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作物轮作与连作
- 格式:ppt
- 大小:529.50 KB
- 文档页数:61
课程名称: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类型:专业课教学进程:绪论学时:2使用教材:《(农作物生产技术(第二版)》马新民郭国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学内容一、农作物(一)农作物的概念1、狭义概念:指具有经济价值被人们种植在大田中的植物,即农田作物,也叫大田农作物,俗称“庄稼”2、广义概念:指凡是具有经济价值而被人们栽培的植物。
(二)农作物的分类通常最主要的分类法是按农作物的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来分类。
按照这一方法可将作物分成4大部分:1、粮食作物包括禾谷类作物、豆类作物和薯类作物等3个类别。
2、经济作物包括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嗜好性作物和其它作物。
3、饲料和绿肥作物包括豆科绿肥作物,禾本科饲料、绿肥作物,水生型饲料、绿肥作物。
4、药用作物。
按农作物生长环境和栽培条件不同分类:1、根据农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可把农作物分为喜温作物和喜凉作物。
2、根据农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可把农作物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性作物和定日照作物。
3、根据农作物对CO2同化途径的不同,可把农作物分为碳三(C3)作物和碳四(C4)作物。
4、根据农作物播种期不同,可把农作物分为春播作物、夏播作物和秋播作物及南方的冬播作物。
5、按种植密度和田间管理方式不同,可把农作物分为密植作物和中耕作物。
二、农作物生产技术(一)农作物生产技术的概念农作物生产技术是指根据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农产品食用安全规范,为获得高产、优质的农产品,满足市场的需要而采取的各种人工措施。
(二)农作物生产的特点( 1 )农作物生产的对象是活的生物体,故农作物生产具有不确定性。
( 2 )农作物生产是关于初级农产品的生产技术。
( 3 )农作物生产的空间与场所大多是露天的农田,其所涉及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不易控制。
( 4 )农作物生产技术是一门直接服务于农作物生产的综合性应用技术。
(三)农作物生产的重要性( 1 )农作物生产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作物轮作与间作的优势及操作要点《农作物轮作与间作的优势及操作要点》一、农作物轮作的优势(一)土壤肥力的改善轮作能够让土壤中的养分得到合理的利用和补充。
不同的农作物对土壤中养分的需求不同。
例如,豆科植物可以与根瘤菌共生固氮,在其生长过程中会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含氮化合物。
当豆科植物轮作到一块土地上时,就会增加土壤中的氮素含量。
而像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对氮、磷、钾等大量元素需求较多。
如果长期在一块土地上只种植禾本科作物,土壤中的氮素等养分就会被大量消耗,土壤肥力会逐渐下降。
通过轮作,如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就能维持土壤中养分的平衡,减少化肥的使用量。
(二)病虫害防治很多病虫害具有寄主专一性。
长期在同一块土地上种植同一种农作物,会使得专门侵害这种农作物的病虫害大量滋生繁殖。
例如,棉花容易受到棉铃虫的侵害,如果连续多年种植棉花,棉铃虫的虫口密度会越来越大,防治起来也更加困难。
而进行轮作后,改变了农作物的种类,使得病虫害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
原来在棉花上繁殖的棉铃虫,在轮作种植大豆等作物后,由于缺乏合适的寄主,其种群数量就会大大减少。
这样既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又降低了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风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都有益处。
(三)杂草控制不同的农作物对杂草的竞争力不同。
一些农作物生长迅速,枝叶茂密,能够有效地抑制杂草的生长。
轮作可以利用不同农作物的这种特性来控制杂草。
例如,玉米植株高大,叶片宽大,在生长过程中会遮蔽地面,减少杂草的光照,从而抑制杂草生长。
当玉米轮作到一块杂草较多的土地上时,经过一茬玉米的种植,杂草的数量会明显减少。
然后再轮作其他农作物时,杂草的危害就会降低很多。
二、农作物间作的优势(一)提高土地利用率间作是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两种或多种农作物。
例如,在果园里间作豆科植物或者蔬菜。
果树的行距和株距较大,在其行间的土地空间如果闲置是一种浪费。
间作豆科植物或者蔬菜,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土地空间,在不影响果树生长的情况下,额外收获豆科作物或者蔬菜,提高了土地的整体利用率。
概念辨析|间作、套种、轮作与休耕、连作、熟制与复种指数间作:同一田地(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如图间种往往是高棵作物与矮棵作物间种,如玉米间种大豆或蔬菜。
同时,两种作物间作还可产生互补作用,如宽窄行间作或带状间作中的高杆作物有一定的边行优势、豆科与禾本科间作有利于补充土壤氮元素的消耗等。
实行间种对高作物可以密植,充分利用边际效应获得高产,矮作物受影响较小,就总体来说由于通风透光好,可充分利用光能和CO2,能提高20%左右的产量。
其中高作物行数越少,矮作物的行数越多,间种效果越好。
一般多采用2行高作物间4行矮作物叫2:4 采用4:6或4:4也较多。
间种比例可根据具体条件来定。
但间作时不同作物之间也常存在着对阳光、水分、养分等的激烈竞争。
因此对株型高矮不一、生育期长短稍有参差的作物进行合理搭配和在田间配置宽窄不等的种植行距,有助于提高间作效果。
当前的趋势是旱地、低产地、用人畜力耕作的田地及豆科、禾本科作物应用间作较多。
套种: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种植(播种或移摘)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或畦间播种或栽植后季作物。
如图套种作物的共同生长的时间短。
也就是说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栽种后季作物,即甲还没收就把乙种下,可延长光合作用时间。
套种是我国农民的传统经验,是农业上的一项增产措施。
一般把几种作物同时期播种的叫间作,不同时期播种的叫套种。
集约利用时间的种植方式。
对比单作它不仅能阶段性地充分利用空间,更重要的是能延长后季作物的生长季节,两季作物,共同生长的时间短,一般不超过套种作物全生育期的一半。
套种能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年总产量。
套种侧重在时间上集约利用光热水资源,是一种集约利用时间的种植方式。
间作、套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提高产量稳定性;增加产品多样性;增强对病虫害的抗性;保护资源环境;缓解作物争地的矛盾。
轮作:轮作,是指在同一田块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和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复种组合的种植方式。
耕地的轮作八旬作/套种/免耕/垄作/连作/休耕目录1 .轮作 (2)1. 1.年间单一作物轮作: (2)2. 2.作用: (2)2 .间作、套种 (2)2. 1.概念: (2)3. 2.作用: (2)3 .免耕 (3)3. 1.概念: (3)4. 2.作用: (3)4 .垄作 (3)4. 1.概念 (3)5. 2.作用: (3)4. 3.缺点 (4)5.顺坡垄作 (4)5. 1.概念 (4)5. 2.作用: (4)6.等高种植 (5)6. 1. 1.概念 (5)6. 2.作用: (5)7.休耕 (5)7. 1.概念 (5)7. 2.休耕基本原则 (5)7. 3.技术路径 (6)8. 4.实施意义 (6)7. 5.正确看待休耕 (7)7. 6.作用: (7)8.连耕 (7)8. 1.概念 (7)8. 2.作用: (7)1.轮作概念:指在同一田块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和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复种组合的种植方式。
1.1.年间单一作物轮作:1)一年一熟的大豆f小麦f玉米三年轮作;2)一年多熟条件下既有年间的轮作,也有年内的换茬:如南方的绿肥一水稻一水稻一油菜一水稻一小麦一水稻一水稻轮作,这种轮作由不同的复种方式组成,因此,也称为复种轮作。
1.2.作用:1.减少土壤中的病菌病虫害数量,降低土壤病害传染几率;2.减少田间杂草,降低成本;3.避免4)单一作物其片面消耗,均衡利用土壤养分;5)还可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结构;6)增加土壤有机质来源,调节土壤肥力。
7.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5,改善耕地质量,提高作物品质和产量。
2.间作、套种2.1.概念:间作: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套种: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叫套作、串种。
2.2.作用:1•提高土地利用率,充分利用空间、光照、土壤、水分等资源,改善作物通风条件;2.增加土壤养分;3.调整农业结构,增加作物种类,增强市场适应性,提高经济效益;4.减少病虫害;5.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防御自然灾害能力;6.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年总产量;7,套作还可以缓解农忙时期用工矛盾。
说说作物连作和轮作作者:来源:《农业知识·瓜果菜》2017年第10期连作是指一年内或连年在同一块田地上连续种植同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作物连作的危害:1.每种作物都有受一些专门的病虫杂草危害。
连作可使这些病虫草周而复始恶性循环式地感染危害,如黄瓜的霜霉病、根腐病、跗线螨,番茄病毒病、晚疫病,辣椒的青枯病、立枯病等。
不同作物根系的分泌物不同,有的分泌物有毒害作用。
如大豆根系分泌氨基酸较多,使土壤噬菌体增多,它们分泌的噬菌素也随之增多,从而影响根瘤的形成和固氮能力,这也是大豆连作减产的重要原因。
高粱除吸肥力强,需肥量大外,其多量的根系分泌物可抑制小麦等其他作物生长,所以,对大多数作物来说,高粱前茬不好。
2.不同作物吸收土壤中的营养元素的种类、数量及比例各不相同,根系深浅与吸收水肥的能力也各不相同。
长期种植一种作物,因其根系总是停留在同一水平上,该作物大量吸收某种特需营养元素后,就会造成土壤养分的偏耗,使土壤营养元素失去平衡。
如禾谷类作物对氮、磷、钾吸收较多,对钙吸收较少,而且豆科作物对钙、磷、氮吸收较多,对钾吸收较少,但由于根瘤的固氮作用及根、叶残留物较多,种豆科作物之后,土壤含氮量较高,土壤较疏松;叶菜类、十字花科蔬菜作物,其根系分泌有机酸,可使土壤中难溶性的磷得以溶解和吸收,具有富集土壤磷的功能。
但多数作物对固定在土壤中的磷却难以吸收。
3.由于耕作、施肥、灌溉等方式固定不变,会导致土壤理化性质恶化,肥力降低,有毒物质积累,有机质分解缓慢,有益微生物和数量减少。
轮作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或年间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或复种组合的一种种植方式。
轮作是用地养地相结合的一种生物学措施。
轮作的好处:1.轮作可均衡利用土壤中的营养元素,把用地和养地结合起来;可以改变农田生态条件,改善土壤理化特性;增加生物多样性。
2.免除和减少某些连作所特有的病虫草的危害。
利用前茬作物根系分泌的灭菌素,可以抑制后茬作物上病害的发生,如甜菜、胡萝卜、洋葱、大蒜等根系分泌物可抑制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小麦根系的分泌物可以抑制茅草的生长;轮作可以促进土壤中对病原物有颉颃作用的微生物的活动,从而抑制病原物的滋生;合理轮作换茬,因食物条件恶化和寄主的减少而使那些寄生性强,寄主植物种类单一及迁移能力小的病虫大量死亡,腐生性不强的病原物如马铃薯晚疫病菌等由于没有寄主植物而不能继续繁殖。
农作物轮作与间作的优点及实施方法《农作物轮作与间作的优点及实施方法》一、农作物轮作的优点(一)改善土壤肥力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会从土壤中吸收各种养分。
不同的农作物对土壤养分的需求有所差异。
例如,豆科植物能够通过根瘤菌固氮,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氨态氮。
当豆科作物与其他需氮量较大的作物轮作时,就可以补充土壤中的氮素,减少氮肥的施用。
像小麦这种需氮量较大的作物,轮作豆科植物后,土壤中的氮含量会得到有效的补充。
一些深根作物与浅根作物轮作,深根作物可以吸收土壤深层的养分,浅根作物则吸收浅层的养分,这样能够更充分地利用土壤中的各种养分,避免某一种养分过度消耗。
(二)减少病虫害许多病虫害具有一定的寄主特异性。
长期在同一块土地上种植同一种农作物,会使得针对该农作物的病虫害大量滋生和积累。
轮作可以改变病虫害的生存环境,打破它们的生长周期。
例如,棉花容易受到棉铃虫的侵害,如果连续多年种植棉花,棉铃虫的数量会越来越多。
而当棉花与玉米轮作时,棉铃虫在玉米生长环境中难以生存和繁殖,其数量就会大大减少。
这就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有利于保护环境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三)抑制杂草生长不同的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对杂草的抑制能力不同。
一些作物生长茂密,能够有效地遮蔽阳光,抑制杂草的光合作用,从而减少杂草的生长。
轮作时,不同的作物交替种植,杂草难以适应这种多变的作物种植模式。
例如,密植的谷类作物与行距较大的块根类作物轮作,谷类作物生长期间可以抑制杂草生长,轮到块根类作物种植时,之前适应谷类作物种植环境的杂草生长会受到抑制。
二、农作物间作的优点(一)提高土地利用率间作是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农作物。
例如,玉米和大豆间作是一种常见的间作模式。
玉米植株高大,叶片向上生长,占用的是上层空间;而大豆植株相对矮小,叶片横向伸展,占用的是下层空间。
这样,两种作物在垂直空间上合理分布,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可以收获两种作物,增加了农作物的总产量。
农作物生产技术课后题答案绪论一、名词解释1.农作物:狭义的农作物是指具有经济价值被人们种植在大田中的植物,即农田作物,也叫大田农作物,俗称“庄稼”。
广义的农作物是指凡是具有经济价值而被人们栽培的植物.2.农作物生产技术:是指根据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农产品食用安全规范,为获得高产、优质的农产品,满足市场的需要而采取的各种人工措施.二、简答题1.通常农作物的分类方法有几种?如何分类?答:按农作物的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和绿肥作物、药用作物;根据农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可把农作物分为喜温作物和喜凉作物;根据农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可把农作物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性作物和定日照作物;根据农作物对CO2同化途径的不同,可把农作物分为碳三(C3)作物和碳四(C4)作物;根据农作物播种期不同,可把农作物分为春播作物、夏播作物和秋播作物及南方的冬播作物;按种植密度和田间管理方式不同,可把农作物分为密植作物和中耕作物。
2.简述农作物生产的特点及其重要性。
答:农作物生产的特点是:(1)农作物生产的对象是活的生物体,故农作物生产具有不确定性;(2)农作物生产是关于初级农产品的生产技术;(3)农作物生产的空间与场所是露天性的农田,其涉及的环境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不易控制;(4)农作物生产技术是一门直接服务于农作物生产的综合性应用技术。
3、农作物生产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1)农作物生产是国民经济的基础;(2)农作物生产涉及社会稳定和粮食安全。
第1章耕作制度第一节农作物布局一、名词解释1、耕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包括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两部分。
2、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称.3、养地制度:是指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4、农作物布局:是指在某一种植区域(田地)上,对欲种植农作物的种类、品种及种植面积所做的安排。
农作物轮作与间作的科学原理与应用农作物的种植方式多种多样,轮作与间作就是其中非常重要且充满智慧的两种。
这两种方式背后有着深刻的科学原理,并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农作物轮作的科学原理轮作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或年间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
这其中的原理是多方面的。
从土壤肥力的角度来看,不同的作物对土壤养分的需求和吸收能力是不同的。
例如,豆科作物如大豆,其根部有根瘤菌共生。
根瘤菌能够固定空气中的氮素,从而增加土壤中的氮含量。
当一块田地种植豆科作物后,土壤中的氮素得到补充,后续再种植需氮量较大的禾本科作物如小麦,就有了充足的氮源。
而像玉米等作物,对磷、钾等元素的吸收较多,如果长期在一块地上只种植玉米,土壤中的磷、钾等元素就会大量减少,导致土壤肥力失衡。
轮作则可以避免这种单一作物对土壤养分的过度索取,保持土壤肥力的相对稳定。
病虫害防治也是轮作的重要原理依据。
许多病虫害具有寄主专一性,也就是说它们往往只能侵害特定的作物。
如果一块田地连年种植同一种作物,那么针对这种作物的病虫害就会大量滋生繁殖。
例如,棉花的枯黄萎病病菌可以在土壤中存活多年,连续种植棉花会使病菌在土壤中不断积累,病害越来越严重。
轮作其他作物后,由于新种植的作物不是枯黄萎病病菌的寄主,病菌就会因为缺乏适宜的生存环境而逐渐减少,从而减轻病害的发生。
二、农作物轮作的应用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轮作有着丰富的应用模式。
在北方的旱作农业区,常见的轮作模式是“玉米-大豆-小麦”轮作。
玉米生长期间,植株高大,对光照和空间利用充分,并且吸收土壤中较多的磷、钾等元素。
大豆接着种植,其根瘤菌固氮作用补充土壤氮素,而且大豆的植株相对较矮,与玉米在空间利用上互补。
最后种植小麦,小麦适应北方的气候条件,且经过前两轮作,土壤肥力能够较好地满足小麦生长需求。
这种轮作模式既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又保证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在南方的水田地区,“水稻-油菜”轮作也很普遍。
粮食作物的轮作与间作技术实用指南一、轮作技术轮作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或年间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或复种组合的一种种植方式。
(一)轮作的好处改善土壤肥力不同的粮食作物对土壤养分的需求和吸收能力不同。
例如,豆科作物如大豆,其根部有根瘤菌,能够固氮。
当种植大豆后,土壤中的氮素含量会增加,后续种植需氮量较大的玉米等作物时,就有了充足的氮源。
深根性作物如小麦,其根系可以深入土壤下层,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
当轮作浅根性作物如水稻时,水稻的根系能够更好地在土壤中生长发育。
减少病虫害许多病虫害具有一定的寄主专一性。
如果连续种植同一种作物,病虫害会大量滋生。
例如,连续种植小麦,小麦锈病、白粉病等病害容易爆发。
而轮作不同作物时,病虫害失去了适宜的寄主环境,数量会大大减少。
如玉米和高粱轮作,玉米螟等害虫的危害程度会降低,因为高粱对玉米螟有一定的抗性,改变了害虫的生存环境。
调节土壤水分不同作物的需水量和蒸腾作用不同。
如棉花是耐旱作物,而水稻是需水量大的作物。
在干旱地区,棉花和水稻轮作,可以在棉花种植期间减少土壤水分的消耗,为后续种植水稻储备水分;在湿润地区,合理轮作可以避免土壤过湿导致的一些问题,如土壤通气性差等。
(二)常见的轮作组合禾本科与豆科轮作玉米-大豆轮作是一种常见且实用的组合。
玉米生长期间需要大量的氮、磷、钾等养分,大豆根瘤菌固氮后能补充土壤中的氮素。
而且大豆的残茬还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小麦-豌豆轮作也有类似的效果。
小麦收获后种植豌豆,豌豆的根系分泌物和残茬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同时豌豆固氮为下一季小麦生长提供良好的肥力条件。
谷类作物之间的轮作水稻-小麦轮作是我国南方地区常见的轮作模式。
水稻种植期间,土壤处于淹水状态,土壤结构和微生物群落发生变化。
轮作小麦后,土壤通气性改善,有利于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生长。
高粱-谷子轮作也是可行的。
高粱植株高大,对土壤肥力和水分的利用能力较强,谷子相对较耐旱、耐瘠薄。