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框架下文学翻译的性别问题
- 格式:pdf
- 大小:717.69 KB
- 文档页数:2
从女性主义翻译观看性别歧视女性主义翻译观强调从女性主义角度来凸显女性特征,谋求身份认同,获得平等话语权等理论主张以反对长久以来的性别歧视问题,为传统翻译观开拓了新的视野,扩大了翻译研究领域。
本文以女性主义翻译观为出发点,通过对杨绛小说《洗澡》英译本分析研究,揭示翻译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启发人们对翻译中性别问题的思考,进而引起社会对性别歧视的关注。
标签:女性主义翻译观女权运动性别歧视话语权平等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国际译学界发生了一场范式变革: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翻译研究的领域开始涉及到各种视角下介入的译学变革:多元系统论、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纷纷登台。
这无疑开启了后现代语境下的多元化翻译研究格局。
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从此应运而生,它着眼于从女性主义的性别视角来看待翻译研究,重点揭示翻译领域中性别歧视的现象。
期间涌现了诸如雪莉·西蒙(Sherry Simon)、路易斯、冯·弗罗托(Luise V on Flotow)、芭芭拉·戈达德(Babara Godard)、劳丽·钱伯伦(Lori Chamberlain)等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及实践家。
通过分析女性和翻译在父权社会中的相关和相似性得出:女性和翻译一样,长久以来在父权社会中处于边缘化从属地位,没有公平的话语权,受到性别歧视,因而主张采取相关翻译策略以彰显女性身份,谋求身份认同及平等的社会及政治地位,消除翻译中的性别歧视,发展一种性别平等的语言。
这对传统的翻译观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本文以《洗澡》英译本为例,从女性主义翻译观的视角来解读性别歧视问题,探讨了性别歧视对翻译作品的影响,揭示文学翻译作品中渗透的性别歧视现象,强化大众的平等性别意识。
二、女性主义翻译观20世纪80年代后,女性主义受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学影响,重新审视西方文化传统,从最初反抗男权压迫发展到在各个领域全方位推翻“男尊女卑”的性别定型论和性别歧视的社会问题。
性别与翻译——论性别与翻译的结合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发布时间:2010-03-19 浏览次数:摘要:本文首先回顾了性别与翻译实践、翻译理论及翻译批评的结合在西方的发展状况,然后通过梳理国内发表、出版的关于女性主义翻译的文章和书籍,讨论了性别与翻译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
作者认为,国内性别视角下的翻译研究还主要处在梳理和介绍阶段,中国译论研究者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运用于中国的情境中,进一步发展、丰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和女性主义翻译批评的研究还不多。
而在中国的翻译实践中,作者认为有女性主义意识的女译者在翻译中体现了其性别意识。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性别视角,翻译理论,翻译实践,翻译评论,女译者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eminist translation in the west from the aspects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theory and critics and then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joint study of gender and translation in China by combing all the papers and books on translation from a gendered perspective published in China. The author finds that in China the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theory from a gendered perspective are still in the stage of introducing western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and only a few researches have been done to apply the theory to th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practices in China. The author also finds that the Chinese female translators with gender consciousness have shown their gender awareness in their translation.Keywords: feminist translation, gendered perspective, translation theory, translation critics, female translators自90年代翻译研究发生“文化转向”以来,从文化视角进行的翻译研究日益深入,结出了累累硕果。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第 25 卷第 1 期 (Social Sciences)Vol.25 No.12016女性主义翻译中的性别隐喻与创造性叛逆李志云,姜伊敏(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80)摘要:作为女性主义和翻译理论的结合体,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不可避免地具有极强的政治性和目的性。
女性主义译者突破了传统的译作及原作的阶级等级地位,彰显了译者主体性,提高了女性在翻译界的地位并使人们深刻认识到翻译活动本身的意义。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创造性叛逆”有着颇深的渊源,本文总结了女性主义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三个特点。
即使女性主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一些看法太过主观,并且具有政治意图,但不可否认的是女性主义翻译观依然对翻译理论与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性别语言;“创造性叛逆”中图分类号#1046 文献标识码:A一、女性主义与翻译中的性别隐喻众所周知,所有的翻译,都是不可能百分之百与原文相同的。
译文则因此被认为是有缺陷的,被认为对原文的模仿,甚至被称为是更低等的模仿。
正是翻译的地位的特殊性,才得以在一定程度上与"女性"在自身等级结构中的地位形成共鸣,这就是一他们在各自的阶级等级中所处的劣势地位。
但这也为他们的联合提供了可能性。
张伯伦在其著作《翻译中的性别隐喻》中就曾分析过翻译与性别的渊源!原文被比作“贞洁的少女”,译文则是“情 妇”或者“不忠的恋人”;翻译行为被比作“性”,比作“强奸”。
从中世纪的欧洲开始,翻译便成为女性进入文学领域的最快途径。
而到了近代,翻译更是成为了一种令女性快速进入政治领域的辅助工具。
1970年,Kate Millett (凯特.米勒特)在其著作Sexual Politics(《性别政治》)中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同政治理论联系在一起,为女性主义翻译的政治化奠定了基础。
翻译与性别之间的关系自20世纪90年代翻译研究发生“文化转向”以来,从文化视角进行的翻译研究日益深入,结出了累累硕果。
性别与翻译的结合,正是这次转向后文化研究与翻译研究联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翻译研究一个日益突出的发展方向。
这里的“性别”,指伴随着女性主义运动逐步发展起来的“社会性别”(gender)概念。
女性主义认为性别有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之分,生理性别与生俱来,社会性别则由社会、文化因素后天塑造而成。
“性别”在语言中可以理解为自然的性别差异(Sex difference)和社会的性别差异(Gender difference),语言的性别差异很早就为语言学家所注意。
从20 世纪60 年代中期起,语言学家们开始对语言和性别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他们借用社会学常用的统计调查方法,调查分析人的性别因素对语言的影响。
分析表明,性别因素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行为,女性无论从语音、词汇还是语法方面,都更注重语言的准确性,更注意语言的文雅、含蓄和委婉。
同时,夸张修饰语的应用和语调的变换,也显示出女性语言中含有较多的情感因素。
传统的翻译观建立在原作/复制、作者/译者等二元对立基础上,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拆解了二元对立,认为原作与译作、作者与译者等概念存在于一个连续体中,翻译和其他形式的写作一样,都是有意义的流动性的创造。
因此,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中,翻译是生产(production)而非再生产,是为体现女性而在女性文本中的重写,是和女性主义写作一样的背叛、交换、诠释、发明、转换和创造。
有性别意识的批评者通过研究大量译文,发现了女性主义作品在翻译中的变形。
例如,通过研究波伏娃《第二性》的英译本,女性主义批评者发现《第二性》的译者按自己的兴趣对原文进行了剪裁,使波伏娃在译文中被扭曲。
毋容置疑,译者性别的确会是影响翻译的一个重要因素。
女性译者更偏向于选择女作者的作品进行翻译,在翻译她们的作品时也能更加投入。
中国语境下的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语境下的女性主义翻译研究,通过深入分析女性主义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和影响,揭示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在中国语境中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跨文化交流的深入,翻译作为语言和文化交流的桥梁,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在这个过程中,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不仅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也为中国语境下的性别平等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首先回顾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起源和发展,梳理其在中国语境下的演变历程。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深入探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和实践方法,分析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案例和效果。
本文还将关注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在中国语境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其对中国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进一步推动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在中国的发展,促进性别平等和文化交流,为构建更加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概述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作为翻译学与女性主义研究的交叉领域,旨在重新审视和构建翻译实践与理论中的性别关系。
该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兴起,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批判性和反思性的学术视角。
在中国语境下,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不仅借鉴了西方的理论成果,还结合了中国特有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呈现出独特的研究特色。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特别是女性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独特作用。
它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权力、性别等多重因素交织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女性译者往往能够凭借其独特的性别视角和文化敏感,对原作进行更具深度和广度的解读,从而实现对原作的创新性翻译。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还关注翻译实践中的性别歧视问题。
它指出,在传统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中,女性往往被边缘化,其声音和视角被忽视或压抑。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则试图通过强调女性译者的主体地位和声音,打破这种性别歧视的局面,推动翻译领域的性别平等。
人 文 论 坛131INTELLIGENCE 浅谈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及女性主义翻译下的译者主体性干预佳木斯大学公共外语部 尹丽丽摘 要:由于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以及贬斥,语言之中的性别歧视较为多见。
文章对语言之中的性别歧视的表现以及基于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译者主体干预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从女性主义角度对原文进行干预和矫正的实例,对译者主体干预改变女性柔弱形象以及次等身份,从而消弭语言之中的性别歧视的现象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性别歧视 译者干预 女性主义自母系氏族社会之后,人类发展的历史在实际上就是一部以男性中心主义为核心的单一性别史,无论是在历史的叙述之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之中,女性永远都是男权历史之中的附属,从而一直以来都居于社会历史的边缘地带。
在男性话语权之下,语言之中总是对以心灵、精神、理性为核心的内容进行弘扬,而对身体、肉体以及感官、欲望、情感等一切与女性关联的东西进行贬斥。
这种语言现象并不少见,许多甚至已经成为了约定成俗的固定用法,但是在女性主义看来,确实对女性赤裸裸的歧视以及压迫。
许多女性主义译者,就试图在翻译之中通过主体性干预来纠正这一现象,改变女性被语言歧视的境况。
一、语言之中性别歧视的表现1、传统文化之中的语言性别歧视无论是东方传统文化之中还是西方传统文化之中,都存在对女性的语言歧视和压迫。
比如,亚里斯多德曾说“女性之所以是女性,是因为缺乏某种优良品质。
”毕达哥拉斯则说过“世界上善的法则创造了秩序、光明和男人,而恶的法则创造了混乱、黑暗和女人。
”在希腊神话中,女人甚至只是男人的一根肋骨创造的的,并且亚当偷吃禁果也是受到夏娃的诱惑。
在中国,孔夫子曾经说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怒。
”同时,在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之中所崇尚的“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也是完全将女性作为男性的附庸。
2、习语之中对女性的性别歧视习语本身是一种富含大量文化信息,同时包含了大量的文化特征以及文化背景的语言。
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女权运动对之后30年内的学术与文艺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女权主义思想在社会中的普及和蔓延,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两者相互交织,相互促进。
也是在同一时期,翻译研究逐渐被接纳为文化研究的重要部分。
由此,文化间性别角色的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和表达,以及通过翻译将这些表达植入不同的文化背景等种种错综复杂的问题,成为翻译工作者、关注女性发展、研究女权运动的学者关注的焦点。
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形成背景1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及理论渊源。
(1)女性主义又称女权主义。
20世纪,席卷欧美并波及世界其它地区的女性主义运动,使人们尤其是女性意识到这个世界的父权性质,发现了性别不平等的现实,进而要求性别平等和女性独立。
随后,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以性别作为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切入点,强调女性的主体意识,并用女性的主体意识重新审视整个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突破一系列传统范畴和价值尺度,致力于揭示女性在历史、社会、文化中从属的根源,以达到发掘女性话语、重建文化研究新理论的目标。
她们认为女性必须获得语言的解放,她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力求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在语言消除性别歧视之后,她们敏锐的视角很快延伸到翻译领域。
(2)女性与翻译隐喻2000多年来,中西文化中,女性形象一直被歪曲。
同样,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原作者、原文可比拟为男性、阳性、主动的;译者、译文都被比拟为女性、阴性、被动的。
翻译常被比喻为女性,而且比喻中常带有对女性的歧视。
德莱顿认为译者是原作者的奴隶,奴隶只能在别人的庄园里劳动,给葡萄追肥整枝,然而酿的酒却属于别人。
巴托认为译者处于从属地位,原作者是主人,译者只是仆人,只能紧跟原作者忠实地再现和反映原作的思想和风格,不能逾越仆人的身份进行创作,不能进行任何修改和删减。
法国的梅那日称一些不顾原文风格、随意增改原文的翻译为“不忠的美人”;随后贝尔特朗也说到,“翻译好比美人,美丽的不忠实,忠实的不美丽”。
女性主义框架下文学翻译的性别问题赵娜 牟新贵(空军航空大学)【摘要】自古以来,翻译和女性都从属于各自的等级秩序中的弱势地位,同被归于话语的边缘地位。
随着女性主义在20世纪中叶的兴起,翻译和文化的联姻使性别身份被投射到文化身份研究的视域中,从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以其独特的视角受到译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采取批判性的视角来研究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阐述它的观点、翻译实践及其策略,同时揭露局限性,并给出适当建议。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 性别隐喻 译者主体性【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97(2012)06—0011-02自古以来,翻译和女性都从属于各自的等级秩序中的弱势地位,同被归于话语的边缘地位。
传统翻译观认为原文和译文是“主仆关系”,前者创作在先,后者只能被动传递。
译者和高高在上的原作者比起来,从来就没有受到过公平的对待,而是具有了传统女性的角色。
“译者和女人在它们各自的层级上都是弱者形象,译者是作者的侍女,女人则比男人低下。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传统的翻译理论中对于原作与译作、作者与译者的二元定位遭到了怀疑与动摇。
另一方面,席卷欧美并波及世界其他各地的女性主义运动也使人们尤其是女性意识到这个世界的父权性质,发现了性别不平等的现实。
当女性主义和翻译研究的这一阶段发生联系时,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应运而生。
一、传统翻译理论中的性别隐喻罗莉・张伯伦(Lori Chamberlain)认为“翻译领域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性别隐喻”,翻译常被比喻为女性,而且比喻中往往隐含着对女性的不敬。
我们不难发现中外许多关于译者的比喻,诸如“舌人”、“媒婆”、“译匠”、“一仆二主”之“仆人”、“叛逆者”、“戴着镣铐的舞者”等等,它们构成了丰富的译者形象谱系。
鲁迅、茅盾、郭沫若都曾提到“翻译是媒婆,创作是处女”。
西方在这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
歌德曾不客气地说,翻译家是下流的职业媒婆。
1654年,法国修辞学家兼翻译家吉尔・梅纳日(Gilles Ménage )宣称,文采斐然、有违“原意”的翻译是“不忠的美人”(les belles infideles),这引起了强烈批判。
人们承认写作是原创的,是具有男性气质的,而翻译则是派生的,具有女性气质。
对妇女而言,她们必须忠于自己的丈夫;对翻译而言,译作必须忠于原作。
这反映了在婚姻和翻译活动中不公正的“双重标准”:不忠的妻子和译作会公开受到谴责和审判,而丈夫和原作则永远不会承担这种罪名。
从这些性别隐喻中,我们不难看出性别隐喻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翻译和女性两种文化结构在权力差异上的相似性,这些隐喻都隐含了作者和译者,原作与译作,原语与译语之间不平等的权势关系。
妇女在进入公共领域时总把她们自己的语言、经历和感受翻译成父权的语码,这些无不昭示着不公正的两性权力关系。
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女性主义译者的理论相比,更让人感兴趣的是她们多样化的实践。
女性主义译者尝试翻译在意识形态上敌对的文本,即带有浓厚男权思想的文本。
在翻译过程中,女性主义译者质疑原文在语法、概念和思想等各个层面的表达,并尝试用创造性的译法来揭露原文或源语的性别歧视的性质,引起读者对性别问题的思考。
为实现“在译文中让女性的身影尽量被看到,女性的声音尽量被听到”,Flotow总结并大力推广女性主义翻译实践的三种常用方式:增补(supplementing)、加写前言和脚注(prefacing)、“劫持”(hijacking)。
例如,《圣经》翻译中,在呼语Brothers的前面补上Sisters,即属“增补”。
加写前言就如同Lotbiniere-Harwood在她的“译者前言”中宣称:“我的翻译实践是一项政治活动,目的是使语言替女人说话”;类似这两例的情况若以脚注的形式出现,即是“加写脚注”。
所谓“劫持”,一言以蔽之,就是操纵原文中那些不符合女性主义要求的词句并在译文中改写它们。
三、评论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的结合,拓展了翻译研究的领域,促进了翻译实践蓬勃兴起 ,并且引发了翻译观念上的一场革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让学生们及时看到自身的进步,使其感受到成功,以激发学生学习、创新的热情,使学生拥有更多地自由发挥空间。
(三)舞蹈教学强调情感表现能力的培养舞蹈教师的教学重视学生情感表现能力的培养。
老师首先对舞蹈内涵的情感认真地做出分析与讲解,使学生充分发挥其理解力和想象力。
刺激学生在理解的同时产生学习欲望,启发他们以情感为依据,塑造出艺术形象。
做到为情而舞,动则带情。
然后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培养,学生们在观察动作时,要联想支撑舞蹈动作的情感根源。
在情感的感召之下,经过想象,使情感与动作融为一体。
最后是学生们基础知识的掌握,包括舞蹈知识、音乐知识、文化知识以及与舞蹈相关的其他人文社科知识。
努力拓宽学生们的知识视野,学生的知识越丰富越全面,其理解能力就会越强,情感的产生就会越迅速,对情感的把握就越准确,情感的运用就越自如,所以情感是舞蹈的本质,是舞蹈的“源”。
此外,在舞蹈教学中,不仅要注重课堂上运用的各种教学形式,还要让学生走出课堂,不断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质,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实践中充分展现舞蹈教学的成果。
如,组织学生们积极参加本地电视台节目的录制与大型文艺演出,培养学生的舞台适应能力,使他们尽可能多的积累舞台经验,不断提高舞蹈素质。
参考文献:[1]杨凭.舞蹈浅论[J].驻马店师专学报.1988(03).[2]金秋.略述中国舞蹈艺术的情与理[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04).[3]朱红琪.浅谈师范教育中的舞蹈教学[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06).[4]董贞琼.浅谈舞蹈基础教学中的“口传身授教学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5]詹薇.中国传统舞蹈教学规律与创新探析[J].大家.master.2011,(23).用心感受、自然流淌—谈谈儿童诗的创作王丽红(沈阳市艺术幼儿师范学校)【摘要】儿童诗的创作对学生有很多益处,可以提高语言表达、创造力,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陶冶性情、热爱生活等,那么如何创作儿童诗,创作儿童诗时,需要遵循什么原则,有哪些方法呢?本文就此展开论述。
【关键词】儿童诗 创作 原则 方法【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97(2012)06—0012-01诗是心灵智慧的产物,是文学的最原始、最永恒的艺术样式,而儿童诗在天真无邪的感悟、无拘无束的想象、率真稚拙的语言中更能体现出人类原始的生命冲动和灵性激荡。
儿童诗是儿童文学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是儿童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样式。
诗中凝练的语言、细腻的感情、明亮的节奏、和谐的韵律尽可在声音的形象中一一展现,使儿童诗歌这种艺术形式,成为陪伴孩子成长的最知心的伴侣、心灵的雨露和精神的家园。
从幼年到童年到少年的生命,如果没有儿童诗歌陪伴,则是乏味的、寂寞的、枯萎的;如果有了诗歌陪伴,则是美妙的、多彩的、滋润的。
诗是诉诸感情的艺术,它以亲切的情愫,轻轻地搏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又是诉诸理性的艺术,它以雄辩的哲理,激励着人们,对生命的意义,往更深处追寻。
在儿童诗这一单元的学习中,让幼师的学生学会欣赏、创作儿童诗意义重大,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一、儿童诗创作的益处1、通过写儿童诗,首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创作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语感。
诗歌是语言的珍珠,每次写诗就是一次练笔的过程,诗的语言是最精练的,写诗要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手段和表现形式。
实践证明,能写好诗的学生,定是写作能力强的学生。
同时,学生通过对诗歌的欣赏、揣摩、借鉴、创作,可以增强文学鉴赏能力。
2、学写儿童诗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增强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生提笔写诗,就得注意大千世界,只有细致观察,真情体验,才能创造出动人的诗歌,一个人对诗的兴趣,正是发展观察力的内驱力。
诗歌的创作过程是一种想象创意的旅行,学生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驰骋才思,作一翻天马行空的畅想,所以写诗可以活跃创造性思维,促进创造力的发展。
难怪意大利诗人塔索说:“没有人配受创造者的称号,惟有上帝和诗人。
”3、写儿童诗可以陶冶孩子的性情,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充满爱心。
只有认真地去观察和体味生活,只有充满爱心:爱爸妈、爱亲人、爱朋友、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爱花草、爱小动物、爱大自然,爱一切美好的事物,笔端才能流淌出美的诗。
“你爱世界,世界才会爱你,充满爱心是一个人成材的根本。
”二、儿童诗创作的原则1、儿童诗必须有健康积极的主题。
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主题是儿童诗的灵魂,中外优秀的儿童诗,无不因为其具有这一首要特征而被确认为佳作。
2、儿童诗要有丰富多彩的题材。
动物、植物、各种自然现象,大自然的一切,孩子们喜欢的各种行为、活动,都可以是儿童诗的主角,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自然的母题”都可以在儿童诗中出现。
3、幼儿诗要有充沛的感情。
诗歌是感情的产物,“诗的本质在抒情”,“诗不可缺少感情”。
儿童诗也一定要有鲜明浓厚的具有儿童特点的感情色彩。
4、儿童诗要有浓郁的儿童情趣。
儿童诗的核心是站在儿童的立场和角度去描写生活,要充分体现幼儿情趣,要有一颗童心。
5、儿童诗必须有鲜明的形象性。
由于儿童的思维的特点,儿童诗要有鲜明的、直观的形象,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也是构成儿童诗形象性的手法。
6、儿童诗要有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韵律。
儿童诗的音乐性主要在押韵和节奏上,读起来自然流畅,富有音乐美。
三、儿童诗的写法1、比喻法。
明喻法:直接比喻,“甲”好像“乙”的格式。
用明喻法适合描写事物的特点,适合描写实物和大自然的景象。
暗喻法:不说出比喻的事物,让读者自己联想,可以表现丰富的联想,符合幼儿的接受心理。
2、拟人法。
把事物比拟成人,活泼可爱、生动有趣。
3、排比法。
用同一个词或同一种句型描写一件事物,可以表现节奏,加深印象。
4、假设法。
使用“假如”、“如果”等假设语句抒发自己的希望和想象,写出美好的希望和理想。
5、疑问法。
用发问的方法,引起幼儿兴趣,深入思考,增加诗的趣味性。
此外,还可以用对话法、对比法、夸张法、摹声法等多种写法。
总之,在创作儿童诗的过程中,要时刻记住,我们的读者是孩子,创作时就必须注意孩子的年龄特征,万物皆有灵,万物皆有情。
也许在普通人的眼里,事物是静止的,没有生命的,作为诗人,要把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是有生命的,我们可以俯下身子和它们交朋友,拉拉手,说悄悄话,或者向它们诉说烦恼,倾吐心声,成为它们的好朋友。
用心去捕捉、发现生命中有趣的美好的事物,用孩子的语言去描写你感受到的事物,也许我们会有惊奇的新发现。
命。
首先是颠覆传统翻译观所认为的原文与译文是主仆关系的观点。
女性主义认为,“在女权主义语篇中,翻译是生产,而非再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