全市的行政、文化、商贸及交通中心,“两翼”即连云港中心城区南、北两侧的产业发展及综合配套区。
“一心”即滨海新城,“三极”分别为新海城区、南翼新城和赣榆新城。
一、规划区范围规划范围分为市域、都市发展区、中心城区三大层次。
市域:即连云港地市行政辖区,包括新浦区、海州区、连云区(含开发区),以及赣榆县、东海县、灌云县和灌南县,总面积7500(前三岛和大部分海域面积未计入)平方公里。
都市发展区:主要由连云港市区(含新浦、海州、连云以及南翼地区)和赣榆县东部滨海地区(含赣榆新城、海头、柘汪等地区)组成,总面积为1806.32平方公里。
本次规划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包括中心城区在内的连云港市区行政辖区(含2007 年底行政区划调整后纳入市区的浦南镇和岗埠农场),以及灌云县善后河以北地区、白塔埠机场控制区和市区东部近海部分浅海域。
总面积约为1644 平方公里。
二、规划年限规划期限为2008-2030。
其中,近期为2008-2012 年,远期为2013-2030 年,远景展望2030 年以后。
秦洁:《关于连云港国际性海滨城市建设对策的思考》文字〖大中小〗自动滚屏(右键暂停)当前,我市正处于新一轮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
悠久的历史渊源、厚实的文化根基、丰富的滨海资源、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国内外众多可资借鉴的现代城市发展经验,以及我市广大干部群众思维方式的变革与提高,都使得连云港能够也应该在现代城市大发展的背景下,寻求一种更高层次的崭新理念和科学健康的发展方式。
一、建设国际性海滨城市首先要解决好城市定位问题城市定位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没有准确科学的定位,没有奋斗的目标和方向,一切都无从谈起。
中外城市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城市是以人为主体、以人的活动为主要活动内容,自然和人文关系相互交织,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有机结合的空间综合体。
城市起源于技术、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城市也在随着技术、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而城市的功能的不断变化和不断丰富则是城市发展的最重要标志。
在全球化时代,一方面,由于经济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世界的发展空间在不断扩展,另一方面,由于对经济技术的反映不同以及城市间的竞争,各城市也存在此消彼长的变化。
因此,处于世界或国家城市体系或功能体系之中的每一具体城市,只有通过对自身资源和体系环境的分析,确定自身最优的功能定位或发展空间,才能最充分利用和最佳配置城市内外的环境和资源,最准确地把握机遇和应对挑战,最大化占领和控制市场,才可以实现最优化的发展,最大化地创造财富和提升城市竞争力。
众所周知,瑞士是一个仅有500万人口的国家,却“小国寡民,富甲天下”。
由于城市定位明确,各城市之间的分工极其鲜明。
比如,日内瓦是国际会议中心,洛桑是是体育之城,苏黎世是传统的金融中心。
这些城市百花齐放,分工明确,共同组成了一个在国际上非常有竞争力、多姿多彩的国家。
连云港要建设成为个什么样的国际性海滨城市,走什么样的路子?多年来,连云港人不仅自己一直在思考着、探索着,而且还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过专门探讨。
把连云港打造成国家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作者:杨东升来源:《大陆桥视野·经济瞭望》 2011年第1期文|杨东升图|任汉诗在连云港设立国家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有利于探索和积累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经验,并发挥示范作用;有利于提升我国各区域对外开放水平,构建我国连接亚、欧、美三大洲的新国际门户,促进我国东中西区域海陆双向开放,推进我国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
连云港是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枢纽城市,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龙头城市,具有设立国家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资源优势。
在连云港设立国家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有利于探索和积累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经验,并发挥示范作用;有利于提升我国各区域对外开放水平,构建我国连接亚、欧、美三大洲的新国际门户,促进我国东中西区域海陆双向开放,推进我国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东中西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加快陇海兰新经济带的融合互动和振兴,实现我国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
基本构想功能定位。
设立连云港示范区的目的是解决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连云港及其经济腹地——陇海兰新经济带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都是国家要重点扶持的地区。
根据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共性和陇海兰新经济带发展的个性,以及连云港的自然条件、文化特点和发展现状,将连云港示范区的功能定位为:一是我国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区。
立足连云港,加强陇海兰新经济带区域的合作,积极探索东中西区域合作的体制、机制、途径和方式方法,为推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新经验,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二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根据连云港的市情,在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上先行先试,探索促进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和法律法规,为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积累经验。
三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加大连云港市开放开发的力度,将其建成为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打造我国苏北鲁南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发挥带动我国东中西协调发展的龙头作用。
连云港市沿海滩涂开发“十五”规划我市位于江苏省东北部黄金海岸,亚欧大陆桥东端,正处我国沿海经济带与沿桥经济带给合部,是建设徐连经济带和“海上苏东”的重点地区。
沿海滩涂面积160万亩,占全市陆域面积1l%涉及沿海四县二区18个乡镇和四大盐场,总人口28.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5%,1999年社会总产值93.45亿元,占全市社会总产值的15.6%,其中滩涂农业总产值29.88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20.6%,涉滩农民年人均收入3959元,高于全市农民人均收入27个百分点。
因此,加大沿海滩涂开发力度,科学合理制定“十五”规划、对于落实省委、市委建设“海上苏东”、“海上连云港”的发展战略及发挥亚欧大陆东桥头堡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本规划以1999年为基期年,2005年为规划目标年。
一、滩涂资源概况与开发利用现状(一)概况我市沿海滩涂、北自绣针河口,南至灌河口,面积160万亩,其中潮上带130万亩,潮间带30万亩,潮下带浅水海域400万亩,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开发前景。
我市海岸类型齐全,大陆海岸线总长188公里,岛屿岸线28公里,有江苏唯一的基岩海岸40公里,分布在连云港港区附近,有全省独特的砂质海岸30公里,分布在海州湾北部,其它为粉砂淤泥质海岸。
我市滩涂水文条件优越,自北向南绣针河、龙河、青口河、朱稽河、新沭河、烧香河、善后河、五图河、新沂河、灌河等大小20余条河流由西向东入境出海,年入海流量100亿立方。
一为开发滩涂提供充足水源,调节生态环境,为海洋生物提供营养?给近海鱼虾索饵徊游,生衍繁殖创造了条件;二是形成了星罗棋布的河汊渔港,为近海养殖、捕捞提供了基础条件。
我市地处暖温带南缘,气候温和湿润,水热条件良好,年平均气温13.2—14℃,年均降水量900—1030MM,多集中在6—9月。
年蒸发量1700—1860MM,年日照时数2400—2630小时左右,是全省蒸发量最大区,对发展农、林、渔、盐生产极为有利。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连云港市沿海开发六大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正文:----------------------------------------------------------------------------------------------------------------------------------------------------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连云港市沿海开发六大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连政发〔2014〕102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驻连部省属单位:现将《连云港市沿海开发六大行动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2014年10月8日连云港市沿海开发六大行动实施方案(2014年10月)目录1.连云港市港口功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连云港市沿海产业升级行动实施方案3.连云港市临海城镇培育行动实施方案4.连云港市滩涂开发利用行动实施方案5.连云港市沿海环境保护行动实施方案6.连云港市重大载体建设行动实施方案连云港市港口功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4-2015年)为进一步提高我市“一体两翼”组合大港开发建设水平,更好服务沿海开发和“一带一路”交汇点战略部署,根据省《沿海港口功能提升方案》和《中共连云港市委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连云港“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意见》精神,结合《连云港港口发展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2-2015年)》及《连云港港“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本实施方案如下:一、总体要求及工作目标总体要求: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市党委、政府关于沿海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部署,以港口、产业、城市统筹发展为着力点,以打造上合组织成员国及中西部地区便捷高效的出海通道、集装箱干线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为目标,加快航道深水化、码头专业化、集疏网络化、装备现代化、物流特色化、应用智能化建设,加快建成国际性枢纽大港。
关于连云港市发展战略的研究寇彬堂一、连云港市在全国的地位江苏省1927年设南京市,1935年1月18日设连云市(1949年称新海连市,1961年改称连云港市),1945年设徐州市,1949年设苏州、南通、无锡、扬州、泰州、镇江市,1951年设淮阴市,1983年设盐城市。
改革开放的1985年,按市区非农业人口排序,连云港市在全国324个市列第95位。
到1996年,在全国666个市列102位,下降7位。
1996年,全国有200万人以上超大城市11个,100万人以上特大城市23个(徐州刚刚进入最后1位),50-100万人大城市44个,连云港市区非农业人口42.69万人,排中等城市第24位。
1996年,连云港市GDP2102004万元,列全国第94位;固定资产原值1063128万元,列全国第129位,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不含县)44801万元,列全国第86位(低于常熟,张家港、江阴、锡山、顺德、南海、番禺等县级市);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6871人,列全国第76位。
1997年连云港吞吐量1652万吨,列全国第10位(不含香港),与日照、烟台、营口三港基本持平(1650,1605,1560)。
1997年,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建设部城建年报中的1995年32项指标,对全国221个地级以上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参评219个),连云港市列第三类第97位。
全部219个市共分四类,第一类10个城市:北京、广州、珠海、上海、长沙、杭州、大庆、佛山、深圳、南京;第二类为10-50名,其中,江苏有常州(13)、苏州(16)、无锡(22)、扬州(23)、镇江(38);第三类为51-150名,第四类为151-219名。
因此,连云港市位臵排在直辖市(4),副省级计划单列城市(15),省会城市(17),经济特区城市(珠海、汕头),较大的市(徐州、苏州、无锡、淄博、吉林、鞍山、洛阳……)之后。
连云港市是第一批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入出境签证行使省级权限,还是双拥模范城市,不是历史文化名城,不是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5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