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腺淋巴瘤影像
- 格式:pdf
- 大小:18.43 MB
- 文档页数:26
腮腺腺淋巴瘤的MRI表现特征分析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在不同MRI成像方式上的影像学特点,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和鉴别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比较50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在常规MRI、动态扫描增强(DCE-MRI)以及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等不同磁共振成像方法上的表现特征。
结果50例患者共67个病灶,其中单侧单发24例,单侧多发6例,双侧多发20例。
67个腮腺腺淋巴瘤病灶中,其中45个病灶以实性病灶为主,呈现较为均匀的长T1、长T2信号,22个病灶存在囊变区,囊变区信号表现多样。
19例患者接受DCE-MRI检查,结果显示,41个病灶中37个病灶为快速强化、快速廓清型强化模式,4个为快速强化、缓慢廓清型强化模式。
结论综合结合多种MRI成像方法,可提高对腮腺腺淋巴瘤诊断的敏感性,有利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stinct MRI characteristics of parotid lymphoma,and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arotid lymphoma.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50 patients with parotid lymphoma treated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7 in our hospital was selected.The manifestation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conventional MRI,dynamic contrast enhancement-MRI (DCE-MRI)and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were compared.Results A total of 67 lesions were observed in the 50 patients,including 24 unilateral and single cases,6 unilateral and multiple cases,and 20 multi-lateral and multiple cases.For 67 parotid lymphoma lesions,there were 45 solid lesions with uniform high T1 and high T2 signal intensity and 22 cystic lesions with diversified signal intensity.A total of 19 patients with 41 leisions received the DCE-MRI examination,37 cases with rapid enhancement and rapid washout enhancement,4 cases with srapid enhancement and slow washout enhancement were observed.Conclusion The combined examination methods of the distinct MRI characteristics can positively improve the diagnosis sensitivity,and make for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parotid lymphoma,which has positiv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Key words]Parotid lymphoma;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ynamic contrast enhancement MRI;Imaging characteristics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臨床常用的疾病诊断方式。
腮腺腺淋巴瘤的影像诊断病程描述:男性,50岁。
右侧耳后肿块2年余,增大2月余。
体格检查:肿块质韧,表面光滑,边界清晰,活动度可,表面皮肤未见明显异常。
实验室检查:正常。
正确答案及鉴别诊断请下滑正确答案:B、腮腺腺淋巴瘤影像描述右侧腮腺区结节样软组织密度肿块,边缘清晰,内部密度均匀,后方肌肉呈受压性改变,腮腺密度尚均匀,左侧腮腺未见明显异常;增强扫描病灶中度强化,位于下颌后静脉前方,下颌后静脉受压向后内侧移位,扫及层面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诊断思路腮腺腺淋巴瘤(parotid adenolymphoma、Warthin瘤)在腮腺良性肿瘤中,其发病率仅次于混合瘤,但远不如混合瘤多见。
多数认为肿瘤来自腮腺邻近的淋巴结内的异位涎腺组织。
1929年Warthin首先作了详细描述,故又称Warthin瘤、淋巴乳头状囊腺瘤。
绝大多数发生在腮腺,只有极少数见于颌下腺。
男性多见,占85%,发病年龄平均为55岁,35岁以下少见。
85%以上患者有长期吸烟史。
一般均见于腮腺下部,接近下颌角处。
5%的病例可为双侧性。
1.临床表现:肿瘤生长缓慢,表现为时大时小肿块,伴局部疼痛。
2.CT表现:1)病变好发生在腮腺后下象限,在腮腺浅叶靠后下方。
2)CT平扫时密度与软组织类似,即稍高于含脂肪的正常腮腺,表现为稍高或等密度肿块,囊变区呈较低密度。
3)病灶通常呈椭圆形、圆形,亦可呈分叶状或哑铃形。
4)大小变化很大,病灶最大径>2 cm时,其内部密度不均匀。
5)边界清楚、光整,有完整包膜,表现为与周围腺体及病灶内部略有差异的稍低密度的薄环。
6)病灶血液供较丰富,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
7)病灶与下颌后静脉的关系:多位于下颌后静脉后方,少数位于其前方,下颌后静脉向前外侧或后内侧移位。
3.MRI表现:1)在T1WI上,肿瘤信号一般明显低于含脂肪的正常腮腺组织,囊变区呈更低信号;在T2WI上肿瘤大多呈不均匀低、稍高混杂信号,囊变区表现为更高信号,通常认为肿瘤内低信号灶与淋巴类细胞核密集有关。
腮腺腺淋巴瘤CT、MRI的表现特征目的研究分析腮腺腺淋巴瘤CT、MRI的表现特征。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3年9月收治的25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CT、MRI表现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观察患者腮腺腺淋巴瘤的部位、形状、边缘、大小、CT密度和MRI信号等。
结果25例患者中总共发现46个病灶,其中7例为单发病灶,18例为多发病灶,共有39个病灶。
39个病灶主要存在于腮腺浅叶处,其中位于腮腺浅叶后下级有33个,6个病灶跨叶,其中偏深叶者2个,偏浅叶者4个。
37个呈现圆形或者椭圆形的形状,另外9个呈现不规则的形状。
其中病灶长径为0.3~4.7cm,平均病灶为(2.7±0.3)cm。
有42个病灶包膜比较完整,边缘清晰,另外4个病灶局部边缘比较模糊。
实性部分CT表现为密度均匀肿块,增强多呈中度至明显强化。
MRI平扫病灶信号均匀或不均匀,T1WI呈等或稍低信號,T2WI呈稍高信号。
结论腮腺腺淋巴瘤的临床和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对患者的CT和MRI表现特征以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可以为该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标签:腮腺;腺淋巴瘤;CT;MRI;表现特征腮腺腺淋巴瘤又称之为War thin瘤或者是乳头状淋巴囊腺瘤,是涎腺较为常见的良性肿瘤。
通常发生在腮腺部位,其发病率较高。
如果对该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缺乏详细的了解和认识,比较容易和其他肿瘤,尤其是多形性腺瘤相混淆,从而容易导致误诊[1]。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25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CT、MRI表现进行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3年9月收治的25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9例,女性6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为(56.34±1.24)岁,病程为3个月~12年,平均病程为(7.36±2.49)年。
有吸烟史12例,最长吸烟史31年。
“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影像学诊断要点及相关临床知识~~~
腮腺多形性腺瘤
【影像学诊断要点】
①CT腮腺内腺瘤,好发于浅叶,深叶者常累及咽旁间隙,可呈分叶状,边界清楚,呈等或稍高密度,较大者密度不均匀,可见点状钙化。
②增强扫描较小者可无强化,较大者不均匀强化(图1A)。
③MRI T1WI为等或低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较大者为混杂信号(图1B~D)。
④如肿物边界不清,有多发结节并不均匀强化者应考虑有恶变倾向(图2)。
⑤恶变者颈部可见肿大淋巴结。
【相关临床】
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是腮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好发于40岁以上,女性多见,肿瘤无痛,生长缓慢,表面光滑,可有包膜,可有钙化或骨化,亦可有出血、坏死等。
恶变时可迅速增大,有疼痛、固定、皮肤破溃等,未完整切除者术后可多次或延迟复发。
图1多形性腺瘤
女,45岁,发现左腮腺区肿物4年
A(CT增强扫描横断面):左侧腮腺浅叶肿物,边缘清楚,不均匀强化,内可见低密度区,边缘及分隔可见强化
B(MRI T2WI脂肪抑制横断面):左侧腮腺浅叶肿物,内信号不
均匀,T2WI脂肪抑制呈混杂高信号
C、D(MRI增强扫描横断面、冠状面):肿物实性部分及分隔明显强化,囊变区无强化
图2多形性腺瘤恶变
男,24岁,发现左腮腺区肿物2年
A~D(CT增强扫描横断面及冠状面重建图像):左侧腮腺肿物,分叶状,边缘欠清楚,主要为实性成分,不均匀强化,前缘可见明显强化结节。
腮腺肿瘤-腺淋巴瘤影像诊断综述1、定位:明确病灶位于腮腺浅叶或深叶,腺体内还是腺体外,其定位标志分别为下颌后静脉和咽旁间隙透明带。
2、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腮腺良性肿瘤:最常见的是混合瘤,其次为腺淋巴瘤。
腮腺恶性肿瘤种类繁多,最常见为粘液表皮样癌,约占1/3,其余依次为腺癌、腺泡细胞癌、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腺样囊性癌及恶性混合瘤。
肿瘤边缘规则、清晰与否亦为良、恶性肿瘤的主要鉴别要点。
一般地,良性肿瘤呈类圆形,边缘光滑,与周围结构分界清楚,以下征象提示恶性肿瘤:(1)肿块境界不清,呈弥漫性侵润;(2)肿瘤中心坏死,显示低密度区或浓淡不均;(3)肿瘤外形不规则,呈分叶状;(4)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
3、腮腺良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腮腺良性肿瘤中以腮腺混合瘤最常见,约占75%,其次为腺淋巴瘤占5%-10%,两者均表现为无痛性耳前肿块,结合影像学表现可诊断为良性肿瘤,但不能区别肿瘤组织学来源,以下几点对其鉴别有一些价值:(1)临床表现:腮腺混合瘤多见于30-50岁女性,常为单发,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质地较硬;腺淋巴瘤以50岁以上男性多见,常多发或双侧发病,表面光滑,质地较软。
(2)发病部位:腺淋巴瘤多位于腮腺浅叶下极,因该部位分布的淋巴结较多所致;腮腺混合瘤以中心区常见。
(3)影像学表现:腺淋巴瘤若来源于腮腺旁组织者,肿块与腺体之间无低密度带存在。
腺淋巴瘤易产生蛋白质含量高的囊腔,T1WI、T2WI及质子密度加权均呈高信号,颇具特征。
腮腺混合瘤发生坏死囊变时,瘤体内出现纤维间隔和条索、钙化时,T2WI表现低信号、极低信号,此征象常提示混合瘤。
4、单独介绍:腺淋巴瘤(adenolymphoma)又称乳头状淋巴囊腺瘤(papillary cystadenoma lymphomatosum)或Warthin瘤。
是发生于涎腺的良性肿瘤,几乎全部发生于腮腺,极少数见于颌下腺。
组织来源不清,有两种说法:一是胚胎发育时期存在于腮腺导管内的淋巴结内的腮腺组织发生而来,另一种说法是由于腺管上皮的增生与炎症或免疫反应发展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