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语文素材古诗词解读春晓部编版
- 格式:docx
- 大小:12.89 KB
- 文档页数:4
小学一年级古诗课文《春晓》小学一年级古诗两首课文《春晓》《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
全诗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
春晓春眠不觉晓⑴,处处闻啼鸟⑵。
夜来风雨声⑶,花落知多少⑷。
词句注释⑴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⑵闻:听见。
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⑶“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
⑷“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
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知:不知,表示推想。
白话译文春天睡醒不觉天已大亮,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
作品鉴赏:整体赏析《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
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
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
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
《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
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
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
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
春晓【一下】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闻:听见。
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春天睡醒不觉天已大亮,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
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后入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还归故乡。
《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
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首句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到惜春。
全诗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
孟浩然(689年-740年),唐代诗人。
本名浩,字浩然。
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
诗与王维并称“王孟”,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7赠汪伦【一下】汪伦:李白的朋友。
踏歌:唐代一种流行的民间歌舞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
不及:不如。
李白坐上小船刚要离开,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桃花潭水即使深有千尺,也比不上汪伦相送之情。
此诗为汪伦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李白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
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
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
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
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下此诗赠给汪伦。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李白信手拈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比较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8静夜思【一下】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一年级语文知识点《春晓》一年级语文春晓知识点1.了解古诗《春晓》主题《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
全诗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
2.《春晓》作者孟浩然了解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
本名浩,字浩然。
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
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
曾隐居鹿门山。
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后为荆州从事,患疽卒。
曾游历东南各地。
诗与王维并称“王孟”。
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3.《春晓》生字掌握晓xiǎo部首:日结构:左右笔画:10笔画顺序:竖、横折、横、横、横、斜钩、撇、横、撇、竖弯钩组词:分晓眠mián部首:目结构:左右笔画:10笔画顺序:竖、横折、横、横、横、斜钩、撇、横、撇、竖弯钩组词:蚕眠觉jué部首:见结构:上下笔画:9笔画顺序:点、点、撇、点、横撇/横钩、竖、横折、撇、竖弯钩组词:自觉闻wén部首:门结构:半包围笔画:9笔画顺序:点、竖、横折钩、横、竖、竖、横、横、横组词:令闻啼tí部首:口结构:左右笔画:12笔画顺序:竖、横折、横、点、横、点、撇、点、横撇/横钩、竖、横折钩、竖组词:啼鸣声shēng部首:士结构:上下笔画:7笔画顺序:横、竖、横、横、竖、横、撇组词:叫声4.《春晓》反义词掌握来-去多-少落-起5.《春晓》译文及生字注释掌握春眠不觉晓译文:春天睡醒不觉天已大亮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全册古诗+译文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1、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
2、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3、啼鸟:鸟的啼叫声。
4、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译文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
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1、汪伦:李白的朋友。
2、踏歌:唐代一作广为流行的民间歌舞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3、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4、深千尺: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5、不及:不如。
译文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
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1、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2、疑:好像。
3、举头:抬头。
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寻:寻访。
2、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一般指的是贤士。
3、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4、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
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5、言:回答,说。
6、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译文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注释1、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艇:船。
2、白莲:白色的莲花。
3、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4、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一年级下语文园地二日积月累春晓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们来说,语文学习就像是一场充满惊喜和探索的奇妙之旅。
在一年级下册的语文园地二中,“日积月累”板块里的《春晓》这首古诗,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吸引着孩子们去感受古诗的魅力。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全诗内容为:“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诗的开篇“春眠不觉晓”,描绘了在春天的夜晚,人们睡得香甜,不知不觉中天就亮了。
这一句简单而生动,让我们仿佛能看到一个在温暖的被窝中酣睡,被春天的气息包围着的场景。
“不觉晓”三个字,既写出了春天睡眠的舒适,也透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留恋。
“处处闻啼鸟”紧承上句,当诗人从睡梦中醒来,听到的是到处传来鸟儿清脆的啼叫声。
这里的“处处”,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鸟儿们欢快地歌唱,似乎在告诉人们春天的美好。
想象一下,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是不是能在脑海中浮现出鸟儿在枝头跳跃、欢叫的画面呢?“夜来风雨声”则把视角从清晨的宁静转向了昨夜的风雨。
诗人在回想,在睡梦中似乎听到了外面风雨交加的声音。
这一句给全诗增添了一些动态和变化,也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天气是多变的。
最后一句“花落知多少”,是诗人在感慨经过一夜的风雨,不知道有多少花儿被吹落了。
这既表达了诗人对落花的怜惜之情,也让我们体会到春天的短暂和美好事物的易逝。
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们来说,理解这首诗可能会有一些难度。
但是,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引导,他们可以感受到古诗中描绘的春天的景象。
比如,老师可以让小朋友们闭上眼睛,听着轻柔的音乐,想象自己置身于一个春天的早晨,然后慢慢睁开眼睛,说一说自己想到了什么。
还可以带着小朋友们到校园里或者公园里,观察春天的花草树木、鸟儿蝴蝶,让他们亲身感受春天的气息,从而更好地理解古诗。
在学习这首古诗的过程中,小朋友们不仅可以欣赏到优美的语言,还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观察力。
同时,也能让他们初步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此外,家长们在家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诵读这首古诗,让孩子感受古诗的韵律之美。
小学一年级语文《春晓》知识点为此准备了小学一年级语文《春晓》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高效地学习!【原文】春晓 (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①晓:早晨,天亮。
②闻:听见。
③啼鸟:鸟鸣。
【翻译】春意绵绵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猛然一觉惊醒来,到处是鸟儿啼叫。
夜里迷迷胡胡,似乎有沙沙风雨声;呵风雨风雨,花儿不知吹落了多少?【赏析】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
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
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
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如今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
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这首诗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除了语言明白晓畅、音调琅琅上口之外,还在于它贴近生活,情景交融,意味隽永。
【小学一年级语文《春晓》知识点】。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7首1、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1.春晓:春天的早晨。
2.晓:天亮。
3.不觉晓:不知不觉地天亮了。
4.闻:听。
5.闻啼鸟:听见鸟叫。
【简析】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
唐代诗人。
他写的田园山水诗很有名。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首句“春眠不觉晓”,第一字就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
“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
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
此句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
次句“处处闻啼鸟”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
“处处”是四面八方的意思。
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
这两句是说:春天来了,我睡得真甜,不知不觉天已大亮。
一觉醒来,只听见处处有鸟儿在歌唱。
第三、四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然后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
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
惜春也是爱春,喜悦是全诗的基调。
本诗写春景,不是写所见,而是写所闻及所想。
诗人把自己的听觉感受写出来,然后由读者体味、再现诗人描绘的意境。
构思巧妙,很有情趣。
2、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
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简析】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
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
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
“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
春夜酣睡一晚,不知不觉到了早上。
醒来后只听到鸟儿在各处鸣叫。
昨天夜里又是风又是雨的,
花儿是不是被风雨吹打落了不少呢?
作者介绍:
这首诗啊,差不多每个小朋友都会背,它的作者叫孟浩然。
孟浩然是唐朝诗人。
他的诗写得非常好,有一次他旅游到了长安,在太学里赋诗,结果那些达官显贵看了他的诗,都不能不佩服他写得好。
因为他写得太好了,别人只好把笔扔掉,说:“没法再写得比孟浩然更好了。
”
孟浩然也想当官,但是一直没通过考试,就到鹿门山隐居去了。
不过他又很喜欢旅游,中国东南各地都被他游遍了。
孟浩然与王维都喜欢写田园诗,人们就把他们称为“王孟”。
他们擅长写景,写山水田园之美,写旅行之妙,他们写的绝大部分的诗歌都是五言的短篇,风格很朴素,很美,独特。
创作背景:
《春晓》这首诗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呢?我们只知道它的创作地点是鹿门山,那是孟浩然早年隐居的地方。
古代的读书人,读了很多书之后就要去参加科举考试,考上之后,国家就会安排他做个什么官,考不上呢,就比较糟糕了。
那么就只有回家一边种田,一边读书了。
读了书,还要参加考试,不过也有人一辈子就不参加考试了。
有的人会因为孝顺或者文才著名而被推荐去做官。
孟浩然考试没通过,他就回到故乡默默地生活,这叫隐居。
隐居的时候,当然还要读书和写诗了。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有一天早上,孟浩然醒来了,哎呀,竟然睡了一个自然醒的好觉!醒来后呢,他并没有立即从床上爬起来,而是赖了会儿床,躺在床上听鸟叫,还想了一会儿昨天夜里发生的事情,想到了风吹雨打落花。
那景象怎么样呢?
他想了一会儿,特别想起床了,就一骨碌爬起来,走到书桌边,提起毛笔,在纸上一会而就,把醒后赖床时那一刻的心情和思想写了
下来,就成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春晓》。
如此说来,赖床也是能有很大收获的。
不过,如果孟浩然只是赖在床上又睡着了,却没有动笔把这诗写下来,那么,我们也就看不到这首好诗了。
所以,同学们还是要勤动笔啊!脑中有了想法,就立即写下来。
说不定,你写下来的也是可以千古流传的名句呢!
赏析:
好了,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好好细细地欣赏欣赏这首诗吧。
第一句,春眠不觉晓。
眠,就是睡觉的意思。
晓,拂晓,早晨。
这是春天里的睡眠,睡了一晚上,睡得很好,不知不觉到了早上。
第二句,处处闻啼鸟。
啼鸟,其实可以倒过来,鸟啼。
不过,倒过来就不押韵了,所以,还是按照孟浩然的安排比较顺口。
闻,不是用鼻子闻,而是听的意思。
诗人一醒来啊,发现到处都有鸟叫声。
他是睡在树林里吗?他是在鹿门山里的一个房子里住着。
山里的鸟当然很多了。
是不是很羡慕他,有这么多小鸟来喊他起床?只要我们好好爱护鸟类,我们周围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小鸟的。
第三句,夜来风雨声。
晚上睡觉之前,就听到了风声雨声,一声紧似一声。
这样的风雨交加的夜晚,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诗人担心什么呢?
第四句,花落知多少。
原来,诗人是在惦记着庭院里的花朵会不
会被风雨摧残。
哎呀,赶紧起床去看看。
这首小诗,一开始读的时候,不觉得它多么了不起,可是越读呢,越觉得有意思。
它就像是我们随口说出来的话,又像流水一样自然而然地流出来。
读起来觉得它很简单,可是细细地品味又觉得它很有味道。
是什么味道呢?
我读到了诗人的一颗暖暖的爱心,读到了他亲切细腻的性格,读到了他对春天的喜爱。
他没有用更多的文字来描写春天的风景,只点了鸟叫、风雨和落花。
只这么几处,就让人联想起他所处的地方,春天是多么美好。
春天的早上,小鸟在枝头蹦跳鸣叫,夜里风雨潇潇,早上醒来,枝头上的花朵沾着晶莹的雨珠,地上也还有一些被风雨打落的花瓣。
虽然诗人没有详细地写这些,可是我们的脑中好像已经有了这些情景无声地闪过。
诵读:
最后,让我们来一起诵读一下这首诗吧!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