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巧妙构思
- 格式:docx
- 大小:18.08 KB
- 文档页数:2
怎样写作文-怎样构思怎样写作文(七):怎样构思(5篇)第一篇:文章的宝塔结构(李白坚)我们的生活是一段一段的。
以吃饭为例,总是先做饭炒菜,把饭菜端上桌子,放好碗筷,再享用;即使以吃一口饭菜为例,也可以分为张嘴、把饭菜送入口中、咀嚼、下咽。
以上课为例,总是先打预备铃、再打正式上课铃、教师走进教室、开场白、讲课、下课铃响、宣布下课、教师离开教室、下课。
即使是教师"走进教室"这个动作,也还可以分为听到上课铃、教师开步走向讲台、站定、略略整理他的教科书和教案、立正,扫视学生、面向大家问好、同学们向教师问好,教师说"请坐"、开始上课这样几个段落。
只要你仔细观察生活,就会发现,生活简直就象是宝塔、象是高楼,象是火车的车厢、象是竹竿的竹节,永远是一层层、一段段、一节节的。
生活的段落,决定了作文的段落。
因为作文是生活的反映,所以,作文也必须有段落,有层次,这样才能确切地反映生活。
许多同学作文时不喜欢或者说不善于分自然段,文章一开头,就再也收不住了,一页写完,还没有分一小段!密密麻麻,漆黑一团,仿佛要把人闷死!不分段的文章,是不爱护读者的表现。
何以见得?因为文章没有段落,就等于没有让读者换一口气的标记。
在读这样的文章时,必须先深深地吸一口气,拼着命往下读才行。
我的肺活量是很大的,但是,读了三四行,也已面红心跳,上气不接下气了。
有不少同学的文章也是分段的,那可以叫做"老三段",就是永远分为"开头"、"中段"、"结尾"这么三段。
虽然这样的文章比"一泻千里"或者"一气呵成"或者"漆黑一团"或者"密不通风"要好些,但是还是不够完美。
因为事实上,即使一个大段也是还可以分为许多的小段来的。
就譬如一个人,基本上可以分为头部、上身和下身,但是,仅仅头部就又可以分为头发、额头、眉毛、眼睛、鼻子、嘴巴、下巴、胡子等等一样。
《记叙文》讲义一、记叙文的定义与特点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记叙文有以下几个特点:1、真实性所记叙的内容通常是作者亲身经历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事情,具有较强的真实性。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真实并不等同于生活的原样照搬,而是经过作者的筛选、加工和提炼。
2、叙述性通过对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的叙述,以及对人物的活动、经历的描述来表达主题。
3、生动性记叙文往往会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如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让读者能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4、主题明确虽然记叙文侧重于叙述,但也有明确的主题思想,作者通过所记叙的内容传达出一定的情感、观点或道理。
二、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文一般包含六个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1、时间明确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有时精确到年、月、日、时,有时则是一个大致的时间段,如“小时候”“去年夏天”等。
2、地点指出事件发生的地点,可能是具体的某个场所,如“学校操场”“_____的家里”,也可能是较为宽泛的区域,如“乡村”“城市”。
3、人物记叙文的核心之一就是人物,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4、事件的起因交代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或背景。
5、经过详细描述事件发展的过程,这是记叙文的主体部分。
6、结果说明事件的最终结局。
这六个要素在记叙文中缺一不可,它们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事件。
三、记叙文的分类根据内容和写作目的的不同,记叙文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写人记叙文以人物为中心,通过描述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品质和精神风貌。
例如,《我的老师》通过回忆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对学生的关心等方面,塑造了一位认真负责、关爱学生的老师形象。
2、叙事记叙文侧重于叙述一件或几件完整的事件,在叙述过程中揭示主题。
比如,《一次难忘的旅行》讲述了旅行中的所见所闻、所经历的困难和收获,表达了对旅行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记叙文高分攻略一、生活要内化内化的生活是记叙文的沃土。
记人写事多是来自生活。
命题贴近生活,引导关注生活,这是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趋势。
如湖南卷作文题中,04年提示说:你对家庭教育,一定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05年要求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06年要求联系你的感受和认识 ;07年要求联系自己的感受和实际 ;08年要求根据自己阅读诗句所体会到的意境与哲理,联系现实生活。
因为《考试大纲》要求情感真挚,而文中表达的最真切的感受往往来自最真的生活。
可是,不少同学往往认为自己没有生活,其实这有点骑驴找驴的味道。
因为活着也就生活着,生活并不外在于生命。
生活之于作文,只有内在于生命的、心灵的,才有真正的意义。
面对于相似的生活,有的人无话可说,有的人滔滔不绝,有的人说的尽是废话陈言,有的人则出语惊人,振聋发聩。
(潘新和语)这里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对生活的理解、感悟和想象等能力的强弱。
因此,我们要关注自己内在的生命化的、心灵化的生活;要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从中发现真善美,撷取生命化的、个性化的生活来写。
近年高考优秀作文大都写的是内化了的生活。
如08年上海高考惟一的满分作文《他们》,写的是农民工的子女进城读书事,作者不仅写出了对他们的同情、关注和期盼,更写出了他们的变化和希望,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高度关注和内化。
内化生活的过程,就是体验生活、思考生活,发现真善美的过程。
作为成年或即将成年的考生,应该有这样的能力。
上海考生是如此,福建的、浙江的、江苏的、湖北等地的考生也是如此。
如写外婆《浸泡过的陈山楂》、写乡村农民的《感悟乡村》、写对奶奶产生《好奇心》的、写外公、外婆的《举手投足之间》等等。
对生活感悟的深刻、细腻,是写好记叙文的基础,也是提升记叙文得分档次的重要法码。
二、立意要深刻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旨。
意立得如何,不仅关系到文章的格调和品位,还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
阅卷专家认为高分的标准是文章的思想性,立意的高低就是得分的高低,文章只要富有感情,就一定能获得高分。
写作任务指导——精巧构思,让叙事引人入胜【相关知识】叙事,是记叙文的主要功能。
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描述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要想把一件难忘的事生动地描述出来,做到引人入胜,需要注意如下方面:1.一锤定音的开头即开篇两三句或点出记叙重点,埋下行文线索;或明确主题思想,奠定感情基调。
这样的开头,简洁洗练,直截了当。
《回忆我的母亲》一文的开头,堪称一锤定音的典范。
首句“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交代写作缘由,次句先以“我爱我母亲”定下感情基调,再用“特别是她勤劳一生”点明主旨。
短短两句,即成为全篇回忆母亲优秀事迹的十分清晰的总枢纽。
2.一线串珠的结构即根据内容特点选准恰当线索,串起表现主旨的材料。
一线串珠式的基本框架是由实物引起话题——就实物陈述往事——因实物抒发感情。
如写作《我的视线》,可以以一把蓝色雨伞作为穿越时空的线索,文章构思时截取这一代表亲情之爱的雨伞,从母爱和对母亲的爱的角度落笔,流露出的是浓浓的情,感人至深。
3.一波三折的情节“文似看山不喜平”,一篇记叙文倘若平铺直叙,似无浪平湖,必索然无味;倘若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便能深深地吸引读者。
具体写作时,可以使用抑扬法、巧合法、误会法、悬念法、突转法,等等。
比如下面的文字:我搬出早已准备好的竹鸡笼,开始收拾我的“战利品”,共有28只。
我窃喜不已,这么多麻雀,该怎么办呢?“专烤鸟腿,蘸盐巴吃准香,或者去皮毛剁碎,加香葱爆炒味道岂不更好?”想到这儿,我禁不住垂涎三尺。
心动不如行动,我抱着鸡笼就往厨房跑。
“你干什么?快放了它们!”身后传来爸爸厉声的呵斥声,吓得我赶忙放下了手中的鸡笼。
本段用的是突转法,本来已经想好怎么吃鸟了,却因爸爸的到来显现转机。
这样写,使文章的主题变得积极向上,给人以正确的思想启迪,值得称道。
4.一字传神的细节人物性格的塑造、作者感情的抒发,都离不开一字传神或一针见血的细节。
细节描写,即抓住作品中人物、事件、环境的某一局部特征和细小环节展开具体而又深入的描写。
记叙文训练——构思篇优秀的记叙文正如精彩的影视作品:情节精彩,故事性强,悬念重重,能引人入胜……或者说,记叙文是用来讲故事的,它的本质特点是故事性。
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在进行记叙文训练时就要人为地去区分写人或是叙事,因为太多时候它们是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只是各有侧重而已。
所以,我以为一篇成功的考场记叙文,应该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其一,能够将题目演绎成一个故事,并且用故事表达出一种思想。
其二,能够注意挖掘典型形象的意义,能够注意打造精美细节。
其三,开头,多一点点题的技巧;主体,多一点情节的突变;结尾,多一点心思深化主题。
经典回顾上学只要半小时秦明那年,我来到秦岭一所希望小学支教。
上第一节课的时候,面对新来的老师,孩子们显得很拘谨。
我为了活跃气氛,问道:“同学们,告诉老师,你们来上学都要花多长时间?”安静的教室一下沸腾了,孩子们都认真回忆起来,争先恐后报出了自己上学所需的时间:最远的要一小时,最短的也有半小时。
“好,”我暗想路程并不是太远,微笑着说,“来了就要好好学习!”那天我一口气为孩子们上了七节课,虽然累得快趴下了,可我还是很开心,因为孩子们很好学,他们明亮清澈的眼睛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
放学时,我想,等孩子们一走,学校就冷清了,山里头,除了山还是山,不如趁天色还早,把孩子送回家去,顺便可以家访,摸摸学生的情况。
我问:“刚才谁说自己上学只需要半个小时呢?”“老师,是我!”一个个子不高的小女孩站了起来。
“今天老师送你回家,顺便去你家看看。
”我说。
“老师,我……”小女孩话到嘴边又吞了回去,泛红的脸上写着惊慌。
我笑了,安慰小女孩说:“我知道学生都怕老师家访,放心,老师不会说你坏话的!”一句话逗得全班同学都笑了。
路上,小女孩在前面带路,我问她喜不喜欢读书?她点点头,小声地说喜欢。
聊开了,她告诉我,说她回家后还要拔草,喂猪,照顾弟弟。
我听了,心里酸酸的,才12岁的小姑娘,却承载了这么多家庭重担。
天色开始暗下来,我不止一次看表,从出发到现在,已经超过一个小时了,她家怎么还没到?我每次问小女孩,她总是小声地说就在前面。
记叙文如何巧妙构思作文构思的几种方法1、笔锋突转法。
编故事时,故意顺着某个方面发展下去,层层递进,直到情节高潮时,笔锋突转,来一个180度的大转弯,顿起波澜,一下子把读者带到意想不到的境界。
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当路瓦栽夫人为偿还女友的项链而穷尽一生艰辛时,女友借给她的项链竟然是假的。
不仅文中的主人公大吃一惊,就连广大的读者也感到意外,这突转的一笔,既增加了情节的波澜,又引人深入地思考。
2、蓄积突转法。
所谓蓄势,指的是使人物的情感、行为或事情的结果向完全相反的方向转折的一种构思方法,是增强文章吸引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它—般包含两大部分:“蓄势在前”和“逆转在后”。
即先形成一种思维定势,然后逆转,突然打破积蓄已久的定势,从而造成一种久蓄而猝发的艺术冲击力。
这样在浓墨重彩蓄势的基础上,陡然逆转,造成感情上的大转变,既深化了主题,又增强了艺术魅力,很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3、抑扬相生法。
“抑”是压低、否定,“扬”是振发、褒扬;“相生”是说文章要有“扬”有“抑”,相互生发,富于变化。
其中常见的是“欲扬先抑”,即对人欲表扬而先批评,对事欲说对而先说错,对物欲说好而先说坏。
当然“抑”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充分的“扬”,如果运用得体,也能使文章摇曳多姿,翻出新意。
4、巧设悬念法。
悬念,是引起读者急切期待心理的一种艺术手段,运用这种方法,往往是把正在发展的主要情节或尖锐的矛盾冲突阻遏一下,暂时不把情节发展的结局告诉读者,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期待心理。
为了创设好的悬念效果,作者在写作时往往插入好多情节,紧紧攫取读者希望探得事情结果的心理。
5、创设误会法。
社会生活充满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生活,人与人之间也充满矛盾,矛盾的产生有多种,其中也有因误会产生的。
如果能扣住因误会而产生矛盾这一点进行叙事,就能把事件叙述得曲折生动。
治学之法2013-12记叙文巧妙构思六法文/姚成俊朱光潜先生曾说:“构思是作文的第一步。
”面对作文,我们有些人往往皱眉蹙额,仍思维不畅,笔调枯涩。
有些人则能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
究其原因,只是前者在构思中不善于调动自己掌握的知识。
构思,就是根据题目的要求,把自己已有的一些材料和思考的过程,经过一番精细的推敲,编织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写作构思要注意三点:第一,舍得花时间。
构思是作文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舍得时间认真思考,构思好了就会一气呵成,取得美不胜收的效果。
第二,紧扣题意。
构思的内容很多也很杂,而所要选择的内容必须符合题意。
构思定位准确,构思时的材料无论多少,但必须要符合题意。
第三,精巧。
构思的过程是一个去粗取精的过程,在作文时可用的材料很多,必须有目的地选择。
如何使自己的构思精巧呢?下面就介绍记叙类作文构思的六种方法,以期为广大高中学生写作提供一点有益的借鉴。
一、一线串珠法“流水账”是记叙类作文写作的大忌,究其原因,主要是作者缺少连缀典型事件的功力。
如果作者能在文章“明晰的发展脉络”这根红线上,巧妙地缀上几颗闪亮的事件“珍珠”,就能逐层拓展开文章丰富的内涵,使文章迸射出强劲的纵向穿透力。
如,《父亲的军大衣》以“军大衣”为线索,在这根红线上,作者巧妙地缀上了三颗闪亮的事件“珍珠”:(1)“救命之衣”;(2)“温暖之衣”;(3)“爱心之衣”。
三颗事件珍珠,巧妙的纵向连缀,逐层拓展开父爱丰厚的内涵,给人以丰满的审美享受,很有借鉴价值。
二、暗设悬念法悬念是指在文章的开头或文章中提出问题,摆出矛盾,或设置疑团,以引起读者对人物命运、矛盾冲突的关注,使其产生急切期待,欲知后事的心理。
例如,《驿路梨花》,文章处处设疑,或隐或现,波澜起伏,摇曳多姿。
文章中以小茅屋设置伏笔,小茅屋的主人是谁暗设悬念。
读者随着文章情节的起伏和感情的波澜,分明感受到了雷锋精神已经深入人心。
这样写,使得文章波澜起伏,不仅使读者印象深刻,而且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记叙文写作的十种技巧记叙文写作的十种技巧巧设悬念把文章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先在前面作一个提示,但不马上解答,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兴趣,产生急于看下去的迫切心情,这样文章的开头,我们称为巧设悬念。
它的好处是能避免结构上的单调,使文章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一线串珠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
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一条线。
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实物、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以及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无论采取哪种线索,都必须从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灵活巧妙地确定。
以小见大以小见大,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的方法。
生活中有些材料看起来似乎很平常,但却包含了深刻的意义。
“一滴水也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
只要善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小材料同样能反映深刻的主题。
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穿插流动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些与情节相关的内容,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这种用在谋篇上的手法,叫穿插流动。
穿插流动的手法,是插叙的一种特殊用法。
如吴伯萧的《难老泉》和翦伯赞的《内蒙访古》,前者记叙山西晋祠难老泉的景物时,不时穿插文史资料、传说故事;后者描写内蒙风光和古迹时,插入文献和历史事实。
这些插入,不仅能使文章的内容丰富,而且增加可读性。
玉安忆的《雨,沙沙沙》记叙一位姑娘在雨夜没搭上末班车而走回家,一路上思绪流动,文章就多次插入这位姑娘心灵深处的意识活动,反映了姑娘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篇文章也是运用了这种手法。
当然,一篇文章中的穿插也不宜大多,过多的穿插也会影响文章本身的连贯性。
粗笔勾勒粗笔勾勒法就是用寥寥的几笔重点勾勒出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征。
采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可以对人物的身材、体型、衣着、容貌、神情、姿态、风度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作简要的勾勒。
运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要抓住人物的最主要的特征,用朴实的文字简略地写出来,不宜用过多的形容词、过多的比喻。
记叙文写作要点总要求:立意新深,蕴含丰富,记事生动,状景生辉,抒情动人。
1、要写自己最熟悉的,不要轻易虚构编造。
编造的往往是想当然的人和事,太简单,不可能有生动的细节,鲜活的场景,难感人;再说,大段或整篇的虚构,你的年龄、经历、学识还不能胜任,往往捉襟见肘,多有漏洞却不自觉,常常是自己觉得成立,人家却看出不真实甚至看成了笑话,本想文章感人,结果是南辕北辙。
2、要轻情节叙述而重情景描写,不要在过程上折腾,千万不要在漫长单调的情节叙述中追逐得瘦骨嶙峋,要善于精选一两个、两三个“点”——生动鲜活的情景,或富于魅力的细节,去描写得血肉丰满,并且一定要在感人之处泼墨如洗,非感人之处惜墨如金。
3、要能激起感情波澜或能引发理性思考,也不要只是记叙,不妨结合记叙的人事再有些抒情与议论。
?记叙文构思1、立意新颖深刻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或主题,要做到深刻,就要仔细审题,推敲材料,善于由少见多、以小见大,善于联系实际探究本质,见他人之所未见。
例文借鉴:往上走,往下走一扇厚厚的铁门“不合时宜”地成了这个单元的守门神。
可惜的是没人对它有好感。
我从此得多拿一把钥匙,提着满篮子菜的家庭主妇只得停下步子,放下菜篮子,然后开门;老婆婆面对这扇门好像面对一座山;夜归人得摸黑掏钥匙……好似所有的矛盾都由这扇忠实尽职的铁门引起,它委屈地承受着种种埋怨。
不过,一件小事总算使它的名声好了一点。
一位老婆婆因提的东西太多而无法开门,刚好下楼的小伙子从里面开门后帮着老婆婆提了重物。
此后,老婆婆逢人便说:“多亏了那伙子,也因为那门呀!”原来真正的不方便还另有原因。
假如两人一起走到楼梯口,谁先去开门?假如两人一前一后下楼,走在前的是不是开门后等着后面的呢?假如哪一次谁忘了关门,是怪张三还是李四?存在不便,存在抱怨,其实是因为人们缺乏交往,缺少因交往而产生的好感,感激,信任,体贴……从那以后,人们可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改变。
一天早晨,我正急急地走下楼,从楼层的缝隙间瞥见一位阿姨也在往下走。
记叙文写作:巧妙构思
记叙文写作:巧妙构思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写记叙文时如果平铺直叙,就像一马平川上看风景,读来没有趣味;如果叙事
曲折回旋,跌宕起伏,就能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1.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设置悬念,就是有意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以引起读者追根究底的兴趣和牵肠挂肚的期待。
如石繁的《老师给我写情书》,题目就让人不解:“老师怎么能给学生写情书呢?”迫不及待地看下去才知道,文中的“我”常为自己的相貌苦恼,这时,“我”收到一封情书。
情书中说,他倾情于自己已经很久了,很想将来在美丽的大学校园和“我”牵手漫步,但现在需要的是双方一心一意,努力学习。
这封情书没有署名。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这件事
情也忘记了。
待好多年过去,“我”携夫带子拜访自己的中学老师,情书之谜终于解开。
原来是老师为了给自卑感
强的“我”以信心,特意写了这封“情书”。
这种写法主要作用是抓住读者的心,使文章情节发展具有吸引读者关切、引人入胜的魅力。
2.制造误会,掀起波澜
所谓“制造误会”就是利用作品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最终释疑解扣。
在情节曲折发展的过程中,人物形象也不断地被丰满和立体化,而作者的感悟,作品所要表现的
主题也会在最终释疑的过程中自然展现。
唐继柳译的《20美金的价值》,写一位爸爸晚上回家,五岁的儿子问他一小时挣多少钱,他回答说20美金。
之后,儿子小心翼翼地向他提出借10美金,爸爸很生气,他认为孩子要钱
第1页共2页
是为了买玩具,于是发了一通火。
后来他觉得自己过分了点,再说儿子平常很少要钱,他来到儿子的房间,向儿
子道歉。
儿子看到爸爸不生气了,便欢叫着从枕头下拿出一沓被弄皱的钞票,慢慢地数着。
爸爸一看又气了:“你有钱,怎么还要?”儿子说:“我现在有20美金了,我可以向你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你早一点回家——
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爸爸误会了儿子,原来儿子向自己借钱,是为了达到这么一个目的啊!因为有了两次误会,文中才不显山,不露水,直到结尾,才一下子抖出主旨来,让我们吃了一惊。
写记叙文,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制造误会”,可以有效地推动情节向作者需要的方向发展,并且形成文章波澜,使文章更生动。
3.抑扬转换,体现人物形象的变化
在记叙文写作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非常重要,如果该人物在文章一开始就已经表现出他的全部特征,那么后文的讲述就完全在读者的意料中发展,文章就显得很平,难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而如果作者先带领读者对某
人物有一个初步且不完整,甚至反面的认识,然后通过事件的发展展现真正的人物形象和个性,让读者自己推翻
原先的印象,重新确立对人物的认识,那么读者对该人物形象就会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抑扬转换”就是其中很重
要的一种手法。
“抑扬转换”,就是指在文章中对所写的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陡然一转的一种艺术手法。
运用这种方法来构思写作,往往可以使文章波澜陡起,摇曳多姿,从而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
一村”的佳境。
记叙文作文指导要让学生对情节进行巧妙构思,学会美化情节,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将引人入睡的状况变成引人入胜的境界,让笔下的事件趣味盎然,令读者印象深刻。
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