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最苦与最乐》导学练测资料包 鄂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15
最苦与最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引导学生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
2、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3、让学生体会和理解作者包含在文中深刻的思想,进而树立起一种人生责任感。
【教学过程】预习,疏通字词。
一、导入:人世间,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哑哑学语的婴孩会说,离开妈妈的怀抱最苦,依偎于妈妈的怀抱最乐;稚气未脱的儿童会说,独自一个人最苦,与朋友们在一起最乐。
而你,意气风发的少年,答案是什么呢?失去友谊最苦,拥有拥有友谊最乐吗?……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也许能给你提供较好的答案。
二、阅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1.一般以一对范畴为题的文章,往往是把正面的概念放在前面,如“真诚与虚伪”、“勇敢与怯懦”,而本文却是倒着的,“最苦与最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让我们先保留一个悬念,等到分析完文章的结构,归纳出作者的论点,这个问题也就不言而喻了。
2.抽学生发言,小结。
三、理清作者思路,剖析课文严密的论证过程,1.提问:文章开篇用一串排比设问,提出关于人生最苦的许多答案,如贫、失意、老、死,并一一否定,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于负未了的责任。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先立论后驳论,不显得突兀,有水到渠成之妙。
2.提问: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照应第1自然段并使论证逐步深入的?先指出负责任的种种情况和由此产生的痛苦状态,照应第1段的“受良心责备而又无法逃躲”,又将负责任的情况延伸至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使议论更加深人,最后再次照应第1段: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而负责任才是最大的痛苦。
3.第3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但是为什么前面完全谈痛苦,用了两段,而这里既谈快乐也谈痛苦却只用了一段?作者给“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个分论点提出的论据是“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他所讲的快乐是与痛苦分不开的,既然前面已经用于不少篇幅,这里就无庸赘述了。
还有一个原因在于痛苦的状态易写,而快乐的情形难描。
《最苦与最乐》同步练习一、为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并解释1.契.约音:义:2.恩惠.音:义:3.悲天悯.人音:义:4.卸.却音:义:5.如释.重负音:义:二、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1.失意,会使你冷静地反思自责,使你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和弱项,努力克服不足,从而驾驭生命的帆船,乘风破浪,以求一搏,从失意的废墟上重新站起。
失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昨天是今年高考的最后一天,经历了几天紧张拼搏的考生们如释重负,开始设计自己轻松的假期。
如释重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判断对错1.课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2.课文第四段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引作论据,曾子的话引作论点。
()3.课文第四段中“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句中的“他”指代的是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
()4.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四、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一)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一种未了的责任。
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②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最苦与最乐A组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qì( )约悲天mǐn( )人如shì( )重负死而后yǐ( ) rén( )人志士2.下面语句中,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走进人生的春天,固然要以浓烈的深情抒写壮志,畅快的豪情________锐气,但更需要以清醒的头脑________躁动,以厚道的心地________偏激,以沉稳的步履________沉醉。
A.激荡沉淀稳住踏破 B.踏破稳住沉淀激荡C.激荡稳住踏破沉淀 D.踏破沉淀激荡稳住3.请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是哪种修辞手法。
(1)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 )(2)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3)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 )(4)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 )B组4.下面语段画线处有语病,请改正。
(1)创建卫生城市不仅能够完善城市进一步基础设施,而且可以提升市民精神生活的品位。
在县区级卫生城市“三城同创”活动中,(2)全区人民参与程度的高低和创建力度的大小是成功的关键。
我们要让“城市是我家,洁净靠大家”的观念入心入脑并化为自觉行动。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才与用才①“时势造英雄,英雄亦能造时势”,但历史上能“造时势者”实属少数,更多的时候,我们读到的是一些比较哀怨的声音。
左思有“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的慨叹,王勃有“冯唐易老,李广难逢”的感慨,苏轼更是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自喻,他们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
最苦与最乐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A.恩惠.(huì) 赔.礼(bèi) 如释.重负(shì)B.契.约(qiè) 大抵.(dǐ) 海阔.天空(kuò)C.招揽.(lǎn) 排解.(jiě) 悲天悯.人(wén)D.循.环(xún) 监督.(dū) 圣贤.豪杰(xián)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准确的一项是(B )后兴高采烈地又继续勘查。
A.勘探队员以欢呼迎接黎明,如释重负....的样子,叫人怎么能和你亲近?B.你整天一副悲天悯人....,实有赖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面的合作。
C.推行健康教育工作任重道远....。
D.这是我应得的报酬,我自觉拿得问心无愧,心安理得....3.请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设问 )(2)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引用 )(3)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 (反问 )4.根据课文内容,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B )A.课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B.课文第五段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引作论据,曾子的话引作论点。
C.课文第五段中“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句中的“他”指代的是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
D.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关系不大。
5.(2017·辽宁葫芦岛月考)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B )A.人生苦乐并非纯粹由物质条件决定,百万富翁很可能不如身无分文的流浪汉生活得幸福,原因就在于感受生活的乐趣还需要艺术的眼光与悠闲的心境。
11 最苦与最乐学习目标:1.围绕苦与乐、负责与尽责,推卸责任与完成责任的相互关系,体会文章论述的严谨和周密。
2.学习课文平易近人、如话家常的语言特色。
3.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树立责任感。
一、为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并解释1.契.约音:义:2.恩惠.音:义:3.悲天悯.人音:义:4.卸.却音:义:5.如释.重负音:义:二、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1.失意,会使你冷静地反思自责,使你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和弱项,努力克服不足,从而驾驭生命的帆船,乘风破浪,以求一搏,从失意的废墟上重新站起。
失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昨天是今年高考的最后一天,经历了几天紧张拼搏的考生们如释重负,开始设计自己轻松的假期。
如释重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判断对错1.课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2.课文第四段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引作论据,曾子的话引作论点。
()3.课文第四段中“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句中的“他”指代的是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
()4.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四、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一)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一种未了的责任。
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最苦与最乐教学目标与要求:1、学习本课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2、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3、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
重点: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难点: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具:多媒体教程:二、过程设计12(1)导入课题:①播放多媒体课件:中央电视台对抗“非典”战士钟南山等人的采访。
当记者问他们进入疫区时怕不怕,他们的回答是“怕”,“但还是要进去,因为这是医护人员的责任”。
②展示有关报道:有一个家庭,一位老人感染了“非典”病毒,但是她和她的家人拒绝接受隔离,导致全家8人死亡,因受接触被隔离的人数高达200多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两则报道,使学生明确: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离不开社会,社会、(2)作者简介:课前布置络、书籍等查找有关梁启超的资料,课堂上请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
教师可结合课文注释,明确有关要点: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文风:流畅、犀利、凝炼著作:《饮冰室合集》(3)课文朗读: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①注音:契约(qì) 揽(lǎn) 悲天悯人(mǐn)②结合文中注释解释词语:失意、如释重负、无入而不自得、悲天悯人③补充解释词语:莫若:不如。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
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4)第一步:先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
11 最苦与最乐学习目标:1.围绕苦与乐、负责与尽责,推卸责任与完成责任的相互关系,体会文章论述的严谨和周密。
2.学习课文平易近人、如话家常的语言特色。
3.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树立责任感。
一、为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并解释1.契.约音:义:2.恩惠.音:义:3.悲天悯.人音:义:4.卸.却音:义:5.如释.重负音:义:二、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1.失意,会使你冷静地反思自责,使你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和弱项,努力克服不足,从而驾驭生命的帆船,乘风破浪,以求一搏,从失意的废墟上重新站起。
失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昨天是今年高考的最后一天,经历了几天紧张拼搏的考生们如释重负,开始设计自己轻松的假期。
如释重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判断对错1.课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2.课文第四段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引作论据,曾子的话引作论点。
()3.课文第四段中“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句中的“他”指代的是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
()4.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四、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一)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一种未了的责任。
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生字、词及文学常识;初步了解议论文知识;明确本文观点,能理清文章论述思路;领会本文平实又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基本掌握论述性文章的略读方法,了解论述性文章的结构思路,初步了解论据和论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确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培养自己对家庭、社会、国家及自己的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课前预学一.识记文学常识。
《最苦与最乐》选自《》,作者是,字卓如,号,别号、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
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代表人物,思想家,学者。
他一生勤奋,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
二.识记字音字形。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恩huì(① ) chán着(②) qì约(③) 招lǎn(④) 悲天mǐn(⑤)人xún环(⑥) xiè(⑦)却监dū(⑧) 死而后yǐ(⑨)三.解释下列词语,并选其中两个造句如释重负: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悲天悯人:莫若:达观:契约:造句:四.查阅资料,了解议论文知识。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观点、看法、主张)、论据、论证(方法)。
论点:指作者从一定的立场或角度出发,对某人、某事或某问题所发表的总的看法(主张、观点)。
论点要求--正确、鲜明、新颖、概括简洁。
论据:指用来证明论点正确的证据,包括事实或理论两类。
事实论据包括史实、典型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件,统计数据,公理定律等,理论证据包括名人名言、诗歌、比喻、自己独特的分析等。
论据要求--确凿、典型、新颖、简洁。
论证:指用论据来证明论点正确的过程和方法。
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喻证法、引证法、正反对比法、类比法、归谬法…五.学习论述性文章略读。
略读论述性文章着重关注三个方面:一是论点(观点),二是用了哪种论据,三是论述思路。
1.按每分钟400字的速度读完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找观点的步骤:(1)思考作者针对什么问题--本文针对“苦”“乐”问题;(2)始终想着“作者针对‘苦’‘乐’问题,他认为”,将文中句子代入上面空格;(3)读起来语意顺畅的,便是作者的观点;(4)重点关注文章开头、段首、段尾、文章结尾等处)。
最苦与最乐01积累运用【课前预习】1.字词积累——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契.约(qì) 重担.(dàn) 循.环(xún) 排解.(jiě)失yì(意) lǎn(揽)责达.观(dá) 悲天悯.人(mǐn)2.文化积累——文学常识填空。
《最苦与最乐》选自《饮冰室合集》,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思想家、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基础提升】3.汉字积累——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B)A.恩惠.(h uì) 解除任重.道远(chóng) 循环B.修葺.(qì) 卸下死而后已.(yǐ) 排解C.大抵.(dǐ) 纵然如释.重负(shì) 坟募D.缠.着(chán) 坚督海阔.天空(kuò) 豪杰(解析:A.“重”应读为“zhònɡ”;C.“募”应写为“墓”;D.“坚”应写为“监”。
)4.词语积累——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C)A.建设共产主义的事业,是任重道远....的责任,我们青年要立志为此奋斗终身。
B.卖油翁在陈康肃公的院子前观看陈康肃公射箭而将自己盛油的担子放下,真是如释重负....。
C.这个人海阔天空....谈了半天,主题内容至今令人摸不着边。
D.园内树木花草的栽植别具匠心,景色优美恬静,令人心安理得....。
(解析:A.“任重道远”是肩负沉重的使命要跋涉遥远的路途的意思,本身包含“责任”的意思,与后面的“责任”重复;B.“如释重负”常用来形容紧张心情过后的轻松、愉快,这里是望文生义;D.“心安理得”指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5.语言运用——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A.惟有勇立世界科技创新潮头,才能赢得发展主动权,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B.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以绿色发展引领教育时尚”,意在解决教育的健康发展、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鄂教版九上11、最苦与最乐,课文同步练习,九年级上册,鄂教版,语文试题下载【试卷考卷】试题预览11、最苦与最乐【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平易近人、如话家常的语言特色。
2、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3、学习盲文严谨周密的论证和深入透彻的阐述。
4、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感。
【词语释义】失意:不得志。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悲天悯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主题分析】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
这篇文章从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来谈人生的责任,本文思想深刻严密,格调高雅,语言凝重,谈到了除两三岁的孩子外,人人都有应尽的责任。
论证了一对姊妹命题:负(未尽的)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布局谋篇】全文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论述“负(未尽的)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3),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4、5),论述“人生当勇于尽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写作特色】1、论点的姊妹命题。
以联言命题做文章论点的情形比较少见,一般只在议论一对范畴时才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最苦与最乐”的指向“负责任与尽责任”不是两个迥异的事物,而是同一事物的两个阶段、两种状态、两种境界。
这种辩证思维所把握的有机联系使全文的议论浑然一体。
2、文章语言既凝重又轻灵,既流畅又简洁。
梁启超是中国颇有影响的大学者、思想家,他的远见卓识、深厚的思想文化修养,他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热烈情怀共同铸成了这种庄重的语言风格。
本文的关于人生观的大问题,作者当然要多一份深思熟虑。
作者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娓娓道来,语重心长。
读起来使人感到句句教诲。
例如:“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第11课最苦与最乐导学练测资料包(九年级语文上册鄂教)一、课文导学【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契qŒ:用刀子刻;证明买卖、租赁、抵押等关系的凭据;符合。
本文取第二种意思。
失意:不得志。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悲天悯m‹n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二、相关背景:关于作者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过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
广东新会人。
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
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并包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聪颖,四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九岁即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
1890年,他十七岁时拜康有为为师,从康学习四年,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
1894年6月,他随康有为入京参加会试。
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皇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
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
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这年七月,宣传变法维新的第一个刊物《中外纪闻》在京创刊,梁启超是主要撰稿人。
八月,维新团体“强学会”成立,梁任书记,成为康有为进行维新活动的得力助手。
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共103天的“百日维新”期间,梁启超作为维新主帅康有为最重要的助手,做了大量的工作。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和康有为组织保皇会,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等杂志。
在1898年至1903年五年之间,梁启超在以上刊物上共发表80多篇文章和专著,多方面地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和思想,猛烈地抨击了清王朝的腐朽黑暗,深刻地批判了中国数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伦理道德,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一时期,是梁启超思想发展最闪光的时期。
1903年后,梁启超在政治上走上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反动道路。
从提倡民权,鼓吹“破坏主义”,到坚持保皇,主张“与革党死战”,在论战中,梁启超是以保皇派的挂帅人物登场的。
辛亥革命后,他又组织“进步党”,为袁世凯效劳。
袁世凯复辟帝制时,他认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便积极策划并参与了倒袁活动,加速了袁氏洪宪帝制的失败。
1916年后,他又投靠北洋军阀段祺瑞,鼓吹走立宪道路,曾任段内阁的财政总长。
后三个月便去职,从此结束了政治生涯。
此后的十多年,梁启超主要从事于教育和学术研究,先后在清华、南开等大学任教,是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
他在哲学、佛学、史学、政治经济学、先秦诸子学、文学等多个领域的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是近百年间不可多得的“百科全书”式的天才学人。
【整体感悟】一、谋篇立意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这是人生最爱探讨的问题。
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提出: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而责任完了,自然是最快乐的事。
我们在用心感悟这一人生哲理之时,必须熟读课文,明确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论据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得出怎样的结论。
二、文章脉络全文共5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3),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4~5),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三、写作方法⑴语言流畅,既凝重又轻灵,既流畅又简洁。
⑵运用了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
⑶写作借鉴:议论文语言的凝重简洁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四、问题探究对第三部分的理解。
第一二部分分别论述了“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和“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第三部分则论述由此得出的结论:人生当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第四段由设问“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转入,过渡非常自然。
接着论述孟子等圣贤豪杰仁人志士诸圣诸佛的责任意识、苦乐观:责任越大,痛苦越大,快乐也越大。
作者并没有苍白的生硬的说教,而是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娓娓道来,如与人促膝谈心,语重心长,易于读者接受。
第五段仍然由设问开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用回答问题的方式否定了一些人产生的消极逃避思想。
作者指出长大成人手“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避”?即责任是逃避不了的,只要生活在社会上,就必须尽责任。
这些句子虽然如话家常,但读来却使人感到句句教诲,字字叮咛,很愿意接受。
这两个自然段阐述了“人生应当勇于负责任,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这两个方面互相支持,使论证更加有力。
【练习解答】一、作者认为,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因为责任未尽,时刻受着良心的谴责。
人生最快乐的事是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因为完成了责任,心地坦然,有轻松感和成就感。
二、文章倒数第2段是说“君子”毕生都在不断地担当重大责任,不断地尽到最大责任,他们毕生都在享受苦后的真乐。
倒数第1段是说人生的责任只能通过努力去解除,而不能也不应该逃避。
这两段文字是在上文阐述了“最苦”与“最乐”基础上的深入,与上文构成层进关系。
同时,这两段文字之间也是层进关系。
三、略四、略【类文品读】读书与“游手好闲”①书不离手,是爱读书人的标志。
假若你手捧一本书在校园里,或者外出旅行携带一两本不错的书,总能引得一些赞许的目光。
你自己也往往因为有书为伴,多一份踏实的志得意满。
,我的老师叶鹏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使我不敢轻易自称有了好的读书习惯,也不会轻易赞扬别人的读书行为。
他说:“游手好闲的读书,等于游手好闲。
”我终生忘不了这句话。
②当我们把读书变成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习惯,应该说,这已经很不容易了。
照理本不应该把游手好闲与抓紧一切空余时间读书联系在一起。
说读的是一本无意义的书还好解释,事实上多数人习惯拿上的都是一些很好的书。
这样,我认为仍属于老师所说的“游手好闲”之类。
③关键还在“游乎好闲”的读书状态。
因为人们之所以重视读书,是为了从书中吸取营养。
法国文学家伏尔泰说得很中肯:“无论是怎样有益的图书,其价值的一半是由读者创造的。
”这就是说,书中知识和作者的智慧,是不会自然而然的传递给读书人的,读书是读者与作者在进行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书本非常在乎读者的阅读状态,严格实行“按劳分酬”的原则,不搞“计时制”。
漫不经心的读书,就像荒种荒收的庄稼汉,一年到头,收获很少。
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本书,有人读了所得巨大,有人虽读却收获甚微。
④从“游手”我想到了“动手”。
许多学者都有读书“动手”的习惯。
例如革命老人徐特立就是一个榜样。
他提倡抄读式的读书方法,“不动笔墨不看书”。
老百姓中也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说法。
动笔记录,以后可以随时调用读书所得。
更重要的是思考。
一——我们把读书过程中的感受、思想启发以及知识联想动手记录、整理出来,不仅遭流逝的遗憾,而且往往在整理的时候,还会生发出新的智慧火花。
⑤显然,这种认真的读书方法,动手用笔的读书方式,一开始需要通过意志来培养。
但经过反复实践,变成自己喜欢使用的方法,就不再觉得这是自己情感以外的特别要求了。
譬如早晨和晚间的刷牙,起初需要别人指点,后来依靠毅力坚持,久而久之,化为生活习惯;偶尔不刷牙,反而感到极不自然,不合自己的卫生习惯。
⑥认真读书的人们,瞧不起那种“游手”的读书状态;虽然有书在手,念念有词,还是不经意竟加入了“好闲”的人群。
因为你“游手好闲”的读书,不会有切实、丰厚的回报,与那些不读书的“闲人”相差无几。
所以,我特别赞同老师的话:“游手好闲的读书,等于游手好闲。
”1.在第①段、第③段中有两个加点的词,它们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①志得意满:②按劳付酬:2.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A、不过何况虽然B.不过如果虽然C.但是如果即使D.但是何况即使3.叶鹏先生所说的“游手好闲的读书”,具体指什么样的读书状态?根据文章推断,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手不释卷,无明确目的的读书习惯。
B.念念有词,却逃避思考的巧妙办法。
C、炫耀学识,又显示修养的虚荣心理。
D.以书为伴,似自然而然的日常行为。
E.只争朝夕,有如饥似渴的学习劲头。
4.第4段的横线上,如果要引用下列名言作为论据,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英国哲学家霍尔说:“有时,读书是逃避思考的一个巧妙的办法。
”B.德国科学家高斯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
”C.英国作家奥斯本说:“彻底消化几本书,强似把几百本书放在嘴里不咽下去。
”D.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5.从第4段看,作者认为养成“动手”的习惯,至少有两方面的好处。
其一是:;其二是:。
(各不超过10个字)6.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7.对文章写作思路的图示,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参考答案:1.①志得意满:以为在读书而得到安慰和满足。
②按劳付酬:阅读状态决定了读书效果。
2.C 3.CE 4.C(讲析:A项阐述的是把读书看成逃避思考即用来消遣的办法,不符文意,B项阐述的是猜测与发现的关系也不合,D项指出的读书如何如饥似渴不符文意,只有C项,指出“消化几本书”与文中的动手与思考有关,因此只有选C项) 5.其一:可以随时调用读书所得。
其二:会生发出新的智慧火花。
6.提倡养成读书认真思考和“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7.A)二、同步练测一、基础知识1.你能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拼音吗?纵然()恩惠()悲天悯人()契约()卸却()2.本文选自,作者是近代著名社会活动家,文学家。
3.你对课文内容了解吗?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我说,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
处处尽责任,;时时尽责任,。
就得大快乐;,就得小快乐。
4.结合句意释词:⑴那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那诸圣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
悲天悯人:⑵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
如释重负:5.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失意不苦的原因是,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7.本文开头在引出“人生什么事最苦呢”做答时,为何做了种种猜测后说出自己的见解?8.你了解的最苦与最乐是什么?最苦:最乐:二、同步解读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