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对胃癌患者预后影响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6
甲胎蛋白阳性胃癌1例【中图分类号】r7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7-0363-01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是在胚胎发育时期由胎肝及卵黄囊合成的一种糖蛋白。
血清afp水平升高对肝细胞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但有部分胃癌患者中血清afp也可以升高,称为afp阳性胃癌(alpha-fetoprotein positive gastric cancer,afpgc)。
我科收治1例afpgc,现报告如下,同时结合文献就afpgc 的特点和afp在胃癌中的意义加以探讨。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24岁,因“反酸、恶心3年余,加重1周”于2012.2.6入院。
既往无肝炎病史。
入院查体:神清,精神可,轻度贫血貌,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明显肿大,心肺听诊无殊,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右下腹部可触及约5*5cm大小包块,无压痛,活动度差,肠鸣音正常,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
辅助检查:2012.1.30 当地医院胃镜示:胃窦部溃疡,活检病理诊断:胃窦部印戒细胞癌,2012.2.21我院复阅病理片,诊断:胃窦印戒细胞癌。
我院2012.2.17 血清afp 1904.3ng/ml,cea 26.6ng/ml,ca199 1755.2u/ml,ca125 169.5u/ml;hbsag 阴性。
腹部b超示:胃壁明显增厚伴胰腺体尾部周边多发淋巴结肿大,肝脏未见占位性病变。
阴超示:右附件区不均质包块(库肯搏氏瘤首先考虑),盆腔积液。
全腹ct平扫+增强示:胃窦部占位伴周围及后腹膜淋巴结肿大,盆腔内软组织肿块,胃窦癌伴盆腔转移,首先考虑为krukenberg 氏病,腹水。
住院期间先后于2012.2.23、2012.3.15、2012.4.5行三次eox 方案化疗(表阿霉素?+奥沙利铂?+希罗达),2012.3.31复查全腹ct,与老片对比提示:右附件区包快较前明显缩小。
腹膜后淋巴结增大的多层螺旋CT(MSCT)评价作者:赵虹张翠运王艳章作铨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08年第25期【摘要】目的探讨腹膜后淋巴结增大的MSCT表现。
方法经临床和病理证实34 例纳入研究,其中淋巴瘤12例,转移瘤20例,巨淋巴结增生2例。
结果淋巴结转移主要分布腹主动脉上区,增强后均匀或环状强化多见。
淋巴瘤主要分布于腹主动脉上、下区,增强后均匀强化多见。
巨淋巴结增生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
结论 MSCT增强扫描可对腹膜后淋巴结增大进行鉴别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关键词】腹膜后;淋巴结;多层螺旋CTThe evaluation ofenlarged retroperitoneal lymph nodes with multislice helic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ZHAO Hong,ZHANG Cuj-yun,WANG Yan,et al.Department of Radiology,Affiliated Fifth Hospital,Sun Yat-sen University,Zhuhai,519000,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retroperitoneal lymphnodes scanned with MSCT.Methods Enlarged retroperitoneal lymphnodes were observed in 34 patients.The diagnosis in all cases was confirmed by clinical and pathology.12 cases Lymphoma,20 cases Lymphnode metastases,2 cases castleman disease.Results Lymphnode metastases commonly involved the lymph nodes in upperpara-aortic region,lymphoma commonly involved the lymph nodes in upperpara and inferpara-aortic region,rim enhancement or inhomogenous of the affected lymph nodes was seen in Lymphnode metastases.Lymphoma showed homogeneous enhancement,and castleman disease displayed strong inhomogeneous enhancement.Conclusion MSCT contrast enhancement is very useful 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the enlarged retroperitoneal lymphnodes,and helps the clinical【Key words】Retroperitoneal;Lymph nodes;Multislice helical computed tomography腹部淋巴结病变主要包括肿瘤转移、淋巴瘤及巨淋巴结增生、结核等引起淋巴结增大。
胃癌腹膜转移的影像诊断和研究进展(2024)摘要目前,胃癌是我国最常见和最致命的肿瘤之一,腹膜转移是进展期胃癌患者常见转移或复发方式,预后极差。
近年来影像技术不断进步,CT、US、MRI、PET-CT等影像学检查均用千评估腹膜转移,但对腹膜转移的准确检测,特别是对隐匿性腹膜转移的诊断仍具有挑战性。
随着精准医学概念的提出,影像组学和人工智能技术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并在早期预测胃癌腹膜转移方面具有较大潜能,为胃癌腹膜转移患者的诊治提供了新的手段。
胃癌是全球最常见和致命的恶性肿瘤之一。
根据G LOBOCAN2020的数据,胃癌是世界第5常见的癌症,其死亡率位居第4(1];在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排在所有恶性肿瘤的第3位[2]。
在进展期胃癌中,腹膜转移是常见的转移和复发方式,文献[3]报道显示胃癌患者首次检查时腹膜转移发生率为14%。
伴发腹膜转移的患者预后极差,中位生存时间仅为8~ 13个月[4],约占胃癌相关死亡的60%[5]。
因此,腹膜转移的早期诊断对患者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至关重要。
目前,腹腔镜检查是术前诊断进展期胃癌患者腹膜转移的可靠手段[6],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 ESMO)指南[7]也建议进展期胃癌患者需要进行腹腔镜检查,以明确是否发生腹膜转移,从而指导临床决策。
然而,也有研究指出,近80%进行腹腔镜检查的患者最终结果为阴性[8],其成本效益及运用千胃癌患者的适用范围仍具有争议[9]。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入超声(ultrasound,US入磁共振成像(m 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入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PET-CT)等无创检查逐渐用千临床评估腹膜转移,但传统影像方法在检测腹膜转移尤其是隐匿性腹膜转移(occult peritoneal metastasis,OPM) 方面仍面临挑战。
高强度超声聚焦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权威资料] 高强度超声聚焦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摘要目的探讨高强度超声聚焦(HIFU)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对患者疼痛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
方法 23例淋巴结转移癌患者行HIFU治疗,治疗时间为150-200ms,间隔时间为300-400ms,每点阵发射次数N=8-10次。
每3mm做一个切面,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面到体,完成对整个肿瘤的治疗。
结果治疗后16例患者疼痛部分缓解、明显减轻,占总人数的69.57%,且疼痛评分等级下降至少1个等级;另有3例患者完全缓解、感觉疼痛消失,占总人数的13.04%;3例患者疼痛没有改变,约占13.04%;1例疼痛加重,约占4.35%;治疗后总有效率82.61%。
治疗安全可靠,无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 HIFU治疗淋巴结转移癌无痛、无创,具有良好的止痛、降阻塞感作用,且止痛持续时间长、治疗有效比率高,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对不适宜进行放、化疗或放、化疗不能起作用的晚期体质虚弱患者可提供治疗帮助。
关键词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 HIFU 疼痛生存质量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1],虽然诊断和治疗技术不断提高,仍有大量患者在确诊时或治疗期间出现转移,特别是腹腔、盆腔、腹膜后器官的恶性肿瘤易发生腹膜后淋巴结转移[2,3],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转移淋巴结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融合,因其位置深且邻近或包埋血管、神经而引起疼痛、阻塞等症状,进而影响患者的生存状况。
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的治疗手段有限,外科难以根治;放、化疗又因对其敏感程度和毒、副作用大往往也难以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
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 是一种非侵入性治疗实体肿瘤技术,也是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的有效方法之一,特别是对一些放、化疗不能起作用的肿瘤细胞或对于一些体质虚弱不适宜进行放、化疗的患者,HIFU 能为他们提供重要的治疗帮助。
本文分析23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行HIFU治疗的患者资料,探讨HIFU治疗对患者疼痛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以期达到对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更好的治疗效果。
腹膜后恶性淋巴结肿大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分析
卢一丹;赵锦秀
【期刊名称】《医学影像学杂志》
【年(卷),期】2015(000)003
【摘要】目的:探讨腹膜后恶性淋巴结肿大的超声声像图特征。
方法对80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为研究对象接受超声学检查,对其形态及回声特点进行分析。
结果80例患者均存在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超声对胃癌腹膜后转移诊断准确20例,肝癌15例,胰腺癌6例,结肠癌10例,前列腺癌12例,卵巢癌12例,诊断符合率93.8%。
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超声学表现为淋巴结宽径增大,包膜回声增强不完整,中央回声片状增强,并可以融化成团,L/S为增大。
结论超声声像图可以清晰的显示腹膜后恶性淋巴结肿大的形态及回声特征。
【总页数】3页(P550-552)
【作者】卢一丹;赵锦秀
【作者单位】浙江台州市中医院超声科浙江台州 318000;浙江缙云县中医院超声科浙江丽水 321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5;R445.1
【相关文献】
1.继发于恶性肿瘤的腹膜后纤维化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分析 [J], 孙璨贤;孔芳;陈净;牟利军;冷晓梅;张文;张奉春
2.腹膜后恶性淋巴结肿大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J], 江峰;李国杰
3.腹膜后恶性淋巴结肿大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及其临床价值 [J], 袁大光;那丽莉
4.恶性腹膜间皮瘤的超声声像图特征与误诊分析 [J], 沈锡琳
5.对腹膜后恶性淋巴结肿大的超声声像图特征的观察与探讨 [J], 李妍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晚期胃癌转化治疗的现状摘要晚期胃癌异质性强、预后差,既往治疗策略以系统姑息治疗为主。
转化治疗旨在对初始不可切除肿瘤经综合治疗后,降低肿瘤分期并完整切除肿瘤, 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近期多项大型临床研究已证实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化疗可显著提高晚期胃癌的客观缓解率并延长生存时间。
同时,随着多学科协作治疗的广泛开展和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转化治疗在改善部分晚期胃癌患者的预后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
然而,由于晚期胃癌在局部分期、肿瘤转移部位和分子分型等方面极为复杂,其转化治疗仍存在诸多争议和尚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深度剖析国内外胃癌转化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探讨晚期胃癌转化治疗的现状与临床问题。
关键词胃肿瘤;晚期;转化治疗;免疫治疗;多学科协作治疗胃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临床实践中10%~35%的患者确诊时已发展为不可切除晚期胃癌,5年生存率仅10% [1 ]o肿瘤转化治疗是针对初始不可切除晚期肿瘤,经术前治疗后转化为可手术切除状态的治疗策略。
胃癌转化治疗的核心是通过综合应用术前放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手段, 缩小初始不可切除肿瘤的体积,使原发灶和转移灶均可达到RO切除,最终目标为改善患者生存。
对于晚期胃癌,以往以药物治疗为主,手术只适用于存在出血、梗阻、穿孔等并发症情况。
前瞻性REGATTA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局限性转移晚期胃癌,与单纯姑息性化疗比较,姑息手术联合化疗不能改善患者预后[2 ]o近年来,随着术前精准诊断和治疗、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 , MDT)协作的广泛开展,以及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部分晚期胃癌可通过转化治疗获得RO手术切除,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少部分患者通过转化治疗可达到病理学完全缓解(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 , pCR )的治疗效果。
因此,晚期胃癌通过转化治疗行手术切除的临床效果再次受到关注。
笔者对国内外胃癌转化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系统阐述,探讨晚期胃癌转化治疗的现状与临床问题。
胃癌伴有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术前新辅助化疗倪鹏;那迪【摘要】淋巴结转移是胃癌转移和复发的主要途径,也是胃癌患者预后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关于胃癌淋巴结的清扫范围,D2淋巴结清扫在全球范围内被推荐为标准胃癌术式.目前,预防性No.16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已被否定,治疗性No.16淋巴结清扫目前仍有争议.在没有其他远处部位转移的前提下,局限于No.16 a2/b1淋巴结且排除其他无法根治因素时,推荐做新辅助化疗+D2淋巴结清扫+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PAND).新辅助化疗可以使肿瘤降期,增加R0手术机会,对于新辅助化疗方案,目前推荐使用SP方案—替吉奥(S-1)联合顺铂(CDDP).【期刊名称】《实用药物与临床》【年(卷),期】2018(021)011【总页数】5页(P1207-1211)【关键词】胃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淋巴结清扫;新辅助化疗【作者】倪鹏;那迪【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外科,沈阳11000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外科,沈阳110001【正文语种】中文那迪: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熟练掌握各种胃肠道肿瘤、乳腺肿瘤、体表肿瘤的外科诊疗工作,尤其在胃癌、大肠癌的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方面有独到的见解。
科研方向为胃肠癌腹膜转移机制及术后消化功能紊乱的诊治。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主持国家青年自然科学基金1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
参与课题获中国抗癌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转化学组(筹)组员,中国抗癌协会胃癌、结直肠癌专业委员会成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腹部肿瘤专业委员,辽宁省药品目录评审专家。
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多篇被SCI收录。
胃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70%的胃癌患者来自亚洲,而中国患者占将近1/2[1-2],在我国,胃癌诱发的死亡率高居第2位。
尽管行根治性切除,仍有大部分胃癌患者死于复发和转移。
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腹膜后淋巴结清扫关键技术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结直肠癌病人预后的重要因素。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清扫腹膜后淋巴结有望改善部分病人预后,使其获得长期生存。
现阶段对于有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病人的治疗策略尚未达成共识,故在考虑手术前,应全面评估病人淋巴结远处转移情况,进行必要的影像学诊断。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对结直肠癌行腹腔镜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有望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这也对完善治疗策略方面提出挑战。
淋巴结转移是结直肠癌主要转移方式之一。
据报道,有1/3的结直肠癌病人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高达2%~6%的病人发生腹膜后淋巴结转移(retroperitoneal lymph node metastasis,RPLNM)[1-2]。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结直肠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病人预后较差[3]。
根据第8版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TNM分期,结直肠癌病人出现RPLNM被认为是非区域性淋巴结或远处转移(Ⅳ期),手术清除RPLNM的难度大、风险高,且预后不良[4-5]。
但日本大肠癌研究会(JSCCR)开展的研究认为RPLNM为Ⅲ期,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腹膜后淋巴结清扫(retroperitoneal lymph node dissection,RPLND)有望改善部分结直肠癌病人预后,延长生存期[6-7]。
因此,本文将针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RPLND关键技术进行探讨,包括结直肠癌RPLNM术前诊断、分类、手术适应证、淋巴结清扫范围和手术入路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防治等,以期为临床提供相关参考依据。
1、定义及分类结直肠癌的RPLNM是指癌细胞从原发肿瘤通过淋巴管道侵入腹膜后淋巴结并形成转移灶。
按照第12版日本《胃癌处理规约》,依照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ra-aortic lymph node,PALN)与左肾静脉的关系,将PALN进一步划分为肾静脉上方的No.16a和肾静脉下方的No.16b,并自上而下划分为4个区域(图1),分别为:No.16a1淋巴结位于主动脉裂孔区(宽4~5 cm,被膈肌内侧脚包围),这些淋巴结位于膈肌的正中弓状韧带内。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对预后影响的研
究进展
李洁;孔德亮;朱恩鹏;郭凌帆;李贤思;李奇恒;张春梅
【期刊名称】《癌症进展》
【年(卷),期】2024(22)3
【摘要】胃癌是中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50%,胃癌的治疗仍面临着挑战。
肿瘤微环境是影响胃癌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是免疫微环境中的重要免疫细胞成分,直接或间接参与免疫反应,影响肿瘤的生长和治疗反应,在肿瘤的诊断、生存结局和临床治疗敏感性中扮演重要角色。
近年来TIL成为胃癌预后的热点研究,然而,TIL在胃癌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本文重点阐述TIL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对预后的影响,为胃癌的诊治提供新思路。
【总页数】6页(P233-238)
【作者】李洁;孔德亮;朱恩鹏;郭凌帆;李贤思;李奇恒;张春梅
【作者单位】大理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院;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2
【相关文献】
1.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和树突细胞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2.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与胃癌预后关系的研究进展
3.肿瘤浸润T淋巴细胞对喉鳞状细胞癌预后评估作用的研究
进展4.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联合化疗的老年男性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肿瘤浸润淋巴细胞表达情况及其预后影响因素分析5.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与lncRNA在肿瘤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远端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临床意义武卫鹏;邓靖宇;梁寒;张汝鹏;吴亮亮;张李;侯亚超;谢兴明;崔景利【摘要】目的:探讨远端胃癌各组淋巴结转移的特点,指导远端胃癌根治手术中淋巴结清扫的范围。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4年9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远端胃癌患者773例接受D2(D2+)胃次全切除术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淋巴结转移特点。
结果:773例远端胃癌患者术后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为423例(54.72%),各组淋巴结中发生转移的患者所占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NO.6、NO.3、NO.4sb、NO.5组淋巴结。
N1淋巴结转移率由高至低依次为NO.3、NO.6、NO.5、NO.4d组淋巴结;N2淋巴结转移率由高至低依次为NO.8a、NO.7、NO.1组淋巴结。
50.68%的患者出现NO.8a组淋巴结跳跃性转移。
结论:远端胃癌根治性手术应注意NO.8a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必要时应适当扩大淋巴结的清扫范围。
%Objective:The characteristics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were investigated to guide the range of lymph node dissection during the radical operation of distal gastric cancer. Methods:The clinical data of 773 patients with distal gastric cancer who under-went radical distal subtotal gastrectomy at the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Cancer Institute and Hospital between February 2010 and September 2014 were reviewed and analyzed to infer the potential clinical mechanisms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Results:Among the included patients, 423 (54.72%) had lymph node metastasis. The proportion of metastasis in the patients from the highest to the lowest rate was observed in group NO. 6, 3, 4sb, and 5 lymph nodes. The metastasis rates of the N1 lymph nodes from the highest to the low-est were observed in group NO. 3, 6, 5, and 4d lymphnodes, whereas those of the N2 lymph nodes occurred in group NO. 8a, 7, and 1 lymph nodes. Group NO. 8a lymph node with skipped metastasis was observed in 50.68%of the patients. Conclusion:During radical distal gastric cancer surgery, attention should be given to the possibility of metastasis in group NO. 8a lymph node. Appropriate exten-sion of the lymph node dissection should be conducted when necessary.【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年(卷),期】2015(000)018【总页数】6页(P906-911)【关键词】胃癌;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淋巴结转移【作者】武卫鹏;邓靖宇;梁寒;张汝鹏;吴亮亮;张李;侯亚超;谢兴明;崔景利【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胃部肿瘤科,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市300060;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胃部肿瘤科,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市300060;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胃部肿瘤科,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市300060;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胃部肿瘤科,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市300060;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胃部肿瘤科,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市300060;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胃部肿瘤科,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市300060;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胃部肿瘤科,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市300060;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胃部肿瘤科,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市300060;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胃部肿瘤科,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市300060【正文语种】中文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以远端胃癌最多见。
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程度,为外科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方法对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2000年1月1日-2011年6月30日外科住院的胃癌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生存分析,共483例,其中实施根治切除术187例,姑息切除术93例,剖腹探查及未手术203例,ct诊断腹膜后淋巴结无肿大者217例,肿大者266例,用spss13.0软件的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来评估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程度。
结果全部患者、姑息切除组、剖腹及未手术组组内腹膜后淋巴结无肿大者与肿大者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77.13±2.66月、19.73±0.62月、10.16±0.96月vs10.83±0.46月、12.62±0.42月、9.34±0.26月,前两者差异显著,后者无显著差异。
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组内姑息切除与剖腹及未手术组平均生存时间12.73±0.42月vs9.34±0.26月,腹膜后淋巴结无肿大组内姑息切除与剖腹及未手术组平均生存时间19.68±0.63月vs10.16±0.96月,均差异显著。
结论不论实施何种治疗,腹膜后淋巴结无肿大者平均和中位生存时间显著好于肿大者;胃癌晚期患者不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与否,姑息切除者要好于剖腹及未手术者;实施根治切除时应摘除腹膜后肿大淋巴结。
【关键词】胃肿瘤;腹膜后;淋巴结;预后
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是胃癌重要转移方式,也是手术不能彻底切除肿瘤的重要原因,鉴于目前ajcc和uicc认定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为m1
期,即远处转移,但并不认定丧失根治切除机会,因此判断胃癌患者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与否极其重要,已经有学者通过超声、薄层螺旋ct及mri等手段对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做了大量研究,认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是转移的重要表现形式,可以作为判断转移的重要依据。
作者通过对2000年1月-2011年6月所在单位外科住院的ct诊断腹膜后淋巴结肿大与否且实施不同治疗方式的胃癌患者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并进行生存分析,探讨对预后的影响程度,为手术及预后分析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疾病数据库中2000年1月1日-2011年6月30日外科住院并有胃镜检查及病理学诊断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共483例,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
男352例,女131例。
根治切除组187例,姑息切除组93例,剖腹探查及未手术组203例,下部胃癌243例,中部胃癌85例,上部胃癌151例,全胃癌4例。
差低分化425例,中高分化58例,年龄32-85岁,平均年龄59岁。
大体类型borrmannⅰ型3例,ⅱ型150例,ⅲ型267例,ⅳ型46例,早期胃癌17例。
280例手术切除组病理标本显示胃壁浸润深度t1期11例,t2期61例,t3期133例,t4期71例,剖腹及未手术组11例患者未接受辅助化疗,其余472例患者均实施按病期的规范辅助化疗。
1.2 方法
1.2.1 收集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病历资料中腹部ct报告,并调出
ct检查存盘资料再阅片,最后分析判断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情况。
ct 判断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的标准是淋巴结直径达到10mm,淋巴结特征可以为单个、聚集或融合。
ct为emotion duo simens多排螺旋ct,扫描方式层厚均为8mm,重建层厚4mm,平扫加增强,增强扫描动脉期在注射造影剂后25-30秒,门静脉期在50-60秒,延迟期在110-120秒,扫描部位均为从膈肌食管裂孔水平至髂脊连线水平。
所有患者ct扫描参数一致且均符合标准,扫描结果可以采纳。
1.2.2 记录手术切除的280例标本病理学检查报告中胃壁浸润深
度的报告,即t分期。
1.2.3 记录根治切除组内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组摘除的淋巴结数及
病理学检查之转移的淋巴结数。
1.2.4 本研究随访截止2011年8月30日,随访记录自入院诊断至随访截止时的生存时间。
先对临床资料进行基本特征分析,以判断病例资料是否一致,即可比性,再用spss13.0软件kaplan-meier 法进行生存分析,目的是比较根治切除组、姑息切除、剖腹探查及未手术组内腹膜后淋巴结肿大与无肿大组累积1、3、5年生存率和平均生存时间、中位生存时间的差异。
再比较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组与无肿大组内姑息切除与剖腹及未手术组累积生存率、平均生存时间和中位生存时间,评价晚期胃癌姑息切除是否有意义。
2 结果
2.1 根治切除组、姑息切除组、剖腹及未手术组患者的性别、癌肿部位、病理组织学类型及年龄等基本特征比较,无显著差异,资料
有可比性。
结果见表1。
2.2 所有483例患者中ct检查腹膜后淋巴结肿大266例,无肿大217例,其中根治切除组无肿大183例,肿大4例,姑息切除组无肿大22例,肿大71例,剖腹及未手术组无肿大12例,肿大191例。
根治切除组内4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患者共摘除腹膜后淋巴结11枚,其中腹腔动脉根部以上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9枚,病理转移7枚,邻近胰腺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2枚,均转移,总转移率9/11。
2.3 腹膜后淋巴结肿大与病理组织学类型、大体类型、t分期及癌肿部位均有关,统计学有显著差异。
病理组织分化差、borrmannⅲ和ⅳ型、胃壁浸润深及中上部胃癌易出现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见表2。
2.4 除根治切除组外,姑息切除组和剖腹及未手术组累积3年生存率0%。
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和无肿大组内姑息切除组平均和中位生存时间显著长于剖腹及未手术组,表明不论是否存在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姑息切除要好于剖腹及未手术。
姑息切除组内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组平均和中位生存时间要显著低于淋巴结无肿大组,统计学显示差异显著,非根治切除的晚期胃癌患者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组平均和中位生存时间显著低于无肿大组,同样,全部483例患者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组要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肿大组,表明不论实施何种治疗方式,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组生存时间要显著差于无肿大组。
3 讨论
转移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首要因素,淋巴结转移是最主要转移方
式。
胃周围区域淋巴引流极其丰富,淋巴转移形式亦极其复杂,但最终区域淋巴引流至腹主动脉旁淋巴结,也即腹膜后淋巴结。
研究表明,进展期胃癌的胃周区域淋巴结转移率约65%以上,上部癌可高达80.1%,中部癌约62.6%,下部癌约67.8%,但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率文献报道差异较大。
早期胃癌出现淋巴结转移几率显著低于进展期胃癌,但是有无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早期胃癌预后的最主要独立危险因素,转移与浸润深度相关。
文献报道,黏膜内癌胃周区域淋巴结转移率约6.4%,黏膜下癌则有9.7%-42.3%,但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极少,不超过0.3%-1.0%。
进展期胃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与胃壁浸润深度、大体类型、病理组织学类型等病理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随着浸润深度增加,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几率随之增加,borrmannn分型和癌细胞分化程度亦是高危因素。
但早期胃癌的癌肿大小、分化程度、大体类型与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是否有关尚未发现相关报道。
詹文华等对126例进展期胃癌实施清扫或摘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后发现,t1、t2、t3、t4期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分别3.8%、22.3%、46.8%和32.6%,腹膜播散阴性者16.3%,阳性者69.5%。
研究表明,随着淋巴结直径增加,转移率明显上升,15mm 则达82.6%,仅有10%左右胃癌转移淋巴结直径70岁的晚期患者实施姑息切除手术。
本研究发现,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和无肿大组内姑息切除组平均和中位生存时间显著长于剖腹及未手术组,且姑息切除组和剖腹及未手术组基本资料一致,有可比性,表明不论是否存在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姑息切除要好于剖腹及未手术。
总之,不论实施何种治疗,腹膜后淋巴结无肿大者平均和中位生存时间显著好于肿大者;胃癌晚期患者不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与否,姑息切除者要好于剖腹及未手术者;实施根治切除时应摘除腹膜后肿大淋巴结。
参考文献
[1] 詹文华,韩方海,何裕隆,等.进展期胃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清扫对临床结局的影响.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6,9(1):17-22.
[2] 陈峻青.日本胃癌处理规约第十三版重要修改内容简介.中国
胃肠外科杂志,1999,2:ⅰ-ⅳ.
[3] 王小平,蔡建春,张海萍,等.16层ct对进展期胃癌术前分期的价值.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7,41(5).
[4] habemann cr,weiss f,riecken r,et al.preoperative staging of gastric adenocarcinoma:comparison of helical ct and ell-dosecopic us.radiolongy,2004,230:465-471.
[5] 马莉,杨国仁,付政,等.18f-fdg pet/ct显像监测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的价值.中华核医学杂志,2009,29(3):167-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