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产褥期管理
- 格式:ppt
- 大小:3.24 MB
- 文档页数:27
临床路径产褥期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与依据为提高医院的产褥期护理质量,规范护理流程,保障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与安全,特订立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各产房、产科病房和新生儿病房的临床路径产褥期管理。
第三条定义1.产褥期:指自胎儿娩出后至产妇恢复至娩出前身体情形的这一特定时期。
2.临床路径:指依据科学证据和相关专业指南订立的一套包含防备、治疗和护理等整体化的多学科合作工作。
3.产妇:指妊娠期至产后42天内的女性。
4.新生儿:指降生后28天内的儿童。
第二章临床路径产褥期管理流程第四条产前准备1.定期进行孕产妇健康教育,供应相应的宣教资料。
2.依据孕产妇的特殊情况,订立个性化的产前检查计划,并及时更新记录。
3.孕产妇须定期接受产科医生的产前检查,确保孕期安全,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4.为产妇供应全面的护理引导,包含产后恢复知识、母乳喂养等。
第五条分娩过程1.产科医生依据孕妇的产程,及时进行监测、评估和干涉。
2.配备合格的助产士,并保持通畅的沟通,确保产程监测准确无误。
3.产房设有完备的生命体征监护设备和分娩器械,必需时配备手术室和紧急抢救设备。
4.产妇合并症或并发症的处理需要有产科医生的引导和帮助。
第六条产后恢复1.产妇及时转移到产科病房,并布置护士进行产后评估。
2.依据产妇的身体情形和意愿,订立个性化的产后护理计划。
3.乐观开展产后恢复训练,包含膀胱训练、盆底肌肉磨练、乳腺推拿等。
4.加强对产妇产后抑郁的监测和干涉。
第七条新生儿护理1.严格执行新生儿常规护理制度,包含早期皮肤接触、哺乳及察看体温等。
2.新生儿疾病筛查和接种疫苗的时间和方法要符合相关规范。
3.供应母乳喂养引导,并配备专业的新生儿护理人员。
第八条出院管理1.产妇和新生儿出院必需满足相应的出院标准,包含经产后恢复评估合格、新生儿生理逸出、家庭环境评估等。
2.出院前,供应认真的出院宣教,包含产后健康管理、新生儿护理、避开并发症等相关知识。
第五章产褥期管理第一节产褥期妇女的身心健康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房外恢复或接近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一段时期,称产褥期一般为6周。
一、产褥期妇女的生理调适产后产妇的机体各生理功能逐渐恢复到非妊娠时的状态,称生理调适。
产褥期妇女的变化过程叙述如下:1.生殖系统(1)子宫:子宫是产褥变化最大的器官。
胎盘娩出后的子宫逐渐恢复至未孕状态的过程称子宫复旧,主要表现子宫体和子宫颈的复旧。
①子宫体:子宫体的复旧主要是宫体肌纤维缩复和子宫内膜再生。
宫体复旧过程不是肌细胞数目的减少,而是肌细胞体积的缩小,表现肌细胞胞浆蛋白质分解排出,胞浆减少。
随着肌纤维不断缩复,宫体逐渐缩小,产后1周缩小至约妊娠12周大小;产后10日子宫降至盆腔内;产后6周恢复到正常非孕期大小。
同时,胎盘排出后,胎盘附着面立即缩小一半,螺旋小血管形成栓塞,出血逐渐减少至停止,创面表层因缺血坏死而脱落,随恶露至阴道排出。
子宫内膜基底层逐渐再生新的功能层,这一过程约需3周。
但胎盘附着处全部修复的时间约需6周。
②子宫颈:分娩后的子宫颈松软,壁薄,形成皱襞、子宫颈外口呈球状,产后1周,子宫颈外形及子宫颈内口恢复至未孕状态,产后4周,子宫颈完全恢复至正常形态。
子宫颈外口呈横裂型。
(2)外阴及阴道:产后阴道腔逐渐缩小,阴道壁肌张力逐渐恢复,约在产后3周重新出现粘膜皱襞,产后阴道才能恢复至未孕时的紧张度。
分娩后外阴轻度水肿,2-3日自行消退。
会阴部如有轻度撕裂或会阴切口缝合术后均在3-5日愈合,处女膜因在分娩时撕裂形成痕迹称处女膜痕。
(3)盆底组织,盆底肌及其筋膜在分娩时过度扩张致弹性减弱,且常伴肌纤维部分断裂,如产后能坚持康复运动,盆底肌有可能恢复至接近未孕状态。
2.乳房产褥期乳房的主要变化是泌乳。
胎盘娩出后,胎盘生乳素、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体内呈低雌激素、高泌乳激素水平,乳汁开始分泌。
以后乳汁的分泌则依赖于哺乳时的吸吮刺激,吸吮是保持乳腺不断泌乳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