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苏联犹太移民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6.00 KB
- 文档页数:2
俄罗斯的犹太民族属于外来民族。
公元初罗马帝国占领了巴勒斯坦后,犹太人被迫四处流散。
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其中一部分就流散到了今天的俄罗斯,并一度达到相当的数量。
在最近不到10年间,俄罗斯犹太人的数量明显下降。
根据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的资料,1989年俄罗斯犹太人总数为55.1万,是1979年的78.6%,到1994年初下降到39.4万人。
考虑到此后离境的人数,俄罗斯有关专家认为,到1995年底犹太人总数降至36万多人,还有人认为,截止1996年1月,犹太人总数为34万多人。
俄罗斯犹太人老龄化现象也比较严重,其平均年龄为52.8岁,而俄罗斯其他民族的平均年龄不超过40岁(摩尔多瓦族除外,其平均年龄为44.8岁)P.雷夫金娜:《当今俄罗斯的犹太人》,载〔俄〕《社会科学与当代》, 1996年第5期。
可见,犹太族是俄罗斯最“老”的民族。
基于对俄罗斯犹太民族的人口数量和年龄构成的分析,一些人口学家认为,俄罗斯的犹太人正走向消亡的边缘同上。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即同化和移民。
从80年代末起,俄罗斯的犹太人就处于移民的活跃状态中。
如果说1986年从苏联离境的犹太人仅有914人,那么,到1990年则达到20.13万人,1991年为18.6万人。
1992年,犹太人的移民高峰才逐渐平息下去,移民逐渐减少。
【内容提要】在最近10年中,俄罗斯的犹太人数量明显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因素,即同化和移民。
同化是长期历史过程的结果,尽管犹太人同化程度很深,但在1989~1991年仍形成了移民高峰,此后移民数量不断减少。
同化和移民的继续是否会导致俄罗斯犹太人的消亡,对此还需做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俄罗斯犹太人同化移民【作者简介】张玉霞,1965年生,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
(兰州730070俄罗斯的犹太民族属于外来民族。
公元初罗马帝国占领了巴勒斯坦后,犹太人被迫四处流散。
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其中一部分就流散到了今天的俄罗斯,并一度达到相当的数量。
简论苏联的犹太人问题3张建华[内容提要] 犹太民族作为世界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其命运是悲剧性的。
在长期的流亡和迁徙过程中,他们的足迹几乎踏遍世界各地。
沙皇俄国是一个地域横跨欧洲和亚洲的大殖民帝国,在这个被列宁称为“各民族人民的监狱”的大帝国中,犹太人的处境是极其悲惨的。
苏联同样是一个多民族的联邦制国家,由于苏联政府在民族政策上的严重失误,苏联犹太人的际遇是有失公平和公正的,因而导致20世纪70年代后在苏联犹太人中间产生了较大的离心倾向。
[关键词] 苏联 犹太人问题[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505(2003)022*******3本文为教育部十五社科规划项目“民族主义与20世纪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以苏联东欧为中心”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民族问题以及犹太人问题是沙皇俄国留给苏联政府和各民族的一份沉重的历史遗产。
俄国境内的犹太人作为一个民族群体的出现最早大约是在公元14世纪初。
当时由于西欧各国政府加强了对犹太人的迫害和驱赶,犹太人大批东迁,最初定居于中欧和东欧的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立陶宛等地区,随后又向俄国版图内的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地区迁移。
17世纪,波兰政府采取了鼓励外来移民的政策,尤其鼓励文化教育水平较高并拥有各种技艺的犹太人,因此犹太人在该时期的移民数量获得较大幅度的增长,而犹太人的居住区往往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
18世纪60年代后,在俄国女沙皇叶卡特琳娜二世统治期间,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国政府联合瓜分了波兰,波兰的大部分领土和西乌克兰纳入俄国的版图,原波兰领土上的犹太人也随之处于俄国的统治之下。
到20世纪初,世界上的犹太人约半数居住在俄罗斯帝国境内,1897年的俄国人口统计资料表明,俄国境内的犹太居民人数为522万人。
①沙皇政府以及各级统治者对犹太人始终是采取限制、压制和迫害的政策。
沙皇伊凡四世统治时期曾发布诏书驱赶犹太人出俄国,禁止犹太人在俄国居住。
在17世纪中期,莫斯科公国的军队就多次攻入波兰和立陶宛,大量屠杀当地的犹太人,或者劫持数万的犹太人到莫斯科公国境内,强迫犹太人改宗东正教,使犹太人沦为奴隶。
战争后的社会移民问题处理难民和移民问题在战争之后,社会往往面临着移民问题的处理。
难民和移民问题成为了国家和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战争后社会移民问题的现状以及针对难民和移民问题的处理方法。
一、战争后社会移民问题的现状随着战争的结束,很多人被迫离开家园,寻求安全和稳定的生活。
这些人被称为难民,他们逃离战乱、政治迫害和经济困境,追求和平和繁荣。
同时, 也有很多人选择自愿离开自己的国家或地区,移往其他国家或地区,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
这些人被称为移民。
战争后的社会移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难民流动增加:战争导致了大量人民的流离失所,成千上万的人被迫离开家园,无处安放。
他们需要寻找临时或永久的避难所,依赖于国际社会的援助。
2. 移民规模扩大:战争破坏了许多国家的社会和经济结构,迫使很多人选择移民到其他国家以获取更好的生活条件。
移民规模的扩大给接收国和移民本身都带来了挑战。
3. 社会融合问题:战争后的移民面临着来自不同文化和背景的人们的融合问题。
他们需要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学习新的语言和文化,同时也需要被接纳和包容。
4. 资源分配和社会稳定:难民和移民大量涌入一个新的社会,会给资源分配和社会稳定带来挑战。
接收国需要找到有效的方法来平衡资源利用,保证社会稳定。
二、处理难民和移民问题的方法面对战争后的社会移民问题,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以帮助难民和移民,并促进他们的融入和发展。
1. 提供临时和长期安置:接收国需要提供临时收容营地和长期住所,保证难民和移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和教育资源,帮助他们融入新社会。
2. 国际合作和援助: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为难民和移民提供紧急援助和持续支持。
通过国际组织和国家之间的协作,提供粮食、医疗和庇护等基本生活保障。
3. 文化交流和教育:为了帮助难民和移民更好地融入新社会,接收国应提供文化交流和教育机会。
通过语言培训和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融洽。
例谈国际人口迁移对国家安全的影响陈炳飞【期刊名称】《地理教学》【年(卷),期】2010(000)001【总页数】3页(P11-12,7)【作者】陈炳飞【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中学,215300【正文语种】中文二战结束以后,由于经济、政治、社会、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经济因素的推动,国际人口迁移的数量、频率和范围都明显增大。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人口迁移的全球化程度愈来愈高。
国际人口迁移可以促进不同地区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交流、合作和发展,同时也会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多方面对国家安全构成重大挑战。
国际人口迁移可以促进人口输入国的经济发展和繁荣,以短期劳工为主的人口迁移还可以使贫穷国家的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但是,国际人口迁移,尤其是人才的大量流失也会给人口输出国的经济安全带来隐患。
⒈国际人才流动的现状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条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使得世界人口的总体流向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而发达国家通常会制订一定的准入条件和配额限制,以根据国内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吸引不同职业、技能和数量的人才,如美国每年职业移民中有4万个名额属于“杰出人才”类别,这就导致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少数发达国家。
例如:印度有近60万优秀毕业生到国外深造不归,4000名知名度高的专家移民欧美,仅1996至1998年间,每年毕业的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中,就有近80 %到发达国家谋职或留学;前苏联解体后,中亚五国的俄罗斯人大量迁返俄罗斯,在这些移民的俄罗斯人中,接受过中、高级教育的约占45%,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教师、医生、科技和管理工作者及工程师等专业人才;非洲在工业化国家工作的专业人员现有10万人,占该洲熟练劳力的1/3;拉美从60年代到90年代,进入美国的移民总数从100万跃升至850万人,其中的相当一部分有硕士、博士学历。
全世界科技移民的40%被吸引到了美国,在全美从事科学和工程项目工作的人员中有72%出生在发展中国家。
浅议俄罗斯犹太人政策(17世纪——1953年)摘要:17世纪起犹太人开始有规模地涌入俄罗斯,在俄罗斯人口中所占比重甚高。
沙俄时代,因为宗教文化等冲突,政府一直采取反犹政策,因而俄罗斯“犹太问题”开始显现。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虽然对犹太人的政策有一定的放松,但随着国际冷战趋势加强,两个阵营对立加剧,苏联兴起了反犹主义浪潮,对犹太人进行了一系列压制迫害。
沙俄时代以来,俄罗斯为了解决“犹太问题”出台的政策却衍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影响,对俄罗斯的发展,乃至世界政局产生了冲击。
关键词:俄国犹太人政策;反犹主义;犹太移民17世纪中叶,因为俄波签订《安德鲁索沃条约》,犹太人首次大量出现在俄罗斯。
18世纪下半叶,由于瓜分波兰,大约100万的波兰犹太人被并入了俄罗斯帝国。
到19世纪末,俄国犹太人的数量已经增加至500多万,约占总人口的4%。
随后一个多世纪,沙俄政府一直采取反犹政策,采取措施限制和干扰犹太人,因此也导致了严重的“犹太问题”。
直到苏联时期,俄罗斯政府的犹太政策依然无法很好解决问题。
因而引发的犹太人革命,犹太人多次大规模移民,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等对俄罗斯产生了众多影响。
17世纪中叶,犹太人首次大量出现在俄罗斯。
1654年乌克兰领土被俄罗斯吞并,境内大量犹太人被沙俄政府控制。
1677年俄波签订《安德鲁索沃条约》,该条约允许在敌对期间被俄国人俘虏的犹太人留在俄国境内,因而俄国犹太人的数量大幅增长。
18世纪下半叶,由于瓜分波兰,大约100万的波兰犹太人被并入了俄罗斯。
到19世纪末,这一数字已增至500多万,约占总人口的4%。
尽管犹太人的数量不断增加,沙皇对其的敌意从未消失,一直采取反犹措施。
沙俄政府早期压迫犹太人从宗教入手。
1742年,伊丽莎白一世下令将犹太人驱逐出俄罗斯帝国时,只允许信奉东正教的犹太人留下来。
尼古拉一世统治时利用物质鼓励犹太人皈依东正教。
1835年,政府通过《犹太残疾人宪章》禁止犹太人使用希伯来语;禁止建造犹太教堂等。
以色列的移民潮世界各地犹太人的回归之路移民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而以色列作为一个犹太国家,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纷纷前往寻找归属感和自由。
本文就以色列的移民潮及世界各地犹太人回归之路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犹太人历史悠久,但历经苦难与迫害。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人受到纳粹的大屠杀,无数人失去了祖国和家园,流离失所。
此后,以色列成为他们寻找自由的地方。
1948年,以色列国家正式建立,犹太人开始回归这片土地。
二、以色列的吸引力1. 宗教意义:以色列是犹太人的圣地,犹太人相信这里是上帝赐予他们的土地,回到以色列就意味着回到了自己宗教信仰的中心。
2. 安全保障:以色列拥有高度发达的军事力量和安全体系,这对于曾经历过战争和迫害的犹太人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安全保障。
3. 社会福利:以色列为移民提供了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包括医疗、教育等方面的福利,吸引了许多犹太人前往。
三、主要的移民来源地1. 前苏联地区:苏联解体后,许多犹太人选择前往以色列。
据统计,仅1990年至2000年,就有超过100万犹太人从前苏联地区移民到以色列。
2. 欧洲:许多欧洲国家在二战期间对犹太人进行了迫害和屠杀,因此很多犹太人选择离开自己的祖国,选择在以色列重新开始生活。
3. 非洲和亚洲:在非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犹太人也面临歧视和迫害。
他们为了逃离这种环境,选择移民到以色列。
四、移民对以色列的影响1. 人口增长:犹太人的移民使得以色列的人口大幅增加,从而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文化多元化:以色列移民的背景多样,他们带来了各种不同的文化和传统,丰富了以色列的文化多样性。
3. 经济发展:移民潮带来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和创新力量,为以色列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移民面临的挑战和困境1. 适应问题:移民到一个新的国家,面临着语言、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适应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努力才能融入新的社会。
2. 就业问题:移民到新的国家,就业问题是他们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在华犹太人状况简述徐 新 近现代犹太民族在华散居史始于中国的门户被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的19世纪后半叶。
在不到100年时间,有大约4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先后来到中国,其中有的是为了经商,有的则是来避难。
上海、香港、天津、哈尔滨相继成为来华犹太人寄居生活的主要城市。
祖籍巴格达和孟买的犹太人于19世纪50年代率先来到上海经商,到20世纪初这批犹太人已在上海建立起了一个颇具规模、富有富足的犹太社区。
原籍俄国和其他东欧国家的犹太人由于那里出现的迫害和革命,于20世纪初来到哈尔演、天津等地谋生。
其人数增长迅速,到1920年仅在哈尔滨一地生活的犹太人便在12000人以上,使哈尔滨一举成为当时中国,乃至远东地区最大的犹太人寄居地。
二次大战期间,由于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约有2万犹太人来到上海避难,造成了历史上犹太人来华的最大一次浪潮。
尽管在二战结束和现代以色列国成立后绝大部分在华的犹太人已先后离去,但是到50年代中期仍有近千名犹太人滞留在我国境内。
这些犹太人的基本状况如何是目前研究犹太人在华散居史学者关心的一个课题。
笔者在近年对犹太文化的研究过程中,特别是1998年访美时在胡佛研究中心档案馆见到一批涉及当时(1955—1959年)生活在上海、天津、哈尔滨犹太人的资料。
这些资料丰富了我们对犹太人在中国基本状况的了解,现根据这批资料及其他相关材料对50年代后期我国境内犹太人的情况作一勾勒。
基本状况 50年代对于在华犹太人而言无疑是一个特殊时期。
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如其说是犹太人在华生活的继续,不如说是犹太人在华生活的止息更为贴切,因为对于多数在华的犹太人来说,等待获得或希望拿到去其他国家,特别是有亲友生活国家的签证已成为他们的最主要目标。
因此,在50年代最初的几年中,每年均有千余名犹太人在获得签证后离去。
到了50年代中期,在华的犹太人总数已不足1000人。
资料表明,1955年至1959年期间,离开人数的比例每年都在25%以上。
苏联犹太人今昔高惠群2012-1-7 10:49:07 来源:《东欧中亚研究》1992年第4期一、拥护苏维埃政权苏联犹太人按居住地区大致分为东、西、中三大部分。
西部犹太人集中在原波罗的海诸共和国。
中部犹太人分布在白俄罗斯、乌克兰及俄罗斯各地。
东部犹太人是指以格鲁吉亚语为母语的格鲁吉亚犹太人、以伊朗语为母语的高加索山区犹太人和以塔吉克语为母语的中亚犹太人。
据原苏联官方1989年统计,全苏共有犹太人145.9万人,其中东部犹太人8.1万多人,中、西部犹太人合计137.8万人。
[1]传说公元十世纪时犹太人已进入俄国(约与东正教传俄同时)。
但大批的入俄是在十八世纪后半期,人数最多时达550万。
沙俄时代犹太人苦难深重。
1881年因俄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全俄境内掀起第一次反犹浪潮,犹太人的居住权、受教育权和从业机会被严加限制,大批犹太人惨死在屠刀之下。
19世纪90年代,第二次反犹浪潮又起。
沙皇指派恐怖组织“黑色百人团”残酷迫害犹太人。
“基希涅夫大屠杀”和“别利斯案件”震撼了世界。
犹太人进行了英勇反抗夕斗争中又有许多人被绞死和流放西伯利亚。
两次反犹浪潮迫使大批俄国犹太人逃亡异邦。
他们主要是迁往美国、巴勒斯坦及非、欧一些国家。
约从19世纪后半期起,俄国犹太人就和东欧犹太人一起,积极投身社会民主主义运动(如波兰起义),少数犹太人后来完全转向了社会主义革命。
但总的来说,十月革命前布尔什维主义在俄国犹太人中影响不很大。
犹太人更多是倾向“崩得”(犹太社会民主主义联盟)、孟什维克和犹太复国主义。
1919年革命高潮年中情况有了改变。
这一年内入党的犹太人骤增到1175名。
俄共中央21名委员中就有6名是犹太人(1917年8月)。
[2]革命刚一胜利,苏维埃政府就颁布了《俄罗斯各族人民权利宣言》,其中规定:俄罗斯各民族一律平等,并享有自由自决乃至分立和组织独立国家的权利。
到了1921年,加入俄共及在苏维埃政权各级机关任职的犹太人己相当众多。
苏联时期的380万大移民,少数民族大迁徙之路在苏联一度出现了380万大移民。
这些移民对苏联落后地区的经济开发,立下过汗马功劳。
但是,他们也为此付出过沉重的代价。
380万大移民一直是为世人褒贬不一-的大事之一1935年,苏联政府下令将居住在列宁格勒附近的3万余芬兰人、印古什人集体搬迁到伏尔加州,由此拉开了苏联少数民族大迁徙的序幕。
1936年,苏联政府下令从乌克兰沃雷尼地区迁出4.9万波兰人和1.5万德国人。
第二年,又有17.5万人被命令从远东长途跋涉,集体迁移到了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苏、德瓜分波兰后,苏联政府从摩尔多瓦地区向西伯利亚迁送波兰人13.96万人,犹太人2.36万人,乌克兰人、拉托维亚人、立陶宛人和爱沙尼亚人8.75万人。
迁送的理由是“防止这些有造反嫌疑的居民逃跑和暴动”。
其中,最惨的一次要数从18世纪就定居在波沃尔托地区的8万多德国人。
苏军为了防止他们在运送途中发生暴乱,竟然下令用闷罐车把他们押送到了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和中亚等地区,在途中,饿死、闷死和被打死的人不计其数。
1943年,苏军开始向德军发起反攻,大量收复被德军占领的疆土。
苏联政府决定严惩德军占领区的少数民族异己分子。
其中,把被认为与德军有染的卡尔梅克人整个民族的9.3万人,集体发配到了西伯利亚地区。
另外,被发配的少数民族还有卡腊查耶夫人6.9万,车臣人、印古什人50万,保加利亚人3.7万。
这些民族在二战期间生活在德军占领区,曾被怀疑向德军提供情报和给养。
1944年,当苏军收复克里木半岛时,苏联政府一连从该地区迁出19.1万鞑靼人。
还有希腊人、保加利亚人、亚美尼亚人、土耳其人和伊朗人约4.2万人。
到斯大林去世之前的1953年,苏联政府曾先后从波罗的海地区、乌克兰西部地区等遣送出12万可疑分子和民族异己分子。
从30年代到50年代中期,全苏联居民遭受迁徙的地区有15个,涉及的民族多达40余个。
据后来内务部解密资料显示,到1949年为止,共迁送的居民人口为256.2万人,由此而背井离乡的人高达380万:达到新居住地后,由于无法适应新环境而在第一年死亡的人数就高达27%。
瑞典的移民政策:历史演变与发展走向作者:贾瑞霞来源:《当代世界》2019年第11期【关键词】瑞典移民政策;瑞典社会民主党;难民危机【DOI】10.19422/ki.ddsj.2019.11.011瑞典的移民现象历史悠久并呈现双向流动的特征。
移民的数量一方面会随着瑞典国内经济结构演变而波动,另一方面会受外部世界重大事件(如战争或军事政变等)影响而出现波动。
二战后瑞典人口迁移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以邻国劳动力迁入为主要特征;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以难民移民和持续的劳动力移民为主要特征。
因此,瑞典的移民政策也可以根据时间阶段大致划分为自由移民导向政策与有约束的自由移民导向政策。
瑞典人口较少,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若干时期对劳动力需求较大;作为联合国《日内瓦公约》签字国,瑞典承担国际公约责任,有义务接收难民;瑞典近年来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需要吸纳年轻移民,这些因素使得瑞典政府总体上对移民持开放态度。
自中世纪起,就不断有移民迁至瑞典,但同时也有大量瑞典人外迁。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大移民”时期,数百万瑞典人迁徙到新大陆。
此后,随着瑞典经济不断发展且深入参与欧洲一体化与国际事务,本国人口流出开始逐渐减少,来自世界多地的工作移民及难民流入则日渐增加。
进入21世纪,随着欧洲难民潮的涌现,瑞典也饱受难民涌入的冲击。
尽管早期缺乏准确统计数据,但历史文献记载,中世纪以来,欧洲其他国家、地区居民就开始迁移到瑞典,带来了建筑、铸铁等工艺并促进了商贸与艺术的繁荣。
从事商业贸易的德国人是最大的移民团体,之后是16世纪来瑞典定居的芬兰人。
随着瑞典钢铁工业的发展,来自比利时讲法语的瓦隆人在17世纪末来到瑞典。
法国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意大利的建筑工人也在这一时期来到瑞典。
除上述各国人口移居瑞典外,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30年代(1850—1939年“大移民”时期),为逃避宗教迫害和摆脱贫困,或为寻求更好的生活,大约有150万瑞典人移民到美洲与澳大利亚。
二十世纪二十至八十年代以色列莫沙夫探究世界史 专业研究生 郭斯达指导教师 周小粒摘要:莫沙夫是希伯来语“Moshav”的音译,原意是合作定居点,以土地国有、家庭经营、合作互助、集体销售为基本特征的一种社会组织形态。
既强调集体主义,又注重发挥个人和家庭的作用。
1921年第一个莫沙夫在以色列杰兹瑞尔山谷诞生。
莫沙夫的产生,与历史上的锡安主义运动、阿里亚运动、犹太人遭遇的痛苦经历、各种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等密不可分。
本文研究的时间段界定为20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分为三个阶段。
1921年至1930年是莫沙夫的发展阶段,这段时期犹太人逐渐开始在巴勒斯坦地区开展定居活动为以色列国家建立的提供了物质和经济基础;1931年至1948年是莫沙夫的发展阶段,犹太复国主义和阿里亚犹太移民运动在这一时期达到顶峰,莫沙夫在以色列的数量大量增加,为1948年以色列建国提供了人口保障;1949年至1980年是莫沙夫的增长阶段,随着组成莫沙夫内部成员的稳定,莫沙夫内部经济模式也从多样化种植转向单一种植。
其中莫沙夫在20世纪80年代末经历的经济危机改变了部分莫沙夫内合作化的特征,以合作经营及统一供销为原则的莫沙夫中开始出现去合作化和独立经营的现象。
经济危机后的莫沙夫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和挑战,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在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莫沙夫所面临的危机与挑战进行系统分析,结合最新国外研究动态对当前莫沙夫发展趋势做出合理预测。
研究和借鉴以色列莫沙夫在特定历史条件中的成功经验,不仅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认识以色列的农业发展史,而且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以色列 合作社 莫沙夫A Brief Analysis of Moshav in Israel during 1920s-1980sMajor: World HistoryPostgraduate: Guo Sida Supervisor: Zhou XiaoliAbstract: Moshav is a transliteration of the Hebrew word "Moshav", originally meant to be a cooperative settlement, a form of social organization characterized by the state ownership of land, family management, cooperation and mutual assistance, and collective sales.While emphasizing collectivism, it focuses on the role of individuals and families.The earliest Moshav was born in the Jezreel Valley of Israel in 1921.The emergence of Moshav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historical Zionism movement, the Aliyah movement, the painful experience of Jews, various kinds of harsh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so on.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Moshav in Israel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from the 1920s to the 1980s.The period from 1921 to 1930 was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Moshav, during which Jews gradually began settlement activities in the Palestinian areas, which provided the material and economic basi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sraeli state.The period from 1931 to 1948 was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Moshav. Zionism and Aliyah Jewish immigration movement reached the peak in this period, and the number of Moshav in Israel increased greatly, which provided the population security for the founding of Israel in 1948.The period from 1949 to 1980 was the growth stage of Moshav, and with the stability of the internal members of Moshav, the internal economic model of Moshav changed from diversified planting to single planting.In the end of 1980s, the economic crisis of Moshav chang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al cooperation of part of Moshav.In the principle of cooperative operation and unified supply and marketing, the phenomenon of de-co-operative and independent management began to appear in Moshav. After the economic crisis, Moshav faced various crises and challenges.The possible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is to make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cris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Moshav since the 1980s, and to make a reasonable prediction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trend of Moshav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latest foreign research trends.Summing up and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Israel's Moshav in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conditions can not only help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history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Israel, but also help us understand the history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Israel.At the same time, for China and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explore the road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n China also ha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role.Key Words: Israel Cooperative Society Moshav目 次摘要 (I)ABSTRACT (III)目 次1 绪论 (1)1.1选题意义 (1)1.2相关概念界定 (3)1.3国内外研究现状 (3)1.4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9)1.5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0)2 莫沙夫产生的背景 (12)2.1以色列的自然条件 (12)2.220世纪初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的活动 (14)3莫沙夫的理论渊源 (16)3.1锡安主义运动 (16)3.2阿里亚运动 (17)3.3伊休夫的影响 (20)4 莫沙夫的发展阶段 (22)4.1奠基阶段(1921-1930) (22)4.2发展阶段(1931-1948) (26)4.3增长阶段(1949-1980S) (27)5 莫沙夫的特点 (32)5.1基本原则 (32)5.2内部机构 (33)6 莫沙夫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39)6.1经济危机对莫沙夫的影响 (39)6.2莫沙夫面临的挑战 (43)6.3莫沙夫的发展趋势 (45)结语 (48)参考文献 (51)1 绪论1.1选题意义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在耕地狭窄、土壤盐化、水源匮乏的情况下,凭借着难能可贵的开拓意识与勤劳务实的创业精神,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成功地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
最新揭秘:苏联解体前高层已被美英势力渗透文中谈到共济会并冠以“犹太共济会”,其实,共济会并不完全起源于欧洲犹太人,虽然里面充持了许多犹太人和犹太人的主张。
索罗斯,基辛格这些仇视共产主义的犹太大佬都是共济会会员。
共济会成立于18世纪欧洲的英国,以后又由欧洲移民带去美国,全球现在有600多万共济会会员,其中三分之一在美国,据说美国历史上四十几届总统,除了那两个被暗杀的,林肯和肯尼迪,其他全是共济会会员。
美元背面那个石匠工具就是共济会的标志。
想想这几年,老共济会会员基辛格不顾老迈之躯,一再跑去中国会见高层及“各界”。
国内象茅于式这种贼子估计早已加入那个坑人坑国的“会”了!可怕!共济会会员戈尔巴乔夫摧毁了前苏联体系按:自1991年苏联解体至今,已20年,许多深藏幕后的历史秘密逐渐浮出了水面。
历史证明,恐怖阴谋确实存在!在苏联体系解体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神秘的隐形共济会之手的有力操纵。
俄罗斯历史学家О.А.普拉托诺夫在《俄罗斯荆棘之冠:共济会历史1731-1995年》一书中,从世界共济会秘密组织在苏联境内外的活动入手,曝光共济会对苏联解体进程中的催化性作用。
该书第25章“共济会一览”揭露,自1945年至1994年,原苏联体制内约有400名以上的党政高级官员加入共济会或隶属共济会的国际组织(如“彼得伯格俱乐部”、“大欧洲”委员会、“国际俄罗斯俱乐部”等),其中包括最高领导人如M.戈尔巴乔夫、A.雅科夫列夫、Э.谢瓦尔德纳泽、Б.叶利钦等均是国际共济会会员。
该书披露大量事实,讲述了共济会秘密组织以及中情局(CIA是隶属美国共济会体系的情报和行动机构)斥巨资在苏联寻找和培养利益代理人的详细内幕,以及这些美国利益代理人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
现将该书有关内容摘编如下:一一些苏共领袖与共济会建立联系,并非始于80年代改革时期,而是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60和70年代。
戈尔巴乔夫与共济会的最初联系,可能是发生在他在意大利休假时期。
论犹太人问题主要内容
犹太人问题是指对犹太人的歧视、排斥、迫害和屠杀现象,特别是在19世纪
末和20世纪初的欧洲,这些现象在纳粹德国的统治下达到了顶峰。
犹太人问题的
主要内容包括:
1.经济问题:犹太人在欧洲的经济活动中处于领导地位,这引起了当地居民的
嫉妒和不满。
许多人认为犹太人通过经济手段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以牺牲他们自己为代价来获得财富。
2.种族歧视:许多人认为犹太人是一种“异类”或“敌人”,与本土居民有着不同
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因此,他们经常受到排斥和歧视,甚至遭受暴力攻击。
3.宗教问题:犹太教被视为基督教的主要对手,因此犹太人经常受到宗教迫害。
他们被迫居住在特定的区域,如犹太区或犹太人区。
4.移民问题:犹太人往往是移民的目标,因为他们富有和有企业家精神。
他们
在被接纳的国家中,与当地社会没有根本的联系。
这常常导致了种族矛盾和民族分裂。
5.历史问题:犹太人在过去曾受到多次迫害和屠杀,如在中世纪欧洲的“犹太人大屠杀”,纳粹德国在二战中实施的大屠杀等。
这种历史纠葛经常导致对犹太人的
仇视和偏见,引起了犹太人问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
25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15期总第814期No.15,2020Total of 814犹太人可以称得上是历史上最顽强的民族,其民族形成的早期,就是在不断地迁徙中度过的。
他们的早期建国历史非常短暂,在国家灭亡后,一直遭受着强权的欺侮和压迫,被迫不断迁移。
但是他们凭借着对犹太教的信仰、对圣地的向往以及自身文化的不断成长渡过了漫长的流散岁月,于1948年在巴勒斯坦建立了自己的现实家园。
然而,经历了大流散的犹太人已经不是以前希伯来王国的犹太人了,他们在不断地迁徙中受到了不同环境的影响,印上了客居地的烙印。
而这些从流散中归来的犹太人,成为以色列多元化社会的组成要素和影响因子,他们的互动发展,一方面使以色列社会的多元特征更为明显,另一方面,不同群体之间的多元碰撞也会使社会裂缝进一步加深,由此形成以色列充满冲突和融合的多元社会。
1流散历史上,“流散”一词被用来指人口从其本土领土上非自愿的大规模分散,特别是指犹太人的流散。
事实上,民族流散(Diaspora)一词来源于希腊语diaspeirein,原意为“播撒种子”,公元前3世纪亚历山大城的犹太学者开始翻译的《旧约圣经》(七十子希腊文本)(Septuagint)最先用该词来描述犹太民族离开巴勒斯坦故土,散居世界各地的流亡过程[1]。
在流散时期,散居侨民通过遵守客居地社会的法律、不与周围社会对抗等来适应客居地社会,保存自己的文化。
公元132年,巴尔·科赫巴领导下的反抗罗马统治的失败结束了犹太人主体在巴勒斯坦生活的历史,也标志着犹太民族进入历史上的大流散时期。
在流散时代,犹太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他们被排挤、歧视、压迫、改宗甚至是大规模屠杀,但他们仍旧生存了下来,犹太的民族韧性可见一斑。
犹太人在流散中面对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不放弃群体身份的情况下适应客居地环境,他们独有的语言、集体记忆和宗教成为维护集体身份最重要的元素。
【摘要】苏联第一批犹太移民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最后一年,进入勃列日涅夫时期,起初当局对犹太人移民限制是非常严格的,但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到了二十世纪70年代掀起了一股犹太移民浪潮。
【关键词】苏联犹太人;反犹主义;移民
中图分类号:k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5-003-02
俄国境内的犹太人作为一个民族群体的出现最早大约是在公元14世纪初。
到20 世纪初, 世界上的犹太人约半数居住在俄罗斯帝国境内, 十月革命前后,犹太人积极的参加了革命。
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政府严禁反犹主义。
列宁认为反犹主义是沙皇政府维持其专制统治的工具,是反动的。
此时犹太人的社会生活状况较之前有了较大改观,许多犹太人担任了重要部门的主要负责人。
斯大林为了击败竞争对手,先是托洛茨基,然后是季诺维耶夫和加米涅夫。
斯大林还利用俄国反犹主义传统,20世纪30年代又掀起了反犹性质的肃反运动,多少无辜生命因莫须有罪名而白白丧失。
二战期间,为了团结国内所有的民族一致对外,斯大林放松了对苏联犹太人的政策,授意犹太人建立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目的是通过犹太人为苏联争取到西方国家的经济援助。
许多普通的犹太人也走上战场,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40年代中后期,在斯大林的默许下,反犹主义在全国党内盛行。
犹委会被解散,领导人被处决。
在1953年,贝利亚又炮制出了“医生阴谋案”,似乎要掀起了一场反犹运动。
但随着斯大林的去世,暂时尘埃落定。
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对犹太人的政策大致是一个从反犹到逐渐改善犹太人处境的过程。
赫鲁晓夫声称,在苏联没有反犹主义和犹太复国主义。
1953年,赫鲁晓夫在会见加拿大劳工进步党代表时声称:你们所说的苏联犹太问题,是形形色色的阿布拉莫维奇人为的制造出来的问题。
这根本不是问题,这是小事一桩,就像牛犄角上的一只苍蝇一样。
“苏联各民族之间的友谊空前牢固。
在我们这里犹太人和俄罗斯人没有发生过任何争斗”。
但事实上,赫鲁晓夫继承了俄国反犹主义传统,时不时的出现一些反犹言论,如提到斯大林时期犹太人希望在克里木建立一个犹太人国家,他说“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这会是美国在我国南方的基地”。
赫鲁晓夫对苏联犹太人政策和苏联犹太移民有所放松。
原因有:1、中苏关系的破裂,某种程度上,使苏联不得不获得西欧共产党的支持。
而西欧国家包括西欧各国共产党对苏联的犹太人政策都较为敏感,迫使他调整对苏联犹太人的政策。
2、1962-1963年,苏联粮食歉收,需要从美国进口谷物粮食,而美国对其限制苏联犹太人移民极其反感,由于以上因素,赫鲁晓夫在其执政后期,对犹太人的政策状况有所调整,在1964年,约4667名苏联人以家庭团聚的名义被批准移居以色列,成为苏联第一批被获批准移民的苏联犹太人。
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后,开始收紧赫鲁晓夫时期的解冻阀门,强化意识形态和书报检查制度,暗中推进重新斯大林化的进程,排犹政策依旧。
这一时期苏联政府也没有明确的谴责反犹主义,但犹太人在宗教、文化、教育、就业等方面均受到限制。
如犹太教徒不能像其他宗教信徒那样制作自己的会堂饰章及纪念品;一些学校流行选课制, 如果犹太与非犹太学生同时申请选修某个科目, 通常这种机会给非犹太人。
勃列日涅夫推行的这些政策,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特别是知识分子的反对,他们在斯大林时代受尽磨难,在赫鲁晓夫时期看到了希望,但勃列日涅夫却再次使他们跌入深渊。
1965年,犹太作家安德鲁.西尼亚夫斯基和尤瑞.丹尼尔就因在国外出书而遭到审判;1965年、1966年在基辅和利沃夫,一些年轻的犹太科学家因“恶意诽谤苏联体制”的指控也被审判。
六日战争后,曾经一度有所改善的苏以关系彻底破裂,殃及这项移民政策。
在此期间, 苏联境内固有的对犹太人的仇视, 伴随着一股狂热的反以色列、反犹太复国主义的潮流, 在大众媒体上蔓延开来。
申请移民到以色列的成功者寥寥无几。
由于持不同政见者运动的发展和
苏联犹太人觉醒,尤其是年轻的苏联犹太人被以色列的胜利所鼓舞,苏联边疆地区的犹太人以静坐、绝食的方式要求移居以色列。
苏联1968年军事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不仅震惊了世界,也使苏联领导人的威信下降到了极其可悲的境地。
为了缓和东西方关系,争取美国的最惠国待遇,为此苏联政府已经意识到必须要调整移民政策,以满足美国评论家的要求。
在1968 年的最后四个月里大约有7000人申请移民签证, 到1969 年,申请人数几乎上升了4倍。
七十年代上半叶,东西方缓和渐入佳境,美苏为各自的利益打算,大搞缓和外交。
苏联要借助美国的技术和资金,还要从美国进口粮食谷物,防止中美结成反苏联盟,不得不再次放松移民政策。
1973年6月,勃列日涅夫访美期间曾公开表示, 苏联政府每年将允许36000 至40000 苏联犹太人移居以色列。
1974年, 勃列日涅夫又向西方媒体宣布,每年批准移居以色列的人数将增加到5 万人。
西方学者统计, 从1964 年至1974 年, 从苏联移居到以色列的犹太人数为100829 人。
1975年欧洲安全会议的召开和最后议定书的签订,西方逐渐增强了对苏联违反赫尔辛基协议的批评为苏联犹太人移民减少了阻碍。
但1975-1977年的移民状况与之前有所改变:
1、移民的人数相较前几年有所波动呈下降趋势。
2、移民以色列的人数在下降,出现了往其他西方国家移民的现象
出现以上变化的原因有:
1、1974年以前的苏联犹太人移民主要是前往以色列,这些犹太人有犹太复国主义思想,以色列的建立和两次中东战争的胜利激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对以色列蠢蠢欲动。
但七十年代后,在同化较深的犹太人中,犹太复国主义的影响已经淡化、这时西方的更多的国家提出接受犹太人,因此这时的犹太人前往西方国家的人增加。
又由于70年代的经济危机,西方经济状况不景气,要学习一门外语还要融入当地的风俗。
再加上这时,苏联犹太人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国内生活工作状况都有所提高,这是移民人数趋势下降的一个原因。
2、1974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
该法案规定:苏联要获得最惠国待遇,必须放弃对国内持不同政见者和犹太人移民国外的限制。
苏联则是坚决反对将最惠国待遇同苏联国内犹太移民相联系。
多勃雷宁与美国国务卿会晤,谴责所谓的最高限额。
苏联塔斯社发表文章,表示苏联政府在对移民问题不提供任何的“保证”。
此后三年苏联犹太移民人数大大减少。
七十年代末,卡特向苏联抛出了“人权外交”,苏联境内的持不同政见者活动有所加剧,要求苏联政府遵守欧安会最后议定书中关于人权的条款,苏联这时也不能通过逮捕、驱逐出境的方式来处理这些人,于是采用移民方式减少他们的活动和反抗。
这一时期,被允许从苏联移居国外的犹太人数目明显上升,1976年为14261人,1979年为51320人。
1980年因苏联入侵阿富汗导致美苏关系紧张,移民的犹太人为21471人。
1981年,里根上台后,对苏联采取强硬的政策,美苏从缓和重新走向了对立,移民数量大幅度减少。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苏联出现犹太移民浪潮,这与当时苏联国内外环境变化息息相关。
犹太人在苏联长期受到压迫和歧视,越来越没有归属感,希望移居到其他国家的愿望越来越来强烈。
美苏关系的变化,特别是美国为首西方国家对犹太以移民的重视,并以此作为同苏联讨价还价的筹码。
放松对苏联移民的政策,既能解决一部分异见者,也能以此来应对美国。
苏联犹太人大量移民,一方面使苏联流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另一方面移民活动也加速了国内外的交流,西方事物和思想打破了“社会主义优越性”。
因此能否处理好民族关系、能否协调好国家利益和少数民族的利益,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稳定和社会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