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理论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4
《汽车理论》课程考试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一门核心专业课。
该课程的任务是学习掌握汽车运动、受力的基本规律,汽车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相应的评价试验方法以及影响这些性能的结构和使用因素等,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将来从事与汽车相关的工作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汽车的动力性一、课程内容1.0 引言汽车动力性的定义,汽车动力性的理论分析过程。
1.1 汽车的动力性指标汽车动力性的评定指标,各评定指标的含义,汽车动力性指标的测定条件与一般数值。
1.2 汽车的驱动力与行驶阻力汽车驱动力的定义与计算公式,驱动力计算公式中各参数的含义,驱动力的影响因素,驱动力计算;汽车驱动力图的含义,驱动力图的绘制方法。
滚动阻力的成因,滚动阻力的计算方法,弹性车轮在硬路面上滚动时的受力分析,路面对驱动轮的切向反作用力与驱动力之间的区别;滚动阻力系数的含义,滚动阻力系数的影响因素,典型路面滚动阻力系数的数值。
空气阻力的含义与构成,空气阻力的计算方法;空气阻力系数的含义,空气阻力系数的影响因素,空气阻力系数的典型数值。
坡度阻力的含义,坡度阻力的计算方法。
道路阻力的含义,道路阻力的计算公式。
加速阻力的含义,加速阻力的计算方法;旋转质量换算系数的含义。
1.3 汽车的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与动力特性图汽车行驶方程式,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的含义,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的绘制方法。
运用汽车行驶方程式和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确定各动力性指标的方法;运用汽车行驶方程式和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确定各动力性指标和进行相关的计算分析。
动力特性图的含义,动力特性图的绘制方法,运用动力特性图确定各动力性指标。
1.4 汽车行驶的附着条件与汽车的附着率汽车行驶附着条件的含义,汽车行驶附着条件的数学表达;附着力、附着系数、附着率的含义,典型路面附着系数的平均值范围。
汽车在坡道上加速行驶时确定路面法向反作用力的受力分析方法,路面法向反作用力的计算公式;路面法向反作用力各构成部分的含义,路面法向反作用力的影响因素,路面法向反作用力主要构成部分的计算公式;运用路面法向反作用力计算公式进行分析计算。
1.汽车的动力性1)汽车动力性的评价指标;2)汽车的驱动力与各种行驶阻力;3)汽车的驱动力与行驶阻力平衡图;4)动力特性图;5)汽车的功率平衡;6)汽车的动力性计算。
2.汽车的燃油经济性1)燃油经济性的评价指标;2)燃油经济性的计算方法;3)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使用方面和结构方面因素。
3.汽车的制动性1)制动性的评价指标;2)车轮制动力、地面制动力和路面附着力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3)滑动率与制动力系数之间的关系;4)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与同步附着系数;5)汽车制动性过程分析及计算。
4.汽车的操纵稳定性1)操纵稳定性的定义与评价指标;2)轮胎的侧偏特性;3)线性二自由度车辆模型对前轮角输入的稳态响应及评价方法;4)瞬态响应及评价指标 5.汽车的行驶平顺1)汽车平顺性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2)路面的功率谱;3)单质量与双质量振动系统对路面随机输入的响应分析、计算;4)车辆系统参数对振动响应的影响。
题型比例选择题约15% 、分析判断题约30%、简答与计算题约55%各部分内容的比例汽车的动力性约30%、汽车的燃油经济性约10%、汽车的制动性约30%、汽车的操纵稳定性约20%、汽车的行驶平顺性约10%看看专业基础课,机械制图,电工电子,机械制造技术,机械设计,互换性,汽车构造等翻翻一、简答题1.刀具磨损的原因有哪些?2.径向成型车刀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3.什么是工艺基准,按用途分为哪些?4.什么是不完全定位?什么是欠定位?5.如何判别强迫振动和自激振动?.二、分析题1.绘图说明切削速度对积屑瘤的堆积高度的影响2.万能外圆磨床工作所需的运动有哪些?(自我感觉这题有点偏)3.试分析Vc、f、ap 对切削力Fz 的影响4.提高加工精度的途径有哪些?三、计算题9 m( K/ k 3 U# e% I 5 d+ p5 L1.尺寸链的计算(教材P159 5.20 题完全一样)2.定位误差的计算(不算难)。
《汽车理论科目》考试大纲一、考查目标1.要求考生具有较全面的关于汽车理论的基础知识。
2.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
3.要求考生具有较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查内容(一)汽车的动力性1.掌握汽车的动力性的评价指标、汽车驱动力与行驶阻力的概念;2.掌握汽车的行驶方程式、汽车行驶的附着条件与附着率及汽车附着力与地面切向反作用力的概念;3.掌握汽车的功率平衡图;4.了解动力特性图的意义及装有液力变矩器汽车的动力性。
(二)汽车的燃油经济性1.掌握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定义及评价指标;2.掌握影响燃油经济性的因素及燃油经济性的计算方法;3.了解装有液力变矩器的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三)汽车动力性装置参数的选择1.掌握发动机功率和最大最小传动比的选择;2.掌握传动系档数与各档传动比的选择;3.掌握利用C曲线确定动力性装置的参数。
(四)汽车的制动性1.掌握汽车的制动性和评价指标及制动时车轮的受力与各受力间的关系;2.掌握制动效能的概念和评定指标及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3.掌握制动力、同步附着系数、利用附着系数和制动效率的计算;4.了解制动效能恒定性和制动防抱死装置。
(五)汽车的操纵稳定性1.了解汽车的操稳性的研究内容与方法;2.掌握汽车操纵稳定性的概念;3.掌握轮胎的侧偏特性;4.掌握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对前轮角输入的响应特性。
(六)汽车的平顺性1.掌握人体对振动的反应和平顺性的评价方法及指标;2.了解路面不平度的统计特征的概念及计算;3.掌握单质量系统的振动特性分析;4.掌握车身与车轮双质量系统的振动特性分析;5.了解“人体-座椅”系统的振动特性。
(七)汽车的通过性1.掌握汽车通过性的评价指标及几何参数。
汽车理论复习纲要(仅供参考!!!)第一章汽车的动力性: 动力性指标驱动力行驶阻力行驶方程式驱动力一行驶阻力平衡图与动力特性图汽车行驶条件驱动附着条件附着率附着力与地面法向反作用力驱动轮上的地面切向反作用力功率平衡受力分析动力性计算第二章汽车的燃油经济性: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评价指标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计算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因素(使用方面汽车结构方面)第三章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选定: 发动机功率的选择最小传动比的选择最大传动比的选择传动系挡数与各挡传动比的选择利用燃油经济性一加速时间曲线确定动力装置参数(主减速器传动比的确定变速器与主减速器传动比的确定发动机、变速器与主减速器传动比的确定)第三四章汽车的排放性: 排放性评价指标主要成分CO HC NOx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空燃比负荷转速点火提前角)CO2排放EGR OBD国三国四排放指标第四章汽车的制动性: 评价指标制动时车轮的受力(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与附着力之间的关系硬路面上的附着系数)汽车的制动效能及其恒定性制动距离与制动减速度制动距离的分析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制动跑偏制动时后轴侧滑与前轴转向能力的丧失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地面对前、后车轮的法向反作用力理想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具有固定比值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与同步附着系数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具有固定比值的汽车在各种路面上制动过程的分析利用附着系数与制动效率第五章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操纵稳定性车辆坐标系与转向盘角阶跃输人下的时域响应轮胎的侧偏特性轮胎的坐标系轮胎的侧偏现象和侧偏力一侧偏角曲线轮胎的结构、工作条件对侧偏特性的影响)回正力矩―绕OZ 轴的力矩有外倾角时轮胎的滚动地面侧向反作用力、车轮侧偏角、车轮外倾角、侧偏回正力矩和外倾回正力矩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对前轮角输人的响应(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的运动微分方程前轮角阶跃输人下进人的汽车稳态响应等速圆周行驶前轮角阶跃输人下的瞬态响应横摆角速度频率响应特性)横摆角速度增益K a1-a2 R/R0汽车操纵稳定性与悬架的关系(侧倾侧倾时垂直载荷在左、右侧车轮上的重新分配及其对稳态响应的影响)汽车操纵稳定性与转向系的关系(转向系的功能与转向盘力特性评价)汽车操纵稳定性与传动系的关系(地面切向反作用力与“不足一过多转向特性”的关系地面切向反作用力控制转向特性的基本概念简介)提高操纵稳定性的电子控制系统(VSC ESP)横摆力偶矩控制ESP分析第六章汽车的平顺性: 人体对振动的反应和平顺性的评价人体对振动的反应路面不平度的统计特性路面不平度的功率谱密度空间频率功率谱密度化为时间频率功率谱密度汽车振动系统的简化单质量系统的振动汽车振动系统的简化单质量系统的自由振动单质量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单质量系统对路面随机输人的响应车身与车轮双质量系统的振动运动方程主频偏频与振型分析双质量系统的传递特性车身加速度、悬架弹簧动挠度和车轮相对动载的幅频特性在路面随机输人下系统振动响应均方根值的计算系统参数对振动响应均方根值的影响第八章汽车试验: 汽车性能道路试验(滑行阻力分析)汽车底盘测功机试验(结构与各部分功用)。
复习提纲考试题型:填空、判断、问答、叙述分析、概念解释、计算第一章1. 基本概念:后备功率、汽车的动力因数、附着力 后备功率:发动机功率与滚动阻力和空气阻力消耗的发动机功率的差值是后备功率。
1()e f w T P P P η-+ 汽车的动力因素:汽车单位重量所具有的第二牵引力。
t w F F D G -=附着力:地面对轮胎切向反作用力的极限值。
2. 什么是汽车动力性?其评价指标有哪些?汽车的动力性系指汽车在良好路面上直线行驶时由汽车受到的纵向外力决定的、所能达到的平均行驶速度。
汽车的最高车速Uamax 、汽车的加速时间t 、汽车最大爬坡度imax 。
3. 汽车直线行驶时受到的空气阻力由哪几部分组成?压力阻力(91%)和摩擦阻力(9%),其中压力阻力又分为形状阻力、干扰阻力、内循环阻力和诱导阻力。
4. 写出用汽车结构参数和使用参数表达的汽车行驶方程式5. 写出用汽车结构参数和使用参数表达的汽车功率平衡方程式6. 汽车行驶的驱动-附着条件、附着条件附着条件:地面作用在驱动轮上的切向反力小于驱动轮的附着力。
驱动-附着条件是在附着条件的基础上,驱动力要大于等于总行驶阻力。
7. 影响滚动阻力系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车速、轮胎结构、材料、轮胎气压、驱动力系数、路面、转弯行驶和温度。
8. 汽车在转弯时候和直线行驶阻力是否一致?不一致,转弯行驶时,轮胎发生侧偏现象,滚动阻力大幅度增加。
第二章9. 什么是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其评价指标有哪些?在保证动力性的条件下,汽车以尽量少的燃油消耗量经济行驶的能力称作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评价指标有:单位行程的燃料消耗量、等速百公里燃油消耗量、多工况燃油消耗量10. 汽车的燃料经济性评价试验方法有哪些?不加控制的道路试验;控制的道路试验;道路循环试验(包括等速油耗、加速油耗、制动油耗、怠速油耗等);在室内试验,如汽车底盘测功机(即转鼓试验台)上的循环试验。
11. 为什么公共汽车起步后驾驶员很快换入高档?因为在同一道路条件与车速下档位越低后备功率越大,燃油消耗率越大,而用高档则燃油消耗率低,因此换高档行驶。
课程知识结构说明:
明确课程涉及的学科知识领域、知识单元,每一个知识单元的知识点组成和每一个知识单元的学习目标,明确核心知识点(用“*”标示)和扩展性知识点(用“Δ”标示)、必讲要求和选讲、自学要求。
课程学时分布(按知识单元说明,并对核心知识点与较大的知识点进行必要的学时标注)。
课程如包含实验或实践性等环节,还需要说明该部分的学时要求以及内容、方案和作用。
绪论(理论讲课):
汽车理论的要紧内容Δ、研究方式Δ;
一、《汽车理论》的要紧内容
(1)汽车动力学及汽车性能——运动的关系。
各项行驶性能。
汽车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2)汽车的有效性
o动力性
o燃油经济性/燃料经济性
o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选择
o平顺性
o通过性
(3)汽车的平安性(结构上讲,狭义)
制动性
操纵稳固性
二、汽车的平安性(广义)
(1)主动平安性
(2)被动平安性。
汽车理论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汽车概述
- 汽车的定义和发展历史
- 汽车的分类和结构
- 汽车的主要部件及其功能
第二部分:汽车动力系统
- 发动机的原理和分类
- 燃油供给系统
- 点火系统
- 排气系统
- 冷却系统
第三部分:汽车传动系统
- 变速器的原理和分类
- 离合器
- 驱动轴和传动轴
- 差速器和驱动桥
第四部分:汽车悬挂系统
- 悬挂系统的作用和分类
- 弹簧和减振器
- 轮胎和轮毂
- 转向系统
第五部分:汽车制动系统
- 制动系统的原理和分类
- 制动器和制动液
- 制动辅助系统:制动盘、制动鼓、制动器片、制动鼠标、制动灯
第六部分:汽车电气设备
- 蓄电池和发电机
- 灯光系统
- 电动系统
- 仪表和开关
第七部分:汽车安全系统
- 安全带和安全气囊
- 防盗装置
- 牵引控制系统
- 制动防抱死系统
第八部分:汽车维修与保养
- 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
- 汽车保养的注意事项
- 维修工具和设备的使用和保养
总结:
汽车理论教学大纲涵盖了汽车的各个方面,从汽车的概述和发展历史开始,逐步介绍了汽车的各个系统和部件。
学生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学习,可以全面了解汽车的工作原理、结构和分类,掌握汽
车主要部件的功能和维修方法。
此外,通过实践和案例分析,学生还能培养汽车维修和保养的技能,提高问题诊断和解决能力。
这一教学大纲不仅适用于汽车理论教学,也可以作为汽车维修培训的参考资料。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汽车理论》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汽车理论》汽车理论是交通运输专业硕士生选考的专业基础课程。
它的评价标准是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较好汽车理论基础。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2、题型:选择、简答、论述分析、计算、名词解释等。
3、内容:汽车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动力性装置参数的选择、制动性、操稳性、平顺性、通过性。
4、参考书目:《汽车理论(第6版)》,余志生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三、考察要点:1、汽车的动力性掌握动力性指标及汽车的驱动力、汽车的行驶阻力的概念;掌握汽车行驶方程式,汽车的行驶条件与附着率;掌握汽车行驶方程式的应用(结合汽车的驱动力一行驶阻力平衡图、动力特性图分析汽车的动力性能);掌握汽车的的附着条件与汽车的附着率的概念;掌握功率平衡的含义及汽车的功率平衡图。
2、汽车的燃油经济性掌握燃油经济性的评价指标,掌握燃油经济性的计算方法;掌握影响经济性的因素;了解汽车动力性与经济性道路试验方法。
3、汽车动力性装置参数的选择掌握发动机功率和最小传动比的选择,掌握最小传动比的选择;掌握最大传动比的选择,掌握挡数对汽车性能的影响和各档传动比的选择。
4、汽车的制动性掌握制动性的评价指标,掌握制动时的车轮受力;掌握制动效能的概念及评定指标的计算,了解制动效能恒定性;掌握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掌握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了解汽车制动性能试验方法。
5、汽车的操稳性了解汽车的操稳性的研究内容与方法;掌握轮胎的侧偏特性;掌握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对前轮角输入的响应特性;掌握汽车操稳性与悬架的关系。
6、汽车的平顺性掌握人体对振动的反应和平顺性的评价方法及指标;掌握路面不平度的统计特征的概念及计算;掌握单质量系统的振动特性分析;掌握车身与车轮双质量系统的振动特性分析。
7、汽车的通过性掌握汽车通过性的评价指标及几何参数;了解松软地面的物理性质,了解车辆挂勾牵引力的概念。
《汽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代码:B11040162
(二)课程名称(含英文名称)
汽车理论
Theory of Automobile
(三)修读对象:四年制交通运输专业
(三)总学时与学分:40 /2.0
(四)考核方式:以考卷考试,平时成绩要计入总评
(五)相关课程:
《汽车构造》、《内燃机原理》、《汽车运用管理学》
(六)内容提要(不超过200字)
汽车理论课程是交通运输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不仅为专业课程打下理论基础,也为今后实践中合理选用汽车、改装各种专用车、合理使用、管理汽车以及正确地进行汽车试验等创造条件。
主要向学生讲解汽车行驶中的各种性能,为汽车设计制造、正确运用、试验与评价提供理论基础。
要求学生理解汽车主要性能和工作规律,具有评价汽车使用性能和提出有关改善性能,提高效率的能力。
二、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
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如下要求:
1、掌握汽车各个系统工作的原理、其性能的评价指标;
2、在使用过程中,提掌握高其工作效率的措施、方法;
3、了解汽车的新技术、新方法、发展动态。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三、理论与实验教学学时分配
理论学时:34学时
实验学时:6学时
四、选用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书
《汽车理论》(第四版)余志生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汽车运用工程》(第二版)高延令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9年
《汽车理论》曹红兵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
五、理论教学内容
(一)第一章:1、汽车动力性
主要讲授内容:
(1)汽车的驱动力与行驶阻力;
(2)汽车驱动与附着条件;汽车的动力性评价指标;
(3)汽车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
(4)汽车动力特性;
(5)汽车的功率平衡
教学时数: 10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汽车动力性能表示的平衡图
难点:影响汽车动力性的因素
(二)第二章:汽车燃油经济性
主要讲授内容:
(1)汽车燃料经济性的评价指标;汽车燃料经济性的计算;
(2)影响汽车燃料经济性的因素;
(3)电动汽车的研究。
教学时数:6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汽车燃料经济性影响因素
难点:汽车燃料经济性推导公式
(三)第三章: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选定
主要讲授内容:
(1)发动机功率的选择;
(2)最小传动比的选择;最大传动比的选择;
(3)变速器档数与各档传动比的选择。
教学时数:4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传动系参数的选定
难点:自动变速箱与手动变速箱的动力、经济性能影响比较图。
(四)第四章:汽车的制动性
主要讲授内容:
(1)制动时车轮的受力;制动性的评价指标;
(2)汽车的制动效能及其恒定性;
(3)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
(4)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
教学时数:10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汽车制动的评价指标和影响因素。
难点:不同地面上汽车制动过程制动力的变化分析
(五)第五章: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主要讲授内容:
(1)基本概念;轮胎的侧偏特性;
(2)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对前轮角输入的响应
教学时数:4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轮胎的侧偏特性
难点:轮胎的侧偏特性。
(六)第六章:汽车的平顺性
主要讲授内容:
(1)人体对振动的反应和汽车平顺性的评价指标;
(2)汽车振动系统的简化;
(3)车身与车轮双质量系统的振动。
教学时数:2学时
重点与难点:汽车振动系统的模型分析
(七)第六章:汽车的通过性
主要讲授内容:
(1)间隙失效与通过性几何参数;
(2)汽车的倾覆失效;
(3)影响汽车通过性的主要因素。
教学时数:2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间隙失效与通过性几何参数
(五)教学方式与习题要求
(1)应在基础课程、技术基础课程、汽车构造、发动机原理等课程开出以后安排。
(2)课堂讲授与讨论——启发式、提问交流式、随堂(或集中)讨论式;
(3) 第一章内容虽然简单,但是其中的汽车动力学部分是研究汽车运动规律和分析各种
使用性能的基础,应作为重点章之一来讲授。
(4) 第五至第七章着重从使用角度介绍基本知识。
(5)为紧密结合讲授与实验,按排两个课程作业:汽车动力性、汽车燃料经济性的计算,
并绘制图、表加以分析。
(六)考核办法
(七)推荐教材或讲义及主要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