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外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docx
- 格式:docx
- 大小:19.43 KB
- 文档页数:7
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学批评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英美派是与法国派相对应的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重要学派。
它关注女性写作的语言和文本,研究女性作品的特殊性,批判传统文学标准中的男性中心主义,从女性的视角重新审视传统的文学史。
努力发掘和寻找女性文学的自身特点,强调女性本身的文化内涵,鼓励当代妇女加强团结和联合,摆脱父权中心文化的压抑和,对现代女权主义运动具有深远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英美派概念与特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以女性视觉对作家及其文学作品进行全新解读的批评模式。
自从1985年挪威学者陶丽莫依(TorilMoi)在其出版的《性与文本的》(Sexual/TextuaiPolitics:FeministLiteraryTheory)一书中提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英美派”和“法国派”的概念之后,对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
与法国派的“视写作为,以语言的构合组织来抗拒和颠覆旧有男性社会秩序”不同,英美派“侧重的是对社会和,着力揭示潜藏在文本内部的两性对立和女性被压迫的真实状况。
”可以说,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的女权运动而兴起的西方文艺批评主力军,尽管没有形成什么严密的组织和统一的纲领,但其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模式,从女性的视角重新解读经典作品以及发掘女作家及其作品,建立女性主义文学宫殿的特色鲜明的批评方法,依然能够让我们获得清晰而深刻的感触。
本文试就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上述两大特点展开研究。
一、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模式在长期的父权制文化中,文学传统基本上是以男性为中心。
西方文学作品中最早的女性,如夏娃、安德洛美达、潘多拉和象牙女郎,都是以虚幻、美化或扭曲的形象出现,她们是为男人享用而创造出来的尤物,由内到外都渗透着男性的主观意识和偏见。
面对这种情况,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认为:文学要具备普遍意义和有效性,女性意识不容忽视,文学批评首先要从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模式开始,掀起一场女权主义的文学,通过考察和分析,重新审视男性文学中那些陈旧的女性形象,赋予其新的内涵。
MOUNTAIN FLOWERS并不是所有的女性写作都是女权主义的,但许多女性主义文本反映了女权主义所关注的问题。
在文学批评界,传统的文学批评因为倾向于以男性经验为基础进行普遍性的阐述而受到攻击。
传统批评方式认为文学经典作品表达永恒不变的真理,而这种真理不受性别等世俗问题的影响。
女权主义者则认为,这种批评方法拒绝承认经典文学作品常常推崇男性价值观和利益,从而使得男性偏见制度化和机构化,女性主义者因此必须提高女性对于性压迫这一事实的觉悟。
这一时期的开拓性文学批评作品《性政治》选用了男性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性政治分析的依据,披露了在文学这种父权意识文化产物中的性别偏见和性暴力,解构了经典文学作品中被贬损的女性角色塑造。
女权主义者力图通过提倡对于文学中女性形象的重新评价来唤醒人们对于女性价值的再认识。
第二次浪潮中早期的女权主义者在揭露文学作品中父权偏见的同时,还努力挖掘和定义女性自己的文学传统,包括寻找和再版那些被湮没被遗忘的女性作家及作品,以及对于女性生活、创造力、风格、体裁、主题、形象等性质的重新定义。
随着性别意识的不断加深,女权主义者大力提倡一种抵抗性阅读,其目的在于揭露女性是如何被迫去认同文本中压迫女性的性别偏见的,并且培养一种真正从女性视角进行阅读、拒绝与自己的压迫者合作的女性读者。
这种观点在朱迪丝・菲特利(Judith Fetterley)的作品《抗拒性读者》(The Resisting Reader,1976)中得到极为充分的表达。
女性主义质询在人类社会中,妇女为什么总是扮演从属于男性的角色。
它关注在历史中妇女的生活是怎样变化的,探讨女性的经验与男性的有什么不同,不管是作为一种实质性的本体论或者心理差异的结果,还是作为历史印迹和社会结构的结果。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女性创作的文学是怎样表达或表现女性生活与体验的特点的。
它也研究男性主宰的法则,以了解男性是怎样运用文化来推进他们对女性的主宰的。
从总体上讲,女性主义有一个漫长的政治史,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至少在英美发展成了一种实质性的力量。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肖瓦尔特创作第二个阶段的代表作《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弗恩的英国女性小说家》不同于埃伦莫尔斯等女权主义批评人士的观点,她认为女性文学传统是源源持续的,不是由仅有的几位著名作家实现的,这其中还包括名贯古今的作家和被历史遗忘的普通作家。
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历史上某些女性作家走红一时、转瞬即逝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事实被人们遗忘,造成历代女作家无法搜寻到属于她们自己的成长历史,因此不得不重新翻看过去,反复地提醒和告诫自己,女性应当充分增强自己的女性意识。
透过维多利亚时代到现在的英国小说来挖掘女性文学的历史特点,补充几位女性主义代表作家之间的差距与不同。
该书影响深刻,被赋予“时代杰作”之称,其根本原因在于作品将长期被人们遗忘的英国女性作家的作品进行重读,在继承前人女性作家的优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进行重新剖析,符合时代潮流,并且手法独到。
与此同时,该书将女性文学传统视为一种“亚文化群体文学”,并指出,女性作家创作受亚文化影响深刻,具有一定意义。
总体而言,可将女性作家的作品划分为三个阶段。
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女性阶段的创作,不管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史实方面,都对女性文学史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女性批评要求通过女性自身的努力重新建立女性文学传统,重新书写女性历史。
女性作家们的友好情谊由此显现,她们呼吁当代妇女增强沟通和联系,携手摆脱父权中心文化的捆绑与束缚。
“女性文学被称之为亚文学,仅仅一个‘亚’字就决定了女性在创作时必须顺从、依附于男性的知识、智慧和力量。
肖瓦尔特提出了女性的理想化境界,即女性拥有很多金钱,并根据男性的工作量付给他们酬劳。
当然这是一个乌托邦式的想法,所以肖瓦尔特也提到了双性同体,即沃尔夫在《自己的一间屋》中提出的男女双性同体论。
”肖瓦尔特认为,女性批评重点在身为作者的妇女,对妇女创作的文学的发展变化和结构分类进行分析。
女性的心理学、语言学等相关问题都在女性批评课题中进行了解释说明,少数女性作家或女性团体创作进程、文学史等课题也有所涉及。
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浅析---引言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一门研究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和实践的学科领域。
本文旨在对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进行浅析,介绍其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和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发展历程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女性解放运动。
在这个背景下,女性主义理论开始关注女性在文学中的定位和表达。
在早期,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主要通过挖掘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化语言来探索文学对女性的表达和塑造。
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涉及的内容也逐渐扩展到性别、权力、身份等方面。
核心观点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反抗传统的男性中心视角: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坚持批判传统文学中男性中心的视角,呼吁重视女性的审美经验和视角,以女性的观点来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
反抗传统的男性中心视角: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坚持批判传统文学中男性中心的视角,呼吁重视女性的审美经验和视角,以女性的观点来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
2. 揭示性别霸权的存在: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强调文学作品中存在的性别霸权,通过对作品中的角色关系、权力结构和语言表达的分析,揭示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和歧视。
揭示性别霸权的存在: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强调文学作品中存在的性别霸权,通过对作品中的角色关系、权力结构和语言表达的分析,揭示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和歧视。
3. 关注女性创作和女性文学: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重视女性的创作和女性文学的发展,推动女性在文学领域的存在和发展,倡导女性写作和女性审美的独特性。
关注女性创作和女性文学: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重视女性的创作和女性文学的发展,推动女性在文学领域的存在和发展,倡导女性写作和女性审美的独特性。
4. 关注身份和多元性: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强调文学作品中的身份和多元性问题,关注种族、阶级、性取向等方面的差异和冲突,通过对不同身份的女性作家和作品的研究,拓展了对女性文学的理解和批评。
探讨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摘要:在历史文化河流中,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已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有人认为“女性主义批评比其他任何批评理论对文学标准的影响都大,它也许是现代批评理论中最富有革新精神的力量之一。
”本文作者阐述了女性主义演变与特色,分析了女性写作与女性批评,探讨了女性主义在当代文学批评中的意义,为研究现代女性文学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借鉴。
关键词: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女性主义;女性批评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01一、女性主义演变与特色女性主义是研究女性性别和女性权利的学说。
其中英美学派与法国学派是最具有代表性和创造性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不同学派其特点也各异,其中法国学派一般理论性强,涉猎广泛,具有激进的反资产阶级的偏激,并承袭辩证的思维方式,强调压抑性。
从压抑论的基础看,女性存在于压抑状态之中,女性被认为是历史传统中的缺席者。
其杰出的女性主义代表有:海伦娜·西索、西蒙娜·德·波伏娃等,其中,波伏娃的代表作《第二性》,被誉为女性主义“圣经”。
而英美学派的特点则是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重视文本批评,具有后现代性。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主要任务为细读和阐释文学文本。
其代表作家有沃尔芙《自己的房间》、玛丽·艾尔曼《对女性的思考》、凯特·米丽特《性政治》等。
西方女性主义文化诗学从现代演变为后现代主义,在这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其鲜明的独特个性逐渐凸显。
二、女性写作与女性批评(一)一般而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即为关于阅读和写作的批评理论。
妇女阅读、阅读妇女、作为妇女的阅读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阅读的三个层次。
由于父权制和男性中心主义的控制,在传统文化中妇女只能被动地阅读。
而女性主义赋予女性文本意义的阅读,妇女可以自觉意识地进行女性阅读,由最初盲目的阅读转变为有目的的阅读。
(二)女性题材是女性写作的着重点,以心理描写为优势,更为细腻地深入刻画男性。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与女性形象解读女性形象作为以男性文学想象与价值取向的产物,长久以来被定义为附属品。
它作为女性主义批评所关注的焦点之一,同时也是女性作家文学作品中典型的代表,然而,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在两性文学作家的笔下却截然不同。
试图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去重新诠释女性形象,对传统男权社会被歪曲的女性形象范式进行拆解和重塑,构建女性真实的自我。
标签:女性主义批评;女性形象;批判与拆解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主张以女性主义全新的视角对以往的文学作品进行重新解读,对男性文学作品中被歪曲的妇女形象进行批判与拆解;努力挖掘不同于男性霸权的女性主义文学传统;对文学中的女性意识、女性阅读、女性写作、女性语体等进行重新构建,对女作家创作的心理因素及表达状态的书写给予肯定,提倡一种女性主义的写作模式。
西方长时期的基督教的影响和父权制度文化的压抑、控制,使妇女文学对探究女性自我身份的认同和女性自身形象的识别方面有了更深的体会。
女性作家不再以男权视角下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和命运为标准,而是大胆地呼吁构建她们自己的文学,颠覆传统意义上的女性形象。
随着西方文学批评思路的不断拓展,女性主义批评也越来越趋于完善。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兴起,与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产生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政治运动深入文化领域的结果。
”[1]“妇女解放运动”作为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二次浪潮”,与当时的民权运动和在反越战时发起的新左派学生抗议运动密切相关。
与此同时,当时摇滚乐的出现使人们生活方式产生了变化,妇女运动也渐渐扩展到文化和政治领域的转变上。
其起因是妇女意识和思想的进一步成熟,使她们逐渐意识到自己在社会平等和文化平等前,政治上的平等并不能作为保障。
于是基于对父权制的性别歧视态度和对女性他者的思想范式的意识形态的批评,以及对机制、文学文本等的批判接踵而至。
作为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的对象应该也必然是妇女,这包括妇女的创作和作品中的妇女形象。
该批评没有把研究范围局限于女性的文本上,它并不排斥对男性文本的探讨,并且它本身也是把批判男性文本的性别歧视作为起点来研究的。
浅析外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
一.渡边澄子与《日本近代女性文学论--冲破黑暗》
渡边澄子是日本近代文学的研究者,大东文化大学名誉教授,并对野上弥生子等近代女性文学家进行研究,是日本著名的女性文学批评家。
著有《野上弥生子研究》、《青踏的女性—尾竹红吉转》、女性作家评论系列的《与谢野晶子》等。
渡边澄子所著的《日本近代女性文学论--冲破黑暗》是通过对樋口一叶、清水紫琴、野上弥生子、平林泰子、佐多稻子、岸田俊子、与谢野晶子、宫本百合子八位日本当代著名女性文学家以及其主要作品的进行研究分析,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深入探究日本女性主义文学。
这些勇敢的女性作家们不甘于受到不平等社会制度的束缚、生存的价值受到的否定,她们勇敢的追求自我的实现,通过笔端塑造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激励女性们自我崛起、勇敢地与生活抗争,这是日本近代女性文学的重要意义。
二.渡边澄子对樋口一叶及其代表作品《自焚》的评价
在《日本近代女性文学论--冲破黑暗》一书中,渡边澄子称樋口一叶为新的飞跃,一叶是明治时期著名的女性作家,在其短暂的生命中留下多不不朽的著作。
一叶生活的时代,是深受男尊女卑思想控制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男性甚至对女性使用尊敬的语言都会受到世人的嘲讽。
一叶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始进行创作的,其创作的作
品皆是描写在那样的时代生活的女性的悲惨命运。
渡边对一叶的评价极高,她认为一叶是一位已超越喜怒哀乐、拥有最高级别感情的女性作家。
在评论一叶的小说时,她没有像一般的文学评论者一样,选择《十三夜》、《青梅竹马》、《闽江》这类被称为一叶的代表作品去评论,而是选择樋口一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撰写的小说《自焚》去仔细解读。
创作《自焚》时,一叶已染病在身,该作品是一叶一边与病魔做斗争一边竭尽全力撰写的苦心之作。
小说《自焚》讲述了美尾与町母女二人悲惨的婚姻生活,揭露了在黑暗的封建思想和金钱至上的观念的迫害下,妇女的悲惨遭遇以及悲剧的传承延续性。
母亲美尾是一个非常美丽、向往过富足美好生活的女性,但丈夫与四郎平庸不上进,虽然表面看起来是对妻子呵护有加的,但实质上只把美尾当作美丽的私藏品看待,并没有把她看做是有诉求有平等地位的人来看待。
美尾在多次劝说丈夫与四郎努力上进未果后,在自己母亲的蛊惑下决然地放弃家庭,离开丈夫女儿离家出走依附于权势利益。
与四郎在美尾出走后,感到受到奇耻大辱,开始不择手段地敛财,长期的劳累致使身体严重受损,早早离世,对于女儿町他毫无关爱,草草将其嫁给大她十几岁的上门女婿金村恭助。
女儿町在缺乏父母疼爱的环境中渐渐长大的,虽然集财富与美貌于一身,最终也难以在黑暗的社会制度下得到好的归宿。
恭助并非真正爱慕町,
只是利用町的钱财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对恭助而言,町仅仅是有利用价值的商品。
最终,在听闻町“出轨”的传闻后,恭助丝毫没有向妻子求证,也没有伤心与难过,只是担心外界的议论会影响自己的政治地位,于是决然地将妻子赶出家门,以达到顺理成章地掩盖其用妻子的家产纳娶、赡养小妾并收养自己的私生子当义子的无耻目的。
自小说《自焚》发表后,对其的评价都倾向于“淫乱”的母女物语之类的说法,该时代著名的文学评论《醒草》《文学界》《明治批评》等,都将评论的重点放在主人公町与书生千叶的通奸是否存在,并更倾向于存在的说法。
并且,对母亲美尾“淫乱”的控诉也不断升级,甚至有母女淫乱是由血缘遗传造成的这类荒谬的说法。
对于町“出轨”的原因,有评论认为町是出于对于家庭的渴望从而出轨于书生,与书生的关系是寻找家的替代品;还有町因不被世人理解,整日背负着自己继承了“淫乱之血”的骂名,又因得知丈夫与她人有私生子便决议报复丈夫与人私通等等的说法。
对于町的出身,也有她并不是与四郎的亲生女儿,而是美尾与有地位的将军私通所生的私生女的说法。
而渡边澄子则认为,这些定论太过于武断,樋口一叶之所以在小说中没有对这些问题清楚地写明,是用了其惯用的朦胧写法,只是让读者有更多的想象空间,这符合一叶惯有的写作特征,也是小说魅力的所在。
对于母亲美尾,在小说中人物形象是丰满的,渡边澄子对其做了客观的分析。
她
并不是天生浮躁、淫乱,在小说中明确写明,美尾与丈夫婚后四年一直是美满幸福的,丈夫的收入虽然低但是美尾觉得丈夫对自己是关爱的,此时的美尾对于丈夫、对于自己的贫困家庭并没有不满。
其发生变化的是一次偶然的赏花事件,美尾与丈夫虽尽心打扮地去赏花,但看到贵族们华丽的衣着后自惭形秽,开始意识到自己贫困生活的苦楚,但她并没有马上嫌弃丈夫,而是首先劝说丈夫上进,希望靠两人的共同努力来改变生活的困境,但丈夫无动于衷,反而更不求上进,使得她灰心失望。
此外,美尾的母亲是推动美尾变化的重要人物,在她们生活的时代强调“孝”过于“忠”,听从母亲的想法对于美尾来说是理所当然的。
美尾的母亲是过着低等生活的可怜女性,小说中始终没有提到过美尾的父亲,因此美尾母亲的生活与际遇是可想而知的,美尾的母亲希望女婿可以赡养自己为自己提供奢华的老年生活,但对于女婿的不思进取苦劝无效后,她深知只有自己女儿的美貌才是使出身于社会底层的她们过上奢华生活的资本,于是便把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女儿美尾。
一面是日渐可爱的孩子,一面是要听从母亲的想法对其尽到孝道,美尾是左右为难的,书中对于此时的美尾的描述是“每天都过得不得安宁,沉溺于痛苦的眼泪之中”,从中可以看出美尾的出走是有一定的苦衷的,是在丈夫的不思进取、母亲的贪婪和自己虚荣心的驱动下走上了堕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