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听众——现代释义学与接受美学带给音乐美学的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167.36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接受美学对于音乐美学的启示一、欣赏者在音乐接受活动中的能动性1、音乐作品意义的实现取决于接受者的创造在音乐欣赏这一环节中,作为审美主体的欣赏者是怎样对音乐作品进行能动的再创造的伊瑟尔在其接受美学理论中提出了文学本文的“召唤结构”这一概念。
这种“召唤结构”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充满“不确定性”和“空白”,具有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所有这些组成文学作品的否定性结构,成为激发读者进行创造性填补和想象性连接的驱动力。
当一部音乐作品以其鲜明、优美的旋律激发起听众的激情、想象时,欣赏者就会将自己的人生体验以及独特的理解置入音乐作品中,并通过本身的理解对作品进行具体化,将作品中的空白填充起来。
当欣赏者将作品具体化后或许会有一些对作品的新的发现,而这些发现可能是作者也不曾意识到的东西。
正是有了作品中的这些“不确定”的“空白点”、有了它们被“具体化”了的意义,听众才有了广阔的自由想象的空间,才能让人们在意象之外的艺术世中得到满足和享受;也正是作品中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的“空白点”,一部又一部经典的作品才能够被不同时代的人所接受、所欣赏,并不断的对它进行新的创造,赋予它新的意义。
论文百事通2、音乐史的形成离不开接受者当我们打开音乐史册,不难看出,传统的音乐史几乎是一部反映音乐创作的历史,音乐史中所研究的对象也主要是作曲家居多。
因此在考察音乐史的过程中也应把接受者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
在我们讨论音乐接受者对音乐史的形成的影响之前,先来明确两个概念:一个是接受者对音乐作品理解的历时性,即垂直接受;另一个是接受者对音乐作品理解的共时性,即水平接受。
前者指的是,一部音乐作品一经产生,它将要面向的不仅仅是当时代的接受者,而是从它产生之日起,就要受到不同时代的接受者的欣赏和理解,同时也就会赋予它不同的意义。
后者指的是,即使一部音乐作品在同一时代,也要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接受者的欣赏。
所以,因为审美主体的差异,对这部作品的理解也会大相径庭。
浅谈如何从听众角度提高音乐的认同感作者:郑雅健来源:《广告大观》2019年第07期摘要:中国的民族音乐传统是伴随着民族的命运长流过来的。
急遵和激愤,舒缓或优美,人们的歌与哭,欢乐与忧愁,血肉联系那样地交融在这条历史长河之中。
太多的创作者,演奏者为世人谱写出一支支感人肺腑的乐章,中华民族的韵律,宫商角徵羽,歌唱着一代代质朴的劳动人民。
不过,有很多感情表现是在实际演奏时无法按原计划做到细微完整的,因为不同听众对于音乐的领悟能力不同,只有在实践中一步步积累经验,才能自我调整,进行二次创作。
笔者借此文,从听众的角度考虑音乐的感染力,创作表现力,以及音乐的情绪对听众思维产生的影响,用以探寻出更好的音乐舞台表现。
关键词:内心听觉;聆听;听众1 音乐听觉的两种表现我们所说的声音,是由某发声体发出的有一定频率范围的振动被——声波。
声波被耳廓收集后,由外耳道传到鼓膜,再由具有扩音作用的鼓室结构将其导入内耳,声波推动内耳淋巴液流动,刺激毛细胞产生神经冲动,再通过听神经传送到大脑中的听中枢,于是就听到了声音。
在自然界中有着各种高底不同的声音,音色,音调,响度的差异使得人们可以接收到万千种声音信号。
而不同的人声音识别器官又是不同的,对于识别音乐信号又是千差万别的。
对于一般听众来说未必有与演奏者相同的音乐思维,很大程度上可能无法实现逾期的音乐效果,这可能更加考验演奏者前期需要做的的音乐准备。
对于我们器乐演奏者而言,只有在具有强烈的、深刻的、富有思想的听觉印象的情况下,才能对音乐作品进行充满艺术魅力的演奏。
听众则同样,在一场音乐会开始前需要对演奏者要演奏的曲目有一定的了解,背景,时代,什么人所作,当时什么心态。
二胡演奏,是对观众近乎苛责的选择,年轻人不喜欢,中壮年人不求甚解,观众以较有身份较有文化的中老年人为多,可他们的听觉意识与演奏者相比又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
在那个没有手机电话电影互联网电视机甚至连电都没有的时代,古典音乐是作为上流贵族社交而存在的。
音乐作品情感表现与倾听中的音乐美学论文范文音乐是文化形式中最纯粹的精神文化形式和精神活动方式,同时又是最直接的情感活动形式。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美学》强调音乐的内容是感情的表现,说:“在这个领域里音乐扩充到能表现一切各不相同的特殊感情,灵魂中的一切深浅不同的欢乐、喜悦、谐趣、轻浮、人性和兴高采烈;一切深浅不同的焦躁、烦恼、忧愁、哀伤、痛苦和惆怅等,乃至敬畏崇拜和爱之类的情绪都属于音乐所表现的特殊领域。
”音乐的情感表现,是把我们内心从音符中感受到的东西,通过弹奏乐音的方式显现出来。
简言之,就是内心感受在乐音上的显现。
音乐作品的情感表现详细是通过旋律、节奏、音色、等音乐手段来实现的。
而音乐风格是指音乐作品来表现音乐内容的方式、形式、方法等方面的总的特征。
古典主义的音乐风格讲究形势美,它美化生活,从理想的高度观察生活,给生活以永恒,感官上易于听辩强弱;古典主义的音乐作品遵循美学的原那么,对称、平衡,具有唯美主义特点;浪漫主义更像是一种年轻,充满对未来欲望的表现;表现主义强调艺术表现人的情感,表达情感论音乐美学的观点。
个性也可称为人格,反映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它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
人受到的文化环境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审美认知和审美习惯,展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
例如,现在多数年轻人难以承受传统戏曲音乐,老人一般也都不能承受前卫的摇滚音乐,认识这样的音乐过于嘈杂喧闹,毫无音乐美感,因此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情感审美力也会千差万别。
现代社会中,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压力不断增大的人们越来越需要音乐,这种贴近于情感的艺术来调节,而对于那些充满着不协调的、冷冰冰的、机械的现代“纯音乐”,除了好奇和惊讶之外,便不会再有更多的兴趣。
在我个人看来“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应该是一条永远不变的真理,它抓住了音乐最本质的东西,它有丰富的内涵并与人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某种角度来讲,在音乐中,人的情感才是最重要的!这就要求表演者无论是从演奏技术上还是音乐美学思想上都有有所研究,才能更好地表现作品的情感。
浅谈接受美学对于音乐美学启示2篇音乐是用组织音构成的听觉意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
就音乐与语言的关系来说,音乐的功能相当于语言中的一个字的作用,音乐和组成语言中的一个字都是用来刻画一个意向,只不过音乐刻画的意象更加清晰完善。
比如让一个不识字也没听过音乐人听一段音乐,他能够感觉到音乐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意象,但让他看一个字他就不知道这个字是表达什么,得经过长期领悟才能直到这个字的表达的什么。
但是如果描述一件事情,单纯的用音乐来表达,恐怕就很难让人领悟到音乐表达了什么事情。
不过用语言来表达就容易多了。
看来语言善于描述事情音乐善于描述感觉,往往用音乐描述事情时就要加入语言形成歌曲,用语言描述感觉是就要加上音调与节奏形成朗诵。
2.音乐的作用音乐善于描绘形象,感觉等这些必须用情感认知的东西,可以说音乐是情感的载体,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音乐是情感的记录仪,它可以将当时人的感觉记录下来,一段时间后当你再听到同一段音乐后会有相同的感觉。
然而几千年后的人听到今天的音乐能否体验到今天的人的情感呢?答案是肯定的,只是不那么准确罢了,这是因为时代变迁引起的。
前面论述过“审美”体现了社会的现状也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
当代人和未来的人,和古人审美观都不同,因此体验到的东西也还会有所偏差,只有先了解作曲人的审美观才能体验作曲者的感情。
这就是音乐具有了时代性,也寄托了社会理想。
对于个人而言音乐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在音乐充斥着世界每一个角落的现代社会,人们已经习惯于伴着音乐的节奏生活,可以说,没有音乐,世界将变得异常寂寞。
1)情感与理智的桥梁前面说过情感决定理智的实践对象,而理智的精确分析又反馈于情感,但归根结底情感在实践和认识中起了主导作用。
理智的精确分析反馈于情感的时候就可以音乐为桥梁。
例如情感使一个人拥有了远大的理想,而理智去脚踏实地的向理想前进,当你懈怠的时候就可以理智的选择一些音乐,让情感坚持下去不要放弃,继续努力美好的理想终究会实现。
灵动倾听,感悟魅力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发布时间:2023-02-17T01:28:56.99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第9月19期作者:孙启[导读] 音乐是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音乐教学,是形塑学生对于音乐认识的重要途径,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孙启厦门大学艺术学院 361005摘要:音乐是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音乐教学,是形塑学生对于音乐认识的重要途径,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通过近几周的实习和跟观摩上课模式,总结以下小学音乐教学内容,它需要小学教师对音乐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创新,使小学生在课内和课外都能欣赏音乐,开阔眼界,让小学音乐课堂成为小学生音乐能力提升的一个真正有效的平台。
音乐欣赏就是对美的欣赏活动,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基于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进行探究,重视倾听与欣赏,让学生由最初的无意识"听"转变为对音乐内涵的感知与理解,让每一位学生成为真正的音乐欣赏者。
文章对小学课堂中运用灵动倾听,感悟魅力等方式开展音乐欣赏教学现状以及具体策略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实践;音乐欣赏欣赏,是人与生俱来的精神取向,更是心的活动。
音乐欣赏课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和体验,还能够提高他们对音乐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音乐课程是以音乐艺术为核心的课程,以审美教育为重点。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让他们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同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就音乐教育而言,审美教育就是以欣赏为基础的教育,这种赞赏是学生主观活动的一种表现。
欣赏教学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陶冶情操,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倾听与欣赏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就是一个不断解放的过程。
音乐欣赏课上学生能够充分地感受到作品的美,从而提高自己的鉴别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1]。
1.小学音乐欣赏课堂教学的现状1.1缺乏深层次教学理念当前,很多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从学生实际能力出发制定出合适的内容。
第1篇自从我接触到音乐,便深深被它所吸引。
音乐是一种神奇的艺术形式,它能够触动人的心灵,让人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
作为一名音乐观众,我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收获了许多感悟和体会。
一、音乐的力量音乐具有无穷的力量,它可以让人在喜悦时更加欢快,悲伤时更加痛苦,孤独时感到温暖。
当我听到欢快的旋律时,仿佛置身于一片花海,心情也随之愉悦起来。
而在听到悲伤的歌曲时,我仿佛看到了泪流满面的画面,感受到了歌曲中蕴含的深情。
音乐的力量还体现在它能治愈人心。
在人生低谷时期,音乐成了我最好的朋友。
它让我在泪水中找到了安慰,让我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
每当我感到疲惫不堪时,一首动听的歌曲就能让我重新振作起来。
二、音乐的多样性音乐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它涵盖了各种风格、流派和题材。
从古典音乐到流行音乐,从摇滚乐到爵士乐,每一种音乐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音乐的多样性源于人们对生活的不同理解和感悟。
古典音乐让我领略了人类文明的瑰宝,它富有哲理,富有内涵。
流行音乐则让我感受到了时代的脉搏,它贴近生活,易于传唱。
摇滚乐和爵士乐则让我领略了音乐的无穷魅力,它们充满激情,充满活力。
三、音乐的魅力音乐的魅力在于它能跨越时空,跨越国界。
无论是古代的宫廷乐、民间音乐,还是现代的流行音乐、摇滚乐,都能让人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人共鸣,与今人共舞。
音乐的魅力还体现在它能激发人的潜能。
当我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时,我仿佛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力量,我敢于挑战自己,敢于追求梦想。
音乐让我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勇敢。
四、音乐的情感表达音乐是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它能够将人们的喜怒哀乐融入其中。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当我开心时,我会跟着节奏摇摆;当我悲伤时,我会闭上眼睛,沉浸其中。
音乐让我学会了如何用心灵去感受生活,去体验人生。
五、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音乐是一种传承,它承载着人类文明的精髓。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解释学与接受理论140.解释学是什么?(1)解释学文论是现代哲学阐释学的一部分,揭示了文本理解与解释的本体论和生存论意义,从而将“历史性”和“时间性”引入了哲学思维,同时为文学研究的读者立场及历史态度奠定了基础。
解释学文论作为哲学解释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主导意旨是哲学。
(2)发展概况:①西方解释学的初始样态是出现在中世纪后期的经文释义学和文献考证学。
②到了18世纪,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从具体的解释学经验中抽取出一般的方法和原则并以之为研究对象,从而建立了一般的方法论解释学,传统的经文释义学和文献考证学则成了它的具体应用。
③稍后德国哲学家狄尔泰进一步阐发了施莱尔马赫的思想,认为一般解释学就是区别于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整个精神科学的方法论。
(3)本体论解释学:①从方法论解释学到本体论解释学的转向是海德格尔引发的,在伽达默尔的理论中真正建立起来。
②对艺术的思考成为了哲学解释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导致了艺术理论的研究始于从科学认识论向哲学解释学的现代转向。
(4)代表人物: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是18世纪方法论解释学的代表,美国文论家赫施也是传统解释学的代表;而海德格尔、伽达默尔以及法国哲学家利科等。
(5)影响评价:①解释学文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其后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后期的接受美学和70年代的解构主义文论中都有一定影响。
②在宽泛的意义上来看,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是解释学文论的一部分,尤其是姚斯的接受美学但接受美学的思想来源不仅有解释学还有俄国形式主义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等。
③由于解释学文论和接受理论的卓越探索,西方文论实现了从作者中心和作品中心向读者中心转变的现代转向,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范式。
④但解释学和接受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和问题:a如何摆脱以传统为中心的形而上学又不至于陷入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b如何将美学方法与历史方法结合起来又不失于机械拼合;c如何处理审美经验的肯定性和否定性之间的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