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耻_是民族传统文化道德要求的底线_民族文化解读之四
- 格式:pdf
- 大小:96.89 KB
- 文档页数:4
论耻感文化与耻感底线伦理[摘要]耻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伦理精华。
耻感是伦理标准和道德准则的基础,它具有普遍性、基本性和最低限度性,是一条底线伦理,既是人之为人的标志,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尺。
耻感底线伦理具有普世意义,要加强耻感教育,提高耻感意识。
充分认识道德的层次性,建设良好的知耻环境,构建和维系人类的耻感底线伦理。
[关键词]耻感;耻感文化;底线伦理;耻感底线伦理一、耻感文化的历史探源与梳理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提出著名的文化模式,认为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是耻感文化(shame culture),西方文化是罪感文化(guilt culture)。
耻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伦理文化传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耻感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知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有记载。
“耻,古作聘。
”《说文》曰:“辱,从耳,心声。
”远在《诗经》中,就有廉耻之言,“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为何?”(《诗经·风·相鼠》)。
其大意是说,看那老鼠还有一张皮,(喻为脸皮)人岂能没有尊严廉耻;如果一个人不识尊严廉耻,还活着干什么?根据台湾学者朱岑楼先生的研究,《论语》中有强烈的耻感取向,四百九十八章中,与耻感有关的计五十八章。
“士”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基本层次,它最重要的伦理特征就是“有耻”。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论语》·子路)孔子提出的基本道德规范体系“三达德”即“智、仁、勇”,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
何谓勇?勇的要义就是“知耻”。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孔子认为,能行五者于天下者为仁:恭、宽、仁、敏、惠。
五者之中“恭”为首,“恭”的真义是“不悔”,“恭则不悔”(《论语·阳货》),“不悔”真义即“远耻”,“恭以远耻”(《论语·表记》)。
中国传统道德的要求
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套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其要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1. 仁爱孝悌:提倡关爱他人,尊敬长辈,孝顺父母,兄弟和睦。
2. 忠信礼义:强调忠诚、守信、懂礼、明义,注重个人品德修养。
3. 义勇奉公:鼓励见义勇为,为公奉献,关心社会,有责任感。
4. 廉洁正直:提倡清正廉洁,公正无私,做人要有道德底线。
5. 谦恭有礼:教育人们要谦虚、有礼貌,尊重他人,不骄傲自大。
6. 知耻改过:要求人们有羞耻之心,知错就改,不断提高自己。
7. 勤劳节俭:倡导勤奋努力,节俭生活,珍惜资源。
8. 尊老爱幼:尊重老人,爱护儿童,传承家族美德。
这些要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个人品德、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的重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耻近乎勇”,语出《礼记·中庸》,是说知道什么是耻辱,这样的精神自会给人带来勇气。
知耻,是一个人良知的先导,只有“洁己励行,思学正人”,正确对待荣与辱,灵魂才会健康而有活力,从而心有道德长城,能挡狂澜万丈。
知耻是各种道德素养、情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是个体道德得以维护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秩序得以维护的前提之一。
因此,在传统的道德伦理中,总是把“知羞明耻”作为修养的先决条件。
《礼记·中庸》把好学、力行、知耻,当作修身的三要素。
孔子认为,耻,作为一种道德意识,是明善恶、辨是非、识美丑的内心标准。
为人处世需要“行己有耻”,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臧文仲“临危请命,避事为耻”、钟离意“臧秽之宝,诚不敢拜”、陈寔“教人知耻,改过迁善”、裴侠“志在自修,惧辱先辈”、吕祖谦“优者为师,不耻下问”……守住人之为人的底线,将社会道德原则不断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为人重大节,处世以仁德,守身从大义,方能迈好人生的每一步。
在《良吏考略》一书中,记载了清朝县令郭琇知错改过的故事。
郭琇出身贫寒,立志报效国家,常以范仲淹忧先乐后的名言自警自律。
后来考中进士,被派往江苏吴江做知县。
起初,他为官还比较谨慎,后看到同僚们贪欲日盛,终究没能顶住官场腐败和上司的贪婪勒索,便开始接受贿赂,一时间,郭琇“以贪黩闻”。
几年后,江苏巡抚换成汤斌,他特意把郭琇叫到省城,当面教育他要以廉洁为重。
郭琇无地自容、悔恨不已,回到县衙,忙派人挑来清水,和大家一起动手,把县衙大堂好好洗刷了一遍,并贴出告示:“以前的县官郭琇已经死了,现在的知县是另一个郭琇。
”从此,他痛改前非,不仅清廉自守,还把吴江治理得井井有条。
后来,郭琇“洗屋清官”的事迹有口皆碑,并被记录于良吏册。
对过错怀有羞耻之心,便能守住道德底线,重新赢得做人的尊严。
知耻近乎勇,勇的起点在于“知耻”,这是一种价值观与人生观的选择:知道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什么后果,权衡利弊后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谈耻与知耻教育宁城县天义第二小学李凤鸣学校德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活动。
他应该具有很浓的民族人文色彩和广泛而深厚的人文关怀内涵。
因为人文特征是一个民族最具有特色的标志,抛开人文色彩的任何教育都将渐渐使民族特色淡去,最终导致民族的消亡。
所以,抛开人文色彩的任何教育,都将是苍白无力的,更不会被人们和规律所接受,德育尤是如此。
反思我们的学校德育,长期以来,德育效果不佳有目共睹。
究其原因,除了我们的学校德育切入点的泛化、德育策略和方法的失当、德育政治色彩过浓外,更重要的是德育内容脱离民族传统实际、造成学校德育远离中华民族传统人文特色,使德育失去中华传统人文色彩的结果。
因此,若要改变德育效果不佳的现状,合理的定位学校德育传统人文内容和切入点,是学校德育取得实效的关键。
本人认为,我们的学校德育应选择传统道德“八德”为主要德育内容,以“知耻”为德育切入点。
本文仅就后者进行阐述。
一、耻的道德作用“恥”字的《说文》解释是:“恥,辱也,从心,耳声。
”《辞海》解释应是本义:①耻辱,可耻的事情。
②羞愧之心。
耻,是中国古代传统道德中关涉的基本内容之一,一直是传统文化中传之久远、受人重视,并以之作为行为准则之一的重要德目。
在传统文化中“耻”的包容甚广:清俭、正直、死难、谦退、辞让、忠节、强谏、义烈、悔过、让功、拒贿……都属于明耻;奢侈、谄谀、邪佞、专恣、妒贤、徇私、贪污、耽溺、残酷、狎昵、辱命……都斥为无耻。
这些概念的内涵至今尚有其足资借鉴之处。
可以说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具有的丰厚的耻观念,在道德理性、道德规范、道德践行等层面,都全面地渗入、深刻地积淀和濡养了中国古代道德,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古代耻文化。
我国历朝历代都继承着重耻的传统,把明耻视作知人论世的准则,而无耻则是使人无地自容的唾骂之辞。
大之于治国平天下,小之于修身齐家,“耻”几乎已是衡量是非、善恶、忠奸、曲直的一个标尺,也是鼓舞人们挺身而立的力量,并继续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论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的当代道德教育价值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东方国家,传统的礼仪道德教育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强调“耻感文化”,即道德感和个人行为规范对个人行为的制约。
对于传统的耻感文化,我们应该认识到它对当代的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传统耻感文化的内涵从我们先祖的思想、文化、生活习惯中可以看出,耻感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人们平时多注重自身修养和素质的提高,“耻”则更多的是指人们内心的羞愧感和道德上的规范性。
传统的耻感文化首先体现在人们互相之间的道德约束。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人们平时相处都有着明显的等级区别,按照不同身份的人们所要遵守的的礼仪与规范也不同。
这样的规范对于传统社会人的行为有着很强的制约,王侯将相虽然也不是芊芊美女,但其在公众面前的形象、言行举止、衣着打扮,等等都需要严格遵守,如不按照规定的标准来行事,就将面临着名誉上的玷污或者社会评价的批判。
其次,传统耻感文化也体现在个人日常行为举止的正规与规范上。
也就是说,对于一个有礼貌、有道德的人,无论是在自身身份或职业地位方面都会受到他人的尊重。
而这种尊重源于他人对该人性格、修养、能力、行为的一般评价。
在当今社会中,这种评价以一定程度上依旧发挥了其作用,只不过其形式更为隐蔽。
这也提醒我们,作为人类的一份子,在成长的路上需要不断强调自我修养,增强自我规范。
最后,传统耻感文化也体现在对待自己的态度——良心。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虽然无法完全分辨对与错,但是在心灵深处对于是否违背了自己良心的准则,却是明晰无疑,获得对自己心灵上的安宁和对周遭环境的信任是至关重要的。
二、耻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1.强化个体的责任心愧疚感和内疚感是人们面临道德难题时存在的情感,它们形成了人们对自己行为所需承担的道德责任的思想基础,也是个体行动的防控机制。
当人们产生了道德的愧疚、压力感时,那么就会更好的规范自己的行为,这就是进入耻感文化时的效应。
在当代社会中,有的人可能无法明确道德规范或感受到个人责任,这也是当前一些显著的道德难题和问题的缘由之一。
“知耻”传统文化丰富公民教育作者:杨婷来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年第03期摘要: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
形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根基。
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知”“耻”是一笔宝贵的道德遗产。
“知”作为人内在的自律规范,“耻”作为外在的他律规范,两者共同构成了传统道德的知耻文化。
这种知耻传统文化虽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的、历史的局限性,但它对现代公民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因此以“知耻”传统道德丰富公民教育内容,达到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公民教育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关键词:知耻;传统文化;公民教育中图分类号: G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8)03-0037-04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是羞耻教育,认为道德与人的羞耻感是紧密相关的,羞耻感是人的道德底线。
可以说,知耻已经起了一种道德评判的作用。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也。
”[1]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曰:“士皆知耻,则国家永无知耻;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
”可见耻在人的日常生活及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代的公民教育作为适应大工业生产方式及现代社会文明发展要求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民的素质、加快了社会发展的进程,但它由于受到具体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而以“知耻”传统文化丰富公民教育内容并为其提供道德支撑,这是公民教育取得实效的必要条件。
一、价值:知耻传统文化的功在历史,利在当代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派思想在冲突与整合中蕴育了民族的文明,创造出了一种“知耻文化”。
从表面上看,知耻是一种个人修养,实际上知耻传统文化不仅在指导和制约人的行为起作用,而且对引领社会风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虽然今天知耻传统文化的内容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是挖掘知耻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对提高个人的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以及促进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归纳和提炼,如从精神层面看主要有代代相传的爱国主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实践品格、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追求完善的道德修养等;从学术著作和物质层面看,主要有哲学、法律、经学、舞蹈、书法、篆刻、文字、教育等;从历史时代看主要有远古文化、夏商西周文化、春秋战国文化、秦汉文化、魏晋南北朝文化、隋唐文化等;从民族看主要有汉族文化、满族文化、蒙古族文化、壮族文化、苗族文化等。
面对如此丰富的传统文化,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最需要继承的是哪些呢?回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是从中国传统文化抽象整合出来的价值体系的精华,是提升主体精神境界的不竭动力。
在现阶段具体操作时,应把继承学会做人、学会学习的传统作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因为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是具有中国魂和世界眼光的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两种基本素质。
这两种基本素质是一个人不断成长发展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基础,因此,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应该首先继承学会做人、学会学习的优良传统。
1 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既是学生成长的基础与保证,也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态有哲学、伦理学、文学等,其流派主要有儒、道、佛三家。
这些文化形态与流派,尤其是儒、佛所论及的内容,总体可以归纳为关于人的问题,偏重于怎样做人。
中国传统文化既尊人为万物之灵,又重视如何做人,管子首先提出“人本”主张。
《管子·霸言》说:“夫霸王之始也,以人为本。
本理则国固”。
管子的人本精神重在尊重人,注重人的外在形式。
孔子也有自己的人本主张,其人本精神重在做人,注重人的内在道德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学会做人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到人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具体表现为爱国、自尊、尊敬、知礼、遵规、反省、改过,诚信、持节、厚仁、贵和、求新等。
(1)学做一个爱国的人爱国就是对祖国的热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浅谈中国的“耻感文化”作者:付玉杰周合元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22期摘要: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形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根基,其中,“知耻”是一笔宝贵的道德遗产。
“耻”是由他人对自身的评价或者自身内部的矛盾认识而产生的社会感情,“知耻”是道德的重要组成因素,是道德规范发挥作用的源动力。
以“知耻”这一传统道德丰富公民教育内容,达到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我们的当代德育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关键词:耻感文化;极端化结果;当代价值一、“耻感文化”在中国西方学者在分析日本人和中国人的行为,时常将face(面子)与shame(耻)二字连在一起,并将中国或东方其他文化叫做“耻感文化”(shame culture),与之相应的西方文化,则叫“罪感文化”(guilt culture)。
何为“耻感文化”?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的观点最具代表性,依照她在《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一书里的言论,“耻感文化”是指一种因害怕蒙耻而努力维持行为准则的文化,与“罪感文化”不同,它依靠外部的强制力来做善行,因为羞耻感的产生要求有外人在场,或者说,要感觉到有外人在场,这是她对日本“耻感文化”的理解定义。
对于中国来说,上面的定义内容大部分还是十分受用的,但不同于日本“耻感文化”的是,中国的“耻感文化”并不是完全他律的,在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里,耻,既有他律性,也有自律性。
一方面,中国人讲的耻具有他律性。
“由礼至仁”是孔子的一个重要观点,这表明孔子着重从内在精神超越性层面来阐发“礼”,认为“礼”的内在要求在于“仁”,一个人只有根据“仁”的精神实质,做到“义”、“爱人”、“宽恭”等诸多方面才具有“仁之性”,才符合“礼之义”。
由是,“礼”便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一个本质上与“耻”相关联甚至是作为“耻”的价值根源的概念。
正如美国哲学家费格里特所说:“耻……是以‘礼’为中心的道德作为取向的。
”《论语》中一些出现“耻”的篇章论及的多是道德主体因为疏忽自己应负的道德责任而受到他人欺辱疏远和羞辱之义。
2023年明礼知耻崇德向善方案引言:明礼、知耻、崇德、向善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精髓。
然而,在当今社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些传统美德逐渐受到冲击和挑战。
因此,制定2023年明礼知耻崇德向善方案,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促进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创新,培养优秀人才,构建和谐社会,为我们的民族复兴做出贡献。
一、弘扬明礼之风1. 学校教育引导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明礼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开展礼仪教育课程,以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学校内外弘扬传统文化,举办有志义工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尊重他人的品质。
2. 社会各界的加入鼓励社会各界组织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美术、书法、音乐等比赛。
举办明礼引领大赛,邀请明礼师傅和明礼模范现场演示,树立榜样。
3. 媒体和网络的宣传增加明礼知识的宣传力度,倡导文明礼貌的言行举止。
加强网络教育,制作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动画、歌曲和小故事,形成潮流,引导公众树立明礼的意识。
二、倡导知耻之心1. 强化家庭教育父母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
家庭要摒弃低俗的娱乐内容,营造浓厚的家庭教育氛围,让孩子体会到羞耻感和感恩之心。
2. 学校教育引导加强性教育,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性和性道德,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生活习惯。
增加知礼知耻的课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可耻的行为,何为无耻的行为。
3. 社会环境整治加大扫除低俗和不良信息的力度,增加文明宣传的频次和力度。
加强公共场合的监管,以防止不文明行为和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同时为知耻者提供匿名举报的途径。
三、推崇崇德之风1. 学校教育引导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加强德育教育,传授传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培养学生品德修养,形成崇德之风。
2. 社会各界的加入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等组织开展岗位道德教育,倡导诚信经营、厚德载物的工作理念。
柴达木开发研究2009547孟子说过:“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无耻矣。
”①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宝库中,关于“知耻”的道德要求和伦理思想,几乎在各民族的典籍和口传文化中,都有精辟的论述和无数的名言、警句、格言、谚语、故事传说等。
正是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造就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知耻之心和道德理念,形成了人们共同遵守和世代传承的做人标准和伦理准则,连刚离开襁褓,踉跄学步的幼儿也懂得一些最基本的知耻之礼,从而维护了社会的有序运行和社会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
解放后的五十年代,生产发展,人心凝聚,荣辱分明,社会文明程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那时,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已经成为美谈。
但是,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在“破四旧”的风暴中,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遭到了摧残,是非颠倒、人妖混杂,“假、大、空”成为时髦,“批判者”红得发紫,人们失去了道德依据而无所适从,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和道德观念的扭曲。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虽然在思想战线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拨乱反正的工作,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由于极“左”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加之,物欲横溢又淹没了人的道德、良心,贪污腐化、弄虚作假、抢劫偷盗等社会恶劣行为和不良风气蔓延不已,难以遏制,严重地影响着正常的社会生活,使人们感到困惑。
对此,我们应该大声疾呼民族“知耻之心”的苏醒,让知耻之心,遏制腐败蔓延、端正党风、民风,纯洁社会风气。
一、“知耻”,是做人道德的最底线人是社会的人,要是一个社会能够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作为组成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应该遵守一定的道德原则和社会规范,而“知耻”则是对每一个人的最基本的要求。
那么,什么是“耻”呢?就是羞愧之心。
换句话说,就是以伤天害理的事为耻、违背社会公德,损人利己为耻;贪污腐化、官僚昏庸为耻;弄虚作假、阳奉阴违为耻;以强欺弱、以大侮小、以富压贫为耻;好吃懒做、奢侈荒淫为耻,等等。
如果做了这些羞辱的事,那就是耻辱,是见不得人的,是失去做人的最基本的要求而不如禽兽。
因此,作为每一个人,在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中,都要以“知耻之心”自律,经常反省自己,起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做人要诚实。
孔子说:“言巧、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②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即在与人的交往中,不为权势而乞灵,不为私利而媚骨,要诚实、正派,不可用花言巧语、伪装和颜悦色来讨好对方,为人做事不低三下四、不口是心非,要表里如一。
“……心欲忠。
末衡,言耳目也,耳目欲端。
中正者,治之本也。
”③这就是说,人心应该忠诚,耳目应该端正,忠诚端正,则是治国之本。
这种道德要求不仅在汉文化中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就是在藏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等民族传统文化中,也是不乏其例的。
例如,在藏族传统文化中,关于要求人们忠诚守信的名言警句也是世人皆知的,特别是在公元七世纪初,松赞干布执政的时代,依据佛教戒律《十善法》的内容制定了世俗法凡20条,把“诚实守信”作为法律条文确定了下来,其中就有“谎言者割舌或命发誓”、“出言忠信”和“斗称公平,不用伪度量衡”等要求的法律条文。
在《萨迦格言》里还有许多知耻,是民族传统文化道德要求的底线———民族文化解读之四贾晞儒柴达木开发研究2009548强调诚实,分清善恶,知耻修身的诗句。
例如:“人分良莠不一样,善恶真假腹中藏;莫听嘴上漂亮话,考察实际便分晓。
”(《水喻格言》第5章),就是教育人们善于通过一个人的言行,辨别他的善恶真伪,因为只有分清了善恶真伪,才能知道什么是耻,什么是荣;只有懂得了荣和耻,才能端正自己的行为,做诚实的人。
蒙古族谚语中教育人们真诚守信的内容十分丰富,如:“真话面前死人也点头,”“不诚信的朋友,比不抵抗的敌人还要危险,”“人好在诚实,马好在力气,物好在品质”等,都是褒奖诚实守信的人,贬斥虚伪、奸诈之人的箴言、警句。
要做诚实的人,就必须做到“恭、宽、信、敏、惠”,就是要行为庄重而不浮躁,待人宽厚,不虚伪、不奸佞;要诚实守信,不弄虚作假;要办事勤快,不偷懒、懈怠;要恩惠与人,不损人利己。
这样,必然是“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功则说。
”④这既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成就事业的基础。
(二)与人为善,不损人利己。
任何一个人从他出生的那天起,就成为他出生的那个族群的一个成员,并接受这个族群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培养,从这个族群里“索取”他必须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没有这个最基本的条件,他是难以维持其生命的,更谈不上长大成人。
换言之,当一个人出生之后,乃至长大,都是由这个世界里的每一个人直接或间接地,自觉和不自觉地,显性或隐性地为他的生长、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精神养料。
因此,当一个人长大之后,在继续接受这个世界给他的“恩赐”的同时,也应该报答这个“世界”,为这个“世界”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也为自己和下一代的幸福,创造更多的财富和生命延续的条件。
无论是富,还是穷;无论是苦,还是福,他都离不开这个世界而生存,而且应该与周围的人友善相处,绝不应该损人利己,要同别人一道为这个世界做好事、做美事,这就是孟子说的“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⑤的道理。
“某行虽不谨,而肯与人为善”,⑤也是值得赞扬的。
这种与人为善,不坑害别人的道德观念和要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正是这种道德规范才使我们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而享誉全球。
人人做到了与人为善,不损人利己,“知耻”的人就会越来越多,社会就和睦、安宁。
在这样的社会里,“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⑦这就告诉我们,只有人人都做到了“与人为善,不损人利己”,社会就有了“知耻”之心,整个社会也会是和谐、美好的。
在这样的社会里,每一个人都会得到好处,快乐生活。
在《萨迦格言》中也有这样的诗句:“要想使自己进步,首先要专门利人;想修饰容貌的人,首先要擦拭铜镜。
”、“毫不利己专为人,有谁不愿去归顺?硕果累累水甘甜,谁不向往这宝地?”与人为善,不损人利己的社会,谁能不向往呢?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了“诚实守信”、“与人为善,不损人利己”的知耻之心,贪官污吏、官僚政客、贫富不均、假冒伪劣、奢侈腐败、入户盗窃、阿谀奉承、弄虚作假等不逞之徒及其恶劣行为和社会不良风气,就无滋生的土壤而被根除殆尽。
这是我们所期望的,也是中华民族为此而奋斗不息的。
二、重在培养官员的“知耻之心”翻开历史典籍,不论是哪个民族的,在培养人的“知耻之心”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方面,都特别强调官员的知耻之心的培养与教育。
为什么这样重视对于官员的“知耻之心”的教育呢?“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也说过:“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明良论二》)可见,所有官员不论其地位的高低和官位的大小,只要都能做到“知耻”,国家文明程度就会大大提高,羞耻之事就会杜绝。
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凡官者,必以教人,而非人教者,很难被人民群众所监督。
所以,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些官员的平庸之语被捧为“重要指示”或“重要讲话”之类的阿谀之言,似乎当官的就是高于老百姓,不是被教育者,而是教育人的人。
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中,老百姓的话即使是千真万确的,也轻如鸿毛,但是,老百姓都说的滚瓜烂熟的话,一旦从官员的口里吐出来,那就又成了金科玉律的真理了!于是,一个极为普通的人,有幸做了官,他也会觉得自己成了“神仙”,每说出一句话,都有人捧场。
久而久之,他也忘了自己而开始走向反面。
如陈希同、陈良宇之辈。
历史一再告诫人们,官员的一言一行和有无知耻之心,对于国家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当官不忘本,就必须加强自律,时刻保持知耻之心。
为此,在全社会开展知耻之心的教育的时候,应该把重心放在对各级官员的教育上,而不是普通老百姓。
要形成一种机制:官员的行为应该在阳光之下,老百姓监督官员,而官员的模范行为感染百姓、引导百姓,官民互动,社会文明程度就会不断提升。
一个地区,一个社会,或者某一个群体、一个民族,如果他们的领导者失去了“知耻之心”,那么,整个地区、整个社会,或者一个群体、一个民族的风气也就会变坏的。
社会道德败落,必然使国将不振,民将不宁。
隋炀帝的荒淫无度,导致了被其部下宇文化及的缢杀,甚至连他的宗室外戚也都被斩杀殆柴达木开发研究2009549尽。
可见“小耻不饰于国,而求百姓之行大耻,不可得也。
”(《管子·权修》)官员做不到知耻,就难以形成全社会的“知耻”之心;只要各级官员都有了知耻之心,还愁社会风气变坏吗?可见,官员的一言一行,对于社会风气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从祖先的遗训中,可以知道作为一个官员起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作为官员,首先要在做人做事上讲究诚信,不说大话、假话、空话,要说到做到,要为人民做实事。
孔子认为“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主张“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仁》)把说的多,做的少当做一种羞耻,因此说话要谨慎。
说的好听,却做不到,是一种谎言,是十分羞耻的事情。
“先王贵诚信。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管子·枢言》)只要有了诚信,天下就会和平相处。
荀子说的更为具体,他说:“为尧、禹则常安荣,为桀、跖则常危辱。
”我们的官员应该像尧、禹那样为人民做实实在在的事情,不可像桀、跖那样为非作歹,伤害百姓。
在藏族格言诗中就有:“身居要职大官员,立国富民记心间。
”(《国王修身论》)、“百姓贫穷长官富,应当知道是耻辱。
”(《树喻格言》43首)的教诲。
这种传统思想不仅在藏族传统文化中世代相传,而且在蒙古族、土族、撒拉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也同样有许多语言形象、生动的谚语、格言、故事、传说,成为家庭教育的“教科书”。
例如,撒拉族的《狐狸的下场》、回族的《诚实的鹿》等民间故事,就是教育人们要像“鹿”那样诚实守信,不作奸诈的狐狸,否则,就会像狐狸那样自取灭亡。
各民族的这些优秀文化遗产,都是我们吸取精神养料的源泉。
(二)廉洁奉公是做官的基本要求,也是对官员的“知耻之心”道德要求的最底线,否则,他必将是祸国殃民的蟊贼。
廉,敛也。
“古之矛令也廉,今之矛令也忿戾。
”就是要秉性刚直、方正,不苟取,不贪婪。
正如孟子说的“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
”(《孟子·离娄下》)身居高位,不为民着想,却满肚子的私心杂念,还要装出为人民服务的样子,那是最大的羞耻。
这样的官员最大的特点是“志不免于曲私,而冀人之以己为公也,行不免于氵于漫,而冀人之以己为修也;甚愚陋沟瞀,而冀人之以己为知也。
”而且往往是“失之己,反之人。
”⑧自己本来就是一个满肚子私心杂念、品质恶劣、不学无术的无耻之徒,反要人们说他是品质高尚、行为端正、大公无私、聪明智慧的“完美”之人,一旦工作出了差错,还推得一干二净,而责怪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